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考研《中国教育史》讲义[背诵版]汇总大全
历年考研《中国教育史》讲义[背诵版]汇总
![历年考研《中国教育史》讲义[背诵版]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0654f54c3c1ec5da50e2707c.png)
《中国教育史》讲义(背诵版)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的传说(1)时间与历史条件:我国的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
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是:由于青铜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有了剩余,贫富差别、脑力劳动分工初步出现,使一部分人得以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社会需要文字的产生为日益繁复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造成了产生学校的现实需要。
(二)原始学校的形态1、舜、虞时期:--萌芽--序;序是我国学校教育最初的形态,标志着我国教育的萌生。
2、夏朝:--雏形--序、校3、商朝--发展时期,较为完备---库、序、学2、西周的教育制度(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主要体现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民间无学术,也就无学校教育可言,只有广义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而此类教育通常都是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
西周的政治体制是领主贵族制度,诸侯、大夫都有自己的世袭领地,政府的官职也多是世袭的,史称“世卿世禄”。
在这种体制下,培养统治阶级治国人才的学校教育,其对象必然以贵族子弟为主,即所谓“国子”,他们的教育自然由官方来安排。
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官师不分和政教合一。
官吏既负行政职责,也有教学的任务。
比如西周时国学的主持者称大司乐,负责祭祀和国家典礼,是国家最高礼乐官,同时兼管国学教育事务。
大司乐属下的一些官员,如师氏、保氏、大胥、小胥、乐师等就是国学的教师。
此时的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尚未分离,教育与政事合一。
国学既是施教的场所,又是国家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地方,如祭祀、乡射、献俘等活动都在国学进行。
各级乡学也是地方举行乡饮酒礼、乡射礼、士人议政、养老尊贤活动的场所。
政事活动本身也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参与政事的过程中接受各种教育。
[全]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重点笔记及考研真题整理
![[全]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重点笔记及考研真题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85ec7917284ac850ad0242e4.png)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重点笔记及考研真题考研真题精选一、单项选择题1据古籍记载,我国学校教育设立“小学”始于()。
[统考2019年研] A.夏朝B.商朝C.西周D.汉朝【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礼记·明堂位》:“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而作乐于篡宗。
”《礼记·王制》:“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
”郑玄注:“上庠,右学,大学也,在西郊。
下庠,左学,小学也,在国中王宫之东。
”,这些材料说明我国商朝时期已经在学校教育中设立“小学”。
2孟轲认为人先天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其中恻隐之心是()。
[统考2019年研]A.仁之端B.义之端C.礼之端D.智之端【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孟子认为人性表现为四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3汉代书馆常用的识字教材有()。
[统考2019年研]A.《仓颉篇》《凡将篇》《千字文》B.《仓颉篇》《凡将篇》《三字经》C.《仓颉篇》《凡将篇》《急就篇》D.《急就篇》《三字经》《千字文》【答案】C查看答案【解析】汉代书馆常用的识字教材有《仓颉篇》《凡将篇》《急就篇》等。
《仓颉篇》是秦朝李斯颁发的字书,成为儿童习字的课本;《凡将篇》是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所著;《急就篇》是汉代黄门令史游所编,一直使用到唐代才被新的字书取代。
《三字经》《百家姓》是宋元时期的识字教材。
4按照唐代礼制规定:学生初入学,约定时日,身着礼服,隆重举行拜师礼。
同时还要求向学官敬献礼物,以示尊师。
这一学礼制度被称为()。
[统考2019年研]A.束脩礼B.释奠礼C.释菜礼D.乡饮酒礼【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束脩礼主要指拜师礼,源于孔子,“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即只要本人有学习的愿望,主动奉送10条干肉以履行师生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
释奠礼与释菜礼是古代学校的祭祀礼。
乡饮酒礼是周代流行的宴饮风俗。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京师同文馆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第一所官办新式学校,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接管理。
初创时仿俄罗斯馆,专修外国语。
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培养外语、外交和翻译人才,并兼及其他新式的行政等人才。
在课程方面,外语居于首位;也有算学等科目;汉文经学,贯穿始终,特别重视对学生封建道德习惯的培养。
在教师方面,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
在经费方面,从海关税务司办公经费项下提成。
京师同文馆的历史地位:第一,京师同文馆是洋务学堂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由观念变为现实。
第二,它身处帝都北京,乃至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又为洋务中枢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接统领,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它的一些重要举措以及由此引起的争执往往能反映出各派关于教育改革的观点。
2.洋务学堂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人才,其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
洋务学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实业学堂。
洋务学堂数量少、规模小;地区集中;学堂各自独立,附属洋务机构。
洋务学堂的特点(评价洋务学堂):具有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以京师同文馆为例,招生始限于八旗贵胄子弟,后扩大为正途科甲人员,始终有严格的等级界限;传统道德的灌输和儒家经典的研习仍是学习的内容。
近代资产阶级学校的萌芽,是近代新教育的开端:以造就各类专门人才为目标,与传统学校养成科举入仕人才不同;开设外语、自然科学等一些新式课程,这是区别于传统学校的重要标志;改革教学制度和方法,采用西方班级授课制和分年授课计划。
3.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对其进行了全面论述。
“中学为体”就是把《四书》《五经》等旧有的中国文化作为最根本的主体内容,是学习的主要内容。
“西学为用”就是用西政(指西方有关文教制度、工商财政等管理层面的文化)、西艺(近代西方科技)、西史等来观察、分析和处理当时世界上出现的各种事务,为洋务事业服务。
2023年教育硕士考研中国教育史必背重点

2023年教育硕士考研: 中国教育史必背重点(11) 下面请看2023年教育硕士考研: 中国教育史必背重点(1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旳革命根据地教育1.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旳形成凯程2023全日制教育硕士保录班所有录取, 艺术生王天q同学成功录取到浙师大,她是经典旳英语微弱,跨专业考生,在凯程基本保录班成功将她送入浙师大, 更有大量旳考生考入全国各大师范学院,可以说,80%旳录取学生都是凯程学员。
全日制教育硕士由徐影团体负责教研, 试听课程在凯程网站有公布, 依托教育硕士资源, 凯程历年押题命中率100%, 实力决定凯程学员旳成功。
(1)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 ①1931年11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布成立。
在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旳《宣言》, 明确提出了苏维埃政权旳教育方针: “工农劳苦群众, 不管男子和女子, 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上, 完全享有同等旳权利和义务”;取消一切麻醉人民旳封建旳、宗教旳和国民党旳三民主义教育”;②1934年1月, 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旳工作汇报中, 更详细、明确地表述了苏区教育旳主线方针: “在于以共产主义旳精神来教育广大旳劳苦大众, 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 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络起来, 在于使广大旳劳苦群众都成为享有文明幸福旳人”;(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旳教育方针政策: ①“文化工作中旳统一战线”政策②“干部教育第一, 国民教育第二”旳政策③“实行生产劳动”旳教育政策4“民办公助”旳政策;(3)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方针:“无产阶级领导旳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旳文化”, 就是“民族旳科学旳大众旳文化”;2.干部教育(1)干部在职培训: 1931年之前重要以随营学校、教导队和短训班旳形式进行, 干部学校出现之后类别更丰富, 实行更规范, 多按系统、分层次进行;(2)干部学校教育: 著名旳有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苏维埃大学、红军大学、中央农业学校、中央列宁师范学校、高尔基戏剧学校等;(3)“抗大”:①1936年在陕北瓦窑堡开办, 原名“西北抗日红军大学”, 1937年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迁延安。
中国教育史复习

中国教育史复习中国教育史必备知识点第⼀节:原始社会到夏商代的教育制度知识点⼀: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答:1、教育⽬的的⼀致性,教育权利平等2、以⽣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3、教育活动在⽣产⽣活中进⾏。
4、教育⼿段局限于⾔传⾝教5、男⼥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社会分⼯6、教育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员知识点⼆:“学在官府”的具体表现?(了解)答:1、惟官有书,⽽民⽆书2、惟官有器,⽽民⽆器3、惟官有学,⽽民⽆学第⼆节:西周教育知识点⼀:西周教育⽬的、内容?答:⽬的是把奴⾪主贵族⼦弟培养成具有贵族政治道德思想和军事技能的未来统治者。
内容是: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
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
第四节孔⼦的教育思想知识点⼀:“有教⽆类”的含义?答:再教育对象的问题上,孔⼦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扩⼤教育对象,提出了“有教⽆类”的主张,指不分种族,贫富贵贱,皆可⼊学读书。
知识点⼆:孔⼦的教育内容?答:1、⽂、⾏、忠、信。
2、礼、乐、射、御、书、数。
知识点三:孔⼦的教学思想?(⽼师说考简答)答:1、因材施教2、启发诱导3、学思并重4、由博返约注:结合讲义和理解展开答。
知识点四:孔⼦的道德教育思想?答:道德教育是孔⼦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是“礼”和“仁”。
其原则是⽴志乐道、⾃省⾃克、⾝体⼒⾏、改过迁善。
知识点五:孔⼦所著六艺?答:《诗,书,礼,乐,易,春秋》第三章:第⼆节:稷下学宫知识点⼀:稷下学宫的名词解释?答: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学府。
设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固城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的性质:是⼀所由官家举办⽽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教育机构。
也是⼀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体兼有咨议作⽤的⾼等学府。
知识点⼆:稷下学宫的特点?答:1、学术⾃由2、待遇优厚3、稷下学宫兼具培养⼈才、发展学术、和资政议政的功能。
第四节:孟轲的教育思想知识点⼀:关于性善论?答:孟⼦认为,⼈性本善,性善论成为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
中国教育史讲义

中国教育史概说1、内容①历时性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教育、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②共时性教育制度及相关法令、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古代:官学、私学、书院;现代:三个学制教育内容(六艺、经学、中学与西学、现代学科知识)考试制度(天子视学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教育思想(古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近代改革派;现代各种流派)2、学习目的与意义①在教育学中的地位基础学科基本理论与知识②发扬优秀教育文化遗产尊师重教;重视道德教育;重视人文教育;以史为鉴,向先哲借智慧③成为一名卓越的教师、教育家、学者、教育管理家第一节夏代的教育一、学校萌芽的传说1、成均之学(五帝时代)“成均”、“成均之法”出自《周礼》、《礼记》两书:《礼记·文王世子》“五帝名大学曰成均,则虞庠近是也。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认为“成均”为五帝时代的大学;东汉郑玄认为成均是以乐教为主的大学教育。
2、虞庠之学“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礼记·王制》)“米廪,有虞氏之庠也。
”(《礼记·明堂位》)“庠者,养也。
”(《孟子》)以养老敬老、孝、乐教为内容。
二、夏代的学校教育1、序“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礼记·王制》)郑玄:东序,在东胶,大学也;西序,虞庠,在西胶,小学也。
①习武:射、御“为政尚武”“夏后氏以射造士。
”(《文献通考·学校考》)“兵车之法”(《诗经·鲁颂·閟宫》)②养老敬老2、校“校者,教也。
”《孟子·滕文公上》)“乡里有教,夏曰校。
”《史记·儒林列传》)关于教育内容,孟子云:“明人伦”,朱熹注:“校,以教民为义。
”(《四书集注》)设于乡里,进行伦常教育。
第二节商代的教育一、商代的历史情况“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诗经·商颂·玄鸟篇》)“三人行浴,见玄鸟随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YCW)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1.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教政策与学校教育制度(1)夏朝的文教政策:以射造士(夏朝为政尚武,为适应其需要);学校教育制度:国都设序,地方设校,夏统治者重视军事、宗教、人伦道德教育。
(2)商朝的文教政策:以乐造士(奴隶主贵族已经形成强烈的宗教意识,敬事鬼神成为商代文化思想的特点,礼乐由此而生,成为教育内容);学校教育制度: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瞽宗为贵族弟子学习礼乐的地方。
(3)西周的文教政策:以礼造士(周人尊礼尚施,统治者重视礼的社会政治作用),学在官府学校教育制度:国学(于王都),包括大学(辟雍、学宫……)和小学;乡学(于王都郊外的地方学校)。
2.西周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六艺教育)(1)礼:后世称之为周礼,包括周朝的典章制度和以孝、悌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以及各种礼仪。
(2)乐:包括歌咏、舞蹈、演奏乐器……(3)射:拉弓射箭。
(4)御:驾驭战车的技能。
(5)书:读书、写字。
(6)数:计数。
六艺教育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体现了文武兼备。
3.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的历史意义(1)冲破了西周以来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
(2)私学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从政治中分离出来,迈出了教育独立化的第一步。
(3)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促进了先秦时期教育理论的发展。
(4)私学的发展使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产生重大变化。
4.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的作用、对象、目的)A.教育作用(1)社会作用:从庶(有较多劳动力)——富(使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教(使人民受到伦理道德教育,懂得安分守己)三者先后顺序关系最先论述了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在教育对于个体发展的意义方面:提出“性相近,习相远”,揭示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B.教育对象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即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打破了贵族对于学校教育的垄断,扩大教育范围到一般平民,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
333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背诵(打印版)

333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背诵(打印版)中国教育史1.西周的教育制度:① 在政府中学习;②国学和乡学:国学分大学和小学;乡学分闾塾、党庠、州序、乡校等,学习内容为“乡三物”,由大司徒负责;③ 大学和小学:皇帝设立了一所大学,名为毕永;王子们建立了一所大学,名为“潘宫”;④ 家庭教育:教师在7岁时分为男性和女性。
2.“六艺”教育:① 礼仪的作用:理顺等级关系,强化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② 音乐的功能:音乐是一切艺术教育的总称,包括德、智、体、美等各种教育因素;③ 礼乐关系:“礼”是道德行为的外在规范,“乐”是道德精神的内在修养;④ 射击和防守:军事技能训练;⑤ 图书数量:小学学习内容;《诗篇》是西周时期的一部小学教材。
3.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① 私立学校兴起的原因:政治经济的下行导致学术文化的下行;官方学校的衰落;士人阶层的兴起和培养士人的盛行;②私学兴起的意义:私学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教师成为独立的职业;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发生了紧密的联系;扩大了教育对象,培养了各类人才;私学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为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③百家争鸣对教育的作用:“百家争鸣”必然推动教育实践的活跃、教育思想的繁荣、教育理论的发展。
5.齐国稷下学宫:6.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7.孟克的教育思想:①“性善论”与教育作用:“四善端”(恻隐之心为仁之端,羞恶之心为义之端,恭敬之心为礼之端,是非之心为智之端),教育的作用在于“求放心”;②“明人伦”与教育目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③“大丈夫”的人格理想:“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④道德修养的方法: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已;⑤教学方法:深造自得、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专心致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