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率与农村发展案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1 政府的参与 在白沙村从“木质资源”向“非木质资源” 利用转变过程中,乡、村两级政府宣布山林 到户政策长期不变,并号召农民发展非木质 林产品,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样,在开拓旅 游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参与也起到了极为 关键的作用。 3.2.2 科技人员的参与 科技人员首先承担了分析问题,研究对策的 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好比解决问题的“钥匙”。 3.2.3 村民的参与 村民的示范带动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由 愿意相信政策不变的村民带头,开始了低产 竹林改造。正因为走出了这关键性的第一步, 村民们才真正体会到了利用科技发展非木质 资源的好处。继此之后,村民又纷纷培育了 笋竹、山核桃、茶叶,逐渐形成山下茶、山 腰竹、山上山核桃的复合经济林,白沙村也 成为临安市开发非木质资源第一村。 3.2.4 投资者的参与
重庆市南川区福寿乡
重庆市南川区福寿乡
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主要指以市场为导向,采用先进的生产经营方式使传统农业向一体 化经营的现代农业转换,逐步实现市场化和专业化的现代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 式。 “农业产业化”与“乡规划”的耦合农业产业化与乡规划具有很强的耦合关系, 二者相互支撑,互为基础,紧密结合:一方面传统的自发状态的乡村农业不重视 乡村规划,出现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来自百度文库位不明确、产业空间布局散乱等大 量问题。因此,政府搭建乡规划平台将为农业产业化自身发展以及区域范围内产 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将农业产业化发展与乡规划编制结合 起来,发挥农业产业化对乡规划的目标导向作用,不仅突破了传统乡规划仅仅囿 于乡空间建造的局限,丰富了乡规划编制的内容体系,而且乡村产业和经济的发 展也为乡规划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农业产业化目标导向的乡规划
在“农业产业化”导向下,福寿乡规划结合产业发展路径,提出了构建“双层级” 乡编制框架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新村聚居点建设布局、乡集镇建设控制规划 “三位一体” 的编制内容体系。
总结: 本文仅以农业产业化发展这一视角为 乡规划提出对策建议,该乡规划内容体系 并不适应于工业型、城郊型、旅游型等类 型的乡村,存在一定局限性。对于城乡规划 这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来说,尚还需要从 不同视角深入研究和探索差异化的乡规划 编制内容体系,立足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践, 促进 “双层级”向涵盖“乡域—集镇—新 农村”“三层级”乡规划的编制框架体系发 展,推动“三位一体”向经济、社会、生态 “三大效益”的一体化方向发展。
明确福寿乡的产业发展定位:特色农业种植示范区(图4),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区 (图5),积极发展优质稻、特色蔬菜水果种植和旅游休闲服务为主导的生态产业。
产业化模式 针对福寿乡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农业资源、人文环境区位条件,在产业结构调整 和重点产业发展的导向下确立“有机农业+休闲旅游”产业化模式,充分挖掘生态 资源、农业资源、旅游资源,兼顾生态农业与休闲旅游产业,因势利导发展以第 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组织。
2.2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们满意度显著提 升 2.2.1 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白沙村从20 世纪90 年代初开始护林种树,山 林得到了修养生息(见图3)。 2006 年白沙 村的森林覆盖率达到97%,比1987 年的90.4% 增长了6.6 个百分点。农业生产也主要转移到 了非木质资源的利用上,笋干、山核桃等非 木质林产品的种植面积大大增加。伴随着森 林资源保护的进行,白沙村的空气和水质得 到提高,山上的野生动物数量也增多了。
2.1.2 公共设施建设和社区服务的变化情况 表4 可见,到2006 年包括水电、有线电视、 固定电话、手机信号、合作医疗在内的多 个基础设施项目和社区服务都已建设完成。 村民生活质量跃升到一个新台阶。 2.1.3 全村村民耐用品拥有的变化情况 与1996 年相比,2006 年白沙村各耐用品 拥有户数增长情况为:电视机增长了约 50%;电冰箱增长约3.5 倍;洗衣机增长 约4.5 倍;固定电话增长约83.3%;摩托 车增长约3 倍;手机和小轿车从1996 年 零分别增长到了2006年的129 户和6 户(图 3)。
4 结论与建议 结合实地调查研究,本文以白沙村为例总结性地提出山区村建设新农村的一条路 子,即“发展非木质资源+开发生态旅游+开展相关第三产业”。
白沙村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区村,其发展历程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这一模式既保 护了生态环境,又从生态环境之中找到了经济收益,完全符合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的理论,应该推广到全国具有相同或相类似情况的新农村建设中去,为农民增收、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力。诚然,白沙村在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一些诸如当 地特色产品销售难等新难题,因此,必须不断更新观念,走“优质——品牌”的 发展道路,以不断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新矛盾。
1.2 白沙村发展历程 (1)“卖山头”(90 年代前) 由于老百姓急于致富,而一想到分山到户等政策可能会变,就大量砍树。20 世纪 90 年代前,村民80%的收入来自“三木”,即木材、木柴、木炭。1987 年,村民 人均纯收入仅为814 元,年采伐量500m3,陷入了“山光人穷”的恶性循环。 (2)“卖山货”(1990-1998 年) 白沙村的生产经营方式从依靠木材、木炭等木质产品转变为以培育、开发山上的 非木质林产品为主。经过7 年的努力,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1 年的1064 元增加到 1998 年的3804元,其中90%来自非木质资源,10%来自木质资源,木材年采伐量只 有30m3。
2 白沙村发展的成效分析: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就是区域PRED 系统(即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系统)中诸要素 的和谐的、合理的、使总效益最优的发展。其本质核心是自然环境与人类使用的 平衡,是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动态平衡。其涵义可以理解为:经济发展水平提 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提高 。而白沙 村的发展正是属于这样一种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同时,意愿调查显示(图4),白沙村村 民对山林资源保护情况满意的有33 户,基 本满意的有14 户,不满意的有3 户。总得 说来,白沙村生态环境情况有了显著的提 高。
3 白沙村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经验 综上所述,白沙村在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取 得了显著的成效,从白沙村的发展历程中可 以看出,白沙村之所以取得成功,与转变经 济发展理念和多方参与是分不开的。
(3)“卖生态”(1998 年至今) 1998 年开始招商引资,开发旅游。当地村民通过为游客服务、出售当地土特产, 收入迅速提高。2002 年,生态旅游为全村增收1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 6500 元;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 元,成为当地小康村,且实现了零采 伐。现在,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已超过万元,其中旅游收入占65%,非木质资源占 35%。 总结白沙村发展的历史事件和“三部曲” 进程,可以看出该村遵循了一条生态经 济协调发展的路子,从原来经济落后的 小山村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休闲胜 地,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巨幅的提高 (图1)。
通过现状调研,在明确福寿乡产业化目标导向的基础上,抓住特色资源优势,紧 扣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提出针对性的产业发展方向及用地需求,并通过广泛的 公众参与及规划技术方法创新,落实规划编制成果(图3)。
产业发展定位与产业化模式选择 产业发展定位 福寿乡产业发展现状面临一系列问题:三次产业结构极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 大,且内部结构单一,优质稻、特色蔬果等优势农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地挖掘和 利用;第三产业依托近郊的区位优势有所发展,但总体上依然滞后,基础设施及 配套服务不健全;产业封闭性强、布局分散,以传统小规模家庭经营为主,规模 效益难以发挥;产业发展层次低,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太湖源镇白沙村
太湖源镇白沙村 1案例点分析: 白沙村及其发展历程 1.1白沙村概况 白沙村位于浙江省临安市太湖源镇最北端,太湖水系南苕溪源头,是距临安市区 36km,距杭州70km 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全村面积801.93hm2,其中森林面积 764.6hm2,占95.3%,森林覆盖率高达97%,耕地面积只有10.2 hm2,占1.2%。全 村地形以陡坡为主,平均海拔600m,平均坡度大于30°,几乎看不到平地,是典型 的山区村。 白沙村人口、收入等基本情况如表1 所示。
乡规划编制中的农业产业化目标导向 福寿乡是典型的传统农业乡,2 0 1 0年,福寿乡三产比重为87:5:8,特色种植发展 初具规模,全乡种植优质稻8 7 0 h a,莲藕、生姜、儿菜等特色蔬菜53 6 h a,为农 业产业化提供了物质基础;日益发达的交通、通讯和政策支持为产业化提供了优 越条件。
从乡村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探索农业产业化导向下的乡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顺 应乡村发展时势的必然选择。 探索该导向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的乡规划编制内容体系,突出乡规划 编制引领城乡统筹发展的逻辑主线(图2)。
产业布局与空间规划 产业空间规划是产业发展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根据福寿乡产业布局现状,结合 产业“轴— 带”梯度发展理论,充分发挥乡域—集镇各层次产业的资源优势,形 成不同规模、类型的产业集聚轴带,引导乡域产业合理空间布局,带动全域产业 的整体发展。
规划福寿乡产业布局的空间结构为“两心串三片”(图6)。 两心:依托集镇和中心村发展成为产业中心和副中心,重点定位为特色生态农业 发展服务中心和旅游接待中心。 中部发展片区:依托中部综合产业发展带建成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区,积极发展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和相关旅游配套服务业;产业发展重点打造以莲藕、西瓜、花 卉苗木为主的生态观光农业区,积极发展各类休闲旅游相关服务设施,如农家乐 等农村第三产业形式; 东西发展片区:形成生态农业种植示范区,实现农业种植的规模化、设施化、现 代化,提高农业生产率,走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途径。
(1)将分散的小农户生产经营转变为“市场+公司+农户”主体经营,在市场化导 向下,做大做强优质稻、特色蔬菜水果优势农业,以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为龙 头,带动产—供—销一体化、系列化的生产经营; (2)增加有机农业技术投入,在生态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下,合理规划建设有 机农业科技示范园,拓展规模化种植基地,推动有机农业专业化; (3)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将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结合起 来,把农业产业园、科技示范园建成具有学习指导有机技术、访问参观生态园区、 参与体验特色创新农产品等多项功能,融合“科学、教育、参与、农艺”为一体 的园区,在推广有机农业产品的同时,促进休闲观光、旅游度假、体验游览等第 三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联动。
3.1 转变经济发展理念,拓展村民增收渠道 3.1.1 从“木质资源”向“非木质资源”转变 3.1.2 结合生态优势,开拓旅游经济 3.1.3 开展景区相关第三产业,协调村民实际 经济收益 第三产业——“农家乐”。“农家乐”的开展, 帮助了一部分村民脱贫致富。
3.2 多方参与改革进程,共同拉动经济转型
区位及背景 福寿乡是位于重庆市南川区中部的近郊建制乡(图1),在《城乡规划法》、重庆 市统筹城乡发展和南川区委、区府“南川区2011年乡镇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 等法律法规及政策支撑下,福寿乡进入到乡村产业发展和乡规划编制的重要机遇 期。福寿乡政府积极组织乡规划编制,科学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及其导向下的乡 集镇建设和村庄布局。
2.1 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明显改善 白沙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人民生活质量改 善主要表现在村民人均收入,交通、通讯等 公共设施建设和村民耐用品三个方面。 2.1.1 村民收入的变化情况 从表3 可以看出,1991-2006 年白沙村村民 人均收入从1064 元增长到9526 元,足足翻 了三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