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邓启明硕士回老家陪母亲卖黄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材料作文:邓启明硕士回老家陪母亲卖黄粑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四川小伙邓启明2011年硕士毕业后,担任华为海外技术部经理,虽然要常在海外工作,但待遇优厚。然而父亲去世的消息给他猛然一击,为了照顾好母亲,也为了把父亲做黄粑的技艺传承下去,他打定主意要回老家陪母亲卖黄粑。此举感动了很多人,但也引来了一些非议。有人支持他,认为“亲情是用钱买不到的”,“是金子在哪里都可干一番事业”。也有人反对,“应功成名就后接老妈去享福”,还有人认为要“尊重个人选择”。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新闻链接】

对话:有心做事在哪儿都是一样的

(《华西都市报》2013.11.11)

记者:如今在小镇上卖黄粑,你后悔吗?

邓启明:我不会后悔,这是我深思熟虑后作出的决定。如果有心做事,在哪儿都是一样的。

记者:生意好时,你们一天能卖多少个黄粑?

邓启明:生意最好的时候是过年前,一天能卖出5万个呢,平时也就2000个吧。

记者:你以后还打算出去工作吗?

邓启明:目前还没有想出去工作的打算,我想一心一意把父亲手工做黄粑的技艺传承下去。眼下还想多请两个人扩大下规模,但不会用机械,要用全手工。

【审题立意】

试题分为三部分:

1.材料

[材料解读]

主要事件:邓启明打定主意回老家陪母亲卖黄粑,感动了很多人,也引来一些非议。

争议焦点:高薪工作和年迈母亲、无量的前途和有限的陪伴亲人时光

关键语句:“亲情是用钱买不到的”,“应功成名就后接老妈去享福”“是金子在哪里都可干一番事业”,“尊重个人选择”。

议论角度:我们可以写尽孝,何时尽,如何尽,即为孝道。是先有事业还是先尽孝呢,引人争议。

2.角度(观点)

[立意方向]

说孝、亲情可贵(是用钱买不到的)、感恩父母。我们可以写尽孝,何时尽,如何尽,即行孝。是先有事业还是先尽孝呢,谈及自己的见解。不能单纯的谈孝道、亲情是什么或者有多重要。

正确立意,如:说孝、亲情可贵(是用钱买不到的)、感恩父母、尊重个人选择(重在尊重),“是金子在哪里都可干一番事业”等。

断章取义往往会造成偏题。如:

(1)抓住“为了把父亲做黄粑的技艺传承下去”,单纯地写要继承传统或注重非遗的传承等。

(2)抓住“尊重个人选择”直接立意写选择的重要性、如何选择、尊重自己的选择等——应将重心放在“尊重”上,即为什么要“尊重”他人意愿的选择。

这两个立意应该适度的谈及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

3.要求

“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与含意的范围”的写作要求,其写作范围实际上是被进一步限制了。因为“含意”是指“所包含的意思”,考生只能在“材料”的“内容”和“材料”所包含的“意思”范围内写作,而不能由“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而引申出相关的“含义”话题。——广东高考作文评卷组组长陈妙云

所以:(1)认为“亲情是用钱买不到的”;(2)“是金子在哪里都可干一番事业”;(3)也有人反对,“应功成名就后接老妈去享福”;(4)还有人认为要“尊重个人选择”。这些观点都要联系“工作”与“亲情”这个中心含意来写作,不能只在开头引用了原材料,然后就跑开材料的“含意”不管了,然后就偏离了题目。

4.应当深入思考的几点

什么是“孝”,是儿女在外面赚很多钱任很大官就是孝吗?(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什么是“成功”,是单纯由金钱与地位的高度来衡量的吗?

什么是“幸福”,是功成名就、活得风光就是幸福吗?

什么是“人生价值”“生命意义”,是儿女事业有成、母子团聚、共享天伦就有意义吗?(在这个纷繁的社会中去树立一道尽孝的旗帜,唤醒人们心中对父母的感恩与空巢老人的关注)(摆脱了名与利,甘愿清贫且平淡的去继承传统工艺)

【深度思考】

“行孝”仅是材料的浅层含意,它的深层含意是对“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思考与选择。

材料中,“但父亲去世的消息给他猛然一击”,这句话含意非常丰富。“猛然一击”的涵义应该是多重的。第一层,是对父亲去世而自己未能多尽孝心的憾恨;第二层,是对母亲孤苦伶仃而自己未能陪伴与渡的愧疚;第三层,是对父亲终生坚守、传承传统黄粑技艺(非物质文化)的感动与震撼;第四层,是由父亲的突然离去、父亲对黄粑技艺的寂寞坚守、黄粑技艺后继无人行将消亡、母儿天各一方的憾痛,而引发的对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的深沉反思与坚定抉择。

由以上分析看,邓启明的选择其实包含着极深广的人生思悟。

例如,什么是“孝”,是儿女在外面赚很多钱任很大官就是孝吗?什么是“成功”,是单纯由金钱与地位的高度来衡量的吗?什么是“幸福”,是功成名就、活得风光就是幸福吗?什么是“生命意义”,是儿女事业有成、母子团聚、共享天伦就有意义吗?

那么,郑启明为什么不把母亲接到身边,然后继续在外面打拼,获取令人羡慕的丰厚待遇呢?这样,他不就既“孝”,又“成功”,又“幸福”,又“有生命意义”了吗?

可是,邓启明为什么不这样去做呢?很显然,他的抉择里,有比这些更宏大更重要更深层的追求。

那么,他追求的是什么?

邓启明追求的是高层次的“人生价值”。而这种追求,早由父母亲从小到大、耳濡目染传授给他——背负传承黄粑这种濒临消亡的传统美食文化的使命。这种使命感是一种“铁肩担道义”式的自我牺牲与担当。没有人要求他这么做,但他的内心要求自己必须这么做。这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在世代传承

中融入他们家族血液的视若生命的义务与宿命。它高于一切形式的名与利,他千钧一发式的坚守饱含着无限的悲怆与无比的崇高。

可惜的是,在传统工艺、传统文化日渐式微的今天,太多的人只是关注那些珠光宝气的光鲜、那些永夜璀璨的霓虹灯罢了。

所以,邓启明的选择,既是为了行孝——“为了照顾好母亲”;更是为了追求人生的价值——“把父亲做黄粑的技艺传承下去”。

而这,应是材料的深层含义。

【谋篇布局】

一篇作文如何做到统一性?

1.分论点与中心论点的统一

2.材料与中心论点的统一

3.行文中全篇的统一

要想写出“中心突出”的作文,必须做好以下五点:

(1)想清楚才写

造成写文章中心不突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乱写”,不是想清楚了再写,而总是“边写边想”,于是写到哪想到哪,想到哪写到哪,写好写不好全凭运气。这种不好的写作习惯,是中心不明确的“罪魁祸首”,必须先解决!

(2)动笔前确立“中心”

许多学生,选择了角度后,就迫不及待地动笔写作文了。他们不知道,下笔前还需要确立文章的“中心”!只有确立了文章的“中心”,才能动笔写,才有可能写出“中心突出”的高分文章。

什么是文章“中心”?文章“中心”指的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看法。800字的文章,一般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写,才有可能写得深刻,写得“中心突出”。

确立“中心”是在动笔前、选定角度之后。这是个构思的思维步骤,一定要通过训练,让学生习得并形成写作的好习惯。

(3)动笔前想清楚怎么展开“中心”

怎样将“中心”展开,形成800字的文章,这需要在动笔前想清楚。动笔前花时间去想清楚怎样展开“中心”,“中心”更清楚了,全文的思路也呈现了,结构也就随之有眉目了。

(4)动笔前想清楚用哪些题材表现“中心”

目前不少学生在考场上写作文,靠的是将考前准备好的那几个材料,不管它贴不贴切,只管往题意上“扯”,专注着怎样“扯”的靠“近”些,“套”的痕迹淡一些,这样的“写作”(这是制作)哪还有“中心”?在“中心”确立前就准备好的“题材”,被称之为“万能题材”“口袋材料”,用这些题材制作文章,一般写不出“中心突出”的文章。

科学的写作过程,应该是想好了“中心”及其展开,然后才根据“中心”及其展开的需要选用题材。这样的题材才能有效地表现“中心”。在训练学生选择题材时,除了强化围绕“中心”选材的原则外,还有必要辨正以往对题材甄别与评价的误区。甄别与评价题材好与不好,不是看其数量或掌握材料所体现的知识面,也不是看其用的人多人寡,而主要评价其与“中心”的逻辑关系,主要评价其对“中心”的表现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