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二王书法》
“二王笔法”到底是什么?你只需看懂这三个方面
“二王笔法”到底是什么?你只需看懂这三个方面文/彧白三余书社原创文章这篇文章我们来谈一谈“二王”的笔法秘奥。
关于笔法的问题我们从一段书论谈起。
唐朝的书法理论家张彦远在《法书要录》中谈到:“蔡邕授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授于欧阳询,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张旭,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之徐浩、颜真卿、邬彤、韦玩、崔邈。
凡二十有三人。
文传终于此矣。
”蔡邕笔法得授神人之说固不可信,然笔法之玄奥,恐滥觞于此。
以上笔法的传授谱序基本是在父子、师徒、同事之间流传,其盛极之时乃是在魏晋,所以我们常常说的“神秘笔法”其实就是“晋人笔法”,其代表人物也就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汉简与马王堆帛书这种笔法形成的缘起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其偶然性在于汉代以来造纸技术的发展,自蔡伦改变了造纸技术之后,人们的日常书写用纸从竹简以及昂贵的绢布逐渐演变为了光滑的纸张,这种光滑的纸张,不仅增大了书写面积,在书写的流畅性上也是前人之所难及,从而使书法的笔法进一步丰富。
王羲之与王献之的书法其必然性在于魏晋时期(220年——420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分裂的时期之一,在制度的破坏与重建当中,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玄学成为了士族阶级的主流思想,加之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后,带来的文化融合,从而使书法艺术得到了一种空前的思想解放,楷书、行书、草书的体例逐渐确立,并且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而以“二王”一脉为主导的“晋人书风”到了历史上难以企及的高度,成为了后世书法家学习的源泉。
张怀瓘在其著述《书断》中讲到过这样一则故事: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
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
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
母曰:“尔看用笔法。
” 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
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
二王帖学笔法概说
“二王”帖学用笔概说——兼论晋唐笔法之差异内容提要:“二王”帖学一系在漫长的中国书法史中一直是帖学车轮前进的轴心,它作为学习书法的一种典范,传承给后人的既有其妍丽冲和的美学风韵,理性而又融于自然的章法酝酿,更有后朝书论谈及最多,却又像“天机不可泄露”一样欲盖弥彰的笔法系统。
虽然晋以后学习“二王”的书家之多,以“二王”为题材立说之广是古今书坛家喻户晓的事实,但随着书法理论和书法批评的不断完善,史册上能入“二王”三昧之地的人只能是凤毛麟角。
如果把“二王”书法比作一个六面魔方的话,后朝书家能将其三面磨成同色已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虽有穷毕生之力下苦功追摹晋帖的赵孟頫,然而由于多种原因,评论家多以“俗媚”定性,更有何人能得其六面呢?本文主要从笔法方面对“二王”书法作一系统阐述,以求能客观呈现帖学源流的本色。
关键词:中锋提按绞转篆分意度米芾沈尹默一、沈尹默对“二王”的研究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上海迅速孵化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
在她兼具东方文化特征和西方现代化色彩的神秘魅力感召下,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史上几乎所有的精英,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和身影。
“海派”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既不是地域性名称,也非任何风格流派所能涵括,如果屏弃一切狭隘的片面的习惯认识,就其“大”和包容性而言,海纳百川应是“海派”最具积极意义的诠释。
①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书法出现的情况是:由于清朝末期的碑学运动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出现了不少危机:当时一些碑学家已不谙帖法,草书近乎灭绝,导致了像李瑞清,曾熙等的作品走上了过分板滞僵化的路子,这已和碑学运动最初的“活力”相违背了。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原来崇碑的学者经过思考都试图以“碑帖结合”来挽回局面,而以沈尹默为代表的“海派书法”阵营开始首倡回归“二王”,将独立的帖学重新推上书坛。
(这里的“海派”为狭义,单指沈尹默领导的“帖派”)沈尹默对“二王”的研究是其书法事业的主旋律,他早年曾临习唐楷与北碑,中年以后专写“二王”一路,遍临唐宋诸大家及文征明,但都是为了从中吸收“二王”的精髓。
从内擫”与“外拓”谈“二王”书法之特点
从内擫”与“外拓”谈“二王”书法之特点关于“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的特点,我们可从他们在书法史的地位以及普遍认同的书论中去把握:“二王”书法,不仅是魏晋书法的代表,也是古今书法的分水岭;不仅是集古法的大成者,也是开今体书法的创始人;不仅表现了超游物外的意趣和笔墨情怀,也充分体现了魏晋士大夫超游物外、崇尚个性自由的思想。
孙过庭在《书谱》开卷说:“汉魏有锺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又云:“彼此二美而逸少兼之”。
孙过庭对“二王”书法与锺张并提,以“妙”形容“二王”书法的特点。
孙过庭评论书法好用形容词,在他的《书谱》中妙语连珠、词藻华丽,而这里他称“二王”书法之“妙”,却一点也不为过。
我们如何理解“二王”书法各有哪些特点,试作如下分析:历来书论认为“二王”书法最显著的标志特点是“大王”用笔“内擫法”,“小王”用笔“外拓法”。
这一理论最早见于书论中应是虞世南《笔髓论》:“草即纵心奔放,覆腕转蹙,悬管聚锋,内毫外拓,左为外,右为内,起伏连卷,收搅吐纳,内转藏锋也。
”这里没有提及王氏父子,只是阐述了“内擫”、“外拓”论。
元代袁裒的《总论书家》说:“右军用笔内擫而收敛,故森严而有法度;大令用笔外拓而开廓,故散朗而多姿。
”这是较早对“二王”用笔“内擫”与“外拓”的论说。
我们翻开许多书法史书,也都延续并认同了袁裒的这一书论:王羲之传承了古人笔法,开创了“内擫法”,而王献之在内厭法的基础上,开创了“外拓法”。
那么,我们究竟如何理解“内擫”与“外拓”的用笔方法呢?关于这个问题,历来书论繁多,各有说辞。
近代书法大家沈尹默先生对王氏父子的用笔“内厭”和“外拓”有专门说明,大意为其父王羲之用笔“内厭、含蓄、沉着;其子王献之用笔“外拓、豪放、飘逸”。
沈老的解释,似乎还比较笼统。
我们关键是对“厭”与“拓”的理解,按照字面意思,是用笔力的方向不同的两种。
我们使用毛笔,通过运笔,使笔锋在点画中行,点画笔力的方向与笔锋的方向应该一致,只是在使转、折笔和起笔、收笔提按等过程中,笔力带着笔锋运转时,出现了笔力的方向改变。
王羲之与王献之的书法谁更好,从历史的变迁谈二王书法谁更胜一筹
王羲之与王献之的书法谁更好,从历史的变迁谈二王书法谁更胜一筹你好,欢迎来到“维知书法”,我们今天从历史的变迁来聊聊二王书法谁更好。
“二王”是书法中将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并称的专有名词,最早见于南朝宋虞龢的《论书表》。
在论及汉魏两晋领袖书坛的重要人物时,虞龢说:“汉魏,钟张擅美;晋末,二王称英。
”不仅将“二王”并称,同时也把“二王”与“钟张”并称。
王羲之、王献之在书坛上、在社会上、在人们的心理上,谁高谁低?谁重谁轻?谁上谁下?在他们去世的几百年里,有一个历史的变迁。
我们从这变迁中去看看各朝代对二王的书法之论。
南朝初年,人们眼中的“二王”,是各擅其美,所谓“同为终古之独绝,百代之楷式。
”二王之间的风格无高下之分,其差异,仅仅是“父子之间又为今古”而已。
尽管晋末宋初二王并为世人所重,但是,王献之殁后,书坛上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如羊欣、谢灵运、薄绍之、孔琳之等,都学王献之书。
因此,宋齐两朝,世人皆崇尚王献之书法,王羲之的书法却受到冷落。
正如梁陶弘景在《论书启》中所说的:“比世皆高尚子敬。
子敬(王献之)、元常(钟繇),继以齐名。
贵斯式略,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钟繇),于逸少(王羲之)亦然。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在宋、齐两朝,人们开始把王献之看得很高,高到与三国的钟繇齐名的地步。
过了一段,人们普遍喜欢王献之的行草书这种新鲜活泼的书体,把钟繇都忘记了,当然,王羲之也是一样地被忘记了。
南朝士人专贵王献之书法的风气,延续了八九十年。
然而梁武帝即位后,这位儒释并重的帝王,对这种书法风尚颇为不满。
他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他老子王羲之的书法,正像王羲之的书法比不上他崇拜的钟繇书法一样。
所以,梁武帝说:“学子敬者如画虎,学元常者如画龙也。
”梁武帝推崇王羲之、压抑王献之的书法观,影响重大,梁朝著名书家陶弘景、萧子云等皆表赞同,其他一般士人学士也随风改弦。
梁武帝的这种评价一出,就结束了“高尚子敬”的局面,钟繇、王羲之又恢复到了振名于世的地位。
二王书法经典笔法
二王书法经典笔法
二王书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位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的合称,他们的书法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王书法以草书为主,具有浑厚、简练、自然的特点,被誉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
以下是二王书法的经典笔法。
一、王羲之
1.小篆:小篆是中国书法中的基本字体之一,王羲之将其书写得淋漓尽致,注重笔画线条的横平竖直和笔画粗细的变化。
2.隶书:隶书是汉字书法中最为规范的一种字体,王羲之在隶书方面十分擅长,字形端庄规整,字迹洒脱自然。
3.草书:草书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他的草书注重用笔尖轻重、快慢的变化,狂放豪迈,具有很强的视觉传达力。
二、王献之
1.小篆:王献之在小篆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小篆字体形态简洁、流畅,质感浓郁、突出。
2.隶书:王献之的隶书字形优美、端庄,笔画优美流畅、方正有力。
3.草书:王献之的草书则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在繁简、纵横、厚薄、重轻方面的处理都非常出彩,狂放不羁。
以上就是二王书法的经典笔法,虽然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各有特点,但在草书方面,两位书法家都秉持着奔放不羁、自由自在的艺术精神,从而创造出了一个个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
二王笔法书谱讲解
二王笔法书谱讲解
二王笔法书谱是古代著名书法家二王(王羲之与王献之)的书法笔法总纲,是中国书法发展历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
二王笔法书谱从其名字就可以看出,内容是关于二王的书法笔法,涵盖了二王书法的精髓,对后来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王笔法书谱遵循着“法度齐备”的原则,即书法笔画必须齐称、规矩分明、大小适度、衔接紧密,这是中国书法的基本标准之一。
其次,书谱中强调了“造化形似”的创作理念,注重书法笔画的自然流畅和灵动性,强调书法与自然相融合的理念。
在书法笔画的细节处理上,书谱中注重了笔画之间的联系和衔接,要求书法达到“若有若无”之境,即笔画需要自然而然地衔接起来,形成一种自然流畅的美感。
同时,书谱也提倡了书法笔画的线条感,要求笔画明快流畅,线条粗细适中,给人以强烈而准确的视觉感受。
二王笔法书谱在书写过程中注重了节奏的控制,通过不同节奏的变化,使书法呈现出不同的氛围和情感。
此外,书谱还强调了书法作品的整体性,强调容错性和每个笔画的重要性,通过对笔画的精致处理,从而产生一种整体性的美感。
总的来说,二王笔法书谱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其中的笔法技巧、创作理念和审美标准对后来的书法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而在现代书法的发展中,二王笔法书谱仍然被广泛传承,成为了书法爱好者必修的经典之作。
二王一路的书法脉络
二王一路的书法脉络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而在中国书法史上,二王一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和流派。
二王指的是王羲之和王献之,一路指的是他们的书法传承和发展的道路。
他们的书法风格独特,影响深远,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以行草为主,擅长运用笔墨的变化来表现文字的意境。
他的书法作品充满了自由奔放的气息,笔画流畅而有力,给人以豪放不羁之感。
他的代表作品有《兰亭序》和《九成宫醴泉铭》等,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而且在文化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书圣”。
王献之是南朝宋时期的书法家,他是王羲之的侄子,也是他的学生。
王献之在继承王羲之的书法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创新和发展。
他的书法作品以楷书为主,注重笔画的工整和结构的稳定。
他的书法风格庄重而典雅,给人以稳重沉着之感。
他的代表作品有《祭侄文稿》和《王献之碑》等,这些作品在艺术上展现了他独特的风格和才华。
王献之的书法成就在当时就备受赞誉,被誉为“书圣之后”。
二王的书法传统被后世书法家所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条独特的书法脉络。
这条脉络在唐代达到了巅峰,被称为“二王一路”。
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黄金时期,许多杰出的书法家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
他们在继承二王的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创新和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书法风格。
这些书法家有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他们的书法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王一路的书法脉络不仅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世界书法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书法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二王一路的书法脉络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和卓越成就。
总之,二王一路的书法脉络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时期和流派。
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风格独特,影响深远,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王一路的书法脉络
二王一路的书法脉络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历代书法家们各有所长,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二王和一路。
他们的书法作品被誉为国宝级艺术品,成为后世书法家们学习和崇拜的对象。
本文将从二王一路的书法风格、创作特点以及对后人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这些杰出书法家的书法脉络。
一、二王的书法风格与特点二王指的是唐代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他们被后世誉为“二王”,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顶峰人物。
王羲之,字逸少,是东晋末至南朝刘宋时期的书法家。
他的书法以行草字体为主,擅长运用笔法奇特的提纵、勾结等技巧,使得他的字迹具有独特的韵味。
王献之,字子昂,是王羲之的玄孙。
他的书法以隶书为主,精于变化笔画的轻重、开合,将千古的隶书风范发展到了极致。
二王的书法作品无论是字形、笔画运用还是气韵皆具独特之美。
他们的字迹流畅而富有变化,字体醇厚而有力度,篆刻工整而有立体感。
二王的书法表现了他们对文字艺术的深刻理解与执着追求,他们在字体的造诣上达到了极致,被后世尊为“天下第一行书”。
二、一路的书法风格与特点一路,即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人书法家。
他的书法作品多样丰富,擅长行书、楷书、隶书和草书等多种字体。
与二王相比,一路的书法更多展现了自由奔放的个性与豪放洒脱的情怀。
他的字迹疏朗流畅、意气风发,给人以豪放的艺术感受。
一路的书法作品中,行书是他最为擅长的一种字体。
他的行书既有王羲之的笔力强劲,又有王献之的变化多样。
他运用轻重有力的笔触,使得字迹骨骼分明、富有节奏感。
一路的隶书也颇具特色,他善于用钧刻笔、破皮续笔等技巧,使得隶书的造型更加生动有趣。
他的草书则更富有个性,明快流畅的笔触充分展现了他的豪情壮志。
三、二王一路对后人的影响二王一路的书法脉络不仅体现在他们个体的书法作品上,也体现在他们对后人的影响上。
首先,二王的书法成为了后世书法家们学习的典范。
他们的字体美感及其笔法造诣成为后世书法发展的重要基础,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艺术资源。
许多书法家都深受二王书法的熏陶,他们以二王为楷模,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书法风格。
二王的书法形容词
“二王”是指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他们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被誉为“书圣”和“小圣”。
以下是一些常用来形容“二王”书法的形容词:
1. 遒劲有力:“二王”的书法笔画线条流畅有力,给人以刚健、挺拔的感觉。
2. 飘逸洒脱:他们的书法风格独具特色,笔画自由、舒展,呈现出一种洒脱、不羁的气质。
3. 清丽俊秀:“二王”书法结构严谨,字形优美,给人以清丽、俊秀的美感。
4. 神韵独具:他们的作品不仅在技巧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更在神韵上独具魅力,表现出独特的个性和情感。
5. 委婉含蓄:“二王”书法在笔画的运用上较为含蓄,不过分张扬,给人以委婉、含蓄的美感。
6. 高雅脱俗:他们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一种高雅、脱俗的艺术境界。
这些形容词仅是对“二王”书法风格的部分描述,实际上他们的书法艺术非常丰富多样,每个人对其书法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
书法二王书风
书法二王书风
书法是中华文化精髓之一,历代名家辈出。
其中,二王书风因其独特之处备受世人推崇,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一。
一、二王指谁
“二王”指的是王羲之与王献之,两人都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大师。
王羲之还担任过殷周金文的研究工作,尤以前期作品为佳。
王献之则以后期作品为主,书法纤秀、婉转,极富艺术价值。
二、王羲之书风
王羲之早期作品线条刚劲有力,字体矫健挺拔,有“气势磅礴,骨力雄健”的特点。
如《兰亭序》中的“促狭在兹”,“洞若观火”,“高山流水”等词句,皆以极具个性鲜明的字体呈现,让人过目难忘,流连忘返。
三、王献之书风
王献之后期的作品则以苍劲婉转、清丽脱俗的特点著称,被誉为“千古第一峰”。
他通常以小字体书写,富有如丝般的柔美之感,又带有刚健的筋骨,犹如一株蒲公英在翩翩起舞。
其中著名的作品如《孙子兵法》,体现了他在落款处写下的“飘逸出尘,独步青云”的艺术境界。
四、书法魅力
王羲之与王献之的书法之所以备受人们崇拜,不仅因为他们的手艺极其精湛、创新的特色强烈,更因为他们二人在书法人生终极追求上的境界,以及书法在艺术与人文方面的无尽魅力和深远意义。
五、结语
由于王羲之与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不仅有高超的技艺,更有其特有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追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令人在欣赏和研究中得到精神上的大大满足。
正如朱熹曾经评价:“王羲之与王献之之书法,至为妙胜,不可超越”。
二王书风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文化艺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伟大而卓越的成就,让人们对书法的理解和认识也更上一个层次。
二王草书笔解
二王草书笔解二王草书是中国书法史上有着极高地位的两位文人:王羲之和王献之的草书体。
它们的特点是:毛笔自由翻飞,笔画线条变化多端,不拘泥于规矩,富于创新。
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二王草书笔法的独特之处。
一、辞笔灵活二王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辞笔灵活,自由奔放。
在书写时,他们经常采用短笔长挑的手法,通过改变笔画的粗细、轻重、方圆、长短等变化,使得字体具有动感和生命力。
例如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临乱纪言”四字、王献之的《洛神赋》中的“陇头曲”三字,均是用此手法书写而成,笔画有着跳跃的韵律感,极具审美价值。
二、虚实相生二王草书笔法中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虚实相生。
他们善于使用“空白”来表达画面的情感和氛围,这也是草书特有的表现手法。
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中,左下角用空白表达了枯枝败叶的荒凉;王献之的《洛神赋》中,用大量的空白描绘加强了江水流动的感觉,在纸上形成一股奔腾的势头。
三、气韵生动二王书法最为人称道的一点就是其作品充满生命力和灵气。
他们用笔刻画出的字,具有非常强烈的情感表达和生命气息。
在书写中,二王常常把文字的形态与情感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气息贯通、气韵生动的作品。
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中的“庶几为乐”,在笔画有节奏的协调中,鲜明地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四、独具风格二王草书在毛笔书法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他们通过不断地探索、尝试新的技巧和手法,将书法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他们勇于创新、大胆尝试,不同于传统书法的拘泥和呆板,使他们的作品充满活力和灵动。
他们的草书不仅宽广了书法艺术的发展空间,更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一段最为璀璨的篇章。
总之,二王草书笔法独特,是中国毛笔书法史上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他们通过书法艺术表达出了自己对生活、情感和审美的理解,为后人留下了无与伦比的珍贵财富。
他们的草书尽管诸多不规则之处,却更让人感受到了真实与灵活的美感。
“二王”书法最大不同讲解
“二王”书法最大不同讲解王羲之、王献之书法书法密码微店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俩的书法又称“二王”书法。
王羲之的书法一扫汉魏的质朴、古拙,笔势飘落浮云、矫若游龙,风格俊逸优美、婉约自由,被称为“书圣”,他的《兰亭序》也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的书法在张芝和王羲之的基础上又有创新,称为“破体”,又叫“一笔法”。
“二王”书法最大不同在于笔法王羲之和王献之的笔法不同之处在于:•王羲之把笔从外往里转,于右任、启功、溥心畬的笔法也是这样;•王献之则是两边都转,这里可以称之为“公转”与“自转”,即拿指转笔、拿腕和臂来转。
后者转动的半径比前者大,如果只是作自转,就是用內擫法,因为是单方向右转总会转到尽头。
因此,“內擫法”的人1700年来,不管是王羲之还是于右任,他们的字多半是不连的。
《姨母帖》“二王”书法相同之处在于创作精神王羲之和王献之也有不少相同之处,最主要、最明显一点是与东晋其他名士一样,清真超逸,神姿高彻,出尘脱俗,率性而行,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
一言以蔽之,潇洒。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地黄汤帖》现代作家王蒙说:潇洒也是一种心态,一种精神,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豁达,是一副饱经沧桑而又自得其乐的欢愉。
潇洒也是一种风度,一种胸襟,一种大度,一种精神的解放,一种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王羲之和王献之怀着这种心态、精神、风度去进行书法创作,必然会冲破成规的束缚,不拘于法,使其书法作品呈现出一种潇洒之美。
王羲之《丧乱得示二谢帖》王献之的书法乃是于“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
王世贞曾说:大令书神情散朗,姿态超逸,有御风餮霞之气,令人作天际真人想。
这是人格与书格的统一,“风格即人”也是这个意思。
潇洒风流是二王思想面貌的写照,也是他们书法的艺术风格。
这种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元、明时代很多人效法。
王羲之《远宦帖》“二王”书法都传于秀美一路从美学的视角,审视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
悬笔一绝,那岸边浪千叠——“二王”行草书法中的弧线美
悬笔一绝,那岸边浪千叠——“二王”行草书法中的弧线美展开全文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悬笔一绝那岸边浪千叠情字何解怎落笔都不对而我独缺你一生的了解……听歌,周董周杰伦的《兰亭序》百听不厌;读帖,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百看不厌。
王羲之《丧乱帖》如歌中所唱,“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王羲之、王献之“二王体系”的行草书法帖,总给人古意盎然、婉转流畅的感觉,正如“悬笔一绝那岸边浪千叠”。
但是初学者在临写时,却很难表达出这种感觉,“情字何解?怎落笔都不对”。
之所以不能“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依笔者拙见,是因为初学者未能体悟到行草书中特有的一种细节之处——弧线美1、弧线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任何一种书体都存在着带有弧度的线条,只是或多或少,起着不同的作用。
王羲之《二谢帖》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晚唐诗人韩偓的这首五言律诗中,“怪石”“秋涧”“寒藤”“古松”,都对书法中弧线的具化。
书法五体,隶书、楷书弧线相对较少,篆书、行书、草书弧线相对较多,但篆书弧线明显与行草书不同,它以中锋运笔,行笔匀速,线条均匀,变化较少。
而在行草书中,变化多端的弧线正是其主要的艺术语汇,也真正体现其“行云流水”的艺术特色。
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2、行草书中弧线的由来那么行草书中的弧线从何而来的呢?陈振濂在《书法史学教程》中指出:王羲之对书法艺术的第一个贡献就是,把隶书、章草书糅合为行书。
小贴士章草:早期的草书,始于秦汉年间,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章草的特点:保留隶法,波磔分明,牵丝萦带,字字独立笔法:笔有方圆、法兼使转、横有波折、简率连笔经典作品:《急就章》《月仪帖》《平复帖》等皇象《急就章》章草在兴起之初,就受到大众的喜爱,汉代赵壹在《非草书》中写道:余郡士有梁孔达、姜孟颖,皆当世之彦哲也,然慕张生之草书过于希孔、颜焉。
孔达写书以示孟颖,皆口诵其文,手楷其篇,无怠倦焉。
二王派书法的特点
二王派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流派,以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其特点包括:
1.传承经典:二王派书法继承了东晋时期书法的优秀传统,强调笔法、字法和
章法的完美结合。
2.精致细腻:二王派书法以精致细腻为主要特点,注重细节处理,线条流畅,
结构严谨,给人以高雅、庄重的感觉。
3.温润秀美:二王派书法追求温润秀美的风格,强调笔墨的韵味和书法的意境,
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4.多元融合:二王派书法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也吸收了其他流派的特点,形
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5.重视笔法:二王派书法非常重视笔法的研究和运用,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多变
的笔锋来表现书法的韵味和美感。
6.强调气势:二王派书法注重整体气势的把握,通过流畅的线条和自然的布局
来表现书法的气韵生动。
7.注重章法:二王派书法注重章法的布局和安排,通过合理的空间分布和字与
字之间的呼应来表现书法的整体美感。
8.追求自然:二王派书法追求自然的表现方式,注重内心感受的表达和个性的
展现,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和规范。
二王派书法以其精致细腻、温润秀美、多元融合、重视笔法、强调气势、注重章法和追求自然等特点,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流派之一。
“二王”四帖述评
“二王”四帖述评传统书法莫盛于晋,晋人书法莫盛于“二王”,“二王”书法莫尊于右军。
右军书法,自晋以来久享高名,自初唐唐太宗为《晋书》的王羲之传亲自撰写《传论》以来,“书圣”之名遂为定论。
右军高名虽得帝王之助,但也是名至实归,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地位已得到一千多年来的无数书法家的证明。
右军之子大令,克绍箕裘,不坠家风,虽较之右军不免稍逊,而历代无不奉为“亚圣”,遂有“二王”并称之说。
纵然间有异辞,却也无损全体大雅。
“二王”既是东晋书法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传统书法的高峰。
这里举出“二王”的四幅法书略加评述,其中,王羲之《丧乱帖》、《哀祸帖》、《游目帖》计三幅,王献之《地黄汤帖》一幅。
王羲之的《丧乱帖》八行六十余字,与《二谢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摹于一纸,高28.8厘米,装裱成立轴,现存于日本皇室。
据说早在圣武天皇时便已流入日本,千余年来,尚未发现有中国本土文献著录,直到清末杨守敬从日本摹入《邻苏园帖》(1893年),才被国人广为关注。
直到前几年,才在上海博物馆展出过一次,国宝回家,极为轰动。
《哀祸帖》三行,与《孔侍中帖》同摹于一纸,也在日本,有“延历敕定”的印章。
延历,相当于我国唐建中三年至永贞元年,也是晚唐流入日本的。
《游目帖》于清末民初流入日本,最后一次在公众面前亮相是1913年,曾在1934年用珂罗版制成原大的黑白印品,原迹于1945年在广岛毁于原子弹轰炸。
国宝已逝,令人伤感,世人自此只能通过黑白印品遥想书圣风采。
2007年,文物出版社与日本二玄社合作,据珂罗版复原成彩色印刷品,专家们认为较为成功地再现了原帖的风采。
《丧乱帖》有“丧乱之极,先墓再离(罹)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等语,当是书于会稽告墓弃仕以后,应是王右军书法成熟期的作品。
全帖六十余字,除了“奈何”、“顿首”等字作草书连写之外,大多是独立成形的行书。
起首“羲之顿首”等字,行笔缓重,字形偏近于正楷。
并以下三行,行笔速度加快,运笔翻仰使转稍见明显。
二王书法的异同,你知道多少?
二王书法的异同,你知道多少?书法这门艺术形式,每个人有每个人感悟,王羲之是王献之的爹,但王献之与王羲之在书法上的追求是不一样的,书学史上也是众说不一,褒啊贬啊从来就没消停过!虽然李世民极力推崇王羲之而贬低王献之,但从历史上证明,也不能说明王献之书法成就赶不上他爹王羲之。
那么王家这爷俩在书法上有什么不同呢?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1“内恹”与“外拓”“二王”在技法上的特点,书家往往以“内恹”与“外拓”标示。
如明何良俊《四友斋书论》云:“大令用笔'外拓’而开扩,故散朗多姿”;“右军用笔'内撅’而收敛,神彩攸焕,正奇混成也。
”今人沈尹默也说:后人用内撅、外拓来区别“二王”书迹,很有道理,大,:正“内撅”,小王“外拓”。
试观大王之书,刚健中正,流美而静;小王之书,刚用柔显,华因实增。
用形象化的说法来阐明“内撅、外拓”的意义,“内撅”是骨(骨气)胜之书,“外拓”是筋(筋力)胜之书。
右军书“一拓直下”,就是“如锥画沙”,“外拓”的形象化说法,可以用“屋漏痕”来形容,放纵意多,收敛意少(参见《二王法书筲窥》)。
用“内撅”、“外拓”虽可说明“二王”书艺中计:多不同处,但也不能涵盖一切,细察也未必十分科学。
大王能“内撅”也能'外拓”,当是“内撅”为主“外拓”为辅,小王能“外拓”也能“内撅”,当是“夕卜拓”为主“内撅”为辅,而取向的不同是以各自的审美理想为转移的。
潘伯鹰说:“有人说羲之'内撅’,献之'外拓’。
这最多也只说得一半。
”(《中国书法简论》)此言颇有见地。
2技法来源不同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中曾述自己看法并批评米芾见解:“尝论右军真行草法皆出汉分,深人中郎(指蔡邕);大令真行草法导源秦篆,妙接丞相(指李斯)。
……米老'右军中含、大令外拓’之说,适得其反。
”今人侯镜昶认为:包世臣以为大王笔源于隶,小于笔源于篆,此见解值得商榷。
侯氏以一语概括钟繇、王羲之、王献之三家真行书特点及渊源:钟善翻,大王善曲,小王善直;翻出于分书,曲出于篆书,直出于隶书(《沦钟王真书和的真伪》)。
《二王书法核心秘笈》 (上)
《二王书法核心秘笈》(上)于钟华:二王书法核心秘笈(上) 按语:于钟华老师的《唐代行书技法四十例》一书出版后在书法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今年,《书画世界》特开辟“技法讲坛”专栏连载其内容以飨读者,这是开年第一期第一招,相信大家依次掌握了这些秘笈定可破门而入二王书法的大门。
笔简形具得自然王羲之对于中国书法的一大贡献在于他对于笔法的突破。
突破指的是较之于他的前辈大师如钟繇等人而言。
众所周知,王羲之之前的书家始终拘囿于圆笔中锋用笔,所书线条厚重高古,但毕竟只是一种状态,对于毛笔笔锋的开发相对乏力:毛笔尖、圆、齐、健四德之中,圆与健为毛笔性能,所有书写者都要使用,只有发挥出毛笔的性能才为书法家;尖与齐则是毛笔形态,束毫则尖如锥,铺毫则齐似刷。
王羲之之前的书家所持守者为束毫中锋,而于铺毫则未有涉及。
王羲之正是将毛笔的这一面发挥的淋漓尽致,使书法为之一变。
铺毫书写的线条其妙处并非如一般人所言的只是一个方笔而已,而是在书写笔画时的随意所如,信手一挥,线形已具。
宋人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设有“逸格”,主要表现为“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而在书法上,王羲之一脉的新法行书正是“逸格”。
唐人行书正是王羲之行书的忠实继承者,所以,学习唐人行书首先要学习这种“逸格”的用笔。
这类用笔的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调整笔锋状态为铺毫,可以是在掭笔时即将笔锋打开,也可以在落笔时使用发笔动作。
二、起、收笔的平动下的信手挥洒,而不是起笔处落笔重按和收笔时顿笔之类的宋元之法。
(图1)三、线形在横、竖则为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其他笔画则是这两类形状的变异。
(图2、图3)四、在线质上表现为清新自然,雅致干净,自起笔向收笔处的流动感是主要追求目标。
(图4)笔简形具笔法书写出来的线条很容易产生飞动的效果,但其难度恰恰在于:一方面会让人误解其笔法过于简单而加以拒斥;另一方面是因此总想做出很复杂的用笔动作,于是在起、收笔上大做文章,唯恐不够到位,结果是笔画两端被堵死,线条动弹不得,米芾所嘲笑的那种“奈重儿握蒸饼势”即是如此。
书论|隋唐五代——张怀瓘《书估》《二王等书录》
书论|隋唐五代——张怀瓘《书估》《二王等书录》《书估》是唐代书论家张怀瓘于天宝十三年(754)所作,它的出现反映了唐代法书市场交易的繁荣。
有诸多史料可以证明这一点。
《二王等书录》是张怀瓘的书法评论著作。
张怀瓘书法《书估》原文:有好事公子,频纡雅顾,问及自古名书,颇为定其差等,曰:“可谓知书矣。
”夫丹素异好,爱恶罕同。
若鉴不圆通,则各守封执。
是以世议纷糅,何不制其品格,豁彼疑心哉!且公子贵斯道也,感之,乃为其估。
贵贱既辨,优劣了然,因取世人易解,遂以王羲之为标准。
如大王草书字直一百,五字乃敌一行行书,三行行书敌一行真正。
偏帖则尔,至如《乐毅》、《黄庭》、《太师箴》、《画赞》、《累表》、《告誓》等,但得成篇,即为国宝,不可计以字数。
或千或万,惟鉴别之精粗也。
他皆仿此。
近日有钟尚书绍京,亦为好事,不惜大费,破产求书,计用数百万钱,惟市得右军行书五纸,不能致真书一字。
崔、张之迹,固乃寂寥矣。
惟天府之内,仅有存焉。
如小王书所贵合作者,若稿行之间,有兴合者,则逸气盖世,千古独立,家尊才可为其弟子尔。
子敬年十五、六时,常白逸少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颇异诸体。
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稿行之间,于往法固殊。
大人宜改体。
”逸少笑而不答。
及其业成之后,神用独超,天姿特秀。
流便简易,志在惊奇。
峻险高深,起自此子。
然时有败累,不顾疵瑕,故减于右军行书之价。
可谓子为神俊,父得灵和。
父子真行,固为百代之楷法。
然文质相沿,立其三估;贵贱殊品,置其五等。
三估者,篆、籀为上估,钟、张为中估,羲、献为下估。
上估但有其象,盖无其迹;中估乃旷世奇迹,可贵可重。
有购求者,宜悬之千金。
或时不尚书,薰莸同器,假如委诸衢路,犹可字偿千金。
其杜度、崔瑗,可与伯英价等,然志乃尤古,力亦微大,惟妍媚不逮于张芝。
卫瓘可与张为弟,索靖则雄逸过之。
且如右军真书妙极,又人间切须,是以价齐中估。
古远稀世,非无降差。
崔、张,玉也;逸少,金也。
大贾则贵其玉,小商乃重其金。
二王书法的魅力在哪里
二王书法的魅力在哪里看字如看人都喜欢漂亮的美观的,但仅仅是美观而没有内涵是不耐看的。
内涵是什么?可以是性格,可以是学养,可以是仪态,可以是一种神韵,说不清,道不明。
为什么说王羲之王献之二王的书法有魅力呢?一句话,是因为它太好了。
分而言之如下:第一、“二王”(当然主要是“大王”),可以说是“入古出新”的最高典范。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又云:“元常专工于隶书(按即楷书),伯英尤精于草书,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书法到右军之手,在楷、行、草三体上独能继轨前贤而裁成新样,从者如流,动成楷模。
王羲之使古法用笔臻于完善,观其书迹,发笔出锋如抽刀断水,点画之质量,极虚灵挺拔之致,真可谓挥运之际,左右逢源,穷极变幻,出神入化;后之书家倾力学之得其一二即可名世,殆无能出其右者。
第二、王羲之书法品位超绝,风流蕴藉,气象万千;综合前人所评,乃是率意和精能的高度结合,秀润和雄强、阴柔和阳刚的高度结合,可以说达到了艺术境界的极致,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最为推崇注重的中和大美之所在。
王羲之的精妙与洒脱更有难以企及之处,后之来者往往不能两者兼备。
有人将王羲之的书法评为“雄秀”也是有深意的。
“雄”与“秀”看似相对立的两极,而能将两极协调起来,正是刚柔相济、阴阳二气调和的表征。
王献之第三、“二王”并非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历史表明其有将人引向开放与生长的无限可能性,不同于历史上的欧阳询、柳公权等名家的作品,学书者一旦深入进去,很难走出来。
“二王”具有亲和力,仅就形质而言,它能融合到其他风格中,如盐入水,不露痕迹。
第四、二王笔法不仅有高度的技巧性,也有普适性,“写”的意趣被更突出地确立了起来。
二王书风魅力在我们看来:不仅仅是一种书体一类书风或一种技巧,它的效能是多样化的,综合性的,它代表着一种横跨千年的中国文化精神。
从包容性、复杂性、自然度三个方面衡量,遍观中国书法史中的任何一种书体(篆隶楷草)或任何一种风格的名家,绝无能与“帖学”二王相比肩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二王书法》
f7]
秽许.二;幻,王音南,乌j去确书
评《二王书法》
何
(江苏省社科院
堂竖垫鲤:
以研究书法,书家着称的王春南先生继(书圣王羲之)之后,最近又在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
了新着(二王书法)(以下简称<二王)).<二王)一书,融书家,书法,书论于一体,集学术性,可
读性于一身,是研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书法的最新成果.全书观点鲜明,考论有据,笔锋犀
利,文字流畅.
围绕主题,内容完整全书共分n章,内容涉及二王所处的时代,二王的生平,功业,书
迹,书论,传人,以及如何学习二王书法.正文前有精彩前言,正文后附录有二王
年表与主要参
考书目92种.着者根据自己的探究,对广为人们关注的一些关键问题一一作了
回答,如:二王
书法产生的时代条件是什么?父子”书圣”为什么是二王而不是别人?古人崇奉二王为”书圣”
的根据是什么?二王如何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二王书法孰优孰劣?如何理解和把握二王
书风”尚韵”的特征?<兰亭彦)是真是伪?南朝人为何尊崇献之超过羲之?唐太宗为何褒扬羲
之贬抑献之?如何看待二王传人对二王的继承及与二王的差异?今人学习二王书法有何现实
意义?学习二王书法有何要领?等等.综观全书,每章每节,无不围绕”二王”,”书法”这一主
题,深入浅出地回答了围绕二王书法人们所关注的种种问题.着者在”前言”中说:自完成(书
圣王羲之)一书后,就产生了一个心愿,”要将羲献放在一起研究,并写一本以研究二王书法为
主,而不是以描述其生平事迹为主的书籍”.笔者认为,着者的这一心骡,在(~--F)一书中,是
完满而成功的实现了.
论述深刻,人木三分.写书法书难,写二王书法尤难,论二王书法更难.笔者特别欣赏着
者对二王书学思想的论述.着者将羲之的书学思想归结为三点,即将(易传)”阴阳”说和儒家
“中庸”说引入书法,强调”意”对书法创作主导作用和主张作书平正
中寓险峻.以”平正中寓险
峻”为例.着者运用哲学上的矛盾统一规律.作了一段极为精彩的论述:”平正要求保持平衡,险
峻要求打破平衡,这是一对矛盾,…---在<兰亭序)中可以看到,方法之一是用横画和部分竖画
的斜打破平衡,用部分竖画的直保持平衡.这样,便使平正和险绝的矛盾得到统一.”着者认
为:王献之书学思想最突出之点是变革意识.”法既不定,事贵变通”,是他的改革理论和依据.
这一理论是将中国古代法家的社会变革思想,运用于书法艺术的创新.在这种书学思想的指
导下,献之在行书和草书之外.别辟蹊径,独创行草.(二王)书中,对献之的行草作了深刻的
论述:”这种书体,既不同于一般行书.又不同于今草,而介于两者之间.它的写法是新的,不为
传统的写法束缚.它别具一格,务求简易流便.它便于挥洒,适于表达情感.它极具神采.飘
洒之状,有如行云流水,风行雨散.”此外,该书又由Z.-F书法本身.说到如何学习二王书法.其
论述发人深省.给人以诸多启迪着者语重心长地说:”学习书法,从起跑线上出发的人很多
166
由于决心有大小之分,投入时间和精力有多少之别,资质有高有低,悟性有强有弱,学习成效是
大不一样的.能够成为书法家的只是极少数;还有一部分人成为熟练的书手;更多的人只是多
少提高了写字能力.”着者断言:若是想”速成”,’取巧”,就不必学--I.学--I必须由浅人深.
循序渐进,无”速成”可言,也不能”取巧”.着者认为,学习--I,在人格,情操,学养,心志上,都
应具备相应的条件.着者还对柳公权的名言”心正则笔正”加以发挥,指出”人雅则字雅”
纵论古今,坦诫已见.二王孰优孰劣,是历史上争论不休的话题<二王)客观记述了从南
朝宋明帝到北宋书法家米芾对二王的褒贬.着者经过艰辛的探索,作出了三个”不同”的概括,
既书法风格不同,羲之书法平正中见险峻,雍容,含蓄,献之书法飞动,超逸;用笔不同,羲之用
笔内撅,献之用笔外拓;专长不同,羲之以楷书,行书见长,献之以行草,草书见长.着者认为:
献之在全面,尽善尽美及名声显赫三个方面不及其父;但献之的才气,逸气却在
其父之上,或足
与其相媲美.因此,”书学史上把他们父子俩并称为’二王’,将’书圣’的
桂冠归于大王,而称
小王为’小圣’,是合情合理的.”说古论今,着者以敏锐的思想,犀利的笔锋,
所作切中时弊的议
论,令人拍案叫绝.着者在全书开篇,首先呼吁为”书圣”之桂冠正名,恢复其权威性,神圣性.
<二王)——连列举七点理由,认为王羲之堪称”书圣”,当之无愧.接着,便
针对当今有的被称
为”书圣”的人,一口气痛快淋漓地提出七点步步紧逼的问题:他的书法是否经过书法大家和书
法鉴赏家的品评?他的书法是否在书学史上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他有几个高徒和传人?
他的书法作品有可临摹性吗?他有几本或几篇书举理论着作?他的书品和人品是否均足为世
人楷模?他的伟名是否全中国人人皆知?
可以说,<二王)一书,确在弘扬祖国优秀书法传统,繁荣书法艺术方面,作出了可贵的贡
献,不愧为一部研究二王书法的力作.
l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