小学科学《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四年级《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案附点评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水和固体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感受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描述固体在水中溶解的主要特征:变成肉眼看不见的颗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不产生沉淀、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教学难点】观察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教学准备】教师用:1、食盐、沙子、面粉与水的混合物。
2、高锰酸钾、药匙、盛放的器皿、装水的烧杯。
3、4个过滤装置(2个方座支架上各装2个铁环、2个漏斗与2个烧杯)、4张滤纸,4个烧杯。
1盆洗玻璃棒用的清水、1块干净的抹布。
4、2个一次性饮水杯,1包儿童感冒冲剂、1包麦片、长柄勺子、1个装开水的保温杯。
5、1张“面粉、沙、食盐、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记录表。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1、1个烧杯、一份高锰酸钾、一根搅拌棒2、1套过滤装置(1个方座支架装1个铁环、1个漏斗、1个烧杯、1张滤纸),1份过滤的液体(四个大组分别过滤食盐、沙子、面粉和高锰酸钾与水混合液中的其中1种)。
3、教室两侧摆放装有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3分钟)师:(老师出示食盐、沙子、面粉的混合液)上节课,我们观察了食盐、沙子、面粉在水中的状态。
发现食盐能溶解在水中,因为我们用肉眼看不见食盐的颗粒,而沙子和面粉不能溶解在水中,因为我们肉眼能看到沙子与面粉的颗粒,而且杯底还有沉淀,是吗?点评:以上内容修改为:我们知道食盐能溶解在水中,在上节课的实验中,我们发现食盐溶液中看不见食盐的颗粒、溶液清澈透明。
而面粉和沙放入水中后水变浑浊了,我们不但能看到面粉和沙的颗粒,而且它们还会沉淀在底部。
因此我们认为沙和面粉在水中是——不溶解的。
)对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同学们都认为食盐在水中变成了液体状的“盐水”与水融合在了一起。
第2课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案(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认识到细致的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描述高锰酸钾、食盐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的异同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故事激趣:一天,一匹小马接受了妈妈交给它的一个光荣的任务——把一麻袋神秘物品送到河对岸。
小马开心的出发了,可是河水很深,连它背上的麻袋都被淹没了。
等它过了河后,觉得身上轻了许多。
小马觉得非常奇怪,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同学们你们说说这是为什么呢?2.引导想象:说一说,刚才同学说的这些东西可能是怎样溶解到水中去的呢?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板书课题)二、探索新知活动一:科学观察1.设置悬念,更进一步激起学生对认识高锰酸钾的兴趣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可是,它听说要与我们这么多的好朋友见面,它感到十分的害羞。
它说:“我相貌平平、肤色也与大家不一样、还有一个奇怪的名字”于是,它就拜托我,在见面之前问问大家:你们想了解它的什么?生:师:那我们现在就隆重有请我们的新朋友吧!(拿出装有高锰酸钾的烧杯,提问:“咦,新朋友在里面,我们怎样才能非常有礼貌的请它出来呢?”同学们,回忆一下,平时你是怎么把杯中的东西请出来的?生:2.演示高锰酸钾正确取放方法师:对啦!因为我们现在还不了解这位新朋友的脾气,我们还是对它礼貌些吧!(演示取出高锰酸钾)注意:我们在取高锰酸钾时不能直接用手去取,而是用小药勺,尽量避免化学物品直接与我们的皮肤接触。
3.分组实验,取出高锰酸钾并对其进行观察、描述(1)学生分组实验,对高锰酸钾进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二 溶解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_137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不同。
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中。
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水平。
实行气体溶解于水的观察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溶解实验中理解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不同。
【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教师实验用具:装50毫升水的烧杯1只、搅拌棒1个、汽水1瓶、多媒体课件。
学生分组实验用具:装50毫升水的烧杯2只、搅拌棒2个、食盐20克分为8份、小苏打20克分为8份、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请同学们观察桌上的两种物质,你能够用眼睛看,用手摸,用鼻子闻,猜猜它们分别是什么物质?老师提醒大家这两种物质在厨房经常用到。
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学生说食盐和小苏打在生活中的用途。
二、新课探究1、食盐和小苏打是厨房中常见的两种物质,而且都能溶解在水中。
那你预测下谁的溶解水平强?2、学生汇报,今天我们就要研究这个问题不同物质在水中是溶解水平不同,想一想溶解水平是什么意思?(溶解水平是指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的数量)3、光有预测吗行?我们得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测。
做这个对比实验需要什么器材?4、小组讨论做这个对比实验,怎样做才公平?哪些条件要相同?强调如何做这个对比实验公平,相同温度的水、两杯水要一样多,每份食盐和小苏打要一样多,要同时实行搅拌。
5、看书了解实验的要点和步骤,再小结实验步骤。
6、教师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教师示范。
7、分工合作,开始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实验。
(学生实验完后即时填写实验报告单)8、实验汇报交流。
9﹑师:在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10、小结: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不同三、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水平1、拿一瓶雪碧观察静止时的状态(瓶内没有气泡),再用力摇动时瓶内发生的现象(瓶内有气泡产生),老师手没摇晃前,说明气体也能溶解在水中,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
小学科学《溶解》教学设计
《溶解》教学设计【理论指导】一、以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过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小学科学教学要倡导探究式学习。
因此,在《溶解》这一内容的教学中,以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通过让学生亲身感受“溶解”和“难溶解”的典型案例,细致观察、认真分析,在探究的过程中训练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等科学能力,并逐步建立“溶解”的科学概念。
二、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支撑。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育教学要促进学习者本身对于知识的自我建构;教学者提供的帮助要有利于儿童自我积极建构自身认知体系。
建构主义理论还把“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称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因此,《溶解》一课的教学,在注重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以建构主义四大要素为支撑展开教学。
【教学内容】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
这一概念的教学许多版本的科学教材中都有涉及,均属于小学科学中年段的教学内容。
基于湘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课《溶解》的内容编排,教学中侧重于观察、分析与比较,然后逐步建构“溶解”概念。
虽然有难度,但教材前三个单元分别是《校园寻宝》《身边的动植物》《土壤》,学生科学学习能力训练的重点即观察、分析、比较,经过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完全可以将这三种学习能力迁移至“溶解”概念的学习中,在教师引导下对概念进行自主建构、并完善建构。
【教学方法】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溶解”概念作为本课起点,以有结构材料搭建有价值、有层次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对已有经验和概念产生不满,从而主动地去修正和完善。
本课教学中,学生将观察、比较、分析食盐、白糖、沙子、粉笔灰、高锰酸钾等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在能力训练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溶解”和“难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如把少量的糖或盐放在水里,就会慢慢化掉,类似这样的现象大部分学生都知道,甚至亲手做过。
小学科学(四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案三篇
小学科学四年级《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精选三篇教案篇一: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科学概念】: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面粉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
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观察并描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状态。
难点是描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现象以及用过滤的方法把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配置好的糖水和盐水。
2.烧杯及半杯清水、食盐、沙子、玻璃棒、面粉。
3.过滤装置(方座支架、大烧杯、漏斗、滤纸、玻璃棒、小烧杯)。
分组准备:1.大烧杯2个、食盐、淘洗干净的沙子(用纸包好)玻璃棒1根2.方座支架(调好高度)、大烧杯1个、玻璃棒1根、滤纸1张、漏斗1个、小烧杯1个。
3.实验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课前谈话:同学们喜欢上科学课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的器材,和大家一块儿研究科学。
老师要送给大家几个字(多媒体呈现:仔细观察精确描述),知道它的意思吗?(二)新课导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出示两杯透明液体,糖水和盐水)师;你们猜它们会是什么?生:两杯清水师:谁愿意来尝尝,大家放心绝对安全卫生。
(两名学生上台品尝,并说说它们的特点和不同)生:一杯水甜,一杯水咸师:水怎么变甜和咸的呢?(请学生猜猜理由)生:里面放了盐和糖师:那为什么看不见盐和糖呢?生:化了,溶解了,盐和糖在水中化了,也就是盐和糖在水中溶解了(多媒体呈现:“溶解”,并板书)师;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溶解”(多媒体呈现;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吗?)(三)观察、描述食盐、沙在水中的状态1、导入并观察实验器材师: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食盐和沙子,你觉得把它们放在水中是怎么样子的?(板书:食盐和沙子)(学生猜测)2、师:那大家猜得对不对呢?让我们用(实验)来验证吧。
粤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物质的溶解》教案
粤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物质的溶解》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节课,教材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溶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什么是溶解,了解溶解的条件和过程,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溶解,了解溶解的条件和过程,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溶解的条件和过程,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对于溶解的概念和过程还不够清楚。
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教师出示一杯水和一块糖,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溶解吗?有什么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2. 引导学生思考,然后请几位学生回答问题。
第二环节:新课讲解1. 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示范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溶解的概念:“溶解是指固体物质在液体中分散开来,形成透明的溶液。
”2. 教师继续讲解,介绍溶解的条件和过程:“溶解需要有溶剂和溶质,溶剂一般是液体,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分子和溶剂的分子相互作用,溶质的分子逐渐分散在溶剂中。
”3.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让学生观察溶解的过程。
示例:教师准备一杯水和一块糖,将糖放入水中,搅拌一段时间后,糖逐渐溶解在水中,形成透明的溶液。
教师解释说,糖是溶质,水是溶剂,糖的分子逐渐分散在水中,所以糖溶解了。
第三环节:实验操作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实验材料包括:盐、糖、水、容器、搅拌棒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一种溶质(盐或糖),将溶质加入容器中的水中,用搅拌棒搅拌,观察溶质是否溶解。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二溶解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教学设计127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课方案一、教课内容: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溶解》中的第三课时《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二、教材剖析:这个课的内容比较新。
提到溶解,学生老是先想到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
而这个课,学生将制造几种液体与水的混淆物,察看这几种液体可否溶解在水中。
第一个问题是察看胶水和洗发液,它们在水中是飘荡仍是下沉?学生会发现胶水和洗发液一开始是沉入水底,并蜷曲在杯底。
第二个问题是它们在水中是如何扩散的?学生可以清楚的发现胶水和洗发液在水中迟缓扩散的过程,这可以使他们联想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扩散过程,并与之推行比较。
第三个问题是搅拌以后,它们溶解了吗?学生会发现胶水和洗发液可以形成稳固的水溶液。
本课教材的第二个活动是醋、酒精、食用油分别与水的混淆,这两个活动均为其余液体与水的混淆,但活动一为溶解,活动二有溶解和不溶解。
并且同为溶解的,溶解的状态也不一样。
活动一的溶解重申过程的察看,胶水、洗发液黏稠度、比重与水有较大差别,过程易察看:先沉下,再一缕缕扩散,可联想到高锰酸钾并与之比较。
活动二的“往食用油和水的混淆物中加清洗剂”是其余液体与其余液体的混淆,让学生初步理解到:一些液体不溶于水,但可以溶解在其余液体中。
对原教材有所拓展。
这个课采用一些学生生活、学习中特别熟习的几种液体让学生察看、比较它们在水里的溶解状况,发现有些液体可溶于水,而有些液体不溶于水。
在充分调换学生大批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指引学生成立科学的溶解观点。
三、教课目的:1、科学观点:一些液体能平均地、稳固地分别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可以。
2、过程与方法:察看和描绘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到仔细、客观地察看、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宽泛性和重要性。
四、教课重、难点:1、教课要点:经过认识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进一步深入溶解的观点。
2、教课难点:察看和描绘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五、教课准备1、每组学生的实验器械:水槽、1个玻璃杯、3支试管、试管架、两把勺子、1根搅拌棒、3个瓶子、胶水、洗发液、染红的酒精、醋、食用油、实验记录单;2、教师的实验器械:高锰酸钾、装有清水的玻璃杯、搅拌棒、清洗剂。
小学科学第5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5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设计)小学科学:水能溶解多少物质【引言】科学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学科,也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水溶解物质的特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观察能力。
【背景知识】水是一种常见的物质,具有溶解性强的特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物质会溶解于水中,如食盐、糖等。
物质溶解与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溶解是指物质的分子与溶剂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使物质的分子离开并散布在溶液中。
而当物质的分子间作用力比较强时,就不容易溶解于水中。
【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水是一种能溶解物质的溶剂,并能举出日常生活中水能溶解的不溶于溶解物质。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的方式,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
【教学步骤】Step 1:引入主题(约5分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你知道水能溶解多少物质吗?有没有不溶于水的物质?请你们举例。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互动讨论,激发他们对“水能溶解多少物质”的好奇心。
Step 2:展示实验原材料和设备(约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实验所需的原材料和设备,包括不同物质的小块状样品(如食盐、糖、铁钉等)、测试管、试管夹和烧杯等。
让学生了解到实验将使用这些工具和材料来观察和记录物质的溶解性。
Step 3:实验操作演示(约10分钟)教师进行实验操作演示,以食盐和糖为例,将它们分别加入两个已标记的测试管中,并倒入相同量的水。
随后,教师可以使用试管夹搅拌两个试管中的溶液,并观察溶解反应的情况。
可以询问学生在搅拌过程中是否有任何观察结果。
Step 4:小组合作探究(约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些不同的物质样品、测试管和水。
要求学生使用相同的量的水,并观察和记录每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并鼓励他们以文字和图表的形式记录实验结果。
Step 5:数据收集与比较(约15分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并组织小组间的分享。
小学科学公开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和反思
小学科学公开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化能力)教学设计和反思(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化能力不同。
一些气体也简单溶化于水。
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化能力。
进行气体溶化于水的实验。
感情、态度、价值观:在溶化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拟的重要性。
意识到溶化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化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化。
(教学打算)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2、筷子1、小勺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1、开瓶器1、注射器1。
(教学过程)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化能力。
1.学生观察:翻开桌上的纸包,说说了解里面是什么吗?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化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化能力强?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比照实验比拟公平?4.组织学生实验:提示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2.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化能力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化在饮料中的气体。
了解是些什么气体吗?3.学生实验:观察溶化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渐渐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
拓展:怎样观察溶化在水中的空气?(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化能力)课后反思:(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化能力)我将它安排在这个单元的第三课时,而将(液体之间的溶化现象)安排在下一节。
因为我觉得这样更符合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程。
这个单元的前两个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变化情况,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有些物质在水中可以溶化,有些物质在水中不可以溶化。
通过观察现象,学生了解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可以溶化,并形成了如何推断一种物质在水中是否溶化了的意识。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二 溶解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_163
4.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科学概念: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不同。
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水平。
实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溶解实验中理解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不同。
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1瓶、开瓶器1个、注射器1个。
实验名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水平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水平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一些固体、液体和气体能溶解在水中,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有什么不同?二、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水平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知道里面是什么吗?2.提问:给你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水平强?怎么验证我们的猜测?(做实验。
)3.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怎样实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教科书第29页1——3段课文,小组中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4.完善实验方案:(1)把20克食盐和小苏打平均分成8小份。
在两个烧杯中各盛大约50毫升的水。
(2)取一小份食盐加入盛水的烧杯中,用筷子充分搅拌。
食盐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第二份食盐,继续搅拌。
食盐再溶解后,再加入第三份食盐------直到食盐不能溶解为止,记录食盐溶解的份数。
(3)按照同样的方法,将小苏打溶解在烧杯的水里,当小苏打不能溶解时,记录加入小苏打的份数。
5.实验中要注意什么?相同条件有哪些?不同条件是什么?为什么只能改变一个条件?6.学生分组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实验情况,即时给予必要的指导与协助。
6.表达与交流:怎么做的实验,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带着小组的实验记录单到投影仪前展示,其他小组能够补充。
7.形成结论:谁的溶解水平强?食盐与小苏打溶解水平的比较记录表三、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水平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第5节《水能溶解多少物质》,主要介绍水的溶解性质以及水能溶解多少物质的问题。
学生在前几节课已经学习了水的来源、性质和用途,对水有一定的了解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认识水的溶解性质,了解水能溶解的物质种类和数量的限制。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水的溶解性质,认识水能溶解的物质种类和数量的限制。
2. 能力目标:观察和描述水的溶解过程,提出合理的解释和预测。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水的溶解性质,水能溶解的物质种类和数量的限制。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提出合理的解释和预测。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水的基本性质和用途,对水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但对于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本节课中,需要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老师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回想一下水的基本性质和用途,例如:水的无色、无味、能溶解物质等。
2.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吗?水能溶解的物质有没有限制?让学生思考并讨论。
第二环节:展开探究1. 实验1:观察水能溶解的物质a. 老师准备一些常见的物质,如糖、盐、小苏打等,并将它们分别放在小碗中。
b. 老师分别向每个小碗中加入同等量的水,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每种物质是否能够溶解在水中。
c.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物质是否溶解,如果溶解了,溶解程度如何。
例如,他们可以观察到糖和盐在水中溶解,而小苏打在水中只溶解了一部分。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糖和盐能够溶解在水中,而小苏打只溶解了一部分?-溶解程度是否与物质的种类有关?2. 实验2:探究水能溶解物质的限制a. 老师准备一些不同的物质,如沙子、铁钉、木块等,并将它们放在小碗中。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教案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教案广义上说,超过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为一个分子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
而狭义的溶解指的是一种液体对于固体/液体/或气体产生化学反应使其成为分子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
本站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教材分析《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本节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
教材呈现了三个活动:活动一,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中变化的不同,认识溶解这一概念;活动二,通过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加深对溶解和不溶解的理解。
活动三,通过学习使用过滤的方法,理解溶解的本质特征。
这一课将帮助学生发展他们关于溶解的概念,同时培养观察和实验的技能,当学生们掌握了一些观察和实验的技能之后,他们就会在课外继续探究,并能有意识地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学会科学的生活,从中培养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行为习惯。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例如,学生常喝糖水,生病后常喝板兰根或感冒冲剂等,类似这种情况学生们都比较熟悉。
一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但不知道就是口语中常说的“化掉了”,更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以及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过亲身实验,细心观察实验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2、使学生了解有些物质可以溶解于水中,有些物质却不能溶解于水中。
3、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4、感知溶解了的物质是不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是观察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难点是描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现象以及用过滤的方法把沙和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
五、教学准备:小组:烧杯4个、盛有水的水槽1个、食盐、面粉各20克、沙30克、滤纸3张、漏斗1个、玻璃棒1根、铁架台1个。
小学科学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案4
⒉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一、教材简析:食盐的溶解过程是看不见的,学生对食盐的溶解过程不是很清晰的,认识很朦胧,也很好奇,因此教材就紧挨着安排了这一课,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对溶解过程有个较为清晰、直观的认识。
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是一个非常好的对溶解的直观认识过程,帮助他们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理解溶解现象的本质;观察比较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是对溶解现象观察的梳理和总结;观察不同物质在水里的溶解,比较它们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是引导学生对先前的观察和描述进行整理和概括。
这里要借助教育资源,还要充分发挥溶解记录表的作用,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变化进行客观、细致的比较分析,从中概括出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使学生掌握对溶解和不溶解进行判断的基本方法,并能说出判断的依据。
二、教学背景: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
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去的缺乏感性认识。
教材选用了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特征,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
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加深对溶解现象的本质性理解。
县教研室今天到我校进行教学视导,听了15节课,其中我上了一节四年级的科学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虽然得到了领导的一大堆肯定与表扬,但还是留下了一些有些不足与遗憾。
个人感觉教学效果与我的预设还是有些距离的。
前面的探究活动开展得生动而有序,最后环节巩固总结,引导学生如何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学生没有预设反应得那么强烈,举手的学生不足一半。
第一个问题“现在我们能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了吗?”孩子们肯定的回答很响亮,但是对于下一个“怎样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了呢?”却有那么多学生表现出了茫然。
一、可能是由于对于学生感性生动的语言描述的过度肯定影响了学生对科学现象本质的观察与描述。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科学《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
1.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知道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2、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学习准备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筷子、小勺、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开瓶器、注射器。
课前谈话大家还记得父母熬汤时往水里加盐的情景吗?盐放入水后一会儿就消失,如果用勺子搅拌几下,盐会消失得更快。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盐能溶解在水里。
教学过程生活中,我们已经知道盐能溶解在水中,Ppt3 那如果我们不停往水里加盐呢?盐还会完全溶解在水里吗?学生猜想。
(能、不能))二、探索很好,一个同学认为多少盐都能完全溶解在水里,另一个同学认为,水里溶解盐的多少有一定的量,太多的盐就不能完全溶解了。
那么,他们谁说得对呢?(视频一录制)我们来看一看实验小视频。
小视频录制:(实验用具:食盐、搅拌棒、半杯水、装食盐的器皿。
)男女同学实验,同学们把一盘盐全部放入水中,无论怎么搅拌,盐都不会完全溶解: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样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后回答(食盐在水中的不能无限制的溶解)。
师总结:非常棒,确实。
一杯水不可能无限制的溶解几千克,甚至几十万千克食盐。
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那怎么才能知道一杯水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呢?学生答:(一勺一勺的往杯子里加食盐,至到不能溶解为止)师:好,同学们很有想法,我们就看一看一勺一勺的往水里加食盐实验小视频。
一杯水里到底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Ppt4需要的实验材料有:食盐、一杯清水、搅拌棒、勺子有几位同学在做食盐溶解实验时,出现了这样几种情况,大家觉得对否?(视频二录制)请看第一位同学的实验。
(小视频)我先取一勺食盐,放入水中,进行搅拌,待食盐完全溶解后我取了第二勺食盐,食盐继续溶解,当我取到第八勺食盐时,食盐不再在水里溶解了。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
在这一课中,学生们要运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去发现食盐、沙子和面粉在水中的状态有什么不同。
通过过滤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和面粉能否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这一课将帮助学生发展他们关于溶解的概念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技能,也为后面研究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等知识提供感性和理性的基础。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基本也听说过“溶解”一词,也都知道把食盐、糖放进水里会慢慢地化掉,把沙放进水里却不会化掉。
但不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同时,也不能够准确判断物质究竟有没有溶解。
教学目标:1、在经历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分别放入水中的实验现象中,学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小组合作分析交流整理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结论.2、认识溶解现象,在探究活动中知道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3、在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中,体验小组合作交流的愉快,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尊重实验探究活动中事实证据。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和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变化有哪些异同。
教学准备:(分好小组,指定好组长,提出有序合作要求)教师演示实验器材:过滤装置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每组3个烧杯,3根搅拌棒,食盐、沙子(沙在使用前淘干净)、面粉各一小包,简易过滤装置,滤纸,记录表教学流程:一、开门见山,引出问题师:(板书课题: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溶解吗?(化了)我们经常用到“溶解”这个词,那么溶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
(设计意图:一些学生可能听说过“溶解”一词,但不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
我开门见山,先出示课题,然后从“溶解”一词入手,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导入本课,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激发起学生想要探究、想要主动参与的欲望,为下一步学生们能以饱满的热情进行学习做好铺垫。
小学科学10《专题探究: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
小学科学10《专题探究: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专题探究:能溶解多少物质引言:本教案针对小学科学10《专题探究:能溶解多少物质》,通过设计实验和讨论,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溶解的概念以及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程度。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将探究不同物质在相同条件下的溶解性能,培养科学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培养抽象思维和科学探究的意识。
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理解溶解的定义。
2.通过实验和讨论,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能差异。
3.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能力。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物质的溶解:概念和定义。
2.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程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关于物质溶解现象的知识,并提出:你知道什么是溶解吗?溶解有什么特点?2. 实验设计和操作(30分钟)a. 预先准备:小碗、水杯、透明杯子、纯净水、食盐、砂糖、小纸片以及其他可能溶解的物质。
b. 将不同物质逐一加入透明杯子中的纯净水,观察物质是否溶解。
c. 让学生记录实验结果,用符号表示溶解和不溶解的结果。
3. 实验结果分析(20分钟)a. 学生报告实验结果,并进行记录。
b.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为什么某些物质溶解而另一些物质不溶解?c. 分组展示不同物质的溶解结果,并讨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程度。
d. 帮助学生总结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差异,并进行比较。
4. 讨论与思考(15分钟)a. 引导学生思考一些现象:为什么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而另一些物质不行?b.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讨论。
c.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水,还有什么其他液体可以溶解物质?它们有何不同?5. 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一些物质的溶解现象,例如:糖溶解在茶水中、盐溶解在开水中等。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解释溶解现象的原因。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深入了解了物质的溶解现象以及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程度。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二 溶解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_104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实验内容:溶解实验实验材料:玻璃棒烧杯勺子溶解物质(食盐、糖、高锰酸钾、小苏打、洗净的沙等)规范操作要点:1.第一步:静观。
把溶解的物质放入水中,静观物质在水中的变化。
(尤其是高锰酸钾,它在水中逐渐分散这过程是一个非常直观的过程。
)2.第二步:搅拌。
这个环节可让学生注意到溶液是否均匀,是否变成肉眼无法看见的物质颗粒。
所以搅拌时要先慢后快,这样便于观察物质在水中溶解的过程。
3.第三步:静候。
物质的溶解有快慢,溶解到一定水准后,物质看起来一下子溶解不了不要急于下判断,过一会还会继续溶解。
注意点:1.溶解的一个判断条件是在水中是否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这和粉笔末颗粒在水中的漂浮现象是不同的。
2.高锰酸钾的取放要规范。
取时标签向手心,瓶塞倒放上,取时用药勺,不能用手直接拿,没药勺能够用纸槽。
要用小勺拿取。
为了避免起化学反应,在实验中一般选用药勺,尽量避免用金属勺子。
4.玻璃棒的用途:玻璃棒用于搅拌液体、引流或蘸取试液。
实验前后应即时洗净玻璃棒,以防沾污试剂。
搅拌时玻璃棒不要碰击器壁,防止碰破容器或造成液滴溅出,因为化学实验对溶液的要求很高,轻微的碰触也会影响实验结果。
在没有玻璃棒的情况下能够用筷子代替食盐溶解实验,但如果是搅拌浓盐酸或腐蚀性强的液体不能用筷子代替。
实验内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实验实验材料:玻璃棒烧杯勺子溶解物质(食盐、糖、高锰酸钾、小苏打、洗净的沙等)规范操作要点:1.第一步:静观。
把溶解的物质放入水中,静观物质在水中的变化。
(尤其是高锰酸钾,它在水中逐渐分散这过程是一个非常直观的过程。
)2.第二步:搅拌。
这个环节可让学生注意到溶液是否均匀,是否变成肉眼无法看见的物质颗粒。
所以搅拌时要先慢后快,这样便于观察物质在水中溶解的过程。
3.第三步:静候。
物质的溶解有快慢,溶解到一定水准后,物质看起来一下子溶解不了不要急于下判断,过一会还会继续溶解。
注意点:1.溶解的一个判断条件是在水中是否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这和粉笔末颗粒在水中的漂浮现象是不同的。
小学科学课堂教案《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小学科学课堂教案《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小学科学课堂教案《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为了让小学生们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店铺整理了小学科学课堂教案《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教学目标: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3.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4.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准备:3个盛有水的烧杯、食盐、面粉、沙、搅拌棒教师准备:3个过滤装置,3张滤纸教学过程:《小毛驴过河》的故事导入从前,有一头小毛驴驮着一袋白糖过河,河水很深,把它的白糖淹没了,等它过了河后,觉得身上轻了许多。
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生:白糖在水中溶化了。
师:恩,真棒!那除了溶化,还可以用哪些不同的词汇来描述呢?生:溶解师:真了不起,掌声送给他。
(板书:溶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板书:在溶解边上添上余下的几个词)(若生答不到溶解,由师得出,科学研究中为了不发生混乱,我们把这种现象统一称为“溶解”)师:你知道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中呢?【板书设计】能:盐,味精……溶解不:石头,沙子……?:面粉……融化冰,巧克力,蜡烛(若学生答到冰,师反问一句:真的溶解吗?其他生会说:是溶化。
师问:融化与溶解是同一回事情吗?生答:不同。
师问:区别在哪里?生:融化需要热量的,在火中的,溶解要在水中的。
)师:解释得真好,掌声送给他。
(若生答到面粉时,师问一句,真的溶解吗?你怎么知道的?生:我看到…有其他生会说不溶解。
师:好的,现在出现分歧了,由说面粉溶解的,有说面粉不溶解的,看来大家对溶解还只是一知半解。
你想不想把它弄明白?生:想。
师:好的,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就有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了。
)师:老师还有个问题,你观察过溶解到底是怎么的一个过程吗?生:会变小变没,白糖在嘴里化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致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三)教学准备:各组装水烧杯5个,高锰酸钾、食盐、沙、面粉各1小份,小药勺4根,滤纸1张,三角形玻璃漏斗1个,搅拌棒1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1、引导想象:把一小勺食盐放入水里,食盐哪里去了?谁来用语言描述一下食盐的溶解过程?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的实验。
教师出示高锰酸钾,(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引导学生观察描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3、学生分组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它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
讨论观察到的现象,并做好观察记录。
(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的描述)
4、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中的前后有何变化?并完成对书中表一的记录。
5、想象:学生根据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想象并描述食盐的溶解过程。
三、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1、教师讲解:为了更加清楚地观察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状态,我们选择了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作进一步的观察实验。
2、教师以高锰酸钾为例进行观察示范,指导学生作好记录。
在做“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的实验时,要先讲清要求,再让学生实验。
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完成观察记录。
(本课表二)
4、学生汇报,并思考:物质在水里是否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了吗?是怎样观察和区别的?
5、小结: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溶解是物质______地分散在水中,且_____(能或不能)用_____的方法分离出来。
四、拓展延伸: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见过什么物质也能溶解到水中的?把字写在本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