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案
第五单元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五单元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13课关注改善民生——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教学目标设计]认知目标:1、了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性和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举措。
2、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义运用: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各种活动,以实际行动化解、消除不利于社会和谐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实际出发,认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关注改善民生问题,树立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1、大力发展教育、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2、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3、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引入【案例资料】:“大眼睛”苏明娟【教师提问】:1.是什么改变了苏明娟的命运?2.在党的惠民措施的帮助下,许许多多的人像苏明娟一样,“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自己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讲授新知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1、教育的定义【教师引导】:利用多媒体呈现的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教育?【学生活动】:讨论思考【教师讲评】: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传播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增进人类知识、技能和社会生活经验,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以促进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为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段)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主要由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部分构成。
普通教育由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组成。
职业教育是指根据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使受教育者个体的综合职业素质获得和谐发展,成为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活动。
《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案
《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谐社会的概念,认识到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社会、关心他人的品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学会与人为善,共同营造和谐社会。
二、教学内容1. 和谐社会的定义与内涵2. 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现状3. 青少年如何为和谐社会做贡献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和谐社会的概念、内涵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和谐社会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事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谐社会的建设意义。
3. 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和谐社会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和谐社会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和谐社会的内涵,分析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现状。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事例,让学生了解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青少年如何为和谐社会做贡献,分享各自的观点。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和谐社会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
六、教学活动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社会中的不同角色,如家庭成员、同学、社区居民等,通过情景模拟展示和谐相处的画面。
2. 小组项目:分组进行社会公益项目设计,如环保活动、社区服务等,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
3. 社区探访:组织学生访问社区老人、残疾人等需要帮助的群体,了解他们的需求,并提供帮助,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关爱意识。
七、教学评价1.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观点阐述和团队合作能力。
2. 课后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效果。
3. 角色扮演展示: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包括沟通技巧、理解力和创造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材,提供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指导。
2. 案例资料:选取涉及和谐社会的真实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构建和谐社会教案
构建和谐社会教案教案标题:构建和谐社会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和理解什么是和谐社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价值观。
4. 提高学生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步骤:1. 引入(5分钟)- 向学生介绍和谐社会的概念,并引发学生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
- 提问:你认为什么是和谐社会?我们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2. 理解和谐社会(10分钟)-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和分享自己对和谐社会的理解。
-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的理解,其他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或补充意见。
3.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包括社会稳定、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经济发展等方面。
- 通过案例分析或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和谐社会的好处和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4.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15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每个小组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例如政府官员、企业家、教师、学生、家长等,讨论如何共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 学生讨论并列出每个角色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5. 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价值观(15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小调查: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社会问题,例如环境污染、贫困、校园暴力等,收集相关信息并提出解决方案。
-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调查结果和解决方案,并进行讨论和互动。
6. 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5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问题解决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矛盾或问题,通过讨论和协商找到解决方案。
-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他们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并讨论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法。
7. 总结与反思(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 学生进行个人反思:你在今天的课堂上学到了什么?你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教案评估: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小调查和问题解决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和谐社会教案
2.3共建美好和谐社会第一课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2、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因3、掌握如何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目标:加深学生对和谐社会的理解,理解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增强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自觉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难点: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具: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让同学们描绘你们心目中的和谐社会是什么样的?(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将会有所感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2.3《共建美好和谐社会》第一课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设疑自探1、出示学习目标2、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你觉得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应该重点解决哪些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生自学课文,自主解决以上问题。
(三)解疑合探小组展示评价分工表:第一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师:为加深学生理解我们依次讲解每一层具体指什么?(政治)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文化)诚信友善,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经济)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社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共建和谐社会主题班会教案
共建和谐社会主题班会教案一、背景介绍和谐社会是我们共同期盼的目标,它要求我们在社会发展中实现协调有序、和睦相处的状态。
作为班级的一员,我们也应该积极参与共建和谐社会的行动中。
本次班会教案旨在引导同学们认识和理解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激发大家共建和谐社会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1.了解和谐社会的概念和内涵;2.认识人人有责,共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3.培养同学们主动参与公益活动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概念解析通过讨论和图文展示,引导同学们了解和谐社会的定义和内涵,包括社会关系协调、人民安居乐业、法制健全等方面的内容。
2. 和谐社会的重要性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发言,探讨为什么共建和谐社会是每个人的责任,同时呼吁同学们积极行动起来,共同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3. 公益活动的推广介绍一些公益活动的案例,并组织同学们一起策划、开展一项公益活动,既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公益意识,也可以为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展示引导同学们获取和谐社会的相关知识;2.讨论法:组织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激发思维,促进交流和互动;3.体验法:通过参与公益活动,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参与共建和谐社会的乐趣和意义。
五、教学过程1.引导同学们观看和谐社会相关视频,了解其内涵;2.组织小组讨论,让同学们表达自己对和谐社会的理解和认识;3.展示公益活动的案例,鼓励同学们发表自己的公益意愿;4.组织同学们分组策划公益活动,并确定具体计划和责任分工;5.开展公益活动,并记录整个过程;6.活动结束后,组织同学分享心得体会,并对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价。
六、研究评价通过同学们的讨论表达、公益活动的参与与实施情况评价研究效果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情况。
七、延伸拓展借助学校社团活动平台,通过组织更多的公益活动,加强同学们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参与和了解。
八、总结本次班会教案旨在通过传授知识、引导讨论和实践体验的方式,培养同学们共建和谐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案
《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案1.1 设计背景:1.1.1 当前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和谐因素,如环境污染、社会矛盾等。
1.1.2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谐社会的概念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和谐意识。
1.1.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共同营造美好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知识点讲解2.1 和谐社会的概念:2.1.1 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稳定的社会。
2.1.2 和谐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
2.1.3 和谐社会具有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特点。
三、教学内容3.1 课程内容:3.1.1 介绍和谐社会的概念和特点。
3.1.2 分析当前社会存在的不和谐现象及其原因。
3.1.3 探讨共建美好和谐社会的途径和方法。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目标:4.1.1 学生能够理解和谐社会的概念和特点。
4.1.2 学生能够分析当前社会存在的不和谐现象及其原因。
4.1.3 学生能够提出共建美好和谐社会的建议。
4.2 能力目标:4.2.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问题。
4.2.2 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解决方案。
4.2.3 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有效沟通。
4.3 情感目标:4.3.1 学生能够树立和谐意识,认识到共建美好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4.3.2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为美好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让学生理解和谐社会的概念和特点。
5.1.2 分析当前社会存在的不和谐现象及其原因。
5.1.3 引导学生提出共建美好和谐社会的建议。
5.2 教学重点:5.2.1 让学生了解和谐社会的概念和特点。
5.2.2 培养学生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5.2.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具:6.1.1 投影仪和幻灯片6.1.2 教学挂图或海报6.1.3 教学视频或音频材料6.2 学具:6.2.1 笔记本和笔6.2.2 相关阅读材料6.2.3 分组讨论的卡片或便签纸七、教学过程7.1 导入新课:7.1.1 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和谐社会的视频短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案第一章:和谐社会的概念与内涵1.1 导入:讲解和谐社会的概念1.2 讲解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点1.3 分析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第二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与任务2.1 介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2.2 阐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2.3 分析实现和谐社会的途径与方法第三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3.1 讲解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3.2 分析和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3.3 探讨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四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4.1 介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4.2 分析现行制度对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4.3 探讨完善制度保障的措施和建议第五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探索5.1 回顾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历程与成就5.2 分析各地构建和谐社会的成功案例5.3 总结实践探索的经验与启示第六章: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建设6.1 讲解经济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6.2 阐述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措施6.3 分析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第七章: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建设7.1 介绍政治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7.2 阐述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措施7.3 分析政治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第八章: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8.1 讲解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8.2 阐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措施8.3 分析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第九章: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建设9.1 介绍社会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9.2 阐述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措施9.3 分析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第十章: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10.1 讲解生态文明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10.2 阐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10.3 分析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和谐社会的概念与内涵补充说明:深入讲解和谐社会的内涵,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强调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湘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九上5.2.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学设计
湘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九上5.2.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湘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五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特征及其建设途径,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
教材通过理论阐述、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提高学生建设和谐社会的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社会问题有自己的看法。
但在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运用生动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特征及其建设途径,知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特征及其建设途径。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建设和谐社会的热情。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案例,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景模拟法: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课堂分析。
2.准备小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准备情景模拟素材,便于学生体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请大家简要回顾一下。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相关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特征。
第五单元 《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案
第五单元《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案一、教学目的1、认知:①、了解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重大举措,理解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②、了解和谐文化的涵义,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③、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
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理解,增强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同感和追求。
3、运用: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活动,以实际行动化解、消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和社会建设。
三、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四、学时安排:6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什么是和谐?从和谐的偏旁部首来看,“和”由“禾”与“口”组成,意味着人人有饭吃,谐是由“言”和“皆”组成,表示人人可言说,物物相谐,人人相谐。
从社会学意义上来理解和谐,我们认为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良性状态,一个理想的目标,主要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通过学习,我们要增强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同感和追求,在实际学习生活中,积极投身和谐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新课讲解第12课关注改善民生1、优先发展教育:学有所教活动设置:请同学们阅读P114的两个情景,思考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列举自己所了解的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重大举措。
教师总结: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发展教育也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学设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学设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引导他们充分认识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激发他们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识,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之中。
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和重要意义,坚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
引导学会正确运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分析社会现实问题,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教学重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依据、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深入领会“改善民生”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
教学难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不和谐因素并运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分析社会现实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法导入新课:一、图片展示,你眼中的和谐社会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党和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采取的重要措施,这些措施有利于社会和谐。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得到有效处理,社会公平和公正得到切实维护。
诚信友爱: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教师开门见山提问:如何构建和谐社会?二、小组讨论:如何改善民生?师生总结:(1)建设和谐社会,党和国家要怎样做?①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②积极解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③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促进社会和谐。
2.3共建好和谐社会 教案
2.3共建美好和谐社会一、目标要求1.知识目标。
识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
理解: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保障与改善民生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们的要求。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培养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的能力;通过交流讨论,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以及和他人沟通的能力,培养观察、感受、体验和参与实际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深入开展和谐社会教育,通过开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活动,促进青少年全面和谐发展,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建设和谐社会增添新力量。
二、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内容分析本课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线,首先指出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建设相对滞后,我们要通过加强社会建设,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局面;接着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内容作进一步说明;最后指出,我们应该如何开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活动。
结构清晰,内容环环相扣,理论性较强。
主题词和谐社会、改善民生。
探究园通过“材料透视”民生焦点——食品安全,提出两个问题,在交流讨论中让学生关注与我们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问题。
学海导航由一段引文加上三个目构成。
引言明确指出,我国现阶段,社会建设相对滞后,我们要通过加强社会建设,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局面。
第一目:“创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首先介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再进一步说明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最后突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这一观点。
第二目:“着力改善民生”。
共二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指出保障与改善民生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第二自然段指出“十个更好”具体地向人民描绘未来,指明未来发展进程中突出民生的政策导向。
《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学设计
2.3《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学设计(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文化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必要性;(2)文化的多样性与先进文化的评价标准,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等;(3)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及内容;(4)了解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和基础工程;(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2)培养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的能力;(3)通过交流讨论,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以及和他人沟通的能力,培养观察、感受、体验参与实际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能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文化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必要性;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难点: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二、学情分析学生从新闻中对和谐社会是有所了解的,但对和谐社会的具体知识不太懂,学生的辨别能力不强,容易受不良文化的诱惑,引起思想上的困惑;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学会辨别和抵制不良文化,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活动1:通过独具特色的各国文化图片,让学生体味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体味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1.文化的重要作用;2.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必要性活动2:展示图片——“中国文化万花筒”,让学生分析,判断,得出(教师板书):二、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先进文化的评价标准;2.发展先进文化的含义;3.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
(三)小结(由学生小结)(四)课堂延伸:关注校园文化建设。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了解所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情况,就如何营造校园文化环境提出合理的建议。
构建和谐社会教案
构建和谐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谐社会的概念和内涵。
2、引导学生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
3、帮助学生掌握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4、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鼓励他们积极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
(2)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2)如何让学生理解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和谐社会的相关知识和概念。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构建和谐社会的方法和途径。
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解。
4、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展示社会和谐与不和谐现象的视频,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构建和谐社会。
(二)讲授新课1、和谐社会的概念和内涵(1)解释和谐社会的定义,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分别阐述每个方面的具体含义和要求,例如民主法治是指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公平正义是指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等。
2、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1)从国家发展的角度,强调和谐社会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
(2)从人民生活的角度,说明和谐社会能够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保障人民的幸福生活。
(3)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指出和谐社会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3、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方法和途径(1)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2)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为和谐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3)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营造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
共建和谐主题班会教案
共建和谐主题班会教案【课时安排】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和谐,为什么要建设和谐社会。
2.掌握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及相关段落。
3.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4.通过班会活动,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理解和谐社会的含义及建设。
2.掌握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和谐社会的理解及国家意识。
2.如何组织班会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
2.授课、讲解。
3.情景教学。
五、教学内容1.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指相互繁荣、长期稳定、文明人格、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和谐自由的社会。
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和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
2.如何建设和谐社会?(1)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改善社会治安环境;(2)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推进农村改革和城镇化进程;(3)改善人民生活,提高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水平;(4)加强社会管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5)实施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平稳发展;(6)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3.班会活动内容(1)团结协作。
组织学生形成小组,完成共同任务,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2)讨论和谐社会。
讲解和谐社会的定义和重点内容,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通过讨论,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点。
(3)国家意识教育。
通过课件展示、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国土、历史及文化,提高学生的国家意识。
(4)社会责任教育。
通过班会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以及自己未来的发展与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意识。
(5)主题报告。
让学生组织小组,撰写和谐社会主题相关的报告,展示在班会上。
通过展示,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谐社会,提高学生的演讲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估(1)小组讨论情况。
(2)学生主动性和参与度。
(3)学生的报告质量。
(4)学生的表现以及班会效果。
第十四课构建和谐社会教案
建设和谐社会,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
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
参与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承担起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尽职尽责,搞好自己的学习和工作。
参与和谐社会建设,
首先,要认清社会发展的方向。
其次,要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地将个人情感上升为理性行为。
◆以“我希望生活在…的社会”为主题畅谈未来和谐社会的美好前景
(二) 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
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和谐社会 共建共享
(一)最新最美的画卷
13亿人有13亿个梦,美好憧憬,各个不同。吃得饱饭、穿得暖衣、看得起病、读得起书、买台电脑、买辆轿车、买套住房、找个工作、开个小铺、办个公司、下煤井不胆战心惊、进城市不诚惶诚恐、干活不担心薪酬“蒸发”…每一个梦想的实现,既需要个人的努力,也需要社会的和谐。
◆请你描述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教学反思
课时序号:22014年 月 日
教师姓名
专业部
计算机、电子电器
任教班级
102 103 106
教材版本
国家统编教程
学科单元
第五单元: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周课时数
2
课 题
第十四课 构建和谐社会
二、和谐社会 共建共享
课 型
新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案
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的概念和构成要素,理解美好和谐社会的含义;2.掌握培养和践行社会公德的方法和途径;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积极投身社会建设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美好和谐社会;2.社会公德的涵义和培养方法;3.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4.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义和方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展示图片等形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美好和谐社会的思考和理解。
2. 知识讲授(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社会的概念和构成要素,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美好和谐社会。
3. 合作探究(25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社会公德的涵义和培养方法,每组提出至少三种方法,并向全班进行展示和交流,教师给予指导和点评。
4. 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给学生呈现一个案例,让学生思考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5. 活动设计(20分钟)学生分小组设计一项社会公益活动,并向全班进行展示,要求包括活动的目的、具体内容和预期效果。
教师对活动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总结反思(10分钟)教师向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反思,鼓励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争做社会公德的践行者。
四、教学评估1.学生课前准备情况的评估;2.学生参与讨论和小组活动的表现评估;3.学生设计社会公益活动的质量评估。
五、拓展延伸1.深入学习社会公德的相关知识,进一步了解个人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和具体实践方法;2.参观社区、乡村、企事业单位等,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加深对美好和谐社会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美好和谐社会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并学会了如何培养和践行社会公德,提高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加注重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的设计,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九年级政治教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九年级政治教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九年级政治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九年级政治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材情况(一)课程标准依据本课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认识国情,爱我中华”部分:“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
(二)内容及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第15课《努力实现社会和谐》的第三目内容,从建设“和谐社会”是实现“小康社会”的保证入手,着重讲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明确了构建和谐社会是一种新的发展道路的选择,提出了人人都应负起责任,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共创和谐社会。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变化发展。
(2)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3)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2、能力目标:(1)培养阅读、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资料的能力。
(2)发展学生的观察、感受、体验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使学生的交往与沟通的能力得到培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为和谐社会建设出一分力,添一分彩。
(2)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原因:当一提到“和谐社会”时,学生最容易想到的,只是“人与人”关系良好,其实和谐社会有六大特征。
要全面把握和理解这六个方面,同时知道这些基本特征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而学生只有在弄清楚这六大特征之后,才能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基本的认识,并积极投身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之中,因此很重要。
5 第五单元 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五单元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
2.掌握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1.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做法。
2.掌握改善民生的关键点。
◆学习建议1.上网搜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策和方案,了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最新进展。
2.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各种活动,抵御腐朽文化的侵蚀,以实际行动化解、消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
第一节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二)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三)共筑中国梦第二节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教育是兴邦之本(一)教育的含义(二)发展教育的意义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一)职业教育的含义(二)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三)加大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措施三、重视医疗保障体系(一)民生新蓝图(二)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四、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一)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现实意义第三节建设和谐文化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一)文化(二)文化现象(三)文化的作用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案
一、教学目的
1、认知:①、了解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重大举措,理解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②、了解和谐文化的涵义,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③、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
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理解,增强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同感和追求。
3、运用: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活动,以实际行动化解、消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和社会建设。
三、授课方式:课堂讲授
四、学时安排:6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什么是和谐?从和谐的偏旁部首来看,“和”由“禾”与“口”组成,意味着人人有饭吃,谐是由“言”和“皆”组成,表示人人可言说,物物相谐,人人相谐。
从社会学意义上来理解和谐,我们认为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良性状态,一个理想的目标,主要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通过学习,我们要增强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同感和追求,在实际学习生活中,积极投身和谐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新课讲解
第12课关注改善民生
1、优先发展教育:学有所教
活动设置:请同学们阅读P114的两个情景,思考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列举自己所了解的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重大举措。
教师总结: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发展教育也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强国必先强教。
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竞争。
教育对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具有基础性作用。
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因此必须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重大举措: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优化教育结构。
要坚持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形成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
第三,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要着眼于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第四,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教育是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对全体国民、对国家和民族现在和未来具有重大影响的公共事业,政府负有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必须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健全公共财政投入和保障机制,为全体国民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
连线职场:发展职业教育对于解决就业结构问题有什么重要作用?
3、医疗和社会保障:普惠百姓
活动设置:请说说你感受到的美好生活变化。
①、民生新蓝图
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病有所医
③、社会保障体系---民之所安
思考讨论:保障体系像一把“保障大伞”,充满着党和政府的深情,但只是针对困难群众。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第13课、建设和谐文化
1、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活动设置:感受奥运文化,体会文化的多样性。
①、文化的多样性
②、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意义: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建设和谐世界的需要;促进人的心理和谐的需要。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①、谁在“感动中国”
活动设置:找一找课本P126人物事迹的感动和震撼。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
知识延伸:社会主义荣辱观的16条内容。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鼓舞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团结人民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第14课构建和谐社会
1、高举旗帜,科学发展
活动设置:就P129的棚户区改造案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①、“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构成。
知识延伸: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整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整体飞跃。
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必然选择,是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的必然结果。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③、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正处在“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非常关键的阶段,我们要使经济社会继续向前发展,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切实解决发展中的一些不协调问题,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面对我国社会发展中既要解决发展中积淀下来的不协调、不和谐
的问题,又要应对新出现的不协调、不和谐的问题,我们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才能解决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
因此,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实践中去。
2、和谐社会,共享共建
①、最新最美的画卷
活动设置:请你长途未来美好社会的美好前景。
②、社会主义和谐和社会的基本特征:
a、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b、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c、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d、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e、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f、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以上六条基本特征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
它们需要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不断提高和完善,以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③、人人参与建和谐:认清社会发展方向;自觉将个人情感上升为理性行为;勇于奉献、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使命。
活动设置:请结合实际谈谈参与和谐社会建设我们需要具备哪些品质?
六、活动与探究
设计和谐校园的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