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期 陈钢_从上海老歌看海派文化

合集下载

五载春秋,五彩茶艳

五载春秋,五彩茶艳

五载春秋,五彩茶艳作者:克勒门文化沙龙来源:《检察风云》2017年第08期2017年,“克勒门文化沙龙”走进了第五个年头。

回顾五年来的点点滴滴,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串起了我们的上海记忆,构筑起了“克勒门”的上海精神。

为了读者朋友的一路支持,“克勒门”沙龙精心推出“五彩茶艳”,回顾经典。

——克勒门文化沙龙配茶:英式下午茶点心:纽约芝士蛋糕音乐:李斯特《爱之梦》很多人对上海的记忆都和声音有关,“克勒门”的缘起也和声音有关。

在“克勒门”的舞台上有着太多珍贵的“上海好声音”。

掌门人陈钢弹琴是在这个舞台上常见的一幕,從父亲陈歌辛的《夜上海》《玫瑰玫瑰我爱你》到他自己创作的《梁祝》,父子两代人用玫瑰与蝴蝶串起了上海最经典的旋律。

第一期“克勒门”的“华梦”里,周璇的孙女周小璇弹起自己改编的《四季歌》。

这个加拿大长大的女孩从未见过奶奶,也许并不知道为什么台下的观众看她这么亲。

2012年的中秋节,“克勒门”开了场中秋诗会,娄际成、过传忠、陈醇、陆澄、印海蓉、梁波罗、曹雷等艺术家汇聚一堂朗诵中秋诗词,名家分享故事,画家现场作画,热烈气氛绝不亚于今天的“诗词大会”。

“戏梦”里评论家翁思再,“大光明小开”、京剧名旦金素雯之子胡思华字字铿锵,传递着京剧的精气神。

上海译制片厂的译制电影是那个时代珍贵的精神食粮,“上译厂的故事”里刘广宁、曹雷、童自荣等配音大师的分享令人动容。

20世纪80年代的“海外影视”风靡全国,每期前傅玄杰大律师的申明也是家喻户晓,“海上大律师”傅玄杰、顾韩君、吕红兵等律师发出了他们的声音。

沪语是上海的声音,它历经了怎样的改变,会有怎样的未来呢?“闲话上海话”里葛明铭、马莉莉、徐俊、钱乃荣等各路嘉宾齐讨论。

中国的第一首钢琴曲居然是语言学家作的!“百年钢琴在上海”沙龙中上音副院长杨燕迪、评论家王勇和众多钢琴大师把这段历史娓娓道来。

配茶:伯爵红茶点心:伯爵巧克力蛋糕音乐: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克勒门”的舞台一直关注美术领域,陈逸飞逝世8周年纪念日的“美梦”沙龙上,陈逸飞胞弟陈逸鸣、画家谢春彦、评论家林明杰探讨了陈逸飞的“大视觉”对上海的影响,多段其生前的视频令人感怀。

爱在上海(二)

爱在上海(二)

爱在上海(二)作者:克勒门文化沙龙来源:《检察风云》 2017年第22期苏州河边,多少浪漫温情的对话,随着河水化作沉默,苏州河边,多少荡气回肠的对视,随着波涛变成传奇。

千年来,浪奔浪流,潮头激起涌动,繁花似锦。

百年来,潮起潮落,岸边繁花盛开,璀璨光华。

我们从河畔走来,带着泥土的芬香,顺着潮水的方向,历史的回眸和未来的展望,在此刻交汇。

融入浦江,汇入大海。

开讲人:陈钢(上海音乐的声音记忆)上海的声音是城市的声音,是现代的声音,也是美丽的声音。

上海用它的声音,展现了一个国际大都会的风貌和它的万种风情。

海纳百川的上海,中西交融的城市。

中国的第一个音乐学院,第一个交响乐团,第一个唱片厂和第一首流行歌曲都在这里诞生。

上海是一座热气腾腾的城市,它产生过很多激励人心的歌曲,从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一直到吕其明的《红旗颂》,包括去世的朱践耳先生,他用他的十首交响曲,谱写了历史的一种回响。

上海是一座温暖的城市,也是一座多情的城市,我们不会忘记刘雪庵先生写的《长城谣》《红豆词》,李青主写的《我住长江头》,贺绿汀写的《秋水伊人》等等。

1959年,上海又出现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歌颂了爱情的忠贞、人性的美,它已经成为了中国人民的一个情感符号和文化符号。

上海的声音是城市的声音,这样的声音一定能够穿越时空,温暖人心,这样的声音也一定能翻山过海,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声音。

开讲人:曹雷、曹景行姐弟(爱的致意)曹雷和曹景行在不同场合里,都说起过父亲曹聚仁是如何影响他们的。

我们知道曹聚仁从1950年后就远赴海外工作直至1972年去世,一个常年不在孩子身边的父亲要如何教育出优秀的孩子?姐弟俩的回答惊人的统一:父亲给了他们一个很好的读书氛围。

曹雷说:“书是父亲生活中不可少的财富。

他有几本书到哪都得带着,抗战的时候当战地记者,在战场上到处跑,他那一筐书都得背着,人家都觉得他有病。

有时候没有车马了,他要把很重的书箱子放黄包车上,人家都恨不得把它们扔了,他觉得这是宝贝,到哪都不肯扔掉。

音乐就在你心中

音乐就在你心中
(本部分又可分几个层次?)
课文分析(一)
1. 第1自然段的两个设问有什么作用?破折 号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两个问题吸引了读者的视线,引出了 文章的中心。第1问“音乐是什么?”作为全文的 总起,与第3~5自然段的分论构成总分关系。第 2问“我——懂吗?”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续和意 思的跃进,加强了问话的力度,有反问意味。
引申:如引用意大利诗人的诗句“我用无垠/把我照亮” 作为印证,从而引申、推导出全文的结论——“无限是艺术的 最高境界,”“而这个境界惟有心中才有——因此,音乐就 在你心中!”——照应标题。
奇妙的修辞
找出本文所用的修辞,体会其妙处。
1. “音乐,它可以像雷电一样一闪间劈开你的心扉,让你 的心颤抖,让你的心翻腾, 让你的心苞绽开朵朵鲜花。”
感知课文
3.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你能从议论文的 论证角度把它理清楚吗?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是总论, 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音乐就在你心中”。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是分论, 从“乐为心声”、“乐为多声”、“乐为无 声”三个角度论述了音乐的艺术境界。
3.“音乐,它可以‘捕捉到一些快乐的影子、 悲伤的痕迹;听到严酷的命运之门被沉重地敲响; 嗅到从绿色田野上飘来的幽香。”
通感。音乐作品可以叙述具有重大社会意义 的事件;也可以反映风俗生活;可以描绘自然风 光;也可以抒发人们的各种感受和各种思想感情。 作者所引用的语句,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形 象地说明音乐作品表现内容的丰富性和广泛性。
陈钢
解题: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乐谱 是世界共同的文字。欣赏音乐就是接受文 化的熏陶,就是继承人类文明的成果,就 是与古今中外音乐家的心灵沟通。音乐的 表现力是无限丰富的,本文就向大家介绍 了音乐的艺术境界。

从抗日救亡歌曲到《梁祝》协奏曲――记音乐家陈歌辛、陈钢父子

从抗日救亡歌曲到《梁祝》协奏曲――记音乐家陈歌辛、陈钢父子

从抗日救亡歌曲到《梁祝》协奏曲――记音乐家陈歌辛、陈钢父子一首《玫瑰、玫瑰我爱你》成了三四十年代上海的化身,一曲委婉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几乎变为国人的灵魂,两首曲子的旋律只要一响起,定会把你融到它的氛围中去。

这两首曲子之间并没有任何的关联,但两首曲子的作者却是血脉相连的。

父亲陈歌辛在20世纪30年代被誉为音乐才子,40年代被赞为歌仙。

在抗日救亡的浪潮中,他的歌曲曾唤起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其中许多歌曲至今仍在海外及中国港、台、澳等地盘唱不衰。

而他的儿子陈钢创作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则成为当代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一代经典。

一、为劳苦大众而歌陈歌辛原名昌寿,1914年9月19日生于上海,其祖父为印度贵族,祖母是杭州人,祖父婚后便定居上海。

陈歌辛自幼聪明好学,青年时期便博览群书,专研音乐和诗歌,尤其爱采集民歌。

故在他创作的歌曲中,常洋溢着江南水乡的浓厚风情。

少年时,陈歌辛曾师从德籍犹太音乐家弗兰克尔,随他学音乐基础理论及声乐、钢琴、作曲、指挥。

但学习时间不长,以后的成就全靠他自己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很多外国音乐家尤其是犹太音乐家避难于上海,陈歌辛此时便又跟这些人中的许多音乐家学过作曲、指挥和唱歌。

他喜爱民歌,几乎所有浦东的田歌、车水号子、打谷号子、打夯号子他都能高声唱出来,他后来为学生讲课时,往往开宗明义第一课便说,“音乐发源于劳动,田歌、山歌、劳动号子等,便是最朴实真诚的音乐。

我的作曲便是师法劳动号子与民歌,我们必须为辛苦的大众而歌……”有学生提问:“那么先生的名字由昌寿而改为歌辛,道理也正在于此吗?”陈歌辛颔首微笑。

21岁那年,陈歌辛喜结良缘。

妻子金娇丽是他在上海女中执教时的学生,比他小3岁,陈歌辛赞之为东方的蒙娜丽莎。

他们是相互倾心的师生恋,金娇丽曾回忆道:“我们是师生恋爱。

我对他的第一个好印象是,他上课时穿了一件熨烫得平整的淡蓝色竹布长衫,而且已洗刷得发白了,我喜欢上这英俊青年,认为他‘穷’就是好。

音乐就在你心中定稿

音乐就在你心中定稿
音乐就在你心中分论点乐为心声乐为多声乐为无声情动于中而形于声音乐能在听众中引起共鸣三只耳朵听三种不同的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流行音乐无垠音乐的最高境界论证方法比喻引用举例引用课文小结本文是一篇以议论文总分式的结构和散文化的富于激情的语言从三个角度介绍了音乐的艺术境界阐明了音乐就在你心中这一深奥的道理
音乐就在你心中定稿
解开音乐之谜的钥匙:发自内心的真情,自然 地流淌出来,就成为动人的声乐或器乐
朋友
词曲:周华健
这些年一个人 风也过雨也走 有过泪有过错 还记得坚持甚麽
真爱过才会懂 会寂寞会回首 终有梦终有你在心中
朋友一生一起走 那些日子不再有 一句话一辈子 一生情一杯酒 朋友不曾孤单过 一声朋友你会懂 还有伤还有痛 还要走还有我
克莱德曼《飘》欣赏
1、为什么说“乐为多声”?为什么要“用三只耳朵 听音乐”?
音乐是缤纷多彩的万花筒、是宽容的艺术、也是包 涵量特别大的艺术。目前音乐流派众多,不同的音乐都 有不同的听众群,性格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听觉选择,而 作为多面体的现代人,应该同时爱好各种音乐,应用三 只耳朵听三种不同的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流 行音乐。
优选音乐就在你心中定稿
陈钢
作者介绍
陈钢:著名作曲家,上海人。早在上海音乐学院 学习时,就以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与 何占豪合作)蜚声中外乐坛。后又创作了《苗岭的早 晨》 、 《金色的炉台》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 等小提琴独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在1996年 “中国小提琴协奏曲新作汇展”中获奖。还创作了中 国第一首竖琴协奏曲和第一首双簧管协奏曲。现任上 海音乐学院教授。著有散文集《黑色浪漫曲》、《三 只耳朵听音乐》等。
为何说“乐为无声”?如何理解“无 声”?

上海老歌_一种记忆性声音的消费神话_徐国源

上海老歌_一种记忆性声音的消费神话_徐国源

自20世纪20年代末“上海老歌”“出场”,日久弥新,“上海老歌”承载的社会和文化记忆不断被建构。

“上海老歌”,这一中国流行音乐萌芽期的通俗文化,它包蕴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成为中国“现代性”文化基因组成的重要内容,不仅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更在中国大众流行文化史上实现了一个持续建构的消费神话。

一、“上海老歌”:一种社会再生产的情感力量从夜幕降临至晓色朦胧,《夜上海》为现代听众留下了一段“大上海”夜生活的原始记忆,也为中国人提供了关于“摩登”城市的想像性“声音”: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华灯起车声响歌舞升平/只见她笑脸迎/谁知她内心苦闷/夜生活都为了衣食住行/酒不醉人人自醉/胡天胡地蹉跎了青春/晓色朦胧倦眼惺忪/大家归去心灵儿随着转动的车轮/换一换新天地/别有一个新环境/回味着夜生活如梦初醒。

(节选自《夜上海》,陈歌辛曲、范烟桥词)在这首歌中,传统乡土中国的“夜”已转换了时空——被置于了上海大都市的空间背景上,也转换了“主角”——中国早期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群体,而不再是传统乡村的士绅或农民。

在歌中,上海是一个“不夜城”,华灯起,车声响,歌舞升平,“酒不醉人人自醉”……显然,对于当时的一般中国上海老歌:一种记忆性声音的消费神话徐国源周晓燕内容提要“上海老歌”,特指的是1930-40年代在上海制作、流行,并在全国广泛传唱的通俗歌曲。

它于婉约与欢娱间流淌出一派江南风韵,是对大上海十里洋场的记忆,也是普通中国老百姓的共同文化记忆。

作为中国流行音乐发生期的“典范”作品,“上海老歌”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仍然魔力依旧,被广为传唱,堪称在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实现了一个持续建构的消费神话。

关键词上海老歌流行音乐十里洋场江南风韵文化记忆徐国源,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215123周晓燕,盐城工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224003本文为江苏省社科基地项目“文化诗学与城市价值观重构”(13JDB027)阶段性成果。

早期“海派文化”中音乐的具象与形态

早期“海派文化”中音乐的具象与形态

早期“海派文化”中音乐的具象与形态作者:舒莉来源:《音乐爱好者》2022年第10期根植于上海的“海派”文化,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对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影响力在不断地延续且变化着。

我们通过一些连贯性的梳理,让如今的音乐爱好者和研习者认识到“海派”文化之所以兴起于上海,发展于上海,变革于上海,最后成为具有明显“地标”意义的文化标志,是由许许多多有识之士薪火相传的结果。

现今的你我,无论是学音乐、听音乐、传播音乐抑或是创造音乐,其实都是这片文化海洋中的一朵浪花。

“海派”一词刚出现时,是为了有效区别一些代表着正统的“京派”戏剧而设立的。

因为当时新兴的“海派”,在以“京派”为主流社会的认知里,是不入流且不被认可的。

鲁迅先生曾评价道:“要而言之,‘京派’不过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

”作家沈从文先生对“海派”的定义是:“一种恶俗的道德文化氛围,是‘名士才情’与‘商业竞拍’的相结合。

”但是,这种新文化现象一旦出现,天生就带有“破茧而出,势不可挡”的倔强个性,“海派”文化很快就浸润到文学、书画、电影、建筑、音乐、戏剧以及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领域。

因此,以现代学者的观念来看,“海派”文化一直存在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中,在“包容、求新、开放、多元”的主导模式下早已完成了自身的蜕变,成为以上海为中心、具有明显地域文化特色的代名词。

百乐门旧照在早期的“海派”文化中,音乐相对于如火如荼的文学、绘画、电影等艺术领域来说是非常小众的,它的形成与起步甚至晚于当时的社会主流文化现象。

在当时上海的“十里洋场”,音乐主要用来满足市民的社会生活需求,例如在“百乐门”可以听到外来的爵士音乐,在“大世界”可以听到苏州评弹、紫竹调等传统音乐,在茶楼可以听到欢快的广东音乐,在教堂可以听到基督教唱诗班的合唱,在民间婚宴场所可以听到喧闹欢愉的“锣鼓吹打”等。

上述音乐内容虽并存在上海,但它们并不能算作是“海派音乐”。

原因在于,它们都是从其他地域迁移到上海的,乐器、音调、表演形式等诸多方面都带着“来源地”的明显特征,少有上海的印记。

陈钢:我这一生有四个梦

陈钢:我这一生有四个梦

陈钢:我这一生有四个梦作者:申申来源:《小演奏家》2018年第05期登录作曲家陈钢的微博,亮丽的页面首先映入眼帘:热烈的红色配上明快的黄色,黑白分明的五线谱掩映其中。

在夺目奔放的背景之下,微博主人书写着种种与美有关的文字和观点,由此,你可能很难觉察到如此洋溢着青春气息和生命活力的微博,竟出自一位出生于1935年、自称“70后”的长者之手。

作曲家陈钢经常和大家聊起他的四个梦:少年时做过文学梦,喜爱文学,闲暇时常常阅读高尔基的小说、泰戈尔的诗,还在十三岁时写过一篇反映长工生活的小说《长脚归来兮》。

近年来,身为作曲家的陈钢著有大量优秀散文作品,出版图书《黑色浪漫曲》《三只耳朵听音乐》《蝴蝶是自由的》《协奏曲——陈钢和他的朋友们》等,编纂了《上海老歌名典》《玫瑰玫瑰我爱你》《学生必读文库(艺术卷)》《音乐家画卷》《玻璃电台》《上海留声》等文集。

上海解放那年,渴望参军的陈钢把年龄从十四岁改成十八岁“混”进了革命队伍,加入了部队文工团,也实现了自己的革命梦。

陈钢的父亲是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的作曲家陈歌辛,或许是继承了父亲的遗传基因,陈钢对音乐情有独钟,并于1955年大胆报考了上海音乐学院,结果一举夺魁,又圆了他的音乐梦。

陈钢从小就跟父亲陈歌辛学音乐,十岁随匈牙利钢琴家伐勒学习钢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后,又师从丁善德、桑桐和苏联专家,毕业后顺利留校任教。

《梁祝》这首流传甚广的中国交响乐作品是他大学四年级时与何占豪合作写成的,之后更是荣获五次金唱片与白金唱片奖。

正因为《梁祝》太有名了,因此“掩盖”了陈钢的许多其他作品,其实他在七十年代写过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金色的炉台》《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恩情》,八十年代还创作了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等,这些曲目后来相继成为国内著名的小提琴音乐文献,至今在舞台上长演不衰。

此外,陈钢还创作了我国第一首竖琴协奏曲、第一首双簧管协奏曲以及交响诗、大合唱和室内乐合奏等,他的作品以浓郁的民族情调与丰富的当代作曲技巧巧妙融合而见长,这些乐曲多是运用民族民间音乐元素改编,感情真挚,乐思发展自然,结构布局合理,旋律优美而富有激情,乐曲中的民族风格营造出一种和谐匀称的中国传统式音乐美,至今仍被许多小提琴习练者作为学习教材。

陈钢小提琴作品民族化创作分析

陈钢小提琴作品民族化创作分析

陈钢小提琴作品民族化创作分析摘要陈钢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交响音乐作曲家,也是为小提琴的作品民族化创作做出巨大贡献的作曲家之一。

本文试从内容题材、音乐表现手法、演奏技法三个方面的民族化来分析陈钢的小提琴作品。

关键词:陈钢小提琴作品民族化创作中图分类号:j647.21 文献标识码:a近代以后,随着殖民主义在中国的扩张,西方文化逐步被国人接受和学习,西方音乐也随之广泛传入。

而作为乐器的小提琴早在17世纪末便出现在我国,至今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了。

作曲家陈钢1935年出生于上海的一个音乐家庭,他创作了中国第一首竖琴独奏曲和第一首双簧管协奏曲;其作品还有交响诗、大合唱和室内乐合奏等,而他创作的作品中又以小提琴乐曲的数量最多。

可以说,陈钢对于西洋乐器“民族化”,尤其是小提琴民族化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内容题材的民族化1 历史故事题材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

在宝贵的文化遗产中,有很多优美神秘的故事。

这些故事大多有历史记载,也有根据历史记载演义的传说,它们都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和平、向往美好事物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智慧的优秀品质。

而以这些故事为题材创作的音乐作品,因为题材的熟悉,容易被国人所接纳。

对于西洋乐器——小提琴在我国发展和普及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梁祝》创作于1959年,乐曲内容来自一个古老而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

4世纪中叶,在我国南方的农村祝家庄,聪明热情的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女扮男装求学。

在求学期间,她与青年梁山伯相识,同窗三载,产生纯洁的感情。

由于得不到自由的婚姻,梁山伯不久即悲愤死去。

祝英台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来到梁山伯的坟墓前,向苍天发出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

梁山伯的坟墓突然裂开,英台毅然投入坟墓之中;两人化作一对彩碟,在花丛中飞舞,形影不离。

本曲以古老而美丽的传说作为题材背景,整个作品充满了神秘的东方色彩;“本土化”的情节使听众能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能使音乐根据题材更生动、鲜活地表现出来。

欣赏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

欣赏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教材分析:小提琴独奏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由作曲家陈钢根据吐尔逊卡的尔所作歌曲《美丽的塔什库尔干》和刘富荣改编的笛子独奏曲改编,完成于1976年。

其中应用了新疆塔吉克族的音乐素材,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

教学目标:1、认识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下独特的塔吉克调式,体会多变的节拍与节奏,如7/8拍及多种节拍混合性的特征。

2、聆听作品,熟悉乐曲的各个主题,试着哼唱纵情高歌的第一主题,同时,从节拍、节奏、调式、音乐情绪等音乐要素上分析热烈起舞的部分,尝试用动作跟着音乐“起舞”。

3、知道乐曲的创作背景、演奏形式和创作手法,了解作曲家陈钢,认识小提琴及华彩乐段等知识。

教学重点:熟悉塔吉克调式和塔吉克节拍,跟唱音乐主题,感受塔吉克调式与节拍的多变性。

教学难度:7拍子的认识与运用,用正确的节拍时值哼唱音乐主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背景音乐《古丽碧塔》——《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素材来源)1、 揭开字谜,介绍塔吉克族师:同学们,背景音乐的旋律熟悉吗? 生:不太熟悉;好像听过……师: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出现了一首流传广泛的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是这首民歌的素材创作的。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踏上古丝绸之路的金色新疆之旅,去寻找这个神秘的少数民族。

字谜层层揭露(以下加粗字体便是屏幕上的字谜)——这个民族生活在帕米尔高原东北部的最高处,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这里阳光充足,照耀着他们居住的石头城堡“塔什库尔干”,平日里人们喜欢吹着鹰笛、跳着鹰舞、打着手鼓,在这片土地上载歌载舞,过着幸福的生活。

更鲜为人知的是:他们的音乐是属于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

讲到这,同学很想知道谜底了吧?它就是:塔吉克族。

【设计意图】此处的字谜设计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谜底中,有效的揭开了塔吉克族及其相关的内容,做到了学科知识的综合,更为后面的分析做好铺垫,先入为主、印象深刻!2、 简要介绍塔吉克族(图片):主要介绍热瓦普、手鼓等乐器(为小提琴模仿热瓦普的拨奏和舞蹈部分多变的节奏分析做铺垫)二:作品分析(两个部分:纵情高歌、热烈欢舞)1、 找出“7字口令”, 并用口令密码打开“音乐盒”——揭示罕见7/8拍节拍并介绍塔吉克调式音阶师:我们会看刚才的“字谜”,请同学们找出3字+4字的口令密码,组合好之后,我们就能开启塔吉克的音乐盒。

大可堂海上讲堂——“半个世纪的梁祝”音乐鉴赏会

大可堂海上讲堂——“半个世纪的梁祝”音乐鉴赏会

限公司、上海浩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海旺家术雕艺术品
有 限 公 司 承 办 , 上 百 位 爱 心企 业 京 光I 现场 。 陆
此次公益生态晚宴的所有莱肴 ,均 为聚富 蔷休 闲俱 乐部 提供 的生态 有机食 品烹制,并且其计划将生态有机食 品 5 % 的销售额捐绐上海市慧善基金会 .用干公益发 展基金。 同时 在活动现 场,还展出了嵩山少林寺 第 3 1代弟子释德景大 师
± 持人在舟绍拍
的1 6幅 “ 体 书 法 ” 作 品 , 以 厦 旺 家根 雕 艺 术 馆 提 供 的 阴 掸
在此次公益生态晚宴上 ,释德最大师亲笔所书的 1 6幅宇画 得的 1 % 将捐给上海市慧善基金会用于公 益发展基金。 5
沉木老子根雕、红豆杉关公根雕、香樟聚宝箱等多件艺术品。 及旺家根雕 艺术品有限公司提供的多件根雕作品 .竟卖所
Lf ie生活
】_
' *

21 0 0年 9 月 1 日 晚 , 名 为 “ 个 世 纪 的 粱 祝 “音 乐 鉴 赏 会 活 动 在 8 半
上海市襄 阳南路 3 8弄 2 8 5号——太可堂普 洱会所拉开帷 幕。此次 ” 半 个世纪的梁祝 ”音乐鉴攒会由大可堂普洱含所 、上海 交呐乐团与接力中 国青年精荚协会联合 主办.这是海上讲堂 系列活动的首次活动。
在此次公益生态晚宴的拍卖现场, 各位 爱心企业葛 积极踊跃地参 c 海 } 有限公司中国市场部总经理张 清所演奏的优美动听的二胡声中,
垂所得这数万元。最后, 在太卫世诺珠宝 ( 上 流会暨公 益生态晚宴圆满结束。
此 次 推 出 的 “ 个 世 纪 的 粱 祝 音 乐 鉴 赏 会 活 动 位 于 大 可 堂 普 洱 会 半
所二接班章斤内。活动当晚,驻沪办领导及江浙沪知名企业隶齐聚一堂 ,

秋实·春华 品读《岁月芳华——陈钢随想曲》有感

秋实·春华 品读《岁月芳华——陈钢随想曲》有感

46 MUSIC LOVER对于学习音乐的晚辈来说,陈钢无疑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对业内学界而言,陈钢更是泰斗级别的存在。

“新”是他留给我的最直观的印象——作品“出新”、思维“纳新”、心态“时新”,神采奕奕,满面春风,处变不惊,笑看人生!《岁月芳华——陈钢随想曲》一书是陈钢先生经年累积的手记与随笔文章荟萃,书中容纳了他对音乐、情感、人生的诸多见解与剖白。

全书由“乐海泛舟”“艺术百像”“克勒风采”和“岁月芳华”四个篇章组成,配以“代序”与“代跋”两篇文章首尾呼应、更唱迭和。

他将文集一头一尾两个最重要的位置交予他人执笔,畅所欲言,这份为我所敬重的宽仁大度、海纳百川的风雅格调,与他平生的经历息息相通、相辅而成。

第一篇章的扉画由一张所作的配乐是他对现代音乐最初的探索。

在《三只耳朵听音乐》一文中,陈钢先生说道:“音乐,只有好坏之分,没有轻重之别,我们应该热爱所有的好音乐……我们要用三只耳朵听音乐——一只听古典音乐,一只听流行音乐,还有一只听现代音乐。

”随后的几篇文章提到了“牛仔京剧”“梅兰芳”等关键词,反映了陈钢先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与品位。

2020年,他创作的交响诗曲《情殇——霓裳骊歌杨贵妃》在上音歌剧院首演,该曲充盈着“昆曲”韵味,荡气回肠地歌颂了杨贵妃绝美深刻的爱情故事。

从青葱年少偷偷弹奏《皂罗袍》到如今的《惊梦》《情殇——霓裳骊歌杨贵妃》等名作,几十年来,陈钢先生的“戏曲缘”从未间断,世纪之约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之后的《北大很大》《命《梁祝》乐谱手稿和一把小提琴组成。

《梁祝》是陈钢先生最“响亮”的名片之一,也是他正式向世界奏响中国乐坛之“美”的启碇。

陈钢先生的父亲陈歌辛对其耳濡目染的熏陶和多元音乐文化的启蒙,为他严谨的音乐逻辑思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从不给自己设限,从早期开始,其音乐创作风格便不拘一格,勇于创“新”。

1963年,陈钢先生为喜剧电影《球迷》Music and reading音乐与阅读品读《岁月芳华——陈钢随想曲》有感秋实·春华Fruitful Seasons Review of Youth :Chen Gang Capriccio文字_罗怡婷《岁月芳华——陈钢随想曲》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472022. 11运在敲窗》等文章则刻画了陈钢先生的另一面。

陈钢 《梁祝》还不够

陈钢 《梁祝》还不够

陈钢《梁祝》还不够
方隅
【期刊名称】《华人世界》
【年(卷),期】2008(000)005
【摘要】70岁的身体,50岁的容貌,20岁的心灵……陈钢,这个参加创作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著名作曲家,身世坎坷,却永远热情,功成名就的他还在不断思索中国音乐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在他心里,这还不够。

【总页数】2页(P118-119)
【作者】方隅
【作者单位】《华人世界》特约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47.21
【相关文献】
1.《梁祝》还不够 [J],
2.陈钢《梁祝》还不够 [J], 方隅
3.陈钢谈‘梁祝’的不同录音版本 [J], 钱剑平;
4.何占豪陈钢: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J], 张铭
5.中雅钢琴携手梁祝作者何占豪、陈钢带来传世典藏巨作梁祝五十周年纪念版限量定制钢琴全新亮相2009年上海国际乐器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陈钢:做文化是一场自然孕育

陈钢:做文化是一场自然孕育

陈钢:做文化是一场自然孕育
卢葳
【期刊名称】《上海艺术家》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我们几个上海文化界的朋友一起做了个沙龙,叫‘克勒门'。

"近半年来,出席大小各类活动,陈钢时常插播这样一句"广告",仿佛谈论自己的掌上明珠,语气欢快得像个孩子。

从上世纪50年代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到21世纪的陈歌辛一陈钢父子音乐会,作曲家陈钢在上海文化艺术界活跃了半个多世纪,如今,他又被赋予一个新的身份——"克勒门"掌门。

在他看来,
【总页数】3页(P21-23)
【作者】卢葳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越文化孕育的自然环境及其文化特色 [J], 高利华
2.看一场电影,做一场梦 [J], 夏与至
3.看一场电影,做一场梦 [J], 夏与至
4.做中国最大的“APP分享” 陈钢强和ShareSDK [J], 猎人夜文
5.自然堂陈涓玲:奥运年,如何做一场最契合产品精神的营销 [J], 王晓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陈钢新作《红楼梦协奏曲》初听印象

陈钢新作《红楼梦协奏曲》初听印象

陈钢新作《红楼梦协奏曲》初听印象
刘恩惠
【期刊名称】《音乐爱好者》
【年(卷),期】2008(000)006
【摘要】又逢新一届“上海之春”,又是一次新作品集中展示的契机。

5月4日,受邀在贺绿汀音乐厅,欣赏了上海音乐学院为此次音乐节特别策划的一场“上音新作品专场音乐会”。

在所有五部演出曲目中,篇幅最大、最受听众、媒体所期待、关注的作品,无疑是陈钢先生于去年完成的全新小提琴协奏曲——《红楼梦》。

虽然这部新作去年已经在中原地区作了第一轮巡演,但尚未在本地听众面前公开呈现过。

此次《红楼梦协奏曲》的上海首演由青年小提琴独奏家谢楠、著名指挥家汤沐海以及上音学生乐团携手联袂。

【总页数】1页(P44)
【作者】刘恩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47.21
【相关文献】
1.门外听"红楼"——评陈钢小提琴协奏曲《红楼梦》 [J], 施雪钧
2.古老的题材崭新的印象——听阿拉腾奥勒的新作《布尔特其诺瓦的故乡》 [J], 潮鲁;
3.传统与现代的奇妙交响——听朱践耳新作唢呐协奏曲《天乐》 [J], 吴润霖;
4.新作者预演红楼梦旧宝玉初尝云雨情——《石头记》甲戌本第五回评点(系列之6) [J], 木斋
5.喜听两首草原背景的中国协奏曲新作 [J], 禤建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鲁湘:排行榜榜首,肯定是酬金很高了。
陈钢:一百万大概相当于现在一千万美金嘛。就等着这个作者,但是曲作者不明嘛,可能在红色中国。当时我们知道这个事情以后,正好是抗美援朝的时候嘛,所以我父亲就表了一个态,他就说假如我拿了这笔稿费,我就买一架飞机捐给国家。
王鲁湘:去打美国鬼子。
陈钢:打美国鬼子。
王鲁湘:对,就说农业文明和这个现代这种工业文明最大的一个区别其实就是夜。
陈钢:对。夜呢,我再给举个例子,上海的一个城市音乐名片:《夜上海》。这个《夜上海》也是我父亲写的。现在我弹给大家听一下,这个我可以弹。
王鲁湘:好,欢迎。

陈钢:从前有好多电视片,一说到上海就说到舞厅,一说到舞厅就想到夜上海。那么上海这一点,我要站在一个上海人的角度上为这个作一些辩解,上海长期以来被误解了,他们就认为上海就是舞厅加流氓。从香港的电视剧《上海滩》(他们拍的时候根本没到过上海)到张艺谋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都是舞女加流氓。所以李鸥芃写了一本书写得很好,叫《摩登上海》,他就批评张艺谋这电影,为什么一碰到这个上海就会失败?就是农业文明碰到城市文明!
王鲁湘:夜生活。
陈钢:而‘夜’,的确是现代都市的一个标志。所以,我记得我1981年第一次出国,到美国去的时候,从上海去。那时候上海整个都是灰色的,人的衣服也是灰色的,天空也是灰色的。然后一到旧金山,就这个‘夜’都是那么五光十色。当然现在变化了,我前年到旧金山去,这个光不如现在上海。他们问我,你对旧金山有什么感觉,我说,旧金山旧了,不过还是一座金山。所以这个‘夜’,也是一个大都会城市的标志。
除了我们大家熟悉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外,还有《王昭君》、《苗岭的早晨》、《金色的炉台》、《恋歌》、《我爱我的台湾》、《恩情》、《鼓与歌》、《刀舞》以及《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等等。
陈钢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协理事、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
王鲁湘:陈钢教授,我们对您都很熟悉,我们这一代人啊,对您很熟悉。但是我曾经碰到有一个人问我一个问题,他说世界上最流行的中国的歌曲是哪一首,他问我知道不知道。我说世界上最流行的中国歌曲,以我的经验啊,可能应该是比如说《义勇军进行曲》,哪怕《东方红》,包括我们前一阵子说的那个《茉莉花》是不是。但是这一位老外,是一个美国人告诉我说,不是,而是《玫瑰、玫瑰、我爱你》。《玫瑰、玫瑰、我爱你》,这是当年三十年代的时候在上海非常流行的一首歌,它的作曲者就是陈歌辛,您的父亲。
陈钢:一下打开来了。
王鲁湘:所以现在也基本上都是很多的别墅也都在那一块儿。
陈钢:但是现在高楼已经太多了。为什么拒绝高楼,它就要保持那个情调。所以这一点是很重要。旧上海呢,它有很多高雅的文化元素,但是我们常常看不到这一点,就看到舞女和流氓。上海有没有舞女,有没有流氓?有的。它主流是什么,它主流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化城市文化,它又能够兼收并蓄所有东西。而且很奇怪的一个现象,你们看那时侯美国的"好莱坞"片子,没什么限制的,随便进来。但是看“好莱坞”的同时也看阮玲玉,阮玲玉并没有被“好莱坞”冲掉。听周璇的时候也听猫王,它是同时并存的。
陈钢:因为这个歌和所有的当时的上海的流行歌曲,都是在上海海派文化的鼎盛期,就是在三十年代,特别是四十年代诞生的。那时候《玫瑰、玫瑰、我爱你》的出现是全新的,你们听,它的这种语汇,很铿锵有力的节奏,很高昂的明朗的旋律,很大的跨度,表现出这个大都会的一种气势。所以当时写了以后,很快就全世界流行。
陈钢:我举这些个例子,还是《玫瑰、玫瑰、我爱你》,你们听啊,是典型的中国调子,五声音阶。但是它里面有什么因素呢,有爵士音乐的这种元素。那是城市文化,特别城市音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舞厅里面的舞曲影响了流行音乐。比如说爵士,伦巴、探戈、华尔兹,这个是我们中国从前都没有的。所以你看啊,刚才我们听的那个佛兰克.林唱的,它已经把原创的东西更爵士化了。有的地方跟起风一样,觉得往前面推。这个节奏本来是姚莉唱的,“玫瑰玫瑰真娇美,玫瑰玫瑰真艳丽,春夏开在枝头上,玫瑰玫瑰我爱你”。姚莉唱的,本来也是这么一个抒情的,怎么变成了那么有动力的?是爵士音乐强化了它。这里我要讲一个我的观点,我在美国的时候也讲了,因为二十世纪是个节奏的时代,它是个速度的时代。我到过这个爵士乐的发源地New Orleans?我就发现,为什么爵士音乐能够从黑人很快传到白人地区,而又从白人地区传到全世界,总有它的原因的嘛,因为,世界上民族音乐很多嘛,为什么我们的秧歌舞不能到美国呢?为什么爵士音乐可以到中国呢?后来,我不是研究,我是直感,我一到美国,到高架公路上走,我就感觉到,这就是爵士音乐的节奏,爵士音乐的气氛。就像他刚才唱,它永远是往前的。我们秧歌就是相反的,进一步退两步,然后转。我毫无贬低秧歌舞的意思,我就说明两种文化,一个是城市文化,一个是农耕文明,这个是不一样的。那么中国人,当然很多做事时也像秧歌舞,走一步退两步。但是就是说它这个爵士乐,就能够超越民族到全世界,它一定有一个元素在里面,就是那种向前的元素。还有黎锦光的《夜来香》。(哼唱)很潇洒的……
这里面有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说,我们长期体现的是农耕文明。我们有很优美的田园式的牧歌,但是我们没有现代的都市文化。而上海却是第一个创造了现代都市文化。所以像《玫瑰、玫瑰、我爱你》这样的语言是前所没有过的。同时产生的还有很多个,比如我举例子像黎锦光先生的《夜来香》,它也是朵花嘛!夜来香,玫瑰花都是花!我记得莎士比亚讲过一句话:"玫瑰花很美丽,但是我们觉得它比美更美。因为它发出一种迷人的香味,甜蜜的香味。"这是莎士比亚讲的。然后,《夜来香》也是这样。我可以在这里听到上海的一种甜蜜的香味。你像他那个,“那南风吹来清凉,那夜莺啼声齐唱,月下的树儿都已睡,只有那夜来香,吐露出芬芳”。那个节拍,伦巴,然后很舒展。"夜来香我为你歌唱…",完全一派大都会里的。
王鲁湘:佛兰克·林。
陈钢:佛兰克·林他在五十年代录了,1950年,录了以后呢,在1951年得了美国流行音乐排行榜的榜首第一名。但是一直到那个时候,他们不知道这个歌曲是谁写的。因为是两个美国人把它翻译成英文,然后出版的谱子上就写着:“曲作者不明,可能在红色中国。”
陈钢:这一首歌是我父亲陈歌辛在四十年代写的,第一个唱的是姚莉。后来就不翼而飞地传到了美国,两个美国人把它翻译成英语,佛兰克.林就唱了。唱了以后呢,结果出来以后找不到这个作者,当时听说有一百万美金的稿酬。
从上海老歌看海派文化
2004年08月09日 11:08
王鲁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里是《大红鹰·世纪大讲堂》,我是王鲁湘,大家好。
王鲁湘:说起中国古代式的爱情传奇,很多人都知道有一个《梁山伯与祝英台》。说起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大家也都知道,它的作曲者叫陈钢。但是如果再往前推一点,说到三十年代,中国最流行的音乐是出自哪一位作曲家之手,可能我们很多的人就不知道了,因为这一段记忆已经被尘封起来。今天我们就请到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曲者陈钢先生,他为我们来翻开已经被尘封了将近五十多年的那一段海上的记忆。他今天给我们演讲的题目是“遥听海上回声”,让我们欢迎陈钢教授。
老歌是上海城市的回音
2004年08月09日 11:01
陈钢:上海的老歌是中国的第一个现代化城市音乐的回声。因为我们在经历了中国史无前例的百年周折以后,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怎么进入国际,怎么寻找我们过去曾经和过去接轨的那些轨迹,这样,寻找上海就成为一个命题。为什么《玫瑰、玫瑰、我爱你》这首歌能够成为美国流行音乐排行榜的第一名?我们知道,流行歌曲的标杆是欧美,然后再传到日本再到港台,传过去。为什么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它当时和国际是同步的,表现出城市的这种心态、动态、生态和景态。茅盾在小说《子夜》里面讲过,他当时,深为上海那么大的发展而感惊叹,用三个字,一个是Light光,一个是Heat热,Power能。光、热、能。这是个大都会的一种节奏,一个大都会的胸怀。
陈钢:所以这个玫瑰的含义就非常广。但是从这里面我们可以听到一个四十年代上海的声音,它是一个城市的声音,一个城市文化的声音。因为,上海那个时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上海,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化的大都会,所以它有中国第一个城市文化,所以上海它是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
王鲁湘:还是金融中心。
陈钢:政治中心,那时国民党、共产党都在那儿。经济中心,那时候的银行比英国还要多。那文化中心更不要讲,所有的文人都聚集在上海。文学,从鲁迅到张爱玲。然后第一个刘海粟的人体模特,第一个音乐学院、第一个工部局乐队,第一个爵士,第一个电影全部在上海诞生。所以这就是上海,它就是形成中国第一个,表示出一个大都会的城市文化的这么一个中心。
陈钢:所以我想先请你们听一段外国人唱的,就是刚才你讲的《玫瑰、玫瑰、我爱你》。
王鲁湘:一个外国人唱的。
……
王鲁湘:听了以后给人感觉有点到美国百老汇的感觉。
陈钢:听到了五十年前的声音。
王鲁湘:对。
陈钢:因为这个录音是美国的一个很有名的一个爵士歌手,叫佛兰克·林。
王鲁湘:也许是我们现在,我们又正好进入了一个新的,要建立都市文化的时期,我们也想把上海重新再塑造成一个国际大都会。所以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之下的话,我发现中国文化界,特别是上海的文化界、艺术界,都充满着一种要寻找海上遗梦的这样一种冲动。那么这种海上遗梦到底是一种什么梦?那么我想的话,今天陈钢教授可能会替我们从音乐的角度,来解答一下这个现象。下面我们欢迎陈钢教授给我们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遥听海上回声--从上海老歌来看海派文化”。大家欢迎。
王鲁湘:农民进城以后,对他威胁最大的,或者他最看不惯的就是两种人,女人就是舞女,男人就是流氓。
陈钢:流氓。
王鲁湘:对他威胁最大,所以他印象深刻。
陈钢:所以我想说明的第一点,上海老歌,它是一个现代化大都会的一个音乐的回声,它是真正能代表中国走向世界行列,进入里面的一个音乐之声。第二个特点,它擅于中西交融、兼收并蓄。上海老歌就有这个特点。很奇怪,上海是一个很特别的城市。美国也是一个移民的国家,纽约也是一个移民的城市;但上海同它们也不一样,它有各种租界。你像外滩那一带,那个建筑呢,上海的建筑是万国博物馆,博览馆。“外滩”的建筑就是英国帝国的威严的表示。后面“摩天大楼”是美国的商业化的建筑。“虹口”那是日本的建筑。而到法租界那儿,完全是法式的文化了。我们中心的地区以前叫“霞飞路”,现在叫“淮海路”嘛,那儿就是一个法租界的典型的,就是以梧桐树为标志的。那时候法租界是拒绝高楼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