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语文学科期末考试试题.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解析)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示..,是应对一切变化、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保证。
①回顾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稳经济、促发展,战贫困、建小康,应变局、化危机,我们之所以能够攻克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险阻,创造一个又一个令人____的人间奇迹,关健..就在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畏前路,____向前进,②凝聚起了亿万人民的一往无前之智、应变求变之力、攻坚克难之勇。
实践充分证明,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
我们靠团结奋斗创造了辉煌历史....,更要靠团结奋斗开辟美好未来。
今天,③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越是接近目标,越是形势复杂,越是任务艰巨,越需要广泛凝心聚力,越需要各方面____。
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④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动员起来,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形成亿万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我们就一定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____、仰帆远航....。
1.文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标示B.关健C.辉煌历史D.仰帆远航2.下面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翘首以待风雨兼程同仇敌忾劈波斩浪B.刮目相看风雨无阻勠力同心乘风破浪C.翘首以待风雨兼程勠力同心劈波斩浪D.刮目相看风雨无阻同仇敌忾乘风破浪3.文中有四个标序号的语句,其中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的一句是()A.①B.②C.③D.④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在《红楼梦》第一回,作者记述了“石头”对空空道人所说的一段话,这段话将自己这部“石头所记”与中国古典小说史上那些“历来野史”“风月笔墨”“才子佳人”“之乎者也”等现象一一对比,反思历来小说之流弊,反复呈示自己的《石头记》“不借此套,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叙述“我这半世亲见亲闻”,“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等无不在以小说谈小说,以小说省思小说,成为我国古典小说中“元小说”的杰出范本。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语文是很重要的一门课程,以下是我在期末驾临之际为大家整理有关中学二年级的语文期末考试题和答案分析,欢送大家参阅!高二语文期末试题第一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题3分)1.以下加点词语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诘(jié)难玷(diàn)辱祈(qí)求长吁(xū)短叹B.憎(zēng)恶穴(xuè)位坍(tān)缩三闾(lǘ)大夫C.诏(zhào)书晕(yūn)厥潜(qiǎn)能春色撩(liáo)人D.框(kuàng)架挫(cuō)折平仄(zè) 涸(hé)辙之鲋2.以下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逾期揄扬情分安份守己B.梗概开掘崛起如哽在喉C.猖獗昏厥大放厥词一蹶不振D.侧隐怂恿逸兴遄飞自命非凡3、以下各句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这有什么不成体统的?”我问,“让他们尽管骑自行车,快开心活地玩一阵好了。
”B. 一般的状况,或许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C.譬如田园诗——不是浪漫主义奇妙地恋爱自然,而是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有人认为是中国诗的特色。
D.下面是中心电视台“面对面”访谈节目的片断,受访者张积慧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非典型性肺炎”病区护士长。
4、以下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二战期间的日本法西斯暴行令人发指,二战完毕后,中国及亚洲其它各国人民以德报怨,对日本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厚与善意。
B.浙江省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委员指出,科研评价、工程评审等活动本应当由专业的学术团体来担当,但目前政府部门那么往往越俎代庖。
C.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宏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同时他又以高山景行的人品,为这个世界树立了一个道德楷模的形象。
D.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会正式对外发布了评比结果,作家贾平凹、迟子建、周大新、麦家产仁不让地荣获本届茅盾文学奖殊荣。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解析)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远在历史时期的初期,黄土高原到处都是森林或草原。
由于农业发展,平原旷野逐渐开垦为耕地。
陕西省中部泾渭两河下游,山西省西南部汾河和涑水河之间以及河南省西部伊洛两河河谷都是这样成为文化最早发达的地区的。
这当然会使有关的森林草原受到一定的破坏,不过这在黄土高原上所占的比例不算太大,还不至于有太大影响。
到战国后期以至秦汉时期,破坏的地区就相继扩大。
当时秦国向西北扩展主要就在泾河上游,当地草原转变成农耕地区,此后由于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两方势力在黄土高原北部互相消长,农田和草原就不免相应地随时改易。
每一次变迁都引起生态平衡的失调。
森林遭受破坏自然与发展农业有关,因为破坏了森林就可空出土地从事耕种,这只是其中的一端,其他如伐取材木当作薪柴等,都会使林地缩小或消失。
不过在历史时期的早期,这样的破坏程度是相当微小的,甚至是无足称道的;随着时移岁易,就愈益严重。
大致说来,黄土高原森林遭受破坏,可以分为四期:第一是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一开始,还说不上有什么大规模的破坏,到了后期,现在陕西中部和山西西南部等所谓平原地区的森林,绝大部分都受到破坏,林区明显缩小;第二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上述的平原地区的森林,受到更为严重的破坏,到这一时期行将结束时,平原上已经基本没有林区可言了;第三是隋唐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平原已无林区,森林的破坏开始移向更远的山区;第四是明清以来时期,这一时期,特别是明代中叶以后,黄土高原森林受到摧毁性的破坏,除了少数几处深山,一般说来,各处都已达到难于恢复的地步。
促成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还应该加上历来不合理的农耕制度和耕作技术。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阶级大量据有土地。
一般农民只有少量土地,甚至根本没有土地,因而就不免到处开垦,由于不断的开垦,终于形成了滥垦,把若干根本不适于农耕的土地也都尽量开垦了。
这样滥垦的土地产量不会很高,无法借此解决粮食问题,所以只好更多地开垦,这样就把原来地面上的植被都破坏了。
陕西省西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3
陕西省西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论述类文本阅读①庄子批评仁义礼,古今多数人遂以为他主张不仁不义。
其实庄子的善恶观非常复杂,非直线性思维所能把握。
《庄子·养生主》里有“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以此为中心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察见庄子的善恶观。
而与儒家做比较研究,则可使我们深切认识到庄子的主张。
②儒家总体上是倾向于立名的。
《论语》:“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仁义成了成名的一个必要条件。
客观地讲,儒家对名的这种态度,如果把握不好,就容易倒向为求名而修德,甚至把仁义当成博取名利的敲门砖。
③庄子主张,“为善无近名”。
显然与《老子》“善行无辙迹”相通。
老子此语是说行善非但不能求名,而且要不留痕迹。
庄子认为善行的最高境界是行善而不自知,其次是自知但不留痕迹,故不为人所知。
怀持这样的思想,自然不会求名。
朱熹批评道,为善固然不能求名,但也不能为了避好名之嫌而不去为善。
笔者以为,说庄子“畏名之累己”是合适的,说他为了逃名而不为善并告诫他人不为善,则是误解。
如前所述,庄子不是否定为善,而是否定近名,崇尚为善而不知自己在为善之“上善”。
行善若此之人,才是真正的圣贤。
④“为恶无近刑”一语令古今学人困惑不已,因为它的言外之意似乎是,不犯刑之恶是可以为的。
其实庄子反对的是为大恶。
但世人接受的是“勿以恶小而为之”,所以又批评庄子鼓励人们避重就轻,没有诫人不为“小恶”。
徐复观则辩护道,精神落到现实生活中总是要打折扣的,“为恶无近刑”只是出于无可奈何,不是庄子本义的说法。
对此,笔者并不认同。
实际上庄子认为,人就是人,没必要也不可以被要求成为圣贤;“小恶” 只要对人对己都没有实质性的伤害,就应该加以宽容。
⑤儒者心中时刻盘旋着明确的善恶意识,总想以“善”去“恶”。
庄子则认为,一个人尤其不能自以为善而去指摘他人,《渔父》就将“好言人之恶”视为八疵之一,因为对“善”的过分强调,必使宽容精神渐次遗失,从而对他者造成一些伤害。
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1.下列各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复辟.(pì) 恫.吓(hè) 着.(zhuó)人送还谬种流传能曲能伸B.给.(jǐ)养诨.(hún)名曲学阿.(ē)世互相厮拼背景离乡C.包扎.(zā) 炮.(páo)制呱.(guā)呱坠地翻然觉醒毕恭毕敬D.摒.(bìng)弃骨殖.(shi) 书声琅琅..(láng) 决无妥协共克时艰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米考伯太太告诉我,“她娘家的人”认定,米考伯先生可以_ 破产债务人法,请求释放。
②例如,老古·冯·居利希在自己的枯燥的材料汇集中的确____了能够说明无数政治事实的大量材料,可是他的著作又有谁读过呢!③今天,要____“三害”,要把它们从兰考土地上像瘟神一样驱走,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价。
④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____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
⑤诚然,霍布斯看出了现今的人们对自然的____所作的种种解释的缺点,然而从他自己所作的解释中得出的结论就可看出,他的解释的着眼点也是错误的。
⑥革命导师们____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____,亲自作出了用实践去检验一切理论包括自己所提出的理论的光辉榜样。
A.援用搜集制服制定权力既……又B.使用搜集制伏制订权力既……又C.援用收集制伏制定权利不仅……而且D.使用制服制订权利收集不仅……而且3.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他们从欧美日本回来,只知生吞活剥....地谈外国。
他们起了留声机的作用,忘记了自己认识新鲜事物和创造新鲜事物的责任。
②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表明它们对所看到的恐怖情景是身临其境....的。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1.(3分)D2.(3分)C3.(3分)B4.(4分)按照总分总结构展开论证,首先提出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观点,接着从词义推断、信息捕捉和写作三个方面举例论证,最后阐明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效果。
5.(6分)逻辑错误:①犯了“假二择一”(“虚假两难”)的逻辑错误或改为“这个世界既是干活儿的地方,也是忧心忡忡地闲逛或瞎哼哼的地方”。
②犯了“条件缺失”的逻辑错误或改为“拧脾气要打掉,但不一定会打掉”。
③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或改为“花钱的多少与呆在学校里的好处没有关系”。
6.(3分)D7.(3分)C8.(4分)①提前交代了造桥失败的结果和原因,打乱了叙事顺序,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和可读性。
②已经知道曾祖父造桥失败了,再接着去看他当年本应当意气风发的场景,形成强烈的反差效果,暗示了曾祖父英雄形象的落幕,丰富了他的形象特点。
9.(6分)①曾祖父能带领徒弟和儿子给官家修桥,开采并制作出精美的双龙戏珠图案,这就是一个石匠的荣耀,是可以创造职业生涯巅峰的英雄形象。
②这种气概砥砺着匠人们精益求精,能成就很多能工巧匠。
如祖父孙有元就替曾祖父挽回了造桥失败而丢的面子。
③曾祖父失败了还在儿子和徒弟面前嘴硬,想保留英雄权威;也能深明大义,主动担责,去城里请罪,写出了人性的真实与复杂。
④满身的力气和本领的祖父孙有元,却最终英雄气短,也给我们展现了农村匠人的生存状态与境遇,个体的渺小无法在时代的洪流中彰显英雄本色。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10.(3分)BCF11.(3分)B12.(3分)B13.(8分)(1)桓公生了病,派人召回兹父,说:“你不回来,这将使我忧愁而死。
”(2)晋灵公暴虐,赵宣子屡次进言规劝,灵公憎恶(厌恨)他,派之弥去杀害他。
14.(3分)态度:拒绝。
原因:战前看不上他们的勇气,战斗中以利诱惑他们;阵前杀敌是他们的职责。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高二的学生在准备语文期末考的时候,做份试题是对所学知识的检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二语文期末试题第Ⅰ卷 (阅读题,共57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一词的建构实际上包含着四个层次:一是真实的历史,二是记录的历史,三是传播的历史,四是接受的历史。
“真实的历史”是指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已经逝去的历史人物。
“真实的历史”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唯一性,二是不可重复性。
“记录的历史”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回忆、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比如《史记》。
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和回忆可靠吗?当事人的口述一般来说是可信的,但是,当事人的口述与回忆有时也会存在问题。
比如记忆本身的多寡、误记、有意掩盖和无意选择等;而且,当事人只是历史事件的部分经历者,任何当事人都不可能知道历史的全貌,不可能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过程。
至于历史事件发生的独特背景、原因,更难为每一位当事人所知晓。
这样,当事人的口述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误差。
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差别会更大。
旁观者呢?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吗?有时候恰恰是当事者清旁观者迷。
因为当事者知道事件的真相,知道事件的全过程。
旁观者只凭自己的见闻了解历史事件,而获得见闻的五官常常会欺骗我们。
并非所有眼见都是真实,并非所有耳闻都是真实。
史学家书写“记录的历史”,必然要对自己依据的文献进行选择,没有选择的历史记录是不存在的。
这不仅因为历史事件的本身太复杂、太庞杂,历史文献太复杂、太庞杂,没有选择就无法记写,更由于史学家书写历史的本身必然受到种种制约,这种制约包括政治倾向、价值判断、逻辑鉴别、文艺修养、心理倾向、个人好恶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记载的详略和褒贬。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卷带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 翩翩起舞(piān piān qǐ wǔ)B. 轰轰烈烈(hōng hōng liè liè)C. 悲欢离合(bēi huān lí suō)D. 奋不顾身(fèn bù gù shēn)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参观,我对我国的航天事业有了更深的了解。
B.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C. 他的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是老师和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D. 她把孩子的成绩提高了很多,使她的儿子成为了全班的优秀生。
3. 下列诗句中,不属于唐诗的是:A.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B.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D.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 下列成语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水滴石穿:形容坚持不懈,终能成功。
B. 畏首畏尾:形容做事犹豫不决。
C. 雪中送炭:形容在别人困难时给予帮助。
D. 一箭双雕:形容一举两得。
5. 下列作者中,属于宋代的是:A. 杜甫B. 白居易C. 苏轼D. 王之涣6.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们必须马上解决。
”他说。
B. “你喜欢吃苹果吗?”他问。
C. “我昨天去了北京,今天回来。
”D. “他是一位好老师,我们都很喜欢他。
”7. 下列词语中,字形正确的一项是:A. 突破(tū pò)B. 突破(tū pù)C. 突破(tū pú)D. 突破(tū pū)8. 下列句子中,用词不当的一项是:A. 他勇敢地冲向火场,救出了被困的群众。
B. 她温柔体贴,是大家心目中的好媳妇。
C. 他聪明过人,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D. 他懒惰成性,经常拖欠作业。
9.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这本书像一块磁铁,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沉默寡言(mò)B. 惊愕不已(è)C. 琳琅满目(láng)D. 蹉跎岁月(cuó)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校决定每周开设一节写作指导课。
B.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对我国的农业发展有了更深的了解。
C. 他的书法作品在国内外展览中屡获殊荣,被誉为“青年书法家”。
D. 我国科学家在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
3. 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 这本书我已经读过了。
B. 他非常喜欢听音乐。
C. 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
D. 我们一起去公园散步吧。
4.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月亮升上了天空,好像一个大玉盘。
B. 这座城市的夜景美得像一幅画。
C. 他的笑容温暖得像阳光。
D. 那个孩子聪明得像个小天才。
5. 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准确的一项是:A. 这本书内容丰富,值得一读。
B. 他的演讲富有感染力,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C. 这部电影制作精良,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好片。
D. 他的成绩突飞猛进,让人刮目相看。
6.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上刻有“______”四个字。
7. 《庐山谣》中,“______,青青园中葵”的下一句是“______”。
8. 《离骚》中,“______,扈江离与辟芷兮”的下一句是“______”。
9. 《出塞》中,“______,将军百战死”的下一句是“______”。
10. 《阿房宫赋》中,“______,而不知其所归”的下一句是“______”。
三、阅读题(每题10分,共40分)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论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含答案解析)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王维笃志奉佛,对其诗歌创作不能不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是表面的佛教术语,而是禅境的那种深入到诗人审美意识和骨髓中的空、静、冷、寂的境界,从而形成最能代表士大夫简远、闲淡的人生风格和诗歌风格,使王维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成为与李杜鼎足而立的大家。
禅对王维诗的影响更多的是使诗人的诗得到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审美境界,甚至可以说是开拓了一片新的艺术天地,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一派诗风:空寂、清幽。
王维在社会政治和自然山水中的心情基本是平静的,他消除了对政治与自然的比较意识,因而既没有超越者的快意,也没有失意者的心累。
他的山水诗常常表达一种悟禅得道的瞬间体悟。
王维终身在官场,却能得到入道的超脱。
他将政治功利作为一种生存的方式;而又陶醉于山水田园的自适。
王维精通佛理,并在自然和社会中实践佛理。
在观察自然山水方面,寻得自然万物之真趣。
王维的山水诗以超脱生活为动机,而又回到了生活之中,自然山水在他心中唤起美感,包括自我、自然、社会诸方面的因素,同时又超出了这三者的实际内涵,别具情趣。
王维所处的时代,没有社会恐惧和政治忧患,却有了禅宗的超越哲学。
王维的山水精神,就是在这种宗教信念的支配下,从哲理的高度彻底解决对生存空间与时间的疑惑,使政治、自我、自然三者由分离到合一,而且在生命价值上平衡了政治功名与自然山水的关系,使其山水作品具有无尽的禅趣。
王维的山水审美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习佛参禅生活的一部分。
“他一方面徜徉山林,一方面躬行奉佛,这两者互为依辅地结合在他的生活之中。
他在倾心奉佛时不忘寄情山水,在欣赏风景时又从事佛教修行。
”他的许多山水诗作品就是他隐逸生活的写照。
他的山水田园诗,多追求一种寂静清幽的境界。
王维多次隐居,曾经在嵩山、终南山、辋川等地的山水胜境中生活过,对那里的宁静、优美景色十分喜爱,并有真切的体验,所以他的诗能够创造出寂静清幽的境界。
王维的山水诗充满着禅趣,他生动地传达出了自己微妙的神悟体验,表现了一种以静为终极目的的动静情致。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鲁迅的散文抒情性浓郁,具有能穿透岁月的美感力量。
在那夜气如磐的年代里,鲁迅用他的文章表达对革命者和先驱们的崇仰与缅怀,寄托自己对未来的热烈向往。
深化思绪于曲折的层次中,让思绪在曲折的逻辑中出奇制胜地推演,这是鲁迅散文抒情的主要特点。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是在“说(写)”还是“不说(不写)”之间徘徊,往返起伏。
这构成了整篇文章内在的心理线索,也形成了“文气”的跌宕。
鲁迅的内心始终交织着两种情感欲求:一方面是情感喷发的冲动,另一方面却是克制激情的欲求。
正是这情感的喷发和反抑的内在冲突所形成的张力,赋予了鲁迅情感表达形式上一波三折的曲折性。
如第一节所显示的:将欲发,又觉“无话可说”;仿佛已是“痛定之后”,却因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平添阵阵“悲凉”;决心显示“最大哀痛”,又顾及于“非人间”的“快意”;直至无可逃遁,才拼将一腔悲痛,全数掷出,化作灵前至哀至烈的声声哭诉。
情感的热流与冷流交错对流,汇合成了心灵的大颤动。
将感情渗入叙事,在极平静的叙述中,表现出最强烈的感情是鲁迅散文抒情的又一个特点。
他并没有身临其境,却能以雄辩的细节,描绘出现场感,把节制的情感释放出来。
这就把新闻报道的摘录变成了中国历史家所强调的“实录”,变成了春秋笔法的“寓褒贬”,没有直接的判断,义愤尽在叙述之中。
极强烈的情感包裹沉淀在极严峻冷静的写实中,出之以中国气派的简洁凝练,也就构成了鲁迅前期作品所特有的美学风格。
它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中国革命的艰难和中国知识分子选择道路的艰难。
鲁迅还善于运用多样的抒情手段,形成丰富多变的抒情风格。
他的情感,有时如火山奔突,瀑布直流;有时如清泉流水,细波微澜;有时又如深山幽谷,沉郁顿挫。
如果说在《记念刘和珍君》里,汪洋恣肆的激怒与哀痛,形成了诗意汹涌的感情波涛;那么,在《为了忘却的记念》里,却把那动人心魄的感情力量蕴藉在心,出之于笔端的,是深沉的纪实。
高二年级期末语文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瞠目结舌(chēng)B. 遮天蔽日(zhē)C. 妙手回春(mào)D. 风和日丽(hè)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且还在体育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B. 我对他的建议表示赞同,并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合理的方案。
C. 她在比赛中失利后,情绪低落,一直无法振作起来。
D.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几乎涵盖了所有领域的知识。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正确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跑得像一阵风。
B. 那座山就像一把利剑刺破了云层。
C. 他的笑声像夜莺一样动听。
D. 他的眼神里充满了坚定。
4. 下列词语中,不属于成语的一项是:A. 雪中送炭B. 狐假虎威C. 莫名其妙D. 一丝不苟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们必须认真对待。
”B. “这本书非常有趣,我一口气读完了。
”C. “他非常聪明,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D. “昨天晚上,我梦见自己成为一名科学家。
”6. 下列诗句中,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是:A.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D.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7.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第一小说”。
B. 《西游记》是吴承恩所著,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故事。
C.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所著,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曹操、刘备、孙权三家的争斗。
D. 《水浒传》是施耐庵所著,以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为背景,讲述了宋江等一百零八位好汉的故事。
8. 下列词语中,含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恍若隔世B. 青出于蓝C. 水滴石穿D. 满城风雨9.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工作认真负责,像老黄牛一样。
高二期末必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瞒天过海(mán tiān guò hǎi)B. 炯炯有神(jǐng jǐng yǒu shén)C. 毛遂自荐(máo suí zì jiàn)D. 震耳欲聋(zhèn ěr yù lóng)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B. 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热爱劳动,是老师的好帮手。
C.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
D. 她的歌声清脆悦耳,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3.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星星点点,闪烁着希望的火花。
B. 他的眼神里充满了坚定和信心。
C. 这座城市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D. 他像一匹黑马,在比赛中脱颖而出。
4. 下列各句中,句式正确、表达清晰的一项是:A. 我觉得这部电影非常好看,因为里面有很多感人的情节。
B. 这本书内容丰富,有很多值得学习的知识。
C. 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D. 你看,那边的风景多美啊!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这个苹果真好吃!”小明高兴地说。
B. 小明说:“这个苹果真好吃!”C. “这个苹果真好吃!”小明说。
D. 小明说:“这个苹果真好吃,”6.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脸色变得铁青。
”(铁青:非常愤怒)B. “他非常健谈。
”(健谈:善于谈话)C. “她的成绩突飞猛进。
”(突飞猛进:形容进步非常快)D. “他的话让我感到很惊讶。
”(惊讶:感到奇怪)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正确的一项是:A. “这本书很有趣。
”(有:表示存在)B. “他非常喜欢这项运动。
”(很:表示程度)C. “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语文高二期末考试试卷
语文高二期末考试试卷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文言文材料)1. 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2.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3. 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
4. 描述文中人物的特点。
5. 论述文中所反映的历史背景。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6-10题。
(现代文材料)6.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7. 分析文章中使用的主要修辞手法。
8. 论述作者通过文章传达的情感。
9. 根据文章内容,提出你的观点。
10. 评价文章的写作风格。
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1-15题。
(诗歌材料)11. 描述诗歌的意境。
12. 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
13. 论述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14. 评价诗歌的艺术价值。
15. 根据诗歌内容,创作一首现代诗。
四、作文16.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作文材料)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清晰,语言流畅。
五、语言知识与运用17-20. 完成以下题目。
(语言知识与运用题目)六、附加题21. 请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和体会。
(注: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实际试卷应包含具体的文章材料和题目。
)【结束语】本次语文高二期末考试试卷旨在全面考察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作答,展示出自己的学习成果。
同时,也希望通过考试,激发同学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祝同学们考试顺利!。
天津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天津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总分评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年轻一代虽然不如现在的成年人稳健干练、经验丰富,但年富力强,蒸蒸日上,其势无比,前途无量,孔子对“长江后浪推前浪”的人才交替规律深信不疑,所以他断言“()”。
相反,人若到了四五十岁这个本该学有所成、业有所树的年龄,却仍寂寂无闻,那就不值得惧怕了。
由于个人的资质、兴趣、才能千差万别,所成之名也就各不相同。
换言之,在哪方面有所成就,要因人而异,不可(),更不能邯郸学步,践人后尘。
孔子善于因材施教,根据人的资质、禀赋、性格等的不同来循循善诱。
他经常借弟子侍坐之机,询志并评志,随时对弟子进行()、引导和鼓励。
____。
孔子设课多门、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弟子的成材广开门路。
在孔子的精心培养下,门徒们多能根据自身特点,扬长避短,有些逐渐成为出色的人才、闻名全国的人物。
孔子主张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踏实勤奋地进德修业,培养真才实学,忌沽名激进,要使实际的德才与名望相符合。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后生可畏勉为其难指点B.后生可畏急功近利指教C.后来居上勉为其难指教D.后来居上急功近利指点2.下列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孔子利用这种询志评志的方法,促进了弟子之间的互相学习、砥砺,同时也加深了对弟子们的了解,便于相机教导B.孔子利用这种询志评志的方法,便于相机教导,加深了对弟子们的了解,同时也促进了弟子之间的互相学习、砥砺C.这种询志评志方法使孔子促进了弟子之间的互相学习、砥砺,同时也便于相机教导,加深了对弟子们的了解D.这种询志评志方法使孔子加深了对弟子们的了解,便于相机教导,同时也促进了弟子之间的互相学习、砥砺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节选自《礼记·大学》。
高二期末语文考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殚精竭虑(dān jīng jié lǜ)B. 恣意妄为(zì yì wàng wéi)C. 恍若隔世(huǎng ruò gé shì)D. 豁然开朗(huò rán kāi lǎng)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日益提高。
B. 在这次比赛中,他的表现得到了教练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C. 由于天气原因,原定的活动被迫取消。
D.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决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3. 下列词语中,与“锦上添花”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 画蛇添足B. 好上加好C. 指鹿为马D. 亡羊补牢4. 下列句子中,使用成语正确的一项是:A.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如获至宝。
B. 他的演讲激情澎湃,令人热血沸腾。
C. 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班级的佼佼者。
D. 他的观点与众不同,独树一帜。
5. 下列句子中,使用比喻手法正确的一项是:A. 她的笑声如春风拂面,让人心情愉悦。
B. 这本书内容丰富,像一座宝藏。
C. 他的话犹如一把利剑,刺痛了我的心。
D. 这座城市的夜景美如画,犹如仙境。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6. 《沁园春·雪》中,“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描绘了一幅_______的壮丽景象。
7.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的感慨。
8. 《己亥杂诗》中,“_______,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表达了诗人对人才的期望。
9. 《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_______的思想。
10. 《出师表》中,“_______,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达了诸葛亮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
(完整版)高二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什么是公德与私德?关于公德,我们可以很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在公共领域中的道德;私德,就是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道德。
公德和私德作为道德行为,我们往往注意的是作为道德主体的精神状态,即他是否有良好的道德操守与信念。
但是公德与私德不仅仅是伦理观念问题,还包含着公共舆论、包括着社会的公私域状态,以及相应的制度。
大约一个世纪前,梁启超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判断:“中国,……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
”在国人的伦理行为和生活中,有一个很矛盾的现象,就是在血缘亲情生活圈子当中,非常注重自己如何做人,注重自己成为人际关系很好的人。
他很注重自己的形象,而且在待人接物和进退出处当中,都很精心。
但这种对自己亲人的孝顺、甚至是舍身的道德品质,一旦脱离血亲的家庭结构、家族结构,进入一个陌生人的天地,也就是他人的环境中,它往往会产生不易察觉的另一方面:对他人的冷漠和自保。
今天与陌生人交往的国人,当发生和自己没关系的事件时,往往表现出冷漠、旁观的倾向。
另一方面,像挤车、抢位子时,则是以为不挤、不抢会吃亏,表现出自保的心理。
实际是缺乏公共道德,也就是梁漱溟所指出的缺乏公共交往生活习惯。
所以,中国传统社会的公共伦理,就是以血亲为辐射中心放大扩展开来的亲族关系伦理。
血亲伦理,因人而异,是“对人不对事”的具体权变伦理,而不是“对事不对人”的原则性伦理。
归结起来,就是私人关系的道德优先于社会公德。
中国的传统伦理实际上是把中国的关系学、私人关系学混为一体。
而超出私人关系的公共关系,一方面作为私人关系的延伸放大,另一方面,如果不能涵摄,也要把它放在其次的地位。
关于公德有必要强调三点:现代公德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无私。
公德的前提是现代个体人格。
他有他的自由的信仰,自主的选择。
因而不是从集体方面对个人单方面的规定,而是个人自由的选择,因而这样一个主体和自觉选择的道德,实际上不是传统集体主义文化语境中意指的公德。
高二期末测试卷语文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B.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C.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D. 落花流水,春去也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对这次考试充满了信心,但结果却令人失望。
B.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C. 虽然天气很冷,但我还是坚持每天锻炼身体。
D. 她在比赛中取得了第一名,这是她多年努力的结果。
3.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息息相关B. 倾盆大雨C. 鸿鹄之志D. 鸿毛小事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昨天去了北京,今天回来了。
”B. “我爱我的祖国,我爱我的人民。
”C. “昨天晚上,我和朋友们一起去了电影院。
”D. “这本书很有趣,你一定要看看。
”5.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B.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描写了宋江领导的梁山好汉的故事。
C.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辛历程。
D.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主要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6. 下列名句中,出自《离骚》的一项是:A.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B.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 千里共婵娟。
7. 下列词语中,没有比喻义的一项是:A. 暗箭伤人B. 雪中送炭C. 美中不足D. 狐假虎威8. 下列句子中,没有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B. 雨打芭蕉,心烦意乱。
C.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D.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9. 下列词语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鹊桥仙B. 玉宇澄清C. 琼楼玉宇D. 红尘滚滚10.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成语的一项是:A. 他在比赛中大放异彩,成为了焦点人物。
B. 她的聪明才智令人叹为观止。
高二语文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高二语文期末测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共10分,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应届(yīng)绽放(zhàn)蓓蕾(bèi)鞭笞(chī)B.徇私(xùn)气氛(fēn)良辰(chén)包扎(zā)C.卓著(zhuō)连累(lěi)游说(shuì)砒霜(pī)D.应届(yīng)绽放(zhàn)蓓蕾(bèi)鞭笞(chī)答案:D解析:A项,蓓蕾(bèi)应读(pèi);B项,气氛(fēn)应读(f èn);C项,卓著(zhuō)应读(zhuó)。
故选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暮霭耸入云天溃于蚁穴切磋磨合B.辞赋皇天后土融汇贯通集腋成裘C.诟病老马识途惊群动众能言善辩D.端详防患未燃崭露头角变本加厉答案:C解析:A项,溃于蚁穴—防患未然;B项,融汇贯通—融会贯通;D 项,防患未燃—防患未然。
故选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新版《金瓶梅》被指失原著神韵网络评论认为与《红楼》比肩是笑话。
B.我们真诚地希望常青能知难而退,放弃跳槽的想法。
C.在某些传染病暴发初期,医学专家最感左右为难的是决定如何用药和如何下药。
D.我们家住在一楼,没有电梯,上下楼很不方便,但没有办法,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这一现实。
答案:A解析:B项,“知难而退”原指作战要见机而行,不要做实际上无法胜任的事;后指知道事情困难就主动退却;C项,“左右为难”左也为难,右也为难,不能这样,又不能那样;形容无论怎样都有难处;D项,“无可奈何”指事已如此,想挽回已无能为力。
故选A。
小学二年级语文期末测试卷一、书写端正,仔细答题1、看拼音写词语注意:同学们要认真读拼音,规范书写。
(1)春天来了,花园里开满了()色的鲜花。
(2)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得了许多新知识。
(3)课间活动时,同学们在操场上()意地玩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期末考试试题.本试卷共页,分四个部分。
满分分,考试时间为分钟。
请考生按规定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卷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分).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分).我极抱歉的是,由于篇辐的限制,我不能对于那些慷慨(ǎ)帮助我的自然学者一一表示谢意,其中有些是不相识(í)的。
.成熟的荔枝,长在树头,当然看不清它壳(é)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说它是“绛囊”“红星”“珊(ā)瑚珠”,都很逼真。
.大大小小几何形的麦田将原野均匀分割,种(ò)粒的全部能量转化为垄(ǒ)间破土而出的禾苗,它们将在秋天成熟,连绵不绝,设下朴素的宴席。
.粤(è)中造船厂历经新中国工业化进程艰幸而富有意义的历史沧桑,特定年代和那代人艰苦的创业历程,沉(é)淀为真实并且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甲】有些人生活中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拼命积累财富。
有人甚至成了一只“人肉陀螺”,永远围着金钱在“转”。
【乙】因为被金钱遮蔽了双眼,他们对自己的社会责任,是熟视无睹、置若罔闻、不屑一顾的;他们对人性中的感触、感受和感想更是漠不关心。
【丙】对此,他们的亲人,心里会有委曲;他们的朋友,也颇有微词。
.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分).遮蔽.甚至.漠不关心.委曲.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分).甲.乙.丙.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分).虽然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宝藏,传承的历史源远流长,影响的范围遍及全球,但无须讳言,弘扬传统文化仍然任重而道远。
.据说,为历代书法家心驰神往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手迹,却因唐太宗李世民的“个人爱好”而带入他的陵墓,永不见天日了。
.中央电视台报道,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和统计的结果显示,浙江省的“五水共治”行动带给了这个经济发达省份更美的自然环境。
.司马迁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在漫游天下的同时,始终注意整理、搜集、编写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考订事实,考察兴亡的规律。
.用一句话概括漫画《你这个人是不是真的?》的寓意。
(分).下面这首《许愿》是今年去世的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作品。
请你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补写第二、六节的空缺部分。
要求:①符合作品主题;②语言连贯、准确、生动;③句式结构保持一致。
(分)许愿让所有的鸟都恢复自由回到透明的天空不再怕有毒的云雾和野蛮的烟囱让所有的鱼都恢复自由▲▲▲让所有的光都恢复自由回到热烈的眼睛不再怕僵硬的面孔和冷漠的表情让所有的爱都恢复自由回到充满的心胸不再怕白昼的孤独和夜晚的噩梦让所有的手都恢复自由回到欢迎的形状不再握仇恨的拳头握亲切的手掌让所有的手都恢复自由▲▲▲二、现代文阅读(共分)(一)阅读《〈物种起源〉绪论》片段,完成题。
(分)()关于“物种起源”,如果一个自然学者,对于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分布、地质上的连续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加以思考,就可能得到如下的结论: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
然而这样的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也还是不充分的,除非等到能够说明世界上无数的物种曾经是怎样变化以获得如此完善地、正当地引起了我们赞叹的构造和相互适应。
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唯一可能原因归之于如气候、食物等等外界条件,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我们以后会论述到。
但是要把像啄木鸟那样的构造,它的脚、尾、嘴及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下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条件是不合理的。
又如槲寄生的情形,它从某几种树木吸取养料,它的种子必须由某几种鸟为它传播,它的花雌雄分开,绝对需要借某几种昆虫的帮助,把花粉从一朵花带到另一朵花上。
如果说这种寄生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数种不同生物的关系,是外界条件或植物的习性导致的结果,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所以,洞察变化和相互适应的方法是极其重要的。
我开始观察的时候,便觉得细心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会给了解这个难解的问题提供最良好的机会。
结果没有使我失望,我经常获得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的知识,虽然不完备,却能给研究提供最良好的和最安全的指导。
此项研究虽然通常为自然学者们所忽略,我却要冒昧地表示我对于它的高度价值的确信。
.对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项是(分).自然学者得出这结论是因为存在生物的胚胎关系、地理分布等事实。
.由于结论的根据不充分,作者在文中认为“这样的结论”是错误的。
.作者在“很有根据”前加了“即使”,是委婉地表示结论没有根据。
.人类无法说明世界上无数物种何以具有如此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
.对第一段的论述,分析正确的项是(分).自然学者们只在狭隘的范围里研究物种变异的原因。
.啄木鸟的构造适应捉取树皮下的昆虫,是不合理的。
.槲寄生的种子传播绝对需要某几种鸟和昆虫的帮助。
.动物构造和植物习性两方面都是采用举例法来阐述。
.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目的和成效分别是什么?(分)▲(二)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题。
(分)牡丹的拒绝张抗抗()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
()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
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
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
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
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
况且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知。
()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
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
()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飕飕。
()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
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
()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纷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
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
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
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枝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
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⑾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⑿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年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
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⒀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象的空间。
想象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的激情;想象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
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
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
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球,国色天香。
⒁你也许在梦中曾亲吻过那些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花瓣,而此刻你须在想象中创造姚黄魏紫豆绿墨撒金白雪塔铜雀春锦帐芙蓉烟绒紫首案红火炼金丹……想象花开时节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象微风夜露中颤动的牡丹花香;想象被花气濡染的树和房屋;想象洛阳城延续了一千多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之盛况。
想象给予你失望的纪念,给予你来年的安慰与希望。
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⒂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
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
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
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
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
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⒃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
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
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⒄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
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
如果它再被贬谪十次,也许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
⒅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
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
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
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有删改).本文以诗句和传说开头,这对全文表达有何作用?。
(分)▲.全文大量采用第二人称叙述,这有何好处?(分)▲.该如何理解“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分)▲.说说标题“牡丹的拒绝”在文中的含义。
(分)▲三、古代诗文阅读(共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
(分)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乙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然善属书离辞。
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