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的生态习性浅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蝙蝠的生态习性浅析
——读书报告
课程:哺乳动物学专业:生态学姓名:卢品学号:2010210850
摘要:蝙蝠是世界上分布最广、进化最成功的哺乳动物类群之一,是唯一一种会飞的哺乳动物。
蝙蝠是哺乳动物纲中第二大目,其种类和数量仅次于啮齿目,地球上现存大约4000种不同的哺乳动物中,蝙蝠的种类占了四分之一。
除南北极以及大洋中过于偏远的荒岛外,地球上幅员辽阔的各种陆地生态环境都为它们所利用。
蝙蝠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节肢动物而言,它们是捕食者;对于某些脊椎动物而言,它们是被捕食者;而且它们还是有的植物的种子的传播者和花粉的传授者。
在一定生态系统中蝙蝠可能起到关键种的作用。
这篇读书报告概要概括了蝙蝠的基本生态习性,能让大家对蝙蝠这种有着神秘色彩的哺乳动物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与了解。
关键词:蝙蝠哺乳动物生态习性
The analysis of the bats’ecological habits
——the book-reading report
Name:Lu pin Student number:2010210850
Abstract:The bat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distributed and most successfully evolutioned mammal in the world. and it is the only one kind of flying mammals. And bats are the secondly largest mesh in the mammals’ class. The species and quantity only less than the rodent’s, there are about 4,000 different mammal species in the world, and in which the bat’s species accounted for a quarter. Ba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cological system. bats are predators to the arthropods; on the other hand ,bats are prey to some vertebrates. bats may play a key role in some certain ecological systems.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bats’s general ecological habits, it wil let you acquire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the bats.
Keywords: bat mammal ecological habit
蝙蝠是世界上分布最广、进化最成功的哺乳动物类群之一,是真正会飞的兽类。
蝙蝠的前肢特化为翼手, 学名叫翼手目动物,是唯一一种会飞的哺乳动物。
蝙蝠是哺乳动物纲中
第二大目,其种类和数量仅次于啮齿目,地球上现存大约4000种不同的哺乳动物中,蝙蝠的种类占了四分之一。
除南北极以及大洋中过于偏远的荒岛外,地球上幅员辽阔的各种陆地生态环境都为它们所利用。
分布几乎遍及两极之外的世界各地,其中以热带地区的种类和数量最为丰富。
在进化过程中,蝙蝠避开了与其他陆地和海洋兽类的竞争而飞上天空,回声定位系统的高度进化使得蝙蝠在空中又避开了与大多数鸟类的竞争而能够利用环境中一个独特的生态位——黑暗的天空[1]。
这种进化上的优势使它们利用了生态系统中一个全新的、未被利用的生态位。
蝙蝠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节肢动物而言,它们是捕食者;对于某些脊椎动物而言,它们是被捕食者;而且它们还是有的植物的种子的传播者和花粉的传授者。
在一定生态系统中蝙蝠可能起到关键种的作用。
1 蝙蝠分类及分布
翼手目(Chiroptera)是哺乳类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动物之一。
全球现有翼手目动物18科20属1107种[2,3]。
其中四分之三的蝙蝠种类属于小蝙蝠。
最小的是泰国的大黄蜂蝙蝠,它的重量只相当于一个角的银币——2克左右。
而最大的小蝙蝠也不到250克。
小蝙蝠(Microchirop.tera)亚目有17科160属919种,并有17亚科,其中菊头蝠科(Rhinolophidae)1属76种;蹄蝠科(Hippo.sideride)9属80种;假吸血蝠科(Megadermatidae)4属5种;鼠尾蝠科(Rhinopomatidae)1属4种;凹脸蝠科(Craseorycteridae)1属1种;鞘尾蝠科(Emballnuridae)包含2个亚科,13属51种;夜凹脸蝠科(Nucteridae)1属16种;吸足蝠科(Myzopodidae)1属1种;短尾蝠科(Mystacinidae)1属2种;兔唇蝠科(Noctilionnidae)1属2种;髯蝠科(Mormoopidae)2属2种;叶口蝠科(Rhyllostomidae)包含7个亚科,55属158种;烟蝠科(Furipteridae)2属2种;盘翼蝠科(Thyropteridae)1属3种;长腿蝠科(Natalidae)3属6种;犬吻蝠科(Molossidae)包含2个亚科,16属100种;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包含6个亚科,48属402种。
小蝙蝠主要分布于东、西半球的热带和温带地区,体型较小,身体结构特化,它们绝大多数以捕食昆虫为主,少数食果、吸血或食鱼,多栖息在树冠、树洞、洞穴、矿井等,一些蝙蝠种类还经常出没于人居住房屋等建筑,主要捕食蚊(几乎是大多数虫媒病毒的自然宿主)、蝇等。
大蝙蝠则身形较大。
它的双翼张开时,两翼尖距离最长可达到2 米,飞行时的大蝙蝠双翼间的距离是最大的。
它们重1.5千克。
大蝙蝠巨大的双眼弥补了它无回音定位能力的缺陷。
居住在动物园里的埃及蝙蝠是一个例外,它们能回音定位。
大蝙蝠亚目(Megachiroptera)又称旧大陆狐蝠或果蝠(flyingfox),仅有狐蝠科(Pteropodidae)1科,包括4l属188种,其中狐蝠属59种。
大蝙蝠主要取食水果故又称果蝠。
果蝠分布广泛。
大蝙蝠大部分都居住在非洲、亚洲的热带地区,以及太平洋各岛。
西起印度洋西部诸岛(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科摩罗群岛),沿巴基斯坦的喜马拉雅地区、印度经东南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以及太平洋西南部诸岛,东至Cook岛和澳大利亚都有果蝠的分布,在非洲大陆欧洲及南美洲尚未发现有大蝙蝠分布。
我国有蝙蝠19科7属共123种,其中11种果蝠(4种属于狐蝠属):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a)、抱尾果蝠(R.amplexicaudatus)、琉球狐蝠(Pteropus dasymallus)、泰国狐蝠(P.ylei)、马来大狐蝠(P.vampyrus)、印度大狐蝠(P.brachotis)、犬蝠(Cynopterus sphinx)、短耳吠蝠(C.brachotis)、球果蝠(Sphaerias blanfordi)、大长舌果蝠(Eonycteris spelaea)、安氏长果蝠(E.sobrinus)。
2蝙蝠的生态学习性
2.1 蝙蝠的食性
蝙蝠的食量很大,每天晚上的食物相当于体重的一半,甚至更多。
大部分蝙蝠以动物——主要是昆虫为食。
也就是说,小虫、飞蛾、石蚕、蚊子等等,都是他们的主要食物。
除此之外,蜈蚣、蝎子、鸟、鱼、蜥蜴、甚至不同种类的蝙蝠,也可列入他们的食谱。
三种吸血蝙蝠则以食血为生。
其他的蝙蝠,包括大部分大蝙蝠,则是素食者,他们以叶子、果实、花蜜和花粉为食。
蝙蝠都有高效的消化系统,因为超重会妨碍飞行。
它们进食后不久便会排粪排尿。
蝙蝠种类多、食性广泛。
按食性不同,蝙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2.1.1 食虫蝙蝠以夜间活动的鳞翅目、双翅目、鞘翅目等昆虫和其他小的节肢动物为食的蝙蝠。
翼手目中约70%的种类是食虫的,主要包括犬吻蝠科(Molossidae )、菊头蝠料(Rhinolophidae)、蹄蝠科(Vespertulionidae)等一些种类。
扁颅蝠(Tylonycterisrobustula)和褐扁颅蝠(T.robustula)的食物中双翅目占45.93%以上、鞘翅目占12.59%以上和膜翅目占7.47%以上[4]。
2.1.2 食肉蝙蝠这种蝙蝠捕食其他脊椎动物,如青蛙、蟾蜍、蜥蜴、小鸟和小型啮齿动物等。
我国四川省城口县的山洞中的印度吸血蝠(Megaderma lyra) 就是其中一种[5]。
2.1.3 食鱼蝙蝠这是一种特化的食肉蝙蝠,其主要捕食对象为鱼类。
食鱼蝙蝠种类较少,分属3 科4种[6],国内首次报道北京房山霞云岭乡四合村的大足鼠耳蝠(中国特有种)为食鱼蝙蝠[6]。
2.1.4 食血蝙蝠即以其他脊椎动物的血液为食的蝙蝠。
仅有3个种:普通吸血蝠(Desmodus rotundus)、白翅吸血蝠(Diaemus youngi)和毛腿吸血蝠(Diphyllaecaudata)[7],但我国没有分布。
2.1.5 食果蝙蝠以水果、花、花粉或花蜜为食的蝙蝠。
如广东食果的蝙蝠有犬蝠(Cynopterus sphinx)和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它们在野外主要以无花果等野生植物的果实为食,在水果收获季节,也食害荔枝、龙眼、香蕉和芒果等水果[7-8]。
除此之外,还有杂食蝙蝠,国内对这类蝙蝠的研究很少。
2.2 蝙蝠的栖息地
蝙蝠倒挂而睡,悬在紧握的指尖上,这种倒挂的姿势不需要绷紧肌肉因此毫不费力。
双翼紧裹着身体,要飞也很容易——指尖一松,就飞走了。
只要条件允许,大部分的蝙蝠随地可栖。
许多蝙蝠倒挂在树上或树叶之间。
其它的则栖息在山洞矿井里或是溪边的石缝里。
它们偶尔也会住在阁楼或钟楼里。
按蝙蝠的栖息环境不同可以将蝙蝠分为3 类: 一是洞穴型,这类蝙蝠在洞穴中栖息、繁殖和冬眠。
主要包括菊头蝠科和蹄蝠科的所有种类、狐蝠科的果
蝠和蝙蝠科鼠耳蝠的一些种类[9];二是房屋型,指在房屋的屋顶和墙缝等处栖息、繁殖和冬眠的蝙蝠。
主要有山蝠(Nyctalus. velutinus )和伏翼(Pipistellus)等蝙蝠科的种类[9];三是树栖型,指在树洞、树缝和竹林内栖息、繁殖和冬眠的种类,如扁颅蝠(T.pachypus)和褐扁颅蝠(T.robustula)[10]。
2.3 蝙蝠的集群性
虽然有些蝙蝠会独自栖息,其他的则群集而居而且在群体里它们通常是互相影响的。
蝙蝠从不独自与它们群体外的同类相处。
我们国内主要对扁颅蝠(T.pachypus)与褐扁颅蝠(T.robustula)进行了研究,其结果为:主要栖宿在刺竹(Bambu astenostachya)的竹筒内,扁颅蝠栖宿群大小为1-24只,褐扁颅蝠栖宿群大小为1-13只,独居所占比例最大。
扁颅蝠栖宿群以雌雄混居最常见(占54.72%),其次为独居雄性(占20.95%),而褐扁颅蝠栖宿群雌雄混居群与独居雄性所占比例相当(均为40.63%)。
两种蝙蝠的雄性趋向于独居,而雌性趋向于群居。
两种蝙蝠可栖宿在同一片竹林内,还可在不同时间轮流栖宿同一个竹筒,但两种蝙蝠从未共栖于同一个竹筒内。
另外扁颅蝠经常变换栖宿竹筒,同时栖宿群之间经常发生个体交换[10]。
我国棕果蝠种群数量较大,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海南、福建、云南等省区。
果蝠多营树栖生活,经常聚成上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体型较小的种类通常集群较小,甚至还有独居的。
2.4 蝙蝠的种群密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任何物种在其进化过程中总是适应一定的生态环境的。
翼手目物种密度分布与非地带性因素的关系是在低于2000 米的海拔范围内受其他自然条件的影响,高于2000 米以上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翼手目物种密度分布与地带性分布的关系是: 物种累计数随纬度升高而降低;物种密度分布与年平均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物种密度分布与相对湿度呈半对数线形关系;物种密度与日照时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翼手目物种密度分布与地貌相关,低山、丘陵的物种密度大于平原,而石灰岩溶洞的山区的物种密度最高,因为溶洞为蝙蝠的栖息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场所[11]。
2.5 蝙蝠的生殖和发育
居住在热带的蝙蝠一年可交配几次,而如果居住地气候凉爽一点的话,蝙蝠通常一年只交配一次,生下一只小蝙蝠。
有一些种类的蝙蝠会哺育幼子,这时雌蝙蝠会栖息在一起,照顾它们自己的小蝙蝠,像其他的哺乳动物一样雌蝙蝠用乳汁哺育小蝙蝠,雌蝙蝠能分辨它们自己孩子的叫声和气味。
即使在群队里有几百只小蝙蝠,它们的分辨率也达到99.9%。
蝙蝠的生殖和发育与普通哺乳动物相比存在三种特殊的生殖现象。
一是延迟排卵(delay edovulation),也称精子贮存(sperm storage),即秋季雌蝙蝠交配后并不立即排卵,而是将精子贮存在生殖道内,度过冬眠期,待来年春季从冬眠中苏醒后再排卵、受精,完成余下的生殖过程[11]。
二是胚胎延迟植入(delayed implantation),即交配后受精立即进行,受精卵发育至胚泡期后定位于植入部位,但不立即发生植入,而是延缓一段时间后再植入子宫,接着完成余下的生殖步骤[11]。
三是延迟发育(delayed development),即胚胎植入子宫后不
久即延缓发育的速度,过一段时间后再恢复至正常的发育速度并完成余下的生殖过程[12-13]。
许多蝙蝠有育雏和哺乳期雌雄分穴的习性。
中华山蝠幼体一般不选择母体,而母体却选择幼子。
出生时体表裸露无毛,皮肤肉红色,有皱褶,双耳向后紧贴在头侧颈部,闭眼。
出生后生长迅速,4周龄开始学飞,5周龄独立飞翔[14]。
2.6蝙蝠对寒冷的适应
居住在热带的蝙蝠种类一年四季都可以找到食物,但其他地区的则不然。
加拿大的灰蝙蝠宁愿向南飞行1500公里到墨西哥,而不愿面对这寒冷的天气。
春天,它们又飞回北方。
其他许多种类的蝙蝠也会迁徒,一些蝙蝠则进行冬眠,这时,它们的心跳和呼吸都变得不可思议地慢,体温下降。
在这种迟缓的状态下,蝙蝠消耗的能量很少。
如果不受打扰的话,它们可以几个月不进食。
2.7蝙蝠的寿命
对比起其他那些与它们差不多大小的动物来说蝙蝠的寿命很长。
安大略的小褐色蝙蝠寿命长达30年至40年。
蝙蝠在地球上已存在很久了,从远古到现今,蝙蝠是已知最古老的和现生惟一能够飞翔的哺乳动物。
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化石距今已经有5100 万年的历史。
2.8 蝙蝠的祖先
一些科学家认为大蝙蝠和小蝙蝠是由不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大部分科学家则认为所有的蝙蝠只有一个祖先。
不过蝙蝠和灵长目动物可能由同一祖先进化而来—一个体形娇小、样子像老鼠的哺乳动物。
3 蝙蝠在生态系统中的特殊作用
目前,生态系统的保护已经是人所共知的话题,而在生态系统的保护中尤其要注意关键物种的保护,一旦这些关键种数量发生大变化,就容易导致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15]。
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原始森林中,大蝙蝠亚目的蝙蝠(果蝠)往往是关键种。
这里涉及到动植物协同进化的问题:大多数热带植物幼体根本无法在亲本的阴影里正常发育,一些母树甚至产生毒素阻止其幼树成熟(化学他感作用)。
因此,植物种子必须传播到远离亲本的地方才能保证种群的繁衍和扩散。
果蝠便将大量果实带到远离母树的地方,吃完果实后将种子扔掉,种子落地、发芽、生根,逐渐生长成茂盛的植物。
对于无花果一类包含很多小种子的果实,果蝠将整个果实吃掉,种子随后被蝙蝠排泄到各处。
研究表明,有些无花果只有经过果蝠或鸟类胃的消化才能发芽[16]。
和依赖动物传播种子一样,很多植物也依靠动物传播花粉。
蝙蝠也是重要的传粉者,事实上很多植物的花高度特化甚至专门在夜间开放以吸引蝙蝠。
依靠蝙蝠传粉的花,如葫芦树和仙人掌,大多是白色、奶油色和绿色的,而且有强烈的麝香或酸味。
当然,这些花是在夜间而不是在白天开放。
依靠蝙蝠传粉的花大小不同,其中一些很大且有宽大的花蕊;另外一些则可能具有向外伸出的花瓣,仿佛是为蝙蝠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蝙蝠接近花蕊时花粉落到它们身上。
当蝙蝠飞到其他植株采食花粉或花蜜时,也就完成了传粉过程[17]。
绝大多数小蝙蝠亚目的蝙蝠捕食昆虫,它们是数量巨大的夜行性昆虫(包括蚊、蛾及许
多鞘翅目害虫)最重要的控制者。
研究表明:一只蝙蝠每个夜晚能吃掉相当于三分之一自身质量的昆虫,这样,一只20g的蝙蝠一夜可吃掉200~1000只昆虫[18]。
同时蝙蝠又是另一些食肉动物的捕食对象,捕食蝙蝠的动物很多,包括猴子、狐猴、浣熊、负鼠、猫、猛禽、蛇和一些其他种类的蝙蝠等。
其中鸟类和蛇是主要的捕食者。
在美洲及非洲中部和南部至少有五种蛇捕食栖,在岩洞和树洞中的蝙蝠。
鸟类大多数于黎明在蝙蝠捕食返回时进行捕食,蝙蝠通常被带到栖木上被吃掉,但是有些鸟类为了增加捕食时间而在飞行中吃掉蝙蝠,这些鸟类捕获蝙蝠的量最多可达每日食物需求量的50%[19]。
4 蝙蝠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蝙蝠是人类的良师,人类通过模仿蝙蝠的回声定位系统发明了雷达。
目前某些国家研制的隐形飞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蝙蝠的拷贝。
在医学上,从吸血蝙蝠唾液中提取的抗凝血蛋白质溶解血栓的速度比目前临床所用的药物快一倍,而食虫蝙蝠的粪便在中药中被称为“夜明砂”,有清热明目的功能。
在蝙蝠数量丰富的地区,它们对农林业的害虫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这不仅有利于农林业的健康发展,而且还减少了由于农药大量使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另外,蝙蝠集居地积累的排泄物多个世纪以来一直被人类所利用,在许多热带国家,它是一种经济的、优质的农业肥料。
参考文献:
【1】蒋志刚.保护生物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6~37.
【2】Wilson DE,Reeder DM.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A Taxo.nomic and Geographic Reference,Johns Hopkins Unversity Press,2005(/).
【3】张劲硕,张俊鹏,梁冰,等.世界翼手目动物分类系统和种类最新报道,动物学杂志,2005,40(2):79.【4】张礼标,罗国华,张树义,等.两种扁颅蝠回声定位叫声的比较[J].动物学研究,2002, 25(2):105-110. 【5】吴毅,侯万儒,胡锦矗.四川的翼手类及研究近况[J].四川动物,1997,16( 4):171-174.
【6】马杰,沈钧贤,张树义,等.食鱼蝙蝠——大足鼠耳蝠初报[J].动物学杂,2003,38(3):93.
【7】张树义,王晓燕,冯江,等.蝙蝠的食肉性、食鱼性和食血性[J] .生物学通报,1997( 8).
【8】吴毅,王志针,谢洁霞,等.广州花都地区食果蝙蝠的危害现状及对策[J].中国南方果
树,2004,33(4):34-38.
【9】陈延熹,黄文几,唐仕敏.赣北翼手类区系调查[J].兽类学报,1987,7(1):13-19.
【10】张礼标,梁冰,周善义,等.扁颅蝠与褐扁颅蝠的集群结构[J].动物学报,2004,50(3):326-333. 【11】纪维红,陈服官.翼手目物种密度与环境因素的关系[J].兽类学报,1990,10(1):23- 30.
【12】刘绪生,张树义,梁冰.翼手目动物特殊的生殖策略:胚胎延迟植入和延迟发育[J].动物学杂
志,2003(1):84-88.
【13】刘绪生,张树义,梁冰.翼手目动物的特殊生殖策略:精子贮存[J].动物学杂,2002(5):91-94.
【14】石红艳,吴毅,胡锦矗,等.中华山蝠繁殖生态的研究[J].兽类学报,1985, 5(2):87- 93.
【15】张树义,张劲硕.请携手研究与保护蝙蝠[J].大自然,1999(5):23~25.
【16】赵辉华,张劲硕.房山访蝙蝠[J].大自然,1999(5):30~32.
【17】John D.Altringham,predators and pre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e Inc,1996.45~51. 【18】Gareth Jones.Conservation biology of an endangered species:field studies of greater
horseshoe bats[J].Symp Zool Soc Lond,1995,67:309~324.
【19】Stephen R Humphrey , Andreas R Richter , James B Cope. Summer habitat and ecology of the endangered Indiana bat,yotis Sodalis. Journal of Mammalogy,1997 ,58(3) :1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