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米勒《拾穗者》
外国美术作品《拾穗者》赏析
外国美术作品《拾穗者》赏析《拾穗者》完成于1857年,当时法国社会政治动荡不安,革命风暴此起彼伏,而法国农村正处在封建宗教法制剥削的最后年代。
其作者米勒是一位擅长表现农民生活的画家,《拾穗者》便是最能够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
米勒出身于农民家庭,在他眼里,大自然有着“无穷无尽的壮观”。
米勒试图把我们引入土地的深处,在开阔而又静穆的景观中去感受她的沉重与充实,倾听她深沉宁静的呼吸,体会她朴实顽强的生命,体会土地与土地上的农民自然般运行的命运。
《拾穗者》以其沉着的色彩展现当时法国农村社会的真实画卷。
一、从内容和形式上,《拾穗者》描绘的是秋收季节,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三位妇女正专心致志地捡拾散落在田地中的麦穗。
整个画面真实可感,具有单纯而又崇高的古典特色,内容朴实的画面给观众带来不同寻常的庄重感。
二、从作品构思和构图上,画面勾勒的主体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与远处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形成对比,她们穿着粗布1衣衫和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食。
采用横向构图,让人物突出展现在前景的原野上。
三个主体人物分别戴着红、蓝、黄色的帽子,衣服也以此为主色调,牢牢吸引住观众的视线。
动作富于连贯性,沉着有序,浓厚纯朴的色调与光源的照射,使她们显得愈发结实而有忍耐力,动作和躯体更加富于表情——忍耐、谦卑、忠诚。
三、从画作的笔触上,作者以简洁朴实、坦率精确的我手法来点缀画卷。
所画的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平庸浅薄,一览无余,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思。
画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二块头巾那种沉稳的浓郁色彩也融化在黄色中,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和米勒对农村生活的特别的挚爱。
四、从画作意境上,表现的是一个收获场面,使富饶、静谧、美丽的农村自然景象与农民的辛酸劳动对比。
当时资产阶级革命轰轰烈烈,农村中的地主阶级却依然耀武扬威,农民生活困苦,作品表现的正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没有任何戏剧性的场面,纯朴真实。
大地的爱恋——米勒《拾穗者》赏析
大地的爱恋——米勒《拾穗者》赏析
大地的爱恋——米勒《拾穗者》赏析
拾穗者是美国作家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男人与大自然的纯粹恋情,也表达了他对自然风貌的守护精神。
这是一部关于拾穗者约翰的童话,它发掘了成人从微观到宏观这一完整的世界观,以及肩负护卫大自然的责任,并以此来引领后世崇尚自然,保护自然纯粹性的傑作。
约翰来自一个朴素宁静的小村庄,从小就与大自然亲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收
集植物标本,在收集旅程中,他开始明白植物与动物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且深有感触地发誓要把土地守护得干净无污。
约翰变得越来越自然,他建造起自己的小屋,他的眼底闪过的是对大自然的无
限的热爱和静谧的坚守,他收集落叶和树叶,他佩戴青蛙、收集蝴蝶,将它们放在他的小屋里。
他在自然的拥抱中寻找安慰和欢乐。
拾穗者的故事渗透了强烈的自然主义和生活精神,劝诫人们保护自然,把大自
然当做自己的母亲,与它亲近,并且赞颂它的崇高性。
它让人们明白到:当我们不漠视自然界的存在,当我们用有爱心的态度,尊重它的地位时,它才能被发现,它也会回报仁慈的对待,用更加辉煌的丰收礼赞我们。
油画《拾穗者》的艺术语言表达
油画《拾穗者》的艺术语言表达【摘要】油画《拾穗者》通过艺术语言展现了丰收的喜悦与劳作的辛苦。
在色彩运用上,艺术家运用了丰富的暖色调,展现出阳光明媚的田野景象。
构图上突出了拾穗者的动作和姿态,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笔触风格细腻而富有力量感,巧妙地表现了拾穗过程中的细节。
人物形象刻画细致入微,展现出农民勤劳朴实的形象。
背景与环境的营造则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氛围感。
油画《拾穗者》凸显出丰收的喜悦和农民劳作的辛勤,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观众通过欣赏这幅作品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感激,也能够从中体会到勤劳与快乐的美好。
艺术家创作这幅作品的意图是要表达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致敬和对丰收的庆祝。
【关键词】油画《拾穗者》、艺术语言、色彩、构图、笔触、人物形象、背景、氛围、艺术价值、启示、创作意图、艺术家1. 引言1.1 介绍油画《拾穗者》《拾穗者》,是著名荷兰画家米勒的代表作之一。
这幅油画描绘了一个农民在麦田中辛勤劳作的场景,农民挑着收割的稻谷,背着一担沉甸甸的谷穗,身体微微弯曲,步履匆匆。
画面中充满了勤劳与朴实的氛围,展现了农民的劳作精神和勤劳致富的态度。
画家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色彩表现,使这幅作品栩栩如生,让观者仿佛可以感受到农民辛勤劳作的艰辛和快乐。
《拾穗者》这幅作品不仅仅是一幅描绘农民劳作场景的油画,更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情感表达。
通过这幅作品,艺术家展现了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敬意,传递了对农民们默默付出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这幅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理解,展现了艺术家对世界的独特观察和感悟。
通过这幅作品,观者可以不仅仅看到一幅美丽的画面,更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对劳动、对生活、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表达。
1.2 探讨艺术语言在该油画中的表达油画《拾穗者》是一幅描绘农民在田间劳作的作品,艺术家通过色彩、构图、笔触、人物形象和背景等方面的表达,展现出了丰富的艺术语言。
在这幅作品中,色彩的运用十分讲究,暖色调的黄色和棕色主导整幅画面,给人一种温暖和宁静的感觉。
浅析米勒及其《拾穗者》
浅析米勒及其《拾穗者》米勒(Arthur Miller,1915-2005)是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戏剧家之一,也是美国现代戏剧的先锋之一。
他的代表作品有《销售员之死》、《红狮》和《拾穗者》等。
本文将围绕米勒和他的代表作《拾穗者》展开探讨。
米勒是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家庭处境不佳,从小就深受社会不公的煎熬。
这种经历使他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阶级差异和不公平现象,他通过创作反映社会现实变革的作品,成为了美国现代戏剧的代表人物之一。
《拾穗者》是米勒于1953年创作的一出戏剧,它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社会的种种不公正现象,揭示了大资本家对工人和小商业者的剥削和压迫,以及工会和政府在这场“阶级斗争”中的作用。
故事的主人公是威利·洛曼,一个60多岁的小商贩,他曾经在纽约市的商业中心很有名气,但如今却面临破产和无助的局面。
威利的两个儿子本和比夫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
本是一个成功的生意人,他相信通过聪明、勤劳和诚实可以实现成功。
而比夫则是一个靠着自己的外貌和社交关系建立的人,他认为成功只取决于你的外表和与他人的关系。
在这个故事里,威利的失败是由他的商业方式、处事方法和心态导致的。
他过于依赖自己的“人脉”,不肯相信和借助其他资源,还总是把自己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地位过高地标榜出来。
威利相信生意取决于能力和信誉,所以他从不愿意拜倒在大资本家的权威下,这使得他在商业上得到了很少的机会和支持。
另一方面,这个故事也描绘了一个被人识破的社会现实,比如大资本家的利益追求和工人/小商家的不公平待遇。
在这一方面,《拾穗者》揭示了美国现代社会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即如何克服巨大商业力量对弱势群体的剥削和压迫。
总而言之,《拾穗者》是一部深刻反映现代社会阶级差异和不公现象的作品,它也因此成为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的一部经典戏剧。
米勒的创作融合了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怀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多重元素,使得他的作品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朴素单调。
拾穗者赏析
拾穗者赏析《拾穗者》是著名艺术家米勒的代表作之一,刻画了农民在麦田中辛勤劳作的生动场景,展现出其中反映的深刻社会寓意。
本文将对这幅画进行一份全面的赏析。
首先,我们来看这幅画的构图和色彩。
画面中央是一位拾穗者,抬头望向山峰,仿佛徜徉在田野间的自然风光中。
他的工具箱、镰刀和扎成一捆的麦穗放在他的脚旁,而颜色上,厚重的麦穗呈现了金黄色与棕色的调性,墨绿色的湿地和深蓝色的天空相互映衬,温暖而自然。
品味这幅画,应该从色彩上感受到丰富的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
其次,本画具有深刻的社会寓意。
米勒在创作这幅画时,表现出了农民对于自然、土地和劳动的热爱与尊重,和当时法国农业的状况。
他发现法国在19世纪初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趋势正日益明显,但是,农业却并没有像城市工业那样发展得迅猛。
于是,米勒表现出来的不仅是拾穗者辛勤的劳动,更是一种对于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对立矛盾的警示。
它不仅是一种时代的现实,而且是对未来的警醒。
再次,在这幅画里,米勒所塑造的拾穗者形象是一种典型的、简单的、崇高的农民形象。
他们辛勤的劳动与麦田的辽阔而美丽的景色交织在一起。
在这个时代,农民一直是被歧视和不尊重的,他们不得不从日出到日落辛勤地劳作,才能有一碗口粮。
而米勒却呈现出了一种对农民的赞美和对农民的肯定,这充分体现了艺术家对这些人的深入了解和珍视。
他们是如此的朴素、真诚和质朴。
最后,这幅画还体现了米勒对于自然的情感和尊重。
画面中央既是农民,也是麦田与大自然的代表。
在一些艺术作品中,自然经常被当作一种背景或附属物来处理,而《拾穗者》中所呈现的自然景象更多的是展示自然油然而生的神秘、力量和优美的一面,使人在欣赏中感到愉悦和满足。
艺术家米勒的表现手法非常出色,构思新颖、构图精确,展现了一个充满动态感的场景,令人回味无穷。
总之,米勒的《拾穗者》在艺术上的表现可以令人感到他的细腻与才华,从中看到了他对社会与自然的深刻思考。
这些是作者希望带来的赏析。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这幅画的魅力还在于它照亮了那个时代的真实生活和人们的内心,是一幅充满凝重和深刻意义的名画。
美学分享:《拾穗者》作品赏析
美学分享:《拾穗者》作品赏析美学分享:《拾穗者》作品赏析《拾穗者》是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于1857年创作的一幅作品,它生动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生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是最能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
米勒在此画中精湛的绘画技法也使人无可挑剔,让人叹为观止。
《拾穗者》生动地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生活的场景。
画家在画面中以农场场景为背景,以三名正弯着腰繁忙地捡遗落在地上的麦穗的农妇为主要描绘对象。
表面上看去,是一幅以农民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油画。
但无论在绘画技法的运用或画面的构思上,还是在绘画语言和画家审美情感的表达上来讲,此画绝不是平庸粗浅之作,而是一幅寓意深长,发人深思的杰作。
通过这幅作品,我们可以看出画家米勒个人的生活经历对其在艺术创作上的影响。
《拾穗者》也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现了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特色。
通过对画面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三名农妇占据了画面的中心。
三个人的动势被画家描绘得各不相同,这既体现了在现实劳动中的各种不同姿态,也显露出米勒在人体素描方面扎实精湛的基本功。
通过画中人物的衣服,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人物在劳动中形体的姿态与动势。
如果没有大量的练习和对解剖学的研究,就不可能把人物在不同姿态下的结构关系描绘得如此精准。
三个人物在场景中的位置也是由画家精心安排的。
很明显,画中人物的位置是与画中光源走向之间有默契搭配的。
光源自画面后方左上角而来,直接向前偏右照射过来。
人物的站位也随着光源的走向一字排开,因此,由于光源的变化,三个人物身上受光的强度及光在人身上造成的明暗对比度也略有不同。
此外,由于人物在画面中离观众的远近也是不同的,根据近大远小的透视原则,人物在画面中的大小也是有差异的。
再次,加上米勒对背景的精彩处理。
当然,对背景的处理也是在与画面中光源走向和画面中描绘对象所处位置相协调的原则下处理的。
在远处的背景部分由于离光源近,所以较离光源较远的画面前方在色彩明度上较亮。
艺术概论油画拾穗者作品赏析
艺术概论油画拾穗者作品赏析1、《拾穗者》是法国巴比松派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于1857年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现存放在巴黎的奥塞美术馆中。
2、该画描绘了农村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该画人物形象造得真实生动,笔法简洁,色调明快柔和,凝聚着米勒对农民生活的深刻感受,是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作。
3、图片描绘了一个农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画面最前方是三个农妇,在收割后的田地里弯腰捡拾遗留在地上的麦穗,三个农妇在画面上斜向排开,姿态各异,动作不同。
画面最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中间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地拾着,另一只手握着鼓鼓的袋子,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儿了,袋子里小有收获;扎蓝头巾的妇女像是刚过来,左手握着右手捡来的麦穗,敏捷地把它们放在背后,手里只有一小撮。
她们拾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唯恐漏掉一个麦穗。
背景是一片收割的田地,广袤无垠,麦垛堆积如山,一片收割忙碌的景象,一辆载满麦子的马车正要赶走,右上方还有一个骑在马背上同时用手指着那些农夫的人,还有许多农夫正在劳作。
19世纪中期,法国现实主义艺术开始慢慢滋生,它是在同官方艺术和蜕化了的浪漫主义进行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他确立了以描写生活真实为创作的最高原则,艺术家们正视赤裸裸的现实,大胆而不加粉饰地描写现实生活,肯定普通人在艺术中的意义,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一些优秀大师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批判性,达到了一定的真实性和深刻性。
从而使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运动,成为欧洲现实主义运动的旗帜。
法国现实主义绘画的兴起,巴比松画派为先驱,其中最能实事求是的表现农民与自然的关系和矛盾的,应首推现实主义农民画家米勒。
《拾穗者》就是其中之一。
《拾穗者》,它没有表现任何戏剧性的场面,只是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
画面的主体不过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
美术鉴赏论文-《拾穗者》赏析
米勒《拾穗者》赏析1849年,35岁的米勒举家迁往巴黎郊区的巴比松,在那里度过他的余生。
在这段时间里,他对农村生活有了更深刻、详细的理解和认识,并对劳动者产生了一份特殊的深厚感情。
他每天需要长时间参见田间劳动,然后空闲的时间呆在家里作画。
除了一些田间的劳动成果,他几乎没有任何收入来源。
但这些并没有使他放弃自己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如果没有钱买颜料,他就自己制造木炭条画素描。
《拾穗者》就是在这一时期的这种生活状态下完成的。
他将风景画的新突破带入到人物画里,致力于观察田野、大地,以及在上面辛勤劳作、繁衍生息的人,尽量捕捉他在乡间的所见所闻,哪怕是别人眼中极微小琐碎的事物,米勒也富于感情地把它表现出来,铭记在心并强烈地传达给别人。
据说站在米勒作品面前,多情的人会闻到野草和土地的气息,夹杂着牛粪的味道,会对着画面上一个土疙瘩掉眼泪,而勾起对乡村生活无限美好的畅想。
《拾穗者》便是最能够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它没有表现任何戏剧性的场面,只是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
画面的主体不过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
这三人与远处的人群形成对比,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不好说优雅,只是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食。
然而,这幅内容朴实的画作却给观众带来一种不同寻常的庄严感。
三个主体人物分别戴着红、蓝、黄色的帽子,衣服也以此为主色调,牢牢吸引住观众的视线。
她们的动作富于连贯性,沉着有序,布置在画面左侧的光源照射在人物身上,使她们显得愈发结实而有忍耐力。
或许长时间的弯腰劳作已经使她们感到很累了,可她们仍在坚持。
尽管脸部被隐去了,而她们的动作和躯体更加富于表情——忍耐、谦卑、忠诚。
在这幅画中,米勒没有正面描绘这些劳动者的表情,甚至没有清晰的刻画他们的面部。
但沉着的色彩和丰富细腻的暖调子,使作品在淳朴浑厚中,具有憾人的力量。
美术鉴赏油画拾穗者
首先,这幅画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珍惜资源。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现
2
象普遍存在,这导致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自然资源日益枯竭。而《拾穗者》所展现的农妇们对剩余麦 穗的珍惜和拾取,正是对自然和资源的尊重和珍惜。这启示我们要树立环保意识,珍惜自然资源,保
持生态平衡
其次,《拾穗者》呼吁我们回归简单,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真实。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物质所迷
这幅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 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世界艺术 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通过《拾穗者》, 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米勒的艺术 风格和思想内涵,同时也可以思 考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
-
XXX
感谢各位观看
xxxxxxxxx
演讲人:XXX 时间:20XX年XX月XX日
在当今社会,《拾穗者》仍然具有重要的 意义。它提醒着我们关注社会的不平等和 贫困问题,呼吁我们尊重劳动、珍惜资源、 回归自然。这幅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 深刻的社会寓意,成为了世界艺术史上的
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艺术价值
艺术价值
《拾穗者》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艺术价值
独特的风格
此外,《拾穗者》还象征着一种朴素的生活美学。在那个机械化、城 市化的时代,农村生活被视为落后的、原始的。《拾穗者》却通过朴 实无华的画面和深刻的社会寓意,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美好和价值。它 呼吁人们回归自然、回归简单,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真实
10
结语
结语
《拾穗者》是让·弗朗索瓦·米勒的代表作之一,以其 朴实无华的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寓意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的 经典之作
态感
深刻的主题
这幅画以农村生活和劳动人民为主题,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反 映了社会现实问题。这种对社会现实的 关注和批判,使得《拾穗者》具有很高
油画《拾穗者》的艺术语言表达
油画《拾穗者》的艺术语言表达油画《拾穗者》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的一幅代表作品,它描绘了一个农民在麦田中采摘麦穗的情景。
这幅作品展现了米勒对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的精妙描绘,通过色彩和构图的运用,展现了艺术家对农民劳动生活的尊重与赞美。
下面我们将从色彩、构图和线条等方面来分析这幅油画的艺术语言表达。
从色彩的运用来看,米勒在《拾穗者》中运用了大量的暖色调,如金黄色、咖啡色和深红色等,以表现夏日麦田的灿烂和农民劳作时的辛勤。
这些暖色调在画面中形成了一种明亮和温暖的氛围,让观者感受到了夏日麦田中的艳阳和温暖。
与此米勒还通过冷色调的运用,如绿色和蓝色,来衬托出主角农民的形象,使其成为整幅画面中最为醒目的部分。
这种冷暖色调的对比,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还使整个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
从构图来看,《拾穗者》采用了大胆的剪影和对比的设色,来表现出农民劳动时的动态美感。
画面中的农民身姿笔挺,双腿微屈,似乎在一步一步地前进。
而在他的身后,麦田中的麦穗随风摇曳,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这种对比的构图手法,使画面更加生动活泼,让观者仿佛能够感受到麦田中劳动的气息,和农民挥洒汗水的劳动场景。
米勒还通过对光影的处理,来营造出一种明暗交替和变化的画面效果,使整个作品更加生动和富有戏剧性。
从线条的运用来看,米勒在《拾穗者》中通过粗细不一的线条勾勒出了麦田和农民的轮廓,形成了一种生动而富有力量感的线条美。
农民的身姿笔挺而挺拔,勾勒出了一种健康、坚毅和劳动美。
而画面中的麦田和麦穗,则通过流畅和自然的线条勾勒,表现出了麦田的广阔和丰收的气息。
这些线条的运用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还使整个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
油画《拾穗者》通过色彩、构图和线条等艺术语言的运用,表现了米勒对农民劳作的赞美与敬意,展现了农民勤劳劳作的场景和丰收的喜悦。
这幅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传达了一种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赞美,让观者在欣赏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丰收的喜悦。
赏析拾穗者
米勒《拾穗者》有感翻开米勒绘画作品集,《拾穗者》吸引了我,《拾穗者》是米勒最代表性的一幅作品。
画面上没有戏剧性的背景,没有具体的情节,秋后的田野,有的只有三位妇女,弯着腰在地上来来回回的捡麦穗。
第一位妇女腰弯的很低,似乎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那动作,导致她很累,所以左手按在自己的腰背上,强忍着疼痛,尽管累着酸痛,她仍还坚持着,手继续捡着麦穗。
第二位妇女,她的右手在地上不停地捡麦穗,左手把右手捡的麦穗往身上围裙里放,围裙里鼓鼓的,给人的感觉很沉重。
第三位妇女已经累得腰弯不下来的地步,但是她还努力弯着腰。
在那广阔的麦田地里,远处堆着高高的麦垛,收获粮食的马夫和农夫们都在忙碌着,把堆载的粮食装进车里,那为什么这三个妇女要来捡麦穗呢?而地平线远方很多人在收割麦田,把麦田中堆得高高地麦穗运走,原来这三个女人是穷人,她们穷得连自己的土地都没有,只好在富人收割完的地上捡人家剩下的麦穗,正如同白居易在他的《观刈麦》里写过的那位穷苦无告的妇人:“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这种极其朴素的场景很常见,因为这是一个长久基督教的习俗,亲眼看到很多穷苦的妇人在麦田里拾麦穗,他们没有土地没有食物,而维持她们生活的就是那些被她们捡起来的麦穗。
看到这个画面我想起自己经常剩饭的习惯,浪费是可耻的,尤其是对食物的浪费。
然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也在我脑中存在了十几年,但是曾何时有想起呢?看到《拾穗者》的画面,也很自然的让我想起家乡里的父辈们的辛劳,甚至还让我回忆起了在我小的时候,每每秋忙的收割稻穗之后,也曾跟随在奶奶身后目光搜索的弯腰探手在田中拾穗,一穗一穗的寻找和收集,如此的积少成多。
我总是在想,没有谁能比农民更加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
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珍惜!。
浅析米勒《拾穗者》谈美、观念与实用
浅析米勒《拾穗者》谈美、观念与实用《拾穗者》是法国画家米勒在1857年创作的著名油画,画面描绘了农村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是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作。
19世纪中期,法国现实主义艺术开始慢慢滋生,它是在同官方艺术和蜕化了的浪漫主义进行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他确立了以描写生活真实为创作的最高原则,艺术家们正视赤裸裸的现实,大胆而不加粉饰地描写现实生活,肯定普通人在艺术中的意义,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一些优秀大师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批判性,达到了一定的真实性和深刻性。
从美这一方面,从19世纪现实主义画作艺术来讲,美就是要从作品本身的结构色彩等外在的方面加上现实主义艺术所追求的真实的美。
《拾穗者》展现的是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
画面的主体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
这三人与远处的人群形成对比,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不好说优雅,只是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食。
这幅画作所描绘的这样一个场景,是真实的,是美的。
这幅画主要以一片麦穗麦垛的黄为底色,晴朗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麦地显得十分和谐,三个主体人物分别戴着红、蓝、黄色的帽子,衣服也以此为主色调,丰富的色彩都融入这一柔和的调子中,整体来说有一种色彩的美,她们三个人的动作形态各不相同,表现出了一种劳作中的真实感,从构造上来看,画作是横向的,三个主体人物占了突出的部分,她们都向这同一个方向,那就是光的方向,细细观察发现她们受光的强度以及光在她们身上造成的明暗对比度也是不同的,远方的地平线以及光线和影子构成的线条也富有美学的空间感。
经过以上分析,《拾穗者》这幅油画具有画作本身色彩结构上的美感,也具有现实主义追求的真实感的美感,美对于《拾穗者》这一艺术品是很重要的。
从观念这一方面,《拾穗者》这一作品所表现出的这幅田野秋收劳作图首先就传达出了一种对乡村,对自然的爱,米勒刻画了一幅很精美的田野秋收图,在图中的三个主体的妇女,她们弯着腰劳动着,或许长时间的弯腰劳作已经使她们感到很累了,可她们仍在坚持。
《拾穗者》赏析
《拾穗者》(油画) 1857 米勒(法国)
《拾穗者》的作者是法国的米勒,在这幅画中, 米勒采用横向构图描绘了三个正在弯着腰,低着头, 在收割过的麦田里拾剩落的麦穗的妇女形象,她们 穿着粗布衣裙和沉重的旧鞋子,在她们身后是一望 无际的麦田,天空和隐约可见的劳动场面。
米勒没有正面描绘她们的面部,也没有作丝毫 的美化,她们就如现实中的农民一样默默地劳动着。
油画《拾穗者》的艺术语言表达
油画《拾穗者》的艺术语言表达油画《拾穗者》是法国艺术家米勒创作的一幅油画,创作于1857年至1858年间。
这幅作品呈现了一个农村的细节场景,画面中的拾穗者正在田间地头忙碌着收割庄稼。
这幅油画在艺术语言上运用了色彩与光影的对比、人物的结构与表情等多方面的表达手法,表现出一种朴实自然的意境与情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乡村生活的现实情况与人们的情感状态。
首先,油画《拾穗者》在色彩的表达上运用了深浅对比、明暗对比等多种手法。
整幅画面以黄棕色为主色调,但画中的细节之处却采用了大量的深浅对比来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例如,画面左侧的天空颜色比较浅淡,而地面的土壤和庄稼的颜色则较为深沉。
这些颜色的反差,让画面更有层次感,同时也突出了拾穗者在田间的劳动,更能吸引观众的目光。
其次,在人物结构和表情的表达上,油画《拾穗者》也运用了多种表达手法。
画面中的农民身穿着朴素的衣服,肌肉线条勾勒得极细,举手投足间都能看出他们身体力行的疲惫和劳累。
画家刻画出了拾穗者抬头张望时的表情,深深地反映出他们对于未来的渴望。
在画面的远处,能看到一些牛羊在吃草,增加了这幅画的田园风光感,同时也更加生动地展现了当时乡村生活的真实情况。
最后,在光影的运用上,油画《拾穗者》也呈现出浓烈的情感与表现力。
画面中拾穗者的头上有一个微弱的光斑,这是画家故意设置的,以突出人物的主体地位。
另外,在阳光照射下的田野上,也能看到一些斑驳的光影,这些光影的变化显示出天气处于阴沉的状态。
这些光影的变化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让人们感觉仿佛自己身处于当时的农村田野之中。
总之,油画《拾穗者》在艺术语言的表达中运用了丰富的表达手法和技巧,使这一幅画面更加丰富和深刻。
同时,这幅画还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的农村生活与人们的内心情感,让人们看到了历史的真实面貌,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和社会状态。
《拾穗者》赏析
《拾穗者》赏析《拾穗者》是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于1857年创作的一幅作品,它生动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生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是最能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
米勒在此画中精湛的绘画技法也使人无可挑剔,让人叹为观止。
《拾穗者》生动地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生活的场景。
画家在画面中以农场场景为背景,以三名正弯着腰繁忙地捡遗落在地上的麦穗的农妇为主要描绘对象。
表面上看去,是一幅以农民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油画。
但无论在绘画技法的运用或画面的构思上,还是在绘画语言和画家审美情感的表达上来讲,此画绝不是平庸粗浅之作,而是一幅寓意深长,发人深思的杰作。
通过这幅作品,我们可以看出画家米勒个人的生活经历对其在艺术创作上的影响。
《拾穗者》也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现了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特色。
通过对画面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三名农妇占据了画面的中心。
三个人的动势被画家描绘得各不相同,这既体现了在现实劳动中的各种不同姿态,也显露出米勒在人体素描方面扎实精湛的基本功。
通过画中人物的衣服,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人物在劳动中形体的姿态与动势。
如果没有大量的练习和对解剖学的研究,就不可能把人物在不同姿态下的结构关系描绘得如此精准。
三个人物在场景中的位置也是由画家精心安排的。
很明显,画中人物的位置是与画中光源走向之间有默契搭配的。
光源自画面后方左上角而来,直接向前偏右照射过来。
人物的站位也随着光源的走向一字排开,因此,由于光源的变化,三个人物身上受光的强度及光在人身上造成的明暗对比度也略有不同。
此外,由于人物在画面中离观众的远近也是不同的,根据近大远小的透视原则,人物在画面中的大小也是有差异的。
再次,加上米勒对背景的精彩处理。
当然,对背景的处理也是在与画面中光源走向和画面中描绘对象所处位置相协调的原则下处理的。
在远处的背景部分由于离光源近,所以较离光源较远的画面前方在色彩明度上较亮。
而在描绘对象位置处理上,画家把像草垛、树木和农舍等物体放在了画面背景后方,把农妇们画在画面前方。
拾穗者美术鉴赏
拾穗者美术鉴赏《拾穗者》美术鉴赏《拾穗者》是法国著名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在创作的人物风景油画,画面描绘的是十九世纪法国乡村秋季收获后,人们从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它没有表现任何戏剧性的场面,是现实主义美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作,是最能够代表米勒绘画风格的一件作品。
该画现珍藏在巴黎奥赛博物馆内。
让弗朗索瓦米勒(1814-)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他的作品以农民生活为题材,具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出身农民家庭的米勒从小就对农村生活有着特殊的情感,希望通过他的画笔能够让人们充分了解法国农民淳朴和勤劳的美好形象。
为此他早起晚归,上午在田间干农活,下午就在小屋子里画画,生活上的艰难困苦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创作热情,反而更加激发了他的灵感,使他对艺术充满了热爱和追求。
基于生活上的种种因素,米勒与创作出了这幅《拾穗者》。
这幅画生动地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劳动人民在田间劳动的场景,简单而真实的表现出以三名正弯着腰繁忙地捡遗落在地上的麦穗的农妇形象。
深秋,一望无垠的田野上,三位农妇穿着粗布衣裙和笨重的旧鞋子,谦卑地躬下身子,在田野间拾起散落的粮食。
米勒完全没有正面描绘她们的表情,就如同理想中的农民一样辛勤而深沉地劳动着。
尽管脸部都被隐去了,而她们的动作和躯体更加富于忍耐、谦卑、忠诚的表情。
画中农妇与远处的人群形成对比,她们在外型上,轮廓明显,形象坚实有力,以表达广大农民独特的坚毅的气质。
画中三个主体人物分别戴着红、蓝、黄色的头巾,并且也将这三种颜色作为了衣服的主色调,画中的农妇不是整幅画中离观赏者最近的人,在透视上也没有显得很大。
很显然,三个人物在画中的位置是米勒精心安排的,画中人物的位置也与画中光源的走向之间有着默契搭配。
光源自画面后方左上角照射向前偏右的位置。
人物的站位也随着光源的走向而一字排开。
这样由于光源的变化,三位农妇身上受光的强度及光在人身上造成的明暗对比度也有着微妙的差别。
浅析米勒之《拾穗者》
浅析米勒之《拾穗者》浅析米勒之《拾穗者》一题材的由来㈠米勒的生活让·弗朗索瓦·米勒(法国)Jean-FrancoisMillet(1814-1875年)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
米勒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幼年时便显露出绘画的天才,23岁时到巴黎师从于画家德拉罗什。
米勒在巴黎贫困潦倒,亡妻的打击和穷困压得他透不过气来。
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换鞋子穿,用油画去换床睡觉,还曾为接生婆画招牌去换点钱,为了迎合资产者的感官刺激,他还画过庸俗低级的裸女。
有一次他听到人们议论他说:“这就是那个除了画下流裸体、别的什么也不会画的米勒。
”[1]这使他伤透了心。
从此他下决心不再迎合任何人了,坚决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反对当时学院派一些人认为高贵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错误观念。
1849年定居巴比松村后从事耕作,以补助生活,在那里度过他的余生。
长期接触他所熟悉的农民,许多重要作品都在此产生。
他曾说一个农民“我愿意到死也是一个农民,我要描绘我所感受到的东西”。
[2]将风景画的新突破带入到人物画里,致力于观察田野、大地,以及在上面辛勤劳作、繁衍生息的人,尽量捕捉他在乡间的所见所闻,哪怕是别人眼中极微小琐碎的事物,米勒也富于感情地把它表现出来,铭记在心并强烈地传达给别人。
㈡绘画来源于生活在古典艺术中,艺术作品的题材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圣母,仙女,王公贵族以及英雄人物是入画的最佳后选,背景通常是美丽飘渺的仙境。
《拾穗者》这幅作品在题材上惊世骇俗,在作品的视觉中心是引人注目的三位平凡的农妇,与古典主义作品代表着圣洁的女性身体相比米勒大胆的突出了劳动人民的现实美丽。
他通过心灵来描绘世界,而没有通过他的艺术来表现事物。
二从画面看整个画面上呈现暖黄色调,强烈的表现出一幅秋收的场景。
图的中央最醒目的是农妇的红色的头巾,与地平线上的黄色草垛前后呼应。
拾穗者的评价
拾穗者的评价
《拾穗者》是法国巴比松派画家米勒于1857年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现存放在巴黎的奥塞美术馆中。
这幅画以农村秋季收获后,人们在地里捡拾剩余麦穗的情景为背景,描绘了农妇们朴实、勤劳、宁静的姿态,以及在劳动中所表现出的那种执着和坚韧。
从画面构成角度看,米勒以平凡的劳动场景为背景,将三位农妇置于画面的中心位置,注重人物形态的交替变化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
这种位置安排和人物布局,使得画面充满了张力和动感,让观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
从绘画技巧角度看,米勒运用柔和的色调,将金黄色的田野、朴素的农妇、沉甸甸的麦穗等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他的笔触细腻、流畅,用油画语言表达出一种沉静、质朴的美。
此外,画家还特别注重表现人物的神态和动作,使得画面充满了生动的气息。
从画作所传达的意义看,米勒通过《拾穗者》以描绘生活的真实为创作的“至高原则”,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融入到艺术创作中。
与理想主义的粉饰生活方式不同,该画作是以外部世界的现实为基础。
在世界美术史上,米勒被视为史上最伟大的农民画家之一。
他将自身特有的朴实和虔诚深情地注入到艺术的创作之中,用真实准确、描绘生动的艺术语言,向人们展示出一幅幅田园牧歌式的农民生活画卷。
浅析《拾穗者》的艺术特色
简析米勒作品《拾穗者》一、油画作品《拾穗者》的创作背景著名的美术作品《拾穗者》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代表作之一。
米勒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中,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他曾经种过田,因此米勒的绘画作品多以乡村的普通生活为题材,或是以优美的乡村自然风光见长.1849年,米勒全家定居在巴黎附近枫丹白露森林,8年后的1857年米勒创作了《拾穗者》这幅画。
由于米勒过着和普通农民一样简朴的生活,每天都是边耕种边进行创作,所以他非常熟悉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同时,枫丹白露森林优美的风景唤醒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也给他带来充足的创作灵感,《拾穗者》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创作出来的.作品所创作的时期,也正处于法国阶级对立严酷、贫富分化严重的时期,作者在对其进行创作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受到这种社会背景的影响,在画面上真实地反映着这样一种社会现实下劳动人民饱受疾苦、贫困朴实的生活状况。
二、《拾穗者》画面部分的分析(一)画面的色彩关系作者在创作中主动利用了法国乡间秋季特有的色调,使《拾穗者》画面整体色调温暖而柔和。
首先,运用浅颜色色调塑造天空,主要运用了紫灰、淡蓝、淡绿和淡黄,使画面显得平静而辽阔,与地面的颜色和谐统一。
同时,远处丰收的场景也在浅颜色的色调中重点使用明亮的黄色,这里也是画面中最亮的部分,烘托出了丰收场面的忙碌与宏大。
其次,运用深颜色色调塑造近处,通过与远处的明亮色调形成对比,给人一种稳定感和沉重感,使得近处景物更有分量.大地颜色整体利用了深褐色,与天空和丰收的场景相比是多么的荒芜,三位拾穗者的暗色调也与远处人们鲜亮的色彩形成对比,农场主的生活是那样富足而拾穗者的生活是这样艰辛。
作者为三位拾穗者的衣着分别选取了红黄蓝三种较浓郁的色彩,意在吸引欣赏者眼球,将注意力锁定于此,使得平淡的画面因三位拾穗者的存在而得到了一丝光彩。
(二)画面的构图关系《拾穗者》这幅作品对风景和人物都有所描绘,画面上方三分之一处的地平线将天空与地面隔开,重在描绘地面部分.而在地面部分,又有远景和近景的描绘,更加侧重对近景的刻画。
以风格与原创性的角度解读《拾穗者》的作文
以风格与原创性的角度解读《拾穗者》的作文当我们面对一幅艺术作品,就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
而在这众多的艺术之门中,让-弗朗索瓦·米勒的无疑是一扇充满了朴实与深情的门。
这幅画,没有华丽的色彩,没有宏大的场景,却有着一种能揪住人心的力量。
画中展现的是三位农妇在金黄色的麦田里弯腰拾穗的情景。
这看似简单的场景,却饱含着无尽的生活滋味。
咱先瞅瞅这三位农妇。
她们的身姿,那可不是随便画画的。
每个人弯腰的弧度都不一样,动作中带着一种自然而然的熟练。
第一位农妇,她的腰弯得最深,好像恨不得把整个身子都贴到地上,只为了能捡到那几颗遗漏的麦穗。
她的头巾在风中微微摆动,那破旧的裙摆也跟着轻轻晃动。
第二位农妇,稍微直起了一点身子,可能是刚刚捡完一小堆,正准备换个地方继续。
她的眼神专注而坚定,仿佛这拾穗的工作就是她生活的全部。
第三位农妇,背对着我们,只能看到她那宽阔的后背和粗壮的手臂。
她的动作略显迟缓,或许是劳作了太久,有些疲惫,但依然没有停下手中的活儿。
再看看她们脚下的土地,那可不是平整光滑的。
麦茬参差不齐,有的高,有的低,还带着收割后的凌乱。
土地的颜色也不是单一的,有深褐色的泥土,有金黄色的麦秆碎屑,还有被阳光晒得发白的小石子。
每一寸土地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辛勤耕耘和如今的收获。
还有那天空,没有蓝天白云的美景,只是一片淡淡的黄晕,像是被麦田的金色光芒映染了一般。
这片天空,没有给人高远辽阔的感觉,反而像是压在人们头顶,增添了一份生活的沉重。
米勒画中的这三位农妇,她们不是什么高贵的人物,就是普普通通的劳动人民。
她们的脸上没有精致的妆容,只有被岁月和风霜刻下的皱纹。
她们的手,粗糙干裂,那是常年劳作的见证。
可就是这样的她们,在这片麦田里,成为了画面的主角。
这幅画的风格,那叫一个朴实无华。
米勒没有用那些炫目的技巧和花哨的手法,就是实实在在地把他看到的、感受到的画了出来。
他用厚重的色彩,粗糙的笔触,勾勒出了农妇们的身影和这片充满希望又饱含艰辛的土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画家米勒及其作品《拾穗者》
让·弗朗索瓦·米勒(法国)Jean-Francois Millet 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着称的现实主义画家。
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反对当时学院派一些人认为高贵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错误观念。
曾从德洛罗什(Delaroche)学画,后因不满老师的浮华风格和无力负担学费而片学。
1849年定居巴比松村后从事耕作,以补助生活。
长期接触他所熟悉的农民,许多重要作品都在此产生。
他曾说一个农民,我愿意到死也是一个农民。
我要描绘我所感受到的东西。
《播种》、《晚钟》、《牧羊女》、《死神与樵夫》和《扶锄的人》等都描绘和歌颂农民的劳动生活和淳朴性格,也揭露了剥削制度的残酷,曾受到资产阶级的诋毁。
部分作品中的人物具有宗教感情。
画风以质朴、凝重、富有抒情气氛着称,但直至晚年,他的作品才引起人们的重视。
米勒出生在诺曼底省的一个农民家庭,青年时代种过田。
23岁时到巴黎师从于画家德拉罗什,画室里的同学都瞧不起他,说他是“土气的山里人”。
老师也看不惯他,常斥责他:“你似乎全知道,但又全不知道。
”这位乡下来的年轻人实在厌恶巴黎,说这个城市简直就是杂乱荒芜的大沙漠,只有卢浮宫才是艺术的“绿洲”。
当他走进卢浮宫的大厅时惊喜地说:“我好像不知不觉地来到一个艺术王国,这里的一切使我的幻想变成了现实。
”米勒在巴黎贫困潦倒,亡妻的打击和穷困压得他透不过气来。
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换鞋子穿,用油画去换床睡觉,还曾为接生婆画招牌去换点钱,为了迎合资产者的感官刺激,他还画过庸俗低级的裸女。
有一次他听到人们议论他说:“这就是那个除了画下流裸体、别的什么也不会画的米勒。
”这使他伤透了心。
从此他下决心不再迎合任何人了,坚决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1849年巴黎流行黑热病,他携家迁居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这时他已35岁。
在巴比松村他结识了科罗、卢梭、特罗容等画家,在这个穷困闭塞的乡村,他一住就是27年之久。
米勒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他早起晚归,上午在田间劳动,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里作画,他的生活异常困苦,但这并没有减弱他对艺术的酷爱和追求,他常常由于没钱买颜料就自己制造木炭条画素描。
他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
”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种者》。
以后相继创作了《拾穗者》和《晚祷》等名作。
在这幅画中,米勒采用横向构图描绘了三个正在弯着腰,低着头,在收割过的麦田里拾剩落的麦穗的妇女形象,她们穿着粗布衣裙和沉重的旧鞋子,在她们身后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天空和隐约可见的劳动场面。
米勒没有正面描绘她们的面部,也没有作丝毫的美化,她们就如现实中的农民一样默默地劳动着。
在造型上,米勒用较明显的轮廓使形象坚实有力,很好地表现了农民特有的气质。
色彩沉着,加之丰富细腻的暖调子,使作品在纯朴浓厚浑厚中,具有撼人的力量。
罗曼·罗兰曾评论说:"米勒画中的三位农妇是法国的三女神"。
米勒将风景画的新突破带入到人物画里,致力于观察田野、大地,以及在上面辛勤劳作、繁衍生息的人,尽量捕捉他在乡间的所见所闻,哪怕是别人眼中极微小琐碎的事物,米勒也富于感情地把它表现出来,铭记在心并强烈地传达给别人。
据说站在米勒作品面前,多情的人会闻到野草和土地的气息,夹杂着牛粪的味道,会对着画面上一个土疙瘩掉眼泪,而勾起对乡村生活无限美好的畅想。
《拾穗者》便是最能够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它没有表现任何戏剧性的场面,只是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
画面的主体不过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
这三人与远处的人群形成对比,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不好说优雅,只是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食。
然而,这幅内容朴实的画作却给观众带来一种不同寻常的庄严感。
米勒一般采用横的构图,让纪念碑一般的人物出现在前景的原野上。
三个主体人物分别戴着红、蓝、黄色的帽子,衣服也以此为主色调,牢牢吸引住观众的视线。
她们的动作富于连贯性,沉着有序,布置在画面左侧的光源照射在人物身上,使她们显得愈发结实而有忍耐力。
或许长时间的弯腰劳作已经使她们感到很累除了17世纪的荷兰画家维吉尔,还没有人能够像米勒这样,以凝重质朴,造型简约的概括力,来极富表现力地塑造平凡人物。
他表现的是人和大地的亲密关系,是史诗所不能达到的质朴平凡。
我们从这三个穿着粗布衣衫和沉重木鞋的农妇身上感到一种深沉的宗教情感,在生存面前,人类虔诚地低下他们的头。
虽然远处飞翔的鸟儿依旧烘托出田园诗般的意境,但我们知道田园生活不可能是理想化的,人类凝重的身躯似乎预示着生存的重压。
正是这种宗教般的感情使《拾穗者》超越了一般的田园美景的歌颂,而成为一幅人与土地、与生存息息相关的真正伟大的作品。
面对种种过激的评价,米勒在一封书信中为自己的艺术作了辩护:“有人说我否定乡村的美丽景色,可我在乡村发现了比它更多的东西——永无止境的壮丽;我看到了基督谈到过的那些小花,‘我对你说,所罗门在他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那山林间的一朵百合花呢!’”米勒相信,“艺术是一种爱的使命,而不是恨的使命。
他所要做的,只是尽力弄懂如何用平凡细微的东西去表现崇高的思想,因为那里才蕴藏着真正的力量。
而要将这一切和谐、自然地表现出来,不仅需要画家的眼睛和手,更需要他的整个身心。
米勒出身于农民家庭,在他眼里,大自然有着“无穷无尽的壮观”。
他曾因他的“乡下佬模样”和质朴的画风被巴黎沙龙中的某些同行冠以“森林中的野人”的绰号。
米勒在这幅画中试图把我们引入土地的深处,在开阔而又静穆的景观中去感受她的沉重与充实,倾听她深沉宁静的呼吸,体会她朴实顽强的生命,体会土地与土地上的农民自然般运行的命运。
发人深思的是,《拾穗者》何以能产生如此大的震动?这幅油画,使人产生可怕的忧虑。
它不象库尔贝的某些画那样,成为激昂的政治演说或者社会论文,它是一件艺术品,非常之美而单纯,独立于议论之外。
它的主题非常动人,精确;但画得那样坦率,使它高出于一般党派争论之上,从而无需撒谎,也无需使用夸张手法,就表现出了那真实而伟大的自然篇章,犹如荷马和维吉尔的诗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