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语文课堂,请回归原生态
让语文课堂回归“原生态”
回归 原噬 “ 奄,
语文课 堂教学 ,在洗尽 了铅华 后 , 应该 回归本色 , 应该 回归原 生态。原生
态 , 出自于原生态 民歌 。原生态民 说法
诗 。大 家 这 才 茅 塞 顿 开 , 白 了 原 来 他 明 是为 了要导 出《 漠中的绿 洲 》 一课 沙 这
自己悟 出来的往往是刻 骨铭心 的。
曾 听 过 一 节 公 开 课 ,记 忆 犹 新 , 课
齐念:棒 , 你真棒 ! “ 棒! 我比你更棒 ! 教 ” 室里声 浪滚滚 , 不热 闹, 好 充分体 现 了 学生“ 一切行 动听指 挥” 。一节课上 , 掌 声响起 几十次。开始 响亮有力 , 着逐 接
渐衰弱, 最后 有气无力。受表扬的 学生
子们是 两手空空, 实际上却收获很 多。 生: 从课文 中也 能看 出苏格拉 底的
义? 语文素养是靠点点滴滴的语文基 础
和 长 期 持 之 以 恒 的 语 文 实 践 积 淀 、 合 整
弟子们有 些迷信与权 威 ,不敢 怀疑 老 师, 目 盲 行动 , 最后 落得 两手 空空。
孙 仁 歌 先 生 在 《 单 : 文 教 学 的 简 语
而成 ,平时 的课 堂训练和 积 累至关 重
要 。 因 此 , 文 课 堂 设 计 应 以 扎 扎 实 实 课 促 发 展 为 目标 。
们 的教学重新 走上朴 实、 扎实 、 实事 求
是的轨道上。崔峦先生提出的 。 简简单
单教语 文 , 扎实实促发 展 扎 的口号赋 予 了原 生态的语 文课堂 教学简单 而深 邃的诠释。 中师范大学杨再 隋教授也 华 提出要还原语文本色的观 念 , 即要回 归 语文 的原生态 。他提倡 平平淡淡 教语 文, 简简单单教语文 , 扎扎实实教语文 ,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回归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回归摘要:电脑(多媒体)的应用、文字规范法令的颁布、课型模式的探究,从表面看来语文教学是在不断发展进步,但实质并没有发生改变。
语文课堂的实质应该是真实,而真实的关键则表现在思想的多样与统一、地位的平等与人性的复杂、内容处理的灵活与不变三个方面。
关键词:语文教学;新课程;教学手段;真实思想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0071950年8月1日,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及中等学校暂行校历(草案)令》的公布,语文作为一门崭新的学科庄严诞生。
发展到现在,可以说手段越来越高级,从粉笔的语文走向电脑(多媒体)的语文,由原始到高级无疑拓宽了人们的视野;而文字规范法令的颁布又让语文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文字的字形与声音;应试教育盛行的同时引起一大批有识之士的谴责,批评不能把学生当作容器,学生的主体与个性应该在语文课堂中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引起课型模式探究的热潮。
但不管怎样变化发展,总结起来不外就是从粉笔(原始手段)的语文走向机器(多媒体手段)的语文;从文字(字形)的语文走向声音(统读)的语文;从教师(传授)的语文走向学生(表演)的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真实,而真实的关键则表现在思想的多样与统一、地位的平等与人性的复杂、内容处理的灵活与不变三个方面。
一、思想的多样与统一《左传》记载,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不言谁知其志?言而无文,行而不远。
”在论语中有很多地方都表达了孔子自己持身立道的观点,《论语卫灵公》中记载了较多这方面的内容,如“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携手新课程回归原生态
携手新课程回归原生态在新课改理念的实践过程中,数学课堂比以前生动多了。
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控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然而我们也看到了新课程理念被片面地解读的一些教学行为,一味排斥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盲目崇尚开放自主的探究式学习方法,以致老师时常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过分强调合作学习的功能,而忽视个人独立学习的作用,轰轰烈烈的40分钟过后,有几个学生是真正得到了发展;背弃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过多过早地补充课外资料,重课外,轻课本,这无疑是舍本逐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这种课刻意追求时髦的教学行为,只能使数学教学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
我们的数学课要追求一种真实、有效、返朴归真的原生态,可以说,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
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
让学生学习真实的数学,有效地学习数学,在数学教学中将活生生的数学“原汁原味”地交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再发现过程”,真正体验到获得新知和能力的乐趣,亲身经历“唯有源头活水来”的情感体验,创造出“真实、开放、有效”的绿色数学新课堂。
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选择既有价值的,又能使学生乐于接受的数学题材。
让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至豁然开朗,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
一、原生态课堂是“生活”的课堂。
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涵着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集生活教学实例,重组教材内容,充分挖据教材中的创新教育因素,给传统教材以活力,使学生在实践交流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新课标下新型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探索新课标下新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摘要:新型语文课堂是新课标下的必然要求,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应当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进行课改教学,这样才会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课堂教学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丰富多彩的,更是蕴涵着无穷生命力的。
因此我们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创设平等尊重、激发兴趣﹑关注、自主的语文课堂。
一、创设激发兴趣的课堂教师的责任在以丰富的教育经验、智慧和教育艺术来培养和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使之处于“激活”状态,从而爆发出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的任务不在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所教学科内容,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不但课堂效果好,更主要的是学生全身心投入,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否则就变“我要学”为“要我学”,课堂效果不会太好。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每课的内容,创设情境,巧设问题或联系生活实际的课堂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对《小石潭记》一课的学习,我让学生担任导游,自己站起来向其他学生宣传一下《小石潭记》的美丽景色和历史人物的故事等,当时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参与性特别的强。
学生的想象和语言表达努力表现的极强。
这样,让学生通过体验新角色,把自己融入课文情景,自始自终处于人为创设的大语言交际场景中,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兴致勃勃地参与教学过程,实现了课文和学生的深层对话,突破了教材的束缚,教学中生成了出人意料的新体验、新思维。
二、创设一个“原生态”的课堂我们大多数教师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在课下先试讲几遍,更有甚者先把问题给学生抄抄,让学生照本宣科的读一下。
教师课前备课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准备好的东西拿来表演,就是演戏一样。
但是,大量的准备使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抹杀了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性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性第一篇: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性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性通过学习《新课标》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认识到小学语文,首先姓“语”。
其次,小学语文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
我们的语文课应上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体现“语文味”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藴味,包括语言、文字、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藴味,也即是语文美。
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
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
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诵读并体味。
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体现儿童味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
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
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
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
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
回归语文的原生态
回归语文的原生态——初中语文新课改的尝试与体会语文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应用广泛、接近生活、内容丰富多彩、有情趣的学科。
语文本应该是学生容易感兴趣的课程。
然而,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中学语文将人性之美,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一种应试训练,正如数理化一样,采取训练的方式教学。
这种现状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对教育的要求相距甚远。
特别是偏离了语文的本真,为此,我认为语文应回归本真,回归生活,回归原生态。
一、以阅读为起点,回归语文学科的原生态。
当今学生,接受外界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不愿阅读的越来越多,而阅读优秀书籍的越来越少。
阅读状况不容乐观。
教师启迪学生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的也不能立竿见影。
但新课改的春风,迫使语文老师以阅读抵抗教育异化,用阅读改变教育生态。
在当今,有读书愿望的学生还比较多,但把一颗心放在超越个人的高度,以不懈的努力让更多的孩子,尤其是基础不太好的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并不容易。
为此,我结合实际,确定了“指定阅读与个人自选相结合,阅读、背诵、摘抄相结合,课外阅读与语文综合活动相结合”的原则,梳理出自主阅读课、阅读方法指导课、阅读交流课、展示交流课四种阅读指导方式。
同时,班级设置了图书角。
语文课文仅仅是范例,扩大阅读面,设立阅读课,每周周记之前进行读,之后写作。
为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对语文评价方法也作了一些改进。
将课堂每节前五分钟,列为阅读展示,既可谈阅读心得,也可谈阅读积累的名句赏析等;自我测验时,把朗读能力测试、背诵积累、书写能力、读书笔记与摘抄4个项目计入语文总分。
孩子们醉心阅读的氛围更加浓厚了。
通过阅读,学生找到学习的兴趣点。
所有以阅读为起点为抓手的教改,都是在以不同的方式彰显阅读的力量,吸引更多的人相信阅读,热爱阅读。
这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假如我们的学生读过几十本真正的好书,拥有这样的文化积淀,那么再让他审视周围的人和事的时候,他就会志存高远,与众不同。
走回“原生态”的语文教学 - 漳州市教育局---首页
走回“原生态”的语文教学语文课是母语课,本应是易学好懂,丰富有趣的,因为课文故事性强而且丰富。
然而很多学生感觉语文枯燥无味,作文头痛难写。
以至现在出现了大量语文不及格而英语还不错的学生。
这怪谁,老师是有责任,以致出现“我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哭了,听老师讲时却睡着了”的尴尬事。
在此我们先看看现在的学生,首先,现在的学生情感荒芜,对周围生活熟视无睹,喜欢咿咿呀呀的动画片,调侃搞笑的情景剧,而对那些情感厚重,艺术感染力强的故事却无动于衷。
在一次多媒体课上,面对屏幕上放映的电视剧《三毛流浪记》片段,很多学生看到三毛被捉弄的镜头发出一阵阵的笑声,他们把三毛的不幸遭遇当作了轻松的笑料。
坐在其中心里一阵阵发紧。
其次,升学的指挥棒把学生训练成了做题机器,没有时间,没有心情去体悟情感。
社会发展的原因抑或教育体制的问题?这不是我们一时能解决的,对于语文老师应怎样做些积极有用的工作呢?老师教什么对其他课程不是问题,而对于语文教学,好像教了很多不需要教的,而需要教的却又教的很少。
按语文学习的规律应该是:识记字词——词义理解——语言表达——组织篇章。
所以语文教学的宗旨应该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
在我们的母语环境中,语文教学可以放弃很多,当然放弃的应是学生已了解的或尚不需了解的,教师应做的就是该年龄阶段学会运用语言所需要的方法。
其实语文教什么说起来很简单,教会学生能读懂,能表达即可。
然而,语文是一门复杂的系统,要做到这两点就会涉及到语修逻文,字词句篇等诸多因素。
于是在语文课上若抓住课文的内容,就上成了思想政治课,科技常识课;抓住语言,就上成语法课;抓课堂气氛,就上成杂七杂八的花哨课,如小组讨论,分组竞赛等热热闹闹的形式课。
对于一次次教学改革的花样翻新,精彩纷呈,而“慢”“差”“费”依然困扰着初级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
静下心来走回原地,还语文教学原生态应是不错的选择。
时刻想着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这一宗旨。
学一篇文章时围绕文本传递给我们什么信息?怎么表达的?这样写好吗?让我们写会怎么写?等等的问题去指导学生。
语文教学的原生态及回归
语文教学的原生态及回归原生态的语文教学是遵循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和母语教育的基本规律,目的指向母语教育基本任务的语文活动。
它是师生的生命自由、自然绽放的活动,是一种没有刻意做作的、率性而行的生态过程。
原生态的语文教学,也许没有华丽的设计,也许没有热闹的场面,然而却流淌着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美,它以其清爽、自然的特质,千百年来经久不衰,令当代那些充斥着时尚元素的语文课堂黯然失色。
一、原生态语文教学的特征1.原生态语文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的语文生命过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至真、至善的人,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了育人的目标也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制高点。
教学中,学生并非是单向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充满活力的生命体。
要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就应放弃教师高高在上的权威,倡导师生之间的平等与和谐,建立起尊重、合作、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过程的成功与喜悦。
如果教师总是信奉师道尊严,将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恐怕“要塑就学生独立的人格和做人的态度”只能是一句空话了。
2.原生态的语文教学是一种自主、合作的学习生态课程标准倡导采用自主、快乐的学习方式,这是语文教学的一次革命。
汉语言文字极具个性、最富表现力,其整体性、形象性以及表意的丰富性等语言特征是世界上所独有的,所以必须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彻底改变过去肢解语言、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感染、强调感悟,使学生在诵读、感悟、体味、咏叹中,欣赏汉字的形体美、汉语的音韵美,感受意境的浸染、情感的熏陶,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当然,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状态,并不是盲目的、随意的、绝对自由的“原生态”,而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有选择、有甄别地获取知识和信息,并逐步形成属于学生各自独特而有效的学习方式。
3.原生态的语文教学是一种和谐、激赏的师生互动现代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师生以文本为介质的和谐对话,对话中要充满着快乐、和谐的情境;师生互动中要充满着激励、欣赏。
走出“现代化”误区,畅享 “原生态” 语文
走出“现代化”误区,畅享“原生态”语文摘要:近些年,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教师们几乎一致猛然醒悟:传统教学不适应现代的教育理念,于是纷纷奔向新型教学之路,向“现代化”教学靠拢,语文课出现了空前的“繁华锦绣”:清一色的电化教学、戏剧、小品、音乐“大杂烩”;图片、模型、实物“大展览”,甚至鸟弓、葫芦也被搬进语文课堂,美名其曰:“多媒体”、“现代化”。
在“热闹非凡、精彩纷呈”的掩盖下,语文课丢失了其本真。
在此我们呼唤:请让语文课堂保留一份“原生态”。
关键词:多媒体、忽悠、作秀、本真、原生态随着新课程的大面积铺开,教师们普遍认为传统教学已经不适应现代的教育理念,纷纷追寻新的教学之路,不断向“现代化”靠拢,语文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华锦绣”:电化教学、戏剧小品、美术音乐、生物、实物、挂图……甚至鸟弓、花瓶、石榴、葫芦也被搬进语文课堂,这样往往在“物资丰富、热闹非凡、精彩纷呈”的掩盖下语文课丢失了其本真,甚至偏离了文本,陷入了语文课教学的误区。
在此我们呼唤语文课的本真、让语文课堂保留一份“原生态”的纯净之美。
一、多媒体,“忽悠”你镜头一:教学林莉的《小巷深处》,执教者把学生领进电子白板教室,进行着”彻底”的多媒体教学,先是一系列的图片展示、再是相关视频同步配上不同声响,最后再来一段满文军《懂你》的mtv,让计算机“一唱到底”,一节新型的“电化教学”课热热闹闹。
想想:本主教者采用了直观、先进的教学手段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见主教者教学新理念意识比较强,但是,这节课忽视了教师应起的作用,只是由“人灌”走进“机灌”的误区,失去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旁观”了一节课,真的能从满怀深情的字里行间读懂“盲母”与“养女”之间的浓浓亲情吗?镜头二:某天听一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课,上课铃响起,主教者就首先播放了刘欢的《好汉歌》,接着播放真人版的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整个精彩过程,。
语文教学的原生态及回归
语文教学的原生态及回归作者:甄方园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3年第12期原生态的语文教学是遵循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和母语教育的基本规律,目的指向母语教育基本任务的语文活动。
它是师生的生命自由、自然绽放的活动,是一种没有刻意做作的、率性而行的生态过程。
原生态的语文教学,也许没有华丽的设计,也许没有热闹的场面,然而却流淌着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美,它以其清爽、自然的特质,几千年来经久不衰,令当代时尚元素充斥的语文课堂黯然失色。
一、原生态语文教学的特征1.原生态的语文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的生命过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至真至善的人,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了育人的目标,也就失去了教学的制高点。
在教学中,学生并非单向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充满活力的生命体,要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就应放弃教师的权威,倡导师生间的平等与和谐,建立尊重、合作、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过程的成功与喜悦。
如果教师总是信奉师道尊严,将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恐怕要塑就学生独立的人格和做人的态度,只能是一句空话了。
2.原生态的语文教学是一种自主、合作的学习生态新课标倡导采用自主、快乐的学习方式,这是语文教学的一次革命。
汉语言文字极具个性、最富表现力,其整体性、形象性以及表意的丰富性等语言特征是世界上所独有的,所以必须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彻底改变过去肢解语言、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感染,强调感悟,使学生在诵读、感悟、体味、咏叹中,欣赏汉字的形体美、汉语的音韵美,感受意境的浸染、情感的熏陶,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当然,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状态,并不是盲目的、随意的、绝对自由的“原生态”,而是在教师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有选择的、有甄别的获取知识和信息,并逐步形成属于学生各自独特而有效的学习方式。
3.原生态的语文教学是一种和谐、激赏的师生互动现代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师生以文本为介质的和谐对话,对话中要充满着快乐、和谐的情境,师生互动中要充满着激励、欣赏。
《让语文教学回归原生态》
《让语文教学回归原生态》2010年暑假语文教学交流汇报材料《让语文教学回归原生态》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让语文教学回归原生态》。
在交流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就发生在与咱们诸城相邻的高密市,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原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
1995年,他让正在读初一的儿子和正在读初四的内侄女一起参加了高三语文考试。
卷子是混装在高三的卷纸中批阅的,结果让语文老师甚是尴尬:高三全年级的平均分是84.5分,初一的李大伟考了82分,初四的王庆玲考了85分。
离高三一个相差6年,一个相差3年,少受了语文教师这么多年的谆谆教导,成绩却如此接近!这样的结果难免使许多语文老师感到尴尬,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经过分析老师们终于找到了答案:这两个孩子有属于自己的大量阅读。
他们有着属于自己的思索、感悟,有着提高语文修养所必需的大量的语言材料的积淀。
而这,恰恰是老师的讲授代替不了的。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难看出,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接受老师教育时间的长短,与学生的成绩并没有直接成正比。
在他《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中还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实例,一位刚刚考入大学的的学生给他正在高三的朋友写来了一封信,介绍了学习方法。
信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数学、外语、历史等学科的学习方法,但谈到语文的时候,他只说了一句:语文呀,你可千万不要上语文老师的当,语文课上搞的那一套统统不顶用。
同时我想到了自己上高中时,有一位学美术的同学,他就找到我们语文老师,说语文课不上了,但保证每次考试成绩都过110分,从此他没上过语文课,但每次语文考试他几乎都是班级前三名,包括最后的高考。
当然我说这些,并不是要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威风,况且这些都是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的故事,但又不能否认这是我们语文教育曾经的悲哀,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进行了不少的努力,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这种现象有所改变,但绝对不能说已经绝迹,为此我们必须认真反思自己,避免在新课改的道路上走弯路,删繁就简,遵循自然,对今天的语文和明天的语文进行审视与展望,从而还语文以本来面目,让语文教学回归原生态。
新课标下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景回归自然
新课标下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景回归自然作者:胡英嫔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年第03期【摘要】“教育要回归自然”,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展示生命的“原生态”,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悄然展开,教材内容逐渐脱去空洞的说教,开始追求人本和理性,以更为鲜活的故事和平凡的形象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面对这一变化,各种新的教法开始漫天飞扬,不少语文教师忙得无所适从。
掩卷深思,无论是“兴趣法”、“五步教学法”,还是其他“最新”教法,似乎强调的都是快记快背得高分,对素质教育所要求实现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目标体现得并不充分。
因而,语文教学要呵护童性,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让课堂回归自然。
【关键词】童心;语文教学;回归自然;原生态作为一名从事低年级教学的语文老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孩子,每天在露珠般透明的童心中穿梭,在童心如花的语文课堂上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体验着快乐情绪的同时,还能从孩子们的童心童语中捕捉到灵感,及时利用这些童心资源,让语文课堂更真实、灵动、诗意,更具人文关怀。
下面我以一二年级教学案例为载体,向大家展示一些充分利用童心资源的喜悦与思考。
一、享受童心,令语文课堂更具真实感[童心回放一]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春风带我去散步》,老师先给大家朗读一遍,注意听准字音……我刚刚朗读完毕,就有好几个学生高高举起了小手,我点名回答问题。
生1:老师,应该读我们走进树林。
你读成了我们走进树林里了。
多了一个里字。
生2:老师,应该读我们走到山脚下,我发现了一丛丛淡紫色的二月兰。
你读成了我发现一丛丛淡紫色的二月兰。
你丢了一个了字。
师:你们听得真认真。
下次老师一定注意,希望你们不要犯老师的这些错误。
下面我们来学写生字:兰,兰花的兰(老师在黑板的虚宫格里板书)生1:老师,这个兰字中间的横写得有点往下了。
师:好,我再写一遍。
……[思考]在我们班,像这样不给老师留情面的事情每天都会发生。
我们平时听到的精彩的语文课都是毫无差错的,对答如流的,孩子们也在乖乖地配合着老师,很少看到有例子中“浪费时间”、“不给老师留情面”的场景出现。
新课程理念,让语文课回归自然
新课程理念,让语文课回归自然作者:杨进旅来源:《读写算》2010年第02期【摘要】新课程理念应引领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让语文教学回归自然,让语文课堂成为充满探索的课堂,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让学生能自主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感受,享受美的熏陶,体验语文的魅力。
【关键词】新课改独特体验语文魅力人文气息当新一轮课改实验的潮头如春潮般涌来时,新鲜的浪潮激活了我浑身的血液,让我情不自禁地投入课改大潮之中,贪婪地采撷着美丽的朵朵浪花,并尽享了她那别具一格的美,在这喜乐参半的几年征途中,我深深地感悟到了在语文这个神奇的教学殿堂里,新课程理念真正地让语文课回归了自然,让语文课堂充满了人文灿烂的阳光。
一、以课堂为起点,实施生活化教学第一次让我品尝到课改的快乐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
那是一次自习课,127班一个男生欠交作业,问他原因,他不屑一顾地答道:“我没时间写,周末回家帮父母打谷子了。
”此时,是批评?是教育?还是无动于衷?我处在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
这时,我忽然想到运用新课程“以课堂为起点,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理念来试着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我引导学生开展问题研究,请学生们讨论“欠交作业怪谁?”,“欠交作业的原因有哪些?”,“做家务与写作业相冲突吗?”等等。
讨论后请学生谈感想。
他们有的说:“作业要按时完成,但劳动的体验也必不可少”,有的说:“优异成绩是回报父母的最好礼物,分担家务也是爱父母的很好表现。
”有的同学还谈了自己在打谷子过程中的深刻体验;有的学生甚至利用古代著名科学家在艰苦环境下刻苦学习最终成为一代伟人的生动事迹来阐述,并表明了自己的伟大理想。
那位欠交作业的学生的回答更让人出乎意料:“老师,我错了。
其实,我并没有帮父母打谷子,是贪玩让我忘了写作业。
从今以后,我在家要做一个好孩子,在校要做一名好学生。
”听了学生们的心声,我大受感动,没想到教育效果远远超出了预期的目标。
新课程理念仿佛一缕缕温暖的春风,开启了师生们那扇美丽的心灵之窗。
重视初中语文的原生态课堂
重视初中语文的原生态课堂语文“原生态课堂”,是从原生态学及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用原生态的眼光审视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这种课堂其理想状态是构成课堂的诸要素彼此和谐协,生成最大效能。
它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认识、情感、兴趣、动机和潜能的发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它能让师生感受到生命的勃发、灵感的闪光、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激荡。
这种课以环境和谐相处为基础,以生命活动为本质,以情感意志为动力,让我们切切实实感受到原生态的和谐美。
一、语文“原生态课堂”概念的提出时下,“原生态”是一个十分时尚的词语。
原“原生态”食品、原“原生态”人际、原“原生态”民歌……原“原生态”的观念深入人心。
由诸多的原“原生态”,笔者联想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也应该返璞归真,努力创建原“原生态”语文。
什么是原“原生态”语文呢?笔者认为,就教学目标而言,原“原生态”语文应该剔除犹如“动物激素”、“农药化肥”似的急功近利的心理和行为,以着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为己任,而不应让学生在“题海战术”中“驯化”为承载知识的“容器”,迷信考分的“奴隶”;就师生关系而言,原“原生态”语文倡导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的关系,而不应是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唯命是听的“师道尊严”式的关系,使“大家又隔膜起来”(鲁迅语);就课堂教学而言,原“原生态”语文应呈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原生态环境,应充满生命的活力,而不应重现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正襟危坐地听的沉寂局面。
二、原生态课的教学应该是朴实的、精彩的、高效的。
原生态课是朴实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原生态教学,就是要从课改的精神实质出发,摒弃一切形式主义的东西,没有花拳绣腿,没有矫揉造作,有的只是自然状态下的真实呈现,接近原生状态,具有质朴的原力,不会因过滥、过繁、过度的雕琢和渲染而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原生态教学不是生搬硬套名人、名师的教学成果,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本校教育资源条件、生源情况,教学更趋于实际,注重实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的语文课堂,请回归原生态
语文课堂,丰富多彩见仁见智,但万事万物都是由“一”演化而来,同理,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如果要返璞归真的话,笔者认为原生态的语文课堂教学至少要有如下的三个基本环节。
一、引领朗读、理清思路
(一)琅琅书声,才能彰显语文悦耳之音美、才能帮助加深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才能提高美的鉴赏能力。
要通过示范朗读、接力朗读、分角色朗读和自由阅读让学生对文本有个感性的印象;关键之处不惜重锤敲击。
可以按以下思路进行:
1.多媒体示范配乐朗读。
2.学生接力朗读,教师就重点处加以引领。
3.学生进入课文意境地大声自由朗读。
4.就有关对话部分,指导学生分角色阅读。
(二)在朗读的前提下,要让学生自主读懂任何文体的文章,而读懂的前提,就是要理清文章的思路,同时思路的归纳一定要限时、简洁、准确、流畅。
我们知道,散文的思路最难把握,这是由散文的特点决定的。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表现方法灵活,不拘一格。
所谓“神不散”,是要求散文的中心思想必须明确而集中。
散文“贵散”,它必须善于展开联想;散文又“忌散”,它的联想必须受中心思想的制约。
散文这种“散”与“不散”的辨证统一的特点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己首先弄清楚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某一篇散文“不散”的立意是怎样通过貌似零散的材料得到表现的。
这个“怎样”,就是作者的构思,就是思路。
引导学生把握一篇散文的作者思路,不仅给学生以深入理解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钥匙,而且是培养其对散文的独立阅读能力的过程,发展其思维能力的过程。
怎样抓思路呢?
第一步,要引导学生抓住贯穿全文的线索,有的以人为线索,有的以景为线索,有的以事为线索,有的以物为线索,有的以活动的进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第二步,要引导学生分析全文的材料是怎样围绕线索布局的,亦即文章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怎样的。
第三步,要引导学生归结作者思路的落脚点,从而把文章的材料及其布局和文章的立意挂起钩来。
二、辨词析句、品味鉴赏
语文天生首先是工具,是人们表情达意的载体。
词句的咀嚼应是学生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
我们可以寻找典型的句子来品鉴遣词之巧妙造句之深奥,让同学们从细节中深究语意之美。
在《庄周买水》这课中,可就以下要点进行:
1.从文中看,“潮流不可阻挡”中的”潮流”指什么?为什么连梦蝶的庄周也要弃文从商?
2.你能从“看得出来‘无货’两个大字是后来写上去的”这句话
中推断出什么信息?
3.“写的是仓颉体,苍劲有力”一句展现了若大人写字时持什么心态?
4.正当“无货”给了庄周当头一棒,逼得特想得开的他“几乎哭了出来”,眼看走投无路时,却突然峰回路转——走来了一位西装笔挺的办事员。
办事处门上不是明明挂着一把大锁,表示无人,咋就这么巧呢?真是无巧不成书吗?
5.“吴主任又黑又圆的脸上凝着经久不息的笑容”一句中“又黑又圆”有什么深意?吴主任的笑容为什么“经久不息”?
三、组织专题、质疑生成
人文性的教育应是语文的更高要求和魅力所在。
教师能组织小专题活动并能触动学生思维的导线的课堂应是较好体现新课标精神的课堂,学生能在合作的前提下独立生成新命题并加以解决或实践的课堂应是语文教师追求的较好课堂。
同时,“生成”又是课堂对话情景中师生对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即时性的获得与发展,是教学的本质内涵,是课堂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僵化走向灵动,由重复走向创造的超越。
在学习《祝福》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按照层递法设置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文本学习:
(1)祥林嫂一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她在每一阶段大体充当了哪些角色?她的第二阶段,也就是嫁给贺老六之后的日子应该是最幸福的,相比之下,为什么其他两个人生阶段会如此不幸?联系社会现
状进行分析。
(2)分析祥林嫂三个人生阶段所展现的不同的肖像描写。
(3)是谁杀死了祥林嫂?
比如,“责任”话题,可表述如下:春秋时期,郑国郑文公在秦晋联合包围郑国危急关头,重新起用烛之武。
烛之武起初打算以自己年轻时不重用而老了才利用而推辞,但最终理智地意识到“郑之兴亡,匹夫有责”。
为了国家的安危,为了郑国的老百姓不成为亡国奴,毅然摒弃前嫌,勇于挑起这个重大的责任并完成了自己的责任。
比如,“说话的魅力”话题,可表述如下:春秋时期,郑国有一个特别有口才的人——烛之武。
话说当年,秦晋包围郑国时,烛之武出使秦国,说服了秦国秦穆公。
他凭借什么能说服了秦穆公呢?靠的就是说话的魅力啊!他站在秦国的角度指出,灭亡郑国,就势必增加了晋国的土地面积,这于秦国是百害而无一利;他站在晋国的角度指出,晋国过去承诺把焦、瑕二处城市割让但至今言而无信,无疑“损”尽了秦国的脸面。
烛之武正是抓住了秦、晋两国的客观形势,最终使秦穆公发誓与郑国结盟。
此外,还可以从“诚信”“换个角度看问题”等维度进行素材的拓展应用。
总之,笔者认为,如果能够把握这三个基本点,并在此基础上锦上添花,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体现“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
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这学科性质。
也就会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
作者地址:河南省汝南县汝南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