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三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春夜洛城闻笛》公开课教案_23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们深入理解《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从导入新课时的生活化问题,到诗词的逐句解析,再到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我注意到了学生们的一些反应和表现,这也给我带来了一些思考。
首先,我发现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很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能够迅速地将自己的经历与诗歌内容联系起来,这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然而,我也意识到,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这首诗的意境可能仍然显得有些抽象,他们可能需要更多的具体情境体验来帮助理解。
2.教学难点
-生僻字词的理解:对于一些生僻字词,学生可能难以掌握,需要教师通过实物展示、图片解释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诗句的朗读技巧:学生可能在朗读节奏、语调上存在困难,需要教师进行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诗词意境的深入理解:学生对于古诗词中抽象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可能感到难以捉摸,教师需采授过程中,我注重了诗句的朗读和节奏划分,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感受诗词的韵律美。但我也观察到,部分学生在朗读时仍显得不够自信,这可能是由于对生僻字词的不熟悉造成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字词基础的巩固。
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我看到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们能够在小组内部分享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讨论深化对诗歌的理解。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的小组在讨论时可能会偏离主题,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讨论方向的引导。
-诗词意境及主题思想:分析诗句描绘的春夜洛城景象,理解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诗词艺术特色的鉴赏:学习诗句的对仗、押韵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举例:诗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玉笛”一词,需解释其象征意义,即美好的乐器,同时强调“暗飞声”表达了诗人对悠扬笛声的隐约感受。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6)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6)一. 教材分析《春夜洛城闻笛》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课外古诗词。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洛阳的春夜,听到远处传来的笛声,引发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表达了人们普遍的乡愁之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了解古代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古诗文,对古诗文的基本句式、韵律和意境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古代文化、诗人的生平事迹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加以补充。
此外,学生可能对“闻笛”这一主题有共鸣,但需要引导他们从诗人的角度去感受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的意境;了解古代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学会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的基本内容、诗的意境、古代文化。
2.难点:诗人的情感、古诗的欣赏。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同时,运用对比、情景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收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这首诗,了解诗的基本内容,查找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古笛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然后提问:“你们听说过笛子吗?它在我国古代音乐中有什么地位?”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这首诗,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美。
然后提问:“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诗人的情感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呈现诗的意境。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三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春夜洛城闻笛》公开课教案_28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及感情。
2、赏析诗歌,体会思乡诗借物抒情的特点。
3、走近李白,致敬诗人的伟大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
2.学习思乡诗借物抒情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古至今不知出现过多少有才情的诗人。
唐代就是一个诗人胜出的朝代,李白是其中最璀璨的那颗明珠,今天我们就追随诗人李白的足迹,学习一首跟洛阳有关的诗歌——《春夜洛城闻笛》。
大家看!两幅书法作品,哪一幅更契合李白的精神呢?(生答)草书是一种比较狂放的字体,体现了书写者的不拘一格和肆意狂奔,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歌。
二、一读,与诗人相遇1、读诗齐读(读准字音);自由读(读准节奏),指出诗前三句停顿为二二一二,最后一句为二二二一;师小结,读诗重在悟情,诗既可以轻声低吟:谁家玉笛——(生接)暗飞声,也可以暗诵:散入春风——(生接)满洛城,还可以高歌:此夜曲中——闻折柳,还可以长叹:何人不起——故园情!齐读,读出抑扬顿挫和韵味。
2、在大家优美的诵读声中,我们仿佛回到千年之前的唐朝,在洛阳城与诗人不期而遇,你对李白了解有多少呢?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幼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美誉。
与诗人“杜甫”合称“李杜”。
同学们学过李白哪些诗呢?(生背诵)师小结:李白的很多诗内容都是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和送别友人,这跟诗人一生的经历市分不开的。
李白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游历中度过,根据游历踪迹,把他的一生大概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蜀中漫游及辞亲远游时期。
第二阶段:长安翰林供奉时期。
第三阶段:赐金放还,再度漫游时期。
第四阶段:安史之乱之后。
同学们可以了解一下。
3、诗人在题目中告诉你了什么呢?(生答:时间,地点,做了什么事)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吗?(齐读题目)三、二读,与诗人相识屏显: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1、齐读2、“暗飞声”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用“暗”?扣住“暗”让学生展开想象生回答由于是夜晚,显得格外的幽静,引生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的春夜?李白在干什么?把那种幽静的环境说具体。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2.教学难点
-诗词的朗读技巧:学生往往难以掌握古诗词的朗读节奏和情感表达,需要教师通过示范、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
-诗句意象的理解: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或图示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春夜洛城闻笛》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写作者李白在洛阳夜闻笛声,引发思乡之情的诗。它是古代诗词中的佳作,展现了音韵美与情感表达的结合。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句,理解李白如何运用音韵、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词朗读。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诗句情感,启发他们思考如何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诗词背景:介绍《春夜洛城闻笛》的作者李白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文化内涵。
2.诗词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春夜洛城闻笛》,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6.课后拓展:推荐学生阅读李白的其他诗作,了解其诗歌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7.思想教育:通过学习《春夜洛城闻笛》,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珍惜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三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春夜洛城闻笛》公开课教案_17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从标题、字词、句子和意象辨别诗歌的抒情类别;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句意;学会赏析关键语句,感悟诗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引领下掌握诗歌赏析的基本步骤,了解赏析诗句的主要方法和答题要领。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诗人在诗歌中所要抒发的情感,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感受传统经典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抓住关键词句,辨析诗歌的情感类别,感悟诗歌情感主题。
三、教学难点:抓住意象,描绘画面,赏析诗句。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实践法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学艺术宝库中,有这样一种文学式样,它以其特殊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魅力独领风骚,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不朽的瑰宝。
它就是诗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古代诗歌,去一睹她那迷人的容颜。
(二)学一学,品读诗篇,学习技巧。
1. 课件呈现教学目标。
2. 呈现诗歌《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板书课题)3. 教师范读这首诗,学生齐读。
(诗歌赏析第一步)。
(板书)4. 阅读注释,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诗歌赏析第二步)。
(板书)5. 再读,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
(诗歌赏析第三步)。
(板书)(教师归纳四种类别,启发学生选择:忧国伤时、思乡怀人、生活杂感、长亭送别。
)(1)看标题。
问:从诗的题目可以得知哪些信息?(告诉了我们什么?)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明确: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阳听到了笛声。
(2)看字词。
看句子(尤其是直抒胸臆的句子)。
(3)看意象。
6.细读诗歌,品析诗句,感悟诗歌情感。
(诗歌赏析第四步)(板书)(1)第二句和第四句分别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注意强调答题格式)提示:修辞+内容(特点)+表达效果(作用)示例:第二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体现了玉笛声的悠远绵长。
体现了诗人对故乡思念之情的深远。
示例:第四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一. 教材分析《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春夜洛城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对唐代诗人李白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这首诗的背景和意境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理解诗中的词语和意境,翻译诗句。
3.能够分析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中的美好景色。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文,理解诗中的意境。
2.难点:分析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中的美好景色。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美好景色;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共鸣;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讨论。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诗文的朗读和背诵录音。
2.准备诗文的翻译和解析。
3.准备相关背景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洛阳夜景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夜晚的美好。
然后播放诗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意境。
2.呈现(10分钟)将诗文呈现在屏幕上,让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如“洛城”、“春夜”、“笛声”等,并解释词语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诗句进行分析和讨论,理解诗句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最后,各组汇报自己的成果,师生共同总结。
4.巩固(5分钟)让学生进行诗文翻译练习,巩固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5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与诗人的情感进行对比。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三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春夜洛城闻笛》公开课教案_16
时间。
2、首联。
谁家玉笛暗飞声玉笛:精美的笛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确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所谓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3、颔联。
散入春风满洛城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4、颈联。
(1)此夜曲中闻折柳折柳:即《折杨柳》笛曲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2)折柳意象分析柳---谐音留。
以折柳表惜别。
“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也带有伤离别的意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小雅·采薇》汉代,长安人送客至郊外的灞桥,折岸边的柳枝赠别,成了一种习俗。
第三句点出《折柳》曲。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所以,诗人听到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
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
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
《折柳》为全诗点睛,亦即“闻笛”的题义所在。
5、尾联。
何人不起故园情故园:指故乡,家乡怎能不勾起思乡之情呢?此句好像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正是李白自己。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三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春夜洛城闻笛》公开课教案_18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气息。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一个春风荡漾的夜晚,一曲凄清婉转的笛声,一轮皎洁的明月,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
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不禁想起了遥远的家乡!于是,便有了这首传颂千古的绝句《春夜洛城闻笛》。
请在老师的朗读中走进这首《春夜洛城闻笛》。
二、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
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市)青莲乡。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将李白称为“诗仙”。
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三、诗文翻译:夜深人静的时侯,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长笛声,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四、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请大家再次齐声朗读。
五、诗文赏析: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夜洛城闻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
4.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
1.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诗歌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2.背诵全诗。
【难点】
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描写诗中提示的音乐。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易错字
散(sàn) 折(zhé)
2.词语释义
洛城:洛阳(今河南洛阳)。
玉笛:笛子的美称。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名曲,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故园:故乡,家乡。
3.走进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
终身不得志。
李白诗以抒情为主,诗之风格豪放、洒脱、大气,清新俊逸,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
他是继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诗人。
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腐败,一部分诗抒发其内心的幽怨之气。
有《李太白集》。
二、学习新课
(一)文题解说:这是一首李白思乡的诗。
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
(二)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闻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韵,令人回味无穷。
(三)导入新课: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颢的乡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马致远的乡愁;那么“诗仙”李白的乡愁是什么呢?(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什么勾起了他的乡愁?(生:明月)在这首诗中明月能勾起他的乡愁,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诗中,还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乡愁?(板书文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四)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抽查学生朗读
散(sàn) 折(zhé)
师:同学们能根据意思的不同而选择它在诗中的正确读音,真棒!当然读好古诗,不光要读准字音,还要讲究节奏、停顿,如同唱歌一般。
3.老师示范读(老师边读边在桌子上轻轻地敲打节拍),学生模仿练读。
4.老师点名学生读(大家打节奏)。
师:读古诗除了注意节奏,更重要的是理解诗人的情感,注意读音的轻重和速度的快慢。
要理解诗人表达出的情感,就得学会抓重点词。
如:“暗”要读得低沉、缓慢;“满”,要读得饱满、延长音;“故园情”,要字字延长,一咏三叹。
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好吗?
5.师范读,生练读。
6.师生合作读,在吟诵中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节奏和内涵。
7.我们反复读了几遍诗,你感受到了诗人闻笛后的心情吗?(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是什么笛子曲引起了他的思乡情呢?让我们接下来学习诗句,寻找答案吧!
(五)再读古诗,感悟想象
1.学习一、二句,想象“玉笛飞声满洛城”。
师:你从这笛声中感悟到了什么情感吗?
生:思念家乡,想念亲人。
师:那你听后心中有什么感受呢?
生:有点想念外出工作的爸爸妈妈。
师:这笛声勾起了许多同学对亲人的思念。
同样,这悠扬的笛声如果在洛阳城响起,会不会也勾起许多人对亲人的思念呢?
生:当然会。
师:为什么会?
生:这首曲子就是一首思乡曲,洛阳城中一定有远离故乡的人。
诗人李白不就远离故乡吗?
师:这悠扬的笛声是怎么飞入作者的耳际,又是怎么渐渐飘散在洛阳城的?四人一小组交流并汇报。
生:伏案疾书的李白抬起头来,因为一曲凄清、忧伤的笛声打断了他的思路。
这笛声一会儿强一会儿弱,像少女低声的倾许,又像湖面的涟漪荡漾开去。
2.学习三、四句,体会“折柳勾起故园情”。
指一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三、四句,了解大意。
师:原来诗人在笛声中听到了《折杨柳》呀。
《折杨柳》是什么乐曲?表达了什么情感?
(1)理解“折柳”。
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辞》曰:“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柳”与“留”谐音,暗含要行人留下来。
早在《诗经》中就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来表达离乡眷恋故土之情。
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后来,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有人说这个地方的杨柳被送行人攀折殆尽。
《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师:在这宁静的春夜,李白独自客居洛阳城,原来他听到的笛声中有这叙述离愁别苦的《折杨柳》呀!他的心中会怎样呢?
生:会思念故乡、亲人。
师:这种情就叫什么情?
生:故园情。
师引读:何人不起--
生接读:故园情。
师:除了诗人李白,还有谁的心中会升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生:出门旅行的人,外地经商的人,他乡工作的人,外出求学的人……
师:总之,是远离故乡的人。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思乡啊!
(2)点拨:李白呆呆地望着窗外。
向西望,那是他家乡的方向。
他似乎看到一个柔弱的身影在古井边一俯一仰。
那是他母亲在汲水!
师:在这宁静的春夜,不知从谁家飞传出悠悠笛声,飘散在洛阳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师:李白听到了感伤离别的《折杨柳》--此夜曲中闻折柳。
师:这么动人心弦的曲子,勾起了李白深深的思乡情,不免感慨道--何人不起故园情。
(3)再次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师导读:一千多年前,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游洛阳时,听到哀怨幽咽的《折杨柳》引发了他浓浓的故园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思乡之作。
(生深情齐读古诗)
三、学生写作,展示佳作
1.师生交流感受,学习诗人由音乐引发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
2.交流展示,师生评价。
四、总结
总结“借景抒情”类古诗改写的方法:(1)抓住描绘景物的词语想象画面;(2)借助背景资料揣摩人物内心;(3)不同角度进行改写。
背诵并默写《春夜洛城闻笛》。
板书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借景抒情
↓《折杨柳》↓
玉笛声故园情
五、布置作业
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
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
3.关于本诗的“关键”,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玉笛
B.春风
C.折柳
D.此夜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的意思,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B.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
“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
C.此诗着重在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D.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和乡思之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