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到五,文言虚词整理复习课程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专题复习课件[66张]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专题复习课件[66张]
例3: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译: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
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
(词义变化)
•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 在这里,“家”的词义显然与现代汉语 中的“家”不同。古时候的诸侯的封地 叫国,大夫的封地叫家。合在一起就叫 国家.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例1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名作பைடு நூலகம்)
译:老百姓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奔流一样。
2、从“文”的角度来看,要结合语境 来准确理解词意、句意,依境 断意
通过语境分析,顺利攻下代词指代义、一字 多义、词 类活用、古今异义等主要得分点。
例1: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 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汙(wu)君, 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 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 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 吾对曰:‘定于一。’ • ‘孰能一之?’ •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 ‘孰能与之?’ •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
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 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 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 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 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异常也。
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 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 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 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复习虚词推断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复习虚词推断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 题复习虚词推断课件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24-02-04
目录
• 虚词概述与重要性 • 常见虚词及其用法 • 虚词推断方法与技巧 • 典型例题分析与解答 • 复习策略与建议 • 课堂互动与练习
01
虚词概述与重要性
虚词定义及分类
01
虚词定义
02
虚词分类
虚词是指没有完整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一般不 能单独成句或单独作句法成分。
分析前后文句意关系
根据上下文句意的关系,可以推断出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 意义。例如,如果前后文是因果关系,那么虚词可能是表 因果的连词。
注意虚词的连用和搭配
有些虚词常常连用或搭配使用,形成固定的语法结构。了 解这些固定搭配,有助于更准确地推断虚词的用法。
利用句子结构进行推断
1 2 3
分析句子成分
通过分析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可以 推断出虚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和意义。
作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等; 作代词,可译为“他”、“它”等。
作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等。
介词类虚词
01
02
03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处所、对象等,可译为 “在”、“向”、“到” 等。

引进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 、手段等,可译为“用” 、“拿”等;表示原因, 可译为“因为”。

辨析虚词的用法和搭配
高考要求考生能够辨析不同虚词的用 法和搭配,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 和作用。
运用虚词进行语言表达
高考要求考生能够运用虚词进行准确 、流畅的语言表达,增强文章的逻辑 性和连贯性。
02
常见虚词及其用法
代词类虚词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虚词课件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虚词课件


常用作助词,表示提示、顿挫 、列举、假设等语气,也可与
其他词组合成新词汇。

常用作助词,与动词结合构成 名词性结构,表示“……的地
方”、“……的人”等。
于、以、为、乃等连词介绍及应用

用作介词,表示时间、处所、 对象、比较等关系,也可与其
他词组合成固定短语。

常用作动词和介词,表示做、 是、为了等意思,也可与其他 词组合成新词汇。
典型错误类型及避免策略
误用虚词
由于对一些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不准确,导致在句子中 误用了虚词,如该用“而”的地方用了“和”。
漏用虚词
在句子中漏用了必要的虚词,导致句子意思不完整或表达 不清。
滥用虚词
过多地使用虚词会使句子显得啰嗦、不简洁,影响表达效 果。
避免策略
要准确掌握常用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注意辨析同义词虚词 之间的差异;在句子中要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虚词;避免 过多使用虚词,力求简洁明了。
3
运用虚词进行文言文阅读和写作
高考最终目的是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虚词知 识进行文言文的阅读和写作,提高自己的文言文 素养。
02
常见文言虚词详解
之、其、者、所表示意义与用法
01
02
03
04

用作代词、助词、动词等,表 示指代、结构助词、音节助词
、提前宾语等。

主要用作代词和副词,表示指 代、推测、祈使、反诘等语气
虚词分类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 词、叹词和拟声词等,如常见的“之 、其、者、所、以、于、而、乃、则 、焉”等。
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作用
01
02
03
表示语法关系
虚词可以表示文言文中的 多种语法关系,如并列、 承接、转折、因果、假设 等。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课件精品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课件精品
⑦<动>前往;到……去。《孔雀东南飞》:“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jǔ<动>通“弆”。收藏;贮存。《苏武》:“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妇】被遗弃之妻。
当dāng
①<动>对着;面对。《木兰诗》:“当窗理云鬃,对镜贴花黄。”又:“木兰当户织。”
②<动>在;处在。《石钟山记》:“有大石当中流。”《登泰山记》:“僻不当道者,皆

①<形>通“餍”。满足。《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
②<动>厌恶;嫌弃。《少年中国说》:“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
人常厌事。——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③<形>通“餍”。饱。《老子·五十三章》:“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
【厌代】皇帝死亡。

①<动>离去;离开。《岳阳楼记》:“便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说》:“非夫人之物而强~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②<形>实在的;真实的。《祭十二郎文》:“呜呼!其信然邪?”
③<副>确实;的确。《促织》:“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④<动>相信;信任。《促织》:“成述其异,宰不信。”
⑤<名>信用。《<指南录>后序》:“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⑥<动>讲信用。《谏太宗十思疏》:“信者效其忠。”
⑦<名>信物;凭证。《中山狼传》:“是皆不足以执信也。”
必修上册重点实词、虚词
必修上册短歌行/曹操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当 对酒当歌(面对)
韵 少无适俗韵(气质,情致)
鼓 鼓瑟吹笙(弹奏)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 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 课件

近指的,如此、斯、之、是、兹。
指示 代词
远指的,如彼、夫、其。
虚指的,如某、或、莫。
疑问 代词
如孰、何、奚、胡、恶、安、焉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善刀而藏之 A.
杳不知其所之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C.
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B.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或取诸怀抱 D.
或师焉,或不焉
(2)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而 : _顺__承__就__,__接__着_ 。,或不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而递:进___并__且__,__而__且_。
(4)今人有大功而击之。(《鸿门宴》)
而 :转__折____却______ 。
((56))项仁王义按不剑施而而跽攻曰守。之(势《异鸿也门。宴(》《)过秦论》)而而:因 修 心:_果 饰 语____关 ,____系 用可____于不____连译因____接而___状。。语和中
侣鱼虾而友麋鹿
蟹六跪而二螯
表递进
“而”连接的前后两项分别是包含主 语和谓语的两个句子,并且在语意 上后面内容对前面内容来说呈现更 进一步的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择其善者而从之
君子博学而日参 省乎己
[教考衔接] 指出下列各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
(1)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而并:列___和__,__或__不__译_。
高 考 一 轮
复 习 题 型
1. 掌握理解五类虚词的方法以及掌握18个文言 虚词(《知识清单》)。
2.掌握最易混淆的四个虚词。 3.掌握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年份 卷别
题干表述(翻译)

高考文言虚词专题复习(一) PPT精品课件

高考文言虚词专题复习(一) PPT精品课件

一、位置推断法 虚词的意义用法跟虚词的位置有一定的 联系。
例如:A.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焉”在句首和中间一般是疑问代词,在结尾 一般是助词或兼词。
二、搭配分析法 • 搭配分析法就是从虚词的搭配对象 去判断它的词性。
例如: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 2、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3、能以足音辨人 • 以上三句中的“以”所搭配的对象都是名 词或名词性短语,它们构成短语修饰后面 的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工具、原 因等,可知“以”为介词。
之 作代词
(一)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 “之”的用法为第三人称代词, 相当于“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 人称。如: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与蔺相如》) 2.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廉颇与蔺相如》) 3.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耻。 (《师说》) 5.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
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噫吁嘻,危乎高哉
《说文解字》:“之,出也。象草过彻,枝茎渐益大, 有所之也,一者地也。” 段《注》:“引申之义为往, 《释诂》曰:‘之往是也。’按:之有训为‘此’ 者。”
1.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2. 輮使之然也。 《劝学》 3.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 4.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师说》)
1.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2.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3.顷之,烟炎张天。
• (五)音节助词 这种“之”多用于形容词、 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只 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 译时应省去。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 课件48张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 课件48张

因 注意:“因”、“以”、“与”
后省略代词,会误为连词。如: 望今后有远行,必以(之)告妾。
《与妻书》 是岁大旱,无野草,农以(之)告
谌。《段太尉逸事状》 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鸿门宴》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
鸿门宴》 驴不胜怒,蹄之。虎因(之)喜,
计之。《黔之驴》
①因+名词然后践华为城,因“ 因 ” 与 名
旋、稍、渐、益
如听仙乐耳暂明。《琵琶行(并序)》 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
③表频率
数 、 亟 、 累 、 屡 、多 次 、 重 复 、 任 何 一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仍、辄、每、复 次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满井游记》
(5)语气副词
①表确认
即,必、就 是 , 一 定 ,即此爱汝。《与妻书》
②远指代词
彼 其


、那、那个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自彼至此,虽远,要皆舟行可至。(《送孟东野书》)
③无定指代词 或、莫
有的、有 的 人 ; 没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有 谁 、 没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张衡传》 有哪一个
④辅助性代词 所、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顺臾之所学也。《劝学》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盖、也、与 表停顿,不译 陈矣、述焉语、气耳:、也已、不译;罢了,了 疑问语气:乎、 诸、与(欤)、呢、吗 邪(耶)夫、兮 感乎、叹也语、气夫:、哉兮、呢、啊
乃不知有汉,无论晋魏。《桃 花源记》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答司马谏议书》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 《黄生借书说》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赤壁 赋》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专题复习课件[66张]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专题复习课件[66张]

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怎么”
用作连词。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至,至于。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③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至若】【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起 话题,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 那”“如果说到”的意思。有时不译。 ①以闲敝邑,若何? 【若何】怎么样。 ①车后若干递送夫。(<<哨遍.高祖还乡>>)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 少”。
7、【所】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名词,处所,地方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④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⑤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 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 的情况"等。

【人教版】高中课本必修1-5文言文虚词逐条解释与实例汇总

【人教版】高中课本必修1-5文言文虚词逐条解释与实例汇总

【人教版】高中课本必修1-5文言文虚词逐条解释与实例汇总【人教版】高中课本必修1-5文言文虚词逐条解释与实例汇总目录○1劝学○2师说○3赤壁赋○4始得西山宴游记○5六国论○6阿房宫赋○7指南录后序○8五人墓碑记○9烛之武退秦师○10谏太宗十思疏○11廉颇蔺相如列传○12鸿门宴○13秋水○14季氏将伐颛臾○15寡人之于国也○16《黄花冈烈士事略》序○17滕王阁序○18秋声赋○19陈情表○20项脊轩志○21报任安书○22渔父○23逍遥游○24兰亭集序○1劝学1.而⑴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⑵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⑶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⑷连诃,表承接。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⑸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于(1) 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 介词,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 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

善假于物也3.之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⑶助词,的。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不如须臾之所学4.焉⑴兼词,于之,从这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⑵句末语气助词,了。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2师说1.而(1) 连词,表并列。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2) 连词,表转折。

惑而不从师(3) 连词,表承接。

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4) 连词,表修饰。

则群聚而笑之(5) 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2.之(1)助词,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4)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语文必修一至五册文言文实虚词索引

语文必修一至五册文言文实虚词索引


4
1 六国论

4
1 六国论

4
1 阿房宫赋

4
1 阿房宫赋

4
2 滕王阁序

4
2 滕王阁序

4
2 滕王阁序

4
2 滕王阁序

4
2 滕王阁序

4
2 滕王阁序

4
2 滕王阁序

4
4 报任安书

4
4 报任安书

4
4 报任安书

4
4 报任安书

4
4 苏武传

4
4 苏武传

4
4 苏武传

4
4 苏武传

4
4 苏武传
实词 绝 假 强 闻 望 师 传 道 惑 行 引 策 乘 怀 将 辞 许 鄙 微 卒 数 自 治 故 辞 方 望 歌 如 属 胜 舍 道 名 卒 属 征 发 是 言 辞 数 为 举 谢 如
必修
单元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4 鸿门宴

2
4 鸿门宴

2
4 鸿门宴

3
1 陈情表

3
1 陈情表

3
1 陈情表

3
1 陈情表

3
1 项脊轩志

3
1 项脊轩志

3
1 项脊轩志

粤教版必修教材1至5课内文言虚词归纳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粤教版必修教材1至5课内文言虚词归纳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 1.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 • 译文:怎么敢帮你媳妇说话!
• 2)用在形容词前,表达程度深,可译为“怎 么”“多么”“怎么这么”。
• 1.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 官传序》)。
• 译文: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立誓,抱头痛哭,眼 泪沾湿衣襟旳可怜地步,怎么这么旳衰败呢!
•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夫庸知……生于吾乎 句末语气词,表反诘,呢
9、乃
• 句中“乃”字旳义项与例句相同旳一项是(D )
例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D、乃不知有汉,不论魏晋
• A、“是”
• B、“才”,副词。
• C、“只是”
• D、“竟、居然”
9.乃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译文:大王带了什么来。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 1.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
行》)
• 译文:在这里早晚能听到旳是什么呢?尽是杜鹃 猿猴那些悲凄旳哀鸣。
• (二)用作疑问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达反问,可译为 “为何”“怎么”。
句读之不知
助词,宾语前置旳标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代词,此类,这些
7.何

• (一)用作疑问代词。 • 1)单独作谓语,背面常有语气助词
“哉”“也”,可译为“为何”“什么原因”。 •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
列传》) • 译文:为何呢?尊重(你们)大国旳威严以表达
敬意啊。
• 2)作动词或介词旳宾语,可译为“哪里”“什 么”。译时,“何”要后置。

高中教材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系统梳理

高中教材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系统梳理

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课件
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史记》 3.活用为第一人称 (1)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
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的。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 抗衡《赤壁之战》
2、补语的标志,得。以其求思之深无不在也 《游 褒禅山记》
3、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师道之 不传也久已《师说〉 吾妻之美我者 《邹忌讽齐王 纳谏》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1)崆崆焉,余固笑而不信《石钟山记》 (2)盘盘焉 《阿房宫赋》
2.兼词,于之、于此。
(1)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3.代词 他、他们、它、它们
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疑问代词“哪里、什么、怎么”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以 一、介词
1.表原因 因为,由于。
Wèi 介词 1.给、替
(1)公为我献之 《鸿门宴》 (2)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向、对 (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
人道也。”《桃花源记》 (2)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触 龙
说赵太后》 (3) 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府救赵 》
为,连词,因为 。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2.表工具、手段、对象 拿、用、把、凭。
(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史记》 (2)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3.表动作、行为的对象 和、跟、同
(1)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史记〉
(2)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
4.凭…身份
(1)以相国守代 《史记》
(2)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 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一到五,文言虚词整理1.而⑴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群聚而笑之/倚歌而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疾病而死/则噪而相逐/夜,缒而出/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项王按剑而跽/东面而视/弃甲曳兵而走/悚然而听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墙往往而是/客逾庖而宴/呱呱而泣/渔父莞尔而笑/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⑵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惑而不从师/小学而大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而莫得其涯/而不知其所穷/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而不在使者之目/而幸生也何所为/朝济而夕设版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不言而化/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处涸辙而相欢/怀帝阍而不见/而能与世推移/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⑶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侣鱼虾而友麋鹿/二败而三胜/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夫赵强而燕弱/劳苦而功高如此/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固而近于费/不患寡而患不均/而在萧墙之内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忽奔腾而砰湃/而庭阶寂寂/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⑷连词,表承接。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正襟危坐而问客/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自远而至/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归而求国之策/死而死矣/去今之墓而葬焉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抶而仆之/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今急而求子/若亡郑而有利于君/择善而从之/毕礼而归之/拔剑切而啗之/夫人朝夕退而游焉/或百步而后止/爽籁发而清风生/木遭之而叶脱/物过盛而当杀/渔父见而问之/而控于地而已矣/骊山北构而西折/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⑸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今水已变而益多矣(6) 连词,表条件。

穷山之高而止(7)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8) 连词,表目的。

则思谦冲而自牧/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9) 代词,你,你的。

而母立于兹2.于(1) 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皆出于此乎/月出于东山之上/虎兕出于柙(2) 介词,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长于臣/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尤倍重于三十年前/急于星火/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3) 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

善假于物也/穷睇眄于中天/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何故至于斯/当其欣于所遇(4) 介词,向。

而耻学于师/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5) 介词,对于。

于其身也/贪于财货/寡人之于国也/彼其于世/彼其于世(6) 介词,被。

不拘于时/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激于义而死焉/不能容于远近/而君幸于赵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至激于义理者不然(7) 介词,在。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徘徊于斗牛之间/渔樵于江渚之上/托遗响于悲风/于是饮酒乐甚/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以勇气闻于诸侯/得复见将军于此/龟玉毁于椟中/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而徒感慨于其遗事/访风景于崇阿/望长安于日下/幽于圜墙之中/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8) 介词,到。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终期于尽(9)介词,给。

归璧于赵(10)介词,与。

故燕王欲结于君/有要于时也/有似于此/(11)介词,对。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无益于俗/圣人不凝滞于物/暂得于己3.之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人非生而知之者/作师说以贻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始指异之(指西山)/ 故为之文以志(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子孙视之不甚惜(指土地)/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代词,前一个代"秦",后一个代"贿赂")/ 此言得之(指上文说的道理)/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前一个代指"秦";后一个助词,的)/ 奈何取之尽锱铢(代财物)/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代秦人)/ 人皆得以隶使之(指代他们)/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指代石碑)/ 因人之力而敝之(指代秦君)/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这件事)/ 将焉取之(代土地)/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指代"天下")/我见相如,必辱之(指代"相如")/均之二策(这)/立而饮之(指代"酒")/夫子欲之(它)/ 既来之,则安之(代远人)/ 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 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 吾党菁华付之一炬(代"吾党菁华")/木遭之而叶脱(代秋声) /他日汝当用之(代象笏)/渔父见而问之(代屈原) /而莫之夭阏者/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之二虫又何知/感慨系之矣/犹不能不以之兴怀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苟以天下之大/人君当神器之重/将崇极天之峻/泾流之大/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安能以身之察察/仰观宇宙之大⑶助词,的。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月出于东山之上/哀吾生之须臾/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破灭之道也/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为刎颈之交/今日之事何如/而知日月之行/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吾恐季孙之忧/而在萧墙之内也/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以坚毅不挠之精神/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其一气之余烈/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虽无丝竹管弦之盛(4)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凌万顷之茫然/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夫晋,何厌之有/(5)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苟非吾之所有/吾与子之所共适/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知日之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较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秦国之所大欲/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臣闻求木之长者/即患秦兵之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盖夫秋之为状也/臣之进退/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夫人之相与/不知老之将至(6) 动词,往,去。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佯狂不知所之者/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及其所之既倦(7)衬音助词,无义。

填然鼓之/树之以桑/顷之,持一象笏至/久之,能以足音辨人4.焉⑴兼词,于之,从这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激于义而死焉/朝济而夕设版焉⑵语气助词。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吴之民方痛心焉/子亦有不利焉/尽心焉耳矣/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3)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盘盘焉,囷囷焉(4) 代词。

去今之墓而葬焉(代五义士)/ 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5) 疑问代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哪里)5.其(1) 代词,那,那些。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发其志士之悲哉/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知其不可(这些)/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那) /其势不俱生/则移其民于河东(2) 代词,人称。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敛赀财以送其行(代周顺昌) /以其无利于晋(指代郑文公)/ 君知其难也(这)/ 又欲肆其西封(指代晋国)/ 失其所与(指代自己)/ 以旌其所为(指代五义士)/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代自己) /其实亦百倍(指获得的土地)/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指赵国)/ 其势弱于秦(指六国) /杳不知其所之也(指宫车)/ 几世几年,摞掠其人,倚叠如山(代六国)/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代秦国)/ 其负大舟也无力(指水)(3) 代词,他的。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能守其土(指燕、赵二国)/ 乃使其从者衣褐(他的)/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他们的)/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蔺相如的)/必固其根本(它的) /则智者尽其谋(他们的) /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 无失其时(它们的) /其名为鹏/使六国各爱其人(4)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其皆出于此乎(5) 副词,表反问语气。

其可怪也欤/其可忽乎(6) 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

吾其还也(7) 用在选择问句中,是......还是......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6.乎(1) 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

生乎吾前/相与枕藉乎舟中(2) 介词,相当于"于",表比较,译为"比"。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 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其皆出于此乎(4) 语气助词,表感叹,译为"唉"、"呢"。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5) 语气词,表示疑问。

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又何羡乎(6) 形容词词尾。

郁乎苍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7.也(1) 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社稷之臣也/今由与求也(2) 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