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纪录片的分类原则和定义区域
纪录片(课堂PPT)

▪ 3主题: 主题是目的
▪ 4手法: 手法是陷阱 .
14
题材与需要层次
▪ 生理需求:人类维持自身生存。
歌颂生命的力量,生存权,表现人种危机;
雅克贝汉三部曲(迁徙的鸟;微观世界;喜马拉 雅);《老头》;《德拉姆》《东》 情调—— 温婉悠然 散文式基调
▪ 安全需求: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有知情权。
社会重大安全事件,群体人类,集体安全。
《超码的我》《科伦柏恩的保龄球》
情调—— 论证科学 议论文基调
.
15
▪ 社交(情感和归属)需求:
渴望友爱 ;爱情;归属的可能与不可能。
《灰色花园中的母女》;强
▪ 尊重需求:
要求个人(种族)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
萨特学说—存在主义
《罗杰和我》;《舟舟的世界》;《流浪北京》
.
10
人物访谈——口述历史
▪ 历史事件的当事人、知情者或是历史问题 的权威研究人士面对镜头,讲述或评述历 史事实
▪ 访谈成为历史类纪录片的主要构成成分之 一
.
11
故事化手法——扣人心弦
▪ 纪录片故事化是指以人物为故事载体,对视听信 息进行故事化表达的过程。提炼故事化元素,并 加以适当表达,可以激发人们的观看兴趣
2、纪实性
.
3
《姚明年》
片名:The Year of the Yao
导 演:亚当德尔·德 奥 詹姆斯·斯特 恩
类 别:纪录片
年 代:2005
国 家:美国
.
4
电视纪录片选题
▪ 社会内容的题材 ▪ 自然界内容的题材
.
5
社会内容题材
▪ 同人们的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同历史或现实有直接 关系的题材。
纪录片

1大众文化纪录片大众纪录片,最重要的类型,镜头对准社会普通人,素朴地纪录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刻画出当代中国人物群像。
北京电视台《百姓家园》提出“让老百姓讲述自己的故事”,这一观念渐次深入,形成中国纪录片的奇异景观。
《舟舟的世界》、《藏北人家》2纪录片的观念造型是多种语言因素的复合体,一整套相互交织的电视语言系统。
其本质意义在于它的美学内涵和情感外延的直接体现。
再现性和表现性1、观念造型画面和声音语言的综合运用,来表达创作者的思想观念。
影像所提供的环境以及剪辑所提供的组合和对比,结合声音效果,表达创作思想的手段,传达一种思想感情和倾向。
从生活中去发现富有哲理性的镜头,反映现代人的人生观、伦理观、社会道德观,体现一种思想或意念。
这是电视纪实作品的思想深度得以加强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纪录片的灵魂所在。
伊文思的《西班牙的土地》3新闻纪录片是中国最早出现的纪录片类型。
必须是新发生的事实,要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和时效性,注重对事件的完整记录。
以纪录片的手法对某些新近变动的事实较完整、较系统的及时报道。
有事实的丰满与理性的深度。
更关注过去一段时间内在社会上非常有影响的事态。
新闻纪录片的特点:相对的时效性。
题材去向大小并举。
声画并重、互不偏废。
4精英记录片简称精英纪录片,是指知识分子气息馥郁的作品,集中于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民俗学和艺术、宗教等方面。
不是娱乐效果或宣传目的,力图观照人类生存处境,探索人类精神、艺术与社会发展之路,显示出一定的思考深度与思想光辉。
精英文化从中心向边缘退缩,退守中不断寻找新的路径。
在以电视媒介为代表的大众文化高扬的时代,一部分退守书斋,一部分不甘寂寞者深入纪录片--这是目前可以寻找到的最佳宿营地。
《三节草》和《阴阳》5纪录片审美的二律背反二律背反:指对同一对象持两个相反的命题。
在审美创造上,主观性与客观性的二律背反。
在审美价值上,功利性与超越性的二律背反。
在审美接受上,普遍性与个性的二律背反。
简析电视纪录片定义和主要特征(精)

简析电视纪录片定义和主要特征一、定义电视纪录片是指专门为电视播出而制作的纪录片节目形态。
纪录片是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军事等领域的事件或人物及自然事物进行纪录和表现的叙事性的非虚构的影像构成形态,它一般并不从属于某一特定的传媒。
“纪录片”这一名词起源于法文“docuemntaire”,本意是指“具有文献资料价值的”,到1906年,这个词开始用来指“纪录电影”或“纪录影片”,并于1914年成为名词“documentary”。
[1] “纪录片”作为一个翻译的西文名词,在中国的使用至少已有近80年的历史。
梁实秋在1931年出版的《实用英汉辞典》中已选入了“documentary纪录影片”的条目。
[2] 纪录片作为一种特定的影像构成形态,在电影和电视这两种不同媒介中的呈现并无本质的不同。
“胶”和“磁”(数字)的互相转化技术已趋于成熟,这也就意味着光学图像在多种不同介质中的保存已经没有了本质上的区别。
这一点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已被反复验证。
在电视发展的早期,在其尚无能力制作自己的节目之时,它大量播出的都是使用胶片制作的影像。
直至今日,尽管电视的摄像系统已经非常强大,但是在许多场合,譬如在电子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的高寒地带,或在拍摄动物时需要快速启动的情况下,往往不得不使用胶片摄影机进行工作,因为摄影机能够在1秒内启动进入拍摄,磁带摄像机则需要更长一些的时间,等等。
所以,从根本性质上来说,纪录片并不能非常明显地呈现出某种媒介的属性,无论是电影纪录片,还是电视纪录片,两者在影像构成形态上基本没有差别。
这种情形反映在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分期上,就是往往忽略影视的差别,如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或分为影戏时代(1932-1949年)、英雄时代(1949-1983年)和平民时代(1983年至今)[3],或分为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1977年)、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1992年)、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1998年)和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年至今)[4]。
什么是纪录片课件

《人类》
探索人类的起源、发展和多样性,展示了人 类智慧和文明的发展历程。
《寿司之神》
记录了日本寿司大师小野二郎的传奇人生和 寿司料理的精湛技艺。
THANKS
感谢观看
纪录片与其他类型影片的区别
与剧情片的区别
剧情片是以虚构的故事情节为主要内 容,而纪录片则是基于真实事件和人 物。
与新闻片的区别
新闻片强调时效性和报道性,而纪录 片则更注重深入挖掘和呈现事件的内 在意义。
纪录片的分类
01
02
03
按照题材分类
可以分为社会政治、历史 文化、自然环境、人类生 活等类型。
声音平衡
注意音效、配乐和人物声音之 间的平衡,避免声音冲突或喧 宾夺主。
声音剪辑
对声音进行精细的剪辑和调整 ,确保声音清晰、连贯,与画
面相匹配。
04
纪录片的题材与主题
社会问题类纪录片
总结词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揭示社会现象和矛盾,引发观众思考。
详细描述
社会问题类纪录片聚焦于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通过深入调 查和记录,揭示社会现象和矛盾,呈现社会问题的真实面貌 ,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这类纪录片通常具有 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力。
画面匹配
注意画面之间的逻辑关系,使 画面自然过渡,提高观众的观
感。
音效与配乐
选择合适的音效和配乐,增强 纪录片的氛围和情感表达。
文字与字幕
适当使用文字和字幕,补充画 面信息,提高纪录片的可读性
。
纪录片的声音设计
音效选择
根据纪录片的内容和风格,选 择合适的音效,增强画面的真
实感和氛围。
配乐选择
选择与纪录片主题和情感相符 合的配乐,增强观众的情感共 鸣。
简析电视纪录片定义和主要特征(精)

简析电视纪录片定义和主要特征一、定义电视纪录片是指专门为电视播出而制作的纪录片节目形态。
纪录片是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军事等领域的事件或人物及自然事物进行纪录和表现的叙事性的非虚构的影像构成形态,它一般并不从属于某一特定的传媒。
“纪录片”这一名词起源于法文“docuemntaire”,本意是指“具有文献资料价值的”,到1906年,这个词开始用来指“纪录电影”或“纪录影片”,并于1914年成为名词“documentary”。
[1] “纪录片”作为一个翻译的西文名词,在中国的使用至少已有近80年的历史。
梁实秋在1931年出版的《实用英汉辞典》中已选入了“documentary纪录影片”的条目。
[2] 纪录片作为一种特定的影像构成形态,在电影和电视这两种不同媒介中的呈现并无本质的不同。
“胶”和“磁”(数字)的互相转化技术已趋于成熟,这也就意味着光学图像在多种不同介质中的保存已经没有了本质上的区别。
这一点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已被反复验证。
在电视发展的早期,在其尚无能力制作自己的节目之时,它大量播出的都是使用胶片制作的影像。
直至今日,尽管电视的摄像系统已经非常强大,但是在许多场合,譬如在电子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的高寒地带,或在拍摄动物时需要快速启动的情况下,往往不得不使用胶片摄影机进行工作,因为摄影机能够在1秒内启动进入拍摄,磁带摄像机则需要更长一些的时间,等等。
所以,从根本性质上来说,纪录片并不能非常明显地呈现出某种媒介的属性,无论是电影纪录片,还是电视纪录片,两者在影像构成形态上基本没有差别。
这种情形反映在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分期上,就是往往忽略影视的差别,如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或分为影戏时代(1932-1949年)、英雄时代(1949-1983年)和平民时代(1983年至今)[3],或分为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1977年)、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1992年)、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1998年)和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年至今)[4]。
纪录片

观察型纪录片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其技术基础在于便携式摄影机和磁带摄像机的出现。这种纪录片放弃解 说,放弃扮演,纪录片导演成了“墙壁上的苍蝇”(fly on the wall)。近年来中国出现很多这种类型的纪录 片,如段锦川的《八廓南街16号》、康健宁的《阴阳》等。
阐释型纪录片(Expository Documentary)
阐述型纪录片也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中国在1990年代“新纪录运动”(这个概念是否成立或许依然存疑) 之前的纪录片多属此类。这种纪录片宣传意图明确,创造者倚重解说词的力量说服观众接受自己的观点。形式上 的典型特征是“上帝之声”(voice-of-God)、证据剪辑、全知视点等。
指探索一定地区的自然状况,或介绍社会风习、城乡风貌的纪录片。如《黄山奇观》、《漫游柴达木》、 《土林探奇》等。
指纪录舞台演出实况的纪录像片。对舞台演出的歌舞、戏剧、曲艺等进行现场拍摄,可以根据需要对演出节 目进行剪裁、删节,但对演出内容不能改编、增添,以区别于根据舞台节目改编的舞台艺术片。如《民间歌舞》、 《友谊舞台》等。中国第一部彩色舞台纪录片是1953年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50年代的纪录电影运动:五十年代末开始的纪录电影创作潮流实际上由两大纪录电影运动组成,他们分别是 法国导演让·卢什(《夏日纪事》,1961年)为代表的“真实电影”运动以及由美国梅索斯兄弟(《推销员》, 1969年)代表的“直接电影”运动。真实电影为参与式电影,允许导演介入到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煽动其中一 些剧情的发展。直接电影为观察式电影,力求避免干涉事件的过程,要求导演采取严格的客观立场,以免破坏对 象的自然倾向。
“记录”在做动词时,指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儿写下来,例如记录在案。记录在做名词时,指当场记下来 的材料,如做会议记录,也指做记录的人,如推举他当记录。
历史纪录片知识点总结

历史纪录片知识点总结纪录片是一种以历史事件或时代背景为主题,运用影像、音响和文字资料等手段进行记录和再现的影视作品。
它不仅仅是记录历史事件的工具,更是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和阐释。
通过对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纪录,纪录片带给观众们历史的感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学习历史的窗口。
本文将通过对历史纪录片中的一些知识点进行总结,来探讨一些历史事件的深层次含义。
1. 纪录片的定义纪录片( Documentary Film)是一类描述真实事件或人物的电影,风格多变,内容涉及社会政治、历史事件、人文故事等。
与商业电影相比,它更强调真实性和客观性,常用来反映社会现象和问题,传达历史和文化价值观。
它有别于商业电影,不同于话剧、音乐等表演艺术,也不同于新闻报道、电视纪录片等新闻业态。
根据形式和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传统纪录片、观察纪录片、抒情纪录片、新闻纪录片等。
2. 纪录片的特点纪录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真实性:纪录片以真实事件和人物为素材,强调真实性和客观性。
(2) 客观性:纪录片在叙述历史事件时追求客观性,通过事实数据、影像资料等来还原历史场景。
(3) 信息性:纪录片在传递历史信息的同时,通常会配备文字解说、专家评论等,加深观众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4) 高度还原历史:纪录片通过深入研究历史事件、人物,还原历史背景,使观众能够更加立体、全面地了解历史。
3. 纪录片的分类纪录片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1) 传统纪录片:侧重于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真实记录和还原。
(2) 观察纪录片:侧重于对社会现象、生活状态的观察和记录。
(3) 抒情纪录片:强调感情表达,通常是对个人命运、生活故事的抒情性叙述。
(4) 新闻纪录片:以报道方式呈现,追求在短时间内提供最新的历史事件信息。
4. 纪录片的历史纪录片作为一种电影类型,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电影发明之初。
最早的纪录片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当时的电影技术还很原始,很多电影都是摄像机镜头前的日常生活场景。
第二章 纪录片的分类

第二章 纪录片分类
自省式纪录片特别关注拍摄者、被摄者 和观众之间的关系,并且提倡一种自主的观 影意识,鼓励观众跳脱影片的框架。影片中 因而强调疏离效果、拍摄者的自我暴露,使 观众从正视影片人为的操作程度,到质疑各 类符号系统的想当然,持续反思纪录片拍摄 的媒介性与主观真实,进而了解真实与虚构 的反复再现、不确定性、无法论断性,而反 思自我的主体意识,这与20世纪80年代的 批判理论相互呼应。 观摩《科伦拜尔的保龄》
第二章 纪录片分类
(三)概貌类专题节目的特点 1、要抓住特点,突出新意; 2、善于纵横对比,着力写变; 3、要揉进编导的见闻感受,突出创造的独特性; 4、美感; 5、轮廓建立在小事小物小细节的基础上,以小见 大。
第二章 纪录片分类
(四)状物类专题节目的特点 1、对物的选择要重视; 2、较全面的介绍物的构成要素、成分; 3、物在形成过程中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过程; 4、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环环相扣。
第二章 纪录片分类
该模式虽然强调摄影机的透明性,在形式上 对纪录片的叙事和影像不加干预,然而实际 上,机位的安排和剪辑的选择,仍然不能脱 离主观意识的介入。 另外,观察式纪录片的影像呈现,也被批评 为缺乏历史感和事件的时空脉络。 观摩《在日本的日子——初来乍到》
第二章 纪录片分类
(3)自省式纪录片 20世纪80年代后,以美国为代表,自 省式纪录片把评述和采访、导演的画外音与 画面上的插入字幕混杂在一起,从而明白无 误地证明了纪录片向来只限于再现,而导演 向来只是参与者——目击者,是主动制造意 义和电影化表述的人,而不是一个像在真实 生活中那样中立的无所不知的报道者。
第二章 纪录片分类
4、其它类 (1)主持人节目 (2)节目主持人
第二节
纪录片的分类和定义专业知识讲座

所谓定义,便是对事物的描述,必然是先确定事物,然 后才有对其的描述。也就是说,研究纪录片的定义必须从纪 录片的分类开始,只有明确知晓了哪些影片是纪录片,也就 是确定其范围,然后才有可能从中抽象出本质的特性加以描 绘,形成定义。因此,我们的讨论从纪录片的分类开始。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一般认为,一个概念的定义有两个方面的要 求,被定义事物的性质和被定义事物的范围,也 就是一般所谓的内涵和外延。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这样的分类有通俗的特点, 但是这种分类不够严谨。
二、狭隘分类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迈克尔·拉毕格在他那本名为《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的书中说: “自然风光片、科技片、旅行纪录片、工业片、教育片、甚至包括广 告宣传片……这些名目下的影片根本不属于纪录片。”
朱景和:社会人文和自然科学。
景秀明从叙事方式将纪录片分成:散文方式和情节方式。
三、宽泛分类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电影
剧情片
纪录片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这样的分类基本上是按照纪录片拍摄的方式来确定 的,除了诗意型和表述行为式这两种类型与纪录片的内容 相关,其他四种类型都是按照形式划分的。
纪录片 考试资料

1、纪录片的早期学派: (1)电影学派之写实主义派: 代表人物(国别、年代):从卢米埃尔开始 艺术主张:“想表现的和实际表现的是生活的各个片段......决不允许带有丝毫的空想,它们所反映的是人和事确系如此的情况,而不是应该如此的情况。
”——路易.费雅德 (2)电影学派之电影眼睛派: 代表人物(国别、年代): 20年代 维尔托夫 代表作品:《带摄像机的人》 艺术主张:“电影的眼睛......对世界的任何地方都会一视同仁。
”——维尔托夫 (3)电影学派之先锋派电影: 代表人物(国别、年代):20年代(法国等) 代表作品:《机器的舞蹈》 艺术主张: “让画面主宰一切,避免无法专用画面来表现的东西......正是那些无主题思想、也没有任何美学宗旨,其目的只是想抓住那些无限小的物质和自然界的运动而拍摄的纪录片才体现出整体电影的技巧和感染力。
”——谢尔曼.杜拉克《论纯粹电影》 (4)电影学派之表现主义电影: 代表人物(国别、年代):20年代(德国) 艺术主张: “电影即节奏。
”——汉斯.里希特 (5)电影学派之抽象电影: 代表人物(国别、年代):20年代(德国、法国) 代表作品:《柏林——大都市交响乐》(1927,德国) 导演:瓦尔特.鲁特曼 艺术主张: “电影应该是音乐......构图上应该是绘画和雕塑......结构和剪辑上应该是建筑......应该是诗......是舞蹈.....”——阿贝尔.甘斯 (6)电影学派之纪录片运动: 代表人物(国别、年代):20—30年代 代表作品:《拖网渔船》(1929,英国)导演:约翰.格林尔逊 艺术主张: “电影是一把榔头,不是一面镜子。
”——格林尔逊 (7)电影学派之自由电影: 代表人物(国别、年代):林赛.安德森 艺术主张: “记录手法妨碍杰作的诞生......通过电影表达个人意见,不受商业资本桎梏限制,争取自由创作。
”——“自由电影”宣言(8)电影学派之工人电影联盟:代表人物(国别、年代):30年代(美国)代表作品:《开垦草原的犁》艺术主张: “纪录电影是形象化文献。
纪录片分类有哪些_纪录片的种类大全

纪录片分类有哪些_纪录片的种类大全纪录片一词是英国的约翰·格里尔逊最早称呼出来的,他是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弟子。
那么纪录片分类有哪些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纪录片的种类,希望可以帮助大家!纪录片一般分类纪录电影的分类,没有固定的统一标准,依照题材与表现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以下几类:政论运用真实形象进行论证的纪录片。
它充分发挥电影的技术优势和艺术优势,运用可视材料进行论证,显示出形象性与思辨性相辅相成的特点。
运用的素材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历史的,不受时间的限制;以《中印边界问题真相》为例,其素材来源可以是中方的、印方的、英方的,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因此,也不受事件本身序列的限制。
除了材料的真实性、论证的严密性、观点的鲜明性这样一些基本要求外,政论纪录片尤其注重形象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时事报道片指报道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纪录像片,它的性质与新闻片相同。
但报道的范围不限于一时一事,结构也比较完整。
如报道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活动的《历史的纪念》、报道女排比赛的《拼搏》等。
历史指再现过去时代的历史事件的纪录像片。
它所表现的人物和事件须准确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不能违反历史的真实,不能用演员扮演。
可以运用历史影片数据、历史照片、文物、遗迹或美术作品进行拍摄。
影片应具有文献价值。
如《辛亥风云》、《两种命运的决战》、《淮海千秋》等。
传记指纪录人物生平或某一时期经历的纪录像片。
它与一般时事报导片或历史纪录片的区别在于以特定的人物为中心,不允许用演员扮演,也不可有虚构的情节和人物。
如《诗人杜甫》、《伟大的孙中山》、《革命老人何香凝》、《毛泽东》、《叶剑英》等。
仅表现某一人物的某一侧面的人物肖像片、人物速写片等也属于此类。
生活指记录人们现实生活的各种情况及状态的记录像片。
这是有别于其它纪录片的,因为内容完全是不需要演员参加演出的,而是反映了活生生的真人与真事。
人文地理片指探索一定地区的自然状况,或介绍社会风习、城乡风貌的纪录片。
纪录片分析

分析纪录片时你要从结构、真实性、画面、色彩去出发来分析全片,按照这个套路来走, 即使你语言不够华丽,分数也差不到哪去,不会看着很乱,没有条理。值得注意的一点 是,在纪录片的分析中,把握长镜头是非常重要的,长镜头伴随纪录片至始至终,通过 长镜头记录特写画面,用中景全景对人物的表情,景物的描述,反映人物内心世界 烘托 气氛,从而阐述现实意义,比较成功之处。
纪录片的分析方法
自然题材: 以自然界为内容的题材,有知识性和欣赏性, 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有较强的形式感,用较 强的艺术性给人以美的享受。
纪录片的分析方法
主题就是纪录片的中心思想,是创作者对生 活、历史和现实的认识、评价和和理想的一 种表现。
纪录片对主题的三个要求: 1.深刻(体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一定的 哲理参透) 2.新颖 3.集中(纪录片的所有思想和构成为主题服 务)
纪录片的叙事手段
1、长镜头 指延续时间比较长,连续不间断的运动镜头, 这种镜头的优点是时空不会分割,比较完整 一致,给人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较好地 纪录原生态的生活。
纪录片的叙事手段
2.同期声 同期声是纪录片的重要表现手段,其记录的是现场的真实声音,它比后期的配 音要自然、逼真。 (1) 同期声是现场事实的一部分。给片子带来无穷的真实感。 (2) 同期声的使用增强了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可信性。 (3) 同期声交代事实发生的背景和气氛,甚至可以把某些文字难以勾勒描绘 的信息原原本本地传递给观众,有助于刻画描写人物的心理,增大信息量。
3.人物述说 一个完整地真实生活应该是过去、现在、将来互相统一的,内在与外在的统一, 电话画面虽然表现力丰富,但不能表现过去,只能展现事物的表面,很多纪录 片都需要人物述说来表述电视画面无法表达的内容。
纪录片的分析方法
纪录片特性及分类

第二类:文化、艺术、历史等题材类型
内容多为展示文化、艺术、历史等,发展、属性、
形态、特色、代表作品; 突出审美性、知识性、趣味性、抒情性。 表现手法技巧:更注重艺术的、唯美的手法技巧, 画面精美、讲究,解说文字华丽、详实,配乐多, 旋律风格优美。如诗如画的视听感受。
运用大量史料,表现手法包括人物讲述(同期声)、 文字资料、图片、影像、实物、动画、情景再现。
纪录片 —— 纪实性 记录
纪实手法、技巧:
拍摄 – --挑、等、抢(抓)、跟、 偷(隐蔽);长镜头 声音:同期声采访、画外音解说 背景音乐 现场环境声
纪录片三大题材类型及特点
第一类:人文、现实社会生活题材类型
普通人,真人…… 纪实的表现手法,真实、 客观、自然、完整;质朴、平实、本真。
内容多为生活细节捕捉、展现,很少直接表 达创作者(编导)的主观思想观点。多用纪 实手法同期声、长镜头等,很少有画外解说。
纪录片

(一)纪录片常识
纪录影像的文化特征
1.纪录影像:人类认识和发现世界的手段。
2.纪录影像: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3.纪录影像:对“真.善.美”的追求
(二)中国纪录影像的文化特征:
1.主旋律纪录影片的“大众化”
2.大众式纪录片的“娱乐化”
3.精英式纪录片的精神坚守
(4)人文地理片
指探索一定地区的自然状况,或介绍社会风习、城乡风貌的纪录片。如《黄山奇观》、《漫游柴达木》、《土林探奇》等。
(5)舞台纪录片
指纪录舞台演出实况的纪录像片。对舞台演出的歌舞、戏剧、曲艺等进行现场拍摄,可以根据需要对演出节目进行剪裁、删节,但对演出内容不能改编、增添,以区别于根据舞台节目改编的舞台艺术片。如《民间歌舞》、《友谊舞台》等。
(四)纪录片与记录片的区别
记和纪是有分工的,两者在不同的场合出现,有一定的规律性。相同的特性是记和纪都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名词。 “纪录”一般只做名词用,指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以内记载下来的最高某方面的最好成绩。另一个意思是指对有新闻价值的事件的记载。 “记录”在做动词时,指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例如记录在案。记录在做名词时,指当场记下来的材料,如做会议记录,也指做记录的人,如推举他当记录。 记录片一般是指一些写实的影片,年代比较近的,纪录片与记录片在通常下意思是一样的,没必要区分得太开。
(3)传记纪录片
指纪录人物生平或某一时期经历的纪录像片。它与一般时事报导片或历史纪录片的区别在于以特定的人物为中心,不允许用演员扮演,也不可有虚构的情节和人物。如《诗人杜甫》、《伟大的孙中山》、《革命老人何香凝》、《毛泽东》、《叶剑英》等。仅表现某一人物的某一侧面的人物肖像片、人物速写片等也属于此类。
12纪录片的分类原则和定义区域

第一节 分类诸说
1 2 3
非学术分类 狭隘分类 宽泛分类
一、非学术分类
石屹:散文风格纪录片、时政性纪录片、弘扬革命传统题材纪录片 、科学探索类纪录片、政论性纪录片、人物题材纪录片、电视报告文学 等。 张斌:新闻纪录片、历史文化纪录片、理论文献纪录片、人文社会 纪录片、自然科技纪录片、人类学纪录片等。 《电影艺术词典》:新闻纪录片、历史纪录片、传记纪录片、政论 纪录片、舞台纪录片等等。 国外拉法艾尔· 巴桑和达尼埃尔· 索维吉的分类:法国都市交响乐电 影、美国新闻电影、德国宣传电影、个性化的“孤独步伐”电影、法国 绘画纪录片、英国自由电影、直接电影和战斗电影、动物片、山岳片、 政治电影、蒙太奇电影等等。
三、宽泛分类
电影 剧情片 纪录片
齐格弗里德· 克拉考尔说:“为求避免连篇累牍地谈论 反正是无法解除的分类问题,这里最好还是依次研究下列 这三种可以说是总括了纪实影片的一切可能变种的样式: (1)新闻片; (2)纪录片,包括诸如旅行片、科学片、教学片等; (3)较晚出现的艺术作品纪录片。”
【齐格弗里德· 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邵牧君译,北京,中国 电影出版社1981年10月版,第244页】
第十二章
纪录片的分类原则 和定义区域
Company
LOGO
一般认为,一个概念的定义有两个方面的要 求,被定义事物的性质和被定义事物的范围,也
就是一般所谓的内涵和外延。
现在为大家所普遍接受的一个定义是“非虚构”,认为
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的影片样式。 如:MTV、监视录像 所谓定义,便是对事物的描述,必然是先确定事物,然 后才有对其的描述。也就是说,研究纪录片的定义必须从纪 录片的分类开始,只有明确知晓了哪些影片是纪录片,也就 是确定其范围,然后才有可能从中抽象出本质的特性加以描 绘,形成定义。因此,我们的讨论从纪录片的分类开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月版,第44页】
非虚构并不等于非叙事,这是一般的理解。我们只有
在一般意义的层面上理解了虚构和叙事的区别,才有可能
在其他意义的层面上将两者理解为同质。 为了与虚构的叙事相区分,必须要引入非虚构的概念, 在非虚构的前提之下,再来讨论叙事与非叙事。
敦煌壁画《九色鹿》
首先,电影作为一种时间的艺术,不论虚构 与非虚构,它的本性是叙事的,这同空间的艺术, 如绘画、雕塑等,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绘画艺术中,表现叙事的是过去的宗教故事画,如我 们在敦煌看到的本生故事图以及在西方教堂中看到的圣经故 事图。 贡布里希在谈到乔托时说道:“他能够造成错觉,仿佛 宗教故事就在我们眼前发生,这就取代了图画写作的方法。”
第十二章
纪录片的分类原则 和定义区域
Company
LOGO
一般认为,一个概念的定义有两个方面的要 求,被定义事物的性质和被定义事物的范围,也
就是一般所谓的内涵和外延。
现在为大家所普遍接受的一个定义是“非虚构”,认为
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的影片样式。 如:MTV、监视录像 所谓定义,便是对事物的描述,必然是先确定事物,然 后才有对其的描述。也就是说,研究纪录片的定义必须从纪 录片的分类开始,只有明确知晓了哪些影片是纪录片,也就 是确定其范围,然后才有可能从中抽象出本质的特性加以描 绘,形成定义。因此,我们的讨论从纪录片的分类开始。
分,他说:“在电影领域中,一切非叙事的样式(纪录片、
科技片等)都成为‘边远地区’或者‘边界地区’。”
【克里斯丁· 麦茨:《电影符号学中的几个问题》,李幼蒸译,载李幼蒸编:《结构主 义和符号学》,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11月版,第5页】
波德维尔将所有的非剧情片按照创作方法来进行区分。 他认为,对于任何一个题材,都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 这些方法可以归纳为“分类型、说服型、抽象型和联想型” 四种类型。 波德维尔以一家食品杂货店为例,影片可以拍摄成对这 家商店的介绍(分类型);或者也可以提出一个观点,如这 家商店的服务比别的商店好(说服性);或者也可以将影片 拍得富于艺术性,具有各种色彩和声音的效果(抽象型); 或者也可以通过画面的组织调动起观众的某种情绪,喜好或 反感(联想型)。
也就是分类的原则必须能够包容尽可能多 的类型,而不是排斥;这里不可避免地涉 及到了纪录片的内涵和外延,因而也就涉 及到了有关纪录片定义的讨论。
2
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统一。
也就是分类的“剖面”必须能够支持历史 的演进,至少不能与历史的发展相违背; 这样的分类才是能够被接受的。
原则性与宽容性的问题:
克拉考尔说:“另一种非故事片是纪实影片,之所以这样称谓,是 因为它为了原始的素材而排斥虚构。”
这样的分类有通俗的特点, 但是这种分类不够严谨。
二、狭隘分类
迈克尔· 拉毕格在他那本名为《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的书中说: “自然风光片、科技片、旅行纪录片、工业片、教育片、甚至包括广 告宣传片……这些名目下的影片根本不属于纪录片。”
【迈克尔· 拉毕格:《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何苏六等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6 月版,第4页】
这样的分类基本上是按照纪录片拍摄的方式来确定 的,除了诗意型和表述行为式这两种类型与纪录片的内容 相关,其他四种类型都是按照形式划分的。 解释型主要使用“上帝的声音”,也就是旁白; 观察型主要是旁观,不干预事物; 参与型则相反,制作主体参与事物的进程; 自我反射型则是利用搬演来替代影片中的角色或事物。
《关于列宁的三支歌》(1934)
国内学者提出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钟大年、雷建军:纯故事型叙事(剧情式)、内涵故事 型叙事(散文式)、历史认知型叙事(历史宣讲式)、主题 渲泄型叙事(诗意表现式)以及主题论证型叙事(政论宣传 式)。 朱景和:社会人文和自然科学。
景秀明从叙事方式将纪录片分成:散文方式和情节方式。
二、纪录片的定义
如果把纪实和艺术看成是一个平面的十字 坐标,然后按照非虚构影片作品中认知和娱乐 成分的比例描点连线,我们便能够发现,纪录
片并不是非虚构作品的全部。
纪录片定义示意图
纪录片的定义:
纪录片以纪实为基本美学特征,是一种非虚构 的、叙事的影片样式。它兼有认知和娱乐的功能, 并以之区别于以认知为主的文献档案影片和以娱 乐为主的艺术、剧情影片。
内,艺术的(非叙事的)因素只是在叙事能够包容的条件 下成立,不能作为独立的纪录片的性质。
其次,被排斥在纪录片之外的那些属于非虚构但又是 非叙事的影片,如波德维尔和汤普森津津乐道的实验性质 的影片,如何归属?
作为一种游戏方式,这是一个大量存在于业余爱好者 和部分专业人员中的类别,现在人们经常将这一类作品冠 之以“新媒体艺术”(或“多媒体艺术”)的称呼。这些 作品尽管失去了作为叙事作品的特点,但并没有失去作为 艺术作品的特点,其艺术性反而得到了加强。
【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范景中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4月版,第110页】
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对于叙事来说重要的特性,前 因后果、戏剧性、主题、人物等,对于非叙事来说都不那 么重要;而在非叙事影片无比重要的节奏、对比、音乐性 等,对于叙事来说则是次一等的关注目标。
因此,我们讨论的纪录片仅在非虚构和叙事的范围之
什么是非虚构的叙事?
普兰廷加在他的文章中说:“非虚构电影在总体上是 非虚构的话语一个亚种,非虚构话语作为一个庞大的集团 包括电影、随笔、传记、新闻报道,以及向配偶描述的当 天的事件等等。如果我们认为纪录片是非虚构话语的一个 具体例子,那么怎样把纪录片认作是行动的工具,而不是 前电影时间的被动记录就显得更清楚了。”
(2)当创作者在一部作品中同时使用不同的方法时,这种分类便会发 生混乱。
(3)从作者对于抽象型和联想型的例举《机器舞蹈》和《机械生活》 来看,这两种类型所涉及的影片均为先锋派的实验电影,也就是克拉考 尔所说的“艺术作品纪录片”。
《九月的一天》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节 分类原则和纪录片的定义
1
原则性与宽容性的统一。
【齐格弗里德· 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邵牧君译,北京,中国 电影出版社1981年10月版,第244页】
对于波德维尔和汤普森来说,他们分类的立场是“非叙事”,非叙 事的思想同样也存在于克拉考尔,他认为典型的纪录片是“取消故事” 的。
【齐格弗里德· 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邵牧君译,北京,中国 电影出版社1981年10月版,第269页】
第一节 分类诸说
1 2 3
非学术分类 狭隘分类 宽泛分类
一、非学术分类
石屹:散文风格纪录片、时政性纪录片、弘扬革命传统题材纪录片 、科学探索类纪录片、政论性纪录片、人物题材纪录片、电视报告文学 等。 张斌:新闻纪录片、历史文化纪录片、理论文献纪录片、人文社会 纪录片、自然科技纪录片、人类学纪录片等。 《电影艺术词典》:新闻纪录片、历史纪录片、传记纪录片、政论 纪录片、舞台纪录片等等。 国外拉法艾尔· 巴桑和达尼埃尔· 索维吉的分类:法国都市交响乐电 影、美国新闻电影、德国宣传电影、个性化的“孤独步伐”电影、法国 绘画纪录片、英国自由电影、直接电影和战斗电影、动物片、山岳片、 政治电影、蒙太奇电影等等。
他们将所有非叙事的影片拿来分类,这样便会有相当一部分影视艺 术作品进入分类的视野,比如MTV、广告、实验电影,当这些电影与 真正的纪录片放在一起的时候,两者是很难共享同一个原则的。
一、非叙事与非虚构
非叙事与非虚构是一对矛盾,在考拉克尔那里被含含糊糊地放
在了一起。
麦茨则在表述“非叙事”的观念时,出现了自相矛盾。他在《 电影语言》一书中谈到叙述的时候说:“自从沙特从事想象世界之研 究之后,我们逐渐在建立一个观念:现实不说故事,只有记忆才说故 事,因为说故事是一种叙述行为,是全然的想象。因此,任何事件在 被开始述说之前均已告完成。”
这种分类方法有其科学之处,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的困境:
(1)这四种类型是对于创作方法的归纳,但却无法穷尽所有非剧情片 的创作方法。 比如像《九月的一天》,表现的是在德国慕尼黑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巴 勒斯坦人绑架以色列运动员的故事,这时四种类型都将失效。 或像伊文思拍摄《博里纳奇矿区》、摩尔拍摄《罗杰和我》那样,要为 煤矿工人和失业工人讨个公道,这些影片将无法归入波德维尔的分类。
三、宽泛分类
电影 剧情片 纪录片
齐格弗里德· 克拉考尔说:“为求避免连篇累牍地谈论 反正是无法解除的分类问题,这里最好还是依次研究下列 这三种可以说是总括了纪实影片的一切可能变种的样式: (1)新闻片; (2)纪录片,包括诸如旅行片、科学片、教学片等; (3)较晚出现的艺术作品纪录片。”
【齐格弗里德· 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邵牧君译,北京,中国 电影出版社1981年10月版,第244页】
纪录片是一种使用非虚构的 方式来叙事的影片样式。
功能:
克拉考尔将新闻片这样的影片样式排除出了纪录片。因 为视听媒介的新闻在我国长期以来被作为“形象的政论” 来理解,电视新闻属于“议程设置”和“导向”控制的范 围。 克拉考尔所说的新闻片正处在纯粹认知和为大众所关注
的趣味认知的边缘,在纪实的这一端,对于观众来说刚好
这个概念中提到的“纪实”是纪录片定义的基本内涵, 它不应该仅仅被理解成一种技术性的手段,而是应该也被 理解成纪录片制作者在面对纪录片时的一种态度,一种观 念。
一个以时间为叙述载体的媒介基本上是以叙事为其 主要手段,例外仅在于使用艺术性的表现来消除依附于时 间的故事,使时间不呈现出流逝、变化的特性。 叙事性在水平轴线(艺术量变)的下方并没有呈现出 线性的分布,而是被非叙事所间离。 叙事自身的虚拟(人为)性质尽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 可避免(同质化),但是在虚构或非虚构的前提之下,依 然能够呈现出不同事物的不同属性,这也是纪录片之所以 能够成为独立于剧情片的影片样式并为大家所接受的根本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