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校园欺凌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媒与数理学院
本科生论文
题目:浅谈中学生校园欺凌问题
姓名:席志情
专业:教育学
班级:2014级1班
指导教师:(签名)
2016年12月6日
摘要:近期中学生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其作案手段令人发指,校园欺凌已经成为中国一大教育问题。主要从校园欺凌的定义,方式,产生的根源以及所采取的方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学生,校园,暴力,欺凌,产生,解决方式
Abstract: the recent school students frequent campus violence, its heinous crime means, bullying has become a big problem of education in China. Mainly from the definition of bullying, manner, the causes of and the way carries on the discussion. Keywords: mid students, campus, violence, bullying, and solution
在世界的各个国家,每天都会发生校园欺凌的事件,并不时有校园学生欺凌暴力案件的报道,其中还有一些性质相当严重的恶性案件。案件中那些心灵被扭曲的孩子们作案手段之残忍,令人触目惊心。在中国,校园暴力一般要到非常严重,甚至已经触犯刑法的程度,才会受到社会注意。例如:邯郸26中女学生吴华被同校七八个女生多次暴打、折磨,被送进医院;广东开平的一位初二女生因为得罪了校园里拜把子的七姐妹,被掳到一家宾馆。七姐妹找来四个未成年少男轮奸了这个女生,对她肆意殴打、凌辱,并将施虐过程录像,上传网络取乐。由此可见,在当今的社会,校园欺凌形式严峻。
一、校园欺凌问题的定义
关于校园欺凌,国外权威机构曾做如下的定义。“所谓校园欺凌,指由学校认定的、向比自己弱小的人所施加的身体、心理上的攻击。该攻击具有单向性、持续性、使对方感觉到深刻的痛苦。而且这种攻击所发生的场所不限于校内。”“所谓校园欺凌是指如下行为,即:个人或数人反复、持续地对特定的个人或数人进行肉体上的攻击,或通过言行进行心理上的迫害,如威胁、骚扰、将其孤立、无视其存在,从而给其带来痛苦。(不良少年团体及暴走族的对立抗争不包含在内。)”。这两种定义的不同在于前者站在受害者一方,即只要受害者“感觉到痛苦”,该行为即为“校园欺凌行为”。而后者则站在加害者一方,着重于“给别人带来痛苦”。
二、校园欺凌的方式
传统的校园欺凌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1. 暴力型。这类欺凌伴随着诸如推、掐、敲打、殴打、踢等暴力,带给他人的肉体、精神上的打击很大。其中有些暴力非常危险,如用书敲打头部、拉扯头发、用扫帚、伞敲打,甚至是有类似
职业摔跤的、勒脖子的游戏。而其中的很多行为如果是大人所为,会被视为伤害罪加以处罚。
2. 语言型。这种欺凌又可以细分为三类,首先是说坏话,用“矮子”、“胖子”等词嘲讽对方的生理特征,用“细菌”、“肮脏”等词侮辱对方,或者给对方起绰号。其次是把对方作为笑料。即便对方只是稍微与众不同,也会夸大其词,加以嘲笑。这和“说坏话”有些类似,常常是由某个集团对个人所施加的。其起因常常是细小的差异,如该生身体有缺陷,学习不好等。最后一类就是散布谣言。如“某某前一阵子在书店买了很怪的杂志”“某某好象有偷窥的习惯”等。无论这种谣言是否属实,一旦被散布开,会严重损害当事人的名誉。
3. 忽视型。即忽视对方的存在。如,孤立对方,即使对方打招呼也置若罔闻。因为持续否定对方的存在,所以给当事人的精神打击非常大。而且这种校园欺凌极具隐蔽性。除此之外,目前一种新型的欺凌,即网络欺凌(亦被称为网络暴力)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网络深深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手机、电脑、PHS 等在中小学生中得到普及。而网络欺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如广西一中学女生私处被拍传到同学手机,被同学嘲笑。和传统的校园欺凌相比,这种新型的校园欺凌更让人担忧。首先,它使欺凌和被欺凌的双方不受力量对比的限制。即便瘦小者也可以欺负他人。其次,欺凌者更为隐蔽。他可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实现对他人的伤害。再者,手段的信息化使得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因此对他人造成的伤害更为严重。此外,传统的校园欺
凌受时空的限制。即只要不和加害者在一起,就可以避免受伤害。而网络欺凌则使受害人失去了所有的避难所。无论身处何处,伤害都会随之而来。
三、校园欺凌问题的根源
1. 个人因素。一个孩子之所以会有欺凌行为,和他的成长经历、家庭氛围等是分不开的。有一类孩子因为从小生活在缺少关爱的环境中,因此一方面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又因为自卑而嫉妒那些生活在幸福环境中的孩子。而且因为从小缺乏别人的关爱,所以也不知道如何关心别人,更不会去体会被欺负的小孩所经历的痛苦。而另一类孩子则完全相反。因为从小被家庭溺爱,所以形成了自我中心的性格,支配他人的欲望非常强烈,容忍不了和自己意见不同或者是不顺从自己的人,从而走上实施欺凌的道路。还有一类孩子欺负别人,是因为过去有受欺负的经历。这种孩子所占的比率很高,因此他们的存在亦不容忽视。
2. 社会因素。当今中国社会“少子化”“核家庭化”(即夫妇俩+ 一个孩子的小家庭)越来越明显。以前的孩子在家中有兄弟姐妹,在家庭之外也有自己的玩伴。因为集团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争执、冲突,他们就可以在争执、冲突不断发生而又不断被解决的过程中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而在“少子化”的社会,孩子从小缺少玩伴,因此丧失了这种磨合、锻炼的机会。其次,随着男女平等思想的日益普及,双职工的家庭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父母和孩子的交流日趋减少。因此,当孩子面对人生、学习、交友等各方面问题时,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及时、必要的帮助。此外,当今的孩子面临的压力也很大。在日本有这种说法,学校是第一学校,即正规的学校。而补习班、辅导班是第二学校,而家庭则演化成为第三学校。由此可以想象中孩子承受着多大的压力。而作为排解压力的方法之一,有的孩子就走上了实施欺凌的道路。曾有一位中学老师发现,每当期末考试临近时,欺负事件发生的频率就剧增。另外,媒体的作用也是不可轻视的因素。这是因为当被欺凌而自杀的事件发生时,媒体会尽其所能地进行全面报道,对加害者进行谴责,对因此而自杀的孩子给予同情。这种做法本身无可非议,但它的负面效应却值得关注。一方面,媒体对事件中出现的欺凌细节进行事无巨细的报道,这会给那些欺负别人的孩子提供一些负面暗示。另一方面,因为媒体对自杀者给予大量的同情,使得一部分孩子误以为只有自杀才能解决问题,才能使自己得到他人的关爱和同情。这无形之中引发了其的自杀事件。
四、校园欺凌问题的解决方案
首先在国家的层面,制定了相关政策来保护被欺凌的学生。
如允许被欺凌的学生转校。当然,这一政策也受到了外国研究者的批判。即:在欺凌事件中,加害者是过错方,为何不让过错方转学,而是让受害方转学?这会让受害者产生错觉,认为责任在自己。但不管怎么说,因为一旦欺凌和被欺凌的关系形成,就很有可能被固定下来进而持续很长时间,因此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被欺凌学生,使其免受长期的伤害。此外,由国家派遣相关专家到欺凌问题比较严重的学校设置专门窗口以帮助师生。而且各地方均设有热线给因该问题而烦恼的学生排忧解难。
其次,作为孩子成长的大环境,地方社会的积极努力也是不可缺少的。
如前所述,“少子化”、“核家族化”导致了当今的孩子缺少玩伴,缺少了培养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的机会。鉴于这一情况,专家建议以地区为单位,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帮助孩子们获得丰富的社会经历和生活经历。如开展以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