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子气质女性化严重的原因
论性别角色中性化的形成及原因分析我的看法
论性别角色中性化的形成及原因分析我的看法当前青少年“中性化”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一方面表明随着各种性别角色影响因素的变化,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正经受着挑战;另一方面也凸现了性别角色教育的缺失。
教育者应当采取适当措施,教育青少年明确性别差异,消除性别刻板印象,塑造理性的性别角色。
男生“娘娘腔”,女孩“假小子”,“中性化”的中学生多了,不久前,有媒体报道了这一现象。
据《广州日报》报道,一位家长对儿子的书包实施“突击检查”,意外发现里面竟然像女孩一样藏着一把小梳子。
面对惊讶的母亲,孩子却不以为然:“头发乱了就梳梳,别大惊小怪!”与此相对的是,“野蛮女孩”在广州中小学大行其道。
我在我的的中学里发现了类似的现象。
班级里,不少女生性格爽朗,和男生称兄道弟。
许多女生梳着超短发,穿着宽松肥大的运动休闲服,打扮得像男孩一样。
相比之下,有些男学生则举止文静,性格柔弱,缺少阳刚之气。
真有点“男生不像男生,女生不像女生”。
面对这一现象,学生们称之为“时尚”,老师们视之为“离经叛道”,我则认为这体现了性别角色观念的变化。
性别角色是个体一生所扮演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角色。
性别角色的形成除了先天遗传因素外,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
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体通过社会化获得自己的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各种影响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组织环境、大众传媒等等,它们引导儿童向社会期望的性别行为模式发展。
中性化现象的出现,正是社会化影响因素发生变化的结果。
一、性别角色中性化的成因(一)家庭教育的期待变化家庭作为个体社会化的第一环境,对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在婴儿期,父母对男孩女孩区别对待,在孩子还未形成或意识到性别特征或性别角色标准时,就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使之接受适合他们性别的固定模式。
具体表现在:其一,父母在取名、衣着打扮、卧室布置、玩具选择等方面为男女儿童营造不同环境。
以名字为例,有学者对某市某中学一个年级243名学生的姓名归类统计,有 65,8%的男生名字中体现出勇猛、高大、刚强的特征;有70.5%的女生名字以贤惠、迷人、聪颖为特色。
小学生男生女性化倾向原因及对策
小学生男生女性化倾向原因及对策近年来,有关小学生男生女性化倾向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在性别行为上表现出和传统性别特征相悖的行为,比如男生喜欢穿女装,女生喜欢玩男孩子的游戏。
这种现象引发了许多人的反思和担忧。
那么,小学生男生女性化倾向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对策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1. 家庭教育不当家庭是孩子性别认知和性别行为的最初场所,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性别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性别认知存在误区,或者对孩子的性别行为表现过于偏向,导致孩子产生了错误的性别认知和行为模式。
2. 社会环境影响小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尤为重要。
在当今社会,影视作品、广告宣传等媒体广泛宣传男女平等,而这些宣传内容往往会给孩子灌输一些错误的性别观念,导致他们出现性别行为偏离的现象。
3. 学校教育不足学校是小学生的主要成长环境之一,但是一些学校在性别教育方面存在不足,没有给予孩子正确的性别认知和性别行为引导,导致一些孩子出现性别行为偏离的情况。
4. 个体原因除了外部环境的影响外,个体的身体和心理特征也会对性别行为产生影响。
一些小学生可能因为自身的性别意识模糊,性别认知不成熟等原因,导致表现出与传统性别特征不符的行为。
2. 增强社会教育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发育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通过媒体、学校等途径,普及正确的性别观念,引导社会对孩子性别行为的正确认知。
4. 个体关怀针对个体原因导致的性别行为偏离问题,应该重视个体差异,以关怀和支持的方式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特征,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
小学生男生女性化倾向的原因有多种,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以及个体关怀等多种途径,引导孩子正确认知自己的性别特征,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行为规范。
希望全社会能够共同致力于解决小学生男生女性化倾向的问题,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让孩子们在正确的性别认知和性别行为引导下茁壮成长。
小学生男生女性化倾向原因及对策
小学生男生女性化倾向原因及对策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的不断开放与进步,小学生男生女性化倾向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男生女性化倾向指的是男孩子表现出女性的特质和行为,女孩子表现出男性的特质和行为。
这种现象在小学阶段尤为突出,给家长和老师们带来了不少困扰。
那么,小学生男生女性化倾向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对策?接下来,我们将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
1. 社会因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文化娱乐等行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
比如一些影视作品中出现了不少男女性化的形象,这会给孩子们的价值观和性别观念带来一定的影响,导致他们模仿这些形象。
2. 家庭因素:现代家庭中,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存在一定的困扰,无法正确引导孩子的性别认知和性别角色。
有些父母对男孩要求严厉,对女孩要求温和,这会导致孩子性格的扭曲和发展的不平衡。
3. 同伴影响:在小学阶段,孩子们更多的是和同龄人一起相处,他们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
如果孩子周围的同龄人有男性化或女性化的行为,孩子也容易受到影响,出现男生女性化的倾向。
以上三点是导致小学生男生女性化倾向的主要原因,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想办法提出对策。
1. 家长教育: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者,他们应该及时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正确引导孩子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角色。
父母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要求男孩子在性格上坚强果断,要求女孩子在性格上优雅温柔,这样才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2. 学校教育:学校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学校应加强性别教育,引导孩子正确对待性别认知,同时增强师生之间的性别意识,让孩子在学校环境中得到正确的价值正确的引导。
3. 社会舆论引导:社会上,各种形式的舆论引导也很重要。
要加强对电视、网络等文化媒体的监管力度,严格规范影视作品和娱乐节目的性别展示,不能出现男女性化的行为和形象。
小学生男生女性化倾向是一个需要引起家长、老师和社会关注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家长、学校、社会和孩子本人都要共同努力,让孩子们在良好的成长环境中健康成长。
【心理教育】男孩娘娘腔或是父爱饥渴症
【心理教育】男孩娘娘腔或是父爱饥渴症男孩儿有点女子气,并没有坏处,而且会显得有人情味和吸引力,但如果女子气过重,将会导致严重后果,例如独立性与果断性不足,严重的甚至可能产生性别认同障碍。
现在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他们的儿子缺乏男子气概,甚至有人嘲笑这样一个男孩“娘娘腔”,而这个男孩自己也很痛苦,但原因是什么呢?事实上,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父亲。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他们饱受“父爱饥渴”之苦。
表面看来有些男孩不喜欢父亲,其实他们只是以逆反的方式来表达对父爱的极强需求心理,心理学上称其为“父爱饥渴症”。
现代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
由于工作关系,大多数父亲接触孩子的机会较少幼儿而在成长的过程中,男孩的母亲往往是“青春期的”。
阳刚之气已成为他们人格建构中的稀缺元素,过度的女性气质已成为现代男孩的象征性弱点。
男孩儿有点女子气,并没有坏处,而且会显得有人情味和吸引力,但如果女子气过重,将会导致严重后果,例如独立性与果断性不足,严重的甚至可能产生性别认同障碍。
事实上,孩子们喜欢有爱心、体贴、和蔼可亲、有爱心和理解力的父亲。
但是现代的父亲,你是孩子们的好父亲吗?好父亲既是孩子的保护者,又是孩子的知心朋友;他既尊重孩子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又施以必要的教育和引导。
好父亲是平易近人和宽容大度的,他是孩子心目中能够依靠的一座大山。
父亲的豁达、开朗、诚恳、宽厚,能够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倾诉机会,当他们把心中的苦恼全部告诉父亲时,会感到父亲宽阔的胸膛是那么温暖、舒适、安全,更激起了孩子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孩子最渴望父亲能真正走进自己心里,了解自己的思想动态、兴趣爱好、喜怒哀乐,从而理解、支持自己的选择和追求。
可惜很多做父亲的并不懂得这一点。
他们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即使关心也只关心孩子的生活、成绩,却不去了解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
好父亲有责任感。
他是家庭成员的核心,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户主的责任。
这种责任感使他真诚地关注孩子的喜怒哀乐,牢记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他不仅关心孩子的身体状况、学习成绩以及能否进入重点中学或大学,而且对孩子的心理、思想和个性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克服缺点。
为什么男人会女性化男人女性化的原因
为什么男人会女性化_男人女性化的原因*导读:为什么男人会女性化?泰国美艳娇美的人妖,日本的可爱软萌的伪娘,这都是我们所熟悉的。
但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为什么男人会女性化?下面小编将为你介绍。
*男人越来越女性化罪魁祸首是雌激素?现如今我们生活的社会,可以说无处不充斥着雌激素,正因为这些雌激素,使得现在的男人开始有女性化的倾向。
*1、塑料制品外来雌激素的干扰有可能从男孩胚胎时期就开始了,邻苯二甲酸盐会对男性胚胎的性别正常发育产生了危机。
目前国外的专家已经证实,这种化学物质对女孩没有影响。
但对男孩来说,他们出生后,与其他孕期母亲没有接触该物质的男孩相比,体内邻苯二甲酸盐含量较高的男孩玩汽车、火车和枪或者是参加打斗游戏更少。
也就是说,这种物质会使男胎的睾丸激素减少,这会改变他们的大脑发育和男性生殖器功能。
*2、准妈妈的化妆品此外,母亲怀孕时,使用的化妆品中也含有雌激素。
化妆品的使用目的就是为了让女性的皮肤更加光滑,减少皱纹、暗疮等。
这些雌激素通过母体吸收后,再通过胎盘被胎儿吸收,势必会干扰男胎体内的雄性激素生成。
*3、许多补品中也有雌激素而当男孩子呱呱坠地后,他们就不得不面对着一种全新的雌激素,即环境雌激素。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的王老师告诉记者,这是指我们的生存环境中某些必需的物质中所包含的雌激素,比如我们的一日三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上的文章越来越多,感冒了炖点冬虫雪蛤补补,便秘了调点蜂蜜润润*4、养殖动物还有,菜篮子里不是甲鱼、黄鳝,就是牛、羊、鸡、鸭、猪。
孰不知,这些补品均或多或少含有雌性激素成分。
养殖者为了提高产量,缩短生长期,往往给养殖品投食雌激素。
黄鳝条条都如黄瓜粗细,鸡鸭鹅都大腹便便,丰满得很,如果进食了这些养殖品后,人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不增加才怪。
*5、汽车尾气此外,汽车的大量使用,也对男性的男子汉气概产生影响。
王老师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汽油燃烧汽车尾气在31.25 mL/mL 剂量时检出雌激素活性。
伪娘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伪娘现象产生的原因一、何谓“伪娘”?对于这个词的界定,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看法和意见。
“伪娘”一词源于日本A GG 界(动漫),通常指的是有女性美貌的正常男性角色,常常带有很强的萌属性,有的可能更胜过一般女性角色。
但是由于正常男性动漫角色的容貌外表设定少女化,使之被错认为是少女。
原本称为美男,但由于设定过于唯美,且由于对其如少女般的美貌的感慨,因此,AGG 界形象的称之为“伪娘”。
然而,近来社会上各大新闻媒介频繁使用该词,延伸并发展了该词原有的意义,将其理解为“缺乏阳刚之气,且行为、举止酷似女孩的男孩”,并从这个意义层面上来理解和使用该词。
像参加快乐男声的“刘著”这种现象其实确切地应该叫作“娘”现象,因为刘著不是刻意地要伪装成女性形象,他属于一种自我心理性别不认同,心理上趋向于女性而性别则是男性即通俗所言的“性别错乱”。
而伪娘现象确切地说应该是容貌上趋于女性化的柔美而性别上则属于男性二、伪娘现象的产生和形成是众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伪娘”现象产生的家庭教育的原因。
家庭教育的缺失。
孩子的性别角色的经验主要是从家庭中得到的。
因此,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它是社会环境结构中独特的社会化场所。
然而,现实中,许多家长往往忙于生计、应酬,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也有一些家长虽然也跟孩子在一起,却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他们不懂得根据性别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抚养方式,更甚至有的父母对孩子有一种双性特质期待心理,男孩子想拿来当女孩子养,女孩子则拿来当男孩子养。
此外,更有许多家庭的孩子是留守儿童由于情感缺失使得这些男孩子在无意中形成了他们所向往的性别角色,表现出胆怯、懦弱、缺乏阳刚之气。
社会学家科尔伯格认为,性别认同是认知发展的结果,他把儿童性别角色的确认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基本的性别认同阶段、性别确认的稳定阶段、性别确认的坚定阶段。
男孩子气质女性化严重的原因
男孩子气质女性化严重的原因
更多精彩内容请详询武汉都市学堂——
导致男孩女性化气质严重的十大原因
1、学校评选“三好”、“优干”、奖学金发放多偏向女生。
2、班主任中男女比例不平衡 女性多于男性。
3、学校男女生比例失调 城市和农村各有不同。
4、在学校中担任学生干部的比例女生多于男生。
5、学生的模仿对象不定向 在一些单亲家庭 男孩和母亲生活在一起 男孩就从电视、录像或身边的男性中寻求模仿对象。
6、允许男孩在校闹腾 使男孩的过剩精力得到一定发泄,但发现打架斗殴现象要及时阻止 提高男孩的自律能力。
7、青春期生理发育 引起男孩心理特征上的变化 就会出现急需解决的身心健康问题。
8、男女同校同班学习过程中 男女同学互相影响 女孩对男孩的欣赏或鄙视 会使男孩在男性特征培养上有所倾向。
9、许多学校还在以分数为导向 要求学生循规蹈矩。
美国心理医生迈克尔?古里安谈对性别评价认为 如今在学校里人们已经把女生的行为视为榜样 并且以此标准来衡量男生。
男生对运动的渴望被视为不守纪律。
10、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制不足 许多流于形式 工作无效。
关于男生娘化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想和大家探讨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男生娘化。
近年来,随着社会观念的变迁,男生娘化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有人说,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有人说,这是社会风气堕落的表现。
那么,男生娘化究竟是好是坏?今天,我就借此机会,和大家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男生娘化的现象及原因1. 现象男生娘化,即男性在言行举止、打扮穿着等方面,表现出女性化的特点。
具体表现为:声音尖细、穿着时尚、化妆打扮、喜欢长发等。
这种现象在娱乐圈尤为明显,很多明星都曾因娘化形象而受到质疑。
2. 原因(1)社会观念的变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逐渐多元化,对男生的传统形象有了新的认识。
在追求个性、时尚的背景下,男生娘化现象逐渐被接受。
(2)经济条件的改善:物质生活的丰富,使男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自己的外貌和穿着。
在追求美观的过程中,部分男生选择了娘化形象。
(3)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部分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过于宽松,导致孩子在模仿过程中形成娘化形象。
(4)网络文化的冲击: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各种文化现象迅速传播。
在追星、模仿明星的过程中,男生娘化现象被进一步放大。
二、男生娘化的利与弊1. 利(1)丰富审美观念:男生娘化现象的出现,使得人们的审美观念更加多元化。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社会整体审美水平。
(2)促进时尚发展:男生娘化形象推动了时尚产业的繁荣,为服装、化妆品等相关行业带来了商机。
(3)增进性别平等:男生娘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有利于推动性别平等。
2. 弊(1)影响传统观念:男生娘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男性形象,可能导致社会风气发生变化。
(2)引发争议:部分人认为男生娘化是女性化倾向的表现,容易引发争议。
(3)影响身心健康:过度追求娘化形象,可能导致男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出现问题。
三、应对男生娘化的策略1.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成长,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避免盲目追求娘化形象。
如何看待男童女性化现象
1、加强家庭教育的影响
关鸿羽说,“自古养不教父之过,父亲放弃教育子女的责任是极大的错误。”关鸿羽指出,从婴儿时期的喂养到幼儿园、小学、初中阶段的学校教育,我们的孩子现在受到的母性教育已经够多了。如果在家里父亲再放弃教育的责任,孩子从小到大受到的是一系列的女性教育,哪还会有阳刚之气?如果孩子缺少男性教育,孩子的性格、情感、意志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其实,在社会化的今天,我们拥有了比以前更为发达的技术和资源,作为一名以后从事幼教工作的学生,我们应更加积极的关注有关幼儿发展的一切现象,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在教师,家长及社会的共同关注下,我们将会为每一位幼儿灿烂的未来而不懈努力。
3、教师需正确引导
在游戏中,教师应组织一些具有勇敢顽强、机智果断、团结友爱,通过男女孩之间相互合作去完成的活动,促进体、智、德、美、劳的全面发展。对不同性别的儿童采取相同的奖惩措施和一致的评价标准。按以往的经验,教师对男孩的过失通常会采取严厉的批评,而对女孩则明显宽容一些。这种差别无意中强化了男女性别角色的差异性,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起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教师在给予孩子奖励或批评时,不要因为是男孩或女孩就给予不同的对待。允许儿童自由表现与传统性别角色相异的角色行为。比如男孩表现出爱哭、女孩却骁勇好斗,这些都是儿童的正常表现。成人的否定、惩罚,教师的批评,会导致幼儿产生自卑的人格特征,会强化幼儿关于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因此教师应该给予肯定,只有在儿童出现的行为中给予指导,从而形成良好的品格。
浅谈男孩女性化现象
我们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在现在社会中的一些男孩不再具有男性的独特气质,不少男性少年儿童在其长辈的刻意“培植”以及影响之下,无论从外在的穿着打扮还是到性格爱好,正朝着女性化倾向发展。而多年前就有许多教育工作者及有关部门注意到男孩女性化问题,并采用招收男幼儿教师,但是收效不大,我国儿童的女性化问题依旧十分严重,在探讨有关男童女性化原因的同时,家庭、教师、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必须采取一定措施运用一定的手段加强对儿童进行性别教育,使儿童更健康地成长。
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双性化现象
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双性化现象1.引言双性化越来越成为社会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并越来越被更多的家长、企业家所接收。
美国心理学家曾作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其智力、体力和性格的发展一般较为片面,而且智商、情商均较低。
具体表现为综合学习成绩不理想或者偏科现象严重,思考问题中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遇到问题时要么缺少主见,要么固执己见,同时难以灵活自如地应付环境。
传统上认为人的性别角色结构是由男性、女性特质所构成的单一维度,并且认为性别角色典型化的个体心理发展更健康。
自从西方心理学界提出性别角色男女双性化概念以来,许多心理学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无论是西方的研究还是中国的研究都认为,双性化的个体拥有更多良好的心理品质,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强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其它性别角色类型。
今后应注重对双性化人格的负面心理问题的研究以及对影响双性化人格形成因素应进行更深入地探讨。
2.双性化现象概述性,自古就是人类孜孜探求的一块神秘的领域。
但即使是权威的性研究者,也不敢轻易给“性”作以界说。
而性角色,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因性别差异造成的角色差异,即男女两性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决定的。
“双性化”即是一种与性角色的认同和同一性相关的人格现象。
与易性癖不同的是,具有双性化特征的人并不是持续并强烈地认为自己同异性是一致的,而是同时对两种性别角色的特征加以包容和认可。
他们虽然可能进行着没有性感兴奋目标的中性化穿着,但并没有跨过性别界限,也几乎不会渴望通过激素治疗和外科手术来改变性器官。
双性化的人通常在外表、穿衣打扮及行为方式上有异性化的倾向,然而从其本质心理上来说往往是认同自身所具有的生理性别的。
在现代很多家庭和婚姻关系中,男女双方的角色关系已经没有很明显的区分了。
“男主外,女主内”的文化潜在规律早已被打破。
越来越多的女性投身到事业之中,照顾家庭生活自然而然地开始由女性一人承担变成双方共同甚至男性独自承担的责任。
也谈男孩女性化 刘晓祯
一,男孩要经历两次认同过程,才能认同男性文化
四,如何让男孩像男孩?
在现代社会,男孩如果稍有女性化倾向,一般还是可以被社会接受的,但如果男孩的女性化倾向过于严重,达到性别认知障碍的程度,甚至想要异装、变性,那么就是一种心理疾病了。那么,在家庭教育中,怎样防止男孩过于女性化?如何让男孩像男孩?
首先,家长需要调整好自己的性别认同角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也就是夫妻双方男人像男人,女人像女人;同时需要尽可能调整好夫妻关系,避免用争夺男孩爱的方式来攻击配偶。
在现代社会,男人被赋予担当更多的压力和责任,有更严峻的生存和发展任务,相比较女性来说,男人更加害怕失去男性气质而“不像个男人”,相应的,男人由性别认同引发的心理问题也就比女性更多。
二,当代社会父系文化与母系文化共存,大众对非主流文化接受度提高
首先,这里讲的父系文化和母系文化并不是指人类原始社会的父系氏族公社和母系氏族公社,而是指的现代文明的象征性意指。
例如,在古代西方,斯巴达城邦对男孩的教育是严格的军事化和格斗训练,在我们现代看来仿佛就是教男孩打架。斯巴达人被培养成了勇敢善战、刻苦耐劳的战士。他们在战斗中永不退却,直到最后一口气。因此斯巴达的步兵被认为是全希腊最优秀的步兵。这样的斯巴达战士也许能最鲜明的代表男性成长的历程。
今天,崇尚和平的我们反对战争和流血,但是我们是否还需要男人的血性?在男孩过于柔弱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时候,我们是否需要重拾男人成长的神话?这些,也许都是今天的我们需要深思的话题。
浅析当代男生“娘化”现象
浅析当代男生“娘化”现象摘要:现代社会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既可以像传统女性那样生活,甚至也可以像男性一样生活。
然而男性仍然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必须活的像男性。
近期关于男生“娘化”问题引发了很多人的热烈讨论,群众对这一现象的评价褒贬不一。
认为在个体层面上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独立个体的特性,包容社会的多元化,促进社会和谐、良性发展。
关键字:娘化、娘炮、多元化、1.何为“娘化”与“娘炮”“娘化”是指青年男性在服饰、发饰乃至心理上趋向于女性化的一种发展趋势。
【1】“娘炮”指的是外貌和行为表现女性化的男子,含有戏谑意味。
被称为“娘炮”的男子,通常外貌娇美、态度温柔,拥有女性特有的阴柔之美。
[2]2.当代男生“娘化”现象最近几年,中国内地出现了一批年轻、帅气的“小鲜肉”偶像。
他们拥有众多粉丝,被视为票房大卖的保证,但他们与传统男性形象不同的气质和风格引起了不少人的热议。
有网友抨击他们画眼线、涂口红、染头发,没有男子气概,更有人直接抨击他们是“娘炮”、“男女不分”,批评他们会带坏小孩。
“娘炮”本来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男性非主流人群,但是由于娱乐圈近几年受众群体的视觉审美要求不断提高,因而被认为有些“娘风日上”,并逐渐变质成为含有较强侮辱性的词汇,加之网络暴力加剧,对于相貌娇美的偶像明星进行“标签化”,且这一“标签化”的行为已经逐步走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
在互联网时代的流行文化中,“娘化”正在成为一种潮流,而审判“娘炮”则在成为另外一种潮流。
3.“娘化”现象形成的原因3.1视觉消费带来的影响消费社会下,视觉消费将男性气质的审美局限于身体外形的感官体验上,“硬汉”“小鲜肉”等各种角色裹挟着多元男性气质,经由各类活动、广告、电视节目等视觉媒介塑造了供人们消费的身体景观。
被称为“娘炮”的大多是年轻俊俏的男性,他们突显了去暴力化、英雄性消解和暖男的阴柔之气,可以弱化了阳刚之气,用活色生香的肌体魅力和身材美感,供不同层次的消费之进行“男色”消费。
教育视域下“男孩女性化”的困境及其解脱途径
教育视域下“男孩女性化”的困境及其解脱途径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注意到一个现象,即越来越多的男孩呈现出女性化的特征。
这种现象在教育领域尤为显著,男孩在学校中表现出女性化的行为,这成为了一种困扰,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本文将针对教育视域下“男孩女性化”的困境及其解脱途径展开探讨。
一、男孩女性化的困境1. 社会观念的影响男孩女性化现象的出现与社会观念不无关系。
长久以来,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行为举止都有着不同的期待和定义,男孩应该阳刚、勇敢,而女孩应该柔弱、细心。
这种观念在教育中也有所体现,导致了男孩女性化困境的出现。
2. 家庭教育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会对男孩的行为加诸过多限制,让男孩表现得更“温和”更“女性化”,或者在家务劳动分配中将男孩置于女性化的角色。
这些家庭教育方式会对男孩的性别认同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男孩更容易表现出女性化的特征。
教育体制也对男孩女性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强调的往往是服从、听话和细心等特质,这对男孩的成长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得部分男孩表现出女性化的特征。
二、解脱途径1. 打破性别观念束缚解决男孩女性化困境的第一步是打破性别观念的束缚。
家庭、学校、社会都应该摒弃“男孩该如何,女孩该如何”的旧观念,给予男孩更多的空间和自由,让他们更多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2. 提倡男孩发展阳刚气质在教育中,应该提倡男孩发展阳刚气质,培养他们的勇敢、坚强、阳刚的一面。
教育机构可以提供更多的阳刚气质特长班,如武术、体育等,让男孩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不仅仅局限在柔和的女性化特质之中。
3. 鼓励男孩多参与团体活动和社交活动男孩女性化的困境往往伴随着孤独感和无助感,家庭和学校应该鼓励男孩多参与团体活动和社交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对于已经出现男孩女性化问题的学生,学校应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摆脱困境,重建自信心和阳刚气质。
男人女性化趋势
男人女性化趋势男人女性化趋势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男性女性化现象。
所谓女性化,指的是男性在外貌、行为、兴趣等方面趋于女性化的现象。
这种趋势源于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人们的消费观念的改变。
首先,社会文化的发展是男人女性化趋势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现代社会,性别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传统的男性与女性角色刻板印象逐渐被打破。
社会对男性的期待也逐渐从强调男子气概、力量和掌控转变为更重视温柔、关怀和情感。
例如,男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男性愿意担当家务、照顾孩子,以及参与家庭决策。
另外,同性恋文化的兴起也为男性女性化趋势提供了新的空间。
男同性恋者常常在外表和行为上更加娇柔,从而强化了这种女性化的形象。
其次,人们对外貌的重视程度提高也是男人女性化趋势的原因之一。
如今,外貌对于人们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
男性也开始注重他们的外表,使用护肤品、化妆品以及进行整容手术等,以增加自己的魅力和自信。
此外,时尚和流行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男人女性化的趋势。
男性开始追随时尚潮流,注重穿着的品味和风格。
他们更加注重细节,选择更加精致的配饰和色彩鲜艳的服装,使自己更加时尚和前卫。
另外,男人女性化趋势也与人们的消费观念的改变有关。
现代社会中,个人形象和品味成为人们展示自我的重要方式。
男人女性化趋势的崛起也与商业市场的需求息息相关。
越来越多的男性开始关注自己的形象和外貌,并愿意购买高质量的化妆品、护肤品,以及时尚的服饰和配饰。
他们开始频繁到美容院做护理,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
这种消费行为进一步推动了男人女性化趋势的发展。
然而,男人女性化趋势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一些人担心男性女性化会破坏传统的男性形象和角色,导致男性变得柔弱和无力。
此外,有人认为男性过于女性化可能会给年轻一代带来不好的影响,让他们迷失性别特性和自我认同。
然而,男人女性化趋势也有其积极的一面。
它表明社会对男性越来越重视情感和关怀,鼓励男性积极参与家庭和社会生活。
浅析“男孩女性化”现象
浅析“男孩女性化”现象作者:邵倩来源:《内蒙古教育·理论研究版》2009年第12期遗传因素先天决定了我们是男性还是女性,即通常所说的性别,但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的性别角色,即一个人把自己看作是男性还是女性,是在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特定的社会情形会使一个人的性别角色形象发生变化。
现在的男生的确出现了很多女性化的表现,诸如:留长发、洒香水、皮肤白嫩、杏眼朱唇、穿着中性;说话细声细气、胆小怕事等,真的是由内及外都充满了女性味。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呢?结合资料和生活实例,笔者归纳出三大影响因素:家庭、学校和社会。
一、家庭家庭是我们第一接触,也是受其影响时间最久的环境,这种影响潜移默化,威力无比。
家庭影响的第一个因素:过分溺爱。
笔者所在的城市无锡,80后基本都是独身子女,几乎个个娇生惯养,平时护送上下学,限制野外活动,在外不用打工,在家不用干家务。
家长这种过度的保护必然导致孩子的胆小、怯懦和优柔寡断。
笔者的男性朋友晚上不敢独自走路;不敢抓龙虾;所有活动都由女同胞们组织策划。
虽然这些男孩子外表不女性,但他们的行为的确失去了男孩该有的特征:勇敢、刚毅、负责、善于自制、沉着、当机立断、豁达大度等。
笔者在此提出观点一:并不是相貌、穿衣打扮,声音都男性的男孩心理就不女性化,即“外男内女”型男孩。
家庭影响的第二个因素:父母对孩子培养的性别错位。
有些妈妈希望生个女儿,但却生了男孩,于是从小把男孩当女孩养,给其涂指甲,扎小辫,穿洋装等,这些行为使部分男孩产生了性别角色畸形,从小自我意识偏斜,性格失调,最终男孩女性化也就难以避免了。
严重的甚至产生同性恋、异装癖及异性癖等性变态的心理。
这类即典型的“外女内女”型男孩。
家庭影响的第三个因素:单亲妈妈。
生长在这样家庭中的男孩,往往受妈妈的过分关爱或限制,在女性的氛围中从小耳濡目染,缺乏男性榜样。
笔者一同学,从小由妈妈抚养长大,他的确很“女性”,皮肤白皙,爱干净,会干家务,常常翘兰花指,声音也奶声奶气,但他做事认真细心并且很有责任感,也很勇敢,考虑问题的方式也很男性。
娘娘腔是怎么来的?
娘娘腔是怎么来的?作者:杨金珊来源:《祝您健康》 2017年第7期杨金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耳鼻喉科嗓音康复技师这是一个“基情”四射的年代,媒体上出现了对男性阴柔气质前所未有的关注,“娘炮”似乎正在成为一种世界潮流的新审美趋势;但在生活中,男性的“不阳刚”“娘娘腔”“娘炮”常常被归结为成长的“烦恼”,被人群边缘化,裹挟着一股来自主流社会反感的强大压力。
在耳鼻喉科专家眼里,八尺男儿带着娘娘腔,或多或少与男性变声期有关,这不仅能预防,还能治好。
变声期变得不好,导致男声女调我们常接诊一些求助治疗的男青年,他们的特征是发声“娘娘腔”,其余发育都很阳刚,这在临床上称为“男声女调”,大多源于青春期变声期声调出现了异常。
在儿童期,无论男孩、女孩,音调都会比较高,没有太大差别,而到了青春期,大概在13~16 岁,男生进入变声期,随着体内性激素水平的升高,喉部的增大,声带变长变宽,嗓音基频随着降低,这就是我们听到的低沉、阳刚的比较“man”的声音,这是正常现象。
如果变声阶段没变好,结果会怎样?如果变声期后,他的发声还是像变声前一样,音调又高又细,则可能形成“男声女调”——大家所讲的“娘娘腔”“ 娘炮”。
很多家庭对此也不以为然,等到20 多岁,面临找工作、找对象时才发现这是个很大的困扰。
生理因素+ 心理因素,共同导致形成“男声女调”有一部分是生理的因素,也有一部分是心理的原因。
部分男生在青春期由于体内性激素的快速升高,喉软骨支架增长速度超过声韧带的增长,声带被拉紧拉长而使音调上升成假声,这是喉生理结构的改变所导致的。
另外一部分,是由于心理因素所致。
男孩子变声期,也就是长喉结的时间,有些男孩子较同龄人早熟,变声比较早,对自己偶尔发出低沉的声音很敏感,怕被同龄人、长辈笑话,于是就刻意压抑很“man”的声音,挤压着喉咙来讲话,刻意发出以前一样又细又尖的声音,久而久之形成错误的发音习惯,也可能造成“娘娘腔”。
这种原因的“娘娘腔”是可以预防。
论“娘炮”文化的渊源与流变
论“娘炮”文化的渊源与流变摘要:“娘炮”作为近些年出现的文化现象,越来越多地在人们的讨论话题里出现。
“娘炮”是指男性行为、容貌、装束出现女性化特质,它与跨性别者、异装癖者、“伪娘”有着不同的特征。
中国“娘炮”文化受cospaly传播的影响,“娘炮”现象曾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古代美男子外在形象女性化都使得“娘炮”现象出现在大众视野。
关键词:“娘炮”;渊源;流变近年来,“娘炮”一词媒体报道中经常被出现,它已经演变为一种文化现象,随其影响逐步加深,对这种现象的讨论也较为热烈,本文将通过对“娘炮”概念、传播及历史溯源,探析“娘炮”文化流行的多元成因。
一、“娘炮”的定义“娘炮”指男性在外貌、衣着打扮、言行举止上过于阴柔或出现其他女性化特征。
其同义词有娘娘腔(Sissy)、“伪娘”等,这种现象在一般年轻男性身上出现较多。
因“娘炮”在学界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导致人们无法将它与跨性别者、异装癖者等词进行区分。
在“娘炮”一词产生前,它的另一个同类概念“伪娘”,形容男人外貌、姿态(动作、行为、妆束)女性化,一般带有歧视意思。
“娘炮”的产生,让“伪娘”在人们的交谈里变少。
由“伪娘”引申出的“娘炮”概念逐步明确:一、“娘炮”的主体对象是男性且该男性对自己的生理性别有认同感,没有性别认知障碍与性别认知类心理疾病;二、“娘炮”的主体对象性取向包括非异性恋的取向。
三、“娘炮”人物呈现穿戴女性化并不是为了心境调整或是异性表达等特殊原因。
四、“娘炮”人物不是在长相等单一方面具有女性化特征,而是在在整体个性气质多维度呈现女性化特征。
二、“娘炮”相近概念辨析有这类特征的男性很多,为了使“娘炮”概念更为明确,我们在此将部分相似概念进行辨析:(一)、跨性别者(Transgender)。
指人在心理上无法认同其实际的生理性别,对社会文化依照生理性别而建立起来的性别规范感到不适,从而在外在形象、行为举止、心理状态或社会角色等方面的表现上有别于自己本身的生理性别。
男性女性化作文素材
男性女性化作文素材内容提要: 本研究我们男性呈女性化为中心,围绕着为什么男性会呈女性化的原因,进行了资料查询、访谈等活动。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在男孩的成长中,父母对孩子的形象极大,特别是父亲。
以及校园、社会、家庭都会对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发现,充满男子汉气概的男孩,其父亲的教养行为往往是果断的、具有权威性的。
相反,如果父亲在家里是软弱无能的、母亲具有支配性的,那么,男孩对男性的性别认同就会受到严重伤害,男孩会表现出过多的女性化气质。
那些攻击性行为很高的男孩,往往有一个软弱、不起作用的父亲,而那些害羞、自卑的男孩,其父亲大多行为专横,对男孩漠不关心。
关键词:溺爱父爱调查自卑影响。
序言: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文治大于武功。
中国人看中的,是谋士在帷帐中轻摇羽扇,运筹帷幄,弹指间灰飞烟灭,决胜于千里之外。
在这样的历史浸染下,加之现在独生子女多,父母很容易溺爱子女,形成所谓“男性女性化,女性宠物化”的社会性别倾向。
多年前,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的报告文学《夏令营里德较量》,早已揭示了中日青少年只见到额差距。
如今,受到流行文化的影响。
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都有出现男性呈女性化的现象。
例如,网络上的火爆的日本男孩内山怜也、中国快男选手刘著等。
其实,早在40年前,“可爱”已经开始主导日本时尚文化,但只是针对女性而言。
近几年,“可爱”潮流波及到男性,他们也希望在化妆品的帮组下变得“年轻、可爱”。
这都是因为他们受到生理、心理以及社会角色的蜕变。
另外,我国的幼儿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亟须加强男性教师的任教数量和质量,要使男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男性教育、塑造男性性格、建立男性思维。
唯有这样,他们长大后才能成为母亲、妻子、儿女和国家足以依赖的男子汉。
如果男性女性化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则有可能打破两性间的和谐,到那时,男性也许无法承担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将会成为整个社会的悲哀。
男人变娘女人变man是有利的对家庭的影响--辩论稿
3、最后我们要说说这家的孩子。
如果是男孩子,看到父亲不像男人、母亲不像女人,那么他对男性的认同是会有问题的,将来在谈恋爱和结婚时必然不顺利,他会憎恨自己身上的阿尼玛(女性气质),引起强烈的内心冲突。
他很有可能走入父亲的模式,做个很娘的丈夫,找个很强的老婆;也有可能他学会了母亲的强势,控制他的家人,但因从小饱受其苦,内心很是纠结,神经症的很多表现都源于此。
如果是女孩子,她很可能会重走母亲的老路,像母亲一样控制她的丈夫,变成第二个母老虎,因为她没学会温柔地对待男人;还有可能她憎恨她的母亲、同情父亲,那么她的女性认同就会有问题,她不知道怎样做个有魅力的女人,不知道怎么和男人走入幸福婚姻的殿堂,最后成为剩女、独身主义者。
凡此种种,我们看到在一个家庭中,控制与反控制常常是相对的,男人的坐享其成、逃避、甚至早亡,难道不是一种被动的反抗和无声的惩罚吗?!1、那些渐渐退缩的男人们,他们常常以爱老婆、疼老婆自嘲,以维持家庭和睦乃至世界和平为己任,他们是生活中的被动适应者,更愿意放弃自己的自由,甘愿把自己生活的选择权、引领权交托予别人,这个“别人”有可能是上帝、也有可能是佛祖,还有可能是单位的领导、家里的父母或者老婆。
他们的交托体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不懂得“人生而自由”、不尊重“人生来平等”,却“无往不在枷锁中”(卢梭语)。
这样的人缺乏面对现实生活的勇气、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坚定意志、也缺乏解决问题的智慧和努力。
他们怯弱、懒惰,因此必然冒着由他人决定自己命运的风险。
如果他们足够幸运,他们的引领者是了解他们、理解人性的智者,且是善良怀爱之人,那么他可安稳一生,又不用太过努力。
然而,现实生活中,充满智慧且怀爱之人少之又少啊!那么,这样的人难免会面临三种不幸的境地:一辈子被人统治与欺负,郁郁寡欢,压抑自己未能满足的欲望和自尊,通常他们得癌症的几率大大高于常人,寿命会低于平均值;2、我们再说说那些渴望并不断追求控制的女人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男孩子气质女性化严重的原因
更多精彩内容请详询武汉都市学堂——
导致男孩女性化气质严重的十大原因:
1、学校评选“三好”、“优干”、奖学金发放多偏向女生。
2、班主任中男女比例不平衡,女性多于男性。
3、学校男女生比例失调,城市和农村各有不同。
4、在学校中担任学生干部的比例女生多于男生。
5、学生的模仿对象不定向,在一些单亲家庭,男孩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男孩就从电视、录像或身边的男性中寻求模仿对象。
6、允许男孩在校闹腾,使男孩的过剩精力得到一定发泄,但发现打架斗殴现象要及时阻止,提高男孩的自律能力。
7、青春期生理发育,引起男孩心理特征上的变化,就会出现急需解决的身心健康问题。
8、男女同校同班学习过程中,男女同学互相影响,女孩对男孩的欣赏或鄙视,会使男孩在男性特征培养上有所倾向。
9、许多学校还在以分数为导向,要求学生循规蹈矩。
美国心理医生迈克尔?古里安谈对性别评价认为,如今在学校里人们已经把女生的
行为视为榜样,并且以此标准来衡量男生。
男生对运动的渴望被视为不守纪律。
10、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制不足,许多流于形式,工作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