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到五,文言虚词整理复习课程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专题复习课件[66张]
译: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
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
(词义变化)
•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 在这里,“家”的词义显然与现代汉语 中的“家”不同。古时候的诸侯的封地 叫国,大夫的封地叫家。合在一起就叫 国家.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例1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名作பைடு நூலகம்)
译:老百姓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奔流一样。
2、从“文”的角度来看,要结合语境 来准确理解词意、句意,依境 断意
通过语境分析,顺利攻下代词指代义、一字 多义、词 类活用、古今异义等主要得分点。
例1: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 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汙(wu)君, 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 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 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 吾对曰:‘定于一。’ • ‘孰能一之?’ •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 ‘孰能与之?’ •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
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 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 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 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 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异常也。
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 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 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 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复习虚词推断课件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24-02-04
目录
• 虚词概述与重要性 • 常见虚词及其用法 • 虚词推断方法与技巧 • 典型例题分析与解答 • 复习策略与建议 • 课堂互动与练习
01
虚词概述与重要性
虚词定义及分类
01
虚词定义
02
虚词分类
虚词是指没有完整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一般不 能单独成句或单独作句法成分。
分析前后文句意关系
根据上下文句意的关系,可以推断出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 意义。例如,如果前后文是因果关系,那么虚词可能是表 因果的连词。
注意虚词的连用和搭配
有些虚词常常连用或搭配使用,形成固定的语法结构。了 解这些固定搭配,有助于更准确地推断虚词的用法。
利用句子结构进行推断
1 2 3
分析句子成分
通过分析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可以 推断出虚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和意义。
作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等; 作代词,可译为“他”、“它”等。
作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等。
介词类虚词
01
02
03
于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处所、对象等,可译为 “在”、“向”、“到” 等。
以
引进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 、手段等,可译为“用” 、“拿”等;表示原因, 可译为“因为”。
为
辨析虚词的用法和搭配
高考要求考生能够辨析不同虚词的用 法和搭配,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 和作用。
运用虚词进行语言表达
高考要求考生能够运用虚词进行准确 、流畅的语言表达,增强文章的逻辑 性和连贯性。
02
常见虚词及其用法
代词类虚词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虚词课件
者
常用作助词,表示提示、顿挫 、列举、假设等语气,也可与
其他词组合成新词汇。
所
常用作助词,与动词结合构成 名词性结构,表示“……的地
方”、“……的人”等。
于、以、为、乃等连词介绍及应用
于
用作介词,表示时间、处所、 对象、比较等关系,也可与其
他词组合成固定短语。
为
常用作动词和介词,表示做、 是、为了等意思,也可与其他 词组合成新词汇。
典型错误类型及避免策略
误用虚词
由于对一些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不准确,导致在句子中 误用了虚词,如该用“而”的地方用了“和”。
漏用虚词
在句子中漏用了必要的虚词,导致句子意思不完整或表达 不清。
滥用虚词
过多地使用虚词会使句子显得啰嗦、不简洁,影响表达效 果。
避免策略
要准确掌握常用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注意辨析同义词虚词 之间的差异;在句子中要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虚词;避免 过多使用虚词,力求简洁明了。
3
运用虚词进行文言文阅读和写作
高考最终目的是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虚词知 识进行文言文的阅读和写作,提高自己的文言文 素养。
02
常见文言虚词详解
之、其、者、所表示意义与用法
01
02
03
04
之
用作代词、助词、动词等,表 示指代、结构助词、音节助词
、提前宾语等。
其
主要用作代词和副词,表示指 代、推测、祈使、反诘等语气
虚词分类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 词、叹词和拟声词等,如常见的“之 、其、者、所、以、于、而、乃、则 、焉”等。
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作用
01
02
03
表示语法关系
虚词可以表示文言文中的 多种语法关系,如并列、 承接、转折、因果、假设 等。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课件精品
jǔ<动>通“弆”。收藏;贮存。《苏武》:“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妇】被遗弃之妻。
当dāng
①<动>对着;面对。《木兰诗》:“当窗理云鬃,对镜贴花黄。”又:“木兰当户织。”
②<动>在;处在。《石钟山记》:“有大石当中流。”《登泰山记》:“僻不当道者,皆
厌
①<形>通“餍”。满足。《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
②<动>厌恶;嫌弃。《少年中国说》:“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
人常厌事。——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③<形>通“餍”。饱。《老子·五十三章》:“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
【厌代】皇帝死亡。
去
①<动>离去;离开。《岳阳楼记》:“便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说》:“非夫人之物而强~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②<形>实在的;真实的。《祭十二郎文》:“呜呼!其信然邪?”
③<副>确实;的确。《促织》:“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④<动>相信;信任。《促织》:“成述其异,宰不信。”
⑤<名>信用。《<指南录>后序》:“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⑥<动>讲信用。《谏太宗十思疏》:“信者效其忠。”
⑦<名>信物;凭证。《中山狼传》:“是皆不足以执信也。”
必修上册重点实词、虚词
必修上册短歌行/曹操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当 对酒当歌(面对)
韵 少无适俗韵(气质,情致)
鼓 鼓瑟吹笙(弹奏)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 课件
近指的,如此、斯、之、是、兹。
指示 代词
远指的,如彼、夫、其。
虚指的,如某、或、莫。
疑问 代词
如孰、何、奚、胡、恶、安、焉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善刀而藏之 A.
杳不知其所之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C.
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B.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或取诸怀抱 D.
或师焉,或不焉
(2)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而 : _顺__承__就__,__接__着_ 。,或不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而递:进___并__且__,__而__且_。
(4)今人有大功而击之。(《鸿门宴》)
而 :转__折____却______ 。
((56))项仁王义按不剑施而而跽攻曰守。之(势《异鸿也门。宴(》《)过秦论》)而而:因 修 心:_果 饰 语____关 ,____系 用可____于不____连译因____接而___状。。语和中
侣鱼虾而友麋鹿
蟹六跪而二螯
表递进
“而”连接的前后两项分别是包含主 语和谓语的两个句子,并且在语意 上后面内容对前面内容来说呈现更 进一步的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择其善者而从之
君子博学而日参 省乎己
[教考衔接] 指出下列各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
(1)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而并:列___和__,__或__不__译_。
高 考 一 轮
复 习 题 型
1. 掌握理解五类虚词的方法以及掌握18个文言 虚词(《知识清单》)。
2.掌握最易混淆的四个虚词。 3.掌握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年份 卷别
题干表述(翻译)
高考文言虚词专题复习(一) PPT精品课件
一、位置推断法 虚词的意义用法跟虚词的位置有一定的 联系。
例如:A.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焉”在句首和中间一般是疑问代词,在结尾 一般是助词或兼词。
二、搭配分析法 • 搭配分析法就是从虚词的搭配对象 去判断它的词性。
例如: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 2、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3、能以足音辨人 • 以上三句中的“以”所搭配的对象都是名 词或名词性短语,它们构成短语修饰后面 的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工具、原 因等,可知“以”为介词。
之 作代词
(一)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 “之”的用法为第三人称代词, 相当于“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 人称。如: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与蔺相如》) 2.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廉颇与蔺相如》) 3.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耻。 (《师说》) 5.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
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噫吁嘻,危乎高哉
《说文解字》:“之,出也。象草过彻,枝茎渐益大, 有所之也,一者地也。” 段《注》:“引申之义为往, 《释诂》曰:‘之往是也。’按:之有训为‘此’ 者。”
1.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2. 輮使之然也。 《劝学》 3.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 4.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师说》)
1.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2.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3.顷之,烟炎张天。
• (五)音节助词 这种“之”多用于形容词、 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只 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 译时应省去。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 课件48张
因 注意:“因”、“以”、“与”
后省略代词,会误为连词。如: 望今后有远行,必以(之)告妾。
《与妻书》 是岁大旱,无野草,农以(之)告
谌。《段太尉逸事状》 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鸿门宴》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
鸿门宴》 驴不胜怒,蹄之。虎因(之)喜,
计之。《黔之驴》
①因+名词然后践华为城,因“ 因 ” 与 名
旋、稍、渐、益
如听仙乐耳暂明。《琵琶行(并序)》 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
③表频率
数 、 亟 、 累 、 屡 、多 次 、 重 复 、 任 何 一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仍、辄、每、复 次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满井游记》
(5)语气副词
①表确认
即,必、就 是 , 一 定 ,即此爱汝。《与妻书》
②远指代词
彼 其
、
夫
、那、那个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自彼至此,虽远,要皆舟行可至。(《送孟东野书》)
③无定指代词 或、莫
有的、有 的 人 ; 没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有 谁 、 没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张衡传》 有哪一个
④辅助性代词 所、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顺臾之所学也。《劝学》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盖、也、与 表停顿,不译 陈矣、述焉语、气耳:、也已、不译;罢了,了 疑问语气:乎、 诸、与(欤)、呢、吗 邪(耶)夫、兮 感乎、叹也语、气夫:、哉兮、呢、啊
乃不知有汉,无论晋魏。《桃 花源记》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答司马谏议书》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 《黄生借书说》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赤壁 赋》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专题复习课件[66张]
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怎么”
用作连词。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至,至于。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③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至若】【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起 话题,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 那”“如果说到”的意思。有时不译。 ①以闲敝邑,若何? 【若何】怎么样。 ①车后若干递送夫。(<<哨遍.高祖还乡>>)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 少”。
7、【所】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名词,处所,地方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④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⑤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 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 的情况"等。
【人教版】高中课本必修1-5文言文虚词逐条解释与实例汇总
【人教版】高中课本必修1-5文言文虚词逐条解释与实例汇总【人教版】高中课本必修1-5文言文虚词逐条解释与实例汇总目录○1劝学○2师说○3赤壁赋○4始得西山宴游记○5六国论○6阿房宫赋○7指南录后序○8五人墓碑记○9烛之武退秦师○10谏太宗十思疏○11廉颇蔺相如列传○12鸿门宴○13秋水○14季氏将伐颛臾○15寡人之于国也○16《黄花冈烈士事略》序○17滕王阁序○18秋声赋○19陈情表○20项脊轩志○21报任安书○22渔父○23逍遥游○24兰亭集序○1劝学1.而⑴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⑵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⑶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⑷连诃,表承接。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⑸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于(1) 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 介词,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 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
善假于物也3.之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⑶助词,的。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不如须臾之所学4.焉⑴兼词,于之,从这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⑵句末语气助词,了。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2师说1.而(1) 连词,表并列。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2) 连词,表转折。
惑而不从师(3) 连词,表承接。
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4) 连词,表修饰。
则群聚而笑之(5) 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2.之(1)助词,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4)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语文必修一至五册文言文实虚词索引
兵
4
1 六国论
故
4
1 六国论
一
4
1 阿房宫赋
爱
4
1 阿房宫赋
引
4
2 滕王阁序
故
4
2 滕王阁序
胜
4
2 滕王阁序
属
4
2 滕王阁序
尽
4
2 滕王阁序
穷
4
2 滕王阁序
具
4
2 滕王阁序
重
4
4 报任安书
顾
4
4 报任安书
望
4
4 报任安书
通
4
4 报任安书
发
4
4 苏武传
坐
4
4 苏武传
会
4
4 苏武传
当
4
4 苏武传
及
4
4 苏武传
实词 绝 假 强 闻 望 师 传 道 惑 行 引 策 乘 怀 将 辞 许 鄙 微 卒 数 自 治 故 辞 方 望 歌 如 属 胜 舍 道 名 卒 属 征 发 是 言 辞 数 为 举 谢 如
必修
单元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胜
2
4 鸿门宴
坐
2
4 鸿门宴
意
2
4 鸿门宴
行
3
1 陈情表
薄
3
1 陈情表
拜
3
1 陈情表
矜
3
1 陈情表
始
3
1 项脊轩志
归
3
1 项脊轩志
谓
3
1 项脊轩志
粤教版必修教材1至5课内文言虚词归纳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 2)用在形容词前,表达程度深,可译为“怎 么”“多么”“怎么这么”。
• 1.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 官传序》)。
• 译文: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立誓,抱头痛哭,眼 泪沾湿衣襟旳可怜地步,怎么这么旳衰败呢!
•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夫庸知……生于吾乎 句末语气词,表反诘,呢
9、乃
• 句中“乃”字旳义项与例句相同旳一项是(D )
例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D、乃不知有汉,不论魏晋
• A、“是”
• B、“才”,副词。
• C、“只是”
• D、“竟、居然”
9.乃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译文:大王带了什么来。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 1.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
行》)
• 译文:在这里早晚能听到旳是什么呢?尽是杜鹃 猿猴那些悲凄旳哀鸣。
• (二)用作疑问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达反问,可译为 “为何”“怎么”。
句读之不知
助词,宾语前置旳标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代词,此类,这些
7.何
何
• (一)用作疑问代词。 • 1)单独作谓语,背面常有语气助词
“哉”“也”,可译为“为何”“什么原因”。 •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
列传》) • 译文:为何呢?尊重(你们)大国旳威严以表达
敬意啊。
• 2)作动词或介词旳宾语,可译为“哪里”“什 么”。译时,“何”要后置。
高中教材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系统梳理
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课件
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的。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 抗衡《赤壁之战》
2、补语的标志,得。以其求思之深无不在也 《游 褒禅山记》
3、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师道之 不传也久已《师说〉 吾妻之美我者 《邹忌讽齐王 纳谏》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1)崆崆焉,余固笑而不信《石钟山记》 (2)盘盘焉 《阿房宫赋》
2.兼词,于之、于此。
(1)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3.代词 他、他们、它、它们
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疑问代词“哪里、什么、怎么”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以 一、介词
1.表原因 因为,由于。
Wèi 介词 1.给、替
(1)公为我献之 《鸿门宴》 (2)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向、对 (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
人道也。”《桃花源记》 (2)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触 龙
说赵太后》 (3) 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府救赵 》
为,连词,因为 。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2.表工具、手段、对象 拿、用、把、凭。
(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史记》 (2)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3.表动作、行为的对象 和、跟、同
(1)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史记〉
(2)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
4.凭…身份
(1)以相国守代 《史记》
(2)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 记》
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一到五,文言虚词整理1.而⑴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群聚而笑之/倚歌而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疾病而死/则噪而相逐/夜,缒而出/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项王按剑而跽/东面而视/弃甲曳兵而走/悚然而听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墙往往而是/客逾庖而宴/呱呱而泣/渔父莞尔而笑/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⑵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惑而不从师/小学而大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而莫得其涯/而不知其所穷/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而不在使者之目/而幸生也何所为/朝济而夕设版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不言而化/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处涸辙而相欢/怀帝阍而不见/而能与世推移/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⑶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侣鱼虾而友麋鹿/二败而三胜/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夫赵强而燕弱/劳苦而功高如此/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固而近于费/不患寡而患不均/而在萧墙之内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忽奔腾而砰湃/而庭阶寂寂/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⑷连词,表承接。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正襟危坐而问客/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自远而至/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归而求国之策/死而死矣/去今之墓而葬焉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抶而仆之/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今急而求子/若亡郑而有利于君/择善而从之/毕礼而归之/拔剑切而啗之/夫人朝夕退而游焉/或百步而后止/爽籁发而清风生/木遭之而叶脱/物过盛而当杀/渔父见而问之/而控于地而已矣/骊山北构而西折/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⑸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今水已变而益多矣(6) 连词,表条件。
穷山之高而止(7)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8) 连词,表目的。
则思谦冲而自牧/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9) 代词,你,你的。
而母立于兹2.于(1) 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皆出于此乎/月出于东山之上/虎兕出于柙(2) 介词,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长于臣/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尤倍重于三十年前/急于星火/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3) 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
善假于物也/穷睇眄于中天/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何故至于斯/当其欣于所遇(4) 介词,向。
而耻学于师/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5) 介词,对于。
于其身也/贪于财货/寡人之于国也/彼其于世/彼其于世(6) 介词,被。
不拘于时/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激于义而死焉/不能容于远近/而君幸于赵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至激于义理者不然(7) 介词,在。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徘徊于斗牛之间/渔樵于江渚之上/托遗响于悲风/于是饮酒乐甚/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以勇气闻于诸侯/得复见将军于此/龟玉毁于椟中/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而徒感慨于其遗事/访风景于崇阿/望长安于日下/幽于圜墙之中/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8) 介词,到。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终期于尽(9)介词,给。
归璧于赵(10)介词,与。
故燕王欲结于君/有要于时也/有似于此/(11)介词,对。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无益于俗/圣人不凝滞于物/暂得于己3.之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人非生而知之者/作师说以贻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始指异之(指西山)/ 故为之文以志(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子孙视之不甚惜(指土地)/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代词,前一个代"秦",后一个代"贿赂")/ 此言得之(指上文说的道理)/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前一个代指"秦";后一个助词,的)/ 奈何取之尽锱铢(代财物)/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代秦人)/ 人皆得以隶使之(指代他们)/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指代石碑)/ 因人之力而敝之(指代秦君)/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这件事)/ 将焉取之(代土地)/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指代"天下")/我见相如,必辱之(指代"相如")/均之二策(这)/立而饮之(指代"酒")/夫子欲之(它)/ 既来之,则安之(代远人)/ 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 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 吾党菁华付之一炬(代"吾党菁华")/木遭之而叶脱(代秋声) /他日汝当用之(代象笏)/渔父见而问之(代屈原) /而莫之夭阏者/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之二虫又何知/感慨系之矣/犹不能不以之兴怀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苟以天下之大/人君当神器之重/将崇极天之峻/泾流之大/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安能以身之察察/仰观宇宙之大⑶助词,的。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月出于东山之上/哀吾生之须臾/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破灭之道也/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为刎颈之交/今日之事何如/而知日月之行/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吾恐季孙之忧/而在萧墙之内也/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以坚毅不挠之精神/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其一气之余烈/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虽无丝竹管弦之盛(4)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凌万顷之茫然/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夫晋,何厌之有/(5)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苟非吾之所有/吾与子之所共适/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知日之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较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秦国之所大欲/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臣闻求木之长者/即患秦兵之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盖夫秋之为状也/臣之进退/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夫人之相与/不知老之将至(6) 动词,往,去。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佯狂不知所之者/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及其所之既倦(7)衬音助词,无义。
填然鼓之/树之以桑/顷之,持一象笏至/久之,能以足音辨人4.焉⑴兼词,于之,从这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激于义而死焉/朝济而夕设版焉⑵语气助词。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吴之民方痛心焉/子亦有不利焉/尽心焉耳矣/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3)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盘盘焉,囷囷焉(4) 代词。
去今之墓而葬焉(代五义士)/ 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5) 疑问代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哪里)5.其(1) 代词,那,那些。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发其志士之悲哉/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知其不可(这些)/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那) /其势不俱生/则移其民于河东(2) 代词,人称。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敛赀财以送其行(代周顺昌) /以其无利于晋(指代郑文公)/ 君知其难也(这)/ 又欲肆其西封(指代晋国)/ 失其所与(指代自己)/ 以旌其所为(指代五义士)/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代自己) /其实亦百倍(指获得的土地)/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指赵国)/ 其势弱于秦(指六国) /杳不知其所之也(指宫车)/ 几世几年,摞掠其人,倚叠如山(代六国)/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代秦国)/ 其负大舟也无力(指水)(3) 代词,他的。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能守其土(指燕、赵二国)/ 乃使其从者衣褐(他的)/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他们的)/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蔺相如的)/必固其根本(它的) /则智者尽其谋(他们的) /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 无失其时(它们的) /其名为鹏/使六国各爱其人(4)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其皆出于此乎(5) 副词,表反问语气。
其可怪也欤/其可忽乎(6) 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
吾其还也(7) 用在选择问句中,是......还是......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6.乎(1) 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
生乎吾前/相与枕藉乎舟中(2) 介词,相当于"于",表比较,译为"比"。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 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其皆出于此乎(4) 语气助词,表感叹,译为"唉"、"呢"。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5) 语气词,表示疑问。
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又何羡乎(6) 形容词词尾。
郁乎苍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7.也(1) 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社稷之臣也/今由与求也(2) 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