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素养是人文素养的最高境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素养是人文素养的最高境界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泛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情与修养。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而美学的作用就在于,帮助我们理解人生和艺术。

审美是人生必备的修养,在越来越以人的综合素质为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社会,美学修养实在是人生必需的修养。

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审美能力并不是天生具有的,也不一定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审美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境界,要达到很高的审美境界其实很不容易,因此,审美能力是需要培养、陶冶和不断提高的。对美学而言,审美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心灵的感悟。

艺术修养高的人还能更好地洞察、感悟、理解人类的生活本质,能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从现实生活中获得超功利的审美情感体验。比如,作为审美教育的音乐教育,其目的就是让人们享受审美体验所获得的那分情感,这种快感也就是人们在更充分的理解人类的本质后所得到的快感。

由于具备一定审美素质的人才有可能获得审美体验,因此,艺术教育的任务和使命理所当然的是“提高每个人在他一生发展的每个阶段的审美素质”。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认为,在现代社会里,一个生活成功的人,必须是一个不同程度上的“艺术家”。因此,艺术审美素质是一个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黑格尔说的好,审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养,借助修养才能了解美,发现美。

和西方美学深厚的功底相比,我们谈美,好像是在半空中跳舞,缺乏根基。建国后的前30年,西方美学成为我们的禁忌,改革开放美学才又回到我们的视野中。使得多数父母缺乏美的意识和修养,孩子也就缺乏在美的环境中撒野了。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文化事业基本上就是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中一路走到黑。整整三十年,在文化领域内,除了十年文革,我们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好事儿来。的确,在百废待兴之时,文化上的长足进步是不切实际的,但我们却在自己的文化肉身上来了一次长达十年的刻骨铭心的自我摧残,文化的破弊惨象已经深入人心。直到三十年前,中国民众才有可能自由地接受到客观多样的文艺思想。然而,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年亦犹如之前的那三十年,文化的进步显得着实缓慢。虽然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与美学思想已经相当完善地在祖国大地流传,但这个似乎对于广大民众并没有什么影响,很多年轻人甚至还处于似是而非的反传统与反权威的艺术闹剧中,终流于往昔般的乖戾与滞板。

中国民众的美学素养到底有多高?从整个历史沿革与现实状况中,我们或许就可以找到答案。三十年的改革成果在文化深度上的表现是极其微小的,甚至是失败的。尽管我们用清王朝交过的“版税”接触到了许多盗版的西方文艺佳作,但随便翻翻书、看看视频、看看电影是不可能在本质上提高自身的美学素养的。美学素养是文化素养的顶端。我们并不是没有这个能力提高自身的美学素养,而是我们生生地放弃了这个能力。老老实实地弄明白一些基本问题,扎扎实实地学习与实践,才是重拾这个能力的端始。

在物质充盈后意识到了美的属性,而美育主要是靠美的形象打动人。把对孩子进行的道德约束寓于美育之中,以美引善,使他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这种教育方式不像一般伦理教育那样枯燥乏味,却能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只是我们还缺少这种意境。

先知的父母通过家庭生活的各个环节,用各种美的事物来影响孩子,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能鉴赏美,有创造美的要求和能力。所以,盼望孩子成材的家长,是不应当忽

视家庭美育的。不管孩子长大成人以后将从事何种职业,幼年的美育总会给他今后的事业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美学素养不是提高班能短期养成,心灵境界达不到,学多少知识都不行。

我们把教育学科分得很细,只引导人去钻研某一个科学分支,并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事实上具有较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

人们在感知现实对象时,还会根据以往的知识和经验来解释它并理解它。由于理解,就会使审美知觉更为深刻。相关的知识、经验越丰实,对该事物审美知觉的内容就越多,认识也就越深刻。

美学上的理解是需要相关知识为依托的。专门的知识才会有专门的理解,只有深刻的理解,才会有充分的感受。由于理解,才会使得人们的知觉更加精确,并能大大加快认识的速度,拓展认识的宽度。

本来美学就是非功利的、非目的的,如果抱着强烈的功利目的来学的话很难学下去。人不是为了求知才需要美学,而是为了自由才需要美学,审美教育的目的之一便是让人超越现实的束缚。

一个人具备审美素养能更好的体会生活之美,这主要指在内心感受,人就会越来越接近内心,也越来越接近自然。

生活之美无处不在,缺少的是发现的眼界。对‘美’的赏析不能只依赖天赋,更要依靠后天的教育。过于迅捷的生活节奏,让每个人脚步匆匆,无暇顾及自己错过了什么,而“慢生快活”的核心是“慢”,目的是“活”。因为“只有慢下来,我们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但是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见,都能感受到的。正如著名的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的一样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为,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正确的审美观,并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需要经过教育和训练才能获得,生活之美就在生活的用心营造里。

这就告诉人们:生活需要美,生活中并非缺少美,重要的是要拥有美的心灵和一双挖掘美和欣赏美的明眸。

比如自然之美,除了有视觉、听觉的感受,还有文化、艺术的结合。因为人的心灵恰恰不是花天酒地的“醉”美,而是自然纯洁之美才是内心需求的最高形式。

比如休闲之美,休闲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自由地愉悦人的身心。休息、娱乐,或是学习、交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获得一种畅快的、愉悦的心理体验,产生自由感和美好感。马克思说过,“忧心忡忡”的穷人和“满眼都是利害计较”的珠宝商都无法欣赏珠宝的美,因为他们或是被生活的压力逼迫,或是被利害的计较束缚,都无法自由自在地对待生活、对待产品、对待世界。在理想的休闲状态即生存的审美境界中,生存没有附加,没有负赘;她不为贫所累,不为利所缚;她手挥五弦,目送归鸿,思如流水,欲如白云;她坦荡豁达,神经松弛,能感觉奋斗后的愉悦,能尽情地享受大自然赐给人间的一切美的东西。这是人生对自在、真实生命的自由、用心体验,这是超然物外,天人合一,渗透人间世相,悟出生活真谛后的一种生存境界,这是一种超道德的审美境界。

比如城市之美,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城市建设已经告别了单纯强调功能性的“温饱型”模式,正集体步入更加强调精神享受的“美感型”之途。让城市多一点美感、多一点品位、多一点文化、多一点特色、多一点时尚,让生活其中的人们,多一点愉悦、多一点幸福、多一点自豪,是城市规划者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城市有能力、有条件提升城市建设水准了,但由于观念的落后、美学素养的欠缺,又造成了不断为国人诟病的大而无当、千城一面、缺乏特色、有失和谐等现象。这一现象说明,只有规划者懂得美,才能更好地发现美、体现美、放大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