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报告
太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
水环境的改变量超过 了环境某一方面的阈值 时, 环境 就 会 发生 变 化 , 之将 出现 区域 地 下 水 位 下 降 、 面 随 地
沉 降 、 下水 污染 等一 系列 环境 问题 。 地
含有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 , 近年来盆地 内蓬勃发 展 的矿 泉水 产业 为 地下 水 开发 利 用增 添 了新 的前 景 ,
神堂 沟 地热 田 、 儿树 热水 井 、 计 学 校热 水 井 、 伞 统 煤炭 学校 热 水 井 、 质 工 程 勘 察 院西 院热 水 井 、 地 晋祠 路 农
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但地下水开采与不断加剧的 人类活动改变 了地下水的天然赋存环境 和区域水循
环 条 件 , 水 成 为 环境 要 素 中变 化 最 快 的 因子 , 旦 使 一
的可能 性大 大减 小 。
有 毒元 素 。同 时 , 下水 位 的持 续 下 降使 太 原城 市 地 地 区产 生地 面 沉 降 , 原 市 已形 成 4个 沉 降 中 心 , 降 太 沉 面积 达 5 8k 为 严 重 困扰 当地居 民 日常生 活 的 4 m ,成
环境 问题 。 2 地 下水 资源 开发 的环 境效 应
水 的循 环 交 替 , 使 大气 降 水 与地 表 水 资源 有 效转 化 促 为地下 水 资源 , 观上增 加 了地 下水 资源 量 。同时 , 客 地 下 水 开发 使潜 水 含水 层 地下 水 位 降低 , 减少 了地下 水 的蒸 发 效 应 , 效 保 护 了地 下 水 资 源 , 土 壤 盐 碱 化 有 使
圭 ! 旦囤
取 得 了较好 的经 济 、 源 和环境 效益 。 资 22 地 下水 资源 开发 的 负环 境效 应 . 松 散岩 类孑 隙水 是 太原 盆 地 的 主要供 水 水 源 , L 由 于 地 下水 源 集 中开 采 , 水 量 增 长 幅度 大 , 用 工业 布局
北方岩溶大泉地下水系统的圈划:以太原盆地东西山地区为例
北方岩溶大泉地下水系统的圈划:以太原盆地东西山地区为例
北方岩溶大泉地下水系统是在北方岩溶区内形成的一种地下水资源,其特点是在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洞穴和石灰岩裂隙中形成。
太原盆地东西山地区作为北方岩溶区的一部分,也形成了大量的地下水系统。
太原盆地东西山地区的地质构造呈东北-西南向,地势起伏较大,气候属温带半干旱气候,降水较少。
该地区是典型的岩溶地貌,石灰岩分布广泛,地下水丰富。
在该地区的东南部,有一个著名的泉城——晋中市。
这一地区的地下水系统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地下岩溶水库、地下水通道和泉眼出水。
地下岩溶水库主要位于深部的石灰岩中,是整个地下水系统的储水区。
地下水通道是连接岩溶水库和泉眼的重要路径,这一通道主要位于石灰岩的裂隙和洞穴中。
泉眼出水是地下水通过一个出水口流出地表形成的泉眼。
太原盆地东西山地区的经典地下水系统就是由这三个环节组成的。
在太原盆地东西山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成为了当地居民用水的主要来源。
同时,也成为了该地区的重要经济资源之一。
然而,地下水污染也是该地区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未处理的废水和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不断地渗入地下水中,严重威胁着地下水的安全。
因此,保护和管理地下水资源,对于太原盆地东西山地区和整个北方岩溶地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地区可以采取多种手段来保护地下水:建立水源保护区,强制实施污染源治理;
启动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强地下水的水质控制;推进水资源节约利用和合理开发等方面的工作,从而有效地保护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
北方岩溶大泉地下水系统的圈划:以太原盆地东西山地区为例
北方岩溶大泉地下水系统的圈划:以太原盆地东西山地区为例
太原盆地东西山地区位于山西省的北部,是一个地貌复杂的地区。
由于该地区属于岩溶地貌区,因此岩洞、地下河、瀑布等地下水系统在该区域内发育十分显著。
本文将针对该地区的大泉地下水系统进行圈划。
首先,太原盆地东西山地区的大泉地下水系统主要包括千佛山地区、汾河北岸地区、榆社盆地地区等。
千佛山地区位于太原市区西侧,是该地区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该地区地下水较为充足,主要由千佛山、钢铁厂和雁峰山三个地区的地下水系统构成。
其中,千佛山地下河是最为著名的地下水景观之一,这一地下河在千佛山山脉中形成,其东起中华门、西至舜王庙,全长约10公里。
汾河北岸地区地下水系统主要由汾河北岸、万柏林区、杏花岭区等组成。
在该地区,地下水主要由岩溶水、砂卵石水、沉积层水等多种类型构成。
其中,位于汾河北岸的九曲十八瀑是该地区著名的地下水景观之一。
榆社盆地地区地下水系统覆盖面积较大,主要由榆次区、阳曲县和娄烦县所组成。
该地区的地下水主要由岩溶水和沉积层水构成。
其中,位于榆次区的九天龙潭瀑布群是该地区最为著名的地下水景观之一。
总的来说,太原盆地东西山地区的大泉地下水系统是该地区一个独特的自然景观。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充分利用这一地下水
资源,打造更多的旅游景点,同时也应注重环保,保护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
太原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山西水利太原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问题分析王晓敏(太原市晋祠水利管理处,山西太原030024)[摘要]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困扰太原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为实现“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通过对太原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情况的分析评价,研究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太原市实际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以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图分类号]TV213.4[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4-7042(2018)06-0009-021前言太原市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北端,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城市,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省的21.4%,发挥着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作用,但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困扰太原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因此,对太原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不仅对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而且为实现“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太原市现辖1市6区3县,即古交市、小店区、晋源区、迎泽区、杏花岭区、万柏林区、尖草坪区、清徐县、阳曲县和娄烦县,总面积为6988km 2。
太原市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年内和年际变化较大,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49.7mm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160.5mm ,多年平均气温为9.5℃。
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5.3380亿m 3,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为4.309亿m 3。
地表水可利用量为1.051亿m 3,地下水可利用量为3.675亿m 3,重复可利用量为0.417亿m 3。
2太原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2.1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2015年,太原市用水总量74658.25万m 3,其中城镇居民生活用水17520.19万m 3,占用水总量的23.47%,农村居民生活用水2793.84万m 3,占用水总量的3.74%;第一产业用水17581.88万m 3,占用水总量的23.55%,其中农田灌溉用水16432.20万m 3,林牧渔业用水1149.68万m 3;第二产业用水27747.03万m 3,占用水总量的37.17%,其中工业用水26991.48万m 3,建筑业用水755.55万m 3;第三产业用水6524.35万m 3,占用水总量的8.74%;生态用水2490.96万m 3,占用水总量的3.34%。
太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报告
太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报告篇一:关于太原生态环境建设调查报告山西农业大学关于太原生态环境建设调查报告系部班级姓名成绩XX年8月31日概况建国以来,在大规模工业化的进程中,一大批城市伴随着资源大规模开发而兴起,成为因资源而兴的资源型城市。
资源型城市作为国家发展建设的能源基地,为国家提供了重要的能源保证。
但是随着资源的开发和日渐枯竭,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经济开始出现大幅度下降,城市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是让城市随着资源的枯竭而灭亡,还是为城市继续发展寻求新的发展模式,成为当今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
太原市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也面临着资源型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如传统的煤炭资源面临枯竭、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
面对这些严重的情形,太原市近年来正积极实施城市经济转型,加快生态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态系统构建,不断提高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调查内容目前,太原市园林城市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加快,环境质量稳步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等指标逐年增加,但要建成生态园林城市,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生态道德水准低、法治不健全在日常生活中,践踏草地、折损树木花草、随处乱扔杂物等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乱丢电池、塑料袋,使用一次性筷子、浪费水资源、电资源等行为司空见惯,足见市民生态道德水准低,同时也折射出生态法治不健全.城市绿化园林植物品种应用较少对乡土树种和常绿树种应用不够重视,绿化树种适应性差,城区道路、公共绿地千篇一律,植物种类和结构层次不够丰富,景观效果比较单一,没有形成特色。
目前大多数乡土植物还没有进行开发,种植面积和数量相当有限;常绿树种应用较少,致使冬季景观色彩比较单一;植物配置不够丰富,绿地空间利用率不高。
重经济功能,轻社会、生态功能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改善城市交通、追求城中用地的价值,建楼房、架立交桥,改变了太原历史名城的格局和风貌;为了修路、架桥、建房而砍树毁草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许多保护建筑不能及时维护,造成了个别保护建筑名存实亡;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人为的干预改变了原有地域的生境,造成自然生境的片断化(破碎化),导致生物物种大量减少和丧失。
太原地区地下水资源脆弱性评价
1 引言地下水脆弱性能可以理解为地下水抵御人为污染的能力。
地下水脆弱性能分为天然脆弱性能和特殊脆弱性能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考虑了污染物在地下环境中本身[1]的迁移能力。
目前,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模型是由美国水井协会(NWWA)和美国环保局(USEPA)于1985年共同提出的DRASTIC模型,很多学者基于DRASTIC模型或其他溶质运移模型提出了改进的DRASTIC模型,如[2][3][4]GOD模型、DRARCH模型、DORKI模型等。
本文选择了DRASTIC模型中地下水埋深、净补给量、含水层介质及包气带介质4个评价因子建立DRAI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模型,并针对太原地区的地形地貌条件、含水层介质类型及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对太原地区盆地及山区的地下水资源分别进行评价。
2 研究区概况2.1 研究区地形地貌太原市地处晋中断陷盆地北端,总体地形趋势是北部、东部、西部被山地和黄土丘陵环绕,中部为北窄南宽的喇叭形开阔盆地,地形自山区向盆地呈阶梯状下降。
本区地貌发育主要包括构造剥蚀地貌与构造堆积地貌两个大类。
太原地区特有的地形地貌特征,控制了其地下水系统流场的总体形态,使区域上含水层的类型和富水性具有较大差异。
2.2 研究区地下水污染现状太原盆地内浅层地下水污染现状为横向上自盆地边缘到[5]中心水质逐渐恶化,纵向上自北向南水质逐渐恶化,除盆地北部部分区域外多不能饮用;山区一带,碳酸盐岩岩溶水在位于西边山排泄区的兰村、晋祠及东山枣沟、后沟一带,岩溶水各项指标均符合饮用水标准。
调查表明,人为[6]因素是造成太原地区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3 评价体系3.1 评价方法2DRASTIC模型假定评估区面积大于0.4km,污染物位于[7]地表并随水迁移。
针对太原地区地下水资源分布特点,选择模型中D、R、A和I4个评价因子构建DRAI模型计算综合评分,计算公式为:D D+R R +A A+ I I =DRAIr w r w r w r w式中,r和w分别为评价因子D、R、A、I的评分值和权重,DRAI为综合指数,综合指数越大,地下水脆弱性就越高,反之越低。
工作报告项目名称山西六大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调查评价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工作报告项目名称:山西六大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调查评价项目(二○○四年年报)编报单位:山西省地质调查院编报日期:二○○四年十二月三十日山西六大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调查评价项目技术报告1、基本情况项目名称:山西六大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调查评价(水)项目编号:[2003]001-09工作性质:调查评价工作期限:2004年3月—2004年12月工作区范围:2003年工作范围为太原盆地,东经110°36′—113°00′,北纬37°00′—38°00′,涉及阳曲县、太原市、榆次市、汾阳县、孝义县等十五个县市,本次调查面积为10000K m2。
工作任务要点:(1)太原盆地地下水系统的空间结构与演化规律。
查明太原盆地地下水系统与地表水、周边裂隙—岩溶水关系。
(2)调查太原盆地地下水开采现状、煤矿开采对地下水的影响,评价地下水资源及其生态环境功能。
(3)采用物探、水文地质钻探等综合方法,开展太原盆地深部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调查。
(4)建立太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空间数据库,参与建立太原盆地地下水数值模型。
2、主要进展及成果太原盆地完成1/25万水文地质图件20张,并进行了数据库的录入工作,初步编写了太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报告。
有些章节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修改。
已完成“太原盆地地下水系统与汾河水关系调查评价专题报告”的初稿。
大同盆地严格按设计书要求开展调查工作,现已完成野外调查实物工作量。
12月初在石家庄市进行了项目进展汇报,编写了《山西六大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2004年度工作进展报告》。
2004年4-6月份,对临汾盆地测区内以往的地质、水文地质成果资料及有关的水文、气象资料进行了收集与整理工作。
在分析研究以往成果资料的基础上,自7月份开始野外调查与测试工作由南至北已全面开展。
至今,已全部完成机民井调查、水位统测工作。
太原盆地地下水质量评价浅析
从表 3可以看出, 水质类别为 ∃类的水样 9个, 占总数的 33. 3% ; 水质类别为 &类的水样 7个, 占总 数的 25. 9% ; 水质类别为 ∋ 类的水样 11个, 占 总数 的 40. 7% 。地下水水质总体较差。
太原盆地浅层孔隙水开采井较少且分布不均, 因 此, 水样分布无法反映盆地浅层 地下水质的整体 特 征。从行政区域上看, 太原市北部地区和汾阳栗家庄 一带, 地下水水质良好, 适用于各种用途。在汾阳公 关村、古交镇城底、交城水峪贯、祁县来远镇、文水西 社镇、阳曲县等处, 水质较差, 地下水可作为工业和农 业灌溉用水, 适当处理后可作为生活饮用水。在太原 市南部、文水炮守堡、汾阳市昌宁宫村、平遥宁固镇、 香乐乡、孝义大豹城村等处, 地下水水质类别为极差 ( ∋类 ) , 不宜饮用, 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文水东北安、马村、索家堡、王川堡一带, 汾阳栗家庄、 西阳城一带, 孝义白壁关、大孝堡一带, 介休洪山镇、 义安镇一带, 平遥香乐乡等处, 地下水水质级别为极 差, 为 ∋类水, 不适宜饮用, 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 选用。
水质 级别
取 样 位 置
表 4 中深层孔隙水水质评价结果表
良好 (∃ )
较差 ( & )
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
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 可分为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
价 2种。 1) 地下水质量单项组分评价, 按本标准所列分
类指标, 划分为 5类, 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时, 从优不
从劣。
例如: 挥发性酚类 #、∃类标准均为 0. 001 m g /L, 若水质分析结果为 0. 001 m g /L 时, 应定为 #类, 不定
关键词 : 地下水; 浅层孔隙水; 中深层孔隙水; 水质评价 中图分类号: TD7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2- 0652( 2009) 06- 0012- 03
太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
盆地平原区的地面沉降主要是由于过量开采地 下水造成含水砂性土层自重压缩及黏性弱含水层的 释水压密所致。太原市地面沉降为盆地内主要的地面 沉降分布区,太原市地面沉降发现于 20 世纪 60 年 代,至 80 年代沉降加剧,2003 年已形成西张和城区 2 个沉降区及西张、万柏林、下元、吴家堡 4 个沉降中 心。最大的沉降中心为吴家堡—高新技术开发区,累 计地面沉降量 2 960 mm,年均沉降 63.0 mm。
地面沉降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一是井管上升,取 水井失效。如迎新街观测站 J34 孔的井管座落于深部 基岩上,由于地面沉降,使井管相对升高 330 mm。二 是桥面拉裂。如 1988 年建成的太原市南内环桥桥面
地面不均匀下沉而拉裂,上下错动达 100 mm。三是房 屋倒塌。由于地面沉降,武家庄村 50 处宅院、300 余间 房屋全部倒塌,90%的住房成为危房。四是地面积水 严重,90%的耕地因常年积水无法耕种等。 2.2.3 工业“三废”与城市生活废弃物处理不当造成 地下水污染
太原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加速了盆地内地下 水的循环交替,促使大气降水与地表水资源有效转化 为地下水资源,客观上增加了地下水资源量。同时,地 下水开发使潜水含水层地下水位降低,减少了地下水 的蒸发效应,有效保护了地下水资源,使土壤盐碱化 的可能性大大减小。 2.1.3 有助于区域经济发展
太原环境调研报告
太原环境调研报告一、引言本报告旨在对太原市的环境状况进行调研和分析,以期为该市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调研过程中,我们主要关注了太原市的空气质量、水质状况以及垃圾处理情况等方面。
二、背景介绍太原市位于中国山西省中部,是该省的省会城市。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加速,太原市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以及垃圾处理不当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空气质量调研1. 数据收集我们通过太原市环境保护局提供的数据,对太原市的空气质量进行了调研。
收集到的数据包括PM2.5、PM10、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浓度指数。
2. 数据分析根据数据分析,太原市的空气质量普遍较差。
尤其在冬季,煤炭的燃烧导致大量的二氧化硫和颗粒物排放,进一步加剧了空气污染的程度。
因此,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空气质量,例如推广清洁能源和加强工业排放控制等。
四、水质状况调研1. 数据收集我们调查了太原市的主要水源地和供水系统,收集了关于水质的数据。
数据包括水中重金属、颗粒物和化学物质的浓度等指标。
2. 数据分析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太原市的水质状况整体上还是比较良好的。
主要水源地的水质达到了国家标准。
然而,一些小型水体和污水处理厂附近的水质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
因此,需要加强对这些区域的监测和管理,以确保水质的长期稳定。
五、垃圾处理情况调研1. 数据收集我们调查了太原市的垃圾处理系统,收集了关于垃圾处理的数据。
数据包括垃圾处理设施的类型、处理能力以及垃圾分类和回收的情况等。
2. 数据分析根据数据分析,太原市的垃圾处理系统相对完善,包括垃圾焚烧和填埋等处理方式。
然而,垃圾分类和回收方面的工作还有待改进。
目前,太原市的垃圾分类率较低,这导致了大量可回收资源的浪费。
因此,应该加强对垃圾分类和回收的宣传教育,并建立更完善的垃圾处理体系。
六、结论和建议综上所述,太原市的环境问题还存在一定的挑战,包括空气污染、水质状况以及垃圾处理等方面。
太原市地下水资源现状分析及评价
给和人工开采的综合制约 ,0 3 年来深层孔隙水水位呈
下 降趋 势 。 深层 地 下水 按 其 动态 特征 可 划分 为 开 采下 降 型 、 径 流开 采 型和气 象径 流 型 3 类 型 。 采下 降型 主要 种 开
分 布在 汾河 冲积平 原 集 中开采 区 , 位 动态 完 全受 开 水
地 下 水 、 溶 水 三 方 面 分析 了太 原 市 地 下 水 资 源 的动 态特 征 , 对 其 利 用 现 状进 行 了合 理 评 价 。 岩 并
[ 关键词 】 水资源现状 ; 地下水 ; 太原 市 [ 中图分类号 ]V 1 . 2 T 2 11 + [ 文献标识码 ] C [ 文章编号 ]04 7 4 ( 0 0 0 — 0 7 0 l0 — 0 2 2 1 )6 00 — 2
22 浅层 水位 降落 漏斗 的形成 与现 状 .
采 量 大 小 的 控 制 , 自然 因素 对 水 位 动 态仅 起 微 弱 作 用 。径 流开 采型 主要 分 布在东 、 山倾斜 平原 中部 , 西 地 下 水动 态受 径流 与 开采 的综 合 影 响 ,水 位 动态呈 “ v” 字 型或 “ 字 型 。气 象径 流 型主 要分 布在 开 采量 较小 u”
浅 层 孔 隙 水 水位 动态 主要 受 大气 降水 பைடு நூலகம்人 工 开
采 、 向径 流等 因素 制 约 , 多 种 因素 综 合 影 响 的 结 侧 是 果 , 现 为水 位 随 季 节 及气 象呈 周 期 性 变 化 , 由于 表 但
人 工 开采量 逐 年增大 , 位 总体呈 逐年 下 降趋势 。 水
斗 的 7 0m 等水 位线 已经 连通 。 7
貌 单元 不 同 , 高低 水位 期 不一 致 , 年 变化 幅度 小 , 但 曲
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调查评价工作报告
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调查评价工作报告一、项目背景地下水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对农田灌溉、城市供水和工业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好地下水资源的调查评价工作。
二、调查工作1. 调查范围本次调查主要针对某地区的地下水资源进行评估和调查。
2. 调查内容•地下水资源地质特征分析•地下水水质情况调查•地下水水位变化观测•地下水开采利用情况调查3. 调查方法•野外实地调查•采集地下水样品进行水质分析•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水文地质信息•调查问卷调查当地居民对地下水资源的认识和利用情况三、评价工作1. 地下水资源评价指标•地下水资源总量•地下水水质•地下水补给能力•地下水开采利用率2. 评价方法•地下水资源量评价采用Piper图分析•地下水水质评价采用水质指数分析•地下水补给能力评价采用水平衡线分析3. 评价结果•地下水资源总量较为充足•地下水水质整体较为良好•地下水补给能力较强•地下水开采利用率较高四、利用建议1. 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制定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控制地下水过度开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2. 加强地下水水质监测•增加水质监测点位•定期监测地下水水质•加强对地下水污染源头的管理3. 宣传教育•加强对地下水资源重要性的宣传•提高当地居民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意识五、结论通过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调查评价工作,我们发现该地区地下水资源在总量、水质等方面都具有较好的潜力和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开发利用问题和亟待解决的挑战。
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利用建议和措施,希望能够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太原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太原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孙欢来源:《东方教育》2018年第10期摘要: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条件,也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资源,其开发利用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
本文通过资料收集与整理,从太原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出发,重点分析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保护对策。
希望本篇论文能够为太原市今后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太原市1、太原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1.1供水量现状太原市城市公共供水由地下水和黄河水两部分组成。
输水子系统主要包括各种引水、提水、水井等水利工程。
目前,太原市有引水工程7处,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和工业供水;跨流域调水工程1座,即黄河水源呼延水厂,主要用于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
1.2用水量现状太原市的用水状况按照部门进行分类,可以归为三类:第一类为农业用水,包括林、牧、渔、畜等相关产业;第二类为工业用水,其中包括冶金、化工等需水量较大的行业,也包括需水量相对较少的机械制造业等;第三类为居民生活用水,包括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和农村居民生活用水。
1.3大型企业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兰泉范围大型或较大型企业主要有太钢、二电厂、太原选煤厂、太钢东山石灰石矿。
太钢年生产取用水量3797万吨,其中自来水供水912.5万吨(日均2.5 万吨),农村供地下水365万吨(日均1万吨),污水处理回用2372.5万吨(日均6.5万吨),地表水146万吨;2、太原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环境问题2.1地下水位下降,漏斗扩大近十几年来,随着人口的骤增,农业、工业以及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在西张盆地出现了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量减少、漏斗扩大等一系列水环境问题。
2.2岩溶泉水断流兰村泉是太原市第一岩溶大泉,20 世纪 50 年代平均流量 4.05 m3/ s。
随着自来水公司兰村水源地的投产,开采量逐步增加,地下水位开始缓慢下降,泉水逐渐减少。
北方岩溶大泉地下水系统的圈划:以太原盆地东西山地区为例
北方岩溶大泉地下水系统的圈划:以太原盆地东西山地区为例
太原盆地东西山地区位于山西省境内,是一个重要的岩溶地貌区。
这里拥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其中北方岩溶大泉地下水系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
北方岩溶大泉地下水系统是由多个岩溶水源组成的,包括山地草甸泉、喀斯特隙缝泉和溶洞泉等。
这些水源分布在太原盆地东西山地区的山间和山谷之间,充分利用了地下岩层的岩石裂隙和洞穴等自然空间。
这一区域的地下水系统具有很高的地下水储量和释放能力。
由于多年的自然形成和降雨补给,这里的地下水能够长期滋养着当地的大量农田、生态环境等。
然而,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这一区域的地下水系统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消耗和污染威胁。
矿山开发、大规模工业和农业灌溉等都会对地下水造成威胁,可能导致地下水资源减少、水质下降和生态环境受损等问题。
因此,对北方岩溶大泉地下水系统进行合理的圈划和保护至关重要。
应当特别注意将这一区域的地下水系统与周边地区的地下水分开进行管理。
同时,应当从源头上减少污染产生、规范地下水开采和加强保护工作,以确保这一区域的地下水系统能够持续健康发展,为当地的经济和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太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1 自然地理概况太原盆地位于山西省中部,太行山与吕梁山之间。
东部山区属太行山系,西部山区属吕梁山系,总体呈北东向展布。
主要涉及行政区有榆次、太谷、祁县、汾阳、交城、清徐等县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12°00′-112°48′,北纬237°14′-37°39′,面积1690km 。
区内地形开阔平坦,地面标高742-950m。
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东西两侧地形有明显的差异,西侧以及东侧的太谷段,由于断层的作用,地形上高差悬殊,山区与盆地内的倾斜平原直接相接,边山洪积坡度大,呈裙状起伏;其他地区,山区与倾斜平原之间存在宽窄不等的黄土丘陵和台塬;中部为宽广平坦的冲积平原。
工作区主要包括盆地内的洪积倾斜平原、冲洪平原及少部分黄土台塬。
地表水系发育,所有的河流均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
汾河贯穿全区内,以汾河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主要支流有磁窑河、文峪河等,东部主要有潇河、昌源河等。
整个工作区构成为汾河及其支流堆积而成的广阔冲积、洪积平原。
太原盆地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多雨,春秋短暂,冬春风沙,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96-463mm,总的分布规律是南部多于北部,边山区多于盆地中央。
多年平均降水量小于400mm 的地区分布于盆地中部冲洪平原区,其他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00-450mm。
2 太原盆地地下水开采历史概况太原盆地是山西省重要的农业、工业基地,区内需水量极大。
随着工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也呈上升趋势。
太原盆地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解放初期至六十年代中期。
此阶段全区的各项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国民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地下水开采量较小,以开采第四系浅层孔隙水为主。
从井型上看,多以浅井和“大锅锥井”为主,提水方式多采用辘轳吊筒式提水,主要用于改善人畜吃水和浇灌。
期间,盆地中深层承压水由于开采量很小,承压水位高于潜水,中深层承压水通过越流向上顶托补给浅层潜水。
-太原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Key wor ds: groundwater ;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groundwater abstraction study; Taiyuan
中图分类号: TV21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0- 1123( 2008) 13- 0033- 02
太原市是全国水资源最为缺乏 的城市之一, 也是地下水超采问题最 为严重的地区。长期以来, 太原市工 农业用水主要依赖地下水, 由于长期 集中大量开采地下水, 造成地下水开 采井群在平面位置和空间层位上高度 集中, 致使太原地区的地下水大面积 超量开采, 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 形成 以城市水源地为中心的大面积地下水 降落漏斗, 产生了地面沉降、水质恶 化 、兰 村 、晋 祠 两 大 岩 溶 泉 水 断 流 等 一 系列水文环境地质问题。2003 年黄河 水引入太原后, 为控制和治理地下水 超采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
use. Quantita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the degree of groundwater use by using groundwater abstraction coefficient
method and relevant controllable conditions,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 of groundwater use in the city.
太原市地下热水成因分析
太原市地下热水形成的原因分析1.背景条件1.1地形地貌太原市位于山西省中部,北、东、西三面环山,地势北高南低,东西两侧高,中间低。
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差异性,盆地内东西两侧地形具有明显不对称性,西侧山区与盆地地形突变,两者直接相接,边山洪积扇呈裙状起伏,扇小而坡降大;东侧地形缓慢变化,山区与盆地间存在宽窄不等的黄土丘陵和台塬,边山较大的沟谷形成冲洪积扇伸入盆地中心,构成宽阔平缓的洪积倾斜平原。
1.2气象太原市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年平均气温偏低,地区差异明显,昼夜温差较大,蒸发量大,降水偏少而集中。
全市多年平均(1956年—1993年)降雨量为474.9mm,最大为?07.1mm(1964年),最小为209.0mm(1972年)。
年内及年际分配极不均匀,年内降水的60%,集中在六至九月份,年际降水最大年是最小年的3.4倍。
降水的区域分布特点是山区大于盆地,北部大于南部。
全市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871.8mm,山区为1946.1mm,盆地为1784.0mm,蒸发量为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四倍。
多年平均气温为9.5℃,主导风向冬季为北风和西北风,夏季为南风和东南风,最大冻土层厚度1.06m。
无霜期多年平均为202天。
1.3水文太原市境内水系较为发育,大部分属黄河一级支流汾河水系,汾河由北而南贯穿全市,境内长约170km,境内流域面积6370km2,汇入的较大的支流有涧河、天池河、屯兰川、原平川、大川河、杨兴河、潇河等季节性河流。
太原市河川径流的地区分布基本与降水分布一致,并与地形、岩性、植被等下垫面条件及河道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交换有关,总的分布规律是:山区大于盆地平原区,土石山区大于黄土丘陵区,灰岩山区入渗强烈,难以形成径流。
受复杂的下垫面条件及降水影响,汾河右侧径流深明显大于左侧。
由于岩溶水分散补给,集中出露的特点,径流沿河流上下游具有明显的不连续现象。
径流的年内分配受气候和降水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丰、枯季,6—9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7 0%以上,丰水年河川径流年内集中程度高于枯水年。
山西太原盆地地下水碘化物分布特征及超标原因分析
029Huabei Natural Resources论文华北自然资源1 前言山西太原盆地位于山西省中部,盆地区早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过碘地方病的研究,2004年进行过太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地质问题调查评价,对碘化物含量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化验分析,但均没有对其形成原因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太原盆地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填补了这一空白。
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方法是根据《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1]评价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执行,对太原盆地浅层(<50m)及中深层(<350m)孔隙地下水中无机常规化学指标、无机毒理指标(包括碘化物)和微量有机指标进行取样化验分析研究,发现太原盆地孔隙地下水中碘化物超标较为严重,超标点主要位于盆地区太原市以南汾河两岸一带广大冲洪积平原区,未超标点主要分布于山前倾斜平原区地带。
2 太原盆地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山西太原盆地为新生代断陷盆地,盆地周边断裂构造十分发育,这些断裂对盆地的形态结构及水文地质条件有较大的控制作用。
太原断陷盆地周边较大的断裂有西边山断裂带、太原东边山断裂带、榆次—北田断裂带、洪山—范[2]村断裂带、三泉断裂带等。
盆地四周的地质构造控制了该系统的边界条件,太原断陷盆地的地形地貌特征控制了盆地内孔隙地下水流场总形态。
盆地中堆积有厚(最厚达3800m)的新生界松散岩层,地表分布有含大量孔隙的汾河冲积层和边山冲洪积层,为[3]地下水的储存、释放和传输创造了先决条件。
太原盆地孔隙水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地下水系统,它在形成、演变和改造过程中,主要受自然地理、地质环境和人为因素所控制。
近期由于人类大量开采地下水和污染地下水,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系统的破坏和改造日趋严重,该系统已由单纯的自[4]然系统变为一个自然与人类活动共同起作用的复合系统。
太原盆地内新生代沉积物繁多,岩相与厚度变化很大,盆地内基底以上晚新生代地层厚度最薄处仅几十米到100米,最深处可达3800m。
第四系全新统及中、上更新统为冲洪积物,下更新统及上更新统主要为冲积湖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报告篇一:关于太原生态环境建设调查报告山西农业大学关于太原生态环境建设调查报告系部班级姓名成绩XX年8月31日概况建国以来,在大规模工业化的进程中,一大批城市伴随着资源大规模开发而兴起,成为因资源而兴的资源型城市。
资源型城市作为国家发展建设的能源基地,为国家提供了重要的能源保证。
但是随着资源的开发和日渐枯竭,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经济开始出现大幅度下降,城市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是让城市随着资源的枯竭而灭亡,还是为城市继续发展寻求新的发展模式,成为当今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
太原市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也面临着资源型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如传统的煤炭资源面临枯竭、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
面对这些严重的情形,太原市近年来正积极实施城市经济转型,加快生态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态系统构建,不断提高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调查内容目前,太原市园林城市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加快,环境质量稳步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等指标逐年增加,但要建成生态园林城市,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生态道德水准低、法治不健全在日常生活中,践踏草地、折损树木花草、随处乱扔杂物等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乱丢电池、塑料袋,使用一次性筷子、浪费水资源、电资源等行为司空见惯,足见市民生态道德水准低,同时也折射出生态法治不健全.城市绿化园林植物品种应用较少对乡土树种和常绿树种应用不够重视,绿化树种适应性差,城区道路、公共绿地千篇一律,植物种类和结构层次不够丰富,景观效果比较单一,没有形成特色。
目前大多数乡土植物还没有进行开发,种植面积和数量相当有限;常绿树种应用较少,致使冬季景观色彩比较单一;植物配置不够丰富,绿地空间利用率不高。
重经济功能,轻社会、生态功能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改善城市交通、追求城中用地的价值,建楼房、架立交桥,改变了太原历史名城的格局和风貌;为了修路、架桥、建房而砍树毁草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许多保护建筑不能及时维护,造成了个别保护建筑名存实亡;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人为的干预改变了原有地域的生境,造成自然生境的片断化(破碎化),导致生物物种大量减少和丧失。
人均绿地面积不达标,绿量小、生态效益差太原市的人均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虽然在逐年增加,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但远未达到生态城市的要求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
目前城市绿化中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往往以大片草坪为支撑,绿量小、生态效益差。
在统计学上,大片草坪的绿地率很高,但不比大乔木下硬质铺地的绿化形式更符合城市人居的需要,而且单一草坪养护对于缺水严重的太原市费用较高,不能真正体现出绿地的生态效益[3] ,也有悖于建设节约型园林城市的宗旨。
结论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在于:一是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二是充分利用绿色植物,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涵养水源,增加空气湿度,衰减噪声,调节生态平衡;三是美化环境,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类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针对太原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加强生态道德和法治的建设生态道德是人们自觉调节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所必须遵循的共同行为准则。
生态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常抓不懈,努力提高生态道德水平,使生态观念真正深入人心、落实到每个人的实际行动上。
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纳入法治化轨道,才能保持建设与发展的连贯性、规范性和有效性,要从过去的仅仅依靠宣传、教育、劝导手段,逐步转变到制定完善生态法规,依法管理、依法治理上来。
3.2乔、灌、草结合,丰富城市景观结合太原市目前的绿化情况,应建立以乔木为主体,立体化的生态体系,增加园林植物种类,丰富景观配置效果,注重应用乡土树种。
太原市的绿地建设中,应以高大树体乔木为主体,乔、灌、花、草相配置,应加强“垂直绿化”,“楼顶绿化”,拓展绿化空间。
提高绿地空间利用率,体现植物多样性;应坚持“一路一品”原则,丰富城市景观,突出绿化主题。
3.3建立城市一体化绿化体系在目前加快城市绿化步伐的过程中,人们比较热衷于城市新区绿地的开辟,而对城市中心区绿化、老城区绿化缺乏应有的关注,新、老城区绿化建设的“两极分化”也由此而生,“最需要绿的地方反而最缺乏绿色”。
针对此现象,我们应用景观生态学的有效措施,促使城市公共绿地在新区与市民聚居的中心区、老城区之间得到合理的分布和平衡的发展。
通过点、线、面、垂、嵌、环相结合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网络。
城市化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最大威胁就是生境破碎化,使原生或人工群落间支离破碎,变成孤立的“岛屿”。
生物的生存、繁衍和进化离不开基因交流,如果生物群落间距离大于它们重建群落的距离,缺乏必需的基因交换将影响群落的稳定和发展。
根据景观生态学基底—斑块—廊道理论,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中,应该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为重要原则,把城区孤立的绿色斑块和城郊的自然残留斑块在结构和功能上有机的联系起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绿化体系。
健全引绿机制,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应加强管护,引进适宜太原市种植的绿化品种,而且要进行本土树种的规划和育苗,建立的育苗基地,提高树种和花卉的成活率。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难点不是树种和花卉品种的选择,而是养护,应该加强养护方面的管理,形成强大的专业维护队伍。
生态园林是当代城市园林建设的发展趋势,它以保持生态平衡、美化城市环境为主导思想,主张因地制宜、遵循生物共生、循环、竞争等生态学原理。
我们应掌握各种生物的特性,充分利用空间资源,让各种各样的生物有机地组合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使太原市更好更快的发展。
结论2近几十年来,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迅猛增加。
加之人们对城市环境保护不力和对城市园林绿化重视不够,致使城市生态环境在这一进程中受到极大的破坏。
面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城市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只有生态园林建设才能解决城市环境问题。
因此,生态城市建设是社会发展到这一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也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
太原市这几年的园林绿化建设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也遇到了许多问题,本包括是针对太原市生态园林建设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篇二:汾河环境调查报告篇一:关于汾河治理的寒假调查报告关于汾河治理的寒假调查报告山衔落日千林紫,渡口归来簇如蚁。
中流轧轧橹声轻,沙际纷纷雁行起。
遥忆横流游幸秋,当时意气谁能俦。
楼红萧鼓今何在?红蓼年年下白鸥。
这是诗人张颐在《汾河晚渡》中描写的景象。
汾河是山西省最大的河流,全长710公里,流域面积占山西省面积的25%,是我省工业集中,农业发展的地区,其工业产值和农业产值分别占全省工业产值和农业产值的46%和64%。
有史以来,汾水为三晋悠久灿烂的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近几年,被山西人民誉为“母亲河”的汾河的状况实在令人担忧。
现在的汾河已不再是从前那流淌着涓涓清水的河域,而是变成了一条排污纳垢的“垃圾场”。
河两岸发达的洗煤工业使汾河水里面夹杂着煤矸石、生活垃圾等物。
并把汾河河道内没有清理干净的煤矸石等固体垃圾席卷而下,导致汾河水变成了黑色的泥浆。
我家就住在汾河边上,12年前我家刚住在这的时候,大人们下河洗衣服,男孩们在里面游泳玩水,我们在里面捉小鱼。
冬天冰面光亮洁白,大家也可以在上面嬉戏。
仅仅几年汾河水就开始变黑变粘稠,臭气扑鼻。
我们远离了那条曾经美丽的母亲河。
尽管她仍在咫尺之间但却再懒得靠近。
好在从XX年起,山西开始致力于治理母亲河。
远的不说就看我的家乡灵石县。
在灵石县汾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两渡至县城段的施工现场,河道内绿化、平整、清淤等工程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河道沿线旧坝加固和新坝建设也已初具雏形。
汾河灵石沿线两渡至县城段全长公里,途经两渡、翠峰两个乡镇的15个村,工程总投资亿元,包括绿化工程、水利工程及企业搬迁三个部分。
工程从今年3月启动以来,已新建河坝4500米,旧坝加固110米,河道清淤清障50多万立方米,河道平整10公里。
对汾河生态环境的治理,关键是对沿线工业企业的治理。
汾河灵石沿线全长公里,有135户工业企业,灵石县决定从XX年至XX年,用7年时间,完成对这些企业的分类处臵。
今年计划投入2370万元,完成31户企业的搬迁,截至目前已完成28户企业的搬迁。
我家在夏门镇就在县城下游,去年看到还是有效果的,水质是干净了一些,但仍旧有些不干净,今年冰面也变白了不像前几年发黄。
我最关注我家河对岸上有不远处的夏门煤矿,也不再咕咕的吐黑水。
才知道虽然夏门煤矿没有搬迁或停产但还是完善事故池、粉尘治理等设施,并已达标。
但应按照要求搬迁企业、拆除设施,恢复地形地貌,不能因为关停了企业就放松了对污泥源的进一步治理,这样既有可能死灰复燃,又会留下重重隐患,重新影响汾河的生态环境。
我家乡西许乡那边也属于汾河水源地,也花费巨资修了蓄水水库,缓解了那边常常断流的情况。
为沿岸农业的正常发展提供了水源。
城市与河流要和谐相处。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我们要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抓好水污染治理,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治理河流污染,一是要全流域共同治理。
下游城市治理,上游城市我行我素,则白费工夫。
这是发达国家的经验。
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河流。
如果保护不了,宁愿不开发。
三是以城护河,以河美城,和谐共处,把城市建成山、水、城风景地。
四是对河流实行有偿使用制度。
治理河流污染要标本兼治,治本为主。
只有重视污染源治理,加强截污工程建设力度,才是根本出路。
在汾河治理中我看到了没有什么事是人类不能做好的,关键是我们有没有注意到该做什么,该怎样做。
希望家乡建设的越来越好,山明水秀。
篇二: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汾河流域生态环境1 汾河概况地理位置汾河流域地跨山西省中部和西南部,地理坐标在东经110°30′~113°32′,北纬35°20′~39°00′,东隔云中山、太行山与海河水系为界,干流由北向南纵贯山西省中部,其支流水系发育在两大山系之间。
西连芦芽山、吕梁山与黄河北干流东侧众多支流为界,东南有太岳山与沁河毗连,南面则以紫金山、中条山、孤山、稷王山与涑水河接壤。
汾河源于山西宁武管涔山脚下的雷鸣寺泉,流经忻州、吕梁、太原、晋中、临份、运城6个地市45个县(市、区),在万荣县庙前村附近汇入黄河,河口高程368m,河道总高差1308m。
汾河流域面积(39826km2)占全省总面积的%,水资源总量(×109m3)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全长,覆盖人口万。
支流水系沿途汇入汾河的支流较多,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的有岚河、潇河、昌源河、磁窑河、文峪河、洪安涧河、浍河7条;流域面积在500~1000km2的支流有洪河、东碾河、象峪河、乌马河、龙凤河、段纯河、涝河、团柏河8条;流域面积在300~500km2的有干河、屯兰河、惠济河、交口河、南涧河、潏河、滏河、豁都河、三官峪9条;支流中以岚河的泥沙最多,文峪河的径流量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