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学摘要
民俗学中的“馍”之功用
第9期2029年NO.I2029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anxi Youth Vocational College【西部文化】民俗学中的“馍”之功用王瑞王海弟(陕西大荔县文化馆陕西大荔71440/西安翻译学院陕西西安714145)摘要:馍,一般称为馒头。
它是一种食品,却寄寓着无穷的文化意蕴。
在整理和挖掘其文化意义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除了食用之年,人类还给它附会上了许多神话、传说的意思。
这就使得一个普通的馍,有了其他非实用性的作用。
这中间,有对神话中补天、开天辟地的纪念,有哺乳之用的生殖崇拜,还有禳灾去病等迷信色彩。
从此看,它有着迷人的社会文化之功用。
关键词:馍;文化;功用;民俗学中图分类号:J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885-(2225)25-75-25馍,一般称为馒头。
只在黄河两岸的一些地方,仍然沿袭着传统的称为,现在还叫馍,以河南陕西最盛。
馍的最基本的用途,当然是用来吃的,即以裹腹为其本质之用。
然而。
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有的食品都不仅仅是只用来给人吃的,飨神祭祖从来都是社会的大事。
这样一来,作为食物的馍就有了很多文化上的功用。
而且越是后来,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就越要给自己的食物加上各种文化的解释,总要附会上一些理由及其意义,以使其更有文化内涵。
这样的生活才会更有价值,这样的附加也就使得馍有了以下这些琐碎的传说。
本文想通过一个简单梳理,大概总结一直作为面食的馍,其最基本的社会功用。
—、补天之用女姻补天的故事,国人尽知。
女*是生育之神,又是天穹修补之神。
这是古代母系氏族社会留下来的神话原型。
上古奇书《淮南子?览冥训》与《列子?汤问》上,对此均有记载,两书皆曰女*炼五彩石以补苍天。
但民间却认为,这天随时还会有塌陷的可能,所以人人都须补之。
这一点,我们从古代的典籍中可以找到相应答案。
东晋王嘉的《拾遗记》载:“江东俗号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缕丝系饼饵置屋上,曰补天穿。
关于中国饮食民俗的文献综述
关于中国饮食民俗的文献综述摘要饮食民俗是物质生活民俗之一,它在满足人们生理需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在精神层面的需求,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关于我国饮食民俗的研究视角主要是从饮食民俗的分类,饮食民俗的发展,饮食民俗的成因,饮食民俗的特征几个方面来分别加以考察。
本文亦将针对这几个方面对以往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考察与分析,以便得出自己的结论与观点。
关键词中国;饮食民俗;文献综述;文化饮食民俗是物质生活民俗之一,它在满足人们生理需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在精神层面的需求,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关于饮食民俗概念的界定,目前学术界有着较为统一的观点,即是指饮食品种、饮食方式、饮食特性、饮食礼仪、饮食名称、饮食保存和饮食禁忌以及在加工、制作和食用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及其礼仪常规。
回顾以往文献,关于我国饮食民俗的研究视角主要是从饮食民俗的分类,饮食民俗的发展,饮食民俗的成因,饮食民俗的特征几个方面来分别加以考察。
本文亦将针对这几个方面对以往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考察与分析,以便得出自己的结论与观点。
一、饮食民俗的分类中国饮食民俗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传承惯制在不同的时间和场所各有不同。
陈光新在《中国饮食民俗初探》中将中国饮食民俗分作年节文化食俗、地方风情食俗(含居家饮膳食俗、人生仪礼食俗、饮食市场食俗、地区乡土食俗)、宗教信仰食俗、少数民族食俗四个类型,这种分类方法的缺陷在于各种类之间交叉面太大,具体考察的时候概念不容易区分。
林继富在《饮食民俗谫论》中建议将饮食民俗分为日常民俗、节日民俗、宗教民俗三大类,这种分法虽然各种类之间的排他性较强,但是忽略了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文化大国在饮食民俗方面的地方性与民族性。
钟敬文在《民俗学概论》中的分类方法是比较可取的,他针对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饮食习惯五花八门的特点,选择了其有代表性的部分,将我国的饮食民俗分作了日常食俗、节日食俗、祭祀食俗、待客食俗和特殊食俗几个大类。
民俗是什么及民俗对我生活的影响
民俗是什么及民俗对我生活的影响摘要:民俗学近些年来在中国逐渐兴旺,对民俗学研究的深度广度也进一步延伸,因此,有必要对民俗学的基础之一,即民俗的定义进行探讨。
同时,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而有生活就有民俗。
我们身边的民俗,也值得我们去观察和体悟。
本文着重于解释民俗是什么,以及民俗对我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民俗;定义;生活;影响民俗是什么,这是个多面而严谨的问题;民俗与我的生活,又是个丰富多彩而饶有趣味的话题。
下面就对这两个问题分而述之。
民俗是什么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①有人类生活,就有民俗的存在。
民俗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制度和规范。
“民俗”一词,在我国作为一个学术概念被使用是比较晚的,但是作为道德教化使用,却优势比较早的。
孔子在论礼乐时就说过“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记》、《史记》、《汉书》等著作在不同的语境下频繁的使用过“民俗”这个词语,其意义也随之出现差异。
《礼记•缁衣》中说“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韩非子•解老》说:“府仓虚则国贫,国贫则民风淫侈。
”;《史记•孙叔敖传》云:“楚民俗,好痹车”;《汉书•董仲舒传》提到:“变民风,化民俗”。
这些表达体现了统治阶级上层集团对于作为习惯与制度的“民俗”的高度重视其实,这时候的民俗一词的含义与风俗较为接近,风俗指的是在一定社会中,被普遍公认、积久成习的生活方式,它包含着不仅是下层人民的生活方式,而且包含着上层统治者所要求于人民的生活方式。
从我国的古代文献资料中看,“民俗”一词大致经历了由“风”而“俗”、由“风俗”而“民俗”的渐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民俗”和“风俗”的含义十分相似,钟敬文先生更将民俗解释为“民间风俗”,可见两者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民俗学论文
安康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专业英语论文题目陕西省陕北的地方民俗性特征学生姓名张玉洁指导教师(姓名及职称)班级学号完成日期:年月摘要经过对中国民俗学课程一学期的学习,已经到了汇报学习成果的阶段。
本文以陕西省陕北为例论述民俗的地方性特征。
民众的生活不外乎衣食住行,但本文主要从关中婚俗、陕北男女结婚的讲究、陕南工艺三方面进行论述。
才疏学浅,加之文章篇幅限制,本文论述内容可能较为浅显,望批评指正。
关键词:陕西,民俗,地方性目录一、引言 (3)二、关中婚俗…………………………………………………………………………………………3、4三、陕北男女结婚的讲究……………………………………………………4、5、6(一)陕北迎新娘…………………………………………………………………………………4、5 (二)戏姐夫…………………………………………………………………………………5、6四、陕南工艺……………………………………………………6、7、8(一)亮针线.............................................................................................6、7 (二)认大小 (8)一、引言这个学期的公选课,我选择了学习中国民俗学的课程。
一学期的学习,虽然时间不多,很多东西只能有所涉猎,并不能深入了解,但我仍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仅仅是民俗这一个小小的板块就囊括了许许多多的内容。
民俗有其传承性,也有其创新性。
不同时代有各自的风俗,不同地区也有不一样的习惯。
我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广州人,自然对本地的风土人情有着极大的热爱。
因此选择了以广州为例来论述民俗的地方性特征。
陕西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闻名遐迩。
这里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也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圣地,为炎黄子孙的生存、繁衍和人类历史文明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民俗学视角下的鼠神崇拜
民俗学视角下的鼠神崇拜张静2011级对外汉语2011221102410019摘要:在中国民俗中,鼠既不是一种惹人喜爱的动物,然而源远流长的鼠文化造就了鼠的神性,使之位居十二生肖之首,鼠神崇拜作为一种特殊的动物崇拜在中国民俗里扎下了深根。
文章力图展现民间与鼠神崇拜有关的岁时风俗,并从民俗学的视角来阐述鼠神崇拜之由。
关键词:民俗;鼠;鼠神崇拜动物崇拜属于民俗信仰的一种。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认识自然的能力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人们对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产生一种依赖感(如马、牛、羊、鸡、犬),对危害自身的动物产生一种恐惧与敬畏感(如虎、蛇),对一些在器官功能上超过人类的动物产生崇敬感(如狗的嗅觉、鼠的灵敏),这导致产生了动物崇拜。
在中国民俗中,最典型的动物崇拜便为十二生肖了,这十二种生肖动物,人们往往将其分为三类[1]:一类是已被驯化的“六畜”,即牛、羊、马、猪、狗、鸡;第二类是为人们喜爱或敬畏的动物,即兔、猴、虎、蛇;第三类是人们想象的集多种动物特点为一体的吉祥物——龙。
令人不解的是,自古以来口碑不佳、弱小平凡的鼠为何也位于动物崇拜之列?一、鼠神崇拜之民俗民间关于恨鼠、灭鼠的民俗比较常见,然而也有敬鼠、媚鼠的。
1、耗子节[2]广西隆林西林彝寨彝族人以农历腊月初一为“耗子节”。
据说古代有一年大旱,人快饿死时,腊月初一日,是鼠给人送来了种子和粮食。
于是,人们把这一天定为耗子节。
以后每到这一天,人们以生肉饭菜喂猫,以免它们抓捕老鼠。
这一习俗也以企盼农业丰收为前提,反映了古人靠天吃饭的艰辛。
2、老鼠娶亲[3]老鼠娶亲又称老鼠嫁女、老鼠纳妇、老鼠添箱等,北方人多称老鼠娶媳妇。
这一民间信仰习俗流传于全国,日期不一,但都围绕在春节前后。
有关的老鼠娶亲的传说各有千秋,形成了旧时年画与剪纸的传统题材,周作人写有一组《儿童杂诗》,其中《花纸》第二首为:老鼠今朝也做亲,灯笼火把闹盈门。
新娘照例红衣裤,翘起胡须十许根。
老鼠的成亲日在全国各地,从上一年腊月二十三到来年二月初二都有。
中外民俗实践教学(3篇)
第1篇摘要:民俗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园,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俗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提出了一套中外民俗实践教学方案。
通过实地考察、文化交流、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跨文化意识。
一、引言民俗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民俗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民俗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提出了一套中外民俗实践教学方案。
二、中外民俗实践教学的意义1. 深入了解民俗文化: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俗文化,从而深入了解其内涵和价值。
2. 培养跨文化意识: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 传承民俗文化: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4. 增强民族自豪感:实践教学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民族,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中外民俗实践教学方案1. 实地考察(1)国内民俗考察:组织学生参观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遗址、博物馆、村落等,如云南丽江古城、贵州侗寨、山西平遥古城等。
(2)国外民俗考察:组织学生赴国外进行民俗考察,如法国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罗马斗兽场、日本京都清水寺等。
2. 文化交流(1)举办中外民俗文化节:邀请外国友人参加,共同展示各自国家的民俗文化。
(2)开展民俗知识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学习民俗知识,提高对民俗文化的认识。
3. 手工制作(1)学习传统手工艺:如剪纸、泥塑、刺绣等,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创新民俗文化:鼓励学生将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民俗工艺品。
4. 民俗讲座(1)邀请民俗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承等方面的知识。
(2)组织学生进行民俗文化研究: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民俗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中国民俗学理论的新建树——对“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理论的探讨
作者: 邢莉
作者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100081
出版物刊名: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55-61页
主题词: 多民族;中国民俗学;理论探讨
摘要:钟敬文先生提出的“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的学术命题,时于中国民俗学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有些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依然保留得相当完整。
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是由多元文化组成的,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相互融通,构成多民族的中国民俗文化。
写一篇我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初探的论文,2000字
写一篇我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初探的论文,2000字《我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初探》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民俗学意识。
首先,简要介绍了民俗和民俗学的定义,以及民俗学意识的概念;其次,通过对几部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批判性分析;最后,总结分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所具有的民俗学意识特征,为将来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提供认知参考。
Introduction民俗是地域传统的一种表述形式,表达着人们内心深处对事物的感受、对生活的看法和对未来的期待。
它对于文化传承十分重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积极有益的力量。
民俗学是研究和探讨民俗的一门学科,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民俗的形成机制以及隐藏在其中的文化内涵。
民俗学意识是指文学家们在写作中敏锐地捕捉到民俗,并对其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分析,从而表明他们对民俗的认识与重视。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民俗学意识,通过对几部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的批判性分析,探析中国现当代文学所具有的民俗学意识特征,以期为将来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提供认知参考。
一、民俗学的基本概念1.1 民俗的定义民俗是一种传统的表达形式,它通过多种方式表达了地域内普遍的习俗、文化知识和风俗。
它包括文学、舞蹈、音乐、节庆等各种文化形式,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并储存下来的一种历史智慧。
1.2 民俗学的定义民俗学是一门探究关于民俗的学科,它既是社会科学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
民俗学的研究范围涉及民俗的形成机制、人类各种文化形式以及社会风俗传统等多个方面,以解剖民俗背后的文化意义,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的内涵。
1.3 民俗学意识的概念民俗学意识是指对民俗的文化意义有深刻了解和理解,以及能够借由此表达自己内心情感、思想感受和艺术创造力的能力。
文学家们在写作中一般都会具有民俗学意识,他们自然而然地根据自己的民俗认知和情感,将民俗与文学结合,使其更加贴近生活,更容易传达出来。
中国传统吉祥文化论论文
中国传统吉祥文化论摘要:吉祥文化在中国流传久远,为广大人民所接受。
文章从文字吉祥、数字吉祥、生肖吉祥等八个方面概括记述了吉祥文化的重要方面,让吉祥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关键词:吉祥文化吉祥民间传统吉祥就是预示着好运。
凡是人们认为好的东西,追求、向往的理想,都会表现在吉祥文化之中。
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吉祥二字又表示福与善,那么其预示的当然是好的征兆,是一种象征,是人们对未来的期盼,对美好的一种向往。
说白了,吉祥就是好兆头,就是凡事顺心、如意、美满。
比如福祺、寿考、富贵、康宁、龙凤、六八等文字。
就单字讲,‘福’是古今人间最美好的字,是吉祥意义最丰富、最淳厚、最集中、最典型的字,包含有幸福、福气、福运等义。
福之所至,小到个体,大到人类。
《韩非子》中说:‘福者,备也。
备者,百顺之名也。
无所不顺者谓之备’。
吉祥符号、吉祥物、吉祥图案就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借以传达心声的道具。
”在我对中国传统民俗学的研究中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大致包含了八大吉祥文化,分别为:文字吉祥、数字吉祥、生肖吉祥、灵异吉祥、动物吉祥、时节吉祥、行为吉祥和植物吉祥,基本概括了吉祥文化的重要方面,反映了吉祥文化的大致面貌。
1、文字吉祥吉祥文字就是表示美好的文字。
古人云,所谓‘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吉,善也’;‘祥,福也’。
人们喜欢用文字来表达祝颂之意,祝寿时,文人雅士相聚以赋写寿诗为一大快事,人们喜欢用文字来表达吉祥祝福。
在文字吉祥方面。
还有一种将字倒放,以表示吉利的形式,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将“福”字倒置,表示福到。
此外,还有将字故意少写个笔划,以求吉祥的做法等等。
2、数字吉祥在中国文化中,数字不仅仅表示多少,同时隐含着吉祥。
吉祥数字也不只人们常说的‘三、六、九’和‘八’,从一到十、百、千、万,数字都有吉祥含义。
比如: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百事亨通、千事顺遂、万事如意等。
家乡民俗学:认识论与伦理学——祝贺安德明《家乡民俗学》出版
家乡民俗学:认识论与伦理学——祝贺安德明《家乡民俗学》
出版
吕微
【期刊名称】《民间文化论坛》
【年(卷),期】2024()2
【摘要】“家乡民俗学”,是安德明在2003年提出的命题,在新著《家乡民俗学》
中得到了系统的阐释。
这一概念展示了作者对中国民俗学在科学与情感、主体与客体等认识论维度上的思考与反思,也把思考导向最根本的民俗学“发生条件”——
伦理学。
“家乡民俗学”命题还有深化的空间,通过这一概念的思考不仅可以推动
纯粹形式化关系的伦理学民俗学,而且还进一步为伦理学民俗学奠定了除主观性理
想的先验观念发生(“发源”)条件之外,根据客观性现实经验以重新“开始”的实践-认识基础,从而进一步要求民俗学研究的主体间自由、平等关系形式的先验实践语境。
【总页数】7页(P12-18)
【作者】吕微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0
【相关文献】
1.春节,我们的文化认同——访民俗学家、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安德明研究员
2.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堂演述与民族志分析——民俗学课程中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
3.回归家乡:民俗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尝试
4.民俗学理论的新里程碑——评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的新著《民俗学原理》
5.文学记忆视阈下的家乡民俗学研究——以曹文轩的盐城民俗书写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记忆论:民俗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014.06作者简介:邵卉芳(1984~),女,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教师㊂记忆论:民俗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邵卉芳㊀㊀摘要:通过对社会记忆的深层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过去对于现在和未来的重要意义,因此,记忆研究的重要性逐渐凸显㊂民俗学的个人生活史㊁民俗志研究及战争与灾害记忆的研究都离不开记忆论,记忆论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方法㊂在研究中需要注意记忆的选择性㊁记忆建构身份的特性㊁记忆的对峙性以及个人记忆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㊂尽管记忆研究这一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不够完善,但民俗学需要直面记忆研究的难题,建立和完善属于本学科的记忆研究理论体系,不可忽视理论和实证任一层面㊂关键词:记忆;记忆论;身体记忆;民俗学中图分类号:K890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0 8691(2014)06 0083 06㊀㊀尼采早就指出: 每个人和每个国家都需要对过去有一定了解 只有为了服务于现在和将来,而不是削弱现在或是损坏一个有生气的将来,才有了解过去的欲望㊂[1]可见,社会学㊁历史学㊁民俗学㊁人类学等人文社会学科对于记忆的研究非常迫切㊂但对社会记忆进行理论化和全球化的研究,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成为热点,这些研究加深了人类对自己历史的了解与反思㊂较早对社会记忆进行研究的主要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学者,有爱弥儿㊃涂尔干(émileDurkheim)㊁西格蒙德㊃弗洛伊德(SigismundSchlomo Freud)㊁亨利㊃柏格森(Henri Bergson)㊁莫里斯㊃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㊁卡尔㊃曼海姆(Karl Mannheim)㊁阿比㊃沃伯格(Aby Warburg)㊁弗雷德里克㊃沃尔特雷特(Frederick C Bartlett)㊁沃阿诺尔德㊃茨威格(Arnold Zweig)㊁尔特㊃本杰明(Walter Benjamin)等,最为杰出的当推莫里斯㊃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他是社会记忆研究的鼻祖㊂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法国㊁德国和北美分别出现了一批较为出色的研究者,但他们都在两大范畴展开研究,即:民族国家的记忆 对个人以及个人所属的集团或国家记忆的研究;全球记忆 对他国㊁他民族的记忆㊂传统记忆研究者认为记忆是跟过去紧密相连的概念,人们通过记忆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和认知个人和集体的过去㊂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新的研究者颠覆了以上看法,认为记忆包括现在的㊁未来的和动态的内容,记忆是一个带有可塑性的动态系统㊂因为 记忆中把过去和将来两个维度的联系表现为一个人㊁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对将来的期待㊂没有对自己的过去的把握,则很难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充满意义的期待㊂所谓的希望也就是产生在这样一个 期待的空间 (evwartungsraum),而这期待的空间的大小是由记忆的内容以及容量来决定的 [2](P2)㊂一㊁民俗学的记忆研究在明确地提出 记忆 和 社会记忆 概念之前,民俗学界就已有学者进行记忆的研究,只是没有把记忆明确提出来作为理论思考的对象,更没有把它上升到 记忆论 的高度来看待㊂当社会学㊁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加深了对社会记忆的研究力度后,民俗学者对记忆论的关注才逐渐自觉起来㊂在民俗学界,对记忆进行研究最多的要数日本民俗学者,主要研究有:阿部安成㊁小关隆的‘コメモレイションの文化史㊃記憶のかたち“是日本记忆论研究的先驱,作者在记忆的概念㊁战争记忆的形成㊁文化遗产等方38面的考察都做出了开拓性贡献㊂羽賀祥的‘史蹟論 19世紀日本の地域社会と歴史意識“调查分析了日本近世以来的纪念碑和纪念物的建造过程,揭示了建造过程背后的相关因素㊂名古屋大学出版会出版的‘記録と記憶の比較文化史“对欧美㊁日本以及中国的社会记忆做了比较研究㊂小关隆‘記念日の創造“对近代各国的纪念日的起源和意义作了分析㊂其中小关隆在1999年对人文学领域的记忆概念下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记忆是人们对过去的知识和情感的集合体,记忆的形成是一个表象化的行为㊂ 记忆不单纯是过去事件的储藏库,它是记忆主体针对自身所处状况唤起特定的过去事件并赋予意义的主体行为㊂因此,记忆和记忆的主体,即生活在当下现实的人们所属的社会集团的自我认同有着本质的联系㊂ 由于个人㊁集团的自我认同是不断变化的,与此对应,记忆也不断地被重新建构, 值得记忆的 在不断被选择㊁唤起的同时,相反的事件则被排除㊁隐瞒㊂从这个意义上说,忘却也是构成记忆的一部分㊂任何一个记忆的表象的背后,都有无数被忘却的事象[3]㊂根据该定义,记忆的特点为:(1)记忆形成于人们对过去事件的表象化过程中㊂记忆与记忆主体的当下状态直接相关㊂(2)记忆本身包含着忘却的机能,记忆不仅代表过去的静态的内容,而且是关联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概念㊂如今,记忆论在民俗学界的应用与研究逐渐增多,民俗学者对记忆论之于民俗学研究的看法也各具特色㊂岩本通弥指出: 记忆作为一个有效的分析性概念,在分析社会㊁政治现象时得到广泛运用㊂在民俗学领域,记忆论的研究也开始成为瞩目的焦点,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俗学的最本质性的存在就是记忆㊂ [4](P109~115)岩本通弥极为肯定记忆论研究的重要性,但笔者认为这一论点不太合适,说 记忆是民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 或者是 民俗学的最本质的存在是 研究记忆 或 用记忆方法研究民俗 似乎更为恰当㊂另外,针对传统民俗学的研究取向①,岩本提出记忆论在民俗学研究方面的几个相关事项㊂(1)民俗学不是以文献记录,而是以记忆为素材的学问㊂它主要以没有被文献记录下来的事项作为研究对象㊂(2)在研究中,它的基本方法是对直接性的口述㊁对话进行访谈记录㊂(3)通过以言语为媒介的记忆提取信息,原生态地把握当地人们的生活世界㊂(4)同时,把非言语的如身体行为㊁感觉㊁思维方式㊁价值观㊁感情㊁身体技能作为研究对象㊂(5)这些知识系统以身体作为媒介,在不同的个体㊁群体之间发生的保持㊁传承㊁传播㊂力图去把握这个传承的过程和特征㊂(6)将使这样的记忆可视化㊁有形化的行为,通过访谈记录㊁民俗语汇化㊁民俗志等方法加以记录,(主要是文字化)[4](P109~115)㊂岩本还认为,访谈记录法是民俗学区别于人类学参与观察法的重要指标,在方法论上,岩本总结了千叶德尔的访谈方法论,指出:访谈记录 既是民俗学发挥本领的领域,也是未来文化研究必须解决的重大难题 [5](P274)㊂为了强调记忆论与访谈方法研究,岩本使用了比较绝对的说法,实际上,除了人类学,民俗学和社会学也同样在非常广泛地使用参与观察法,且参与观察与访谈记录两种方法相得益彰地运用才是民俗学研究的题中之义㊂关于记忆论对民俗学研究的意义,王晓葵认为,记忆论在民俗学研究中的一个尝试是用口述史的方法,分析民俗现象在现代社会多元化结构中潜在的多种变体㊂这些变体依据传统的研究方法往往会被简单地作为例外加以排除㊂但通过对口述史材料的分析,可了解具体的民俗传承人的生活经历和传承行为的关系,敏锐地把握现代社会的民俗变迁[5](P276~277)㊂另外,王晓葵还举川森博司的例子指出,新的民俗志的书写将基本上完全依靠记忆,因为有很多现实中不存在但是依然存活在人们记忆之中的 潜在民俗 ㊂王晓葵认为现代民俗学的研究离不开记忆论,但笔者认为若单纯依赖记忆则必然会使研究走入死胡同,因为现代民俗学有很多内容是当下发生的,不需要过多地凭借记忆,而现时的参与观察显得更为重要㊂笔者赞同日本民俗学者对记忆论之于民俗学研究重要性的论述,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下文有详述㊂二、记忆论之于民俗学研究记忆论应如何引入民俗学研究?民俗学可在记忆论研究方面发挥什么作用?这些都是民俗学者理应深入思考的问题㊂首先,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口述史研究以及战争与灾害记忆的研究,民俗志的书写也离不开记忆48①即追求民俗资料的 真实性 ,口述访谈资料被当作文献资料的补充,民俗学变成了历史学的辅助学科㊂2014.06论㊂对此,王晓葵认为: 民俗学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民俗志的方法,而传统的民俗志的撰写工作,往往是直接对口头传承的访谈记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民俗事象随着生活方式的变迁,已经丧失了其存在的外在形态㊂比如很多地方已经不再使用耕牛,相关的农具等也不复存在㊂但是,这并不意味者相应的民俗已经消失㊂ 如有需要,他们(老农)是可以回复这个民俗事象的㊂这种现象,日本民俗学家樱田胜德称之为 潜在民俗 ㊂所谓潜在民俗,就是保存在人的记忆之中的㊁失去了外在形态,但是经过记忆的重构,是可以恢复原来的形态的㊂因此,民俗志的书写,开始越来越依据记忆的材料㊂ [5](P278)记忆的材料固然是民俗志研究与书写中的重要材料,但仅将记忆看作关于过去事情的回忆,确有片面性㊂因为如前所述,记忆研究的不仅是过去,更重要的是当下㊂小关认为:对过去事件的记忆和 记忆的主体,即生活在当下的人们所属集团的自我认同的本质,复杂地交织在一起㊂ [6](P5~22)因为 民俗 及与 民俗 关系密切的文化遗产 的承担者是当今的民众,他们本身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㊂民俗学现在不断地对那种变了形的现场进行调查并尽量地把它们记录下来,可问题是与 文化遗产 关系密切的亘古的 记忆 里没有包括当今的民众㊂在这种情况下,民俗学正试图刻画现在承担着 文化遗产 的民众的生活,作者也认为应当这样做㊂本文所论及的正是这样的 现在 的记忆㊂ [7](P302)过去的记忆与现在的记忆应有机地统合在民俗志的研究与书写中㊂其次, 非遗 项目中保护的其实就是 记忆 ,既有 物质上的记忆 也有 身体上的记忆 ㊂王晓葵指出: 人们往往认为,文化遗产是为了保存或者唤起过去的 记忆 ㊂ 其实 文化遗产 保存的 记忆 不是原本就有的,而是在人们回顾过去时产生的㊂ [7](P299~301)笔者赞同王晓葵的说法,记忆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与人的回忆行为发生关系之后的特殊产物㊂民俗学的记忆研究不只是记录与整理㊂因为,仅仅将记忆存档并不等同于文化记忆,只堆积资料而不进行甄别筛选,便缺乏感情与历史的投入,也不能表明其与当下的联系㊂记忆研究指的不仅是记录访谈录音,记录的前提是访谈,访谈的视角㊁如何访谈等本来就极为重要,这些也值得探究;如何记录也很关键,按照学界多数学者的观点,民俗学的记录不但要记录谈话内容,而且要注意观察和记录访谈现场的气氛㊁环境以及被访谈者的表情㊁动作等细节,这些是连视频都无法 完整记录 的重要内容,更不用说录音和笔录了㊂更重要的还有 记录何为 的问题㊂退一万步讲,按照理想状态,我们把发生在访谈现场的 所有 内容一应俱全地完整记录了下来,但记录的目的是什么?记录的内容作何用途?难道仅仅把民俗学研究看作资料搜集的手段吗?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在进入田野之前就应弄清访谈目的㊁田野作业的旨归㊁民俗学研究的追求等问题㊂再次,民俗学目前还面临着一个与大众传媒紧密纠缠的问题 即媒体与记忆的关系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民众包括 非遗 传承人都深受媒体的影响㊂较早注意 文化记忆 与媒体之间关系的是阳㊃阿斯曼(Jan Assmann)和爱蕾达㊃阿斯曼(Aleida Assmann)夫妇,他们的贡献是突破了哈布瓦赫的视野,将媒体引入记忆研究领域㊂他们认为 文化记忆 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走过了三个历史阶段:口头叙述阶段㊁笔录阶段与印刷阶段㊂阿斯曼夫妇非常反感印刷技术发展以后文化记忆的发展状态,他们指出,正是由于 文化民主化 ,才使得 文化传统不是得到了保护,而是得到了(不必要的或是别有用心的)更新,回忆也就变成了编造, 文化民主化 必然使传统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8](P114~140)㊂客观而言,阿斯曼夫妇的这种观点显得片面,事实是,逐渐发展的大众媒体使得人们的回忆意识慢慢地变成了生产消费品与消费人为编造 历史 的状态[8](P114~140)㊂当消费欲望超过文化传统保护理念的时候,记忆文化便会为 眼球文化 所代替,从这个角度来看,阿斯曼夫妇大声疾呼 记忆的危机 也就理所当然了㊂笔者以为,阿斯曼夫妇的这种批判实际上是对那些利用媒体制造社会记忆的权威势力的批判,也就是说,他们的批判对象不是媒体本身,而是制定记忆政策的威权者,可以肯定地说,他们的这种批判在当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㊂现如今的事实是,越来越多的人依靠媒体形成自己的社会记忆,在大众传媒的强烈冲击之下,口头叙述显得如此稀缺与无力㊂因此,媒体与社会记忆的关系问题依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深远话题㊂概括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值得思索:一是大众传媒如何帮助人们建立社会记忆?二是不同阶层的社会记忆如何反过来影响媒体的叙述,从而在媒体上表现出来?这一点在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的身上表现得极为明显,一方面传承人的身体记忆为媒体的言说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另一方面媒体的言说又影响了传承人的言说与身体记忆,二者之间的58这种互动关系值得考察㊂另外,笔者认为民俗学的记忆研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记忆的选择性记忆都是有选择的,记忆或忘却的标准分别是什么?为何记忆这个而忘却那个?记忆的标准与原则是什么?不论是个人记忆㊁集体记忆㊁社会记忆还是文化记忆,都是选择的结果,这里就存在选择的原则与标准的问题,而这也就是需要着力探讨的内容㊂选择的原则与标准并不是客观地存在于那里的,而是受到各种外界因素影响的㊂ 从技艺规定身份这个角度看,应该记住什么,忘却什么,就不仅仅是一个纯技术性的问题,也不仅仅是 记忆的策略 的问题,而更是反映了这个人或这个民族现实的需求,也反映了该人或该民族面对过去的道德责任和勇气㊂这种记忆的需求和面对过去的道德责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记忆,规定了这个人或这个民族怎么看自己以及希望他人怎么对待他/它㊂ [2](P2)社会学家哈布瓦赫区分了 记忆 与 回忆 ,认为回忆是过程,记忆是结果,并且指出: 既然个人回忆的前提是社会需要,记忆是回忆的结果,那记忆也必然充满瑕疵㊂记忆是社会回忆过程中的重新建构,是一种社会行为㊂换言之,记忆本身和它所涵盖的事件本身之间有很大差异㊂也就是说,在记忆的构建过程中,事件有所丢失,也有所补充,但作为回忆的结果即记忆和曾经发生过的事件之间绝对不是等同的㊂回忆是有策略的,社会的忘却和记忆有一部分是迎合了当权者或者是社会势力强大的利益集团的某种需要㊂ [9](P66)如上文谈到的媒体与记忆的关系,其中隐藏的威权势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㊂2.记忆建构身份在现实社会,一个人的身份,一个民族的自我认同,无不与这个人㊁这个民族对自己过去的记忆有关㊂ [2](P2)可见,不论是个人记忆㊁集体记忆还是社会记忆,均不同程度地具有建构身份的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建构身份是记忆存在的最本质特征之一㊂ 在塑造自己的身份时必然要求我们找出能说明我们认为这是我们的一连串事件㊂在这样做的过程中,我们从无数的经验中筛选一些我们认为可面对今天的事实,同时我们又根据事实的重要性来决定我们的筛选㊂记忆就是这个筛选作业的产物㊂没有忘却就没有记忆㊂ [10](P170)记忆建构身份的过程实际就是把过去与现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过程,是一个赋予过去事件以一定意义的主体行为,其中含有充分的主体性㊂回到田野个案,朱仙镇木版年画艺人郭太运的身体记忆有助于他现在的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身份的塑造,因此,探究身体记忆(包括郭太运本人的身体记忆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的身体记忆,包括政府相关资料的记忆即记载或记录)是如何塑造的以及塑造的过程等,搞清楚身体记忆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话题㊂3.记忆的对峙性不同主体对同一件事情的记忆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便出现了不同记忆的对峙与共存㊂例如,在上述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郭太运的身体记忆与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身体记忆中,存在着官方的记忆与民间的记忆㊁公共的记忆与私人的记忆㊁正式的记忆与非正式的记忆㊁ 正确的 记忆与 错误的 记忆的对峙与共存㊂上述现象在现代通信技术高度发展之后,在非政府组织大量出现之后,更加凸显出来㊂不同的群体对似乎是同样的 过去 ,明显有着不同的 故事 ,而这不同的故事,则限定着这些群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甚至限定了他们对未来的设想㊂ [2](P6)面对不同的记忆与叙述,民俗学者究竟应持何种态度?笔者以为,最先明确的便是不同的记忆是如何进行叙述的?诸如此类的不同的叙述方式因何得以存在?在分析这些不同记忆与不同叙事时,关键不在于探讨其合情合理性,而在于探讨它们究竟是如何形成的㊂另外,还存在一种比较特殊的 对峙 ,即同一个人的 不同的记忆 ㊂在郭太运的 身体记忆 中也包含着这种 对峙 ,也就是说郭太运的对自己记忆的讲述以及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等民俗的讲述,都不完全是他关于记忆与民俗的最本源的 知识 ,而是通过与外边世界 比较 之后的 知识 ㊂简单地说,就是针对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时间段或在不同的场合,传承人也会有不同的记忆与言说㊂究竟哪一种记忆与言说是正确的?这不是笔者着重讨论的话题,不同记忆与言说的形成原因与过程才是最值得思考的问题所在㊂不可否认的是,传承人在受到媒体影响的过程中主观上认可威权势力的话语权,而对自己的本来记忆产生了疑惑甚至是背离㊂4.个人记忆与社会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是社会记忆研究的鼻祖㊂在他之前,学界对社会记忆的研究重点几乎都682014.06放在了生理遗传条件或心理条件方面㊂哈布瓦赫对社会记忆的研究具有名副其实的颠覆性㊂他认为,个人记忆由社会来决定,集体记忆与个人记忆不可分割,集体记忆可以共享并且可以传递给后代,并且指出集体记忆存在于现代社会和一些社会团体中㊂哈布瓦赫非常关心个体记忆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只有在社会里人们才能获取他们的记忆㊂也只有在社会里人们才能回忆,认同其回忆以及使记忆找到自己的位置㊂ [11](P38)按照其观点,个人记忆只有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才能形成,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相对,个人记忆具有社会性并受社会的制约㊂因此,民俗学对个人记忆的研究意义重大,例如对传承人等人口述史的研究便显得格外紧迫,因为这些看起来属于个人记忆的内容其实与集体记忆和社会记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集体与社会的某些内容与动向㊂透过个人记忆,来审视集体和社会的某些变化与特征,才是研究的关键所在㊂三㊁身体记忆与民俗学研究在民俗学记忆研究中身体记忆占据重要位置,因此笔者把身体记忆作为独立的一个小节进行论述㊂首先来对 身体记忆 的概念进行界定,界定之前有必要对以往学术界的相关概念进行回顾㊂社会记忆研究的鼻祖莫里斯㊃哈布瓦赫使用的概念是 集体记忆 (collective memory),德国的古埃及学家阳㊃阿斯曼(Jan Assmann)则用 文化记忆(cultural memory)的概念,其后的学者也有使用 公共记忆 (public memory)和 社会记忆 (social memory)这两个概念的㊂但以上概念均没有明确其 身体性 ㊂而之后的学者也没有对之作出明确的定义㊂只有刘铁梁才真正强调了身体记忆的重要性,他的观念深深影响了弟子们,张青仁在2009年发表的‘身体性:民俗学的基本特性“便是例证㊂笔者对刘教授 身体记忆 的理解是: 身体记忆 一方面包括 头脑中的记忆 ,另一方面包括 身体实践 或曰 身体技艺 ,因此笔者在做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田野调查时,比较注意收集记忆与技艺这两方面的资料信息,实际上,二者紧密杂糅在一起,艺人按照师傅传下来的方法制作木版年画这个身体实践过程本身,既有技艺的成分,又有记忆的成分,可以说记忆包含在技艺中 通过大脑的记忆来记住师傅传授的年画制作技艺;同时技艺也包含在记忆中 大脑中记住的不仅有木版年画其他方面的知识,而且还有其传统的制作工艺即技艺知识,这里的记忆将为年画制作技艺的实施助一臂之力[12](P111~133)㊂需要指出的是,笔者这里谈到的身体记忆不局限于某一个体的身体范围之内,也可以指两个个体或者是多个个体之间的身体记忆,即身体记忆具有主体间性,它存在于互动的主体间的范围内㊂因此可以说,身体记忆概念的提出与在民俗学研究中的运用将是一个不小的突破,同时也拓展了民俗学身体研究的路径㊂笔者认为,身体记忆概念在民俗学研究中的引入,与刘铁梁的 感受民俗学 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只要提到身体,就不可回避感受㊂这里的感受既包括研究者主体的感受㊂刘铁梁说: 民俗学直接面对的却是有主人在场的生活文化㊂ [13](P24)在这里,他强调不要忽视生活的整体性,并且指出 应该说,只有通过人的行动,才能呈现出生活的整体性,而不是靠民俗事象的排列组合 [13](P24)㊂根据刘教授的观点,笔者认为民俗学研究应该重视人㊁人的生活与感受,其中包括对人身体记忆的思考与研究㊂刘铁梁还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中指出: 地方社会保护民俗文化就是在保护其共同的历史记忆 , 对于一个地方社会来说,保护民俗文化就是在保护地方社会共同的历史记忆,即一个集体对于共同经历的生活变化的记忆㊂既要求改变生活,又要求记住自己的过去,这两方面的要求构成了当代人的文化心态 [14]㊂另外刘铁梁还强调: 民俗学的 根本性的价值是对于生活整体的关照㊂ [13](P2)而关照生活整体,最需要关注的则是生活中的人,因此对人的身体记忆的关照与研究就显得如此迫切㊂笔者认为,除了上述之主体间性,身体记忆还具有复合性㊂即身体记忆这一概念的使用并不仅仅局限于个人记忆的范畴之内,它同时还适用于集体记忆㊁社会记忆与国家记忆等范畴㊂因为身体虽然首先是个人的身体(包括身与心),但同时也是集体㊁社会和国家的身体㊂尽管集体㊁社会和国家没有具像的身体存在,但这并不影响身体记忆的研究,因为笔者所谈论的身体记忆从根本上来讲,与其说是一种研究对象或研究内容,倒不如说是一种研究方法㊂这种观点深受刘铁梁教授的影响,之所以强调身体记忆在民俗学学科范围内的重要性,实际上依然还是在回应与践行刘铁梁的 感受生活的民俗学 的理论观点㊂因此,不论是 通过民俗 还是 通过身体 ,方法论的凸显才是关键所在㊂四㊁结㊀语目前,记忆研究还未成为主流的考察方法,依78。
顾颉刚民俗学论集
读《顾颉刚民俗学论集》摘要:顾颉刚先生对中国现代民俗学的产生、发展有重大贡献,其民俗学研究涉及对民歌、传说、神话、风俗等方面的研究,开拓了民俗学研究的学科视野。
顾颉刚对民俗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对“孟姜女故事”的研究。
由于顾颉刚先生的民俗学研究是服务于其史学研究的,这也不可避免的局限了其民俗学研究的持续深入和拓展。
关键词:顾颉刚民俗学中国的学人对于民俗的关注、记录和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
相传周代的统治者已经通过采风问俗、移风易俗的方式,以图有补于政教。
从《史记》开始,历代史籍都有对当时社会风俗、习尚的记录。
许多学者或是出于有益政治的目的,或是出于博物猎奇的嗜好,或是出于彰明后学的责任,或是出于志异地方的需要等不同的原因,从而记录了历代大量的民俗资料。
大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的古籍《山海经》,记载了丰富的神话、宗教、民间医药等古代民俗珍贵资料。
东汉时产生了专门讨论风俗的著作,如应劭的《风俗通义》。
魏晋时期周处《风土记》、宗懔《荆楚岁时记》都是专门记述地方风俗的著作。
隋唐以来,全部或部分记录风俗习惯及民间文艺的书籍就更多了。
可以说,对民俗和民间文化的研究时我国自古以来的学术传统。
中国历史上对民俗的注意和了解过程与欧洲的情况有很大不同。
欧洲民俗学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是伴随着15世纪到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的不断深入,在对外部野蛮民族的注意和考察过程中产生的,首先注意到欧洲文明和这些异域民族文化的不同,然后才注意到本民族内部的原始文化遗留。
是文明与野蛮、是内与外的关系。
而中国则从一开始就注意的是贵族文化与平民文化的区别,是礼与俗的对立,是上与下的关系。
由于研究取向的不同,这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传统中国与西方的民俗研究活动价值取向的差异。
以上可以看出,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对民俗研究的传统,积累了大量的民俗研究资料,并且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取向。
但是,传统的中国民俗学活动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科学、现代的研究方法。
随着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西学东渐形式的迅猛发展。
中国民俗专业教科书
中国民俗专业教科书摘要:一、中国民俗专业教科书简介1.民俗学科的背景与意义2.民俗专业教科书的发展历程3.教科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二、民俗学科的背景与意义1.民俗学科的定义与范围2.民俗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方法3.民俗学科在我国的重要性三、民俗专业教科书的发展历程1.传统民间文化教育与教材2.现代民俗学科的建立与教材编写3.新中国成立后民俗专业教科书的发展四、教科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1.民间故事与传说2.民间歌谣与戏曲3.民间信仰与习俗4.教科书的特点与价值正文:中国民俗专业教科书是对我国丰富的民间文化进行整理、研究和传承的重要工具。
民俗学科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从古代的民间传说、歌谣到现代的民俗学,都对人们的生活、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民俗学科的发展,民俗专业教科书也逐渐成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学科的背景与意义体现在其广泛的研究范围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民俗学科关注的是广大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并传承的各种文化现象,包括民间故事、传说、歌谣、戏曲、信仰、习俗等。
这些现象既反映了民众的生活观念、价值观,也塑造了民众的精神世界。
因此,民俗学科的研究对于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民俗专业教科书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教育理念和学术成果。
早期的传统民间文化教育以口头传授为主,文字记录为辅。
随着现代民俗学科的建立,学者们开始系统地整理和研究民间文化,并编写相应的教材。
新中国成立后,民俗专业教科书在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种类丰富,而且质量不断提高。
教科书的主要内容涵盖了民间故事与传说、民间歌谣与戏曲、民间信仰与习俗等方面。
这些内容都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民众的智慧和生活情趣。
教科书的特点在于它既有严谨的学术性,又具有生动的故事性,使得读者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和传承民间文化。
总之,中国民俗专业教科书是我们了解和传承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学的路径
作者: 高丙中[1]
作者机构: [1]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民俗研究
页码: 5-16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生活世界;民俗学;文化政治;文化自觉
摘要:中国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应该把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作为认识的对象与关怀的目标,民俗学能够在其中发挥关键的引领作用。
与发挥这种作用相匹配,民俗学应该定位为研究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文化传承的社会科学。
按照这一发展路径,民俗学将成为现代国家建设中的基础性学科和支柱性学科。
一块文化“飞地”
作者: 刘锡诚
出版物刊名: 民俗研究
页码: 157-159页
主题词: 民间文化遗存;民间宗教;巫术巫蛊;文化现象;思想解放运动;《六百年屯堡——明王朝纪事》;民俗学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叶,我国思想界陆续冲破一些禁区和摆脱'左'的樊篱,各地开始大量发掘和公布了许多过去不敢问津的民间文化遗存,包括常被误解为封建迷信的民间宗教和巫术巫蛊等文化现象.1983年,周扬先生生前曾把这次思想解放,称为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加以论述.正是在这次思想解放运动开始不久,贵州的文化界人士就把安顺地区的军傩--地戏介绍到了全国,从而使我们知道,在那里的乡野民间,至今还保存着五六百年前明代初年朱家王朝以'调北征南'和戍边名义由原居地安徽等地派去的皇家军队的后裔,他们的文化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被保存下来.80年代末,台湾清华大学教授、人类学和民俗学家王秋桂先生主持启动一个庞大的'中国地方戏与仪式研究'计划,安顺地区的军傩--地戏也被列入其中,因而在当地对傩文化进行了相当广泛的调查.课题完成后,秋桂向我们赠送了他本人与当地文化研究者沈福馨两人合作编著的<贵州安顺地戏调查报告集>(民俗曲艺丛书,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1994年出版)一书,从而使我们有了更多的材料,对军傩--地戏也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俗学摘要
一.八卦符号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二.铁扫箸
申子辰男正女腊月,巳酉丑男六女九,寅午戌男四女七,亥卯未男二女八,男犯主妨岳丈家人,家破人亡,女犯主妨婆家一贫如洗。
三.男女婚姻忌相
鼠与羊相不相投,不叫白马见青牛。
虎与蛇相如刀切,兔子见龙不长寿。
金鸡不与犬相配,猿猴见猪泪眼流。
四.月德贵:正五九月丙,二六十月甲,三七十一月寅,四八十二月庚。
天德贵;正丁二坤宫,三壬四辛同,五乾六甲上,七癸八艮同。
九丙十居一,子巽丑庚中。
天乙贵;甲戊兼牛羊,乙己鼠侯乡,丙丁猪鸡位,壬癸卯蛇藏。
庚辛逢虎马,此是贵人方.。
命中若遇者,定穿紫衣郎。
5.千斤殺
春巽夏坤秋在乾,冬来艮上不安然。
人若犯了千斤殺,牛羊死的万万千。
6.大偷修日
壬子癸丑共丙辰,丁巳戊午己未行,庚申辛酉八日内,诸位凶神尽朝天。
兴工连夜及修造,补旧换新永无干。
7.小偷修日
壬午癸未天上来,庚子辛丑玉皇差。
戊子己丑朝上界,握得黄河永无灾。
8.四离日: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俱前一日是也。
9.四绝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俱前一日是也。
10.四不吉祥日;上官初四不为良,初七、十六最可伤,十九更兼二十八,愚人不信必遭殃。
出车、出行、嫁娶、迁徙不用此日。
11.十恶大败日、百事不利。
甲巳年三月,戊戌年七月,癸亥年十月,丙申年十一月,丁亥己庚年四月,壬申年九月,乙巳丙辛年三月,辛巳九月,庚辰年十月,甲辰戊癸年六月,乙丑丁壬不忌。
12.杨公忌日
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廿九,八月廿七九月廿五,十月二十三,十一月廿一,十二月十九。
13.月忌日百事不吉
初五、十四、二十三,年年月月在人间,初五犯者家长死,十四逢之身自残。
行船落水造官事,只因遇者二十三。
14.定生时
子午卯酉旋正顶(兄弟多),寅申巳亥旋偏左(三两个),辰戌丑未旋偏右(独一个)。
子午卯酉面朝天,寅申巳亥侧身,辰戌丑未向风。
15.李春风六摇神科:
正七起大安,二八是流连,三九是速喜,四十是小吉,五、十一为赤口,六、十二是空亡。
16.白衣煞主妨母、三层妻
子人二月,丑人三月,寅人四月,卯人五月,辰人六月,巳人正月,午人八月,未人九月,申人十月,酉人十一月,戌人十二月,亥人七月。
17.垒锅台方向
面西烧火子孙长,面南烧火无祸殃,面东贫穷北不利,做灶问师仔细祥。
18.安锅吉凶日
破建妨家长,除危母受殃。
成满害男女,执闭损牛羊。
开定多财宝,平收进田庄。
19.王宫验宅(节录)
道四周围似井栏,官司囚罪四肢残,虽然见孙一时好,日后冷落实可怜。
两边有水流,英雄显二龙。
此宅家道盛,官位至三公。
宅舍实可求,西南水东流。
此处安营舍,三公又封侯。
前边有水头,东西两下流。
子孙难兴旺,常守孤盆忧。
两道白虎缺,百事不成祥。
失火家财破,争论口舌伤。
十字路上生,此地是不良,家长多生病,男女必遭殃。
四面无势八向平,学钱诗人并不通,葬后不经三两悲,高官富贵旺人丁。
中高似莲花,安生必大发,资财多富贵,紫施金帯家,中空四下高,修宅不辞劳。
人口安生旺,家门显英豪。
四面俱高必内低,低中一穴最为高。
二.算命学摘要
1.年上正官
年上正官多聪明,一个和气满春风,若无七煞上官混,财印相助贵而荣。
正官不敢见伤官,见了伤官祸不轻。
正官酉印须登福,更见财旺福禄昌。
若逢食神伤官地,却坏官星大不祥。
2.年上偏官
年上偏官主劳心,少年不幸老来人。
万般生活不如意,弄巧成拙受苦人。
年上偏官破租田,一生福禄半中闲。
八字若有财星见,必是忙人不得闲。
七煞若有羊刃助,新高志大也酉名。
最怕食神伤官来,伤官食神反为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