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06524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和运行规律的学科,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和运用,以及培养学生对宏观经济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
本课程将涵盖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宏观经济学的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经济学课程和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了解宏观经济变量的衡量和计算方法。
熟悉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和机制。
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工具和效果。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能够对宏观经济数据进行解读和分析。
能够撰写简单的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经济意识。
三、课程内容1、国民收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定义和核算方法国民收入的其他衡量指标实际 GDP 与名义 GDP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式2、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均衡产出的概念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两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乘数理论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 曲线的推导和含义LM 曲线的推导和含义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4、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财政政策的工具和效果货币政策的工具和效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宏观经济政策的局限性5、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总需求曲线的推导和含义总供给曲线的推导和含义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应用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短期权衡取舍6、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的含义和源泉新古典增长模型内生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的含义和特征经济周期的理论解释7、通货膨胀和失业通货膨胀的类型和原因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失业的类型和原因菲利普斯曲线8、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汇率的决定和影响国际收支平衡表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讲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数据解读加深学生的理解。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关系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研究目标1.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框架。
2. 掌握宏观经济变量的度量和分析方法。
3. 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的原因及其对经济产出和就业的影响。
4. 理解货币与银行体系的作用以及货币政策的实施。
5. 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并能够评估其效果和影响。
教学内容1.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变量的度量和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模型的概念和构建方法2. 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 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及其影响- 经济波动的原因和周期性- 经济波动对经济产出和就业的影响3. 货币与银行体系- 货币的定义和功用- 银行体系及其角色- 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决定4.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货币政策的执行和影响- 货币政策的限制和挑战5.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的原理和实践- 是否采取主动的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评估和影响分析教学方法1. 授课: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和分析案例,渗透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框架。
2. 讨论: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和评价宏观经济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和模拟情景分析,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4. 小组项目:让学生进行小组项目研究,加强合作和团队合作能力。
评估方式1. 课堂参与和讨论:占总成绩的20%。
2. 作业和小组项目:占总成绩的30%。
3. 中期考试:占总成绩的20%。
4.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
参考教材1. 宏观经济学原理(第八版),著者:尼.格里高利.曼昆,译者:陈向阳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
2. 宏观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著者:费尔南多.索瑞亚诺,译者:杨洁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一、开课院部二、教学对象经济学科各专业本科生。
三、教学目的一是为初涉宏观经济学的学生较为系统地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使其能掌握这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而为学好其它专业课例如国际金融、国际贸易、财政与税务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是为学生熟练运用经济理论和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独立地、创造性地研究经济问题提供分析框架;三是使学生了解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地位以及政府与市场在宏观经济活动中的关系,为今后在经济工作中进行科学的决策提供理论指导。
四、教学要求首先要较为系统地介绍基本知识,教师必须全面把握、深刻领会宏观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有很高的西方经济理论修养;其次,要理论联系实际,注意与我国的经济实践相结合。
我国与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与国情不同,即便在西方经济理论中被证明是有用的东西,也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考察,以便决定它的适用程度和范围,不能完全照搬;再次,要突出重点,深入浅出,注意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西方经济管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对宏观经济学不能盲目崇拜,而应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以至批评。
但这种批评与过去的批判完全不同,它应该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分析,一种学习和探讨的过程。
五、教学课时及其分配1.总学时:68课时;2.授课:62课时;3.机动:6课时。
六、考核1.考核形式:期末考试;2.试卷结构:单项选择题15个,每个2分,共30分;名词解释4个,每个3分,共12分;简答题2个,每个7分,共14分;论述题2个,每个12分,共24分;计算题2个,每个10分,共20分。
3.考试时间:2小时。
七、教材八、主要参考书目1.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9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2.刘涤源等.当代西方经济学说(上)[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3.周家来等.宏观经济学[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06.4.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九、讲授内容提纲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4课时)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
06《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2012005 开课部门: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 适用专业: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学分学时:3学分,计划48学时编写人:审核人: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宏观经济学》是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科专业基础课。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导论、国民收入(GDP)核算、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IS-LM模型、AD-AS模型、宏观经济政策等核心内容;了解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开放经济等基本观点;了解消费理论、投资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的前沿思想,为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课打下较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本课程教学中应以学生学习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教师授课要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要紧密联系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用现实中实例丰富课堂教学,用教材的理论解释实际经济问题;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引导学生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去分析和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三)课程设计思路按照教材的内容结构和教学的基本理念,本课程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重点掌握的内容,包括各章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习后,教师突出疑难点讲解,同时启发学生结合经济现实提出思考。
第二层次是要求学生理解的内容,主要包括各章的一般理论和原理的推导、论证过程,由教师示范后学生举一反三。
第三层次是要求学生了解的内容,包括不同学派的宏观经济理论和消费理论、投资理论、国际贸易相关理论。
基本由学生自习完成,教师作开拓视野的补充。
1、课程内容的设计该课程的理论体系和内容框架如图所示:图1 宏观经济学大纲内容导图2、教学方法手段(1)板书和课件相结合。
内容提要和案例、小结采用多媒体课件;图形分析、讲解补充及其他要求学生了解的内容采用板书。
对重点内容、模型以及需推导的内容采用板书。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原理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研究目标1.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工具和方法。
3. 能够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4. 培养宏观经济学研究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主要内容1. 宏观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学派和代表性理论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DP)及其构成要素- 总需求与总供给- 通货膨胀与失业3. 宏观经济的长期增长- 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经济增长模型和影响因素4. 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 商业周期和景气度指标- 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的影响- 政府干预和经济波动5. 宏观经济的货币和金融市场- 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 利率和货币政策- 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6.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供给侧政策和结构性改革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 实践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将宏观经济学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宏观经济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思维能力。
4. 学术论文写作: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撰写学术论文,提高研究和表达能力。
评估方式1.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能力。
2.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质量和问题解答能力。
3. 学术论文:评估学生对特定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和研究能力。
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参考教材1. 高级宏观经济学,作者:XXX2. 宏观经济学原理,作者:XXX3. 宏观经济学导论,作者:XXX以上为《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大纲,详细内容可能会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一、使用说明(一)课程性质《宏观经济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必修课程之一,它不仅被列为高等学校经济类8门核心课程之中,而且是工商管理类各专业9门核心课程之一,由此可见其地位在经济类院校中的重要性;《宏观经济学》作为财经类学校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学生对其他经济学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要求学生先修课程为政治经济学和微积分。
(二)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主要的研究方法,弄清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不同模型,并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正确理解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54学时(四)教学方法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宏观经济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讲清主要图形所表示的基本原理,适当介绍最新知识。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授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指导、启发学习者自学。
5、适当布置作业和案例思考题,深化学习者对课程基本内容的理解。
(五)面向专业经济管理类各专业二、教学内容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即以国民收入决定为核心的总量分析。
所以,宏观经济学的出发点是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核心内容是国民收入决定,包括四个主要模型一一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和IS-LM-BP模型。
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最重要的四个宏观经济政策,即失业和通货膨胀、财政理论和政策、货币理论和政策和对外经济理论和政策,即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影响国民收入总量。
而动态的国民收入变化主要涉及到经济增长理论。
其中带*号的部分是选讲内容,这些内容不涉及也不会影响整体内容的完整性。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2002年制订,2004年修订)课程编号:英文名:Macroeconomics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前置课: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后置课: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财政学、货币银行学、中级宏观经济学等学分:3学分课时:54课时(+18课时辅导)主讲教师:西方经济学课程组成员选定教材: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下册)》(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
课程概述: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及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
它以国民经济总量为考察对象,分析宏观经济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阐述一国实现充分就业和长期经济增长的机制,说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作用。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宏观经济学基础,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第二部分,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包括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开放条件下的IS-LM-BP模型;第三部分,财政和货币政策分析;第四部分,经济增长和波动分析,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
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让经济及管理类本科二年级学生初步掌握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本学科的理论构架和分析逻辑,掌握理论分析和简单的数学模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比较简单和典型的宏观经济现象和问题,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为他们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经济学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宏观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同时又与现实经济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学科。
所以在教学中,首先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案例阐述宏观经济理论,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二,教学中注意介绍经济分析的逻辑,强化图形分析和数理分析的训练,让学生初步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工具,判断和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将数学分析与经济学教学有机联系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前言】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经济学,它通过对国民经济总量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矛盾、宏观经济变化规律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宏观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两大部分,这是由其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决定的。
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收入支出分析理论、IS-LM模型理论,总供求分析理论、通货膨胀与就业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国际收支与国内经济的理论等。
宏观经济政策部分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主要包括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政策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等。
在分析政府的经济政策时,重点放在企业如何预期和适应政府政策变化以及政府政策变化对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等方面。
宏观经济学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内容不断演进,材料不断更新,对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矛盾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规律的探索越来越具体深入。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对宏观经济运行机制有全面系统的了解,能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理解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懂得如何预期和适应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提高其驾驭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
第一章导论(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2。
掌握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基本总量的概念以及相互之间的换算关系;3.会用两种方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4。
了解什么是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5.了解什么是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6.掌握两、三、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主要内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所利用的研究手段。
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主要内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流量与存量;利率与现值。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各组概念的联系与区别.第三节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1.主要内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形成;新古典学派与新凯恩斯学派的争论。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史。
(三)课后练习1。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与微观经济学有什么区别?2。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3。
请谈谈宏观经济学派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4.你认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教学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讲授法,辅助手段为课堂讨论。
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2.掌握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基本总量的概念以及相互之间的换算关系;3。
会用两种方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4。
了解什么是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5。
了解什么是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6。
掌握两、三、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1.主要内容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支出法;收入法;部门法;核算中的其他问题。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能运用三种方法核算GDP。
第二节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1.主要内容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两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三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理解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第三节价格指数与失业率1.主要内容价格指数与失业率.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价格指数;名义GDP与实际GDP;失业的计算。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能应用两个指数来分析宏观经济状况。
(三)课后练习1。
试述GNP、GDP、NNP、NI、PI、DPI(个人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2。
试述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3.试述名义GDP与实际GDP的区别;4.消费物价指数衡量什么?5.如何计算失业率?(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教学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讲授法,辅助手段为课堂讨论.第三章国民收入决定(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总需求的构成;2.会用消费函数决定均衡国民收入;3.会用储蓄函数决定均衡国民收入;4.掌握乘数理论,并会计算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5.掌握加速数理论,并会结合乘数理论解释短期经济波动现象;6.了解投资函数,掌握什么是资本的边际效率和投资的边际效率;7.掌握IS曲线,即产品市场的一般均衡;8.掌握LM曲线,即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会画出LM曲线的三个区域并理解其的经济含义;9.掌握IS-LM模型,即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的决定;10.掌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哪些是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因素,在IS—LM模型中的财政政策乘数效应是什么;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又是哪些,在IS—LM模型中的货币政策乘数效应又是什么;11.掌握挤出效应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12.理解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和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并会用图描述;13.会进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1.主要内容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总需求的构成;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消费函数、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乘数理论.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在总供给为既定时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理解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规律。
“消费之迷”是怎么回事?第二节利率的决定1.主要内容利率的决定.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货币的需求;货币的供给;利率的决定;利率的传导机制。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找出影响货币需求的变量.第三节 IS-LW模型1.主要内容IS—LW模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IS曲线,LM曲线,IS—LW模型。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IS曲线及LM曲线上点含义.第四节 IS—LW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1.主要内容IS—LW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财政政策的影响;货币政策的影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何时财政政策最有效,何时货币政策最有效?(三) 课后练习1.按凯恩斯主义,经济是否会自动实现均衡?2。
简述乘数、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
3。
什么是“挤出效应”?4.什么是“流动性骗好”?5。
简述IS曲线、LM曲线、IS-LM模型。
6.为什么IS曲线的斜率为负?7。
为什么LM曲线的斜率为正?8。
在什么条件下财政政策将会失效,什么条件下最有效?9。
在什么条件下货币政策将会失效,什么条件下最有效?(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教学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讲授法,辅助手段为课堂讨论。
第四章总需求和总供给(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总需求函数和总需求曲线,会从IS-LM模型推导出总需求曲线;2.了解总供给函数和总供给曲线,掌握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会解释两者不同形状的原因;3。
了解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经济萧条与高涨的说明;4.掌握短期总供给变动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影响:滞涨的形成.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总需求曲线1.主要内容总需求曲线。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总需求和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的变动。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微观经济中的需求曲线与这里的总需求曲线都向下,一样吗?第二节总供给曲线1.主要内容总供给曲线。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长期总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的变动。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分析总供给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第三节宏观总量的短期均衡(选学)1.主要内容宏观总量的短期均衡。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短期均衡与经济波动;总需求冲击;总供给冲击。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假定中央银行A关注价格水平的稳定,而中央银行B则关注如何使产出和就业水平保持在自然率的水平上。
现假定经济面临不同的外生冲击因素:(1)外国收入减少;(2)石油价格上升。
(三)课后练习1.解释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2.简述税收的增加对利率、收入、消费和投资的影响。
3。
简述货币供给的减少对利率、收入、消费和投资的影响。
4.宏观经济中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区分。
5.在何种情况下,AS曲线是水平的、垂直的、向上倾斜的?6.试举出若干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总需求冲击和总供给冲击如何导致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教学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讲授法,辅助手段为课堂讨论。
第五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经济增长的概念,会比较其与经济发展的区别;了解经济增长的源泉以及研究经济增长的方法;2.掌握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包括模型的假设前提,基本方程,两个问题的回答和最后的结论;3.掌握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包括理论的假设前提,基本方程,理解其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动态过程;4.掌握新剑桥经济增长理论:包括理论的假设前提,基本方程,理解其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动态过程;5。
掌握普尔普斯的资本的黄金分割律;了解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6。
了解经济周期理论,会用乘数—加速数模型解释经济周期中四个阶段的形成原因.(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经济增长理论概况1.主要内容经济增长理论概况。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什么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与现状;经济增长的源泉:资本、劳动、技术进步.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
第二节经济增长模型1.主要内容经济增长模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一、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1.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假没。
2.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公式.3.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1.新古典模型的基本假设。
2.新古典模型的基本公式。
3.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
三、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1.新剑桥模型的基本假没.2.新剑桥模型的基本公式。
3.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比较三种模型的假设前提的区别。
﹡第三节经济增长理论的深化(选学)1.主要内容经济增长理论的深化。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缺陷;新经济增长理论;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应用所学理论谈谈如何促进中国经济增长。
第四节经济周期1.主要内容经济周期.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经济周期的含义;经济周期的阶段;经济周期的分类;现代经济周期理论概况;乘数—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理论。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解释经济周期四阶段如何形成的。
(三)课后练习1.经济增长的源泉有哪些?2。
简述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与区别.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