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教案-高三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移 最新
《中国人口迁移》教案
《中国人口迁移》教案《中国人口迁移》教案《中国人口迁移》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历史上、建国后、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特点及其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2.学会因时因地比较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征,并科学地预测。
【教学重点】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教学过程】本节主要讨论我国的人口迁移的一些基本情况,是在上一节的基础上展开的。
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从秦汉时期开始,我国人口就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
由“安史之乱”而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人口,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如我国历史上,每发生一场战乱或者灾荒,就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这一时期,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表现为:规模小,频率低,受国家政策影响。
从迁移方向上看:我国人口净迁出地区有:辽宁、山东、上海、四川;迁入与迁出持平的地区是西藏;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区。
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的人口迁移;(2)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的人口迁移;(3)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的人口迁移;(4)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的人口迁移;(5)新修水利和水库库区移民而引起的人口迁移;(6)压缩城市人口规模而引起的人口迁移;(7)少量的自发迁移。
三、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属自发流动。
从流动方向上看: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其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
同时,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的迁移人数也逐步增多。
高三第一轮复习——人口迁移学案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高考考点】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2.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考纲解读】1、掌握人口迁移的含义和分类。
2、了解世界和我国的人口迁移。
3、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以及人口迁移的影响。
4、对比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差异,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1、人口的增长包括人口 增长和人口 增长。
2.概念: 的一种形式,指人们变更 的空间流动行为。
3.分类:(1)根据人口迁移的空间范围分为 和 。
(2)由 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特别提示] 同一地区,在不同时期内,人口迁移情况不相同,有时是迁入区有时是迁出区,这是因为一个地区对人口的吸引力和排斥力是随时变化的。
当本地或外地条件发生变化时,人口的迁入或迁出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1.地域文化:是指在 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2.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1)世界文化①婚俗⎩⎪⎨⎪⎧初婚年龄偏低,会加快人口增长晚婚乃至不婚、不育,可以降低人口的出生率婚姻关系不稳定,离婚率的增高会降低出生率②宗教:一般不反对人口增殖,易形成较高的出生率。
(2)中国文化⎩⎪⎨⎪⎧生育变化⎩⎪⎨⎪⎧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人口流动: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二、母题导引例1、判断下列人口的移动现象是否属于人口迁移:( )(1)外出旅游、度假、疗养、探亲;(2)我国大学生出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3)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 (4)居住在叙利亚难民营中的伊拉克难民; (5)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6)农闲季节到城市或外地打工,农忙季节回本乡务工的农工。
反思归纳:1.人口迁移的条件: ; ; 。
2.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区别在于定居地的变更和时间限度两个方面。
例2 (独立思考完成,时间为5分钟)闯关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东北地区辽阔的土地便吸引了来自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移民。
第17讲 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 高考历史(专题版)二轮复习教学课件
二、近代殖民活动与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1.美洲族群的变化
(1)表现:
①印第安人的锐减: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 法国等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造成 美洲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 ② 非洲黑人增加 :为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殖民者向美洲贩卖黑人奴隶,为
殖民者的种植园与矿山提供劳动力。 ③ 欧洲人的增加 :欧洲人移民进入美洲,使美洲白人数量增加。 (2)影响:改变美洲的 人口结构,出现新的族群 。白人、黑人、印第安人
(3) 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 ,大多由 政府组织 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
田等。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去越族地区;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
(4)华人外流。我国古代有很多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海外谋生、居住,形 成 华人外流 。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
(5)外族内流。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 形成 外族内流 。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
3.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意义 (1)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有利于 国家统一 ,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
展。 (2)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 经济文化交流 ,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
展。 (3)有利于 江南的开发 ,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4) 开发南洋 ,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5) 人口分布日渐合理 ,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 (6)促进了 中外文化的交流 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1.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1)背景: 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国际化加强 ,
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 。
(2)阶段与路线: ①二战后: 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 吸收了大量劳动力 ,推动了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②20世纪70年代: 中东地区的石油工业发展迅速,大量非洲劳动力流向中东产油国 。 ③20世纪七八十年代: 经济高速发展的日本和亚洲新兴工业国吸引许多亚非移民 。
热点专题:历史视角下的古代人口与人口迁移[课件]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
——据毛奕琳《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问题8: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其他相 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
通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其一,经济体制的改革使人口迁移呈现出相对开放的态势; 其二,中国人口、经济状况的巨大变化,引发了区域人口迁移流动调
问题6: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影响。
(1)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2)有利于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 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 (3)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 (5)促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对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由政治(流动到主动流动为主
规模 由大规模迁移到分散流动为主
材料八:20世纪80年代至今,经济体制的改革使人口迁移呈现出相对开放的 态势。这阶段的人口迁移体现了国家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变化的过渡性, 迁移规模增加,受到行政体制和市场规律的双重影响。中国人口、经济状况 的巨大变化,引发了区域人口迁移流动调整的新格局,并由此对城乡社会发 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大城市病”、农村“空巢”现象及迁移人口贫困化、权益 保护与社会融入等城乡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历史地图、文献资料、图片、视频等,使抽象的知识具象化,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2.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掌握本章节的重点内容。例如,从生态环境、战争、自然灾害等方面探讨古代人类迁徙的原因,再到分析迁徙路线、区域文化的形成等。
3.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历史现场,感受古代人类迁徙的艰辛与勇气。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生动的案例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古代人类迁徙过程中的勇敢与智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古代人类迁徙的主要原因、路线及对区域文化形成的影响。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深入理解古代人类迁徙与区域文化形成之间的关系。
②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如研究其他地区古代人类的迁徙与区域文化形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教学评价:
①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
②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绘制迁徙路线图的质量,以及拓展学习的成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古代人类迁徙的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迁徙的概念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
3.掌握不同地区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如华夏文化、印度河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等,分析这些文化特征的形成原因及其相互影响。
4.学会运用历史地图、文献资料、考古发现等,分析古代人类迁徙与区域文化形成之间的关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代人类迁徙的原因、路线、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第3讲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课件)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第3讲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1
抓主干
2、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2
研高考
(1)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第一轮 迁徙
公元 前后
中国北方的匈奴不断扩张。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 到达印度北部 在欧洲,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
(1)中国: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鲜
1
抓主干
2、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2
研高考
1)英国殖民活动历程
(1)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 (2)19世纪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国 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 (3)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
殖民是指强国向它所征服的地区移民,并掠夺原当地人民的利益的 侵略方式。近代西方的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开辟,其在亚非拉地区 依靠武力等方式强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移民、开展奴隶贸 易等。
第3讲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2)美洲族群与人口结构的变化
◎原因
1
抓主干
2
研高考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抓主干
2
研高考
考 点 三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第3讲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1、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1
抓主干
2
研高考
原 二战后,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 因 大大加强,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
高三历史(通史版)三轮冲刺复习人口问题与人口迁徙+导学案
专题三人口问题与人口迁徙【热点链接】三孩政策,是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而实行的一种计划生育政策。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并指出,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2023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
2022年,中国人口出现近61年来的首次人口负增长。
2022年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
近年来高考不回避热点,中国人口问题的历史也由来已久,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也逐渐成为高考关注的热点,我们在复习时应给与更多关注,特别是实施原因、卫生计生部门的职能转变、相关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等。
【知识链接】一、古今中外的人口问题(一)古代人口问题1.政策:鼓励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数量成为考核官员的标准。
2.原因:宗法观念影响;农业(耕)文明,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者的数量多少决定农业盛衰;人口的多少关系到赋税的征收、兵役和徭役的征发,是国家强盛与否的重要标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3.特点:人口总量呈螺旋式上升;东部地区一直是中国古代人口密集区;南方人口发展迅速,并逐渐超过了北方;明清时期人口增长迅速。
4.明清人口激增的原因: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精耕细作,农业经济高度发展;耕地面积的扩大;外来高产物种的引入;粮食产量的提高;统治者的政策和制度调整(如康熙时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摊丁入亩)。
5.明清人口激增导致的问题:人口增长速度快于耕地、粮食的增长速度,导致人地矛盾突出;土地过度开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导致国穷民困,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
(二)近代西方人口问题1.新航路开辟后,美洲人口锐减的原因:欧洲殖民者的屠杀政策,残酷的剥削压榨;伴随欧洲人到来的疾病传播。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移最新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移最新第三讲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移人口问题是当代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每年的高考试卷都要涉及与人口有关的一些问题,如当你打开喷着油墨香的2001年广东文理大综合卷、全国文科综合卷、上海高考卷时,首先映入你眼帘的就是关于人口方面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人力资源丰富,这固然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条件,但人口增长过快,又是我们一个沉重的负担,它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影响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民族素质的提高。
作为当代中国学生必须了解我国人口的历史和现状,增强人口意识,自觉宣传党的人口政策。
人口对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古代中国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人力是当时生产力的主体,是小农经济的支撑。
古代人口的迁移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同时也丰富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
1、中国古代的人口总量的变化1)秦朝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
2)西汉末年达到5059万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
3)从秦代到清康熙元年,除两宋和明代中期,我国人口曾达到1亿左右外,一般都在6000万徘徊。
东汉和帝时期5300万,隋唐4600万,北宋1亿,4)从清康熙初年到鸦片战争爆发(1840年)的178年中,我国人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在这期间,人口总数连闯四关:1684年达到了1亿;1762年突破2亿;1790年越过3亿;1834年超过4亿。
这组人口数据说明,第一,人口总量的增长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中最明显的特征;第二,人口总量的变化为波浪型增长。
可以说,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总量就会大幅度增长,如两汉、隋唐、北宋、清前期等。
反之,社会动荡,经济凋敝,人口总量就会减少,如秦末、楚汉战争时期、两汉之交、三国两晋南北朝、明末清初等。
因此,中国人口波浪型变化呈现出谷连着峰,峰连着谷的轨迹。
中国人口迁移
示范教案二(中国人口迁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历史上,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学会因时因地比较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征,并进行科学地预测。
2.通过身边的人口迁移的事例,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学会分析某一事例的深层原因。
德育目标加强学生对人口观的认识,了解我国目前的人口迁移动向,实事求是,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口观,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教学难点联系历史知识与事件,了解我国历史上和建国后的人口迁移状况。
●教学方法1.我们可将三个阶段进行对比、比较、分析、讨论各个时期的人口迁移特点、方向和原因。
2.多举一些实例,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理解。
●教具准备多收集一些我国从历史上到现在的人口迁移的资料与事例,丰富课堂内容,并分析其迁移的原因与结果。
还可配合一些资料图片,更直观地反映某个阶段的人口迁移状况。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主要了解了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等,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其实是相互的。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学习我国的人口迁移状况,了解我国历史上、建国后和当前的相关人口迁移政策及其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所做出的贡献。
下面我们来学习:1.6 中国人口迁移(板书)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我国人口迁移的一些基本情况。
教材分作三部分内容来作介绍:首先,我们应私饫飞衔夜丝诘那ㄒ聘趴觯黄浯问切轮泄闪⒌?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人口迁移;最后,我们再学习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
本课内容是在上一课的基础上展开的,内容比较简单,我们要多注意通过各种媒体,收集有关资料,作进一步分析与补充。
下面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板书)请同学们阅读这部分内容,结合历史知识,了解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情况及其特点,将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内容融为一体综合分析。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和人口的迁移知识点归纳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和人口
的迁移知识点归纳
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2.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二、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流向
1.边疆少数民族内迁:受中原先进文化吸引,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南迁到黄河流域。
2.中原人民南迁到江南地区:与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同步。
3.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明清时期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乾隆时期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
由于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形成三股大的移民浪潮。
(1)闯关东:指华北地区的人民迫于生计(人口压力、粮食歉收、自然灾害等)向东北三省移民的活动。
(2)走西口:从明朝中期开始,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人民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等地垦。
高三第一轮复习教案:人口迁移( 经典总结)
2013届高三第一轮复习教案:人口迁移(经典总结)②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战争、政治、宗教、民族、环境等因素);③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科技移民);(发展中国家→一些发达国家);④二战前后人口迁移流向的变化欧洲由人口净迁出→人口净迁入;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人口净迁出;北美和大洋洲仍是最大移民迁入区。
考考向向探探究究一一::二二战战前前后后国国际际人人口口迁迁移移的的特特点点、、流流向向和和原原因因时期特点流向原因二战前旧大陆→新大陆已开发国→未开发国欧洲、非洲→美洲;中、日、印等→东南亚、美洲地理大发现与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扩张二战后发展中→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外籍工人增多亚非拉国家→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及石油产区西亚各国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性*例题:下表资料摘自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
据此完成(1)~(2)题。
⑴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A.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B.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D.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⑵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 )A.更高的社会地位B.更多的休闲时间C.更高的收入D.更优的自然环境4、国内人口迁移⑴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①秦汉始: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大规模);“安史之乱”后,南方人口多于北方;意义 ①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②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③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例题:((P P 115544((8822))对对点点演演练练——11)) 2011年11月,我国开始了2000年以来的首次人口普查,这也是建国以来第六次人口普查。
结合相关知识,回答⑴~⑵题。
⑴与前几次人口普查相比,现在人口普查难度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是我国( ) A .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B .人口增长速度仍过快 C .国内自发性人口迁移过大 D .国际间人口迁移过快 ⑵通过人口普查可以弄清 ( )①人口数量 ②人口构成 ③人口合理容量 ④城市化水平 ⑤消费水平 A .①②⑤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②④例题:((P P 115555((8833))变变式式训训练练——11))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由于人口非农业化转移带来“人走屋空”,新建住房向外围扩展,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原宅基地废弃、闲置,形成空心化现象。
《人口的迁移》教案(1)
人口的迁移教学目标1.通过典型事例使学生懂得人口迁移在客观上具有促进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等积极作用。
2.使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人口迁移在原因、形式以及流向上的不同特点。
3.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概况与特点、原因及作用。
教学重点造成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和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和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及作用。
教学方法比较法、讲授法。
教学媒体世界人口迁移示意图、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迁移示意图。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与我国人口增长与分布大势以及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等内容,但是人口是随着社会的经济条件的变化以及生产力的发展而移动的,不是静止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世界和我国人口的迁移问题。
【引导阅读】请同学们自由组合,分成六个小组阅读课本国际人口迁移的有关内容以及“19世纪以前人口迁移示意图”,思考以下问题 1.人口迁移与人口增长和分布有哪些关系? 2.表中的楷体字为学生填写。
【引导归纳】请同学们思考:国际人口迁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以后,具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前面大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根据同学们的讨论,小结如下:国际人口迁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以后人口迁移的不同点是:其一是主要流向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人口迁移主要流向是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即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
而战后,则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其二,迁出、迁入的地区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迁出地区是欧洲,主要迁入地区是南、北美洲,中国、印度、日本等国的劳工迁出,以及非洲黑人的贩卖。
而战后,除去北美洲、大洋洲仍为迁入地区外,欧洲则由原来的迁出变为迁入,拉丁美洲则由原来的迁入变为迁出。
其三,移民的性质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人口的迁移,主要以定居为主,短期流动工人、外籍工人较少。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人口迁移
课时43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1.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人口迁移的两个重要属性3.分类: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①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②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思考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一定是经济因素吗?答案在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二、国际人口迁移1.影响因素: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2.迁移特点时间迁移特点20世纪以前15世纪后欧洲殖民者和非洲奴隶迁往“新大陆”20世纪以前19世纪到20世纪初欧洲各国在自身人口增长(推力)和北美急需劳动力(拉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涌向美国及加拿大的移民潮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难民由战乱国家迁往非战乱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①国际人口的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②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③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地从欧洲变为拉丁美洲和亚洲三、我国人口迁移造成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主要有政治、经济、战争、灾害等方面。
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如下:时期特点流向目的20世纪80年代以前以行政导向为主,自发性迁移较少从东部向中部,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方向迁移开发工业基地、垦荒、支援边疆20世纪80年代以来组织性迁移的比重逐渐下降,自发性迁移的比重迅速上升人口从中部、西南、西北向东部迁移务工、经商、求学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主要因素(2)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分析思路①全面分析抓重点: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既要全面分析,又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
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甚至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时间差异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小,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地域差异由经济落后地区迁入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年龄差异青壮年人口迁移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或婚姻因素;老年人口迁移主要影响因素可能是家庭因素或环境因素;青少年人口迁移主要影响因素最可能是家庭因素或教育因素性别差异男性人口迁移,迁入地可能重工业发达,以第二产业为主;女性人口迁移,迁入地可能轻工业发达,以第三产业的服务业为主文化差异学历水平较高的人群迁移,迁入地一般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学历水平较低的人群迁移,迁入地一般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多产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高端技术人才的迁入,加快普通劳动力技能的提升;伴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劳动力迁移方向发生变化2.人口迁移的影响(1)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人口迁移对年龄结构的影响对迁出地来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出,会使其青壮年人口比重下降,人口老龄化加重;对迁入地来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入,会使其青壮年比重上升,人口老龄化减轻。
专题五 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 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讲练
专题五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一、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1.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轨迹(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
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元朝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
(2)北方人民南迁,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如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南迁;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落江南。
(3)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大多由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
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去越族地区;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
(4)华人外流。
我国古代有很多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海外谋生、居住,形成华人外流。
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
(5)外族内流。
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
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元朝时形成回族。
2.人口迁移的原因(1)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
(2)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
(3)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
(4)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
3.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意义(1)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
(3)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4)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5)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
(6)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近代殖民活动与人口的跨地域转移1.美洲族群的变化(1)表现:①印第安人的锐减: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造成美洲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②非洲黑人增加:为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殖民者向美洲贩卖黑人奴隶,为殖民者的种植园与矿山提供劳动力。
主题四+人口迁徙与文化交融+导学案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
主题四人口迁徙与文化交融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徙,认识人口迁徙的作用影响。
∮相关知识链接P31“江南开发”,P32“五族内迁”,P56“蒙古人西征”,P57“金迁都燕京”,P59“元朝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进一步加强”,62“经济重心南移”。
一、中国古代的人口迁徙 [诵读记背P220表1][史料阅读与解析1]《研学营》(一)P221“史料阅读1”战国吴、楚、越等国随着人口增多,人民渐渐移居平原,太湖平原、宁绍平原和江汉平原部分获得开发秦公元前218年,秦朝经过多年战争夺取今广东、广西、越南东北一带,又把十数万戍卒和罪犯安置到岭南,在南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主要行政官员由中原移民担任西汉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的匈奴人不是被驱逐就是被内迁,这里的空白完全由内地汉族移民来填充魏晋三国时期,移民开始进入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吴国设置几个新县。
西晋末年,大批南迁人口涌入长江三角洲,部分移民进入福建,设在福建境内的政区增加明约有20余万汉族移民迁入贵州,在镇远、平越等地屯田,来自内地的铁制农具,耕作方法广泛使用,逐渐取代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清康熙年间,汉人大量迁入察哈尔地区,到雍正时设多伦、张家口、独石口三厅,多伦作为一个土产集散地及宗教都市而兴盛起来,张家口也成为了商业中心——据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简明中国移民史》从材料中提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论结合。
12分)示例:移民活动促进边远地区开发与疆域的扩大。
秦和西汉时期,古代王朝以行政和军事手段推行强制移民;魏晋时期民众自发移民,官府因势利导,都拓展了行政区域,设置行政机构管理,对于政权的巩固、边防力量的加强有重要作用;明清时期,移民广泛分布,政府实行屯田等经济手段鼓励农业和商贸发展,改变了边远地区的经济面貌,加强内地与边疆的联系,有利于国家统一,边疆安宁。
高三历史复习中国古代的人口和人口迁移
2、中国古代人口的流向
思考:
(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 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 (2)北方人民南迁。 (3)内地人口 向边疆迁移。
举例
东汉以后的 五族内迁等
西晋末年、五 代十国时期 秦朝中原人口 到越族地区
(4)华人外流。
唐朝人到南洋
元朝时回族的形成
(5)外族内流。
问: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 有何意义?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意义
四、巩固练习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迁50万人戍守南岭,与越人杂居。 2)公元前211年秦始皇迁内地居民3万户到河套以北垦田 生产。 3)西汉文景时期用免税、赐爵、赎罪等方法鼓励移民北 方。
4)汉武帝时期,将福建一带的闽越人迁到江淮一带与汉 人杂居。
5)东汉末年到南宋时期,北方人民大量渡江南迁。
(3)利弊:—“利”是主要的
利~~有效调整了我国各地区劳动力的余 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发展和 繁荣起了积极的作用;民工的劳务收入、 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改善农村经济, 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弊~~民工盲目无序的流动带来一些社会 问题。如:社会治安、城市人口增多带 来的住房、交通、环境等问题。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国家
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的 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 重心南移。 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 和利用。
思考:
在中国古代,国家一般 推行怎样的人口政策? 为什么推行这种政策?
材料二:建国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示意图
回答:
①、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两大趋势是 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种 人口迁移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 影响。 ②、根据材料二,20世纪50~60年代我 国人口移出的地区是哪些?20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民工流向的方向是什 么?其利弊何在?
高中新教材统编版历史教学设计: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本课是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三单元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本课通过两个子目(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讲述了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的概况。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古代人类两次大迁徙的特征和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究古代人类两次大迁徙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游牧生活及经济和军事水平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欧亚政治版图的重大变化,培养家国情怀。
1.重点:历史上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难点: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这是古代印欧人。
大家思考一下,古代印欧人对人类历史有何影响?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概况如何?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印欧人迁徙的概况如何?对亚欧大陆区域文化有何影响?学习探索1.印欧人的迁徙概况:(1)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他们是游牧民,驯养了马匹,制造了马拉战车(2)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整个迁徙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高中历史高考精品备课教案: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含答案)(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课程标准命题点考题取样核心素养解读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认识古代人类迁徙对亚欧大陆各主要区域文化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影响。
古代人类迁徙及其对区域文化的影响2023全国卷甲T25;2020山东T16 1.从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角度认识印欧人早期迁徙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史实。
2.从史料实证角度探究以印欧人、亚欧游牧民族为代表的古代人类的迁徙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3.通过比较民族大迁徙对中西文化的不同影响,体会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培养家国情怀。
命题分析预测 1.分析:本讲知识在高考中考查较少,其中2020年山东卷第16题涉及中国古代人口迁徙对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2.预测:可能考查印欧人迁徙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的影响;以中国古代江南农业经济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为切入点,考查北民南迁的影响。
以选择题形式命题的可能性较大,也可能设置大题,围绕近现代人口迁徙进行综合考查。
知识点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1.起源:印欧人可能起源于[1]东欧平原,驯养马匹,制造了马拉战车。
2.迁徙(1)概况: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2]印度的广大地区。
(2)方式:凭借[3]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
(3)影响: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族群概况结果希腊人①公元前2000年左右形成。
②思考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在哲学、科学、文学、建筑和艺术等多个领域取得成就。
[4]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
赫梯人①公元前17世纪,建立[5]赫梯帝国,曾占领巴比伦城。
②公元前14世纪,赫梯帝国进入鼎盛时期,多次与埃及发生争霸战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移人口问题是当代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每年的高考试卷都要涉及与人口有关的一些问题,如当你打开喷着油墨香的2001年广东文理大综合卷、全国文科综合卷、上海高考卷时,首先映入你眼帘的就是关于人口方面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人力资源丰富,这固然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条件,但人口增长过快,又是我们一个沉重的负担,它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影响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民族素质的提高。
作为当代中国学生必须了解我国人口的历史和现状,增强人口意识,自觉宣传党的人口政策。
人口对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古代中国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人力是当时生产力的主体,是小农经济的支撑。
古代人口的迁移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同时也丰富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
1、中国古代的人口总量的变化(1)秦朝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
(2)西汉末年达到5059万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
(3)从秦代到清康熙元年,除两宋和明代中期,我国人口曾达到1亿左右外,一般都在6000万徘徊。
东汉和帝时期5300万,隋唐4600万,北宋1亿,(4)从清康熙初年到鸦片战争爆发(1840年)的178年中,我国人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在这期间,人口总数连闯四关:1684年达到了1亿;1762年突破2亿;1790年越过3亿;1834年超过4亿。
这组人口数据说明,第一,人口总量的增长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中最明显的特征;第二,人口总量的变化为波浪型增长。
可以说,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总量就会大幅度增长,如两汉、隋唐、北宋、清前期等。
反之,社会动荡,经济凋敝,人口总量就会减少,如秦末、楚汉战争时期、两汉之交、三国两晋南北朝、明末清初等。
因此,中国人口波浪型变化呈现出谷连着峰,峰连着谷的轨迹。
第三,人口增长呈现加速增长态势。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人口达到1亿用了几千年,达到3.6亿用了几百年,达到5亿多只用一百多年。
2、中国人口分布格局的变化。
远古以来相当长的时间里,黄河流域成为我国经济、政治的重心,人口分布呈现北重南轻的格局。
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北方政局动荡长期战乱,因此,中原人口多次大规模南迁,北重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逐渐被打破。
特别是西晋八王之乱,持续时间长,破坏严重,加剧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导致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移民浪潮,流徙人口在耶90万以上。
唐朝安史之乱后,北人再次大举南迁。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混战不已,北人继续南迁。
于是,南方逐渐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也随之超过北方,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最终形成。
3、影响中国人口历史变化的重要因素。
(1)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自然环境包括地理、气候、水文、土壤等。
只要有可能,人们总是寻求气候良好、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地方生存。
中国历史人口起源于两河中下游地区,东南人口密度高于西北人口密度,这充分说明了自然环境对人口变化的重要影响。
(2)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影响人口的变化。
在农业生产力水平没有明显提高的情况下,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农作物品种和提高亩产量,都是增加粮食的重要途径。
我们虽然不能将人口变迁完全归因于粮食的多少和农业生产的兴衰,但农业发展和粮食丰收肯定有利于人口增殖。
每个朝代前期社会安定,农业发展,粮食丰收,都伴随着人口的兴盛。
北宋人口剧增,与南方农业发展,水稻品种增加不无关系。
清朝前期人口的增长也与高产作物甘薯、玉米的广泛种植有密切关系。
(3)社会环境与人口的变化休戚相关。
社会环境中战争、政策和人口统计制度等,对人口变化有较大影响。
纵观中国历史上战争对人口的影响有三个方面,一是直接造成人口死亡和人口总量的减少。
三国时期的“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就充分说明了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对人口的摧残。
二是直接造成人口生存环境的破坏。
翻开史书,屡有“室庐焚毁,田亩无主,荒弃不耕”。
“人相食啖”的记载。
三是造成在籍人口下降。
长期战乱,造成大量人口迁徙。
迁徙人口脱离原籍,使国家在籍人口减少。
反之,社会安定有利于人民休养生息,增殖人口。
前面所讲人口波浪型变化,就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战争与和平环境对人口兴衰的影响。
就政策而言,对广大农民来说土地政策和赋税政策是最重要的。
只要政府将农民与土地结合,轻徭薄赋,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就有利于人口增殖。
如均田制、租庸调制以及摊丁入亩的实施,对人口增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反之,土地兼并,赋税苛重,人身依附加强,人口总量就会减少,其中有饥俄而死,也有人口逃散和隐匿人口现象。
前面所讲人口波浪型变化,又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政府经济政策变化对人口兴衰的影响。
中国很早就建立了人口登记和调查制度。
人口统计制度经历了历代的发展,不断完善,也成为影响历史人口变化的重要因素。
虽然历代的人口统计或残缺不全,或有可能失真,但它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人口资料,成为我们了解中国人口历史变迁概貌的重要依据。
人口变动的途径有两条:一条自然增加,另一条,则是迁移。
2、中国古代人口的流向(轨迹)(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迁移。
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元朝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
(2)北方人民南迁,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如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南迁;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落江南。
(3)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大多由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
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去越族地区;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
(4)华人外流。
我国古代有很多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海外谋生、居住,形成华人外流。
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
(5)外族内流。
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
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元朝时形成回族。
人口迁移的原因: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
3、人口迁移的史实第一、秦汉时期人口从东向西迁移,如秦始皇命令12万户富豪迁咸阳(60万人),汉高祖迁大量人民到长安。
秦始皇迁移内地人民去河套地区居住生活;迁移50万中原人到越族杂居。
第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从北向南迁移,如少数民族内迁(西北部的匈奴、鲜卑、羯、氐、羌从东汉起陆续内迁。
),黄河流域人民因战乱南迁。
第三、五代十国宋元及明末清初因北方战乱人口继续向南迁移。
第四、明清人口从国内向海外迁移。
如郑和下西洋后,大量华侨到东南亚;大量华工向美洲的输人。
第五、内地居民向边疆迁移,如秦朝时汉族人民向河套地区和越族地区的迁移;唐朝时向藏族地区、南诏地区等地区迁移;五代十国两宋时期,北方人民不堪金人统治纷纷南迁。
元朝时期汉族向边疆地区迁移;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
明清时期内地人口向西南、东北、西北的迁移。
从唐朝开始,我国就有很多人到东南亚一带谋生。
明朝郑和下西洋后,我国人民移居东南亚的就更多了。
3、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意义(1)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
(3)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4)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5)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
(6)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
4、中国古代的人口政策及其经验教训: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生产力的构成因素。
人类社会迄今已存在三代生产力:手工生产力、机器生产力和信息生产力。
在第一次产业革命以前的漫长历史中,人类所获得的是第一代生产力,其基本特征是:以简陋的手工工具为整个生产力基础。
与此相联系,人的体力成了操作工具的主要动力,劳动者为体力型。
整个中国古代的生产力,基本上属于这种第一代的生产力。
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或劳动人手的增加,对于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为此,中国古代国家往往采取鼓励人口增殖的政策,众多的人口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人既是生产者,又是征税和服兵役的对象,因此人力资源倍受重视。
国家鼓励人口增殖的政策,具体表现在:(1)对生育子女者,免征赋税。
(2)对晚婚子女,课以重税。
(3)对世代同居的大户征收重税。
中国古代,一般把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当作发展社会经济的先决条件。
不仅如此,还往往把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当作社会繁荣昌盛和国力强大的象征。
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历代封建王朝的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一般说来是与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相同步的。
如汉初汉高祖为恢复经济,一面号召流离的劳动力回到生产上,一面鼓励生育,人口和劳动力开始有了增殖,此时社会经济也开始得到初步恢复。
惠帝、文帝、景帝时,人口增殖的速度也相应加快,并形成“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国家促进、鼓励人口和劳动力增长的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兴盛。
但人口的过多增长,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必将产生消极后果。
如滥垦滥伐、盲目开荒、与水争地等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反过来又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清代前期我国人口为什么急剧增长?从清康熙初年到鸦片战争爆发(1840年)的178年中,我国人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在这期间,人口总数连闯四关:1684年达到了1亿;1762年突破2亿;1790年越过3亿;1834年超过4亿。
为什么清康熙以后,我国人口会这样迅速增长呢?首先,是因为康熙即位后,社会安定,出现了一百多年“丁男不知兵革之患”的稳定局面;农业的精耕细作有了新的发展,粮食生产跨上了新的台阶,平均亩产由两宋时的100公斤提高到125公斤;而且,清朝最后奠定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与交流,农业地区扩展到了云南、内蒙、西北和东北,使全国耕地面积迅速扩大,为人口的快速增长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较强的物质基础。
同时,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宣布取消新增人口的人头税,雍正又进一步实行“摊丁入亩”,将丁银(人头税)平均摊入田亩中,全部按土地多少纳税,彻底废除了自秦汉以来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人头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劳动者的负担,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并使长期隐瞒不报的户口陆续报了上来。
实行“摊丁入亩”的办法后,还使城镇居民全部免除了人头税,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增加了人口的容量。
再加上清政府比较重视医药卫生事业,从而提高了人们对疾病的防治能力,使人口的死亡率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