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学家-李寿恒-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化学家-李寿恒

李寿恒字乔年,化学化工学家、教育家、一级教授。1898年2月21日出生于江苏宜兴湖滏镇。1904年入小学读书,1910年转入上海中学(前身龙门)。1913年入江苏常州中学,1918年春考入金陵大学农科,1920年7月赴美留学,先在密歇根大学,后转入伊利诺大学化学系,至1925年6月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25年7月回国,在东南大学任教授。并在金陵大学兼课。1927年春应聘至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任教授兼应化科主任,不久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化学工程科系,担任第一任科(系)主任,成为中国化学工程教育的创始人。1927年8月工专改为第三中山大学工学院,翌年第三中山大学改为浙江大学,至1952年李先生连续担任系主任达25年,至1956年,李先生先后任工学院正副院长、教务长(含教务主任)各三次,1956年任浙大副校长。其间1950年至1965年先后兼任浙江(含浙大)化工研究(试验)所正(副)所长(主任)三次,1960年起任浙江化工学院正(副)院长,1978年后任院学术委员会正(副)主任。1981年离休,1985年受聘为浙江大学名誉教授。先后聘为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校友总会名誉会长。李先生还曾任民盟浙江省委委员、顾问,省二届人大代表,省政协l一3届委员和4届常委。

1918年李寿恒常州中学毕业,正是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第

二年,而国内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称帝败后军阀混战之际,国家前途发发可危,有识之士谋求国家出路,于是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呼声甚高,李寿恒也怀着救国思想考大学,可是国立大学春季不招生,就考入了金陵大学农科。进校后化学老师李颖是英国留学生,化学课讲得非常好,因而学习兴趣很高,老师也有意识培养,让他做一些课外工作,随着对化学兴趣渐浓,就打算改行,选修课有意向理工方面*。当时留学成盛风,原在常州中学同学霍秋白1920年以记者身份访问苏联;同乡徐悲鸿赴法留学。巴黎和会后,美元一再贬值,一美元抵不上一个银元,李寿恒利用这一机会,精打细算,取得了留美成功,后来改读伊利诺大学化学系,主要学习工业分析、工业化学、有机化学、燃料与燃烧等以化工为重点的课程取得了学士、硕士学位,最后在世界能源专家、曾任美国化学学会会长的S,W.Parr教授指导下,完成了新兴学科——化学工程学博士论文。1925年6月学成回国,应聘为东南大学、金陵大学教授,讲授有机化学、工业化学等课程。

1927年春应聘到杭州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任教授、应化科主任。到校不久,发现按日本模式办学,应化科学生局限于学习工艺学不适应社会需要,他很赞赏美国刚兴起的化学工程学的理论概念,认为学生必须学习化工生产的共同规律,研究化工过程的开发、化工单元操作的设计计算为目标,为

此向学校建议将应化科改建为化学工程科,得到校务会议批准,并授聘为化学工程科首任主任。从此新兴的化学工程学科首次引起我国高等学校,在浙江工专创建了第一个化学工程学科,李寿恒成为我国化学工程教育的创始人。按化学工程学科要求办学、培养人才,对推动我国化工教育、化工科技、化学工业与工程的创建和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当时有些名牌大学认为化学工程并不适合我国国情,不易接受新兴学科,如交大、清华建立化学工程系要迟后20年。李寿恒在连续担任系主任的25年中,始终瞄准美国化工教育的先进水平,制定丁把我国第一个化学工程系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远大目标。20—30年代国外评定一个新兴学系成功的标准,是看毕业生的出路。具体的指标是每一个毕业生平均有几个单位争相招聘,受聘的平均待遇是多少?李寿恒办的是新兴学科,必须密切注视国外的发展动态,他的最大奋斗目标,就是要使国内广泛的用人单位都乐于录用浙大化工系的毕业生。

新的化学工程学科一成立,他团结全科教师、全力投入这一开创性的教学工作,按调正后的规定开出了全部必修课和部分选修课,在1928年就培养了我国第一批化学工程学士——浙大化工系的首届毕业生,延聘教师到系任教是办好学系的第一要素,建系二年教师从四名增至拥有教授9位、讲师2位的实力较雄厚的教师队伍。1930年他领导化工系建立起四

大基础化学及分析化工等6个实验室和化工药品室,以及制革、油脂、染色等3个小化工场。1936年5月竺可桢校长聘请李寿恒继续担任系主任,并兼代工学院院长。至1937年建系10年,共培养了化工学士百余名,学系颇具规模,在国内声誉颇佳,上半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商得浙大同意聘请李寿恒为“庚款留美化学门研究生武迟(后为中科院院士)指导教师,“要求按规定”先在国内作相当研习后,再令出国”,“要求武迟到浙大随班研究,在李寿恒指导下“注重在轻化与煤化学方面”的学习、研究。

抗战军兴,李寿恒带领工学院师生举家随浙大西迁,在西迁中,学校没有因为敌机轰炸、艰险的环境和生活所压跨和冲散,在爱国主义思想指导下师生团结一致,同分敌慨,正如李寿恒所说:“举校西迁,在当时条件下,任务之艰巨,责任之重大,困难重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和大家一样,宁死不做亡国奴,再苫再难也不愿在沦陷区教书。”因此,他总是满腔热情,精神抖擞,干劲十足,毫不气馁,鼎力辅佐校长,组织带领工学院和化工系师生搬迁,坚持教学、科研和做思想工作,安排好生活,帮助解决贫寒学生的生活困难。他努力贯彻和发扬“求是”精神,带头实行导师制,坚守岗位,和教们一起传道、授业、解惑,循循善诱,不辞辛苦,全面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生们虽感学业压迫之苦”,“但都能情绪安定,刻苦学习”。作为系主任延聘有名教授

到后方来任教,难度更大,因此更注意留优秀的毕业生、研究生和出国回来的校友担任教学、科研、实验教学师资,是最佳途径之一。与之同时因陋就简,俭勤节约,自力更生建立实验室小化工场,千方百计满足教学与科研需要,当年担任实验教学工作的优秀年轻教师就有十余人,他们后来都成为国内外的化工专家和教授。化工系收藏的化学、化工书刊、资料种类繁多,李先生费尽心力,组织人员全部转辗西迁,虽有破损散失,但经精心维护修补整理(如对《CA》的保管完整程度在国内是难能可贵的),供师生查阅,对教学、科研的开展极有利。于是在遵义办学7年浙大发展成为“东方的剑桥”,而浙大化工系也已蜚声中外。在浙大当时流传着:“浙大一浙大化工系,化工系的李寿恒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最能代表浙大的是浙大化工系,化工系的具体代表是李寿恒先生”。正如原华东化工学院院长朱正华在祝贺浙大化工系建系58年、李寿恒从教60周年的贺辞所说:“我们感谢浙大58年以来辛勤执教的所有教师,感谢你们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才。李先生是最在资格代表浙大化工系的老师的。这是我们对母校、母亲的热爱,倾注在李先生一人身上的原因”。在遵义办学7年中浙大化工系培养了200多名学士和近20名研究生,1944年的化工系毕业生等于全国其他各校化工系毕业生的一半。当时国内用人单位宁可录用浙大化工系70分的毕业生而不优先录用别校90分的化工毕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