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个名人读书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泽东的读书法
“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毛泽东主要读书方法。

他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不断重温;就是到了晚年,对他喜爱的同一本史书,也是反复研读,并有读过一遍书在封面划上一个圈作记号的习惯。

在青年时代读书时即有“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习惯。

他的写作多表现在作内容摘录,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符号,作批注以及写读书日记、在原书上改错纠谬。

鲁迅的读书法
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

一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

二是硬看。

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

三是专精。

以“泛览”为基础,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研究下去。

四是活读。

鲁迅主张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

五是参读。

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苏步青的读书法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主张读书要多读、精读、他读书时,第一遍一般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

他就是这样来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的。

他最喜欢《聊斋》,不知反复读了多少遍。

读数学书也是这样的,边读边想,边做习题,到读最后一遍,题目全部做完。

他认为,读书不必太多,要读的精,要读到你知道这本书的优点、缺点和错误了,这才算读好、读精了。

华罗庚的“厚薄”法
华罗庚主张: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

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清楚。

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是“由薄到厚”。

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

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法
所谓“总”,就是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

在浏览前言、后记、编后等总述性东西的基础上,认真地阅读目录,概括了解全书的结构、体系、内容和要点等。

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逐页却不是逐字地掠读全文。

在掠读中,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的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

所谓“合”,就是在掠读全书后,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

经过认真思考、综合,弄清全书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总结、深化、提高的目的。

钱钟书的读书法
钱钟书主张先博后约,由博返约。

即先广泛涉猎,博览群书,然后再在此基础提炼吸收,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这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使他成为一代学术泰斗,也为后学者指出了正确的成功之路。

朱熹的读书法
宋朝著名学者朱熹,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

他在读书方法上,特别强调“循序而渐进”。

朱熹说:“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渐进,则意志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

”也就是说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弄明白它们的含义,一句话一句话地搞清楚它们的道理。

前面还没搞懂,就不要急着看后面的。

这样就不会有疏漏错误了。

秦牧的读书法:
秦牧主张“牛嚼”和“鲸吞”。

什么叫“牛嚼”呢?他说:“老牛白日吃草之后,到深夜十一二点,还动着嘴巴,把白天吞咽下去的东西再次‘反刍’,嚼烂嚼细。

我们对需要精读的东西,也应该这样反复多次,嚼得极细再吞下。

有的书,刚开始先大体吞下去,然后分段细细研读体味。

这样,再难消化的东西也容易消化了。

”“鲸吞”,是指泛读,学习鲸的吃法,多读书,吸取多方面营养,丰富知识。

“牛嚼”与“鲸吞”,二者不可偏废。

既要“鲸吞”,要大量地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又要“牛嚼”对其中少量经典著作反复钻研,细细品味。

列宁的读书法:
列宁读书的速度和理解的深度异常惊人,这是与他读书过程中的专心致志分不开的。

他读起书来,对周围的一切就理会不到了。

有一次,他的几个姐妹恶作剧,用6把椅子在他身后搭了一个不稳定的三角塔。

然而,正专心读书的列宁毫未察觉,纹丝不动。

直到读完了预定要读的一章书,才抬起头来,木塔轰然倒塌。

这个故事说明,要想把书读透、记牢,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

恩格斯的“重视读原著”法
恩格斯说读书要系统地读原著,因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

”从其阅读过的书目来看,恩格斯虽然也读过大量的通俗小册子、报刊等,但花功夫最大,读得最多的还是那些经典原著。

他认为,系统读原著是从事研究的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

这样,可以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不仅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发展过程,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

杨振宁的“渗透”法
杨振宁教授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

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

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

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时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

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杰克·伦敦的读书法
凡是到过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家中的人都觉得很奇怪:窗帘上、衣架上、柜厨上、床头上、镜子上、墙上……到处贴满了形形色色的小纸条。

这些纸条上写满了他搜集来的材料:有美妙的词汇,有生动的比喻,有五花八门的资料。

,方便他随时阅读思考。

外出的时候,他把小纸条装在衣袋里,只要一有空就随时随地掏出来看一看,想一想,记一记。

朱熹的读书法
中国古代学者对如何读书有不少论述,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推朱熹读书法。

朱熹一生读书万卷,学识广博。

他的读书方法有六条:1 循序渐进;2 熟读精思;3 虚心涵泳(不要用自己的思想去杜撰前人的学说);4 切已体察;5 着紧用力(发愤努力、抓紧时间);6 居敬持志(专心、沉静)。

后人把这六条称为“朱熹读书法”。

茅盾的读书法
茅盾在1942年时曾经总结他的“三遍读书法”。

他说,读书起码要读三遍。

第一遍最好很快读完,这就好比坐飞机鸟瞰桂林全景;第二遍要慢慢读,“细嚼慢咽”,注意各章各节各段结构;第三遍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

这一方法归纳起来就是:鸟瞰式——精读式——消化式。

顾炎武的读书法
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

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

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

梁启超的读书法
梁启超说:“昔人常说,好打灯谜的人,无论看什么书,看见的都是灯谜材料,会做诗词的人,无论打开什么书,看见的都是文学句子。

可见注意哪一项,哪一项便自然会浮凸出来。

”我们读书最初的方法,最好是指定几个范围,有关系的就注意,没关系的就放过。

过些日子,另换题目,把注意力换到新的方面。

照这样做得几日,就做熟了,随手翻开,应该注意之点立刻就浮凸出来。

这是最祖的方法,其实也是最好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