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弗朗索瓦·米勒》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酬?形象在画上是显得那样孤立无援,
他们体现了农民那种逆来顺受,随遇而
安的性格。
• 简陋的生产工具,左侧一把挖马铃薯
的铁杈,两人中间一只盛物的破篮子,
除此以外,只有他们身上那件褴褛的袄
•米勒的代表作品

《播种者》
• (1850年)收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 在苍凉的麦田里,播种者阔步挥臂,撒播
着希望的种子。飞鸟在空中盘旋,寻觅食物
,掠夺播下的种子,正是一幅人与大自然关
系的壮丽图景。
• 这幅画招到了“高等市民”的不安,他们
在播种者那充满韵律感和强有力的动作中看
到了类似六月革命时巴黎街头人民的形象。
Leabharlann Baidu

巴黎卢浮宫藏
• 夕阳西下一天辛勤的田野劳作结束了
。一对农民夫妇刚听到远方的教堂钟响
,便自然而然地、习惯地俯首摘帽祷告
。画家着重于描绘这两个形象对命运的
虔诚。
• 在充满黄昏雾气的大地上,立着两个
农产品的创造者,他们感谢上帝赐予他
们一天劳动的恩惠,并祈求保佑。这个
恩惠就是农妇身旁小车上的两小袋马铃
薯。这样的恩惠竟是他们一天劳动的报
的力量;画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
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已经拾
过一遍的麦地,看是否有漏捡的麦穗。
• 画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
红、蓝二块头巾那种沉稳的浓郁色彩也融
化在黄色中,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牧
歌式地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
同情,和米勒对农村生活的特别的挚爱。

《晚钟》(1859)布画
让·弗朗索瓦·米勒
“米勒,这位将全部精神灌注于永恒的 意义胜过刹那的古典大师,从来就没有 一位画家像他这般,将万物所归的大地 给予如此雄壮又伟大的感觉与表现。”
—— 罗曼·罗兰
让·弗朗索瓦·米勒 Jean-Francois Millet 〔
1814-1875〕 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 民爱戴的画家。他那纯朴亲 切的艺术语言,尤其被广大 法国农民所喜爱。他出身于 农民世家,幼年时便显露出 绘画的天才,受到老师的鼓 励而立志学习绘画。代表作 品有《播种者》,《牧羊少 女》,《拾穗者》,《晚钟
》等。
•米勒与巴比松画派
• 1849年巴黎流行黑热病,他携家迁居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这时他已 35岁。在巴比松村他结识了科罗、卢梭、特罗容等画家,在这个穷困闭塞的乡村,他一 住就是27年之久。 • 米勒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他早起晚归,上午在田间劳动,下午 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里作画,他的生活异常困苦,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对艺术的酷爱和 追求,他常常由于没钱买颜料就自己制造木炭条画素描。他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 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 • 于是,以卢梭、狄亚兹、朱尔·杜普雷、柯罗和米勒为主要成员的、在欧洲美术史上声名 卓着的“巴比松画派”就这样形成了。此后的27年,是米勒一生中创作最为丰富的时期 。许多法国人民家喻户晓的名画作品《播种者》(1850)、《牧羊少女》(1852)、《拾穗 者》(1857)、《晚钟》(1859)、《扶锄的男子》(1863)、《喂食》(1872)、《春》 (1873)等等,都是在这里完成的。他从不虚构画面的情景,每一幅画都是从耕耘着、放 牧、劳动着、生活着的法国农民的真实生活中来的。 • 由于生活的艰难,米勒不得不画一些仿蒲珊和佛拉贡纳的罗可可风格的香艳体绘画,放 在画店里出售.但是,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他时刻希望着能用自己的画笔描绘法国农民 淳朴而勤劳的形象.1848年,他画了一幅《簸谷子的女人》卖了500法郎.他同他的朋友 、动物画家夏尔.雅克商量,用这笔钱到罢比松去定居.当时,画家卢梭和狄亚兹已经在 那里安家,米勒十分向往他们的生活.于是,米勒迈开了他人生中重要的一步。 • 1849年7月的一个晴朗的早晨,他带着自己的妻子和5个孩子,同夏尔·雅克一起,坐上
米勒将她们的身姿描绘有古典雕刻一般庄
重的美。三个农妇的动作,略有角度的不
同,又有动作连环的美。好像是一个农妇
拾穗动作分解图。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
速的拾着,另一只手握着麦穗的袋子里那
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了,袋子
里小有收获;扎蓝头巾的妇女已经被不断
重复的一上一下弯腰动作累坏了,她显得
疲惫不堪,将左手撑在腰后,来支撑身体
• 米勒从来没有画过农民反抗的场面,这也
许是由于他的温厚的人道精神中含有宗教情
绪的缘故。但他画的胼手胝足,粗衣陋食的
劳动者的形象,实际上对纸醉金迷,灯红酒
绿的上流社会就是一种抗争,虽然这种抗争
是较温和的。这幅《播种者》即是如此。

《牧羊少女》(1864年)

巴黎奥赛美术馆
• 在这幅画中,画家捕捉了一个十分抒
但当时的进步人士却有不同的反映。作家雨
果从这幅画中看到对人民创造力量的赞美,
因而予以充分的肯定。文艺评论家戈蒂叶说
这个形象是用播下种子的土地的泥土画成的
,太真实了。画家用一种雕塑般的单纯而简
练的形象,概括地表达耐人寻味的内容,所
以荷兰画家梵高评述说:“在米勒的作品中
,现实的形象同时具有象征的意义。”
情的牧羊生活场面(天空、草原、羊群
、祈祷着的少女):高高的地平线,平
坦与辽阔无垠,牧羊女披着旧毛毡披肩
,围着红头巾,孤独地与羊群为伴……
这个头上包着暗红色绣花毧帽,身上披
着厚重毛毡的牧羊女,背对着羊群与彩
霞,兀自编织着手上的毛线衣,她微躬
的身影与专注的神情,宛如祷告般的虔
诚。
• 她低头祈祷、感谢上苍赐予她工作机
会的牧羊女,和其他画作同样都包涵着
农民单纯的心与虔诚的宗教情怀。牧羊
女站在落日余辉里,虽然因为逆光,脸
部和身体比周围的景色、羊群都要昏暗
一些,但是,米勒流畅沉静的色彩,把
因为生活压力而不得不微微伛偻的牧羊
女身躯,描绘得像是一座矗立在大地上
的雕像,让人们很难不多看几眼;尽管
她的衣衫褴褛,神情也很疲惫,但在米
勒眼中,她和其他的农民都是「日复一
日劳动,来养育这伟大民族、来缔造这
美丽国家」的英雄,有一种平凡的诗情
画意。

《拾穗者》(1857)

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 这幅画描写了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
去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三个农
妇正弯着身子十分细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
,以补充家中的食物。她们身后那堆得像
小山似的麦垛,似乎和她们毫不相关。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