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谱分析报告 实验报告材料

合集下载

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光谱分析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通过使用光谱仪进行光谱分析,在明确实验目的的基础上,详细讲解了实验步骤与方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实验通过测量不同材料的光谱,得到了它们特有的光谱图,同时对于光谱产生的原理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引言:光谱分析是基于物质吸收光能带来的特定能量跃迁,通过分析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能力,可以得到物质的光谱特征,从而用于物质的鉴定和定性定量分析等方面。

本实验旨在通过使用光谱仪对不同材料进行光谱分析,探究其原理和操作方法,并进一步了解光谱分析的应用。

方法与步骤:1.实验器材准备:光谱仪、样品(例如金属样品或化合物溶液)、光源、计算机和相关软件等。

2.样品制备:根据实验要求制备所需样品。

3.光谱仪的调试:启动光谱仪,并根据相关要求进行调整和校准,确保仪器正常工作。

4.样品光谱测量:将样品置于光谱仪的样品台上,选择合适的波长范围和光强设置,点击“开始”进行光谱测量。

5.数据分析与保存:根据实验要求,对测量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并保存相应的光谱图和数据文件。

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测量得到了不同材料的光谱图像,并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与讨论。

对于金属样品而言,我们发现了金属元素各自的光谱特征线,这些特征线可以用于金属的鉴别和分析。

而对于化合物溶液样品,我们发现在特定的波长下,溶液的吸收峰强度会有所变化,通过量化这些变化,我们可以进行溶液的定性定量分析。

本实验结果表明,光谱分析在物质鉴定和定性定量分析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光谱资料丰富,能够提供大量有关物质组成和结构的信息,为科学家们在实验室研究中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工具。

结论:光谱分析实验通过使用光谱仪测量不同材料的光谱图,得到了它们特有的光谱特征,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光谱分析在物质鉴定和定性定量分析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王五,赵六.光谱分析及其应用.化学通讯,20XX:20-25.。

仪器分析实验报告光谱

仪器分析实验报告光谱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2. 掌握光谱仪器的操作方法,包括紫光/可见光光度计、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荧光光谱仪。

3. 学习分析玻璃透光率、薄膜吸收光谱、固体粉末红外光谱和固体发光材料荧光光谱的测试方法。

4. 了解影响光谱分析结果的主要因素,并尝试进行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二、实验原理光谱分析是利用物质对光的吸收、发射、散射等特性,对物质的组成、结构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主要包括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荧光光谱等。

1. 紫外-可见光谱:物质对紫外-可见光的吸收与分子中的电子跃迁有关,通过测量吸收光谱,可以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2. 红外光谱:物质对红外光的吸收与分子中的振动、转动有关,通过测量红外光谱,可以了解物质的官能团和化学结构。

3. 荧光光谱:物质在吸收光子后,会发射出光子,通过测量荧光光谱,可以了解物质的分子结构、聚集态等。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紫光/可见光光度计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3. 荧光光谱仪4. 标准样品(玻璃、薄膜、固体粉末、发光材料)5. 仪器操作说明书四、实验步骤1. 紫光/可见光光度计操作(1)打开仪器,预热30分钟。

(2)设置波长范围、扫描速度、灵敏度等参数。

(3)将标准样品放入样品池,进行光谱扫描。

(4)记录吸收光谱,并进行数据处理。

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操作(1)打开仪器,预热60分钟。

(2)设置波数范围、分辨率、扫描次数等参数。

(3)将标准样品放入样品池,进行光谱扫描。

(4)记录红外光谱,并进行数据处理。

3. 荧光光谱仪操作(1)打开仪器,预热30分钟。

(2)设置激发波长、发射波长、扫描速度等参数。

(3)将标准样品放入样品池,进行光谱扫描。

(4)记录荧光光谱,并进行数据处理。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紫光/可见光光度计通过比较标准样品和待测样品的吸收光谱,可以确定待测样品的组成和结构。

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光谱分析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通过使用分光计对各种材料的光谱进行扫描和分析,利用光谱图谱的特征和原理来确定材料的成分和性质。

实验结果表明,光谱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来确定物质的组成和特性。

引言:光谱分析是一种利用物质与光的相互作用来研究物质性质和成分的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当物质受到激发后,会吸收或发射特定波长的光,从而形成特征性的光谱图谱。

根据不同波长光的吸收或发射情况,可以确定物质的成分和性质。

光谱分析在材料科学、化学、天文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实验方法:1.实验仪器:分光计、光源、样品架、光电二极管等。

2.实验步骤:a.将需要分析的样品放在样品架上,使其与光源光线垂直。

b.打开分光计电源,调整分光计的波长范围。

c.调整样品架的高度,使其光线正常通过。

d.观察光电二极管输出的信号,并记录相应的波长和幅度。

e.通过改变样品或调整分光计参数,获取更多的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我们选取了几个常见的样品进行光谱分析,包括白色LED灯泡、红色食用色素、绿色荧光剂和蓝色纸张。

1.白色LED灯泡:在分光计的可见光波长范围内,观察到了连续的谱线,无明显的波峰。

2. 红色食用色素:在分光计的红外光波长范围内,观察到了一条明显的波峰,波长约为620nm,与红色光的波长相符。

3. 绿色荧光剂:在分光计的可见光波长范围内,观察到了连续的谱线,其中有2个明显的峰,波长分别约为525nm和550nm,与绿色光的波长相符。

4. 蓝色纸张:在分光计的可见光波长范围内,观察到了连续的谱线,其中有1个明显的峰,波长约为470nm,与蓝色光的波长相符。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确定样品的光谱特征和成分。

白色LED灯泡的连续谱表明它发出的光包含了所有波长的可见光,而红色食用色素、绿色荧光剂和蓝色纸张的谱线表明它们只能吸收或发射特定波长的光。

结论:光谱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来确定物质的组成和特性。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到了样品在不同波长的光下的吸收和发射特性,进一步提高了我们对物质的认识和理解。

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光谱分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光谱分析引言:光谱分析是研究材料和物体的光谱特性的一种方法。

通过将光线分离为不同波长的成分,我们可以分析物质的组成、结构以及其他相关信息。

光谱分析在化学、物理、天文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光谱分析的方法探究不同物质的光谱特性,并了解光谱仪器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材料与方法:1.实验仪器:光谱仪、光源(例如白炽灯、氢灯等)、不同材料(例如氢气、氧气、干净的玻璃片等)2.实验步骤:a.打开光谱仪并预热,调整光对准器使得光束准确地进入光源。

b.依次放入不同的材料,记录下光谱图。

c.分析光谱图,探究不同波长的光的强度分布以及可能的起因。

结果与讨论:在本实验中,我们首先使用白炽灯作为光源,并将玻璃片放置在光谱仪的光路上。

当观察到光谱图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连续的彩虹色带。

这是因为白炽灯发出的光是由连续的波长范围所组成的。

接下来,我们用氢气和氧气填充两个不同的容器,并将它们放在光谱仪的光路上。

观察到的光谱图显示出了不同的特征性线条,这是因为氢和氧分子的能级结构限制了它们可能吸收和发射的光的波长。

接下来,我们将分析光谱图中的强度分布。

在白炽灯下观察到的光谱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红色光的强度随波长的增加而增加,而蓝色光的强度随波长的减小而减小。

这是因为白炽灯主要发射红光和蓝光,并且它们在可见光谱范围内具有不同的波长。

在氢气和氧气的光谱图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现象,不同波长的光的强度分布不同。

这反映了氢和氧分子的能级结构,不同的能级跃迁导致了不同波长光的吸收和发射。

通过光谱分析,我们可以确定不同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例如,通过观察到特定波长的光谱线条,我们可以确定氢气和氧气的存在。

光谱分析还可以用于判断材料的纯净度,例如观察到特定的光谱线条可能意味着材料存在杂质。

结论:通过光谱分析的实验,我们了解了不同物质的光谱特性,并通过光谱图的观察和分析,探究了不同波长光的强度分布。

光谱分析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在物质分析、结构研究以及其他相关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光谱分析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光谱仪器对物质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进行测量和分析,探究不同物质在可见光范围内的特征光谱并研究其应用。

实验器材:1. 光谱仪器:利用光栅原理进行光谱分析的仪器。

2. 小样品盒:用于放置待测样品的盒子。

3. 可见光源:作为样品激发光源。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将光谱仪器放置于无干扰光线的环境中,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b) 确保光源的稳定性和光强,保证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c) 调整光谱仪器的光栅角度,使其处于最佳状态。

2. 测量吸收光谱:a) 将待测样品放置于样品盒中,确保样品与仪器之间的光路畅通。

b) 打开光谱仪器并选择吸收模式,调整光谱仪器的参数如波长范围和扫描速度。

c) 通过光谱仪器的显示屏,观察和记录样品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吸收光谱。

3. 测量发射光谱:a) 将待测样品以固、液体或气体形式放置于样品盒中。

b) 打开光谱仪器并选择发射模式,调整光谱仪器的参数如波长范围和扫描速度。

c) 通过光谱仪器的显示屏,观察和记录样品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发射光谱。

4. 实验数据分析:a) 对于吸收光谱,根据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推测样品中存在的吸收物质以及其浓度。

b) 对于发射光谱,根据发射峰的位置和强度,推测样品中存在的发射物质以及其性质。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以上实验步骤,我们成功地获取并记录了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的数据。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对样品中的物质进行了分析和推测。

在吸收光谱中,我们观察到了一些特征吸收峰。

根据这些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我们可以推测样品中存在的吸收物质及其浓度。

这对于分析样品组成、质量和纯度具有重要意义,并在化学、物理、生物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在发射光谱中,我们观察到了样品中的发射峰。

通过这些发射峰的特征,我们可以推测样品中存在的发射物质及其性质。

这对于材料科学、能源研究和光电子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光谱分析作为一种常用的分析手段,不仅可以用于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还可以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反应机制。

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紫光/可见光光度计、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荧光光谱仪的基本原理、主要用途和实际操作过程。

2. 掌握玻璃透光率、薄膜吸收光谱、固体粉末红外光谱和固体发光材料荧光光谱的测试方法。

3. 学习分析影响测试结果的主要因素。

二、实验原理1. 光谱分析是利用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发射和散射特性来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一种方法。

2. 紫光/可见光光度计:当光波与物质相互作用时,物质会吸收一部分光能,产生吸收光谱。

紫外和可见光的能量接近于电子能级之间的能量差,故紫外与可见光吸收光谱起源于价电子在电子能级之间的跃迁。

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当红外光照射到化合物上时,分子会吸收一部分光能转变为分子的震动能量或转动能量。

通过分析吸收光谱中的特征峰,可以推知被测物的结构。

4. 荧光光谱仪:当物质吸收光能后,由基态跃迁至激发态,激发态是不稳定的,寿命极短,激发态分子会迅速以向周围散热或再发射电磁波(荧光或磷光)的方式回到基态。

通过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可以研究物质的性质。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紫光/可见光光度计、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荧光光谱仪、样品池、光源、单色器、探测器等。

2. 试剂:玻璃样品、薄膜样品、固体粉末样品、固体发光材料样品、标准样品等。

四、实验步骤1. 紫光/可见光光度计实验(1)开启仪器,预热30分钟。

(2)选择合适的波长,设置合适的参比溶液。

(3)依次测量样品溶液的吸光度。

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实验(1)开启仪器,预热30分钟。

(2)将样品置于样品池中。

(3)设置合适的扫描参数,进行红外光谱扫描。

3. 荧光光谱仪实验(1)开启仪器,预热30分钟。

(2)将样品置于样品池中。

(3)设置合适的激发光波长和发射光波长。

(4)依次测量样品的荧光强度。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 记录实验过程中测得的吸光度、红外光谱、荧光强度等数据。

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光谱分析实验报告光谱分析实验报告引言光谱分析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实验方法,通过对物质发射、吸收、散射光的分析,可以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探究不同物质的光谱特征,并理解光谱分析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实验目的1. 了解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光谱仪的操作技巧;3. 利用光谱分析仪器,研究不同物质的光谱特征。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根据实验要求,准备好所需的光谱仪器和试样;2. 确定实验条件:调整光谱仪器的波长范围、积分时间等参数,以获得清晰的光谱图像;3. 测量样品光谱:将待测样品放入光谱仪器中,记录下样品的光谱图像;4. 数据处理与分析:根据测量结果,分析样品的光谱特征,并与已知数据进行比对;5. 结果验证与讨论: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并进行相关讨论。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取了几种常见物质进行光谱分析,包括金属元素、有机化合物和荧光物质。

金属元素的光谱特征我们首先对几种金属元素进行了光谱分析,包括铜、铁和锌。

通过实验测量,我们得到了它们的光谱图像,并进行了比对分析。

铜的光谱图像显示了明显的特征峰,这是由于铜原子在激发态和基态之间的能级跃迁所产生的。

通过对比不同波长下的吸收峰值,我们可以确定铜的特征波长范围。

铁的光谱图像显示了多个特征峰,这是由于铁原子的电子结构复杂所致。

通过对比不同峰值的强度和位置,我们可以推断出铁的不同能级跃迁。

锌的光谱图像显示了较为简单的特征峰,这是由于锌原子的电子结构相对简单。

通过对比不同波长下的吸收峰值,我们可以确定锌的特征波长范围。

有机化合物的光谱特征我们还选取了几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进行了光谱分析,包括苯酚、甲苯和乙醇。

通过实验测量,我们得到了它们的光谱图像,并进行了比对分析。

苯酚的光谱图像显示了明显的吸收峰,这是由于苯酚分子中的特定官能团所致。

通过对比不同峰值的位置和强度,我们可以推断出苯酚的结构特征。

甲苯的光谱图像显示了多个吸收峰,这是由于甲苯分子中的不同官能团所致。

分子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分子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分子荧光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2. 掌握荧光光谱仪器的组成及各部分作用;3. 分析影响荧光强度的内部结构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4. 了解光谱分析法的应用范围。

二、实验原理分子荧光光谱分析是利用某些物质分子受光照射时所发生的荧光的特性和强度,进行物质的定性分析或定量分析的方法。

当分子吸收紫外和可见光后,电子跃迁到激发态,随后以发射辐射的方式释放能量,再回到基态。

如果发射的波长与吸收的波长相同或不同,这种现象称为光致发光,其中最常见的光致发光现象是荧光和磷光。

荧光光谱分析主要包括激发光谱、发射光谱、同步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

激发光谱表示激发光波长与荧光强度之间的关系,发射光谱表示荧光光波长与荧光强度之间的关系。

同步光谱是指激发光波长和发射光波长同时改变时,荧光强度的变化情况。

三维荧光光谱是指在三维坐标系中,激发光波长、发射光波长和荧光强度之间的关系。

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包括内部结构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

内部结构因素主要包括分子的共轭程度、取代基、分子结构等。

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溶剂、温度、pH值、浓度等。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1. 实验仪器与试剂:荧光光谱仪、激发光源、样品池、标准样品、溶剂等。

2. 实验步骤:(1)将荧光光谱仪开机预热,调整好仪器参数;(2)将标准样品放入样品池,调整样品池位置;(3)设置激发光波长,进行激发光谱扫描;(4)设置发射光波长,进行发射光谱扫描;(5)设置同步光谱参数,进行同步光谱扫描;(6)设置三维荧光光谱参数,进行三维荧光光谱扫描;(7)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激发光谱扫描结果显示,标准样品在特定波长范围内有明显的荧光峰,说明该样品在该波长范围内具有荧光特性。

2. 发射光谱扫描结果显示,标准样品在激发光波长下具有明显的发射峰,说明该样品在该激发光波长下具有荧光发射特性。

3. 同步光谱扫描结果显示,激发光波长和发射光波长同时改变时,荧光强度也随之变化,说明激发光波长和发射光波长对荧光强度有显著影响。

红外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红外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红外光谱分析实验报告引言红外光谱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可以用来确定物质的结构和化学成分。

本实验旨在通过红外光谱仪对不同物质进行光谱分析,以探究其特征峰和功能团的存在。

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1.红外光谱仪2.不同物质样品3.实验室笔记本电脑方法1.将待测物质样品涂抹在红外透明片上,确保样品均匀覆盖且薄度适中。

2.将红外透明片放入红外光谱仪中,确保与光谱仪接触良好。

3.打开红外光谱仪软件,在电脑上进行光谱分析。

4.记录光谱图中的特征峰和波数范围。

5.根据已知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谱,对比并鉴定未知物质的功能团。

实验结果和讨论通过红外光谱仪进行光谱分析,我们得到了不同物质的红外光谱图。

根据这些光谱图,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物质在红外光谱中的特征峰和波数范围。

特征峰是光谱图中出现的峰状信号,与物质的化学结构和功能团密切相关。

通过对已知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谱的对比,我们可以初步鉴定未知物质的功能团。

例如,羟基(OH)的拉伸振动通常在3200-3600 cm^-1范围内出现,而氨基(NH)的拉伸振动通常在3100-3500 cm^-1范围内出现。

在本实验中,我们对未知物质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并与已知化合物的光谱图谱进行对比。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未知物质的光谱图中出现了羟基(OH)的拉伸振动特征峰,因此可以初步判定未知物质中含有羟基功能团。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红外光谱分析只能提供未知物质的初步判定,并不能确定其具体化学结构。

为了进一步验证和确定物质的结构,还需要结合其他分析技术和实验数据。

结论通过红外光谱分析,我们可以初步鉴定物质中的功能团,并对物质的化学成分进行推测。

红外光谱分析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分析方法,可应用于化学、药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实验中。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红外光谱分析只能提供初步判定,不能确定物质的具体结构。

因此,在进一步研究中,我们需要结合其他分析技术来验证和确定物质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参考文献1.Smith, J. R. Introduction to Infrared Spectroscopy. CRC Press, 1996.2.Silverstein, R. M.; Webster, F. X.; Kiemle, D. J. SpectrometricIdentifica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 Wiley, 2005.。

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 了解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仪器装置。

2. 学习如何进行光谱测量和分析。

3. 熟悉光谱仪的操作和调节方法。

实验仪器和材料:
1. 光谱仪:包括光源、入射光栅、显微镜、光电探测器等。

2. 待测样品:例如化合物溶液或固体样品。

3. 透明容器:用于装载化合物溶液。

实验步骤:
1. 将待测样品置于透明容器中。

2. 调节光谱仪的入射光栅和显微镜,使得光线能够通过样品并进入光电探测器。

3. 打开光源,调节光源的强度和位置,使得样品处的光照射强度适中。

4. 使用光谱仪的控制面板,选择合适的波长范围和步进值。

5. 开始测量,记录下每个波长点对应的光强值。

6. 完成测量后,绘制出光谱图,并根据光谱图进行分析和判断。

实验结果与讨论:
根据实验测量得到的光谱图,可以看到某些波长点对应的光强值较高,表明样品在这些波长点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通过和已知样品的光谱图进行比较,可以初步确定待测样品的成分。

实验总结:
光谱分析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分析方法,通过测量不同波长下的光强值,可以得到物质的吸收特性和组成信息。

实验中我们学习了光谱仪的操作和调节方法,掌握了如何进行光谱测量和分析。

通过实验,我们对光谱分析原理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科学实验技能。

2023年红外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2023年红外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一、【试验题目】红外光谱分析试验二、【试验目旳】1.理解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旳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2.掌握红外光谱分析旳基础试验技术3.学会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进行样品测试4.掌握几种常用旳红外光谱解析措施三、【试验规定】运用所学过旳红外光谱知识对碳酸钙、聚乙烯醇、丙三醇、乙醇旳定性分析制定出合理旳样品制备措施;并对其谱图给出基本旳解析。

四、【试验原理】红外光是一种波长介于可见光区和微波区之间旳电磁波谱。

波长在0.78~300μm。

一般又把这个波段提成三个区域,即近红外区:波长在0.78~2.5μm(波数在12820~4000cm-1),又称泛频区;中红外区:波长在2.5~25μm(波数在4000~400cm-1),又称基频区;远红外区:波长在25~300μm(波数在400~33cm-1),又称转动区。

其中中红外区是研究、应用最多旳区域。

红外区旳光谱除用波长λ表征外,更常用波数(wave number)σ表征。

波数是波长旳倒数,表达单位厘米波长内所含波旳数目。

其关系式为:作为红外光谱旳特点,首先是应用面广,提供信息多且具有特性性,故把红外光谱通称为"分子指纹"。

它最广泛旳应用还在于对物质旳化学构成进行分析。

用红外光谱法可以根据光谱中吸取峰旳位置和形状来推断未知物旳构造,根据特性吸取峰旳强度来测定混合物中各组分旳含量。

另一方面,它不受样品相态旳限制,无论是固态、液态以及气态都能直接测定,甚至对某些表面涂层和不溶、不熔融旳弹性体(如橡胶)也可直接获得其光谱。

它也不受熔点、沸点和蒸气压旳限制,样品用量少且可回收,是属于非破坏分析。

而作为红外光谱旳测定工具-红外光谱仪,与其他近代分析仪器(如核磁共振波谱仪、质谱仪等)比较,构造简朴,操作以便,价格廉价。

因此,它已成为现代构造化学、分析化学最常用和不可缺乏旳工具。

根据红外光谱与分子构造旳关系,谱图中每一种特性吸取谱带都对应于某化合物旳质点或基团振动旳形式。

红外光谱_实验报告

红外光谱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红外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

2. 掌握红外光谱仪的结构、操作方法及实验技巧。

3. 学会利用红外光谱对样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4.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红外光谱分析是利用物质分子对红外光的吸收特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当分子吸收红外光时,分子中的化学键会发生振动和转动,从而产生特征的红外光谱。

通过对比标准样品的红外光谱和待测样品的红外光谱,可以鉴定物质的化学结构和组成。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红外光谱仪、样品池、电子天平、剪刀、镊子等。

2. 试剂:待测样品、标准样品、溴化钾压片剂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制备:将待测样品和标准样品分别剪成约2mm×2mm的小块,然后与溴化钾压片剂混合均匀,压成薄片。

2. 样品测试:将制备好的样品放入样品池,使用红外光谱仪进行测试。

设置合适的扫描范围和分辨率,对样品进行红外光谱扫描。

3. 数据处理:将扫描得到的红外光谱与标准样品的红外光谱进行对比,分析待测样品的化学结构和组成。

4. 结果分析:根据红外光谱的特征峰,鉴定待测样品的化学结构,并计算其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样品A:红外光谱在3340cm-1处出现宽峰,为O-H伸缩振动峰;在1650cm-1处出现峰,为C=O伸缩振动峰;在1500cm-1处出现峰,为C-O伸缩振动峰。

综合分析,样品A为羧酸类物质。

2. 样品B:红外光谱在2920cm-1和2850cm-1处出现峰,为C-H伸缩振动峰;在1730cm-1处出现峰,为C=O伸缩振动峰;在1230cm-1处出现峰,为C-O伸缩振动峰。

综合分析,样品B为酮类物质。

3. 样品C:红外光谱在3340cm-1和1630cm-1处出现峰,为N-H伸缩振动峰;在1600cm-1处出现峰,为C=C伸缩振动峰;在1450cm-1处出现峰,为C-O伸缩振动峰。

综合分析,样品C为酰胺类物质。

六、实验讨论与心得1. 红外光谱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等优点。

拉曼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拉曼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拉曼光谱分析实验报告引言拉曼光谱分析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光谱分析技术,可用于物质的结构分析、化学性质表征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拉曼光谱仪对不同样品进行测试,探究拉曼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实验材料和设备•拉曼光谱仪:用于测量和记录拉曼光谱•样品:选择不同类型的样品,如有机物、无机物等•液氮:用于冷却拉曼光谱仪实验步骤1.准备样品:选择所需的不同类型的样品,并制备成适合拉曼光谱分析的形式,如固体、液体或气体。

2.打开拉曼光谱仪:确保拉曼光谱仪已连接电源,并打开仪器。

3.校准:根据拉曼光谱仪的使用说明书,进行仪器的校准步骤,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4.设置实验参数:根据样品的性质和实验需求,设置拉曼光谱仪的参数,如激光功率、积分时间等。

5.冷却拉曼光谱仪:对于某些样品,特别是液体样品,可能需要使用液氮冷却拉曼光谱仪,以避免样品的热解或挥发。

6.放置样品:将样品放置在拉曼光谱仪的样品台上,并确保样品与激光光束对准。

7.开始测量:点击拉曼光谱仪软件中的“开始测量”按钮,开始记录拉曼光谱。

8.记录数据:拉曼光谱仪会自动记录和保存测量数据,包括波数和对应的强度值。

9.分析数据:使用适当的软件或方法,对测量得到的拉曼光谱数据进行分析,如峰值识别、谱图对比等。

10.结果和讨论: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结合样品的性质和实验目的,得出相应的结论和讨论。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使用拉曼光谱仪对不同类型的样品进行了分析和测试。

拉曼光谱分析技术具有非破坏性、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等优点,在材料科学、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拉曼光谱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并应用于更广泛的实验和研究中。

参考文献(这部分需要依据实际参考文献情况进行填写)注意: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请在进行实验前详细阅读拉曼光谱仪的使用说明书,并遵循实验室安全规范。

光谱分析 实验报告【范本模板】

光谱分析 实验报告【范本模板】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 材料科学基础实验 指导老师: 乔旭升 成绩: 实验名称: 光谱分析 实验类型: 同组学生姓名: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七、讨论、心得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了解紫光/可见光光度计、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和荧光光谱仪的基本原理、主要用途和实际操作过程。

掌握玻璃透光率、薄膜吸收光谱、固体粉末红外光谱和固体发光材料荧光光谱的测试方法。

学习分析影响测试结果的主要因素。

二、实验原理电磁波可与多种物质相互作用。

如果这种作用导致能量从电磁波转移至物质,就称为吸收。

当光波与某一受体作用时,光子和接受体之间就存在碰撞。

光子的能量可被传递给接受体而被吸收,由此产生吸收光谱。

通常紫外和可见光的能量接近于某两个电子能级地能量差,故紫外与可见光吸收光谱起源于价电子在电子能级之间的跃迁,又称为电子光谱.当一束平行单色光照射到非散射的均匀介质时,光的一部分将被介质所反射,一部分被介质吸收,一部分透过介质。

如果入射光强度为I0.反射光强度为Ir ,吸收光强度为Ia ,透过光强度为It ,则有I0=Ir+Ia+It 投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称为透光率 T=It/I0当一束具有连续波长的红外光照射某化合物时,其分子要吸收一部分光能转变为分子的震动能量或转动能量。

此时若将其透过的光用单色器进行色散,就可得到一带暗条的谱带。

以红外光的波长或波数为横坐标,以吸收率或者透过率百分数为纵坐标,把该谱带记录下来,就可得到该化合物的红外吸收光谱图.不同的化合物均有标准特征谱,将实验所得的光谱与标准谱对照,就可进行分子结构的基础研究和化合组成的分析。

可由吸收峰的位置和形状来推知被测物的结构,按照特征峰的强度来测定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

当分子吸收来自光辐射的能量后,其本身就由处于稳定的基态跃迁至不稳定的激发态: M+h ν→.激发态是不稳定的,寿命极短,激发态分子会迅速以向周围散热或再发射电磁波(荧光或磷光)的方式回到基态:→M+荧光(或磷光).任何能产生荧光(或磷光)的物质都具有两个特征光谱: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激发光谱:荧光(或磷光)为光致发光,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激发光波长,这可通过激发 专业: 材料0902姓名: 王应恺学号: 3090100481日期: 11.29 地点: 曹楼230装订 线光谱曲线来确定。

光谱定性分析实验报告

光谱定性分析实验报告

光谱定性分析实验报告1. 引言光谱定性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通过对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吸收或发射光谱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确定物质的成分、性质以及其他相关信息。

本实验旨在通过光谱定性分析的方法,对给定的几种物质进行鉴定和分析。

2. 实验材料和方法2.1 材料•溶液:待测物质溶液A、B、C、D•光谱仪:XX型光谱仪•试管:4个2.2 方法1.将待测物质溶液A、B、C、D分别取少量加入4个试管中;2.打开光谱仪,调整波长范围为可见光范围;3.依次将试管中的溶液放入光谱仪中,记录下每种溶液的吸收或发射光谱;4.根据吸收或发射光谱的特征,对每种溶液进行定性分析。

3. 实验结果3.1 溶液A的光谱溶液A在可见光范围内呈现出红色光谱,表明溶液A中存在某种物质吸收了其他波长的光,只能反射红色光。

3.2 溶液B的光谱溶液B在可见光范围内呈现出蓝色光谱,表明溶液B中存在某种物质吸收了其他波长的光,只能反射蓝色光。

3.3 溶液C的光谱溶液C在可见光范围内呈现出绿色光谱,表明溶液C中存在某种物质吸收了其他波长的光,只能反射绿色光。

3.4 溶液D的光谱溶液D在可见光范围内呈现出黄色光谱,表明溶液D中存在某种物质吸收了其他波长的光,只能反射黄色光。

4.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溶液A、B、C、D中分别存在某种物质,使得它们只能反射红色、蓝色、绿色和黄色光。

进一步分析这些物质的光谱特征,结合已知的化学物质的吸收光谱,可以进一步确定溶液A、B、C、D中物质的成分和性质。

5. 结论通过光谱定性分析的方法,我们成功鉴定了溶液A、B、C、D中存在的物质分别为某种吸收红色、蓝色、绿色和黄色光的物质。

进一步的定性分析还需要综合其他实验数据和化学知识。

6. 总结光谱定性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物质的光谱特征,能够快速确定物质的成分和性质。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光谱仪、调整波长范围,并结合化学知识对光谱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红外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红外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红外光谱分析实验报告红外光谱分析实验报告引言:红外光谱分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分析技术,它通过测量物质在红外光波段的吸收和散射特性,来研究物质的结构和成分。

本实验旨在通过红外光谱仪对不同化合物进行测试,探索其红外光谱图谱,进而了解物质的结构和功能。

实验方法:1. 实验仪器与试剂本实验使用的是一台红外光谱仪,试剂包括苯酚、甲醇、丙酮等有机化合物。

2. 实验步骤(1)将待测样品制备成适当的固体或液体样品。

(2)将样品放置在红外光谱仪的样品槽中。

(3)选择适当的波长范围和扫描速度,开始测量。

(4)记录红外光谱图谱,并进行分析和解读。

实验结果与分析:1. 苯酚的红外光谱分析苯酚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它的红外光谱图谱显示了许多特征峰。

在波数范围为4000-400 cm^-1之间,我们可以观察到苯酚的O-H伸缩振动峰,峰位在3400 cm^-1左右。

此外,还可以观察到苯环的C-H伸缩振动峰,峰位在3000-3100 cm^-1之间。

2. 甲醇的红外光谱分析甲醇是一种常用的溶剂,其红外光谱图谱也有着独特的特征。

在波数范围为4000-400 cm^-1之间,我们可以观察到甲醇的O-H伸缩振动峰,峰位在3600-3650 cm^-1之间。

此外,还可以观察到C-H伸缩振动峰,峰位在2800-3000 cm^-1之间。

3. 丙酮的红外光谱分析丙酮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其红外光谱图谱也有着独特的特征。

在波数范围为4000-400 cm^-1之间,我们可以观察到丙酮的C=O伸缩振动峰,峰位在1700-1750 cm^-1之间。

此外,还可以观察到C-H伸缩振动峰,峰位在2800-3000 cm^-1之间。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红外光谱分析,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谱,并解读出它们的结构和功能。

苯酚、甲醇和丙酮的红外光谱图谱中的特征峰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帮助我们了解这些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和它们之间的化学键。

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化学、药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于研究和开发新材料、新药物等具有重要意义。

光谱定性分析实验报告

光谱定性分析实验报告

光谱定性分析实验报告光谱定性分析实验报告引言:光谱定性分析是一种常用的科学实验方法,通过观察物质在不同波长的光线下的吸收或发射特性,来确定其组成和性质。

本实验旨在通过光谱定性分析方法,对几种常见物质进行鉴定和分析。

实验材料与方法:本实验所用的仪器设备包括光谱仪、样品容器和光源。

首先,准备待测物质的溶液,并将其分别放入样品容器中。

然后,将样品容器放入光谱仪中,调整光谱仪的波长范围和光强度,以获取准确的光谱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样品A:经过光谱仪的测量,我们观察到样品A在波长为400-500nm的紫色光下发出强烈的蓝色荧光。

这提示我们样品A可能含有某种荧光物质,进一步的分析可能需要通过比对已知荧光物质的光谱数据来确定其成分。

2. 样品B:在波长为600-700nm的红色光下,样品B呈现出明显的吸收峰。

这表明样品B可能含有某种吸收特定波长光线的物质。

结合其他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测样品B可能为某种有机化合物。

3. 样品C:样品C在波长为500-600nm的绿色光下显示出较强的吸收峰。

这提示我们样品C可能含有某种吸收绿光的物质。

进一步的分析可以通过与已知物质的光谱数据进行比对,来确定样品C的成分。

4. 样品D:在波长为400-500nm的紫色光下,样品D发出微弱的荧光。

这可能意味着样品D中含有一种具有荧光特性的物质。

进一步的实验可以通过测量其荧光的发射光谱,来确定其成分和性质。

结论:通过光谱定性分析实验,我们成功地对几种常见物质进行了鉴定和分析。

样品A可能含有某种荧光物质,样品B可能为某种有机化合物,样品C可能含有吸收绿光的物质,样品D可能含有具有荧光特性的物质。

进一步的实验和比对已知物质的光谱数据,可以进一步确定这些物质的成分和性质。

实验的局限性与展望:本实验仅仅是对几种常见物质进行了初步的光谱定性分析,结果仅供参考。

在进一步研究中,可以采用更精确的光谱仪和更多的样品,以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光谱分析实验报告1. 引言光谱分析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分析方法。

通过测量物质在不同波长范围内的吸收或发射光谱,可以获得有关物质性质和组成的信息。

本实验旨在通过使用光谱仪对不同物质的光谱进行测量和分析,来理解光谱分析的原理和应用。

2. 实验目的1) 了解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仪器。

2) 学习如何使用光谱仪进行光谱测量。

3) 分析不同物质的光谱特征,探讨其应用价值。

3. 实验仪器和材料1) 光谱仪:本实验采用的是便携式光谱仪,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

2) 试样:选择不同的液体和固体样品作为实验对象,如食盐水溶液、铜盐溶液、红外线透明玻璃等。

3) 透明容器:用于装载试样,确保光线的透过性。

4.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打开光谱仪,保证其正常运行。

调整光谱仪的参数,使其适应本次实验的需求。

2) 校准仪器:使用标准物质进行光谱仪的校准,以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

3) 测量样品光谱:将试样装载到透明容器中,并将容器放置于光谱仪的检测区域。

启动测量程序,获取试样的光谱图像。

4) 数据分析:根据测得的光谱图像,观察样品在不同波长范围内的吸收或发射特征。

通过对比和分析,确定样品的成分和性质。

可绘制吸收或发射光谱曲线,以更直观地理解样品的光谱特征。

5) 结果记录:记录实验测量的数据和分析结果,包括样品信息、吸收或发射峰的波长和强度等。

5. 实验结果与分析以食盐水溶液为例,我们测得其光谱图像如下:[在这里插入测得的光谱图像]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可见光区域内,食盐水溶液表现出明显的吸收特征。

具体来说,在蓝色和绿色波长范围内,食盐水溶液呈现出较高的吸收峰,而红色波长范围内的吸收较弱。

这说明食盐水溶液对蓝光和绿光有较强的吸收能力,而对红光的吸收较弱。

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根据已知的物质光谱数据库,将食盐水溶液的光谱特征与相应的物质进行对比。

根据吸收峰的波长和强度,我们可以判断食盐水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种类和浓度。

通过与标准物质的光谱对比,我们可以确认食盐水中主要含有氯离子和钠离子。

光谱无损分析实验报告(3篇)

光谱无损分析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光谱无损分析方法,对样品进行成分、结构及性质的分析,了解光谱无损分析的基本原理、实验方法及数据处理技术,掌握光谱分析仪器的基本操作,并培养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光谱无损分析是利用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选择性吸收、发射、散射等特性,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光谱分析仪器(如紫外-可见光谱仪、红外光谱仪、荧光光谱仪等)可以检测样品的光谱特性,通过对比标准样品的光谱数据,实现样品的快速、无损检测。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实验仪器:紫外-可见光谱仪、红外光谱仪、荧光光谱仪、样品池、样品研磨机、分析天平、电子显微镜等。

2. 实验试剂:标准样品、待测样品、溶剂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准备:将待测样品进行研磨、过筛,取适量样品置于样品池中。

2. 光谱采集:打开光谱分析仪器,设置合适的波长范围、扫描速度、分辨率等参数,对样品进行光谱采集。

3. 标准曲线绘制:对标准样品进行光谱采集,以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或峰面积等光谱参数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4. 待测样品分析:将待测样品的光谱数据与标准曲线进行对比,根据线性关系计算待测样品中目标成分的含量。

5. 数据处理与分析:利用光谱分析软件对光谱数据进行处理,如基线校正、噪声消除、峰提取等,分析样品的成分、结构及性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标准曲线绘制:以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²为0.99,表明线性关系良好。

2. 待测样品分析: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待测样品中目标成分的含量,结果如下:样品A:目标成分含量为5.2mg/g样品B:目标成分含量为3.8mg/g3. 数据处理与分析:利用光谱分析软件对光谱数据进行处理,发现样品A中杂质峰较多,可能存在结构相似的物质;样品B中杂质峰较少,结构较为单一。

六、讨论与心得1. 光谱无损分析具有快速、准确、非破坏性等优点,在化学、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 课程名称: 材料科学基础实验 指导老师: 乔旭升 成绩: 实验名称: 光谱分析 实验类型: 同组学生姓名: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七、讨论、心得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了解紫光/可见光光度计、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和荧光光谱仪的基本原理、主要用途和实际操作过程。

掌握玻璃透光率、薄膜吸收光谱、固体粉末红外光谱和固体发光材料荧光光谱的测试方法。

学习分析影响测试结果的主要因素。

二、实验原理电磁波可与多种物质相互作用。

如果这种作用导致能量从电磁波转移至物质,就称为吸收。

当光波与某一受体作用时,光子和接受体之间就存在碰撞。

光子的能量可被传递给接受体而被吸收,由此产生吸收光谱。

通常紫外和可见光的能量接近于某两个电子能级地能量差,故紫外与可见光吸收光谱起源于价电子在电子能级之间的跃迁,又称为电子光谱。

当一束平行单色光照射到非散射的均匀介质时,光的一部分将被介质所反射,一部分被介质吸收,一部分透过介质。

如果入射光强度为I0.反射光强度为Ir ,吸收光强度为Ia ,透过光强度为It ,则有I0=Ir+Ia+It 投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称为透光率 T=It/I0当一束具有连续波长的红外光照射某化合物时,其分子要吸收一部分光能转变为分子的震动能量或转动能量。

此时若将其透过的光用单色器进行色散,就可得到一带暗条的谱带。

以红外光的波长或波数为横坐标,以吸收率或者透过率百分数为纵坐标,把该谱带记录下来,就可得到该化合物的红外吸收光谱图。

不同的化合物均有标准特征谱,将实验所得的光谱与标准谱对照,就可进行分子结构的基础研究和化合组成的分析。

可由吸收峰的位置和形状来推知被测物的结构,按照特征峰的强度来测定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

当分子吸收来自光辐射的能量后,其本身就由处于稳定的基态跃迁至不稳定的激发态: M+h ν→。

激发态是不稳定的,寿命极短,激发态分子会迅速以向周围散热或再发射电磁波(荧光或磷光)的方式回到基态:→M+荧光(或磷光)。

任何能产生荧光(或磷光)的物质都具有两个特征光谱: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激发光谱:荧光(或磷光)为光致发光,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激发光波长,这可通过激发光谱曲线来确定。

选择荧光(或磷光)的最大发射波长为测量波长(监控波长),改变激发光的波长,测量荧光强度变化。

以激发光波长为横坐标,荧光强度为纵坐标作图,即可获得激发光谱。

激发光谱形状与吸收光谱形状极为相似,经校正后的激发光谱与吸收光谱不仅形状相同,而且波长位置一致。

这是因为物质吸收能量的过程就是激发过程。

发射光谱:将激发波长固定在最大激发波长处,然后扫描发射波长,测定不同波长处的荧光(或磷光)强度,即可得到荧光(或磷光)发射光谱。

三、仪器简介1.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PE公司的Lambda20双光束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量光谱范围190-1100nm;杂散光0.01%T;波长精度0.1nm;最高扫描速度2880nm/min。

该仪器的整个操作过程可完全由计算机控制,随机提供的UV-Winlab窗口式操作软件,使样品测试、结果处理、图形变换和实验报告编程及实验结果都可在计算机中方便地完成。

2.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早起提供的红外光谱仪多为色散型双光束分光光度计,它们的构造系统基本上与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一样。

但这类有两个明显的缺陷,一是这种色散型红外分光光度计是借助依次测定从出射狭缝分出来的“单色光”而获得样品光谱的,在通常的红外分光光光度计中,要得到一张可用的谱图至少要2分种左右时间。

另一个缺陷是必须使用狭缝,故进入单色器的光能不能太低,否则检测困难,这使得镜反射光谱、常温样品的红外发射光谱和光源能量小的远红外光谱仪等受到限制。

因此,随着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目前大量使用的红外光谱仪为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由迈克尔逊干涉仪和数据处理系统组合而成,它的工作原理就是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工作原理。

Nicolet公司的Avatar360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量范围4000-400cm-1;分辨率0.9cm-1;信噪比15000:1。

该仪器的整个操作过程完全由计算机控制,随机提供的窗口式操作软件,使样品测试、结果处理、图形变换、结果打印都可在计算机中方便地完成。

3.荧光光谱仪日立公司的F-4500荧光光谱仪,测量光谱范围200-730nm,最高灵敏度S/N100:1,最快扫描速度30000nm/min。

该仪器整个操作过程可完全由计算机控制,随机提供的UV-Winlab 窗口式操作软件,使样品测试、结果处理、图形变换和实验报告编程及实验结果都可在计算机中方便地完成。

四、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一)固体试样的红外吸收光谱测试1.样品制备1.本实验进行固体式样的红外光谱分析采用压片法制备样品。

压片法是指把固体样品分散在碱金属卤化物中并压成透明薄片来减少粒子的散射影响,同时还排除了溶剂等的吸收干扰,能一次完整地获得样品的吸收光谱,且薄片的厚度和样品浓度可用天平精确称取,便于定量分析。

(1)样品:KBr=1:20的混合物放于洁净的玛瑙研钵中,并在红外干燥灯下均匀研磨,使其颗粒在2μ左右。

(2)将少量研磨好的混合物小心铲入简易压膜装置中并摊匀,旋转螺帽尽量压紧,并在压力下保持2-3分钟,然后将两边的螺帽旋出,观察螺母中的薄片,应为半透明状,如果不透明,则薄膜太厚,表明放入的样品太多,需将压好的薄膜捣碎清理掉,重新压片。

(注意膜不破,均匀且透光)2.红外光谱测试(1)检查Avatar360傅里叶变化红外光谱仪电源开关置“关”位置,光谱仪样品室中无任何样品。

(2)打开计算机开关,计算机自动进入Windows桌面。

(3)打开光谱仪开关,光谱仪左后方的电源指示灯与扫描指示灯亮,此时在计算机的Windows桌面上双击“IMNICE.S.P.”图标,计算机进入OMNIC窗口,扫描指示灯开始闪亮。

(4)打开样品室,将压有薄膜样品的螺母放入光谱仪的样品室中,关上样品室。

(5)在OMNIC窗口的“Experimental”处选择Ddfault-default,该实验程序的基本参数为扫描次数32次,分辨率4cm-1,如果要改变实验参数,可在“Collect”中进入Experiment setup 进行修改。

(6)单击OMNIC窗口第三行的第二个图标(Collect Sample图标)测试,测试结束后,显示屏上将自动显示要求进行背底测试扫描的窗口(7)打开样品室,取出样品,然后关上样品室,在要求进行背底测试扫描的窗口上单击“OK”,仪器开始进行背底测试扫描,同时对前面测试的样品进行自动背底扣除,在显示屏上显示已扣除背底的红外吸收光谱图。

(8)在OMNIC窗口的“file”中保存所测试的光谱图。

3.测试结果处理分别进行投射光谱和吸收光谱的互换,自动基线校正,自动寻峰,坐标归一化。

根据结果,进行充分的光谱图形处理。

(二)光功能薄膜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测试(测光的透过率)1.检查电源开关置“关”位置,光度计样品室光路上无任何阻挡物。

2.打开电源,启动计算机,进入“UV Winlab”操作程序。

3.打开光度计电源,光度计首先自动进行自检。

一段时间后,屏上出现“Remote Standard”,表明一切正常。

4.进入下一个界面“Scan”,设置参数(包括起始波长等):Start Wavelength:800nm Ordinate max:2.00End Wavelength:350nm; Ordinate min:0.00 Data Interval:1.0nm5.进入“inst.”界面,设置参数:Ordinate mode:A; Scan Speed:240nm; Smooth:2nm;Lamp UV:off; Lamp Vis:on6.在参比式样架和样品式样架上分别放入没有镀上光功能薄膜的两块空白玻璃基板,盖上样品室,单击“Autozero”光度计进行自动校零。

7.校零结束后,打开样品室,在样品式样架上放入镀有光功能薄膜的玻璃样品,盖上样品室。

单击“Start”,开始样品测试,结束后保存结果。

作出图并倒数出数据。

8.数据处理。

(三)发光材料的荧光光谱测试1.检查F-4500荧光光谱仪电源开关置“关”位置,光谱仪样品室中无任何样品。

2.打开光谱仪主机电源开关,预热5分钟,按下灯电源,再过5分钟,打开“run”。

3.双击“FLSolutuons”,进入荧光光谱仪的控制窗口,进入测试状态。

4.打开样品室,将待测试样放入样品室,关上。

5.为测定激发光谱,在“Method”设置参数。

6.设置完成后,按测试控制画面的“Measure”,仪器开始为测定样品的激发光谱,在荧光光谱仪控制窗口的“Method”中在设置参数。

7.按“Measure”一起开始测试激发光谱。

测试激发光谱。

8.为测定样品的发射光谱,在荧光光谱仪控制窗口的“Method”中在设置参数9. 设置完成后,按测试控制画面的“Measure”,仪器开始自动测试发射光谱。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一)红外光谱图见下。

(二)光的透过率随波长的变化关系及图见下。

(三)首先是设定荧光(磷光)的最大发射波长为467nm为监控波长,改变激发光的波长,测量荧光强度的变化,得到激发光谱作图见下。

并找出最大荧光光强对应的为541nm最大激发波长。

将激发波长固定在最大激发波长处,然后扫描发射波长,测定不同波长处的荧光强度,得到发射光谱,作图并得到在469nm处光强最大,即最大发射波长为469nm,与原先的467nm相近。

六.实验结果及讨论根据实验得到的数据导出在origin中作图并进行分析,如下:(一)红外光谱图图1、红外光谱图(二)光透过率随波长变化的曲线:图2、光透过率随波长变化的曲线(三)KBr激发光谱图:图3、KBr激发光谱图发射光谱:图4、发射光谱七.思考题1.简述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测试原理?因为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由迈克耳逊干涉仪和数据处理系统组合而成,所以它的工作原理就是迈克耳逊干涉仪的原理。

迈克耳逊干涉仪是利用分振幅法产生双光束以实现干涉。

如图所示,图中M1和M2是在相互垂直的两臂上放置的两个平面反射镜,其中M1是固定的;M2由精密丝杆控制,可沿臂轴前、后移动,移动的距离由刻度转盘(由粗读和细读2组刻度盘组合而成)读出。

在两臂轴线相交处,有一与两轴成45°角的平行平面玻璃板G1,它的第二个平面上镀有半透(半反射)的银膜,以便将入射光分成振幅接近相等的反射光⑴和透射光⑵,故G1又称为分光板。

G2也是平行平面玻璃板,与G1平行放置,厚度和折射率均与G1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