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献综述

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献综述

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献综述论文摘要:使用文献内容分析法分析了近年来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文献。

论文关键词: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综述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改革酝酿与尝试阶段、改革启动与全面探索阶段、改革逐步深化阶段与改革全面推进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阶段。

近年来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多成就,积存了宝贵的经验,同时我们要清晰的认识到,目前的高校管理体制还存在一些亟需在改革中解决的问题,我们务必坚持不懈地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不断完善高校的内部资源配置机制、优化动力机制、完善监督机制等,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的办学职责。

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一直都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高校管理体制改革问题更是成社会对高等教育改革关注的重点与大众谈论的焦点。

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日益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

在此仅对文献研究状况作简单的概括与分析。

一、文献研究概况关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研究出现较早的文献是发表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3年第1期《高校管理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一文。

2000年往常,有关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文献较为丰富,近年来,面对国家加强高等教育进展的历史机遇,特别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进展阶段后出现了许多的新问题、新情况,更多的专家学者对高校管理体制问题进行关注,并积极寻求计策,有关方面的文献有几千篇。

他们要紧从改革理念、改革模式、具体举措、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索,要紧研究成果如下: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目标研究;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模式研究;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必要性研究;影响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因素研究;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现状研究;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去行政化研究等。

二、文献内容分析以上有关的研究不但揭示了高校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还提出了相应的计策与建议。

1、关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政策的研究学者关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政策的研究要紧是集中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在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中所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

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文献综述

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文献综述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文献综述作者:刘亚飞0990202035一、行政体制改革的定义行政体制改革是国家行政机关为适应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变化,提高行政效率,对其组成、体制、权限、活动方式等方面调整和优化的过程.(摘自《“路径依赖”与“范式转换”——从制度变迁视阈看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作者:方堃、杨毅2006年9月)二、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1、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了七次行政体制改革。

按照经济体制改革逻辑,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路径大致可以划分为调试、转型和创新三个阶段。

调试阶段为1952年、1958年和1960年三次.转型阶段为1982年、1988年和1993年三次。

创新阶段是1998年开始的最大一次改革,被称为“第七次革命”。

(摘自《“路径依赖”与“范式转换”——从制度变迁视阈看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作者:方堃、杨毅2006年9月)2、从建国到现在, 已经过去了的机构改革有六次,加上现在正在进行的一共七次.第七次政府机构改革从1998 年开始, 舆论称之为“第七次革命"。

总起来看, 以前的六次行政机构改革尽管力度各不相同,裁员、缩编和机构撤并情况不大一样, 但是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那些改革不是旨在通过精简机构和裁减人员来达到调整行政机构整体功能和职能的过程,而仅仅停留在对机构和人员数量的简单减少上, 人们称之为“机械式”改革。

因为没有改革政府运行机制和职能, 因而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和“越精简越膨胀”的逆向恶性循环现象。

(摘自《“第七次革命":政府机构改革进展态势及问题》作者:张湛彬2000年7月)三、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容1、第一,目标明确。

改革瞄准为“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第二,重点突出.强调把政府职能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第三,程序规范.融入依法治国理念,制定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关于地方机构改革的意见》等法律文件。

行政管理论文:政府绩效视角下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战略反思

行政管理论文:政府绩效视角下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战略反思

政府绩效视角下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战略反思——基于地方政府公务员的感知调查1引言改革开放30年以来,经过六届政府的不懈努力,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在职能转变、结构优化和管理提升等层面均取得了一定的实质性进展,但也存在着改革目标的低效率重复、改革配套缺失等系统性问题。

随着改革日渐步入深水区,改革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延续既有模式进行改革的空间也越来越狭窄,需要对现有的改革战略进行理论层面的反思。

其中,一个重要的战略性问题在于,有限的行政改革资源应如何在政府结构调整和运行管理优化之间进行分配。

整体而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采取以部门间结构调整为主线的改革战略。

结构改革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载体和运行管理优化的引擎,在改革中始终居于主体地位。

改革强调“拆庙送神”、“筑巢引凤”,希望通过机构上的建、撤、分、合、升、降,实现政府职能转变、运作优化的改革目标。

由此,五年一次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成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占据着行政改革的日程、资源和社会关注。

相比之下,运行管理机制层面的改革,例如人事制度、决策制度、问责制度、行政许可、依法行政、应急管理、信息公开等,尽管也在不断推进中,但这些分散化的改革仍处于辅助地位。

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下,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的改革战略决定了改革须以中央政府为中心,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运动式”的改革,改革的周期性十分明显。

近年来,地方政府在组织结构创新(例如,顺德党政分开、富阳专委会制度、深圳行政三分)和管理机制创新等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但是整体而言,在有限的改革窗口期内,多数地方政府还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上下对口等“规定动作”上。

对于以部门间结构调整为主的改革战略,已有学者从规范研究的角度提出质疑。

周志忍从比较公共行政的角度指出,我国所偏重的机构改革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边际递减效应,而发达国家行政改革侧重于运作管理,力图通过管理精致化提高政府绩效。

麻宝斌从公共行政的基本理论出发,指出静态的结构改革与动态的管理改革之间存在变动与稳定、长期绩效影响和短期绩效影响之间的矛盾,必须在结构改革和管理改革之间做出平衡。

文献综述示例

文献综述示例

四、文献综述我国终身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是客观现实,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宏观路径是未来趋向,这两方面是我国终身教育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但就目前的国内外终身教育研究看,尚无专门论述者。

(一)现实基础研究文献综述终身教育发展现实基础研究所涉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均颇为浩繁,因此从中梳理出研究脉络实非易事。

下面仅就与文章内容直接相关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地方经济差异和中国功利主义文化传统三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

1.中央与地方关系相关研究终身教育发展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受制于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关于后者,研究文献非常丰富,不仅在政治学著作中有所涉及,在行政体制改革一类的文献中也是主要研究内容,更有很多著作直接研究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为本研究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素材。

综合现有研究可以看出,目前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问题:①中国政府职能。

“对中国来说,这一课题显得更为重大而深刻”1,它是界定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核心因素和着力点,“为行政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之提供了评价标准”2。

②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历史。

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划分方式,但基本都以1978年改革开放作为主要分界点,认为1978年之前是中央集权阶段,之后为逐步分权的时期;不同学者对1978年之前和之后做了更为详细的划分。

3③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类型。

当前1辛传海.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概论[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32.2颜廷瑞.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58.3颜廷瑞.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246-251.辛传海.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概论[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146-148.金太军,赵晖.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建构与调谐[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251-283.夏丽华.60年来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特点与当前的改革问题[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理论界有关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变化的基本判断主要有“中央主导型”、“地方主导型”和“中央地方混合型”三种观点。

行政管理文献综述

行政管理文献综述

本科生学年论文建设服务型政府研究综述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2015年 3 月 22 日建设服务型政府研究综述摘要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在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浪潮的冲击和影响下,为应对现实挑战和自身发展的需求。

西方各国掀起了一股行政改革的浪潮,其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实现由过去“以公共权力为核心”的消极行政向“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积极行政转变,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各国普遍认同的观念。

在我国,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建设“服务型政府”已成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所以在国际发展和当前我国行政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建设服务型政府已成为我国目前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和最终任务.关键词行政改革服务服务型政府新世纪以来,面对我国入世后的新形势,借鉴西方的行政改革的理论,一些学者和政府官员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问题,并得到了高层的认可。

2004年2月21日,温家宝在中央党校省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仪式上,《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为题发表讲话,首次提出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同年3月8日在参加人大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又强调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以及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措施.2007年10月15日,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从而最终把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到了政治与行政体制改革的战略高度。

因此,各专家学者也在不断地研究探讨有关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系列问题.一、服务型政府的界定界定服务型政府首先要弄清服务的概念,那服务是什么呢?随着公共管理理念的产生,服务已被大家熟知,但是没有人对此作出明确的界定。

查阅相关文献,有的学者认为“服务就是为他人提供所需要的东西的工作以及从事这一工作,”还有其它学者认为服务是一项为集体利益或某种事业的活动,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个人事项的活动,或者说服务的目的是利他,而不是利己。

中国县级政权改革文献综述

中国县级政权改革文献综述

中国县级政权改革文献综述摘要自改革开放30年来,学界对中国县政的研究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第一批成果之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阶段。

学者们从历史学、政治学等学科出发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县政、民国时期的县政和建国后的县政作了逐步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我们继续深化、拓展和提高。

关键词中国县政;改革;综述自秦推行郡县制以来的2700余年里,县一直作为我国基层政区单元,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构成了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基石。

同时,对县的研究也一直是中国学术界进行研究的一个领域[1]。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社会科学的恢复和发展,近30年来,对县政的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当前学界主要是从政治学、历史学、行政管理学等学科出发来研究中国的县政问题。

目前,在对中国当代县政改革的研究中主要存在四大进路:一是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论述县政的改革,即对“强县扩权”、改革“市管县”体制的研究。

二是从县职能转变、完善机制等角度提出的县政改革。

三是从县级财政解困角度对县政改革的探讨。

四是从农村综合治理角度提出的县政改革。

下面我们逐一予以分述:一、从县域经济发展角度展开的对“强县扩权”、改革“市管县”体制的研究从县域经济发展角度讲,不少学者认为目前的“市管县”体制存在诸多问题,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弊端和局限性日益突出。

主要表现在:第一,规模小、辐射功能弱的地级市,“小马拉大车”,并未带动所辖县发展。

第二,普遍存在市“吃”县、市“刮”县、市“卡”县、市“压”县、市“挤”县现象,市县矛盾突出。

第三,经济绩效并不突出,等等。

[2] 基于此,目前,在我国许多省区都开始了“强县扩权”的改革。

即在暂时不涉及行政区划层级的情况下,将一部分归属于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和社会管理权直接赋子经济强县(市),以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许多学者对此寄予厚望[3]。

刘君德提出要理性看待“强县扩权”改革,认为它只是在现有行政管理体制框架下对市县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的调整,具有过渡性质。

关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文献综述□王团李林【内容摘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协调,对我国来说意义重大。

本文首先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初步的定义,纵向回顾了我国建国以来的行政体制改革历程,然后横向分析了西方国家的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理论,随之分析了我国当前政府体制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和进行体制改革的动因,并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对策和目标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行政体制;发展历程;目标定位【作者简介】王团(1988.1 ),男,河南郑州人;广东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李林(1963.3 ),男,山东汶上人;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一、关于行政体制定义的研究关于行政体制的概念,目前学术界的解释见仁见智,综观其界定,笔者将其概括为以下四种学说:(一)边界说。

有学者认为,行政体制是相对于立法体制司法体制而言,指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政府机关的设置、职权的划分与运行各种制度的总结。

[1](二)权力说。

有学者认为行政体制是指行政权力物化的结果,是合理划分行政权力、优化行政组织结构、健全行政制度和理顺行政关系的活动,[2]是政府系统内进行权力机构设置和运行的一种机制。

[3]也有学者认为是国家行政系统的权力划分等方面的关系模式,其核心是行政权力的划分和行政职能的配置。

[4](三)关系说。

有学者十分明确地指出行政体制是一种行政关系[5],是行政关系的调整和安排。

[6](四)结构说。

有学者基于张康之在对行政体系进行解读时将行政体系划分为客观结构、主观结构和价值结构[7],认为行政体制也适用于这三种结构。

二、关于行政体制发展的横向对比研究(一)当代西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各国开始了一场以摈弃官僚制为突破口,以提高行政效率为目的的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新公共管理改革大量采用工商企业的管理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顾客和结果为导向对政府组织进行全面再造,从而实现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改革目标。

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文献综述

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文献综述

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文献综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1级行政管理专业,陈安刚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既有经济、社会的变革.也有国家政治体制的变革,尤其是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由改革前的管制型政府向今天的服务型政府转变。

从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正式提出转变政府职能至今已有20多年时间,我国政府职能也经过了多次转变,其成就和问题同样明显。

而现代意义上的政府是集责任、服务、回应性于一体的有限政府,这与我国当前正在建设的服务型政府理念是一致的。

本文主要通过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进行阐述,并结合国外政府职能的改革,对我国今后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以及更好地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出相关建议,并对其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进行思考。

关键词:政府职能,政府职能转变,撒切尔政府改革,服务型政府,前言:政府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重要的角色,正如1997年世界银行的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政府正在成为人们注目的中心”。

政府职能是国家职能的一部分,有时也称行政职能,政府职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进步,政府的职责和功能越来越多,政府职能转变也成了大势所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有的转变已经实现,有的转变正在进行中。

同样,在我国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许多问题。

下面我们就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有关内容做出探讨。

正文:专题一:政府职能简介一、政府职能的含义在关于政府职能含义上,萨缪尔森关于政府职能的概括颇具代表性,他认为“市场和政府这两个部分都是必不可缺的,没有政府和没有市场的的经济都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经济”。

在他看来,政府职能可归结为效率、平等和稳定三个方面。

公共选择学派的代表人物布坎南在谈到政府职能时,认为“显然必须建立合法的框架,为财产和契约提供保护,需要保证货币价值一定程度上的可预测性及维持竞争市场的运行”。

国内外大部制研究综述

国内外大部制研究综述

国内外大部制文献综述任静(公共管理系107081 10708110)摘要: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大部制改革的思路,为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在如此重要的报告中出现“大部门体制”这一提法还是首次,由此引发了学术界的许多热议和争论。

学界围绕大部制改革,尤其是对大部制改革的原因、路径、难点与阻力以及国外经验借鉴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我国大部制研究依然存在对大部制改革的理论基础研究不足,主要以“价值导向”和“功能导向”的“谚语式”研究遮蔽了经验性的科学讨论和理论积累等问题。

本人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希望对我国大部制改革的实行有所裨益。

关键词:大部制;内涵;政府管理;动因;推进;结构正文:大部制的内涵及产生渊源明确大部制的概念是深入研究这一问题的前提,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此进行了探讨,尽管表述不一,但主流观点的要义和内蕴相差无几。

学者们普遍认为,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大部制是指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都管理,从而降低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换言之,大部制是一种政府组织架构类型,是指以相对较少的政府组成部门覆盖尽可能多的政府的基本职能。

张成福和杨兴坤集中于大部制的内部结构的研究,认为大部制的实质在于政府机构内部的职能整合、统一领导、运转协调、资源共享、结构优化以及机构精简。

李汉卿则认为大部制本质不仅包括部门调整,而且也是一个政治机会,其实质是政府职能的重新调整。

从政府产生之时,就存在着依据对象进行分工管理的客观要求。

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要求公共权力在运行过程中必须有所分工,才能有效地实施管理,也就是实行部门管理体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承担的职责和功能不断增加,机构数量也将不断增多,进而出现政府部门管理中交叉、重叠、真空领域不断增加,产生矛盾和问题。

于是,大部门体制应运而生。

近几年来,大部门体制逐步成为部分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组织中央政府时的一种选择。

行政管理学毕业论文(全文)

行政管理学毕业论文(全文)

行政管理学毕业论文(全文)摘要:本文以行政管理学为研究对象,从理论框架、实践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探讨。

通过对行政管理学的基本概念、核心理论、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梳理,结合我国行政管理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当前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同时,本文还对我国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我国行政管理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行政管理在国家和地方治理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然而,在行政管理实践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行政效率低下、行政成本过高等。

因此,对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行政管理学的系统研究,揭示其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我国行政管理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我国行政管理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3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对行政管理学的基本概念、核心理论、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并结合我国行政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第二章行政管理学的基本概念2.1 行政管理的定义行政管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实现国家职能,依法对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公共事务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服务的活动。

2.2 行政管理学的内涵行政管理学是研究行政管理的规律、方法和技巧的科学,主要包括行政组织、行政职能、行政过程、行政决策、行政监督等方面。

第三章行政管理学的核心理论3.1 行政组织理论行政组织理论主要研究行政组织的结构、功能、运行机制等方面,包括韦伯的官僚制理论、西蒙的组织决策理论等。

3.2 行政职能理论行政职能理论主要研究行政职能的内涵、分类、特点等方面,包括威尔逊的公共行政理论、古立克的行政过程理论等。

3.3 行政过程理论行政过程理论主要研究行政过程的阶段、环节、方法等方面,包括怀特的行政行为理论、罗斯福的行政程序理论等。

行政管理学自考本科的论文怎么写

行政管理学自考本科的论文怎么写

行政管理学自考本科的论文怎么写篇一:行政管理自考毕业论文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生论文浅论我国行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主考学校:武汉大学专业:行政管理学指导教师:刘杉准考证号:考生姓名:20XX年3月18日目录摘要????????????????????????????????????(2)关键词???????????????????????????????????(2)一、文献综述????????????????????????????????(2)二、前言??????????????????????????????????(5)三、中国行政体制现状????????????????????????????(5)1.法制制度不健全?????????????????????????????(5)2.行政效率低下??????????????????????????????(7)3.官本位思想严重?????????????????????????????(8)4.形式主义严重??????????????????????????????(9)5.缺乏透明度???????????????????????????????(9)6.缺乏民主、平等?????????????????????????????(10)四、完善我国行政体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0)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10)2.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10)3.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11)4.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迫切要求?????????????????????(11)五、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对策????????????????????????(12)1.加强行政管理的法制化?????????????????????????(12)2.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13)3.加强化行政监督、考核制度???????????????????????(16)4.建立官员财产公开制度?????????????????????????(18)5.建立健全民主制度???????????????????????????(19)六、总结?????????????????????????????????(20)七、参考文献???????????????????????????????(21)浅论我国行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摘要:行政体制又称行政管理体制,主要是指政府系统内部中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600字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600字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概述Santanu Mitra, Bikki Jaggi, and Talal Al-Hayale(2017)利用Compustat北美和全球报告倡议组织的数据,建立了2006年至2012年期间的一阶自回归模型。

研究发现,顾客与员工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受第三方审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与有效内部控制的影响,同时,第三方审阅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及有效内部控制使得财务绩效能够长久存在。

[1]Dr.Marus Eton(2020)研究了内部控制系统对于预算执行的影响,研究表明卡巴拉地区政府内部控制对于内部风险防范和和腐败管理的作用较弱,建议地方政府管理层加强内部控制系统,提高各级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敏感性,以确保遵守现有控制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欺诈或腐败[2]。

2国内研究概述我国关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研究相比于国外,开展得较晚,但至今也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国内关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研究可以划分以下几种模式,目标导向评价模式:陈艳(2015)认为行政事业单位在掌握公共权力的情况下,应通过目标的控制程度进行评价,由此她设计构建了一套内部控制评价体系[3]。

要素导向评价模式:俞园芳(2014)基于COSO框架建立了一以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模式,其中包括目标层指标、标准层指标、指标层指标[4]。

陈文川(2015)构建一个包括八个方面的针对政府部门的评价体系,是依法治国方略在内部控制的中的体现[5]。

基于整合观下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式:唐大鹏(2015)整合了以上两种评价模式,并提出基于整合观的评价模式,他认为两者的整合对于评价对象以及利益主体都有更为重要的意义[6]。

卜婷(2018)基于对目标要素的整合模式从目标评价、总体层面和业务层面,结合具体对象进行模型建立,构建评价体系[7]。

相比于国外,我国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开展得较晚,但目前来看,我国也已经开展了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

行政管理文献综述

行政管理文献综述

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探讨文献综述弱势群体问题作为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议题。

引起了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的共同关注。

在西方,弱势群体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时期:1.起源时期。

西方援助弱势群体的经济理论最早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1776)一书中,提出援助弱势群体是国家应尽的义务和职责,进而促进社会整体水平提高的一种思想愿望。

新历史学派针对当时德国所面临的劳资问题,强调和证明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新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对援助弱势群体的几个基本问题做了一些阐述,其思想要点是论述改革收入分配以增进社会福利,以及对弱势群体的救济问题。

1883—1889 年,德国相继颂布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老年、残疾、遗嘱保险法》,这是世界上第一套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它对改善劳资关系、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发挥着积极作用。

1920 年,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庇古出版了福利学派的经典著作《福利经济学》,主张国家实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救助制度,建立了福利经济学的社会保障经济理论。

2.建立和完善发展时期。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以需求管理为基础建立了社会保障经济理论。

他们认为政府干预的方针是“通过政府有意识的财政支出与收入来影响消费倾向,通过个人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对失业者、贫困者给予救济,从而刺激消费需求。

”二战后,贝弗里奇在向英国政府提出的《社会保险及有关服务》的报告中指出“国家所组织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的目的在于保证以劳动为条件获得维持生存的基本收入,即保证每个人的生活水平不低于国家最低生活标准”可以说,贝弗里奇不仅在理论上确立了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基本功能与原则,而且说明了社会保障在实际运行中的机制。

1935 年美国制定并颂布了《社会保障法》,此时,老年社会保险、联邦政府和各州共管的失业保险、各州主管的劳动者工伤补偿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等构成了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研究

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研究

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研究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行政区划改革对于国家的治理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和实践,通过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结果与讨论和结论四个部分,深入剖析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内在逻辑和未来方向。

在文献综述部分,我们回顾了以往关于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研究成果。

从历史的视角来看,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经历了多次重要的调整,如元代行省制度的建立、明清两代的府州县制和当代的市县乡三级制等。

然而,现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描述和分类,缺乏对行政区划改革的系统性和深度研究。

为了深入探讨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我们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我们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以了解行政区划改革的政策背景、历史演进和实践经验。

我们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收集了一手数据,对行政区划改革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

我们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揭示行政区划改革的影响因素和效果。

通过研究发现,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政府效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加强基层治理。

改革措施包括优化行政层级、调整区划范围、推行地方自治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

然而,行政区划改革的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目标,如政府效能的提升并不明显,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基层治理的难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在讨论部分,我们对行政区划改革的原则和策略进行了反思,认为改革应当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增强政策实施的协调性和连续性,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地方差异和民众需求。

我们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如完善行政区划法律法规、推进地方自治制度的落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

中国行政区划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着许多挑战。

未来的研究应更加行政区划改革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深入探讨影响改革效果的多元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推动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还需要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理念和技术手段,为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行政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行政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前言当今全国上下正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其必定是一个法治社会,一个法治社会就必须全面实行依法行政。

只有坚持依法行政才能保证国家政策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维护法律公正,使行政管理法律化、制度化,真正做到一切行政管理都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为保证行政执法的依法、严格、公正和文明,必须在行政机关中广泛树立和谐执法理念,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然而在依法行政政策推行的进程中却出现了些许问题,如:工作体制不顺畅,现实工作中,一些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于什么是依法行政,为什么要依法行政,怎样才能依法行政,还存在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同时提高依法行政执法人员的意识。

真正做到执政为民,和谐执法。

(一)依法行政的理论阐述依法行政思想渊源古今中外皆有阐述,但都是源于“法”。

执政者有其自身的权力,但合理的利用权力则成为他们控制自己政权的一种方法,西方资产阶级为了推翻宗教的压迫,制定了法律,并要求执政者必须依法行政;中国古代商鞅为使新建的秦王朝依序管理,他以法的形式要求百姓遵从执政者的领导,直到近代中国,执政者才制定出依法行政的发令,到新中国成立后依法行政走过风雨最后才慢慢走上正轨。

依法行政的发展中学者们为其规定了基本内涵,分别从依法行政的主体,所依之法和行政行为来阐述,对于依法行政的特征有学者从行政和法的关系来阐述,他认为“依法行政的特征包括了依法行政中‘行政'和‘法'的关系,具体是:法优先于行政,法高于行政;行政必须有法,无法律即无行政;行政必须服从于法。

在对依法行政的目标的研究上要做到的一点是决策的科学民主,所谓科学化是指要使政府的决策尊重科学,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社会实际,不能想当然,不能长官意志;所谓民主化是指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反映人民群众要求,体现人民的当家作主,决策体现民意,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综述及其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综述及其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综述及其展望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包括对行政体制的改革。

行政体制改革是指对政府组织结构、职能、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提高政府的效率和服务能力,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

本文将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进行综述,并展望未来可能的改革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改革开放是中国在1978年开始的一系列改革政策,旨在改善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状况。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的行政体制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成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权与激励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行政体制主要以计划经济为主导,政府在经济中起到了主导和调配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私营经济的兴起,中国的行政体制开始向分权与激励的方向转变。

政府开始放权给市场,减少对企事业单位的干预,鼓励自主创新和竞争,以推动经济的发展。

改革行政管理方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行政管理方式。

其中包括简政放权、优化政务服务、推行电子政务等。

通过简化审批程序、优化服务环境,提高政府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同时,推行电子政务使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更加高效和便捷。

推进政府改革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的政府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政府机构进行了重组和调整,行政职能进行了重新划分,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此外,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为政府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成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的成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通过分权与激励,中国的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市场激励和竞争带动了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创造力,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科技的进步。

同时,市场经济也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增强了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文献综述□王团李林【内容摘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协调,对我国来说意义重大。

本文首先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初步的定义,纵向回顾了我国建国以来的行政体制改革历程,然后横向分析了西方国家的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理论,随之分析了我国当前政府体制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和进行体制改革的动因,并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对策和目标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行政体制;发展历程;目标定位【作者简介】王团(1988.1 ),男,河南郑州人;广东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李林(1963.3 ),男,山东汶上人;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一、关于行政体制定义的研究关于行政体制的概念,目前学术界的解释见仁见智,综观其界定,笔者将其概括为以下四种学说:(一)边界说。

有学者认为,行政体制是相对于立法体制司法体制而言,指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政府机关的设置、职权的划分与运行各种制度的总结。

[1](二)权力说。

有学者认为行政体制是指行政权力物化的结果,是合理划分行政权力、优化行政组织结构、健全行政制度和理顺行政关系的活动,[2]是政府系统内进行权力机构设置和运行的一种机制。

[3]也有学者认为是国家行政系统的权力划分等方面的关系模式,其核心是行政权力的划分和行政职能的配置。

[4](三)关系说。

有学者十分明确地指出行政体制是一种行政关系[5],是行政关系的调整和安排。

[6](四)结构说。

有学者基于张康之在对行政体系进行解读时将行政体系划分为客观结构、主观结构和价值结构[7],认为行政体制也适用于这三种结构。

二、关于行政体制发展的横向对比研究(一)当代西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各国开始了一场以摈弃官僚制为突破口,以提高行政效率为目的的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新公共管理改革大量采用工商企业的管理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顾客和结果为导向对政府组织进行全面再造,从而实现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改革目标。

政府再造大师奥斯本在《改革政府》一书中把西方各国的这些新公共管理改革内容归结为企业家政府模式。

也有学者认为,在实践中,并不存在统一的新公共管理模式,只存在不同类型的新公共管理模式。

英国学者E.费利耶等人在《行动中的新公共管理》·121·一书中把西方各国政府改革中的新公共管理模式概括为效率驱动模式(The Efficiency Drive)、小型化与分权模式(Down-sizing and Decentralization)、追求卓越模式(In Search of Excel-lence)和公共服务取向模式(Public Service Orientation)四种理想类型。

[9](二)我国建国以来的历次机构改革的研究。

关于建国60多年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学界主要从两个阶段来划分,主要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即从1949 1978年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配套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创屯和发展阶段,1978 2009年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创新阶段,[11]而改革开放前主要是社会丰义行政管理体制的形成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则主要是改革完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学界主要集中在对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等6次较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来展开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体现在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精简上。

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由中央政府筹划和组织实施,以机构改革为主题,进行过六次比较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从改革原则方面看,每一次行政体制改革方案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特别是都要强调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但从实际操作方面看,这6次改革的基本思路,说到底就是以机构和机构体系为对象的“政府精简”,即精简机构、精简人员、精简经费、精简规模。

这种政府精简足改革走过的实际轨迹,也是30多年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际模式。

[12]虽然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在我国政府职能得到转变的情况,政府机构改革并未取得突破,还未能走出“精简一膨胀一再精简一再膨胀”的黄宗羲定律。

三、关于我国当前行政体制的现状和问题的研究(一)有学者指出,目前中国公共治理面临的压力巨大。

一是中国经济经历了30年的高增长,经济社会发展积累了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

比如宏观调控在某些方面的失灵,中央权威得不到应有的维护,地方主义明显抬头等,权力滥用,权钱交易,与我们至今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权力制约结构有关。

二是以部门主导的公共政策过程,使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法定化更加突出,部门利益已经凌驾于公众利益甚至国家利益之上,从而导致了公共政策的扭曲、变异。

三是权力行使的非理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官员腐败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

[13](二)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行政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管制仍在限制着市场机制的发挥。

政府管理方式单一、落后,对企业干预仍较多,政府职能依旧存在“越位”、“缺位”、“错位”现象。

政府内部决策与执行职能不分。

地方部门利益观念过重,严重缺乏公共意识与公共责任感。

[14](三)有学者从本土化角度展开了对行政体制的研究,认为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本土化程度较低。

当前西方行政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在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本土化程度较低,与我国的国情还不太匹配,缺乏本体化理论的研究。

有关研究文献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借鉴西方国家理论的研究成果多,结合我国具体国情进行本土化研究的文献少,缺乏对我国“真实世界的公共问题”的深入研究。

二是从研究的内部思路和结构来看,不少研究文献视角单一、内部结构分散、教条严重、论证空洞、缺乏严密的逻辑和系统思维,难以有效地指导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实践。

三是创新性的成果不多,不少研究者缺乏对我国公共管理改革实践的深入调查和访谈,使得理论和实践脱节,创新性成果较少。

[15]四、关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动因的研究(一)有学者认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在动力。

我国加入WTO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外在原因。

经济体制改革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在推动力量不可避免地引起行政体制随之发生改革。

我国加入WTO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外在原因。

中国加入WTO,参与经济全球化,首先是政府入世。

因为规则、制度、体制是属上层建筑,由政府制定的,如管理部门。

入世客观上要求政府转变职能,提高政府管理效率。

[16]入世对我国行政管理的手段、方式,我国目前的行政法规、公务员能力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因此政府应积极地进行行政体制改革,调整不适应的组织结构的运行机制。

(二)有些者从公民需求的角度分析。

我国当前进行行政体制改革的原因是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切身利益的关注度越来越强。

这与政府能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形成矛盾。

新形势下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成了改革的对象,对政府自身的要求提高。

因此公共部门只有积极地推进体制改革,才能满足公众需求日益丰富公共物品。

[17](三)有学者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人文动力和人文阻力因素角度分析。

认为行政体制与人文因素关系密切,行政体制改革需要一定的人文条件,也会受到一定的人文因素制约。

先进的、与行政体制改革相适应的人文精神必将营造改革所需的良好的人文环境,最终形成改革的人文动力推动我国行政体制改革。

我国历经了三十余年各方面的改革,带来了我国文化的巨大变迁,为行政体制改革提供了巨大的人文动力;落后的、封建的、与行政体制不相适应的人文观念会阻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形成改革的人文阻力。

我国是一个有两千余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真正的改革开放才三十余年,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不相适应的人文观念如官本位、强权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成为我国深入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人文制约因素。

[18](四)随着第三部门的崛起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学者开始认识到了第三部门对于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开始从市场、社会、第三部门等视角来审视公共管理改革。

随着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政府面临的社会问题及突发事件增多,政府在解决这些公共问题时会存在政府失灵现象。

政府失灵使得政府难以有效地解决社会中的公共问题,而有时候第三部门在治理社会问题,提供公共服务往往会比政府更加完善。

因此这也是我国政府进行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动因,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下放权力,把一些应该由市场提供的服务外包出去,逐渐实现公务物品供给的市场化、社会化。

[19]五、关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策的研究(一)有学者侧重从政府职能的角度分析。

认为政府应弱化其政治功能和经济方面的微观管理职能,在需要监管的地方实施有效的监管宏观调控职能和社会职能。

理顺行政·221·部门与企业、事业、社会的关系,将社会事物的管理归属到效率更高的部门。

将社会能够自我调节和管理的归属转移到社会群众的手中。

职能履行方式的转变上,体现在履行工具的现代化、履行程序的法制化、履行主体的多元化,即原有行政部门的职能分化到由中介组织、由企业组织、由社会成员承担。

[20](二)通过学习西方新公共管理的经验,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

有学者认为,现阶段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有限政府”。

二是在树立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加强政府的服务职能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实行必要的官职管制,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三是把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引入公共行政领域,以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

四是应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相关法律制度,遵守既定的法律和规章制度。

[21](三)应从政府职能方面入。

一是着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二是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要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紧紧围绕职能转变和理顺职责关系,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三是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政府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实施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估。

四是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府,拓展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发展空间。

五是加快公共服务的相关立法。

六是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

[17](四)有学者从汲取传统官僚制模式的理性精神入手。

认为在我国政府治理模式创新中:一要尽可能地发扬官僚制的理性精神,在公务员队伍中倡导法治、效能、效率的精神和专业化的工作作风;在全社会加强普法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建立和完善法治政府。

二要理顺政府组织内部的层级关系,运作方式和管理方式创新,实行科学行政。

三要加强政府的规制建设,推进行政程序规范化,规范政府行为和公务员的日常行为,杜绝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作风,遏制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建立起一个依法行政的法理型政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