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孟子庄子说理散文
袁行霈版古代文学史大纲目录
袁行霈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大纲目录总绪论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五编宋代文学第六编元代文学第七编明代文学第八编清代文学第九编近代文学总绪论第一节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第二节中国文学的演进第三节中国文学史的分期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第一章上古神话第二章诗经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第五章屈原与楚辞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第四章两汉乐府诗第五章东汉辞赋第六章汉书及东汉散文第七章东汉文人诗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第二章两晋诗坛第三章陶渊明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群体第三章李白第四章杜甫第五章大历诗风第六章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第八章散文的文体与文风改革第九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第十章晚唐诗歌第十一章李商隐第十二章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第五编宋代文学绪论第一章宋初文学第二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第四章苏轼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第六章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第七章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第八章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第九章辛弃疾和辛派词人第十章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第十一章南宋的散文和四六第十二章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第六编元代文学绪论第一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第二章关汉卿第三章王实甫的西厢记第四章白朴和马致远第五章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第六章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第七章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第八章元代散曲第九章元代诗文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第一章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第二章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第四章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第五章明代杂剧的流变第六章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第七章汤显祖第八章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第九章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第十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第十一章晚明诗文第十二章明代的散曲与民歌第八编清代文学绪论第一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第二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第三章清初白话小说第四章聊斋志异第五章儒林外史第六章红楼梦第七章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第八章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第九编近代文学绪论第一章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第二章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第三章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第四章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三、《孟子》其书 孟子》 (一)组成与文体 《孟子》主要记录了孟子(前372~前289) 的政治主张与人生理想,是孟子与弟子万章等人 所著。由七篇组成:分别是《梁惠王》、《公孙 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 子》、《尽心》。《孟子》是从短小的语录体通 往长篇论说文之间的桥梁。 《孟子》作为长篇语录,从逻辑到组织,从 方法到技巧,从论证到声势,都极大提高了说理 文的水平。兼之晓畅实用,典范性强,在中国古 代散文史上占有崇高地位。
第二节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孟子》
一、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省邹 城)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和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 弟子。《史记》所载受业于子思门人的说法比较 可信。 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北宋元丰六年 (1083年)宋神宗封他为邹国公;元至顺元年 (1330年)元文宗又封他为邹国亚圣公。
2、学者之文,严谨周详。荀子学识渊深而为 文构思周密,论述详赡。荀文尤长于正论反驳, 善立善破。驳论的出现,意味着我国论说文体的 新发展。 3、长者之文,老练淳厚。荀文虽有辩论,却 非《孟子》似的高谈阔论,滔滔雄辩;亦非《国 策》似的纵横捭阖,辩丽夸饰。而是不失长者风 度,呈现出一种老练淳厚、明晰条畅的艺术风格。 4、多用比喻而少用寓言故事。
(二)《孟子》散文的特征 1、长于论辩。富于雄辩性,善于层层推进、因势利导 地展开辩论,但有时亦不免强词夺理,流于浮夸诡辩。 2、灵活运用逻辑推理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 推理,往往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 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3、“长于譬喻”(赵岐《孟子章句·题辞》)。在论 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 出来。 4、气势浩然。这种风格,既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 量——“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也与 他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有关,所以他的文 章情感激越,辞锋犀利,气势磅礴。 5、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精练准确。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一、发展状况1、《尚书》中的记言文字,已初具说理文的论说因素。
2、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逐步形成,跟百家争鸣以及诸子散文的出现和发展相一致。
3、《论语》创立的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对话式论辩文。
4、《庄子》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的瑰宝。
5、《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第一节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一、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1、《论语》(1)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A、成书时间:《论语》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
B、《论语》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各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没有共同的主题。
作为说理文,《论语》还很幼稚。
C、先秦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在《论语》中已有萌芽。
D、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E、叙述清楚,有一定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不同个性,作为叙事记言文字,比较成功,但与说理文显然还有一定距离。
、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F、针对性强,层次清晰,具有说理文的某些特点。
如:《季氏》篇中“季氏将伐颛臾”里孔子的几段话G、《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H、语录体并不是《论语》文学价值的主要方面,《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2)《论语》只记录了孔子广告的一些片断,而非孔子一生的完整表现,但《论语》在对孔子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记载中,表现了一个亲切感人的文化巨人形象。
A、孔子弟子的形象在《论语》中也有反映。
如:耿直鲁莽的子路、安贫乐道的颜回辑录者本意并非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语录体写人毕竟也有局限。
B、《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
先秦文学史讲稿(孟子、庄子等说理散文部分课件稿)
先秦文学史讲稿(《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第一节诸子散文兴盛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逐渐代替奴隶主贵族阶级,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
体现在思想文化领域,就是士这一阶层空前的活跃。
他们出身不同的阶级阶层,对当时社会现实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他们从各自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积极发表主张,著书立说,并游说诸侯,互相辩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也促进了诸子散文的发展。
这些,再加上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就是先秦诸子散文兴盛的原因。
第二节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
主要作品有儒家的《论语》、道家的《老子》和墨家的《墨子》。
《论语》和《老子》语录体的散文,都显得词约义丰,不同的是《老子》多用韵。
《墨子》则已在语录体的基础上向论说文发展,并且初具规模。
第二个时期是战国中叶。
主要作品有儒家的《孟子》和道家的《庄子》。
它们在文辞的繁富和说理的畅达上,已超过了前一个时期的作品。
《孟子》虽然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逐渐发展成对话式的论辩文。
《庄子》则基本上突破了语录体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论说文。
第三个时期是战国末期。
主要作品有儒家的《荀子》和法家的《韩非子》。
它们都已经发展到了论说文的成熟阶段,具有说理深入、逻辑谨严、结构严密、文辞富赡等特点。
由此可见,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是由说理简括而趋于详细,文辞简约而趋于富赡,篇幅短小而趋于长大。
诸子散文的文学性大致有下列三种情形。
其一:有的著作中某些部分具有记事的成分。
这些成分用细致传神的笔触描绘人物言行,有的已接近细节描写,展示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形象,使读者有如见如闻的感觉。
如《论语》、《孟子》。
其二:有的著作多用寓言故事阐明理论。
就像在哲理著作中放入一些短小的文学作品。
如《庄子》、《韩非子(部分)》。
其三:有一些著作重在抽象分析理论,但注重修辞,多用比喻、排比,多用形象性的语言,分析细微、词藻丰富,富有文采。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老子学说的精髓部分,是它的辩证法思 想。老子认为天地间万事万物都存在着互相 矛盾、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都 是正与反,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体。如: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 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第二 章)“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第五 十八章)等。
15
(三)《老子》一书的文学特点 1、以韵为主,韵散相间的形式 《老子》的文体与《论语》的纯语录体
5
第二节 《论语》、《老子》、《墨子》
一、《论语》 (一)《论语》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记,在 战国初年编辑成书。《论语》是先秦儒家学 派的代表作。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6
《汉书·艺文志》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 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 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 故谓之《论语》。 《论语》在汉代有《古文论语》、《齐 论语》、《鲁论语》三种版本。西汉末张 禹以《鲁论语》为基础,综合《齐论语》 和《古文论语》,为《张侯论》。今本 《论语》基本上就是《张侯论》。
在“三言”中,寓言运用得是最多的。 许多篇目都以寓言为主干结构成篇的。
41
2、其寓言奇幻超常、变化万千,极具 浪漫特色
《庄子》中的寓言多数是非现实或动物 题材,以奇幻超常的想象,超越时空,超越 物我,诡怪无常,变化万千。
对于社会人生,孔子提倡“知其不可 而为之”积极进取的态度。还提出了许多 可贵的为人准则和学习态度、方法。
9
(三)《论语》的文学特征 1、语录体散文 《论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片断,
全书二十篇,每篇若干章不等,形式短小简 约,尚未构成形式完整的单篇文章。
中国文学史第一编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等说理散文 ppt课件
中国文学史第一编第四章 《孟 子》《庄子》等先秦等说理散 文
一、孔子生平与思想
1、生平介绍
2、思想主张 哲学思想(核心):仁和礼 政治思想: “治国以礼,为政以德”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美学思想:美善统一,中和 文艺思想: “兴观群怨”
二、《论语》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 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 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 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中国文学史第一编第四章 《孟 子》《庄子》等先秦等说理散 文
1 性善论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 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 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上》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良知论: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中国文学史第一编第四章 《孟
子》《庄子》等先秦等说理散 文
文字简洁,结构曲折,行文跌宕,富于 波澜。善用譬喻析理,显得形象生动。 设事取物合情合理,耐人寻味,说服力 强。文章充满感情色彩,语调随文意变 化多端。
中国文学史第一编第四章 《孟
子》《庄子》等先秦等说理散 一文、生平与著作
荀子,名况,赵人,(前298—前 238),汉人因避汉宣帝(刘询)讳 改称孙卿。在齐国位居列大夫,三为 稷下学宫祭酒,说齐相而不能用,后 去齐适楚,楚相春申君以为兰陵令, 又因谗而游赵。曾聘秦,见昭王、范 雎,复为春申君召回,仍任兰陵令。 不久,春申君为李园所杀,荀卿乃废, 老于楚。(见《史记·孟子荀卿列 传》)
1 在思想内容上,诸子散文思想活跃,畅所欲 言,他们立足于现实,着眼于现实,对现实的 认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其他诸子著作:
1.《列子》
2.《管子》 3.《孙子》 4.《吕氏春秋》 5.《商君书》 6.《关尹子》 7.《慎子》 8.《申子》 9.《尹文子》 10.《鬼谷子》
第六节 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
(一)先秦散文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
(二)形象化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理方式,对后代散文的发展产 生了重大影响。
(三)寓言由一种艺术表现手法,独立成为一种 文学样式。
专题论文
战国后期
形成了结构完整的论说文体制。
《荀子》 《韩非子》
第一节 《论语》、《墨子》
孔子和《论语》
孔子的生平。
《论语》主要是孔子的言行录,内容广泛,涉及 政治、哲学、文艺、教育等各个方面,是研究孔于 思想和学说的重要文献,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此 书由孔子弟子及孔门后学辑录而成,成书约在春秋 战国之际。
(四)先秦说理散文风格各异,直接影响了后世 作家的创作风格。
(五)先秦说理散文在语言艺术上的高度成功, 为我国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墨子和《墨子》
墨子的生平。
《墨子》也是弟子所记,是墨家学说的一部丛 书,内容包括墨子讲学记录,“墨子及弟子的言行 以及墨家后学的一些专论。今存53篇,孙诒让 《墨子间诂》是今见最好的注本。
其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另外还主张尚贤、 尚同、节用等,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但 又主张天志、明鬼,带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
《庄子》的文学价值 :
1.寓言为主,“三言”并用的创作方法。 2.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 3.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 4.汪洋恣肆,诗意盎然的语言风格。 另外,有人说《庄子》是中国小说之祖。
第四节 荀卿与《荀子》
荀子的生平。荀子是集大成的思想家 。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孔子 万世师表
“仁” 仁者无敌 坐而论道 文化宗师 哲人情怀 “逝者如斯夫”
孟子的思想与个性 一 孟子的个性与气 浩然之气 二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1 孟子和《孟子》一书 2 缜密纯熟的论辩技巧 3 气势浩然的文风
“道” 与“逍遥”
《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1 庄子和《庄子》一书 “道” “逍遥游”想象和虚构 4 形象恢诡的论辩 5 富有诗意的语言
先秦散文的学者化
四《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 1 严谨详密的论证 2 犀利峭刻的议论 3 植根现实的寓言
#高硕考研-汉硕资料: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1)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1、神话 2、神话的历史化三、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和,它保存在中。
四、简答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五、论述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 2、赋比兴 3、四家诗三、填空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年间的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或连其诗篇数称,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和。
现在流传下来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
《毛诗正义》是西汉传,东汉笺,唐疏。
《诗集传》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和。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和、、合称为诗之“六义”。
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和 5篇。
四、简答1、《诗经》是怎样编定成书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和作者情况如何?2、你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吗?为什么?3、《诗经》主要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是举代表作品进行说明。
古代文学史填空题
填空题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二章《诗经》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305 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 ,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等十五“国风”,共160 篇。
5、《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前者有31 篇,后者有74 篇,共105 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周颂、商颂、鲁颂,它们分别有31 篇、5 篇和4 篇作品,共40 篇。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宴飨、怨刺、战争徭役和婚姻爱情。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赋、比、兴的手法,句式和章法,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等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赋、比、兴,它们和风、雅、颂合称为诗之“六义”。
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生民》、《公刘》、《绵》、《皇矣》和《大明》5篇。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5、《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6《左传》描写的重大战争有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等。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1、《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是语录体。
2、《老子》的文学性主要表现于哲学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
6、“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表达了庄子体认“道”的人生。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1、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源头的是楚辞。
中国文学史第一编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 象表现出来。使孟子的论辩,富于形象性,具有极 大的艺术感染力。“犹缘木而求鱼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 酒肉而後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 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後反,问其 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 (jiàn ,窥视)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yí , 斜行)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 郭瞷间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 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 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 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 妾。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 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是先秦 说理文的另一形态。它的文学性,主要源于哲学 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大量用韵 语、对比和排偶句式。 “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 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 象帝之先。 ”(深远的很哪,好象是万物的宗主。 挫灭锐气,解脱纠纷,涵蓄光亮,混同垢尘。幽 隐的很哪,似亡而实存。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 生的,有天帝之前就有它。 )
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 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 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 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 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 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 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 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 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第四章 《孟子》、《庄子11.15
鲁迅1935年写的《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 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的圣人,和一般的民 众并无什么关系。” 当权者言行不一,批孔者“厌恶和尚,恨及袈 裟”。 “即使是孔夫子,缺点总是有的,在平时谁也 不理会,因为圣人也是人,本是可以原谅的。 然而如果圣人之徒出来胡说一通,以为圣人是 这样,是那样,所以你也非这样不可,人们可 就禁不住要笑起来了。”
《论语》的流传
古论语 古文 齐论语 今文 鲁论语 今文
21篇 22篇 20篇
失传 失传 今存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 《孟子》合为“四书。”
孔子的仁与礼
仁是其思想核心 爱人 孝悌 克已复礼 礼是等级、规范与准则 社会态度:保守 人生态度:进取
孔子与后儒比较
“虚伪遮已”“严苛待人”的宋儒
朱熹酷刑逼妓女严蕊蕊承认与太守唐仲友 的关系。严宁死不认
监察御史沈继祖上书以还施之法,指朱熹 诱两尼做妾。朱惶恐上表谢罪。 宋理宗与宋徽宗被清代史梦兰作诗讥讽: “宋史高标道学名,风流天子却多情,安 安唐与师师李,尽得承恩入禁城”
“厌恶和尚,恨及袈裟”的批孔
B、尚实尚质,言之无文 。 刘勰《文心雕龙· 诸子》:“《墨子》意显豁 而语质。” C、形成了说理文的体制
虽仍用“子墨子曰”,未完全摆脱语录体影 响,但段与段间已是围绕一个论题论述。
第二节《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与《孟子》有关的故事,成语,熟语,常 用词,寓言,典故:
五十步笑百步;缘木求鱼;寡不敌众;自 暴自弃;拨苗助长;天时不如地利,地利 不如人和;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不言而喻;杯水车薪; 专心致志;尽信书,不如无书;天将降大 任于斯人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欢乐; 尝试;深造;教育
第四章 先秦说理散文
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以色列——犹太教的先知们▪印度——释迦牟尼▪中国——孔子、老子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背景一、诸子百家▪诸——诸者,非一之词。
兹称诸子,对于群经诸史而言。
凡著书立说,自成一家之言者,统称子书。
▪子——夫子者,男子之美称。
古者凡有道德,有学问,有爵位者,皆可称曰子。
▪西汉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将诸子百家概括为“儒、道、墨、法、名、阴阳,六家”▪刘歆《七略》中又补充了“农、纵横、杂、小说”四家,形成了十家有影响的学派。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袭刘歆,并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九流:儒、道、墨、法、名、阴阳、农、纵横、杂。
二、诸子散文的发展轨迹▪1、语录体:▪《论语》——萌芽。
▪2、对话论辩体:▪《孟子》▪《墨子》和《庄子》则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
▪3、专题论文(专论体):▪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
▪钱穆:中国几千年文化,上古两千年的文化赖孔子以传,近古两千年的文化赖孔子以开。
▪孟子:夫子之学,集大成者也。
▪古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祖先本是殷商后裔。
六世祖孔父嘉《左传·桓公元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
“畏华氏之逼而奔鲁”其曾祖父孔防叔逃到了鲁国。
父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孟皮),病足,复与颜徵在生孔子《孔子世家》:¡°纥(70岁)与颜徵在(20岁)野合生孔子¡±。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中都宰”市长、“司空”建设部长、“大司寇”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语录体15917字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太宗赵匡义“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先秦文学—《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4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4.1 复习笔记一、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1.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1)《论语》①《论语》的成书《论语》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记载了孔子(前551~前479)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先秦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在《论语》中已有萌芽。
②《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③论语的主要文学价值a.人物形象的塑造《论语》在对孔子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记载中,表现了一个亲切感人的文化巨人形象。
此外,孔子弟子的形象在《论语》中也有反映,如耿直鲁莽的子路、安贫乐道的颜回、聪明机智的子贡等。
b.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论语》往往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
其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2)《老子》《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是先秦说理文的另一形态。
它主要是老子自撰,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更具抽象思维特质,它的文学性主要源于哲学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
《老子》和《论语》以注重情感和形象性为主,奠定了先秦说理文的基本特征。
2.对话体和寓言体(1)对话体论辩文的形成战国中期的《孟子》为语录体,有一些章节就一个中心论点反复论述,形成了对话体的论辩文。
在孟子之前的《墨子》,和《孟子》同时代的《庄子》,则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
如《墨子》中的语录,段与段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是在围绕同一个论题加以论述,而不再是语录的简单连缀,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形成了。
(2)寓言体《庄子》中的许多篇章以多则构思奇妙的寓言结构成文,并且在论述中形象情感与逻辑思辨结合在一起,就文体形式来说,别具一格,可算是抒情性说理文。
3.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
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先唐文学部分的归纳与重点的整理
中国文学史绪论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初创时期,是上古期第一段。
先秦文学尚未从浑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其特征与这时文化形态有着密切关系。
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一、远古歌谣和神话,我们称之为传说时期文学。
例:据说是神农时代《蜡辞》(《礼记·郊特牲》)大约是农事祭歌;传说尧舜时《击壤歌》、《南风歌》等,是后人伪托;韵语可能是原始歌谣遗留。
如《吴越春秋》载《弹歌》,反映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已具韵律,显是古老歌谣。
《吕氏春秋·音初篇》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候人兮猗”,是夏代诗歌遗文。
二、文字产生后,脱离传说时期。
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是所知最古文字。
甲骨文代表商代晚期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
甲骨卜辞文句简朴形式单一,仅有少量记事文字,但其产生具重大历史文化意义,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三、诗歌最初与乐、舞结合。
《吕氏春秋·古乐》载八阕,内容从题目看,“载民”歌唱始祖;“玄鸟”即燕子,可能是本部落图腾;“遂草木”歌唱草木茂盛;“奋五谷”歌唱五谷生长;“敬天常”遵循自然法则;“达帝功”以下反映宗教信仰。
《尚书·益稷》载帝舜时《大韶》。
《诗经》作品都是乐歌。
约在春秋后,诗歌分化独立,向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文史哲不分。
先秦文学非纯文学,先秦文化呈现综合形态。
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哲学著作,史、哲学著作也有文学意味。
(一)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云颛顼命南正(官名)重掌管天,北正黎掌管地,即掌天文、祭祀事,周宣王之时,重、黎后人成司马氏,掌周史,可以看出史学与巫术分化过程;据《尚书·洪范》可知商代已形成“五行”思想;《易》卦爻辞,已具备“阴阳”观念;“德”观念于商萌芽,在周发展,形成敬德保民思想。
(二)春秋战国时,探索宇宙人生、进行哲学思辨、关注社会政治、讨论治国之道的诸子说理散文成熟,表现鲜明个性,浓郁情感,丰富形象,具较强文学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格修养
交友之道 君子之道
学习方法: 学思结合、切问道思 举一反三、温故知新
以身作则
杀身成仁 知过能改
修己以敬
谨言慎行 以直报怨
学习内容:文、行、忠、信
三、《论语》的文学价值
1、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朴素无华、含蓄 隽永的语言风格。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1、性善论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 有不下。” “人皆有不忍之心”、“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是非之心”。
2、民本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孟子:“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之 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 则臣视君如寇仇。”(《离娄下》)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命也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雍也》)
“往复缭绕,情志恳切,意味深长。” (牛运震《论语随笔》)
2、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
刘勰:“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
龙· 征圣》)
二、墨子的思想
墨子针对战国初年“国相攻、家相篡”、
“人相贼”的祸乱现实,提出了十项治国方 略,其中代表墨子思想个性的是“兼爱”。 三、《墨子》的文学价值 1、察类明故的逻辑方法。 2、大量的生活现实和历史事实的简括叙写。 3、语言质朴 、简洁
第二节《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二)《老子》的思想
1、《老子》的哲学思想以“道”为核心。据统计, “道”在《老子》中出现七十多次。诸如:“道可 道,非常道”(首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道,道法自然”(章二十五)等。 2、老子学说的精髓,是辩证法思想。例如:“祸 者,福之所倚;福者,祸之所伏。”(章五十八) “天下莫柔弱如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 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章七十八)等 3、老子的社会政治观集中体现为“无为而治”
句式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 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 知言,无以知人也。” 富与贵,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是人之所欲也; 贫与贱,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不以其道得之, 是人之所恶也;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不处也。 不以其道得之,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不去也。 好刚不好学, 其蔽也狂。
(2)孔子的主要思想:
A、政治思想 B、教育思想 C、文艺与美学思想 孔子(前551 479), 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 曲阜)人,名丘,字仲 尼。
孔子的思想体系
政治思想:“治国以礼,为政以德“
”仁“和”礼“
教育思想:教育理论
教育内容 教育方式 文艺与美学思想:美与善的统一 兴观群怨
第四章 先秦说理散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
先秦说理散文各阶段的体制特点; 《孟子》长于论辩的艺术风格; 《孟子》“知言养气”、“知人论事”、“以
意逆志”等思想; 《庄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庄子》“三言”的创作方法。
第一节 先秦说理散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一)先秦说理散文的总体特征
《论语》简介
《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 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 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 所得的本子,其主要版本计有: 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 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 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 现存《论语》(鲁)共20篇,492章,约16000 字。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 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章二),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 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章五十七) 《老子》还描述了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提 出“小国寡民”的主张: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 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 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仁——是一种道德观念
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范畴
子曰:“刚、毅、木、讷近 于仁。”克己复礼为仁
己欲立则立人
己欲达则达人
仁
能行五者于天下 为仁矣,曰: “恭、宽、信、 政、要”
要求
实践
“礼” —— 一种关于秩序的学说
礼者,履也。即一个人必 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履行 的责任。
礼之用
分-区分上下、尊卑、 亲疏、远近等,使 之 外在的一套制度与仪式 有别 内在的一套观念与准则 功能:保持社会的有序性 合-调谐上下、尊卑、 亲疏、远近等,使之和 谐
教育理论
教育思想: 以启发诱导为核心
德育思想:以孝为基础 以仁为核心 以礼为规范行为的途径
教师思想:诲人不倦 忠爱无隐 以身作则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 诲人不倦 教学相长
增进学问
增进学问
教育内容 修养人格 立志成仁 践行操守 忠恕之道 克己复礼
修养人格
道德修养
从善如流 见贤思齐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老子》
《老子》的主要内容: 关于“道”的学说。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 的核心。 主要的特点:①以韵文 为主,韵散结合。②具 有抽象的思维特质。教 学方法③有丰富的情感 和诗意的语言。
一、《老子》
(一)老子与《老子》简介 老子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上都是有巨大影响的人 物。据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记载: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 谥号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在 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 仙。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 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 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 为了仙道之祖。唐代道教更是盛极一时,因为唐皇室姓李, 与《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李耳同姓,故唐皇朝尊奉老子为太 上玄元皇帝,自己则是他的后人。 《老子》也大体荟萃了老子的语录,并基本上反映了他的思 想,约成书于战国前期,晚于《论语》。《老子》共八十一 章,约五千言。上篇三十七章,称《道经》,下篇四十四章, 称《德经》,故《老子》又称《道德经》。
1、孟子的生平与创作 孟子(前372——前289), 名轲,邹人,是孔子之后的 儒家大师,继承并发展了儒 家学说。 《孟子》今存七篇十四章, 即《梁惠王》、《公孙丑》、 《滕文公》、《离娄》、 《万章》、《告子》、《尽 心》、每篇各分上、下章。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 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 困,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之门人,故其学术渊源, 与孔子一脉相承(孔子——曾参——孔伋(子 思)——?——孟子)。 “乃所愿,则学孔子焉。”、 “自生民以来,未 有盛于孔子也”(《公孙丑上》)战国中后期,孟 子是儒家八派之一,地位并不高,唐以后逐渐受推 崇,元文宗时被封为“亚圣”,仅次于“至圣”孔 子。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
咎。”(章九)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章三十九)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 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章六十四) 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 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闪耀着思想之光,因 之被誉为“五千精妙”(《文心雕龙· 情采》)
(三)《老子》的艺术特征
《老子》之文在先秦诸子中独标一格,其艺术特色 主要表现为: (1)韵散结合的特殊文体。 《老子》之文大体整齐,有的全是韵语,而多数则 为韵散结合。 (2)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这虽然是先秦诸子共有的特点,但《老子》用此手 法,更为得心应手,有其独特之处,犹善用比喻。 (3)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
3、艺术特色
(1)情节简单却错综有波澜,结构完整。 (2)成功运用了个性化的对话、动作和神情等细节 描写,人物性格鲜明。
(4)《论语》的艺术特点
①篇幅短小简约,只言片语,未独立成篇。
言简意赅,生动隽永,包含哲理,富有感情 色彩。以形象性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 正是其文学性的表现。 ②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具有很 强的文学性。 ③言近旨远,词约义丰,语言形象隽永。
《道德经》全书原本分为上下篇共5000字。西汉河上公 作《老子章句》共分81章。有分为上下篇的,上篇1-37 章主要讲“道”,下篇38-81章主要讲“德”。 1973年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帛书《老子》两 种写本,一本用篆书写成,被称为甲本;一本用隶书写 成,被称为乙本。帛书《老子》甲、乙本的篇章结构, 和今本的篇章结构并不一样。即今本《老子》上篇三十 七章讲道,下篇四十四章讲德;而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 墓出土的《老子》手抄甲、乙本,则是倒过来的,上篇 即今本下篇主要讲德经,而下篇即今本上篇则主要是讲 道经。 1993年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的竹简《老 子》甲、乙、丙三种,是迄今为止所见年代最早的《老 子》传抄本。郭店楚简《老子》的绝大部分文句与今本 《老子》相近或相同,但不分德经和道经,而且章次与 今本也不相对应。郭店楚简《老子》分见于今本《老子》 三十一章,其内容有的相当于今本全章,有的只相当于 该章的一部分或大部分。郭店楚简《老子》现存2046字, 约为今本的五分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