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孔子孟子

合集下载

老子孔子孟子的资料大全

老子孔子孟子的资料大全

老子孔子孟子的资料大全老子孔子孟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关于老子孔子孟子的资料呢了解哪些?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老子孔子孟子的资料大全,希望对你有帮助!老子的资料介绍老子,本名为李耳,乃是历史上极为优秀的一位思想家与哲学家。

老子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虽然从未得到官方认可,亦不是时代的主流,可他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以他的思想为基础所创立出来的道家更是教会了世人何为自然。

而老子所创立出来的道家思想对后世亦是有着深渊的影响,虽然道家并没有后世的儒家、佛家那般的出名,可老子所创立出来的道家的思想为后人所带来的却是不可估量的益处。

甚至连皇帝也以老子的道家思想治国,使得一度颓废的国家繁荣昌盛。

而老子的哲学思想即便是现如今,习百家所长,思想开放的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仍旧可以从中感受到其中的大智慧,使我们受益匪浅。

而道家最为著名的便是太极图,一个浓缩了老子所有的道家思想的图案。

一个教会了我们何为阴阳二界,何为相生相克,何为借力打力,何为阴阳相调的图案,一个甚至运用到了建筑、哲学、数学的图案。

老子亦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古时便有西汉时期的汉文帝、汉景帝以老子的道家思想治理其国家,使其国力昌盛;而时至今日,更是有许多的人为老子所提出的思想而敬佩,即便是西方国家的学者,也不得不承认老子所提出的思想之伟大。

孟子的资料介绍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今山东省邹国人。

他自小家境贫寒,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也就是说,是孔子的第四代弟子。

因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其成就仅次于“圣人”孔子,所以被后人称为“亚圣”。

而他们的学说,也被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曾和孔子一样,带领门人周游各国进行游说。

但他的学说并没有被当时的各国国君所接受,隐退后,他和弟子公孙丑等人一起著书立说。

去世后,他的弟子把他生前的言论编著成《孟子》。

《孟子》也称为了儒家学说的经书之一。

而其实,在宋代以前,孟子的地位并不高。

儒道互补专业知识课件

儒道互补专业知识课件
2、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3、经济思想:最主要旳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旳义利观
与“富民”思想。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B、孟子:
(1)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旳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 (2)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3)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 (4)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仁、义最为主要。仁、义旳基础是孝、悌,而孝、悌 是处理父子和弟兄血缘关系旳基本旳道德规范。
道 减法
宁静友好 超越世俗 精神失意之良方
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旳秩序
鉴赏感悟
鉴赏感悟
从古代文人看儒道互补
1. 儒道互补对中国文人有哪些影响 2. 你懂得“儒道互补”在哪些文人身上
得到体现?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 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眸 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未抛弃过 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以儒修 身,以道养生,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走 入安宁,走入心灵旳坦途,在纷扰旳世界 中寻找自己崭新旳位置。
有德 有仁 克己复礼 奋发有为
不去妄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 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 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受国不祥,是为天下主。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名言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名言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名言一、《老子》的名言: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来源:《道德经》第1章】翻译: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被认识,但是道却在不断的改变。

名字可以被命名,但是名字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来源:《道德经》,第2章】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是美丽,是因为有丑陋;世人皆知善,皆因有恶。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道德经》第2章【说明】有与无,相生相克,艰难与困难相辅相成,长短相比较,高低相依,音律相合,形成一首乐曲,前后连贯。

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来源:《道德经》。

译文:天地没有怜悯之心,它把一切都当作是草狗(古时用稻草做成的祭祀);圣人也不在乎什么怜悯之心,他把人民当成了一条稻草(古代用稻草做的祭祀),让他们自己去死。

5、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来源:《道德经》。

翻译:有些版本是“多言数穷”.这意味着:多说没有用,多说也没有用。

6、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来源:《道德经》,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存,是因为他们不会为自己的生存而运转,因此可以长存。

7、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来源:《道德经》,第8章。

最好的善应该像水,它善于滋养万物,与万物相溶,而不与万物相争;水只能停留在地势较低的地方,因此,水是最贴近大道的。

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来源:《道德经》,九章。

译文:过多的人会溢出来,应该适可而止;过多的人,不能保证持久。

9、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译文:富贵不能长久;因为财富而骄纵,很可能会招来灾祸。

如果他能在关键时刻及时撤退,那就是最好的选择。

孔子、孟子、老子

孔子、孟子、老子

1.B.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2009安徽卷)(代词,作宾语,那里; 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2.B. 非曰能之,愿学焉(2009江西卷)(代词, 它) 3.A.遂家焉 乃实告焉(2008山东卷) (兼词,于之;代词,他) 4.D.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 置杯焉,则 胶(2007浙江卷)(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 于“然”;兼词,“于之”) 5.C. 遂得免焉 风雨兴焉(2010浙江卷) (语气助词;兼词,于之)
并非不言利,也不轻利。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 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 家吗?”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解析】这是孔子在说他自己的人生历程。今天“二 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 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
第六则: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 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 音zhì ,同“智”;乐,古音yà o,喜爱的意 思。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 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 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 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 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面对利字当头的梁惠王,孟子怎样游说自己的观点 呢?(也就是说说有什么艺术特色)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思想核心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思想核心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思想核心1、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的思想有两个核心。

一个是“时”,由“时”发展为“中”、“和”。

另一个是“仁”,由“仁”发展为“义”、“礼”。

仁就是爱人,关爱他人。

要求统治者关心和爱护百姓。

仁的另一方面是‘克己复礼’,即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

孔子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

我的理解就是以德服人、以礼待人、以和为贵。

2、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

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

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

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我的理解是以民为本。

3、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 而展开的。

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

如果这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生发生关系,那么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

然而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

因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实到经验界中,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的核心思想

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的核心思想

老子、孟子、孔子、庄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孔子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

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

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

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

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

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古代四大圣贤60句经典语录

古代四大圣贤60句经典语录

古代四大圣贤60句经典语录,道尽人生哲理,句句开解人心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理论道尽人生哲理,饱含聪明智慧。

一、孔子经典语录1.君子不器。

出自《论语·为政篇第二》。

【译文】君子不要像定型的器皿一样,要博学多识,具有可塑性。

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译文】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自《论语·为政篇第二》。

【译文】懂得了就是懂得了,没有懂就是没有懂,这才是真懂.4.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去爱别人、恨别人。

5.君子,俞于义。

小人,俞于利。

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关心合不合道义。

跟小人谈事情,他们只关心是否有利可图。

6.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

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出自《论语·雍也篇第六》。

【译文】品质多于文采,就会粗野;文采多于品质,就流于虚浮。

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出自《论语·述而篇第七》。

【译文】默默地牢记知识,勤奋学习不厌烦,教诲别人不厌倦。

9.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出自《论语·述而篇第七》。

【译文】不仁义的人虽然富有和尊贵,但对于我来说,他们轻得如天边的浮云一样。

10.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出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译文】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能力,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能力,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1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出自《论语·学而》【译文】不怕别人不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12.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译文】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事吗?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孟子和老子的传说故事

孔子孟子和老子的传说故事

孔子孟子和老子的传说故事孔子孟子和老子都是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关于孔子孟子和老子的传说故事也有很多,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孔子孟子和老子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孔子传说故事《荀子·宥坐》记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孔子顾弟子日:注水焉。

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

孔子喟然而叹日: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宥和右的意思相同,也跟侑意思一样,劝说、勉励的意思,坐同座。

古时候的人没有桌椅,只能坐地上,前面是案几。

常用的物品放在右边,所以,座位右边是经常关注的地方。

宥坐即座右铭。

欹器的底是尖的,它有个特点:空虚时只能歪斜地放着,即“虚则欹”;当注入一半左右的水,就可端正地摆放,就是“中则正”;但注水又不可太满,水太多了,它又会自动侧翻倒,把水都倒了出来,这就是“满则覆”。

欹器是对它的俗称,当人们利用它的特性赋予了文化内涵后,又送它一个雅号叫宥坐。

孔子博闻多识,他在鲁桓公庙虽然第一次见到宥坐,却早已知道它的特点,且立即让学生当场实验和讲解施教。

这件事不仅反映出孔子知识渊博,同时映了孔子重视实践教育,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孟子传说故事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

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

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

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

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四大圣贤60句经典名言读背(有释义)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四大圣贤60句经典名言读背(有释义)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四大圣贤60句经典名言读背(有翻译)一、孔子经典语录1、君子不器。

出自《论语·为政篇第二》。

【译文】君子不要像定型的器皿一样,要博学多识,具有可塑性。

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译文】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自《论语·为政篇第二》。

【译文】懂得了就是懂得了,没有懂就是没有懂,这才是真懂.4、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去爱别人、恨别人。

5、君子,俞于义。

小人,俞于利。

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关心合不合道义。

跟小人谈事情,他们只关心是否有利可图。

6、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

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出自《论语·雍也篇第六》。

【译文】品质多于文采,就会粗野;文采多于品质,就流于虚浮。

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出自《论语·述而篇第七》。

【译文】默默地牢记知识,勤奋学习不厌烦,教诲别人不厌倦。

9、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出自《论语·述而篇第七》。

【译文】不仁义的人虽然富有和尊贵,但对于我来说,他们轻得如天边的浮云一样。

10、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出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译文】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能力,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能力,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1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出自《论语·学而》【译文】不怕别人不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12、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译文】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事吗?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老子庄子孔子孟子_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资料简介

老子庄子孔子孟子_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资料简介

老子庄子孔子孟子_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资料简介孔子老子孟子庄子是先秦著名的思想家,在那个时代他们是领军人物。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老子资料简介老子,姓李名耳,根据历史记载他大概生活在公元前600年左右到公元前前470年左右,是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思想家。

老子出生在涡阳县闸北镇郑店村,又名老聃,有传闻说他一生下来毛发就是白色的,所以当地的人称他为老子。

老子大约活动在春秋时期,曾经在东周国都洛邑担任守藏史这一职位,这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

老子博闻强识,据传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曾经向老子问好并请教问题。

老子晚年时期在函谷关乘坐青牛向西去,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灵宝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可惜的是《道德经》真迹最后不知所踪。

《道德经》富含丰厚的辩证法思想。

在现代,老子哲学和古希腊哲学一起形成了人类哲学上的两座不可比拟的高峰,老子也因为他深奥的哲学思想而被后世尊称为“中国哲学之父”。

后来庄子传承了老子的思想,并且和儒家、佛家思想等成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

在道教出现之后,老子被后人尊称为“太上老君”。

甚至从汉代开始,历代皇帝会去河南鹿邑祭拜老子。

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无为而治",他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孔子资料简介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原名孔丘,仲尼是他的字,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有弟子三千,比较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是说要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而在教育方面,孔子施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就是说根据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的发展乃至整个世界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孔子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的首位。

孔子出身贵族,是商汤的后裔,商亡后,微子启建立了宋国,死后传位给弟弟微仲,其后世得孔姓。

孔父叔梁纥六十六岁娶得颜氏之女颜征在,彼时颜征在还不满二十岁,年龄相差有点大,这在当时于理不合,所以两人住在尼山,后得孔子。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十大经典名句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十大经典名句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十大经典名句一、孔子十大经典名句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5、德不孤,必有邻。

6、礼之用,和为贵。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二、孟子十大经典名句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6、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7、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8、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0、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三、老子十大经典名句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3、治大国,若烹小鲜。

4、祸兮福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5、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7、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8、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9、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四、庄子十大经典名句1、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4、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6、独善其身者,难成大事。

7、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思想_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思想_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思想_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都是大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特别是哲学思想。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思想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庄子的哲学思想“仁义”二字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标志,“道德”一词却是道家思想的精华。

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的。

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

“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

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

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

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

孟子的哲学思想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不忍之心、是非之心和辞让之心,这是他的四端学说的理论基础,但是孟子的这一观点不是要讨论人为什么天生就是善良的,而是为他的政治观点——仁政,做理论准备,是为政治服务的。

所以孟子的思想的哲学性就弱了很多。

孟子也是中国最早的民本思想家,他说“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这是很伟大的思想,但是却不是很严谨的逻辑观点,孟子往往直接提出他的观点是什么,但是却不说明为什么是这样的,为什么不是那样的,而哲学是最讲究逻辑的。

孟子善于辩论,往往很轻易地就驳倒了对方的观点,他很快就能找到对方的思维漏洞,从而进行辩论。

但是仔细读《孟子》,里面经常是通过寓言故事,或是很强烈的修辞手段来达到目标的,很少有很严谨的论证,即便是像名家惠施那样的诡辩也是很少见的。

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及唐宋八大家的作品

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及唐宋八大家的作品

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及唐宋八大家的作品一、老子的作品老子的作品《道德经》《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二、庄子的作品庄子的作品收录于《庄子》一书,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庄子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他自己也成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

庄子之学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字,大多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辨明老子的主张的。

他把“贵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

《庄子》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在哲学方面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汇总。

《庄子》对工具理性也进行了深刻批判。

《庄子》进一步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

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

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

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老子孔子墨子孟子韩非子的主要资料

老子孔子墨子孟子韩非子的主要资料

老子,孔子,墨子,孟子,韩非子的主要资料2021年08月24日礼拜五09:13 P.M.史书关于老子的记载不很清楚。

司马迁的《史记》一说他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就是孔子曾向他问礼的老聃;一说他可能是周烈王时见过秦献公的周太史儋;又说他可能就是老莱子。

教材取前一种说法。

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

他以为"道"就是"无"。

这个"道"是"先天地生"的,是没成心志、没有具体形状、无声无息的,是无时无地不在的。

"道"即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老子猜想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两边彼此依存,相反相成,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低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而且,事物对立的两边会彼此转化,"正复为奇(反常),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可是,老子这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存在严重的缺点,他不仅忽略了对立面转化的必要条件,而且把事物向反面转化看做是循环的,而不是上升发展的。

老子的学说,对后来中国哲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唯物与唯心两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吸收了他的思想。

老子思想有消极的一面。

老子长年居住在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日趋紊乱,礼坏乐崩,社会正面临着一场大变革。

面对这一切,他消极悲观,提出一个回答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期的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

他所向往的这种理想社会,实际上不过是保留着原始公社遗迹的初期奴隶社会。

这显然是一种开历史倒车的没落阶级的消极思想《道德经》《道德经》相传为老子所著,亦称《老子》《老子五千文》。

但从书的思想内容和涉及的某些问题来看,该书大约编定于战国初期,大体上保留了老子的主要思想。

四大圣贤(孔子、老子、孟子和庄子)经典名言名句及解释

四大圣贤(孔子、老子、孟子和庄子)经典名言名句及解释

四⼤圣贤(孔⼦、⽼⼦、孟⼦和庄⼦)经典名⾔名句及解释⼀、孔⼦经典名⾔名句:1、⾔必信,⾏必果。

(论语·⼦路)解释:说话⼀定守信⽤,⾏动⼀定坚决果断。

2、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解释: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

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安下必来。

3、朝闻道,⼣死可矣。

(论语·⾥仁)解释:早上悟得真理,就是当晚死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4、是可忍,孰不可忍。

(论语·⼋佾)解释:这种事如果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事呢?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隅不以三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解释:(教学⽣)不到他苦思冥想⽽仍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告诉他(⽅形的)⼀个⾓,他不能由此推知另外的三个⾓,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了。

6、敏⽽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解释:聪明,爱好学习,向下⾯的⼈请教⽽不以为耻。

分7、⼰所不欲,勿施于⼈。

(论语·颜渊)解释:⾃⼰不想做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

8、仰之弥⾼,钻之弥坚。

(论语·⼦罕)解释: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努⼒去钻研,越钻研越觉得艰深。

9、学⽽不厌,诲⼈不倦。

(论语·述⽽)解释:学习永不满⾜,耐⼼地教导别⼈⽽不倦怠。

10、⼈⽆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解释:⼈没有对将来的考虑,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11、学⽽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解释:学习知识并按⼀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兴的吗?12、⼯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解释:做⼯的⼈想把活⼉做好,必须⾸先使他的⼯具锋利。

13、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解释:过去的已经⽆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

14、君⼦坦荡荡,⼩⼈长戚戚。

(论语·述⽽)解释:君⼦⼼胸平坦宽⼴,⼩⼈局促,经常忧愁。

老子孔子孟子什么关系

老子孔子孟子什么关系

老子孔子孟子什么关系孔子和孟子,老子都是非常著名的思想家,那老子孔子孟子的关系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老子孔子孟子的关系,希望对你有帮助! 老子孟子孔子墨子关系老子,(约公元前571-471年),姓李名耳,字聃,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区仁里人。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的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被后世称为“道教始祖”。

孟子,(约公元前372-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人(今山东邹城),是孔子的孙子的弟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和孔子并称“孔孟”。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学说。

并且反对杨朱,墨翟。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巴邑(今河南商丘市巴邑县)。

他的祖先和墨子一样,都是商汤后裔,是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受业于老子,完整的构建了“德道”思想体系,主张“仁礼”,体现了人道精神,最高理想是“大同”。

并且坚持“克己复礼”。

被后人称为“孔圣人”,“天纵之圣”。

墨子,本名墨翟,生卒年不详,相传是鲁国人,长期在宋国居住,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

自立门户,创立了墨家学说,并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的思想主张。

孔子与老子关系孔子和老子都是非常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和老子两人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

据传,孔子曾经拜师于老子,在老子门下学习知识。

同时,历史上还有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轶事典故也极为有名。

春秋时期,孔子曾经不远千里前往东周向老子问礼。

老子对孔子的到来感到非常高兴,并且与孔子两人秉烛夜谈一整夜。

在此次问礼中,孔子主要询问了关于丧礼方面的问题,得到了老子详细的解答。

孔子问老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清楚宗庙的神主,老子回答在君王或着诸侯过世的时候需要请神主,这是礼制规定。

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七贤论道

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七贤论道

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七贤论道四十三、七子论道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横跨了549年,这段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涌现出了许多大学问家,先秦七子尤为代表,分别是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

七贤跨越时间比较长,有的是同一时期,彼此见过面;有的素昧平生,差了好几代。

七贤是凑不到一起论道,不过从他们留下的古籍中,仍能看出他们所持的观点,彼此有相似点,也有不同。

请他们聚在一起论道,不如说是他们的思想论道。

先秦七子坐在圆桌旁,主持人说:先秦七子,跨越春秋与战国,七位贤士,我想请问一下,何为道。

老子曰:大器晚成,大音若希,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

道是说不上名来的,大道很晚才会成就,它的声音稀微,样子无形,称之为道。

主持人说:老子不愧是道家的创始人,说得微妙含蓄,我们现代人还是不懂。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补有余。

所谓的“道”,就在这里,世间没有绝对,只有相对。

事物间总是相辅相成的。

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恶,有生就有死,有乐就有恶,事物都有两面性,一面走到尽头,就转化为另一面。

所谓物极必反出。

道广布天地间,它可大可小,可左可右。

它谦卑低调,没有自我私心,可小如微尘;它包容万物,大公无私,可大到无边。

这种可大可小,正体现了道的弹性和能量。

孔子曰:老子的道,引述来了做人之道,人与人交友之道,对待朋友要忠实诚恳,如果朋友违反道义,就要尽朋友的责任加以规劝。

要善意的引导朋友,如果朋友不接受,就不要勉强,适可而止,以免友谊破裂。

庄子曰:千百年来,人们不停地探寻着生活的意义,并忙碌着为自己所谓的道寻找依据。

然而生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道到底有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可以评判呢?是不是终日无休无止地劳碌就算有意义的一生呢?如果你是一个毫无闲暇的奋斗者,那么请你试着在你的水壶上画一些花纹,在你的头发上束一条彩带,你会发现生活的意义也许不止于你所知道的那些。

孔子、墨子、孟子、老子、韩非子的主张各是什么?

孔子、墨子、孟子、老子、韩非子的主张各是什么?

孔子、墨子、孟子、老子、韩非子的主张各是什么?一,孔子的主张:“德”,“仁”,“礼”。

1,“德”。

孔子认为“德”的主要包括宽惠使民和实行仁政,“德”是治理国家、取得民心民力的主要方法;是抬高了“德”的地位,认为“德”高于君主的权力,高于国家及法律,是区分“仁君”与“暴君”的标准,是执政、司法的指导方针。

“为政以德”表现在法理思想上,就是“以刑辅德”、“以德去刑”、“恤刑慎杀”。

2,“仁”。

他提出以“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仁”。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

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

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

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

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深。

3,“礼”。

孔子认为“礼”作为一种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对于新起的封建地主阶级也同样是需要的。

“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克己”,就是对自己有个要求,应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是“复礼”。

“克己复礼为仁”影响许许多多的人。

二,孟子的主张:“仁政”“性善论”,“正经界”,“制民之产”,“管理制度”,“取民有制”。

1“仁政”。

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行“仁政”。

他把孔子的“德治”主张发展为“仁政”学说,以宗法血缘道德释仁义,主张恢复井田制,反对兼并战争。

孟子的“仁政”要求广大平民生活能够稳定,赋税徭役能够减轻,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的“仁政”,就必须让百姓们得到实际的好处,能够生活的衣食无忧、幸福安宁。

2,“性善论”。

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者.仁、义、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约前570—前500),姓李名耳,字聃(dān),楚国苦县人,伟大的哲学家、思想
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向老子问礼。

传说他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老子思想的精华是朴素辩证法。

例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在修身方面,讲究性命双修、虚心实腹、不与人争。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其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

例如:汉初的统治者一度把老子的“无为”思想作为信条,采取“与民生息”的政策。

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
县人)。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的社会生活,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

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追求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人,中
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

他提出了“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渡压迫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弄杀。

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学生达三千人,贤良72人。

他主张“因材施教”,教育学生要“温故而知新”,把学和思结合起来。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都曾是孔子讲学的材料。

他使得这些濒临灭绝的官学通过私家讲学流传发扬光大,从而哺育战国百家诸子,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辉开端,这是孔子重大的历史功绩。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按:车,古文;
舆,今字。

车又音居,是故,子舆、子车、子居,皆孟子之字也)。

汉族,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孙子孙氏,名武,字长卿,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人。

生卒年代不详,大约
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年?--- 公元前479年?)同时代或略晚,齐国贵族和名将的后裔。

出自妫姓或姬姓,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哲学家,今在山东、江苏等地,尚有祀奉孙武的庙宇,多谓之兵圣庙。

春秋末期军事家。

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著有《孙子兵法》,亦称《十三篇》。

鬼谷子,原名王诩,又名王禅,是历史上极富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春秋时人。

常入云
梦山采药修道。

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鬼谷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纵横家的鼻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
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

他的弟子有兵家:孙膑、庞涓;纵横家:苏秦、张仪。

相传鬼谷即为太上老君的唯一弟子玄都仙人。

鬼谷诡秘,社会纵横、自然地理、宇宙天地玄妙;其才无所不窥,诸门无所不入,六道无所不破,众学无所不通。

证得弟子门人无数,翻云覆雨,惊世骇俗,后皆大有作为。

鬼谷堪称万圣先师,万圣之祖,绝不为过。

《鬼谷子》作为纵横家游说经验的总结,它融会了鬼谷子毕生学术研究的精华,其价值是不言自明的。

《鬼谷子》共十四篇,其中的转丸,却乱已失传。

该书作为纵横家的代表著作,为后世了解纵横家的思想提供了不少的参考
列子,[1]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郑国莆田(今河南郑州)人,与郑缪公同时。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相传是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

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

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

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2]八卷,早佚。

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

[3]
荀子(约前325—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
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

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学问博大,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

约公元前264年,应秦昭王聘,西游入秦。

后曾返回赵国,与临武君义兵于赵孝成王前。

后来荀子受楚春申君之用,为兰陵(今山东苍水县兰陵镇)令。

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

荀子学识渊博,继承了儒学并有所发展,还能吸收一些别家之长,故在儒学中自成一派。

在人性问题,荀子主张性恶论,人性善是教化的结果。

在天道观方面,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荀子对礼很重视,宣扬儒家的王道思想,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墨子(约前468年—前376)名翟,春秋末战国初鲁国人,出生于今山东省滕州市,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出身低贱,一生中除著书立说和教授门徒外,还参加过一些政治活动。

墨子有著作传世,较能代表墨子学说和思想的有《尚贤》、《兼爱》、《非攻》。

学说思想主要包括: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同尚贤,节用,生活上奉行“以自苦为极”。

墨家在战国时是一个重要的学派,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子》由墨子和各代门徒逐渐增补而成,其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

韩非子(约前275—前233)战国晚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
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世称“韩非子”。

韩非原为韩国贵族,与李斯从师荀卿。

韩非口吃,但他善于写作,且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术思想,同时又吸取了他以前的法家学说,比较各国变法得失,提出“以法为主”,法、术、势结合的理论,集法家思想大成。

韩非多次上书韩王变法图强,不见用,乃发愤著书立说,以求闻达。

秦王政慕其名,遗书韩王强邀其出使秦国。

韩非的思想被秦始皇所重用。

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韩非在秦遭李斯嫉妒、陷害,在狱中服毒自尽。

今存《韩非子》五十五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