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2》名师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人的相关文学常识;朗读、背诵这四首词。

2.把握诗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的意境;提高分析鉴赏诗词的能力。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词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难点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这四首诗。

2.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代表作有《陋室铭》《金陵五题》《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有《刘宾客集》存世。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唐代诗人。

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以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现存诗作约九千三百首,数量之多居中国古代诗人之冠。

他的诗篇多反映当时的政治得失、社会风气、民间疾苦。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严谨。

代表作有《游山西村》《书愤》《示儿》等。

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传世。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谭嗣同30岁前,因随父赴任而到处迁徙,也因此而游历天下,任侠交友,砺磨出卓尔不群的嶙嶙奇气。

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学情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个人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本首诗是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课外古诗诵读中的一首,它和《潼关》被编排在教材“后记”前,这体现了本册教材将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落地的育人要求。

因此,本诗很重要。

与陆游的其他诗篇一样,这首爱国主义诗歌在他的所有诗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古典诗歌中留下了积极厚重的一笔。

诗歌豪迈雄健,大气磅礴,慷慨悲壮,在浩如烟海的中国诗歌史上绽放独特的光芒。

教学工具1、课前,我们通过问卷星调查及数据分析得知,零零后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越,但对于爱国的认知比较肤浅。

加之外来文化的冲击,一些学生崇洋媚外,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祖国的日益强大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当前仍需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在此人生观价值观奠定的关键时刻,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从小学到初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七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觉醒和探究未知世界的欲望在不断增强,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学生有了一定古代诗歌的基础知识,积累了一些的爱国诗歌,具备诗歌初步赏析的能力。

3、现在的学生大多习惯默读,不太喜欢甚至抵制大声朗读,教室里欠缺朗朗书声。

我们集备小组根据本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结合本诗教学重点,经过反复研讨,我们采用“口诵心惟”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1.口诵,掌握七言绝句一般诵读节奏。

2.心惟,分析形象,感悟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形象,感悟真情。

【教学难点】结合当下国情,点燃学生爱国激情。

教学过程【导入】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中国的历朝历代,当国家风雨飘摇的时候,都会涌现出诸如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等等这样的爱国诗人,他们空怀报国之志,却壮志难酬,于是借诗歌来抒发自己的一腔情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陆游的一首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授新】一、口诵(一)初读正字音。

部编人教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教案2

部编人教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教案2

《夜雨寄北》教课方案教课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为何要剪“西窗烛”。

2.水平目标:背诵全文,并扩写成一段优美的文字。

3.感情目标:领会作者的想念之情,培育赏识诗歌的感情体验教课要点:设身当时的情境,感悟作者的感情。

教课假想:黑板,教科书,多媒体教室课时安排:一课时教课内容与步骤:一.导入:赏识一段背景音乐《相思》引入情境二.作者简介:李商隐(813?——858)字义山,怀州河内人。

诗与杜牧齐名,有“小李杜”之称,有《李义山诗集》。

三.朗读联合说明,快速的阅读一遍课文,老师范读一遍,找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范读一遍,而后集体朗读一遍。

四.要点串讲,深入情境,领悟作者的境地。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①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北。

②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③却话:重头谈起。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老婆两说。

前者以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时期,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以前,其妻王氏已亡。

持者以为在此以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

也有人以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

从诗中所表现出热情的想念和缠绵的感情来看,仿佛寄给老婆更加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觉这是一首对话体的诗。

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能够猜想,此前诗人已收到老婆的来信,信中期望丈夫早日回归故乡。

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聚会。

但因各种原由,梦想一时还不可以实现。

首句表露出分别之苦,想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老婆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秋山夜雨,老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光景来表了他对老婆的无穷想念。

忧如令人想象在一个秋季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神。

想着此时此刻老婆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以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聚会时的幸福想象。

心中满腹的孤独想念,只有寄望在未来。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2》名师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2》名师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诵读古诗词,读出古诗词的节奏、韵律,体会诗歌的声韵美。

2.通过诵读,理解诗歌大意,初步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3.背诵四首诗,感受诗歌情境。

◎教学过程:一、自由诵读活动1. 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秋词(其一)》《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潼关》。

至少读两遍,注意比较前后诵读有什么差异。

没有把握读准的字音,要圈画出来。

2.让学生自己标出这四首诗中读音上需要注意的字,互相读一读。

参考示例:寂寥(liáo)春朝(zhāo) 碧霄(xiāo) 涨(zhǎng)秋池西窗烛(zhú) 僵(jiāng)卧戍(shù)轮台夜阑(lán)潼(tóng)关簇(cù)嫌(xián)3.用简洁的词语将初读四首诗的感受分别写下来,就写在每首诗旁边的空白处。

如:豪迈、凄凉、震撼等。

4.欣赏播音名家的诵读。

欣赏著名女播音员雅坤朗诵的《秋词(其一)》。

欣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专家方明朗诵的《夜雨寄北》。

让学生对比自己的诵读和播音名家的差距,简单说说产生差距的原因。

5.学生再次自由诵读《秋词(其一)》《夜雨寄北》,感受一下有没有进步。

设计意图:因为是对刚上初中的学生进行课外古诗词诵读指导,所以教师不宜在诗歌的内涵上深究,宜通过组织诵读活动来推动古诗词学习。

第一环节是自由诵读,教师先不急着提要求,先让学生读起来。

让学生比较自己的前后诵读,就是希望学生再读一遍时能有一点点进步;让学生将自己和播音名家比较,感受高水平的诵读,意在给学生树立标杆,起到激励作用。

二、诵读基本要领练习活动1.明确古诗诵读基本要领。

诵读古诗,要读出节奏、语调、韵脚延长音等。

讲究格律的近体诗(也就是律诗和绝句)更具音律谐和之美。

格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人在咏叹抒情时声调的自然变化,我们应该力求通过诵读表现出音律之美。

读出近体诗音律美的基本要领:节奏划分和诵读停顿的把握要根据律诗绝句的特点,更要根据诗意表达的需要来进行,特别注意不可“读破句”。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2.根据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探讨如何有感情地诵读。
3.以4人为一组,每人解说一首,诵读一首。
参考示例: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这首诗由“卧”到“思”,由“思”到“听”,由“听”到“梦”,结尾的诗句是一幅杀敌报国、悲壮感人的图画。“僵卧孤村”,失意之愁,经历之悲,病体之痛,家国之忧,在诗人心中蔓延,这里要读得沉痛、低缓。但诗人“不自哀”,不以个人处境为怀,却以收复失地为念,他并没有沉浸在悲愁中消沉,所以,语调要立即扬起。他日思夜想的还是为国戍边,抗击金兵。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凝聚在“思”上,“思”要重读。随着感情的发展,诗人一梦而使“僵卧”变成了驰骋,“孤村”变成了战场。“梦”是“志”的幻现,这说明诗人对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渴望已达到了梦驰神往的程度。在诵读时,“梦”要读得语重而情深。整首诗燃烧着杀敌戍边、收复失地、为国尽忠的爱国深情,要通过诵读传达出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4.学生反复练习诵读。
诵读练习建议:(1)节奏要读得分明;(2)古人常常击节而歌,可以让学生用指关节轻击课桌来配合诵读节奏;(3)韵脚要读出延长音;(4)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下面,我来诵读这首诗。
4.教师组织点评各组“解说+诵读”的效果。
四、“情境诵读”活动
1.在反复诵读、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时要注意掌握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二)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课外古诗词”,旨在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本课的内容包括五首古诗词,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朱熹的《观书有感》和苏轼的《题西林壁》。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求知欲强。

在这个阶段,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既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与古代文化的距离,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五首古诗词的字词、句式和意义,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哲理,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人生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五首古诗词的字词、句式和意义,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难点:理解诗词的意象、意境和哲理,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

2.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诗句,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象和哲理。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共同探讨诗词的含义。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词的原文、译文、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教材,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潼关》精品教案_2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潼关》精品教案_2

潼关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七年级上册的最后一课,同学们对于学习古诗的思路都比较情绪。

并且同学们都13、14岁,少年意气,豪情满怀,与写本首诗歌的谭嗣同年龄相仿,在情感上更加相通。

但是梦想刚在心中萌芽,大多不知道在哪里扎根。

过程中注意用朗读法体会诗歌的情感,同时从当下中国出发,抒发同学们的少年豪情。

二、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歌中的情感;2.从意象、修辞等角度赏析诗句,并描绘出诗歌的意境;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现强我中华的少年豪情壮志,与同学交流分享。

三、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描绘诗歌的意境难点:感知少年谭嗣同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四、教学过程1.导入:老师背诵《狱中题壁》师:这首诗是谭嗣同在狱中所作,而其实啊!有人去劫狱,他可以逃的,但是他说:我要用我的血唤醒更多的中国人。

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华英雄。

2.情境任务:本学期的班级“学习中华英雄”活动已经接近尾声,本周我们学习部推选的人物是“谭嗣同”。

为保证我们的交流会顺利进行,我们一起走进少年意气风发的谭嗣同。

3.解读目标4.方法回顾师:《潼关》是一首诗歌,我们学习诗歌的方法是?生:四看一品一把握一看作者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朝末年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

二看背景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14岁,当时从湖南故乡随父亲赴甘肃上任,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震撼了,欣然提笔。

三看题目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

四看诗歌久远的高云簇拥着古城,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的秋风吹散。

滔滔的黄河进入潼关奔向辽阔的原野还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不知道何为平坦了。

5.活动任务活动一:诵——感受韵律美朱熹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于诵读更易体会诗歌的音韵、情感。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四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四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四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四首)》包括《观书有感》、《春日》、《绝句》、《过故人庄》四首古诗词。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一些古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古诗词意境和表达方式。

但同时,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于一些深奥的诗词意境和表达方式可能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诗词的美,逐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古诗词。

2.能够理解四首古诗词的大意和基本意境。

3.能够领悟四首古诗词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色。

4.能够运用四首古诗词中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四首古诗词的朗读和背诵,大意和基本意境的理解。

2.难点:四首古诗词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色的领悟,运用其中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四首古诗词的背景、作者、大意和基本意境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诗词的美。

2.示范法:教师对四首古诗词进行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模仿和跟读,提高他们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3.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对四首古诗词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色进行讨论,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4.创作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四首古诗词中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提高他们的语文运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四首古诗词的文本和注释,以便进行讲解和指导。

2.教师准备四首古诗词的朗读和背诵音频,以便学生模仿和跟读。

3.教师准备四首古诗词的相关讨论话题,以便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4.教师准备一些创作素材和题目,以便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四首古诗词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2)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2)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2)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busy》《spring》《moon》《mountn》《fisherman》等十一首古诗词。

这些古诗词都是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既有韵律美,又有意境美,对学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人文价值。

这些古诗词的内容丰富多样,有写景的,有抒情的,有咏物的,有narrative 的,对学生理解古代文化,提高文学素养,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汉语的基础知识,对古诗词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些古诗词的意境和内涵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领会作者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些古诗词。

2.能够理解这些古诗词的大意,领会作者的情感。

3.能够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内涵。

2.难点:古诗词的专业词汇和特殊的句式结构。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手段,营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古诗词的美。

2.互动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3.欣赏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背诵,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音乐、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课件,设计教学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或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学习情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逐一呈现古诗词,让学生初步感知诗词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词,让学生通过声音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内涵。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或表演活动,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词的美。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次课程进行小结,强调重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外古诗词诵读,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钱塘湖春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秋浦歌十七首·其五》、《夜泊牛渚怀古》等诗词。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怀和审美。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但对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的难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

同时,学生可能对古人的情感和审美有一定的陌生感,需要教师通过讲解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诗词;能够理解诗词的大意和主题;能够分析诗词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情怀和审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诗词;能够理解诗词的大意和主题。

2.难点:能够分析诗词的结构和修辞手法;能够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和主题。

2.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实践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要熟悉所学的古诗词,了解其内容、主题、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的信息。

2.学生准备:学生要预习所学的古诗词,尽量理解其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引导性的语言,引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如:“同学们,你们读过古诗词吗?你们觉得古诗词有什么魅力呢?”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所学的古诗词,让学生初步感知诗词的内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含配套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含配套教案)

“_____夜__阑__卧__听__风__吹__雨_____,___铁__马__冰__河__入__梦__来_______”
两句,作者将梦境和现实结合,表现诗人报效祖国、
忠心不衰之情,读来悲壮苍凉!
(2)刘禹锡在《秋词(其一)》中一反悲秋的传统观念,其中
“____晴__空__一__鹤__排__云__上__,_便__引__诗__情__到__碧__霄_____”两句用
知四种人
了解作家的生平、主要的人生经历或者看看他 的其他文学作品,你会对诗人有更全面的认识。阅 读下面材料,结合我们学习的四首诗歌,你从中读 出了四位怎样的诗人?
材料一: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刘禹锡《始闻秋风》)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浪淘沙》(其八)]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刘禹锡《杨柳枝词》(其一)]
材料二: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
豪迈之情描绘出一幅壮丽、开阔的秋日图景。
(3)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想象与妻子相聚、秉烛夜话的诗 句是:____何__当__共__剪__西__窗__烛____,__却__话__巴__山__夜__雨__时________。
听名家朗读录音,标注出朗读节奏,并尝 试朗读。
古人吟诵是先有曲调的,虽有曲调,但不同于 唱歌,因为吟诵的曲调是不固定的。也就是说,同 一首诗可以用不同的曲调来吟诵。我们应先吟准字 音,吐字清晰,做到所谓的“字正”,再通过拖音, 使声腔饱满,做到所谓的“腔圆”,字正腔圆是对 吟诵的基本要求,以此来感受诗歌的韵味。

课外古诗词诵读(名师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名师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课外古诗词的诵读,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韵律、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3. 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内容1. 古诗词的选择:选取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古诗词,包括唐宋诗词、明清诗词等。

2. 古诗词的翻译和解释:对选定的古诗词进行准确的翻译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基本含义。

3. 古诗词的诵读和鉴赏: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选定的古诗词进行翻译和解释,讲解诗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诵读法:教师示范诵读,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停顿和语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鉴赏法:教师引导学生从韵律、意境、情感等方面欣赏和评价古诗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提问和讨论等。

2. 诵读表现:评估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的发音、停顿和语调的准确性,以及对诗词韵律的把握程度。

3. 鉴赏能力:评估学生在欣赏和评价古诗词时的理解深度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计划第一周:介绍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选取一首简单的古诗词进行学习和诵读。

第二周:学习一首稍微复杂的古诗词,深入了解其意境和情感,进行诵读和鉴赏。

第三周:学习一首含有修辞手法的古诗词,分析其修辞效果,进行诵读和鉴赏。

第四周:学习一首表达自然景色的古诗词,感受其描绘的景色和情感,进行诵读和鉴赏。

第五周:学习一首表达人物情感的古诗词,理解其情感表达方式和手法,进行诵读和鉴赏。

六、教学资源1. 古诗词选集:教师准备一份适合学生的古诗词选集,包括不同朝代的经典诗词。

2.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古诗词的文本、翻译、注释和图片等。

3. 音频资源:收集或录制一些名家的古诗词诵读音频,供学生参考和学习。

七、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教师通过讲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二)》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二)》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一些经典的课外古诗词,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

本节课所选诗歌,主题丰富,风格各异,有写景抒情的,有咏史言志的,有写人状物的。

这些诗歌既有古代诗人的经典之作,也有现代作家的优美诗篇。

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在描绘自然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语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古诗词也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意境、领悟诗人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同时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所学的古诗词,了解诗歌的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培养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所学的古诗词,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难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诗歌的美。

2.情感教学法:教师以情感人,以情促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诗人的情感。

3.讨论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和要求,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所学古诗词,了解诗歌的背景,尽量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七上 第6单元【教学方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示范教案

七上 第6单元【教学方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示范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体会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体会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千百年来,灿若星辰的诗歌把中国文坛照耀得分外明亮。

诗人们用诗歌诉说的一个个故事,至今为人们传唱;他们抒写的缕缕情怀,感动了代代的中国人;他们创设的种种意境,迷醉了古今多少读者。

古人云:腹有读书气自华!今天,就让我们漫步在这个风光旖旎的古诗苑,去吟唱,去感动,去陶醉吧!二、学习《秋词》(其一)(一)整体感知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今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

看看他是怎样理解秋天的。

1.走近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有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2.诗词背景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

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

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

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时三十四岁。

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精品教案_10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精品教案_10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了解诗的写作背景。

2)理解本首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3)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深入感受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韵律和感情。

3.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二.教学重点:了解本首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会赏析古诗方法,深入感受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六.(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爱国,是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历朝历代都会涌现出无数的爱国人士,那么,你都了解哪些爱国故事,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学生发言)还有涌现出无数的爱国诗篇,请同学举例说明(师准备: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的国度,共同来学习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脍炙人口的名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板书课题)(二)走近诗人:(生介绍陆游,师讲解拓展)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存诗共九千余首,题材很广泛。

其诗作反映民间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抒发自己的报负,形成豪放雄浑的风格,代表作有《关山月》、《书愤》、《诉衷情》等,都是情文并茂的佳作。

(三)了解背景:(生介绍背景,讲解进一步的讲解,为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古诗奠定基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诗人陆游在公元1192年写的一首抒情诗。

作者由于主张抗击金族侵略者,反对屈辱求和,触怒南宋王朝的投降派,这时已被罢官在家,无职无权,而且不得过问政治,甚至不得到山阴(今绍兴)以外的地方旅行。

他的年龄也已68岁,虽年老体衰,但报国壮志并没有衰退,于是将满腔爱国热忱和悲愤之情化为豪壮诗句.师小结:陆游满怀爱国之心,率领将士们在沙场驰骋,却处处受到当权派的排挤,最终被罢官归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古诗词是汉语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们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展现了古人的智慧与情感。它们对于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望岳》这首诗。通过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人如何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理想的追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四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背景和作者情感,包括《望岳》、《春夜喜雨》、《登高》、《夜雨寄北》。
(2)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3)学会通过朗读、感悟,体验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举例:《望岳》一诗中,诗人杜甫通过对泰山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被一首诗或一句话深深打动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古诗词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词的魅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主要包括以下四首古诗词:《望岳》、《春夜喜雨》、《登高》、《夜雨寄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围绕这四首古诗词展开,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悟、分析,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培养他们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同时,结合教材中的注释和背景介绍,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学常识,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意境的深度理解:学生对古人的生活背景和情感表达方式不够熟悉,难以深入体会诗词的意境。
-诗词写作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可能对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理解不透,难以将其应用到实际的诗词分析中。
-文化内涵的挖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有限,需要通过具体的诗词实例来感受和领悟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举例解释: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挺高的。通过导入环节的问题,他们能够迅速地被吸引到课堂上来,这让我感到很高兴。在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时,我发现有些学生对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掌握得不是很好,这可能是我们接下来需要重点练习的地方。
课堂上,我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写作特点,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朗读练习的积极性很高,但我也观察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可能会偏离主题,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明确讨论的方向和目标。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升文学素养。通过课外古诗词的诵读与实践,使学生能够:
1.提高古诗词朗读技巧,把握诗词节奏与韵律,增强语感;
2.感知古诗词的意境美,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3.运用课本中学到的古诗词知识,分析诗词的写作特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包括它的韵律、节奏和意境。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精炼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传承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李白的《将进酒》为例,分析其豪放的情怀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感受古诗词在情感表达上的魅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辞手法和写作特点,我会通过对比和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精品教案_15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精品教案_15

七、作业布置
1、 课外搜集并阅读陆游其余的记梦言志抒情诗。 2、 小组间将收集的陆游记梦言志诗分享,并交流归纳陆游除了在诗中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外,
还在梦中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3、 搜集与陆游同时代的爱国诗人如辛弃疾的词作,对比感受该时代诗人的爱国豪情。 八、板书设计
僵卧、孤村
不自哀
(年老体衰,处境悲凉)
1、学生提前诵读本诗,并查阅陆游相关生平经历。 2、搜集自己喜欢的陆游诗歌,进行熟练诵读,小组内交流,初步感受陆游本人及诗歌的魅力。
六、 教学过程
(一)询梦·寻梦导入 同学们,你们晚上睡觉做梦吗?我们常常有这样一句话:“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往往在 梦境中,是人们心之所向。现实生活无法满足的内心意愿,借梦境,往往可以小小窃喜一番。 我国的历代文人墨客,非常喜欢记梦言志抒情。比如:“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这 是李煜哀叹奢华的帝王生活不再的追忆之梦;“夜来幽梦忽还乡… …唯有泪千行”,这是苏轼 思念亡妻而无限哀怨的感伤之梦。同学们,调动你们的记忆,是否能够也像老师这样举出一例?
梦中挥戈,到底意难平——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者
班级
课时
1 课时
一、教材简析和学情分析
教材简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部分的其中一首。该诗
是南宋诗人陆游的名作,写这首诗时,他已经年近七旬。在本诗中,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其 最动人的部分。学习陆游诗中国家至上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于现今的中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 价值观而言大有益处。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将受到陆游高尚品格的震憾,并从中学习古代爱国 志士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得到精神与心灵的陶冶。 学情分析:
三、教学重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古诗词诵读》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诵读古诗词,读出古诗词的节奏、韵律,体会诗歌的声韵美。

2.通过诵读,理解诗歌大意,初步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3.背诵四首诗,感受诗歌情境。

◎教学过程:一、自由诵读活动1. 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秋词(其一)》《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潼关》。

至少读两遍,注意比较前后诵读有什么差异。

没有把握读准的字音,要圈画出来。

2.让学生自己标出这四首诗中读音上需要注意的字,互相读一读。

参考示例:寂寥(liáo)春朝(zhāo) 碧霄(xiāo) 涨(zhǎng)秋池西窗烛(zhú) 僵(jiāng)卧戍(shù)轮台夜阑(lán)潼(tóng)关簇(cù)嫌(xián)3.用简洁的词语将初读四首诗的感受分别写下来,就写在每首诗旁边的空白处。

如:豪迈、凄凉、震撼等。

4.欣赏播音名家的诵读。

欣赏著名女播音员雅坤朗诵的《秋词(其一)》。

欣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专家方明朗诵的《夜雨寄北》。

让学生对比自己的诵读和播音名家的差距,简单说说产生差距的原因。

5.学生再次自由诵读《秋词(其一)》《夜雨寄北》,感受一下有没有进步。

设计意图:因为是对刚上初中的学生进行课外古诗词诵读指导,所以教师不宜在诗歌的内涵上深究,宜通过组织诵读活动来推动古诗词学习。

第一环节是自由诵读,教师先不急着提要求,先让学生读起来。

让学生比较自己的前后诵读,就是希望学生再读一遍时能有一点点进步;让学生将自己和播音名家比较,感受高水平的诵读,意在给学生树立标杆,起到激励作用。

二、诵读基本要领练习活动1.明确古诗诵读基本要领。

诵读古诗,要读出节奏、语调、韵脚延长音等。

讲究格律的近体诗(也就是律诗和绝句)更具音律谐和之美。

格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人在咏叹抒情时声调的自然变化,我们应该力求通过诵读表现出音律之美。

读出近体诗音律美的基本要领:节奏划分和诵读停顿的把握要根据律诗绝句的特点,更要根据诗意表达的需要来进行,特别注意不可“读破句”。

这四首诗都是七言绝句,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可这样划分:或 2/3,或2/2/2/1,或2/2/1/2。

韵脚诵读的重音和语调处理也应根据诗歌的情意表达而定,韵脚一般要读出延长音。

2.教师示例,并进行示范诵读。

请同学们参看以下示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请同学们体会一下这两句诗是如何根据诗意的表达来划分节奏的。

然后请大家给这首诗的后两句标出诵读的停顿并揣摩如何读准节奏,用“△”标出韵脚,用“——”标出韵脚延长音,一边标示,一边轻声诵读。

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来诵读这首诗:参考示例: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用上述的标记符号标示其他三首诗的节奏、韵脚等,一边标示一边诵读。

参考示例: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4.学生反复练习诵读。

诵读练习建议:(1)节奏要读得分明;(2)古人常常击节而歌,可以让学生用指关节轻击课桌来配合诵读节奏;(3)韵脚要读出延长音;(4)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教师结合诵读方法和诵读要求,运用个别诵读、分组诵读、男女生对诵、全班齐读等多种形式,现场组织学生反复练习并指导诵读)设计意图:诗文的诵读虽然不存在定规,但诵读基本要素如何拿捏、组合是很有讲究的。

诵读的技巧训练是比较复杂的,为避免烦琐,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要学生会用常见的诵读标记符号,初步掌握诵读的基本技巧,并运用基本技巧进行诵读训练,初步体会古诗的音律美。

三、“解说+诵读”活动1.阅读课本上关于四首诗的注释和解读,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诵读诗歌还需懂得诗歌大意,理解了诗歌大意也更有助于诗歌诵读。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和解读,理解诗意,有疑问的地方请标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2.根据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探讨如何有感情地诵读。

3.以4人为一组,每人解说一首,诵读一首。

参考示例:《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这首诗由“卧”到“思”,由“思”到“听”,由“听”到“梦”,结尾的诗句是一幅杀敌报国、悲壮感人的图画。

“僵卧孤村”,失意之愁,经历之悲,病体之痛,家国之忧,在诗人心中蔓延,这里要读得沉痛、低缓。

但诗人“不自哀”,不以个人处境为怀,却以收复失地为念,他并没有沉浸在悲愁中消沉,所以,语调要立即扬起。

他日思夜想的还是为国戍边,抗击金兵。

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凝聚在“思”上,“思”要重读。

随着感情的发展,诗人一梦而使“僵卧”变成了驰骋,“孤村”变成了战场。

“梦”是“志”的幻现,这说明诗人对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渴望已达到了梦驰神往的程度。

在诵读时,“梦”要读得语重而情深。

整首诗燃烧着杀敌戍边、收复失地、为国尽忠的爱国深情,要通过诵读传达出来。

下面,我来诵读这首诗。

4.教师组织点评各组“解说+诵读”的效果。

设计意图:古人读书,追求“因声求气”。

“声”,是指音调、声律,可以通过诵读而体现出来;“气”,指作品的“神气”,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在初步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反复诵读,通过处理音调、声律,读出诗人的情感,力求在诵读时做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陶语)。

四、“情境诵读”活动1.在反复诵读、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时要注意掌握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背诵要集中精力,专心一意。

背诵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为紧要。

要结合七言绝句的特点来背诵。

尽量进行意义记忆。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理解越深,记忆越牢固。

尽量运用形象记忆。

如背诵谭嗣同的《潼关》一诗,脑海中可按诗的内容勾画出“高云簇城”“铁马秋风”“黄河奔流”“秦岭巍峨”等画面。

尽量调动情绪记忆。

既要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也要进入角色体验诗人情感的变化。

如背诵《夜雨寄北》,就要切身体会到诗人的内心由苦涩无奈到孤独凄凉,转而满含憧憬、温馨欢乐的感情变化过程。

背诵过程中,如果“卡壳”,应该努力追忆。

追忆需要付出很大的意志力,克服困难,多方面寻找记忆线索。

这能使记忆更牢固,思维更灵活。

因此,不能一“卡壳”就立即翻书。

课后还要将背诵与默写结合起来,巩固强化记忆效果。

2.现场组织并检查背诵。

教师现场组织并检查学生背诵,可采用下面几种方式:(1)教师或学生示范独诵;(2)邻近的学生对诵;(3)小组轮诵;(4)全班齐诵;(5)课堂背诵竞赛。

3.模拟电视诗歌、散文的形式,感受诗歌情境。

电视诗歌和电视散文,配合音乐和画面诵读诗文,让凝固的文字变得有声有色,产生很好的艺术效果。

试从这四首诗中选一首,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展开想象和联想,将电视诗歌、散文的画面设计描述出来。

参考示例:《唐诗素描》系列作品是湖南作家曾冬创作的与传统唐诗赏析迥然不同的散文。

它以原诗为蓝本,在理解诗歌内涵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凝练的诗歌扩展成优美的散文,以散文化的形式再现了唐诗意境。

我们可以借鉴《唐诗素描·巴山夜雨》的写法,从其他三首中任选一首,以精短的电视散文形式再造诗的意境。

唐诗素描•巴山夜雨曾冬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点亮灯,展开家书。

你的笑容就隐藏在文字的后面,灿烂着,温暖着,还有些许淡淡的泪痕。

你的牵桂,你的思念,你的轻轻细细的话语,越过千里迢迢的黑暗,越过心,飞抵我寂寞的窗台。

而我,却总是把早已定好的归期改了又改,改了又改,最后,仍说不定哪一天可以走进你守望的目光。

巴山不觉,春光早逝,一转身,秋已深了。

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来,挤满了小池。

这群无家可归的孩子,又将陪我度过一个孤独的夜晚。

依稀是梦,你坐到了窗前,静静地看着我。

烛光是一朵刚刚开放的小花,把你装扮得那么年轻,那么美,就像许多年前掀下红盖头的那个晚上。

朦胧中,抓起你柔若如水的手,我感到了幸福,感到了一生的快乐和依靠。

我拥着你,附在你的耳边,温柔地说起巴山那些孤寂的日子,那个展信的秋夜,那场淅淅沥沥的雨。

4.选取学生仿写比较优秀的电视诗歌、散文短篇,当堂诵读。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要让学生下背诵的硬功夫,做到当堂成诵。

对于背诵,教师也要当堂指导和组织。

古诗诵读不是简单的见字发声,也不是想当然的自由发挥,它应该是和诗人心灵相应相契的情境再现和再造。

让学生模拟电视诗歌、散文的形式,感受古诗情境就是为了更好地达成这个目标。

整堂课由诵读始,以诵读终。

通过多形式、有层次的诵读整体推进课外古诗的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