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自动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自动检测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自动检测技术是自动化类一门综合性专业主干课程。
它的前修课程为“大学物理”、“普通化学”、“电路分析基础”、“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接口技术”等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等环节,使学生能掌握各种常见机械、热工、成分等工程量的检测原理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前修课及本课程的知识,逐步掌握根据具体检测(控制)要求、主要技术性能设计出高性能价格比及先进实用的自动检测(控制)仪表及系统和方法与技术。
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或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1) 绪论和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介绍检测系统的一般组成及分类方法;掌握检测系统的静态与动态特性;理解检测系统误差的基本概念、性质、表达方法以及检测仪表(系统)的精度等级、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粗大误差的特点、规律与处理方法。
(2) 力学量检测技术:介绍力学量定义、分类,压力、力和转矩的各种检测方法及工程上常见传感器;学习与掌握各类工程应用较多常用和先进的压力、力和转矩测量仪器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和应用特点。
(3) 运动量检测技术:介绍运动量定义、分类,位移、速度、加速度、振动的各种检测方法及工程上常见传感器;学习与掌握各类工程与军工应用较多的位移、速度与加速度测量仪器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和应用特点。
(4) 温度检测技术:介绍各种温标的由来与定义温度量值标定与传递方法,测温分类方法及其特点,热膨胀式测温方法,重点放在工业与国防应用最多的热阻式、热电式和辐射法测温原理、方法与常见(标准)传感器与测温仪器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和应用特点;并以一定篇幅介绍新颖温度传感器及其温度测量方法。
(5) 物位检测技术:学习与掌握物位定义、分类方法;学习各种工况条件下的液位和料位检测方法,这些方法与对应的常见和先进的测量仪器和系统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与应用特点,概貌性学习了解相界面的检测原理与方法。
【2024版】《汽车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汽车性能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汽车性能与检测技术适用专业:汽车电子技术开设学期: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学时:64学分:4一、课程性质与作用本课程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能强、突出知识和能力的融合,强调以理论分析和试验数据相结合的专业主干课程。
该课程以《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设备与维修》等前续课程为基础,同时为《机动车辆保险与理赔》、《汽车使用与技术管理》、《汽车维修业务接待》等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把整门课程知识设计成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打破传统的以“了解”、“掌握”为特征设定的学科型课程目标,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以“工作项目”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及岗位能力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本课程标准以汽车技术大类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该大类学生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要求,确定本课程的工作模块和课程内容。
本课程按照汽车的主要性能(即动力性、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排放性)的检测和评价为主线,按照完成工作任务时所需要的岗位能力作为课程内容安排的依据。
三、课程目标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会进行汽车各项性能及评价标准的理论分析和实际检测操作,能够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能够承担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各工位的操作,并同时培养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合作,善于自我学习的品质,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1. 认知目标(1)熟悉汽车性能检测站的布局;(2)掌握汽车性能的含义及范围;(3)掌握汽车各项性能的含义及评价方法;(4)掌握汽车检测设备的工作原理(5)掌握汽车各项性能检测的正确步骤。
《智能网联汽车检测》课程标准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智能网联汽车检测》课程标准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与运维技能等级证书(中级)考核标准课程编码:znwlqc 课程类别:核心课程适用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授课单位:装备制造系学时: 72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学分: 4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 1课程性质与作用本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与运维工作过程的课程,也是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与运维(中级)考核培训内容。
主要面向汽车后市场服务企业从事智能网联汽车售前及售后预检、售后服务接待、客户服务、维护保养、检测维修等工作岗位,培养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与运维能力。
1.2课程基本理念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建构获得的。
灌输式教学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剥夺了学生建构知识和理解自身的机会;学生通过探究和主动学习,才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专兼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主动地建构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2.能力本位的质量观: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
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学习,学生在个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构专业系统化知识,完成从初学者到高素质技术技能专门人才的职业能力发展。
学生不仅要获得专业的职业技能、职业资格和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获得自我发展的内化的职业能力,有能力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得新的发展。
3.过程导向的课程观:课程以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完整”的学习过程。
从职业工作出发选择课程内容,并按照职业能力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课程内容首先强调获取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性知识,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然后是适度够用的陈述性知识(理论知识)。
4.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1.刖百1.1课程性质在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传感器及检测技术》课程是一门理实结合紧密的专业必修课,课程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应用实例、测量原理、测量电路,具备自动检测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解决生产中传感器的选型、安装、调试、排除故障等方面的问题,初步形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深化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并为后续课程深入学习和应用打好基础。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职业技能和能力:(1)知道控制系统中各种传感器的特点和应用;(2)能读懂传感器相关电路原理图;(3)能读懂控制系统各种传感器的说明书;(4)会使用常用电工工具和检测仪器仪表安装、调试常见传感器;(5)会诊断和处理常见传感器故障;(6)会应用常用传感器设计控制系统;(7)会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团队协作、组织协调的社会能力。
学生在学习此课程之前,已完成了前置课程《电工电子技术》的学习,获得了电路分析理论知识的储备,具备了初步的专业实践能力,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专业和职业能力基础。
同时,本课程作为重要的专业课,为后续专业课程《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机器人与柔性制造系统》、《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护》及《现代设备管理》等课程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1.2设计思路本课程标准以就业为导向,针对满足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典型工作岗位(中级冶金机电设备点检员)的工作流程和内容设计。
课程设计运用了质量管理中产品设计的方法和步骤(DMADV),基于以顾客为中心,充分满足顾客需求的设计原则,对照《高等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标准》、《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高等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也分类大典》中的课程相关教学标准和专业核心岗位的要求,导出教学目标。
《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课程标准
附件:课程标准体例框架和要求《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一)课程背景在线上线下交互式教学方式的大趋势下,搭建云课堂,让学生可以在线学习,在线与老师同学交流,高效而且方便,即使在线下课堂中,合理应用云平台的优质资源也可以提高实践实训的效能,《电子测量技术》教学团队开始探寻新的教学模式。
《电子测量技术》作为电类专业必修的核心专业技能课程,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一样有着丰厚的传承和历史底蕴,同时也承受着电子测量行业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带来的冲击。
为了给国家,给测量行业输送更高素质更贴近行业发展的技术人才,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实验室设备利用率,在2020年秋季,开展了《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其中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3+2)作为调研分析对象,探索《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和可持续发展性,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科学与客观的分析,加强反思,力求推进本课程的更新与改进。
(二)课程定位《电子测量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技术应用型课程。
是适用于电子电气类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正确选用测量方案能力;具有正确选用仪器、仪表的能力;具有对电路测量、调试、故障排除、维修的能力;具有对常用电路进行设计、调试、检测、维护的能力。
本课程不仅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职业能力。
二、设计思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本专业学生目标能力要求,学生自身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社会与行业的发展需要结合本课程目标要求在现代通用电子测量技术及仪器领域,经校内外专家论证,选择了应用最广泛,最贴合就业岗位的技术技能及仪器仪表的相关内容。
本课程在线上线下+多媒体+实训室学习情景下,模拟实际测量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二)课程内容编排设计(一)课程内容选取技术内容:理论先行,系统为上,将实际测量项目与电子测量仪器测量原理及具体应用结合。
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标准大纲
《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A》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和任务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是自动控制、自动计量、遥感技术、人工智能、电控技术等领域的基础性学科,是自动监测控制系统信息获取、信息转换、信号处理的主要途径,是一门实验性学科, 是电气技术及自动化、自动控制等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开设一学期,教学时数为40学时,2.5学分。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工业中常用的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适用的场合,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正确选用传感器;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结合实验环境理解教材的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各种类传感器的结构、原理,达到能熟练地分析判断已有的各种类自动控制系统与传感器有关的故障,能熟练使用、更换、维护相关的传感器及配套电路,为学生未来从事专业方面实际工作的能力奠定基础。
(一)知识目标1)了解检测技术的基础概念2)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电阻传感器、电感传感器、电容传感器、热电偶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光电传感器常用传感器、压电传感器、霍尔传感器等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测量电路和各种应用。
3)熟悉测量的基本知识和各种数据处理方法,了解检测技术的综合应用,了解自动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二)能力目标1)对一般检测系统中的理论及技术问题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2)掌握各种传感器在检测系统中的应用,具有选择和使用传感器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查阅资料的能力和对一般检测系统进行析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讲授扩展学生本专业的知识面,提供专业素质。
2)通过实验来领会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3)通过知识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与团队合作的基本素质。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学时:40 )五、教学基本条件1、为保证理论与实际操作密切结合,本课程配有一个专用实验室。
《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检测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自动检测技术是研究信息科学领域中信息捕捉必要手段的一门科学,“自动检测技术”是数控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在研发新型测控系统所需的知识结构中占有核心地位。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各类传感器的机理、结构、测量电路和应用方法,使学生建立完整的传感技术的整体概念,培养学生组建非电测量和控制系统的实际能力。
在培养高级电子检验与维修人才和电气自动化控制人才的全局中,本课程不仅为学生学习相关技术基础和专业课程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为今后从事测控系统设计和研究工作起到增强适应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
先修课:电工电子技术、单片机;后续课:数控机床的维修。
二、课程目标1.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各类传感器的机理、结构、测量电路和应用方法,使学生建立完整的传感技术的整体概念,使学生能够组建非电测量与控制系统。
2.知识目标(1)传感器的基础概念;(定义、组成、分类、特点)(2)传感器的基础理论;(数理模型、基础特性)(3)常用传感器的结构和物理原理;(4)传感器的应用方法;(5)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及步骤;(6)利用传感器进行自动控制的简单制作。
3.态度目标(1)质量意识:具有质量意识、产品竞争意识、视质量为企业生存发展的第一生命。
(2)工程意识:对项目设计要有工程化管理的意识,工作要系统化,规范化,模块化。
(3)团队精神:要有团队工作精神,合作精神,要有全局观念,能够为团队总体目标的实现作出自己的最大努力。
三、课程设计1、设计思想校企紧密合作,围绕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开展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能力分析,建立课程标准,整合并序化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完善课程的考评体系建设,构建以典型电子产品为载体的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
将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教学过程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标准-机电一体化
《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标准课程名称: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计划学时:56学时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设学期:第四学期制订:张情审定:一、前言1.课程性质《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必修课。
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自动测量系统的设计、测量电路的分析以及系统安装的能力。
主要内容是以各种不同的测量对象进行分类,分别介绍各种对象的特点,并详尽介绍各种对象的测量方法,以及实现方法。
自动测量与转换技术波及面很广,各种测量对象种类繁多,各具特点,但其测量原理、测量电路、设计基础都是类似的。
本课程是工学结合将开发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讲授练习一体化、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一体化”的专业学习领域。
学生通过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学习,获取专业技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
2.课程设计思路1)以职业岗位群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把校企合作作为课程开发的切入点通过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成立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及教师到企业社会实践,带学生实习等方式贴近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工作流程,掌握企业对知识的需求,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课程,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作为课程“主题”来设计学习情境,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确定教学项目,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综合职业能力。
(2)以企业真实产品为依据规划教学内容在课程执行的学期,安排专门的时间用于综合实践和技能提高,以体现工作过程和任务特点,具有先进性、可行性,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教学规律的企业真实产品项目为载体,完成自动检测系统的学习。
(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六步法实施课程教学:资讯:根据学习子情境确定的工作任务,通过教师讲授,学生查阅、搜集相关资料积累完成工作任务必备的讯息和相关技能;决策:在获取相关资讯的基础上由学生小组集体充分讨论并确定作业方法;计划:在决策的基础上拟定详细的作业计划并小组间、师生间汇报交流并修改;实施:小组成员间密切协作共同完成作业过程;检查:学生自查、互查,教师督查作业过程和结果;评估:由学生对工作任务完成的结果自评、小组互评、教师对过程和结果进行点评。
自动检测与仪表考纲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
第三章电阻式传感器
1、领略:电位器式传感器、电阻应变片式传感器、测温热电阻传感器、气敏电阻传感器及湿敏电阻式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2、控制:电位器式传感器、电阻应变片式传感器、测温热电阻传感器、气敏电阻传感器及湿敏电阻式传感器的测量原理。
3、熟练控制:电位器式传感器、电阻应变片式传感器、测温热电阻传感器、气敏电阻传感器及湿敏电阻式传感器的测量主意和应用。
第四章电感式传感器
1、领略:自感式传感器种类和电感式传感器在工业自动化检测中的应用。
2、控制:自感式传感器的测量原理和转换电路,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主要性能和测量电路。
第五章电涡流式传感器
1、领略:电涡流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构及特性。
2、控制:电涡流式传感器的测量转换电路。
3、熟练控制:电涡流传感器在位移测量、转速测量、厚度测量、探伤和临近开关等方面的应用。
第六章电容式传感器
1、领略: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构形式和应用特点。
2、控制:控制电容式传感器的测量与转换电路,以及电容式传感器在振动、压力、位移、流量等物理量的测量和电容式临近开关等方面的应用。
1、领略:压电效应现象,石英晶体、压电陶瓷、高分子压电材料的压电效应,压电材料的应用特点。
2、控制:压电式传感器测量转换电路及应用。
第 1 页/共 1 页。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1.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类型:理论+实践课程总学时:课程总计64学时,其中一理论课时54,机动+实践课时10。
标准适用专业:本标准适用于机电一体化与制造专科专业。
2.课程定位《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要教会学生了解和熟悉常用工业传感器及检测方法的基本知识,能够使用合理的传感器实施可靠的检测方案,培养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
本课程适用于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以及自动化等专业3年制高职学生,课程应在学完电工和电子学等课程后开设,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从事专业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工业常用传感器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初步具备运用传感器设计简单检测系统的能力,并获得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
(二)分项目标通过《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培养目标:1.知识目标①学习常用检测量以及相应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等知识;②掌握常用检测系统的基本设计方法;3.技能目标①具备搜集和查阅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国家标准和有关资料的能力;②具备进行简单检测系统设计和确定相应传感器性能指标的技能;③初步具备简单检测系统的搭建和基本调试手段;4.方法目标①通过常用物理量检测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自动化运用实例激发学习兴趣;②通过Flash等丰富多彩的课堂呈现手段加深学生对检测方法认识。
5.素质目标①通过本课程,使学生认识到传感器对于自动化和智能化的产业应用所发挥的作用,增加通过不同手段解决问题的思路,开阔学生的眼界和视野。
②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有关行业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努力学习的自觉性。
说明:机动课时可安排有关和语言的基本课时,以及有关试验安排, 共计IO个课时。
四、教学设计1.考核方式说明:(I)有些课程可能只进行两种考核中的一种考核,则另外一项考核权重为O即可。
《自动检测技术》课程标准化建设的研究
也提 出 更高 的 要求 。
展
拟 现 场 系统 进 行 ,将 这 些 改 良 后 的 教 学 方
《自动 检 测 技 术》课程 是 电子 信 息专业
法 和手 段也作 为标 准使 用 。
的 专业 核心 课 程 ,在 教学 体 系中占有 非 常重 2 主要 研究 内容
要 的 作 用 ,对 学 生 的就 业 能 力 起 到 关 键 的
职 业 能 力培 养 的 效 率 ,提 高 学 生 的 综 合素 总 结 出一 个 适用于 所有 专业 、又能体 现 专业 [1】鄢 高 翔 ,祁 克 宗 .高校 课程 标 准 化 建 设
质,意义 重 大 。
不 同的课 程 标 准,突 出各专 业学 生的 职 业能
的思 考 [M】.高 等农 业教 育,2007.
有共性 也 有 个性 ,对 《自动 检 测 技 术 》课 程 量 ,学 生学 习的效 果 。所 以我们 统 一 选 定教
的要求 和教 学 也 有 相 同点和 不 同 点,另外, 材 ,编 写 讲义 ,制 作 PPT,寻 找 合 适 的 视 频
授 课 教 师 的 水平 也 参 差不 齐 ,有必 要 对 《自 资料 或 制作 相关 的 视频 。
但 是 ,《自动 检 测 技 术 》课 程 涉 及 到 的 力和 素 质培 养。
专 业比 较 多 ,各专 业 的课 程名 称 不 尽 相 同,
教 材 、讲义 、PPT是教 学 中必不 可 少 的
但 授 予 课 内 容 基 本 一 致 ,课 程 的 课 程 标 准 元 素 ,这 些 内容 的质量 关 系到教 师授 课 的 质
究,该 文 主要 介 绍 了研 究 的必 要 性 和 研 究的内容
自动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自动检测技术》课程标准1.前言(1)本课程在相关专业中的定位《自动检测技术》作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本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中所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它既是前期理论课的延续,又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前提。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选择、应用、调试和维护各类传感器的能力,组成各种检测系统的能力和对自动检测系统的分析、调试能力,这些能力是构成本专业职业技术领域共性职业能力的重要部分。
本课程的前期课程主要有《电气技术基础》、《电子CAD》、《高等数学》等,平行的专业课程主要有《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等,后续的专业课程主要有《电控与PLC应用技术 II》、《过程测量与仪表》、《计算机控制系统》等。
(2)本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①突出学生主体,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自动检测技术》面向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全体学生,注重自动检测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及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启发、提示下使其自主地、全面地理解自动检测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软件开发能力,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以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和扩展视野为基本目标。
本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和拓宽视野的过程。
②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启发学生对设定状况积极思考、分析,鼓励多元思维方式并将其表达出来,尊重个体差异。
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
该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终结性评价应注重检测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自动识别技术课程标准
《自动识别技术应用》课程标准1.课程性质1.1、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自动识别技术及应用》是物联网应用技术的专业课程,课程涵盖了自动识别技术的基础知识、自动识别技术的种类及特点、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三大方面,是引导学生入门及培养学生系统掌握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理论,自动识别系统的结构组成和设计方法,以及各种识别技术在实践领域的应用和最新进展。
2、课程的基本任务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了解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前景、射频识别技术的研究对象与特点,以及应用领域。
掌握射频识别技术的基础知识,熟悉RFID射频识别工作原理及其关键设备。
了解射频识别技术的特点、分类及应用。
了解条码的识读、符号的生成和检测设备的原理与系统应用的基本要求。
同时了解射频识别技术、涉及的协议、实现的标准、应用系统等内容。
三.教学目标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注意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熟练的工程应用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自动识别原理、设计方法、及其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能够达到以下职业能力目标:(一)知识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RFID的概念。
2.要求学生掌握RFID系统的组成。
3.要求学生掌握信号的编码与调制、传输的安全。
4.要求学生掌握低频、高频、微波的天线技术及天线制造工艺。
5.要求学生掌握阅读器、应答器的天线的技术。
6.要求学生掌握串联、并联回路。
7.要求学生掌握电子标签的芯片电路、存储功能。
8.要求学生掌握低频、高频、微波的读写器。
9.要求学生了解RFID的标准体系中的ISO/IEC18000-6、ISO/IEC15693、ISO/IEC14443。
10.要求学生掌握射频识别的系统安全。
11.要求学生掌握EPC系统的构成和特点、EPC编码。
12.要求学生了解RFID的应用实例的架构。
(二)能力目标1)能正确使用各类条码工具软件制作、读取条码;2)能正常操作工具读写电子标签信息;3)能对电子标签类型特点做分析并结合项目应用正确选型;4)能正确安装、使用各类磁卡、IC卡识别系统;5)能正确掌握条码技术的原理,包括一维条码和二维条码的原理和识别方法,掌握条码技术应用的设计方法;6)能根据项目掌握射频识别技术的原理、系统组成、应用和设计方法;7)能正确使用条码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的各种标准规范;(三)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逻辑分析的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点,培养科学的工作作风;2. 培养学生工程质量意识和工作规范意识以及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传感器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新技术传感网的
发展,传感器在各种家用电器、生产设备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是
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程及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选修课程。
它以各类传感器的工作机理为线索,详
细介绍了各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相应的测量电路和在各个领域中
的应用,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和设计要点的基本技能。
二、课程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了解、理解、掌握应知知识为目标,侧重培养学生综
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根据基本知识、基本规律,结合实际应用,使学生
能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
掌
握教材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最终实现基本教学内容在实践中的创新应用。
三、教学任务
本书主要介绍了生产、生活、科研中常用的传感器以及这些传感器的工作
原理、测量转换电路和应用,并且通过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传感器的
选型、安装和调试等基本技能。
四、课程的教学层次及适用对象
本书可作为中高职机电类、电气类、自动化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供计算机、机械、汽车、楼宇等其他专业的技术类中高职师生以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五、课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总课时为36,其中理论18课时,实训18课时。
《自动检测技术》课程标准化建设的研究
《自动检测技术》课程标准化建设的研究摘要: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为适应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我们对《自动检测技术》课程在项目化建设的基础上进行了标准化的研究,本文主要介绍了研究的必要性和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标准化建设自动检测技术研究1.《自动检测技术》课程标准化建设的必要性传感器技术作为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受到国家和社会各行各业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蓬勃发展。
这必将对传感器界相关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对传感器技术人才的培养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自动检测技术》课程是电子信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就业能力起到关键的作用,而学生就业的好坏直接影响职业学院的招生形势,所以《自动检测技术》课程对学院的发展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动检测技术》课程的项目化改革是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
它把生产一线中的实际项目引入课堂,使学生“在做中学”,对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意义重大。
但是,《自动检测技术》课程涉及到的专业比较多,各专业的课程名称不尽相同,但授予课内容基本一致,课程的课程标准有共性也有个性,对《自动检测技术》课程的要求和教学也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另外,授课教师的水平也参差不齐,有必要对《自动检测技术》进行教学的课程进行标准化建设,整合所有《自动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师的课程建设理念,整合所涉及到的专业的《自动检测技术》课程的课程标准,优化教学资源,把专业间共性有效结合,节约并利用共性资源,把个性明确区别,突出个性特点,形成适合各个专业的课程标准及课程学习情境库,也就是说《自动检测技术》课程标准化建设的实质是“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目的是“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要求,有选择的采用不同的项目实施教学,做到因专业施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一、适用对象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可供数控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机械设计与制造及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参考。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必修课。
三、参考学时学分
46学时
四、学分
2.5学分
五、课程目标
“自动检测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研究内容涉及传感器技术、误差理论、测试计量技术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检测与转换技术在科学各领域的应用,掌握检测与转换技术的理论基础、各种常用传感器(电阻传感器、电感传感器、电容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热电偶、磁电传感器、压电传感器、位移-数字传感器、常用半导体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技术性能、特点、测量电路以及应用范围,了解智能化技术,了解自动检测系统设计初步。
使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够有一定的选择传感器的能力,为深入学习和研究自动检测系统打下基础。
(一)情感与态度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本课程的重要性,培养其学习意识
(二)能力目标
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够有一定的选择传感器的能力,为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三)知识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检测与转换技术在科学各领域的应用,掌握检测与转换技术的理论基础、各种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技术性能、特点、测量电路以及应用范围,了解智能化技术,了解自动检测系统设计初步
六、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理念,以学生能学会用为原则,以学生理解相关理论,能解决实际问题为思路,构建相关教学体系。
七、内容纲要
(一)理论教学标准
第一章检测与转换技术的理论基础
学习目的要求:
了解检测与转换技术的基本概念和传感器的一般特性,掌握测量误差的相关知识。
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检测与转换技术的基本概念
一、检测基本概念
二、检测的意义、作用
第二节测量误差
一、测量的定义
二、误差概念、分类
第三节传感器的一般特性
一、传感器的定义
二、传感器的分类、结构组成、作用
三、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电阻传感器
学习目的要求:
了解电阻传感器的分类及各种电阻传感器的结构原理,掌握各种电阻传感器的使用。
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电位器传感器
第二节电阻应变传感器
一、工作原理
二、测量转换电路
第三节热电阻传感器
课堂实训一电阻应变传感器实验
第三章电感传感器
学习目的要求:
了解电感传感器的分类及各种传感器工作原理,掌握各种电感传感器的使用方法。
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自感传感器
一、自感传感器的结构、组成
二、基本原理、测量电路、应用
第二节差动传感器
第三节涡流传感器
第四章电容传感器
学习目的要求:
了解电容传感器的分类及各种传感器的结构、原理,掌握各种电容传感器的使用。
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电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第二节电容传感器的一些特殊问题
第三节电容传感器的测量电路
第四节电容传感器的应用
课堂实训二电容传感器的性能测试
第五章光电传感器
学习目的要求:
了解光电传感器的分类及各种传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掌握各种光电传感器的使用。
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光电元件
第二节光电传感器的类型及应用实例
一、光电传感器的分类、组成
二、光电传感器的应用
第六章热电偶
学习目的要求:
了解热电偶传感器的分类及其结构、工作原理,掌握各种热电偶传感器的使用方法。
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热电偶测温的基本原理
一、热电偶的结构、工作原理
二、测温方法
第二节常用热电偶
第三节热电偶冷端的温度补偿
第四节热电偶实用测温电路
第五节特殊热电偶及其应用
课堂实训三热电偶传感器的性能测试
第七章磁电传感器
学习目的要求:
了解磁电传感器的分类及各种传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掌握各种磁电传感器的使用。
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磁电传感器
第二节磁电检测
第八章压电传感器
学习目的要求:
了解压电传感器的分类及其结构、工作原理,掌握各种压电传感器的使用方法。
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压电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第二节压电传感器的等效电路
一、等效电路
二、等效原理
第三节压电传感器的测量电路
第四节压电传感器及其应用
第九章位移-数字传感器
学习目的要求:
了解位移-数字传感器的分类及其结构、工作原理,掌握各种传感器的使用方法。
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角度-数字编码器
一、编码器的类型
二、测量原理
第二节光栅与电子细分
一、测量对象
二、细分原理
第三节感应同步器
第十章常用半导体传感器
学习目的要求:
了解常用半导体传感器的分类及结构、工作原理,掌握各种常用半导体传感器的使用。
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霍尔传感器
一、基本原理
二、应用
第二节气敏传感器
第三节湿敏传感器
课堂实训四霍尔传感器的性能测试
第十一章自动检测系统设计初步
学习目的要求:
了解自动检测系统设计方法,重点掌握传感器的选择、温度补偿技术、可靠性问题、抗干扰技术等问题
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传感器的选择
第二节温度补偿技术
第三节可靠性问题
第四节抗干扰技术
(二)课堂实训标准
实训一电阻应变传感器实验
实训目的:了解电阻应变片的基本结构,验证其基本特性。
实训内容:使用电阻应变片的实验模块以及实验箱,搭接基本实验电路,输入相应的应变,测量对应的电阻变化值,并进行实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实训二电容传感器的性能测试
实训目的:了解电容传感器的基本结构,验证其基本特性。
实训内容:使用电容传感器的实验模块以及实验箱,搭接基本实验电路,输入相应的位移,测量对应的电容变化值,并进行实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实训三热电偶传感器的性能测试
实训目的:了解热电偶传感器的基本结构,验证其基本特性。
实训内容:使用热电偶传感器的实验模块以及实验箱,搭接基本实验电路,输入相应的温度,测量对应的热电动势,并进行实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实训四霍尔传感器的性能测试
实训目的:了解霍尔传感器的基本结构,验证其基本特性。
实训内容:使用霍尔传感器的实验模块以及实验箱,搭接基本实验电路,输入相应的压力,测量对应的霍尔电动势,并进行实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三)学时分配
《自动检测技术》学时分配表
八、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方式,最终成绩可采用334标准,即期中占30%,平时(含实训、作业等)占30%,期末占40%。
九、实施建议
本门课程内容相对比较固定,所以教师在执行本标准时可以根据所选教材对内容作适当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