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语言变通
翻译的策略
翻译的策略翻译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的具体方法和思路,以实现有效和准确地传达原文信息的目标。
以下是一些翻译策略的常见类型:1. 直译策略:直译是最基本的翻译策略,即逐字逐句地将原文译为目标语言。
这种策略可以保留原文的结构和语法,但可能不够自然和流畅。
2. 意译策略:意译是指根据原文的意思和语境进行翻译,并灵活地运用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
这种策略有助于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含义和情感,但可能会改变原文的结构和词汇。
3. 文化译策略:文化译是指在翻译中注重传达原文背后的文化信息。
这种策略可以确保目标读者理解原文中的文化特点和隐含意义,但可能需要进行适当的文化调整。
4. 复述策略:复述是指将原文中的信息进行重述或重新组织。
这种策略可以使目标读者更容易理解复杂的句子或概念,但可能会改变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节奏。
5. 标准化策略:标准化是指将原文翻译成符合目标语言规范和习惯的表达方式。
这种策略可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但可能会丧失原文的个性和风格。
6. 专业术语策略:在翻译专业文本时,使用正确的专业术语是至关重要的。
这种策略要求翻译者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术语库,以确保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专业内容。
7. 灵活变通策略:灵活变通是指根据特定的语境和读者需求,灵活地调整翻译策略。
这种策略要求翻译者具备适应性和创造性,以便在不同情况下做出最佳的翻译决策。
总的来说,翻译策略应该综合考虑原文的内容、语言风格、语境、目标读者和文化背景等因素。
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策略,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传达效果。
最重要的是,翻译策略应该始终以传达原文的意思和信息为宗旨,而不是简单地逐字逐句翻译。
文学翻译陌生化策略
文学翻译陌生化策略
陌生化策略在文学翻译中是一种常用的手法,它旨在通过一系列的翻译技巧和策略,将原文中的陌生文化元素、语言风格或特殊表达方式在目标语言中再现,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原作的独特之处。
陌生化策略常见的具体技巧包括:
1.直译:将原文中的词语、短语或句子直接翻译为目标语言,力求保留原作的独特性和风格。
2.借译:将原文中的文化、历史或特定语境中的词语或短语在目标语言中找到相当于的对应词汇,以保持原作的趣味和原汁原味。
3.外来语保留:如果原文中使用了外来语,可以在目标语言中直接保留原文中的外来语词汇,不进行翻译。
4.文化解释:在目标语言中对原文中涉及的特定文化、历史或地域背景进行解释,帮助读者理解原作中的隐含意义和文化内涵。
5.变通翻译:根据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读者的阅读习惯,适当地对原文进行修改和调整,使译文更具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通过使用陌生化策略,翻译可以在保持原作风格和特色的同时,尽量让读者在目标语言中体验到与原作相似的文学效果。
文言文翻译的六原则
夫文言文,古之语言也,言辞简练,寓意深远。
然时至今日,文言文之阅读已非易事。
故翻译文言文,需遵循六原则,以达准确、流畅、生动之效。
一、忠于原文,求真务实翻译文言文,首当其冲者,便是忠于原文。
翻译者应恪守原文之意,力求还原古人之言。
不可随意增删,更不可凭己意臆测。
真务实之翻译,方能使读者领略古人之智慧,领悟文言之美。
二、准确理解,把握文意文言文词汇丰富,句式多变,翻译时需准确理解文意。
翻译者应具备一定的古汉语功底,对文言文常用词汇、句式、修辞手法等有深入的了解。
在翻译过程中,要把握住原文的主旨,确保翻译内容准确无误。
三、注重文采,传承文化文言文具有独特的文采,翻译时应力求保持其韵味。
翻译者应运用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使译文既有文言文的韵味,又具有现代汉语的流畅性。
同时,要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文言文中的精髓传达给读者。
四、适应语境,灵活变通文言文翻译过程中,需根据语境灵活变通。
翻译者应关注原文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环境,以及人物身份、情感变化等因素。
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语境,使译文既符合原文之意,又具有现代汉语的表达效果。
五、尊重语法,保持逻辑文言文语法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翻译时需尊重语法规则,保持逻辑清晰。
翻译者应熟悉文言文语法特点,如主谓宾结构、修饰成分、关联词等。
在翻译过程中,要确保译文语法正确,逻辑严密,避免出现语义混乱或表达不清的情况。
六、注重风格,保持韵味文言文具有独特的风格,翻译时应力求保持其韵味。
翻译者应关注原文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以及作者的文风。
在翻译过程中,要运用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使译文既具有文言文的韵味,又具有现代汉语的生动性。
总之,翻译文言文需遵循以上六原则,以达准确、流畅、生动之效。
只有这样,才能使文言文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翻译者应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古汉语水平,努力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翻译中词义意译之变通(二)
英语知识说及以“变通”的方法来维系原文的具体性及形象性,英谚汉译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值得借鉴的有益经验,如:He who has a mind to beat his dog will easily find his stick.欲加其罪,何患无辞。
Two dogs fight for a bone, and a third runs away with it.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Faults are thick where love is thin.一朝情义淡,样样不顺眼。
He that will thrive must rise at five.五更起床,百业兴旺。
采取所谓“变通”的办法,同样不能停留在语言的表层结构做机械的转换。
John knew he was skating on the ice, but he could not resist teasing her sister about her boyfriend.句中的skating on the ice貌似与汉语成语“如履薄冰”相吻合,但一经斟酌,我们便发现,此成语用于弟弟同姐姐就其男友问题而开玩笑的情景,未免有点危言耸听,言之过甚。
不如将skatingon the ice“虚”译成“可不是闹着玩的”。
文章的语体属性也始终应在译者的头脑中占有一席之地。
如:a. The church frowned on palmistry because of its pagan origin.b. Mary wanted to go to Europe by herself, but her parents frowned on the idea.句a宜意译:教会反对看手相,因为它源于异教。
句b则可直译:马里欲独自去欧洲,对此其父母紧蹙双眉。
以上所述是英语中以实喻虚的表达汉译的问题。
作为一个会议口译译员,应该全面发展,不仅能搞同声传译工作,也要能搞即席传译工作,二者缺一不可。
翻译转换法(亦称“转译”)
翻译转换法(亦称“转译”)转换法(conversion)所谓转换法(也称转译),是指翻译过程中由于两种语言在语法和习惯表达上的差异,在保证原文意思不变的情况下,译文必须改变词类或词在句子中的作用,以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表述方式、方法和习惯而对原句中的词类、句型和语态等进行转换。
转换法是翻译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变通手段,是突破原文词法、语法与句法格局,化阻滞为忠实、通顺的重要技巧。
它不仅指词类的改变,而且还包括词类作用的改变和一定词序的变化,当然主要是词类的变化。
By conversion we mean that in translation a word in one language belonging to a certain part of speech is not necessarily to be turned into one of the same part of speech in another language. We cannot translate English mechanically word for word into Chinese. A good translator should try by all means to reproduce the thought of the author faithfully in another language, quite disregarding the parts of speech of individual words so used in his version. In practical translation work, words identical in meaning but different in part speech and the word order may also be changed.(一)词性转换一般说来,在翻译过程中词类转换是没有限制的,也就是说可以把名词转换为代词、形容词、动词;把动词转换成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把形容词转换成名词、动词、副词和短语。
翻译转换法(亦称“转译”)
翻译转换法(亦称“转译”)转换法(conversion)所谓转换法(也称转译),是指翻译过程中由于两种语言在语法和习惯表达上的差异,在保证原文意思不变的情况下,译文必须改变词类或词在句子中的作用,以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表述方式、方法和习惯而对原句中的词类、句型和语态等进行转换。
转换法是翻译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变通手段,是突破原文词法、语法与句法格局,化阻滞为忠实、通顺的重要技巧。
它不仅指词类的改变,而且还包括词类作用的改变和一定词序的变化,当然主要是词类的变化。
By conversion we mean that in translation a word in one language belonging to a certain part of speech is not necessarily to be turned into one of the same part of speech in another language. We cannot translate English mechanically word for word into Chinese. A good translator should try by all means to reproduce the thought of the author faithfully in another language, quite disregarding the parts of speech of individual words so used in his version. In practical translation work, words identical in meaning but different in part speech and the word order may also be changed.(一)词性转换一般说来,在翻译过程中词类转换是没有限制的,也就是说可以把名词转换为代词、形容词、动词;把动词转换成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把形容词转换成名词、动词、副词和短语。
浅谈导游词中译英过程中变通翻译的重要性及方法
200作者简介:珠蜡(1991— ),女,蒙古族,青海德令哈人。
主要研究方向:翻译。
导游词不仅是要向外国游客讲解旅游景点的相关内容,更加重要的是要之中在翻译过程中要结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进行变通翻译,让外国游客对中国旅游景点的发展历史、文化内涵、审美特点等进行深入的理解,从而促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播,增进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吸引更多外国游客到国内游览参过。
一、重要性分析(1)中西方文化差异性。
中西方国家在历史发展历程,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导致人们的语言习惯、词汇应用、词义表达等方面也出现了很多的不同。
如果在导游词翻译中不注重结合文化差异进行变通翻译,容易导致外国游客听不懂导游的讲解,对其讲解词云里雾里,更加不能从导游词中理解中国文化内涵,从而降低了传播中国文化,实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效果。
例如,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导致出现很多空缺词汇现象,如中国饮食文化中很多词汇在英文中很难找到合适的词汇与之对应,需要翻译者进行变通翻译,真实传达中国文化。
(2)导游词翻译的特殊要求。
和官方文件不同,导游词翻译的主要目的是要外国游客听明白,获得和旅游景点相关的信息,从而增加知识,在导游词的解说中感知景点的文化魅力等。
因此,在对导游词中译英过程中,享有比较大的自由度,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变通翻译,以游客的理解能力为翻译出发点,在保持原意、展现景点特色的同时,尽量让游客听懂,弄明白。
(3)导游词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的导游词中译英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出现很多问题,如翻译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导致翻译错误,语法不正确、逻辑关系错乱、句式运用不当等问题严重。
此外,很多导游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了解,容易在导游词的翻译过程中对外国游客形成误导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因此,加强导游词中译英过程中的变通翻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应对策略(1)掌握翻译原则。
要灵活运用翻译方式,结合原文的意思表达以及结构形式等,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实现翻译方式、文体、修辞手法的灵活转换,如增译法、缩译法等,以便让游客更好的理解表达内容含义;词义的转换,结合中西文化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词语以及句式结构,对原文进行合理翻译和表达。
翻译背后的逻辑原理是
翻译背后的逻辑原理是
将一种语言的文字表达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文字表达的过程。
翻译背后的逻辑原理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1. 意义理解:翻译的第一步是理解源语言的意义。
这包括理解词汇的含义、句子的语法结构以及上下文的语境等。
翻译者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的理解能力,以准确理解源文的意思。
2. 转换规则: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会根据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不同特点,运用一定的转换规则进行文字的转换。
这些规则可以是一对一的词语对应,也可以是根据语法结构进行调整等。
翻译者需要根据两种语言的特点和语法规则,灵活运用转换规则。
3. 表达调整:由于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有时候直接按照简单的转换规则进行翻译可能会导致表达的误差或不自然。
在实际翻译中,翻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习惯用法和表达方式,对源文的意义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变换,以确保翻译的流畅和准确。
4. 包容变通:在某些情况下,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可能存在一些翻译困难,比如文化隐喻、语言间的语音差异等。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者需要具备创造力和灵活性,运用不同的翻译技巧,进行包容和变通,以解决翻译难题。
总的来说,翻译的逻辑原理是基于意义理解、转换规则、表达调整和包容变通等多方面的因素,并且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技巧和语言知识,以实现准确、流畅和自然的翻译结果。
英译汉-汉译英翻译技巧
英译汉-汉译英翻译技巧英译汉技巧一、英译汉翻译的基本程序1.通读并透彻理解原文。
翻译之前仔细研读原文,解决好“翻译什么”的问题。
边读边琢磨,确切理解原文所述事物本身的含义与之相关的外延联想,如原句的中心意思是什么,有没有褒贬义或寓意,对其中的修饰语的把握等。
2. 组织语言。
考生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选择适当的词汇和表达手段。
3. 表达。
考生要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来考虑译文,尤其注意不能扭曲原意,不能错译或漏译。
4. 审校。
这是英汉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考生将自己的译文与原文进行对照,看看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是否通顺易懂,是否符合汉语规范。
二、英汉翻译的基本方法1. 直译与意译直译指基本保留原有句子结构,照字面意思翻译;意译是在不损害原文内容和精神的前提下,为了表达的需要,对原文做相应的调整。
如:Good marriage doesn’t just happen. They take a lot of love and a lot of work.Good marriage doesn’t just happen. They take a lot of love and a lot of work.直译:好的婚姻不会仅仅发生—它们需要大量的爱和大量的工作。
意译:幸福的婚姻不是凭空发生的---它需要你为它付出大量的爱和做大量的工作。
或:美满的婚姻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你必须为它付出大量的爱,做大量的工作。
很显然,本句话的意译要比直译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当然,一句话并不限于一种译法,要根据具体需要而定。
一般来说,在英汉翻译考试中,如果直译能达意就用直译,如果直译效果不好,就应该考虑意译。
只要译文内容忠实,意思明白就行了。
2. 顺译法(又名句型对应法)顾名思义,顺译法(句型对应法)就是按原文句子结构的排列顺序进行翻译,这种译法适合于原文叙述层次与汉语相近的长句翻译,如只含名词性从句的复合句、前置的状语从句或从句在后的长复合句等等。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变通和补偿手法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变通和补偿手法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尤其是在英汉翻译中,要把英文原文按照中式思维方式翻译出来,就需要将众多的语言工具及翻译技巧运用得当,才能使译文贴切、可读性较强、能够传达原文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其中,变通和补偿手法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本文将从变通和回偿手法两个方面来讨论英汉翻译中的翻译技巧。
首先,关于变通,它是指按照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灵活地运用多种翻译技巧来调整原文的言语形式,以求达到更好的效果,使译文能够灵活、直接地传达原文的涵义。
变通有多种方式,具体可以分为词语变通、结构变通、句法变通、句子变通等四种形式。
语变通指的是把句子中的词语用更简洁或更丰富的词语来表达,以求到更恰当的表达效果,例如原文中出现的单词“enormous”在变通过程中,可以用“huge”或“gigantic”来取代。
而结构变通则是把原文中的句子结构变换,使之更能符合中文思维习惯,例如把原文的主语后置句翻译成中文的主动句,否定句可以转换成肯定句,等等。
句法变通与结构变通很相似,指将原文中英语句法结构转换为中文句法结构,以把原文的表述更好地表现在中文文章中,例如把原文中的介词短语连接的句子翻译时,可以用动宾关系来表达;句子变通则是指把句子调整成更恰当的句式,以利于把原文的意思更准确地传达出来,如把原文的定语从句转换成主谓宾结构等。
其次,关于补偿手法,它是指在译文中增加必要的词语、短语或整句,以弥补原文表达方式与中文表达方式时差而新增的部分,常用来补充译文中缺乏的内容以及突出原文的语义,使译文更加准确、完整。
例如在翻译原文中的“She was smiling”这句话时,可以用补偿手法补充“她微笑着”来更好地形容smile的种类。
补偿手法也有多种形式,如按语气补偿、按内容补偿、按句子补偿等,具体而言,按语气补偿是指在译文中增加标点符号以及肯定、否定词以及疑问词;按内容补偿是指在译文中增加直接表达或间接表达的词语,以补充原文中缺乏的内容;按句子补偿则是指在译文中增加一句话或多句话,以补充原文中缺乏的表达。
12. 英汉翻译技巧1
LOGO
美国财政部长杰克· 卢(Jack Lew)早些时候指出,若发 生违约,国际投资者相对于社保受益人和其他债权人的优 先权并无保障。
请对比以下两句话:
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着手起草并组织谈判的 《多边投资协定》可谓应运而生。
LOGO
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着手起草 并组织谈判的《多边投资协定》(Multilateral Agreement on Investment,以下简称 MAI)可谓应运而生。
增加缩写、夹住
Jack Lew, US Treasury secretary, earlier said there was no guarantee that international investors would take priority over social security recipients and other creditors in the event of a default.
LOGO)
LOGO
用在理解阶段 分析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将不可见语义(invisible meaning)用文字显现 出来
LOGO
The first black president (Bill Clinton) 第一位黑总统 第一位黑人总统 第一位黑人的总统 第一位与黑人关系紧密的总统
LOGO
增加词语让表达更生动、自然
LOGO
The famous little Becky Puppet has been pronounced to be uncommonly flexible in the joints, lively on the wire. 那个有名的小木偶贝姬被大家称赞她的关节很灵活,在线 上非常活泼。 那个叫贝姬的小木偶非常有名,大家一致称赞她的骨节特 别灵活,线一牵就活泼泼地手舞足蹈。(杨必)
试述英语翻译中的几点技巧
试述英语翻译中的几点技巧英汉翻译的技巧一. 正确认识翻译技巧从国人的翻译取向来看,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根本问题在于译者的英语水平或造诣。
英汉翻译的关键在于理解原文;汉译英的关键在于如何综合运用我们所学的英语知识,把我们原本理解的相当清晰的汉字用准确的英语流利地表达出来。
各种翻译技巧都只是工具。
茅盾先生有一句话,如果两门语言的基本功都不够,那两门技能你也用不了;但是如果你有很深的基础,那些规则就会变成一个不充分的框架。
(记住:翻译没有固定的方法!)所以我们对翻译技巧的解释只是讲几个方面,大家了解并关注翻译过程就足够了。
关键在于遵循常用方法,多做练习。
只有经过大量的训练和不懈的练习,才能熟能生巧。
大家的英语水平提高了,词汇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熟悉了各种句子结构,翻译水平自然会提高。
二. 关于汉译英的翻译技巧,我们大致需要注意这几方面:1、翻译的基本方法:关于直译与意译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 ,每种语言都有各自独立和分明的系统 ,在形态和句法方面二者存在很大差异。
然而 ,两种语言之间又存在一些相似性。
比如在主谓词序和动宾词序上是一致的。
正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 ,所以在翻译实践中 ,我们不能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种方法进行翻译。
直译和意译是两种重要的翻译方法。
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
意译,也称为自由翻译 ,它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
直译与意译相互关联、互为补充,同时,它们又互相协调、互相渗透,不可分割。
通过对直译与意译二者关系的正确理解,我们可以更多地认识到什么时候采用直译、什么时候采用意译,以及在运用直译与意译的时候所应该掌握的技巧、遵循的原则和应该注意的问题,最终达到提高翻译能力及水平的目的。
直译不是死译,而是指基本保留原有句子结构,照字面意思翻译。
例如: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如果译成“Our friends are all over the world”是直译,而“We have friends all over the world”就是意译。
英语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英语翻译的原则和技巧1、增译法:指依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涵的意义。
这种方式多半用在汉译英里。
2、省译法:这是与增译法相对应的一种翻译方法,即删去不符合目标语思维习惯、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词,以避免译文累赘。
增译法的例句反之即可。
例如:(1) You will be staying in this hotel during your visit in Beijing.你在北京访问期间就住在这家饭店里。
(省译物主代词)(2) I hope you will enjoy your stay here.希望您在这儿过得愉快。
(省译物主代词)3、转换法: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和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因此英译汉时经常有必要改变表达方式,使译文通顺流畅、地道可读。
这种变通技巧就是转换法(shift of perspective)。
4、合并法: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英译汉时有时直译原文就会使译入语读者感到费解,甚至误解。
这时,就有必要借用汉语中意义相同或相近、且具有自己鲜亮文化色彩的表达法对原文加以归化。
归化翻译法常用于处理某些英语成语、典故、形象词语等一类文化色彩较浓的表达方式。
恰倒好处地归化可以使译文地道简洁、生动活泼,便于译入语读者理解和接受。
翻译技巧的掌握帮助我们更好融入世界,翻译为我们搭起了各国之间的桥梁,翻译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为了培养更多的翻译人才,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始终保持专业、革新、开放的理念,精心打造全国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施行基地和全国跨语言跨文化培训服务综合平台,为中国走向世界架桥铺路,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奉献。
2英语翻译学习技巧注意事项一. 翻译的技巧没有技巧,只有一个熟字。
华罗庚说过,"苦干猛干埋头干,熟能生出百巧来'。
语法根基深厚,词汇量大,对专业词汇掌握得熟,自然就能驾轻就熟,怎么玩儿怎么转。
论汉英翻译中的语言变通
论汉英翻译中的语言变通【摘要】:山西民间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其内容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等各个方面。
山西民间文学作为山西地方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反映了山西人民的文化传统和道德情操,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特质一脉相承。
然而,目前山西民间文学的英文翻译资料数量极少,且质量不佳。
如何将民间文学所蕴含的各种文化元素,如历史背景、文化色彩、地域色彩等内容进行有效的译介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因而本篇翻译实践报告将以山西民间文学材料的翻译实践为基础,以高健教授的“语言个性理论”为指导,探讨民间文学翻译中的语言变通问题。
本篇报告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任务描述,第二章任务过程,第三章案例分析,第四章实践总结。
报告提出民间文学具有文化性、模糊性、形象性等文本特点,根据“语言个性理论”,民间文学的翻译可采用语言变通的翻译策略,主要体现为词汇的变通、句式的变通,以及篇章结构的变通。
这样,一方面可以尽量保全原文的文化色彩,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译文对于目的语读者的可接受性,使民间文学的翻译文本具有较高的可读性。
【关键词】:山西民间文学语言个性理论语言变通【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H315.9【目录】:中文摘要6-7ABSTRACT7-8第一章任务描述8-91.1背景介绍81.2理论依据8-9第二章任务过程9-112.1译前准备92.2翻译过程92.3质量审校9-11第三章案例分析11-173.1民间文学的文本特点11-123.1.1文化性11-123.1.2模糊性123.1.3形象性123.2民间文学的翻译策略12-173.2.1词汇的变通12-133.2.2句式的变通13-143.2.3篇章结构的变通14-17第四章实践总结17-19附录19-48参考文献48-49致谢49-50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50-52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从语言逻辑角度分析英汉翻译中创造性变通的途径
(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 , 江苏 镇江 2 1 2 0 0 3 )
[ 摘
要 ]语言的逻辑差异 决定 了译 者在进行 英汉翻译 时需要进 行创造性 变通 , 本文 由此 出发 , 通过分析 英、 汉语 言的
逻辑差异在 句法结构和表 述形式上的具体表现 , 总结 出翻译过程 中创造性 变通的三种 具体途径 , 以期 为翻译 实践研 究 提 供一 些参 考。 [ 关键词 ]语 言逻辑 ; 英汉翻译 ; 创造性 变通
语 言 逻辑 即指 自然 语言 中所 包 含 的逻 辑 , 具体 来 语 “ y o u ” 之 后 。根 据 汉 语 表 达 的 逻 辑 思 维 , 主 体 行 为
说, 它是 指 自然 语 言 中具 有 的 逻辑 形 式 、 表 达 的逻 辑 的标 志 即状 语 应 紧靠 在 谓 语 之 前 , 因此 , 译 句 中 的状
因此 , 笔者认为 , 译 者 在 翻译 中 的创 造性 变 通需 要 以 的连 接主要 依靠 单 词 的形 态 变化 以及 关 系词 ( 如 连 接
语 言逻 辑规 律 为依 据 , 在正 确理 解 原 文 的基 础 上进 行 词 、 介词 、 助词 等 ) 的使用 来 实现 。而 “ 意合 ” 则是 汉语
一
致 的句 意表 达 。
( 二) 表 述形 式的 差异
英 语 和汉语 表 达 的 本 质差 别 在 于英 语 以 形 合 为
表 达形 式 以及 语言 表里 转变 等 , 这 些转 变 无 一 不需 要 主 、 汉 语 以意合 为 主 _ 4 J 。“ 形合 ” 是英 语 表达 的显 著特 遵 循英 汉 两种 语言 正确 表述 的逻 辑形 式 和 逻 辑要 求 。 点, 具 体体 现 为 , 英 语表 达 中词 与词 、 句 子 与 句子 之 前
中英互译中的一一对应
中英互译中的一一对应是指翻译过程中,源语言(source language)中的每个词汇、短语或句子在目标语言(target language)中都有一个对应的翻译。
这种翻译方式常常被认为是最直接、最准确的方式,因为翻译者试图在两种语言之间建立一种完全等同的关系。
然而,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并不总是存在,因为语言之间的差异和复杂性使得完全的一一对应变得困难。
首先,语言的复杂性使得翻译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灵活性。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这些差异使得翻译过程中需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传达相同的意思。
此外,文化背景、历史背景和语境等因素也会影响翻译的准确性。
因此,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通,以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其次,翻译的目的和语境也会影响翻译的方式和方法。
有些情况下,源语言中的一些词汇或表达方式可能无法在目标语言中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者可能需要使用目标语言中的同义词、近义词或不同的句式来传达相同的意思。
这种变通的方式可以让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境。
最后,翻译过程中还涉及到语言的适应性和创造性。
有时候,翻译者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读者的接受程度和文化背景,选择更加适应目标语言表达习惯的翻译方式。
同时,翻译者也可以在遵守目标语言语法规则的前提下,进行创造性的翻译,以使译文更加生动、有趣或具有说服力。
总之,中英互译中的一一对应并不是完全存在的,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通,以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境。
同时,翻译者还需要考虑到读者的接受程度和文化背景,选择更加适应目标语言表达习惯的翻译方式,以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翻译中的“语言变通”—以本学期翻译作业为例“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翻译本身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复杂活动更是如此。
翻译不仅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
非有强大的双语功底,才能自由翱翔于译海的天空。
关于翻译的本质、翻译的技巧、翻译的策略、过程等等。
国内众多译界名家有着诸多精辟见解。
杨绛在她的名篇《失败的经验》中,曾经把翻译的过程仔细剖析。
她说:“翻译包括三件事:(一)选词;(二)造句;(三)成章。
”金圣华教授认为,“翻译必须慎言慎行,掌握分寸,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方能在翻译的重重险阻中立于不败之地。
”余光中教授认为。
“白以为常,文以应变,即在白话文的译文里。
正如在其创作一样,遇到紧张关头,需要用非常句法、压缩字词等,则用文言来加强、扭紧、调配,当具功效。
”思果认为,“如若学翻译,功夫在翻译外。
”当然,还有很多名家诸如钱钟书、老舍、林语堂、傅雷等对翻译之见解颇为精妙,在此不一一列举。
关于翻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然其做好翻译之精髓是一致的,即夯实的中英文功底,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的变通。
本文就本学期翻译作业为例,通过译文比较,来探讨翻译中如何实现“语言变通”,从而原汁原味的翻译出原著的精髓、本质。
(一)句法比较结构与翻译策略英语是典型的“主谓一致”型的句子形式,以“主谓结构”来控制句子的语义信息与形式要素,具有明显的树式结构。
汉语句子是典型的“话题+说明”型的句子形式,以语段意义及内在逻辑关系来控制语言组织,具有明显的竹式结构。
因此,英汉句子翻译中,要注意分析原文的句法性质和表现形式,明确“主谓”结构,梳理语义信息的次序与层次,再以汉语灵活多样的句子形式以及逻辑表达习惯加以传达。
在汉英句子翻译中,首要认为是确定原文语义内容所代表的主谓关系,选择适当的词语类型作为英语句子的核心主谓成分,再配以灵活的句式类型,有效传达原文语义内容。
例一原文:最打动她的,是“这会是个德国公司”:在德国建厂、产品由德国工人制造、聘用德国管理层,由本地研发中心为欧洲客户量身定做产品。
选自《三一重工的“双子塔”》这是汉语典型的“流水句”,不存在主干结构,是开放性的,以意合为主。
前后语义连接紧密,而且主语变化丰富,但没有外在语言形式标记。
相反地,在英语表达中,这种信息的流水式组织就要有所调整,其核心是要保证英语句子的“主谓一致”这一关键因素。
译文A:What she liked most was that this would be a German company: located in Germany, with products made by Germans and the company managed by Germanys, and making tailor-made products for European customers.译文B: What impressed her most is the idea that this will be a German company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s: the factories are built in Germany, the products are made by Germans, the management is Germans, and the local R&D center customizes products for customers.这句话中文很简单,要翻译成英语却没那么简单。
就译文A和译文B而言,稍有英语基础的读者就会看出,优劣分明,高下立判。
译文A翻译十分精妙,充分考虑到了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主+谓”结构,汉语“话题+说明”结构;通过确定句子的主语和谓语,辅之以过去分词结构、独立主格结构和动名词结构。
使得句式紧凑,是地道的英文表达。
而译文B对原文唯唯诺诺、亦步亦趋,不敢偏离半步。
完全按照汉语的句法结构直译,读起来罗嗦不已。
且不说语篇衔接不连贯,单单读起来就让人觉得很累,中式英语尽显其中。
多为简单句,直译过来,译者完全忽视了英汉两种语言后面的思维模式的不同。
就语义来讲,整体而言,英语词义比较灵活,词的含义范围比较宽,比较丰富多变,词义对上下文依赖性比较大。
而汉语词义比较严谨,词的含义范围比较窄,比较精确固定,词义的收缩性和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大。
上述例子中。
原文中“最打动她的是”这句话的翻译考验译者的翻译水平。
初学翻译者,一看到“打动”就会想到“impress”,很多人喜欢对号入座,就像一看见“share”就译成“分享”,一看见“success”就译为“成功”。
而原文中的“打动”并非是印象深刻的意思,而是作者最喜欢的一点理由的意思。
译文A深入挖掘了作者的意思,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翻译为“what she likes most”十分贴切,而译文B完全按照原文直译,不加任何思索,殊不知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词汇在很多情况下无法一一对应。
这个时候就需要译者强大的双语功底,并进行适当的转换与变通。
所以作为译者必须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才能做好翻译。
其次,就句法而言,原文为4个独立小句,多个主语。
译文A处理为一个语义十分紧凑、结构层层叠加的句子,十分符合英语句子向右闭合的特点。
英语的句子可以无限往右延伸,喜欢尾重(end-weight),要求“头轻脚重”,通常主语套从句,从句中套从句,句子联系十分紧密,逻辑十分明显。
这也反映出英语重曲线思维,汉语重直线思维的特点。
译文A完全体现了这些特点,而译文B则完全忽视了这一点。
最后,就语篇连贯而言,译文A句子和句子之间衔接十分妥当,而译文B缺乏语义连贯,更谈不上衔接。
汉语通常采取一种全程演绎式的铺叙法,英语则在大多数情况下采取归纳式,避免整体铺叙。
译文B在翻译时没有注意到这两种语言的特点,而产生出了不合格的译文。
曾经看过香港著名翻译家金圣华教授写的翻译散文。
文中就提到了一个例子。
譬如说,“she never shares her feelings with her mother”一句,初学者一般翻译为“她从来不跟她的母亲分销她的感觉”,这一句经过教授“点烦”之后,变成了“她从不跟母亲谈心”15个字减成了8个,确实简洁不少,符合汉语的地道表达。
金教授认为中国语文简约精致,译者应该“点烦”,不必“添烦”。
汉译英英尽量做到这一点,并考虑到地道汉语的表达,而不是让欧化语句大行其道。
一个刚做翻译的入行者,一看到原文,就抓住一字一词,绝不放松,这样译出的文字,必不堪卒读。
而一位译坛老手,不必自囿于原文的表面意义、句法结构及行文次序、句法结构及行文次序,只要懂得掌握文中的深层意义及风格氛围,就可以译得行云流水,挥洒自如。
(二)文化比较与翻译策略语言不仅是交际个思维的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不同的语言所反映的是不同名族的心理思维、历史文化以及宗教信仰。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思想、意识、观念都是文化的反映,由于各民族的文化内涵不同,同一词、句对于不同文化环境的人来说,所表达的概念也就不同。
中英文化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的各个层面上有其特点,对语言的运用表现出独特性。
在翻译时,源语语言的某些表达在译入语中没有现成的表达与之对应,以至于形成语言上的“真空”地带及文化的空缺。
文化缺省时跨文化交流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一方面要洞悉原文中的文化缺省,另一方面还要对译语读者的知识结构做出正确的判断,合理的定义自己与读者之间的文化知识和语用前提。
对于那些给译语读者造成意义真空的文化缺省,译者有责任采取恰当的方式来加以解决。
例二原文: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煽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选自《莫言诺贝尔获奖演讲稿》译文A:But Mother, who had bound feet, could not run; she was caught and slapped so hard by the watchman, a hulk of a man, that she fell to the ground. The watchman confiscated the wheat we’d gleaned andwalked off whistling.译文B: My mother was a woman with bound feet, she couldn’t run fast and was caught. The big and tall guarder gave her a slap in the face, leaving her shaking body falling down the ground. He confiscated the wheatear we had picked, whistling and stalking off.这里的“小脚”是中国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如果直译成“small feet”,会让人不知所云,造成原文意义流失,但翻译成bound feet,外国读者也不一定能够理解。
这里可以采取文内补偿法,即在文内添加解释性成分,不借助解释,或者文外补偿法:在文外直接带入源语的文化现象,在文外加注释。
在莫言诺贝尔获奖演讲词中出现过类似的中国特有的文化词汇或文化现象,如,“集体地”“拆迁”等等,类似这种,可以采取以上办法。
对比译文A和B,很明显,译文A句子衔接紧密,句意连贯,多小词短句,同位语及善用英语的后置定语结构。
显得十分简洁生动。
而译文B衔接不够紧密,第一句主语是my mother,第二句句子主语变成了the guarder。
多独立短句,语意不够连贯。
明显译文A更胜一筹。
其中,“我母亲跑不快”译文A翻译为“could not run”而译文B翻译为“could not run fast”这里就要考虑到英文的run和中文的“跑”是不是对应的。
词典中“run”的定义为“move fast with one’s feet”,这里跑不快应该是说,母亲不能快速移动的意思。
故译文A的翻译是合理的。
英文本身run就有move fast的意思,故不需要再加一个fast了。
类似这样的该文中还有几处,如“我九十岁的老父亲”这里就不能翻译成“my 90 -year- old old father ”,因为90岁已经是老人了,就无需翻译为old father 重复罗嗦了。
例三原文: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
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