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性创新读后感
颠覆式创新读后感
颠覆式创新读书笔记《颠覆式创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存法则》从哲学、物理、思维、管理多个维度,探索已知世界的边界,透过费解的现象,揭示商业社会中令人惊悚的真相。
不确定的世界里,探索比结论重要,移动互联网时代,见识比知识更重要。
主要讲了五个部分颠覆式创新、小公司如何战胜大公司、利润最大化的窘境、科学管理的窘境、更换操作系统。
就是换个角度看问题。
将问题的解决方案做到极致。
打破常规的处理方式。
边界之内是知识,边界之外是见识,知识我们可以从书本中学到,可以不断的钻研。
而见识只能是不断的去接触去感受才能慢慢积累。
所以任何一个逻辑内部自洽的体系必然是不完全的。
原有体系之内的为知识,体系边界之外的为见识,见识比知识重要。
能够在知识里面有所发现的,往往是科学家;能够在见识方面有所建树的,基本上是思想家。
当领先的技术优先满足高端用户时,对于大部分低端用户而言就是性能过度,他们买不起或者不会用。
低端用户人群蕴含着巨大的机会,这时破坏性创新产品出现,更简单、更便宜、更方便的产品,将会开启一个巨大低端市场。
另外,技术的加速进步一定会超过市场的需要。
破坏性创新起始于低端,但不会止步于低端,他会进步的。
当“技术创新带来的性能进步”满足了“高端市场需要的性能”这条线开始相交的时候,高端用户也会选择新兴的技术,因为它不仅便宜,也能满足需要。
换言之,当技术进步追求更快、更强时,我们思维可以转换一下,从技术进步到产品功能的进步。
但对于大公司而言,从理性决策的角度很难找到充分理由,进入规模小、需求不明确、而且利润率更低的低端市场。
所谓颠覆式创新,其实就是找准定位!颠覆者之所以能够颠覆,不是因为他去抢占了大企业的利基市场,而是做大企业根本看不上的鸡肋市场。
但恰恰是这种在大企业认为难以获利的市场,如果颠覆者能够通过创新找到盈利的办法,就找到了颠覆领先大企业的命门。
李教授把这种市场叫“屌丝市场”,他说与其是分蛋糕,不如去吃一块没有人吃的蛋糕。
关于颠覆性创新的思考
/ 2018.0150J anuary2018.01创业者和行业的新进入者总喜欢把“颠覆性创新”挂在嘴边,并时常以颠覆现有商业模式、技术手段、消费者习惯等作为追求的目标。
颠覆性创新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中国的颠覆性创新为何多集中在商业模式方面而不是颠覆性技术?从颠覆性创新狂人马斯克的身上,我们又能学到哪些精髓?关于颠覆性创新的思考颠覆性创新的的理论来源颠覆性创新理论是由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商业管理教授、创新大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在哈佛所做的研究工作而总结提出的理论。
该理论旨在描述新技术/产品(革命性变革)对公司存在的影响。
简而言之,颠覆性创新是指能够开辟一片新的市场——也就是所谓的新市场颠覆(new-market disruption);或者能给现有产品,提供一个更简单、低价或更方便的替代品——也就是低端颠覆性(low-end disruption)。
公司在寻求新的增长业务时,往往有两种选择。
一种选择是,通过持续创新(Sustaining Innovation),从市场领导者手中抢夺现有市场。
另一种选择是,通过Disruptive Innovation 颠覆性创新或者开辟新的市场,或者扎根于那些现有产品的最差顾客群。
颠覆性创新又有两个类型。
第一个类型是通过锁定现有产品没有服务到的顾客群体从而产生新的市场。
第二种类型是竞争现有产品市场上的低端消费者。
中国难以产生颠覆性技术的原因在商业模式的颠覆式创新方面,中国也有过不少成功的案例,比如淘宝对零售行业的颠覆,小米对手机行业的颠覆,360对网络安全行业的颠覆。
但在技术领域,特别是改变人类发展的前沿技术方面,中国鲜有颠覆性的技术产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曾经就这一问题公开表达过看法。
他认为作为创新的“顶峰”颠覆性技术是一种“改变游戏规则”的前沿技术,真正的颠覆性技术具有两个共性:一是基于坚实的科学原理,它不是神话或幻想,而是对科学原理的创新性应用;二是跨学科、跨领域的集成创新,并非设计、材料、工艺领域的“线性创新”。
华为创新读后感
华为创新读后感华为从最初的势单力薄,到在众多电子科技企业的竞争大潮中脱颖而出,离不开初始阶段的激励创新,离不开最初集中力量的突破;而创新也成为了华为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焦点,创新是一个企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一个企业快速成长的必然机会。
作为一名国企的员工,我觉得任重而道远,因为不仅仅要贯彻和实现公司的长远发展战略,更重要的是学会创新,学会突破。
华为的颠覆型创新及创新发展之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1、华为最可怕的就是执行力,能执行到位,其实也就是学习能力强;我们不是要学华为的经营模式,我们要学的是华为的发展战略眼光,学习它颠覆型创新,以价格和技术赢得战场,赢得商机;华为的颠覆型其实就是追随式创新加连续型创新,在普通创新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华为的创新是广泛的: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还包括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等。
2、华为坚持在大平台上持久地大规模投入,拒绝机会主义,拒绝短视,敢于抓住机会开窗的一瞬间,赢取利润,以支持长线产品的生存发展;当长得长、当短得短;长短结合、相当益彰;利用商业模式的创新广泛影响人类的生活,用商业运作的模式来发展业务,建立在平衡的商业生态循环中,这才是华为的主力军。
3、客户需求是创新之本,这一点华为看的比什么都重要,华为反对盲目创新,积极推动有价值的创新;其中开放式合作是创新的基石,华为坚决反对投机倒把,用开阔的胸怀与包括竞争对手、客户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客户需求是华为发展的原动力;因此我们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持续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进而成就客户。
为客户提供有效服务,是我们工作的方向和价值评价的标尺,成就客户就是成就我们自己。
4、资源整合基础上的商业模式的创新,代表着未来创新的主朝流;华为在创新的道路上也会遇到挑战与危机。
华为的成功,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因为任正非有一个战略家的思想,任正非的企业发展理念以及华为的成长经验,对中国本土企业具有很大的影响和启示,对国外企业发展也同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颠覆性创新读后感
《颠覆式创新》读后感按照集团公司党委的有关要求和集团组织部门的具体部署,本人选读了《颠覆式创新》一书。
在通读全书的基础上,又通过各种途径采集相关资料,力求对此书的认识内涵更深刻,外延更广阔。
通过读书的对相关资料的研读,形成粗浅体味如下:一、关于颠覆式创新的源和流颠覆性创新理论是由 Innosight 公司的创始人,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商业管理教授,创新大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哈佛所做的研究工作而总结提出的理论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的颠覆性创新理论旨在描述新技术(革命性变革)对公司存在的影响。
1997 年,在《创新者的困境:当新技术使大公司破产》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颠覆性技术一词。
他说,反复的事实让我们看到,那些由于新的消费供给范式的浮现而“亡”的公司企业,本应该对颠覆性技术有所预见,但去无动于衷,直至为时已晚。
只专注于他们认为该做的事情,如服务于最有利可图的顾客,聚焦边际利润最诱人的产品项目,那些大公司的领导者向来在走一条持续创新的道路,而恰是这一经营路线,为颠覆性新技术埋葬他们敞开了大门。
这一惨剧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现有公司资源配置流程的设计总是以可持续创新、实现利润最大化为导向的,这一设计思想最为关注的是现有顾客以及被证明了的市场面。
然而,一旦颠覆性创新出现(它是市场上现有产品更为便宜、更为方便的替代品,它直接锁定低端消费者或者产生全然一新的消费群体) ,现有企业便立马瘫痪。
为此,他们采取的应对措施往往是转向高端市场,而不是积极谨防这些新技术、固守低端市场,然而,颠覆性创新不断发展进步,一步步蚕食传统企业的市场份额,最终取代传统产品的统治地位。
二、颠覆式创新的主要特征(1)非竞争性。
所谓非竞争性是指破坏性创新(无论是新市场的破坏还是低端市场的破坏)并非与现有主流市场竞争者争夺用户,而是通过满足新的现有主流产品的“非消费者”来求得生存与发展。
当破坏性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新产品的性能提高就会吸引现有主流市场的顾客。
颠覆式创新读后感
颠覆式创新读后感颠覆式创新是一种革命性的创新方式,它不是简单地对现有产品或服务进行改进,而是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和行业规则。
读完《颠覆式创新》这本书,我对颠覆式创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这本书中,作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通过大量的案例和数据,系统地阐述了颠覆式创新的概念、原理和实践方法。
他指出,颠覆式创新是一种从下而上的创新方式,它通常是由一些小型企业或新兴企业发起,通过引入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或新市场定位,来打破传统行业的壁垒,颠覆传统的商业模式,从而快速占领市场份额,成为行业的领导者。
在书中,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颠覆式创新的成功案例。
比如,他提到了瑞士手表行业曾经是全球手表行业的领导者,但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石英手表通过引入新技术和新材料,打破了瑞士手表的垄断地位,迅速占领了全球市场。
这个例子清晰地展示了颠覆式创新的力量和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颠覆式创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商业竞争策略,它可以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占据市场的领先地位。
同时,颠覆式创新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增长动力,它可以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和转型,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我看来,颠覆式创新不仅仅是一种商业战略,更是一种创新的思维方式。
它要求我们放眼未来,勇于挑战传统,不断寻求突破和创新。
只有不断地颠覆自己,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颠覆式创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相信,只有不断地推动颠覆式创新,才能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持续竞争优势。
因此,我会不断地学习和探索颠覆式创新的方法和实践,努力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这本书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激发了我的创新激情。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颠覆式创新将会成为企业竞争的主导战略,也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我期待着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代中,为颠覆式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塑教育颠覆式创新如何改变课堂读后感
重塑教育颠覆式创新如何改变课堂读后感摘要:一、引言二、重塑教育的背景和意义三、颠覆式创新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四、创新教育方法对学生和教师的影响五、我国教育创新的现状和挑战六、如何推动教育颠覆式创新七、结语正文: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阅读了《重塑教育:颠覆式创新如何改变课堂》这本书,深感书中所阐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对我国教育现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以及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引入颠覆式创新,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更多可能性。
在当前教育环境中,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仍然较为普遍,这种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逐渐减弱。
而《重塑教育》一书强调了颠覆式创新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教育创新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具体实践的一种理念。
通过引入游戏化、个性化、协同学习等方法,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创新教育方法对学生和教师的影响。
这些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社会中具备竞争力。
同时,这些方法也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协作者,让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谈及我国教育创新的现状,虽然近年来教育部门已经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传统观念的束缚、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然而,面对这些挑战,我们不能忽视教育创新的重要性。
只有不断探索、勇于实践,才能让我国教育真正走向繁荣昌盛。
如何推动教育颠覆式创新?首先,教育部门要加大对教育创新的扶持力度,为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更多政策支持和资源。
其次,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最后,家长和社会也要共同关注教育创新,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有利于成长的环境。
总之,《重塑教育:颠覆式创新如何改变课堂》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教育创新的崭新视角。
《颠覆性创新》读书笔记
《颠覆性创新》读书笔记它的主旨在于阐述什么是颠覆性创新,以及如何在企业中实现颠覆性创新。
该书通过对多个行业的案例研究,提出了许多有关颠覆性创新的观点和理论,对于企业的创新管理和战略制定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颠覆性创新是指一种革新性的技术或商业模式,它能够在原有市场中创造新的需求,并在新市场中获得成功。
颠覆性创新通常被忽视或低估,因为它往往在小众市场中开始,而不是在主流市场中。
然而,随着技术和市场的发展,颠覆性创新往往会逐渐占据主流市场,并最终取代原有的市场。
为了实现颠覆性创新,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
首先,企业需要关注那些被忽视的市场,这些市场可能只有一小部分消费者,但是它们具有增长的潜力。
其次,企业需要专注于那些低成本、低技术的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可以满足那些被忽视的市场的需求。
最后,企业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改进,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在书中,还提出了一些关于颠覆性创新的重要原则。
例如,他认为,企业应该采取“跨越式创新”的策略,即在新市场中创造新的需求,而不是在原有市场中竞争。
此外,他还强调了“聚焦”和“资源分配”的重要性,企业应该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而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最有利的领域。
书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语录,这些语录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什么是颠覆性创新,还能够激发我们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
➢“颠覆性创新是指一种革新性的技术或商业模式,它能够在原有市场中创造新的需求,并在新市场中获得成功。
”➢“颠覆性创新往往在小众市场中开始,而不是在主流市场中。
”➢“创新不是一场马拉松,而是一场短跑。
”➢“企业应该采取‘跨越式创新’的策略,即在新市场中创造新的需求,而不是在原有市场中竞争。
”➢“企业需要专注于那些低成本、低技术的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可以满足那些被忽视的市场的需求。
”➢“聚焦是成功的关键。
”➢“创新需要有一定的风险,但是不创新更危险。
”➢“颠覆性创新需要颠覆性思维。
”➢“颠覆性创新需要颠覆性团队。
价值网和颠覆性创新读书文摘读书笔记
价值网和颠覆性创新。
为什么破坏性技术能够给强大的主流企业带来颠覆性的影响呢?要说清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价值网。
所谓的价值网,是指相关利益者所结成的相互关系。
这张网的主要要素,包括了客户、产品、技术和组织四个方面。
主流企业之所以喜欢,或者说倾向于搞延续性技术创新,除了主流企业在这些技术上有先天优势、容易取得成果之外,更本质的原因,其实是利益的驱动——说白了,延续性技术创新,能够保障主流企业价值网里相关者的利益,而破坏性技术,往往会反之。
我们还是拿前面数据存储企业的案例,继续分析。
从用户的角度看,他们之间存在着一个网络关系。
对于那些生产14英寸硬盘的硬盘驱动器企业来说,他们的客户是大型计算机企业。
当14英寸硬盘主流企业发现8英寸硬盘技术后,它们一般会让和大型计算机企业有密切来往的营销部门和工程管理部门的人员征求大型计算机企业的意见。
由于相对于14英寸硬盘技术来说,8英寸硬盘技术存储容量小、速度慢、成本高,大型计算机企业肯定不喜欢8英寸硬盘技术。
于是,营销部门和工程管理部门给硬盘驱动器企业决策层的反馈就是,客户不喜欢。
从产品的角度看,产品之间存在着一个网络关系。
换句话说,硬盘驱动器企业不可能完全靠自己造出来硬盘,它们需要相关企业为它们提供配件。
例如,生产硬盘驱动器需要磁盘、磁头、电源、启动器、接口等。
如果一家生产14英寸硬盘的企业改作主要生产8英寸硬盘,它需要得到所有供应商的配合,但这些供应商很可能因为提供新型号配件的量小、利润低而不愿配合。
从技术的角度看,也存在一个网络关系。
换句话说,每一种主要的技术都需要一些辅助技术来支撑。
对于一个行业破坏性技术来说,这些技术在刚出现的时候,由于没有成熟的辅助技术来支撑,主要技术发展速度通常很慢。
例如,作为生产14英寸硬盘的企业,如果要生产8英寸硬盘,它可能需要自己发展这些辅助技术,或者等着市场上的辅助技术成熟,而这些辅助技术在刚开始的阶段通常发展缓慢。
从组织角度看,企业的内部组织也是一个网络。
颠覆思维心得体会打破固有思维创造突破性创新
颠覆思维心得体会打破固有思维创造突破性创新颠覆思维心得体会——打破固有思维,创造突破性创新在现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颠覆思维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能力,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追求。
颠覆思维即破除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固化观念,通过创造性思维的方式,寻找出想法和解决方案的全新角度和方法。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逐渐领悟到了颠覆思维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很多宝贵的体会和心得。
本文将会探讨颠覆思维的定义、价值和实践方法等方面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颠覆思维的定义和价值颠覆思维是一种能够引领人们超越传统、创造突破性创新的思维模式。
与传统思维模式不同,颠覆思维注重挑战既定的规则和框架,追求创新和突破。
它能够帮助我们打破思维的局限性,开拓思路,发现新的机会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颠覆思维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创新能力的提升:颠覆思维能够帮助我们创造新的理念和观点,拓宽思维的边界,从而推动创新的发展。
2. 问题解决的有效性:颠覆思维能够使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破除传统模式,找出更加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3. 个人成长的推动:颠覆思维鼓励我们挑战自我,超越自身的能力,并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推动力。
二、颠覆思维的实践方法为了更好地应用颠覆思维模式,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实践方法:1. 反向思考:在面对问题时,我们可以尝试颠倒思维的方向。
以「反其道而行之」的方式思考和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2. 集思广益:参考不同领域的理念和观点,对现有的思维模式进行颠覆。
利用多样化的资源和思想碰撞,打破思维的常规,激发新的灵感和创意。
3. 激发想象力: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激发自己的想象力。
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头脑风暴等工具,开展大量的联想和构思,寻找突破性的创新点。
4. 尝试新事物:主动尝试各种新事物和体验,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去接触不同的文化、领域和人群。
从中获取新的灵感和观点,为颠覆思维提供更多的资源。
谈对颠覆性创新的一点理解
China Forum中国论坛谈对颠覆性创新的一点理解 王坚我的人生就是一个理科生进入大家认为的“文科系”——拿了一个工学博士,所以这辈子的纠结可以想象。
后来我离开学校去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又去了阿里巴巴,我以自身经历来谈一谈对颠覆性创新的一点理解。
创新:从无到0现在大家都在讲“0到1”的创新,这至少找到了起点。
很多时候,其实连起点都找不到,这是很痛苦的。
人工智能现在很热,它首次被提出是在1956年。
10个人花了7000多美金开了一个历时8周的会议。
50年后,就是在2006年,10个人中仍在世的5个人牵头组织召集很多人又开了一次会。
我在微软的一个同事也参与了这次会议,他在会上捐了一笔钱,希望在未来的100年,斯坦福大学每5年出一本关于人工智能进展的书。
1956年会议真正的组织者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助理教授,他个人的一篇论文交给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人去评审,当时评审里面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如果这篇文章今天不是数学,在未来会变成数学”。
我觉得这反映了“从无到0”的过程。
“从无到0”其实就是一个大家不知道该怎么做,然后慢慢开始做的事情,今天我们也面临这样的挑战。
我在学习时,也有这样一个“从无到0”的过程,当时的心情很纠结。
我是第一届学生,没有教学大纲,普通物理学是跟物理系学的、普通化学是跟化学系学的、生物学是跟生物系学习的。
我还在正规的课程上学过材料力学,这也是一个“从无到0”的探索过程。
如果从创新的角度看,这不是一个深奥的问题没搞清楚,而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没搞清楚,这是我自己的理解。
我在微软研究院经历过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再聪明、再厉害的人,常识没搞清楚就会变成一个灾难。
苹果是个创新企业,很多人都会用它的iPad,也就是平板电脑。
其实我加入微软时,做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平板电脑。
为什么苹果把平板电脑变成了今天成功的产品iPad,而微软花了那么多精力却没成功?我觉得有两个常识的问题没有解决:第一,iPad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用手触摸,可微软当年定义的平板电脑,是用电池感应笔在屏幕上写。
重塑教育颠覆式创新如何改变课堂读后感
重塑教育颠覆式创新如何改变课堂读后感作为一名热衷于教育事业的读者,我有幸阅读了《重塑教育:颠覆式创新如何改变课堂》一书,深感启发。
这本书为我们揭示了在教育领域中,如何通过颠覆式创新来重塑课堂,提升教育质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更好的教育。
在当前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重塑教育的意义在于为我们的社会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书中提到的颠覆式创新,正是为了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使教育更加公平、有效。
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在教育领域中应用颠覆式创新。
例如,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地区和学生。
此外,通过个性化教学、项目制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使他们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变革的具体实践中,书中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将颠覆式创新理念付诸实践。
这些案例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无限可能,如线上教育、混合式教学等新兴模式,正逐步改变着我们的课堂。
同时,教师角色的转变也值得我们关注,他们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引导者,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然而,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认识到它所带来的挑战与反思。
如何确保教育创新的可持续性?如何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不忘教育的初心?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探讨。
在我国,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创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政府、学校、家长、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
在未来,我国教育改革将继续深入,以期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总之,《重塑教育:颠覆式创新如何改变课堂》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无限可能。
颠覆式创新读书笔记
作者上来就提到了哥德尔第一定律: 任何一个系统通常自治必是不完全, 意识说通常内部逻辑完全自治系统, 一定存在本身边界, 一旦越过边界, 这套体系就失效了。
所以说, 我们要勇于对现有体系提出质疑, 没有任何一个体系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相关这个理论证实, 作者举了哥白尼推翻“地心说”例子, 然后得出一句话: 原有体系内叫常识, 体系边界之外式见识, 见识比常识更关键。
一样对于工商业管理时代来说, 它也有边界, 边界可能是互联网思维或者互联网文明, 而颠覆式创新研习社目就是为了探索并突破其边界。
具体方法有两种:第一寻求这个时代异端, 第二努力验证这个时代生存结构和思维模式。
作者又给了一个隐喻, 相关打补丁和换操作系统, 国美、苏宁之争是打补丁, 而国美、苏宁与京东、淘宝之争是换操作系统。
而研习社本身目是怎样让大家进入到互联网操作系统之中。
本文关键讨论两个专题: 颠覆式创新—大企业窘境(一个工具)+互联网思维—工商管理窘境(一个思维)。
第一部分: 颠覆式创新1)任何价值网都存在失效边界作者经过计算机发展史: 大型计算机(IBM)-小型计算机(DEC)-台式电脑(HP)-笔记本(联想)-手持设备(苹果), 以及计算机各个发展阶段所对应主流企业都在不停改变者, 发觉部分惊人相同且不停上演规律: 企业把他人颠覆, 结果却又被他人颠覆。
作者结累计算机发展过程中总结出来两个现象: 第一, 在某个逻辑体系之内, 领先企业总是能赢。
第二, 在这个逻辑体系之外, 或者在另外一个逻辑体系里边, 新兴企业机会更大。
这些现象和规律说明一个道理: 任何一个价值网都存在失效边界。
(价值网概念来自于创新者窘境, 指是一个大环境, 企业正式在这个大环境下确定用户需求, 并对此采取方法, 处理问题, 征求用户意见,应对竞争对手, 并争取利润最大化。
)其实有时候表面看是企业是企业竞争, 其实是不一样价值网竞争, 比如诺基亚和苹果、淘宝和国美等。
《颠覆式创新》读后感1000字【最新版】
注:尊敬的各位读者,本文是笔者读书笔记范文系列文章的一篇,由于时间关系,如有相关问题,望各位雅正。
希望本文能对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
如果您需要其它类型的读书笔记范文,可以关注笔者知识店铺。
由于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部分内容侵权请联系笔者。
《颠覆式创新》读后感1000字《颠覆式创新》读后感1000字:讲解了大公司在进入成熟时期,市场、技术、利润等各方面都占据绝对领先地位以后,面临的利润最大化窘境、科学管理窘境,小公司如果才能战胜大公司,大公司如何更换操作系统等。
对于大公司来说:每一件事情做的都是对的,但最终失败了。
因为沉浸在成功的市场、成功的客户、成功的技术以后,往往有意或者无意忽略了不起眼的技术、市场,当时代发生变化以后,新的消费方式、技术的出现,就会迅速被后起者超过。
大公司本应对颠覆性的技术及应用有所预见,但往往由于其在现有市场的霸主地位而无动于衷,直至为时已晚。
而小公司在大公司的盲区进行破坏性创新,最终逆袭。
对于我来说,最大的启发有两点:一个是对个人,要将问题的解决方案做到极致,更重要的是,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打破常规的处理方式。
这两者一个是知识,一个是见识,见识比知识更重要。
知识是我们可以学到的,可以不断钻研,不断补充的。
我们需要知识来完成工作。
但知识做到极致之后,必须要洞悉正在发生新鲜事物,悟出其中的道理,理解其中的缺陷和障碍,理解其中的不足。
当我们觉得知识已经掌握的足够,能够得心应手的完成工作,进入一个比较舒适的阶段的时候,实际上,正是我们面临的最危险的时候。
这就好比一个井底的青蛙,每天蹲在井底研究井口,以为天空就那么大。
我们打破常规,跳出井口,会发现天空有那么大,井底之外还有池塘、鲜花,还有其他的青蛙。
这就是知识和见识的区别。
只有知识而没有见识就是井底之蛙。
任何一个逻辑内部自洽的体系必然是不完全的,原有体系之内为知识,系统边界之外为见识,见识比知识更重要。
当我们觉得知识已经掌握到极致的时候,其实并不是顶点,而是最危险的时候,必须要在知识里有所发现,有所建树,必须不断思考获得新的认知。
颠覆式创新是人性的表达
颠覆式创新是人性的表达我认为创新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很难发生,那就是发明。
发明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新技术、新材料在今天越来越难了。
大家不要动辄就把创新跟发明画等号,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爱迪生,但即便你不是爱迪生,你一样可以创新。
还有两种创新形式:一种是从商业模式上创新,就是把贵的东西做成便宜的,收费的做成免费的;一种是从体验上创新,就是把复杂难用的东西变简单,把笨重的东西变便携。
我们可以发现,商业史上对市场格局的颠覆,绝大多数都是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和用户体验上的创新,而不是像发明了可口可乐那样的秘方,或者像做出了电灯轰动世界,颠覆市场。
关于商业模式的颠覆,我在前面讲了免费,其实就是讲了商业模式的创新所形成的颠覆性力量。
实际上,用户体验上的创新,或者说用户体验上的创新所产生的颠覆性力量,在互联网上是最多见的。
为什么免费的商业模式和用户体验上的创新会形成颠覆?因为把贵的变得便宜,把收费的变成免费,符合人性的需求。
同样,把复杂的变简单,把笨重的变便携,也符合人性的需求。
商业的本质就是让人性得到释放,颠覆式创新也不例外,归根结底就是怎样满足人性。
人是懒惰的,你把东西做得很简单,很多人就愿意去用。
人是贪便宜的,你把东西做得便宜,甚至做得免费,很多人就愿意去用。
美国指责我们中国人用盗版软件,看盗版电影。
但美国人民一到中国,就会买回国大量的盗版电影。
美国人民一样贪便宜,最早的团购网站是从美国起来的。
为了能到餐馆吃到打折的大餐,他们同样也很踊跃。
专卖店里半价甚至1折促销,不管中国人民还是美国人民,都会买一堆不用的东西带回家。
这是人性在起作用。
麻省理工学院曾经专门做过一个实验,发现一旦把一样东西免费,人们就丧失了理智,丧失了辨别能力,蜂拥而上。
在爱贪便宜爱免费上,是不分肤色、宗教、种族的。
再举一个例子。
当年惠普公司做平板电脑,每台售价是399美元,好几年没卖出几台。
后来,惠普公司宣布不再生产这款产品,决定甩卖清仓,每台售价定为99美元,结果不到一天全美的存货一抢而空。
颠覆式创新理论的启示和企业产品创新机制研究
颠覆式创新理论的启示和企业产品创新机制研究颠覆式创新是指通过引入全新的技术、模式或理念来颠覆传统的市场格局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方式。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颠覆式创新已经在很多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如互联网、电商、智能手机等。
以下是颠覆式创新理论的几个重要启示以及企业产品创新机制的研究内容。
颠覆式创新强调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传统的渐进式创新往往追求对现有产品和服务的改进和优化,而颠覆式创新则是通过引入全新的技术和理念来推动市场的变革。
企业在追求颠覆式创新时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资源,并与科研机构和高校进行合作,共同推动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颠覆式创新强调市场洞察和用户需求的重要性。
颠覆式创新常常是通过对市场和用户需求的深入洞察来发现新的商机和创新点。
企业在进行颠覆式创新时需要加强市场调研和用户需求分析,了解用户对现有产品和服务的不满和痛点,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创新和改进。
颠覆式创新注重团队合作和开放创新的方式。
颠覆性创新常常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和共享资源,并积极引入外部的创新力量。
企业在进行颠覆式创新时需要建立跨部门和跨组织的团队,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和创新园区的合作,共同推动创新的实施和推广。
颠覆式创新强调灵活机动和快速迭代的创新方式。
由于颠覆式创新往往涉及到市场和商业模式的重大变革,因此企业需要具备灵活机动的创新能力,及时对市场和竞争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并及时调整创新策略和实施计划。
由于颠覆性创新常常涉及到未知的领域和风险,因此企业需要具备快速迭代的创新方式,通过不断试错和学习来优化创新过程和成果。
企业产品创新机制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创新策略和目标的确定。
企业产品创新需要明确创新的方向和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创新策略和实施计划。
研究内容可以包括企业创新策略的制定和优化,以及创新目标的确定和评估等。
2. 创新团队的组建和管理。
创新团队是企业产品创新的核心力量,因此研究内容可以包括创新团队的组建和激励机制、团队成员的培养和管理,以及团队合作和沟通的方式等。
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
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创新者的窘境》是克莱顿·M·克里斯滕森(Clayton M. Christensen)于1997年出版的一本商业管理书籍,它深刻地探讨了为何许多市场领导者在面对颠覆性创新时会失败,以及如何识别和应对这种创新。
这本书不仅对商业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我个人的思考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启发。
首先,书中的核心概念——颠覆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颠覆性创新通常指的是那些起初性能较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迅速改进,并最终超越现有产品或服务的创新。
这种创新往往在市场边缘开始,不被主流市场所重视,但最终却能够颠覆整个行业。
例如,克里斯滕森在书中提到的硬盘驱动器行业的例子,小型的硬盘驱动器最初在性能上无法与大型硬盘驱动器竞争,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它们最终取代了大型硬盘驱动器。
书中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成功的企业往往因为过于专注于满足现有客户的需求而忽视了颠覆性创新的威胁。
这些企业在追求持续改进的过程中,可能会错过那些看似边缘但最终能够颠覆市场的创新机会。
这种现象在很多行业中都有体现,比如数码摄影对胶片摄影的颠覆,以及智能手机对传统手机的颠覆。
克里斯滕森还指出,企业要想应对颠覆性创新,需要建立一种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的组织结构和文化。
这包括对市场的敏感性、对新技术的开放态度,以及对失败的宽容。
企业需要能够快速地从失败中学习,并调整自己的战略方向。
这种灵活性和适应性是企业在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创新者的窘境》也让我思考了个人层面的创新。
在个人职业生涯中,我们同样面临着颠覆性创新的挑战。
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行业的不断变革要求我们持续学习新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当前的成就,而应该时刻保持好奇心和学习的态度,积极探索新的领域和机会。
此外,书中对于如何识别颠覆性创新的讨论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克里斯滕森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帮助我们判断一项创新是否具有颠覆性。
颠覆式创新--读书笔记
作者上来就提到了哥德尔第一定律:任何一个系统凡是自治的必是不完全的,意识说凡是内部逻辑完全自治的系统,一定存在自身的边界,一旦越过边界,这套体系就失效了。
所以说,我们要敢于对现有的体系提出质疑,没有任何一个体系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关于这个理论的证明,作者举了哥白尼推翻“地心说”的例子,然后得出一句话:原有体系内的叫常识,体系边界之外式见识,见识比常识更重要。
同样对于工商业管理时代来说,它也有边界,边界可能是互联网思维或者互联网文明,而颠覆式创新研习社的目的就是为了探索并突破其边界。
具体方法有两种:第一寻找这个时代的异端,第二努力验证这个时代的生存结构和思维模式。
作者又给了一个隐喻,关于打补丁和换操作系统,国美、苏宁之争是打补丁,而国美、苏宁与京东、淘宝之争是换操作系统。
而研习社本身的目的是如何让大家进入到互联网的操作系统之中。
本文主要讨论两个主题:颠覆式创新—大公司的窘境(一个工具)+互联网思维—工商管理的窘境(一种思维)。
第一部分:颠覆式创新1)任何价值网都存在失效的边界作者通过计算机的发展史:大型计算机(IBM)-小型计算机(DEC)-台式电脑(HP)-笔记本(联想)-手持设备(苹果),以及计算机的各个发展阶段所对应的主流公司都在不停变化者,发现一些惊人相似且不停上演的规律:企业把别人颠覆,结果却又被别人颠覆。
作者结合计算机发展过程中总结出来两个现象:第一,在某个逻辑体系之内,领先企业总是能赢。
第二,在这个逻辑体系之外,或者在另外一个逻辑体系里边,新兴的企业机会更大。
这些现象和规律说明一个道理:任何一个价值网都存在失效的边界。
(价值网的概念来自于创新者的窘境,指的是一种大环境,企业正式在这个大环境下确定客户的需求,并对此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征求客户的意见,应对竞争对手,并争取利润最大化。
)其实有的时候表面看是企业是企业的竞争,其实是不同价值网的竞争,比如诺基亚和苹果、淘宝和国美等。
价值网本身是逻辑自治的,在价值网之外就是一个巨大的黑洞—“创新者的窘境”。
《创新者的课堂,颠覆式创新如何改变教育》读后感
《创新者的课堂,颠覆式创新如何改变教育》读后感《创新者的课堂,颠覆式创新如何改变教育》读后感现在大凡谈创新,一定会提到“水平思考法”,并且很自然认为创新等同于“发散思维”“右脑开发”,似乎只有如此才可能创新;并且人们还很自然的在潜意识里将逻辑思考和创新思维对立起来,似乎逻辑思考等于僵化教条,会束缚人的思维,阻碍创新的发生。
而历史上真正伟大的创新大都并非源于漫无边际的水平思考,而是来自对事物本源或本质不懈地挖掘和探索,来自于对传统逻辑、惯性思维的质疑和思辨,来自于对常人熟视无睹现象的好奇……这里,我想和大家一起来换个角度看创新,我们会发现相比水平思考而言,真正的垂直思考能够引爆的创新能量之大,超乎想象,划时代的颠覆式创新往往随之蓬勃而出。
我们都知道,做任何事情都包含两大要素:目的和方法我们通常理解的创新大都是在目标既定的前提下方法上的“千方百计”,可以统一将这类创新归结为“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带来的是人类科技的加速发展,物质文明的日益繁荣。
然而,正如爱因斯坦所言:Perfections of means and confusion of goals seem to characterize our age。
当我们对目的的探索缺失,方法就失去了根基而导致迷失。
一种常见的后果就是原本是方法的手段被当成了目标,从而导致“本末倒置”。
举个例子,从小到大我们都在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在学习方法、学习工具方面的创新可谓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但是,关于学习的目的却鲜有人来澄清。
以考试为例,对学习而言,“考试”毫无疑问是一种手段,是为了检验学习的效果,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
但现在这种手段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升级为目的了,多少人变成了为“分数”而学习。
尤其到了高考的时候,分数俨然成了凌驾一切之上的暴君,多少学校在追逐更高的分数而堂皇地背离教育的初衷,直接间接为畸形的学习现象推波助澜。
在“不得已而为之”的借口下,多少人民教师在玷污自己神圣的职业,制造出一批又一批高分低能的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什么?难道这不是最需要澄清的问题吗?在目标迷失的情况下,学习方法上的任何创新又有什么意义?现在,是时候追本溯源去回归根本了。
《颠覆式创新》读后感
勇于创新、敢于创新-读《颠覆式创新有感》利用寒假放假的时间,我读完了法国让·马贺·杜瑞著作,虽只有200左右页,但我深受启发,书中介绍了十五种颠覆性创新方法,每个方法都令我有所收获,而在此我记录下三个令我触动最深的创新方式。
第一:创新最初的吸引力并未让人们认识到某一天它可以解决的问题书中通过介绍“百事可乐焕新”项目讲到他们邀请到7660万美国人进行一项投票,这一人数比2008年总统大选的投票人数还多。
那么,投票的对象是什么呢?。
在这个项目中,互联网用户要回答他们对其他用户提出的一些慈善项目的看法,百事将资助最受欢迎的项目。
网友共提交了183000个点子,包括:为流浪儿童收容所募捐;翻修学校、剧院、历史纪念碑;帮助修建自行车道、操场;为体育馆和健身中心提供资金;支持大量慈善计划,包括动物庇护所等;几乎所有项目都成了纪录片的主题,这些纪录片在YOUTUBE这样的平台上播放,为被采访者和百事公司的创新计划赢得了广泛的受众,也让他们解决了宣传的问题,可谓是颠覆式创新的一个经典案例。
第二:创新之前要有居安思危的思想“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是《易经》对居安思危最好的诠释。
咎上面是个“处”字,下面是个“口”,处在陷阱之口,就是说,君子应该整天小心翼翼,心中要充满忧虑。
书中介绍在2001年,柯达公司迎来了他们公司业绩最好的一年,公司上下无不欢欣鼓舞。
不仅仅是因为这个业绩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而且这个好消息能够驱散他们心中的焦虑,人人都说数码相机的时代要来了,你看看我们今年的业绩有多好。
其实,他们忘了问一个其实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业绩会那么好?因为这个行业不行了,已经衰落下去,其他公司或是无法继续生存死掉了,或是因为船小好调头离开了,他们所留下的市场份额自动地让出来,留下来的公司自然可以独占鳌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15年后,柯达帝国轰然崩塌。
见到这个故事我想到一个英文词:惯性inertia,但是惰性也是这个词,为何?本身不运动,依靠惯性推动,哪舒服在哪呆着,东北老话:好吃不如饺子,舒服不如倒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颠覆式创新》读后感按照集团公司党委的有关要求和集团组织部门的具体部署,本人选读了《颠覆式创新》一书。
在通读全书的基础上,又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力求对此书的认识内涵更深刻,外延更广阔。
通过读书的对相关资料的研读,形成粗浅体会如下:一、关于颠覆式创新的源和流颠覆性创新理论是由Innosight公司的创始人,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商业管理教授,创新大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哈佛所做的研究工作而总结提出的理论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的颠覆性创新理论旨在描述新技术(革命性变革)对公司存在的影响。
1997年,在《创新者的困境:当新技术使大公司破产》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颠覆性技术一词。
他说,反复的事实让我们看到,那些由于新的消费供给范式的出现而“亡”的公司企业,本应该对颠覆性技术有所预见,但去无动于衷,直至为时已晚。
只专注于他们认为该做的事情,如服务于最有利可图的顾客,聚焦边际利润最诱人的产品项目,那些大公司的领导者一直在走一条持续创新的道路,而恰是这一经营路线,为颠覆性新技术埋葬他们敞开了大门。
这一悲剧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现有公司资源配置流程的设计总是以可持续创新、实现利润最大化为导向的,这一设计思想最为关注的是现有顾客以及被证明了的市场面。
然而,一旦颠覆性创新出现(它是市场上现有产品更为便宜、更为方便的替代品,它直接锁定低端消费者或者产生全然一新的消费群体),现有企业便立马瘫痪。
为此,他们采取的应对措施往往是转向高端市场,而不是积极防御这些新技术、固守低端市场,然而,颠覆性创新不断发展进步,一步步蚕食传统企业的市场份额,最终取代传统产品的统治地位。
二、颠覆式创新的主要特征(1)非竞争性。
所谓非竞争性是指破坏性创新(无论是新市场的破坏还是低端市场的破坏)并不是与现有主流市场竞争者争夺用户,而是通过满足新的现有主流产品的“非消费者”来求得生存与发展。
当破坏性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新产品的性能提高就会吸引现有主流市场的顾客。
这种破坏性创新不会侵犯现有主流市场,而是使顾客脱离这个主流市场,进入新的市场。
(2)初始阶段的低端性。
破坏性创新与维持性创新立足的市场基础大不相同,一般而言破坏性创新据以立足的是低端市场,而维持性创新占据的往往是高端市场。
这一点反映Ir破坏性创新的本质,它是由破坏性创新的概念所决定的,如果破坏性创新一开始就立足于现有的主流市场,那么这种创新就变成了维持性的了,即维持现有市场在位者的创新。
也正因为其低端性,才使得它被现有主流市场的竞争者所忽略,采用破坏性创新的新进入者才能够避开现有高端市场的激烈竞争,从而成长壮大。
(3)简便性。
简便使得使用者变得更为广泛,并使产品的价格更加低廉,从而让更多的人能够用得起,这为破坏性创新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不至于过早地夭折。
同时,简便也使得现有主流市场的竞争者对破坏性创新不屑一顾。
另外,简便性也为创新的市场扩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操作如果过于复杂将不利于创新在产业中的扩散。
这一特点实际上指出了破坏性创新的生存和发展的市场基础。
(4)顾客价值导向性。
破坏性创新要能够帮助顾客更好地完成工作。
这表明了破坏性创新的价值所在,即帮助顾客创造价值,以顾客价值为导向。
缺少这一点,破坏性创新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三、颠覆式创新对集团公司主要业务的启示1、产品:不要做"好",要做出不同颠覆式创新,适用于行业内现有企业忽视或急于摆脱的那部分市场,而不是他们重视,你要争夺他们必会和你拼个你死我活的领域。
在小的细分市场上,"颠覆式创新"能发挥更大作用。
颠覆式创新企业可以以新|产品或服务作为立足点,在这片小市场上不断改进产品,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进而吸引更大的细分市场,最后赶超成熟的竞争对手。
等对手发觉并反击时,已为时晚矣,企业已完成了"颠覆"。
2、客户:现有客户不是定位目标一般的见解是;要成功,必须以最有价值的客户为目标市场。
然而,对于颠覆型创新企业来说,定位的是那些最不可能购买现有产品的客户。
索尼之所以成为全球性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巨人,就是因为它不断地想办法让以前从未被任何人发掘的客户购买自己的产品。
以晶体管收音机为例,在对手热衷于提高产品音质以取悦老一代家长时,索尼开发出了一些价格便宜、音质差,但可以随身携带的小收音机,获得了大量年轻用户的热烈追捧,从而颠覆了这个市场。
3、营销:以客户要解决的问题作为细分指标比起将"受过教育、年龄在45至55岁之间,有3个孩子、收入在35000至40000美元之间的男性"这样的描述,将产品设计和改进与消费者如何使用产品相联系,是更有效、更直观易懂的办法。
以加拿大Research in Motion (RIM)公司大获成功的Blackberry手持无线电子邮件收发装置为例。
客户常常会在枯燥的会议、机场候机厅、地铁等场合用到它,如果RIM公司从"哪些人在购买现有产品"出发,会发现他们的需求非常不同,但从人们可以利用零星时间来改进产品,RIM公司则可以覆盖目前整个客户群,甚至扩大其范围。
4、盈利能力:重点不是产品竞争力,而是产品带来的价值"试图创新的公司应该把精力放在它们做得最好的事情上",这是一条广为接受的公理。
但实践真正具有颠覆式的创意时,这不是一条好的建议。
惠普在喷墨打印机上的成功得益于专注核心业务吗?根本不是。
在油墨化学、塑料合成物和制造技术以及大量其他技术和工艺领域,惠普都不是领导者,这些部件相互关联,其精度和复杂度也决定了惠普不可能与供应商合作。
惠普最终选择对一些不太重要的部件采取外购的方式,而把精力集中在关键部件上,保证了打印机性能,而且将大部分利润留在了公司。
5、持续性:不要一路狂奔,要与客户保持适当距离在竞争压力下,为了取悦客户,很多厂家会对产品的某个特性,过于专注,总是力求做的更好。
但如果不顾及客户的实际需要,一路狂奔,把客户甩的太远,也会失去对客户的吸引。
例如,英特尔开始推出的芯片,总能吸引顾客,保持高价。
但随后推出运行速度更快的芯片,价格却上不去,高价持续时间也很短。
原因在于速度已超出了客户的要求,和更快的速度相比,用户更看重无线连接性能,因此英特尔后来把重点从"奔腾"芯片的速度转移到"迅驰"芯片的无线连接上。
四、集团公司在经营管理中实施颠覆式创新,必须破解的五大命题:1、管理:"条件"合适的人比"条件"过硬的人好成熟企业内部发起的商业创新通常容易遭受失败,例如,英特尔和SAP合资成立的Padesic公司,创立时,大家希望它成为一家颠覆式创新企业,为小公司提供企业管理软件。
但不幸的是企业在经营4年、投入过亿后,于2001年关门大吉。
Padesic中汇集了两个母公司的第一流人才,他们都拥有过硬的条件:成功的经历、卓越的战略思维能力。
但问题并不在于他们的"条件",而在于他们几乎完全缺乏处理相关问题的经验,他们的职业生涯建立在处理成熟、成功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之上;擅长满足客户需求,而不是发现客户;擅长改进产品,而不是创造产品。
因此,作为从事颠覆式创新的企业的管理者,成功的关键不是条件如何,而是条件是否合适。
2、组织结构:尽量让新业务部门独立运作新创立的业务部门在独立的组织结构下能运行更好,因为这能给它以足够空间,使其在产品特性、营销方式上获得更大的机动性。
例如,美国的一家微处理器测试设备制造商泰瑞达,在新子公司Aurora初设时是一个独立的组织,后来为了借用集团公司的资源,子公司不得不在很多重要的问题上作出妥协,这对母子公司都产生了潜在的破坏。
经过权衡,Aurora最后还是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任务,这种分离最终使母子公司都从中获益匪浅。
Aurora在颠覆式创新中所发展出来的技术,最终被吸收进泰瑞达的主流产品中,使整个企业获得了增长的动力。
3、决策:制定的战略应具更强的适应性很多企业都从致力于制定和实现一项长期计划的角度来认识战略。
当计划的目的是要改进产品性能,满足现有的、为企业贡献利润的客户的要求,这完全恰当。
例如,在1960年代初期IBM研制System360,试图重塑计算机工业时,它必须长期地投入大量资源,攻克与企业战略相关的技术难关。
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成功,因为IBM有一个清晰的愿景,知道它想要得到什么,谁是它的服务对象。
但当这种愿景和热情应用在潜在的颠覆式创新上时,效果却恰恰相反。
西尔斯百货和IBM合资成立了一家网络服务公司Prodigy。
当两家母公司发现,Prodigy的200万用户更多地使用Prodigy收发电子邮件而不是购物时,它们试图对大量使用电子邮件的客户额外收费,而不是重新规划企业战略以适应新的变化。
最终,公司倒闭,而美国在线把握了Prodigy最早发现的机会,成为互联网时代的规则制定者。
4、设定期望值:忍受长期的亏损任何新创业务要取得显著增长必须在此之前承受长期、痛苦的亏损。
例如:本田在进入美国摩托车市场时,起初希望在主流市场上销售低成本的"muscle bike",但市场反应平淡,虽然本田竭尽全力,克服了大量的技术难题,但还是受到资金匮乏的困扰。
但本田没有选择放弃,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一个机会被发现了:欧美名厂制造的摩托车虽然马力强劲、速度快、但难于驾驶,很多人也没奢望过买得起它们,于是本田针对他们推出了50cc Supercub,最终成为了本田北美市场业务的支柱。
有了这样一个落脚点之后,本田开始瞄准更加挑剔的客户,直至在几乎摩托车细分市场中都成为了领导者。
5、领导能力:打破原有成功模式建立新的工作流程成功的增长的确依赖领导能力,但到底需要何种领导能力得根据情况而定。
譬如:生产看似"低档"的产品,定位于看似"无利可图"的客户。
这些与高层规划相左的决策很可能遭到组织抗体的抵制和破坏,战胜它需要有第一流的领导能力。
比如,泰瑞达公司非常重视产品特性和工艺,对一个成熟企业来说这无可厚非,但对一个从事颠覆式创新的企业来说,这有害无利。
Aurora管理层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要回到这一传统上去,这使Aurora时刻经受着偏离方向的威胁。
为此,泰瑞达的首席执行官达贝罗夫,采取了有力的干预措施,他打破现有流程,帮助Aurora建立起了适合颠覆式创新企业的工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