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比较复习课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第1页/共27页
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战 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 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 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 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
第2页/共27页
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 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 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 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 (“得道”),这样才能“多 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
正面 论人
反面 论国家
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位置在结 尾(标题,也是结论)
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举例证法、道理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小结:这篇议论文通过举例、讲道 理来论证了要成才必先经受磨练的观 点 ,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第11页/共27页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 曾 通“增”,增加
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 犯人、隐居者、奴隶
2出、不经同过凡艰人结苦的的论才磨干练。,显露
3、后来都被统艰治苦者委的以重磨任练,
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第8页/共27页
第二段

个人 常常处在困境, 才能不断奋发


国家 常常没有忧患,

往往遭至灭亡
源自文库

论点:生死于于忧安患乐,
益 处
第9页/共27页
理一理
分析结构
课文按“总——分——总”可分为三部分
(一)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如人和。 (二)、运用战例证明论点。
攻方失利—天时不如地利; 守方失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总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5页/共27页
孟子在两千年前就发出警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 助• 1.”周武,王姬请发伐举商纣一个事例谈谈你的认识
第24页/共27页
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有: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第25页/共27页
小结: 孟子散文特色
孟子二章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这 与孟子其人善用排比等修辞格不无关系。
2.隋末杨广无道,各地农民起义,瓦岗军得道多助 3.元顺帝无道,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得道多助 4.二战期间,德意日三国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战国得道多助 5.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得道多助,国民党失道寡助
第6页/共27页
•选自《孟子•告子下》
第7页/共27页
第一段
六个人 排比举例
共同的特点 1、出身都卑微推归断纳
造生 就于 人忧 才患
例举舜、傅说等六人事例

苦其心志 (思想)

天降大任
劳 其 筋 骨 、 饿 其 体 肤 、 空 乏(其生身活)
行 拂 乱 其 所 为(行为)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治死 理于 国安 家乐
人恒过

困于心,衡于虑

征于色,发于声

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
出则无敌国外患
第10页/共27页
第3页/共27页
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本文论证思路:
举例论证: 战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进攻 “不胜”-------天时不如地利 防御 “去之”-------地利不如人和
(类推)道理论证: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需要 “人和” 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4页/共27页
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 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 利……”层递排比,更有气势。
章二开首列举六位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主谓句并 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 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语 气强烈增添了气势,又句式工整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名言警句迭出,,闪烁着哲理的光芒 。
第21页/共27页
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 记》。
第22页/共27页
爱迪生小时候一边卖报一边 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 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 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 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 家。
曹雪芹举家食粥 而写出了不朽的 《红楼梦》。
第23页/共27页
贝多芬即 使在双耳失聪 的情况下,仍 然坚持音乐创 作。
第15页/共27页
相同之处:
两篇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 第一则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
例,强调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 不如人和 ”,然后类推出治国 的道理;
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 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第16页/共27页
不同之处:
两篇文章提出论点的方式不相同:
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开头部 分
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 解
困于心衡于虑。 衡 通“横”,梗塞,不 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通“弼”,辅弼,辅 佐 第12页/共27页
第13页/共27页
这两篇短文的论点
分别是什么?比较本文的
两篇短文,说说它们提
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
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
处?
第14页/共27页
第一篇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篇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释和阐述;
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 论
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第17页/共27页
第18页/共27页
你赞同孟子的 “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的观点吗?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 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上进 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 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 心。
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 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 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
第26页/共27页
感谢您的欣赏!
第27页/共27页
越性。
第19页/共27页
中心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请你给这个论点补充 一个事实论据和一个道理论据!
第20页/共27页
西伯姬昌披拘禁仲而尼演厄绎而作《《周春易秋》》; 孔子受困厄而作《春秋》; 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屈》原;放逐,乃 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赋语《》离;骚》。 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 来; 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 氏春秋》; 韩非韩被非囚囚禁秦在,秦《国说,写出《说难》、 《孤难》愤、》《;弧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