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读后感1000字
《心流》读后感
《心流》读后感《心流》读后感1一个人之所以活的不快乐,原因可能在于他想要的东西太多了。
当一个人想要得到的东西越多,这说明同一个时间他要为之奋斗的目标就很多。
而我们在一个时间段内,只能做一件事情,所以在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内心就会产生焦虑。
在本书中,这种焦虑表现为精神墒。
精神墒会使我们感到焦虑,让我们精神混乱,无法安住于当下,然而精神墒却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无可避免的一种意识状态。
其实精神墒,它也能够给我们带来成长的机遇。
因为我们的思想易被影响和我们所处的环境的复杂性,我们的精神墒就很大,但也正是因为环境的复杂性,我们才拥有了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一个机会。
不经历磨难的人生,是无法真正的体会幸福的感觉的。
当我们经历磨难的时候,种种混乱导致精神墒值很大。
但是此时若我们确立一个目标,并全神贯注的去行动的时候,我们就在我们的头脑中,逐渐建立起了一个新的秩序,这个秩序使我们的思想和人格更加的丰满和独立。
我们因此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
当形成精神墒的因素越复杂,我们所形成的这个秩序所带来的能量影响就越大,我们由此所获得的成长也就越大。
心流是一种全然忘我,无我的境界中产生的,因为我们全神贯注的做一件事情而获得,它是精神上的一种自由之感。
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也许是在读一本非常感兴趣的书,也许是在写一篇自己的文章,也许是在做一道喜欢的料理,也或是在与他人交心的聊天……当我们停下来的时候,发现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我们却毫无察觉,仿佛这过去的几个小时,只是弹指一挥之间,回想一下刚才自己在做什么,只觉得心中充满了满足感。
这就是心流产生时带来的魔力。
若想要拥有心流这种体验,我们首先要具备对于自我意识的掌控权,并且有一个明确的要去做的目标。
不管这个目标是什么,全神贯注的为之行动是非常必要的,没有行动支持的目标,只是空中楼阁虚无缥缈,对我们没有任何的帮助。
所谓全神贯注的行动,实际上就是把心安住在当下所做的每一件事中,把每一件事都当作目前要做的唯一目标,并从中获得乐趣,由此所连续产生的就是心流。
心流第一章读后感
心流第一章读后感
这第一章就像是一场对“心流”概念的预热派对。
作者讲了好多关于幸福和人类体验的事儿,让我感觉以前对幸福的理解太简单了。
以前就觉得幸福嘛,就是有吃有喝,能玩能乐呗。
可这章读完,才知道幸福和我们的意识、体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者提到人们每天忙忙碌碌,但很多时候都像是在自动驾驶,没有真正去感受自己的内心。
就像我每天早上迷迷糊糊地赶公交,都没好好体会自己在做啥。
而心流呢,感觉像是在这浑浑噩噩的生活之流里突然出现的一股清泉。
它让我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事情里,忘记时间,忘记周围的一切杂乱。
书里举的那些例子也特别有趣。
比如说有些人做手工、画画的时候就特别投入,那状态就像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我就想起我有一次拼乐高,一开始还漫不经心的,可越拼越带劲,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过去了,连老妈叫我吃饭都没听见。
那时候就感觉整个世界就只有我和那些小积木块,这应该就是一种心流的体验吧。
这第一章读完啊,就好像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让我对后面的内容充满了好奇。
我就想赶紧知道怎么才能更多地进入这种心流状态,是不是进入了心流就像找到了幸福的密码呢?反正我现在就像一个探险家,站在探索心流这个神秘宝藏的入口,满心期待着后面的旅程呢。
《心流》阅读感想
《心流》阅读感想在阅读《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踏入了一个全新的心理学领域,被书中描述的“心流”状态所深深吸引。
“心流”是一种完全沉浸在当下的状态,是一种将个人与目标融为一体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能够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一、何谓“心流”?“心流”指的是一种自发地设定目标,把全部的注意力投入到当下所做的事情当中,忘记了自我,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目标,所有的能量都聚焦在这种控制感中,将自己与事件融为一体,彻底消除了自我意识,没有目的,无关结果,纯粹是享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维既处于完成各项挑战的紧张中,同时又处于这种乐趣中,这不是简单地重复,大脑时刻都在感知与分析其中的细微差异,然后作出了一个又一个试错或者改进的决策,并从中找到正、负反馈,进而换新的策略或方式将事情做得更好。
在不断地练习与精进中,投入者对事物的理解呈现了螺旋式增长,并且体验到了不断更新的新鲜感。
在这个增强回路中,投入者欲罢不能,会不知不觉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进一步研究。
没有外界的奖励与旁人的认同,纯粹只是为做事而做事情,没有目的,只是沉浸在这个过程中。
心流是与世间万物构建相识纽带的方法,是打破自我主观意识的限制的最优手段。
二、如何体验“心流”?清除干扰源,比如手机,无关的资料、可做可不做的杂事。
设置一个内奖性的目标,排除外界与他人的引诱,纯粹是为了体验做这件事的过程所带来的巨大满足感。
不以结果作为做与不做的动机,而是以过程中种种体验为契机,不断深入了解与学习,发起一个又一个挑战,从而获得更多、更深的满足感。
在做每一件事时,都投入全部的注意力并努力去察觉同一件事情中的细微差别。
每一个细小的差别就是一个兴奋点,蕴含着机遇与转折性的突破;每一次突破都将取得质的飞跃,从而让自己更加接近那个未知的世界。
做这件事不是为了别人的夸赞,也不是为了得到外界的奖励与认同,纯粹就是为了实现跟自我与世界的联结而自愿去做的事情。
《心流》读后感
《心流》读后感《心流》一书,阐述了一个基本思路:幸福源自于在心流概念基础上的最优体验。
心流是意识和谐有序的一种状态,是人们心甘情愿、纯粹无私地去做一件事,不掺杂任何其他乞求的状态。
我们对自己的观感,以及从生活中获得的快乐,归根结底取决于心灵如何过滤和阐释日常体验,而与我们控制宇宙的能力并无关系。
当然,我们仍需学习掌控外界环境以求得生存,但这并不能提升个人的快乐或减少世界给我们的混沌感。
追求内心的和谐,唯有从掌控意识着手。
基于这一理念,《心流》指出,不幸福的根本原因在于意识的内在秩序失衡。
内在秩序的失衡会导致人们产生对生存的恐惧,感到生命没有意义,不值得继续。
这种失衡表现在某些人所谓的存在焦虑或存在恐惧等主观状况上。
为了应对这种失衡,人们采取了种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如忘记它的存在、追求更多物质财富、躲进自己的小天地、寻求宗教慰藉等。
然而,这些方法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为了达到根本的解决,《心流》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建立自己内心的秩序,即自我。
自我的建立需要摆脱对社会和基因的屈服,不再以社会赋予的赏罚为念,而是以自己所能控制的奖赏为目标。
这意味着我们要在社会制约下解放自我,时刻发觉每一事件的回馈,并调整对决定的事情先后顺序的态度。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和随心所欲,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幸福。
《心流》还提到了意识和意图的概念,以及注意力的重要性。
资讯进入意识是因为我们企图注意它,或是生理或社会指示我们该注意。
控制意识的明显指标是能够随心所欲地集中注意力,而注意力既可以塑造自我,也会受到自我的塑造。
内在秩序的失衡是由于自我接收的资讯与既定意图发生冲突,或使我们分心,无法为实现意图而努力。
这种失衡会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如痛苦、恐惧、愤怒、焦虑和妒忌等。
《心流》对复杂性的定义是由两种心理过程造成的——“独特化”与“整合”。
独特化是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朝独一无二的方向发展;整合则是通过超越自我的观念和实体与他人联结。
《心流》阅读感想
《心流》阅读感想好友大力推荐此书,我买下此书已然有一段时日,直至今日才总算读完,此间历经颇久。
在读书的整个过程中,我的心态几经起伏,而《心流》也可谓见证了我的一段人生历程。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的作者是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这本书主要阐述了何为心流以及我们应如何在生活中构建属于自己的心流。
其要点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心流是一种怎样的状态,乃是全神贯注、投入忘我且能掌控自我意识并从中体会到快乐的状态;其二,心流的构成要素包含目标、清晰的反馈、一定程度的挑战、一定程度的掌控力以及全神贯注;其三,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获取心流,拥有自得其乐的性格极为关键,哪怕是处于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若具备自得其乐的能力,依然能够获得心流。
将目光投向日常生活,无论是在感官体验、思维活动、人际交往、工作事务还是面对挫折时,只要自己能够找到与不同环境和谐共处的诀窍,专注于一个始终如一的目标,自然会发现无尽的乐趣。
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有如下几点感受。
其一,阅读一本好书本身便相当于进入心流状态,仅仅是阅读该书的序言部分,我便明显感觉到自己进入了一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境地。
其二,“心流”也并非如我起初所设想的那般遥不可及。
在读书过程中,我回想起童年的一些经历,比如早年在实小的琴房里弹琴,那种难以言喻但一直铭记于心的感受其实就是心流。
其三,我觉得有些戏谑的是,当书读到一半时,由于我身处“困顿”的环境之中,瞬间产生了大量的精神熵,难以控制自己的意识,每一天都处于诸多欲望和念头之中。
我尝试按照书中所讲的去打造心流,尝试过网球运动,也确实短暂地进入了心流状态,但无奈自己修行尚浅,当自己处于被他人关注的环境中时,我又失去了那种感觉。
其四,对于此书我存在一点疑惑,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生活在和谐中的人,无论做什么、遭遇什么,都不会把精神能量浪费在怀疑、后悔、罪恶感以及恐惧之上,精力永远用在有益的方面。
”这样的状态我的确心生向往,然而,我也不禁在心中发问,人生漫长且复杂多变,倘若始终致力于将精神能量都运用在有益之事上,不进行一些挥霍,不偶尔陷入那些无序、混乱、恐怖的状态,这是否又会是另一种无趣呢?。
《心流》读后感
《心流》读后感读完《心流》这本书后,我才深刻领悟到这些年自己浑浑噩噩状态的根源所在。
也终于明晰,幸福并非是过上那种毫无忧虑、高枕无忧的生活。
幸福其实是在确定目标之后,全身心投入到工作过程之中,而这两者恰恰是我这些年所缺失的,正因如此才导致了内心的无序感,进而引发诸如迷茫、沮丧等情绪。
归根结底,人生的意义并非在于单纯的享乐,而是在于持续保持一种有秩序的生活以及工作状态。
“幸福不是人生主题,而是附带现象。
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秩序和安宁时的状态。
”一直以来,我们所渴望的幸福大概是那种不愁吃穿且无所事事,亦或是安逸闲适。
然而,事实上当我们真正过上这样的生活时,却并未拥有理想中的幸福,甚至不仅没有幸福感,反而增添了颓废与沮丧。
幸福实则是我们认真投入去做一件事的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灵安宁状态。
从小学起,我就养成了每天五点多起床学习的习惯,这一习惯一直延续到高中毕业。
曾经的我极其痛恨天还未亮就得早起学习,也对学校里满满当当的课程安排极为反感。
那些年,处于中学时代的我,无比渴望大学,因为高中老师总是说大学是如何自由与轻松。
然而,当我真正拥有了自由与轻松时,内心却又滋生出一种恐慌感。
我想,这种恐慌感的产生源于“心流”的缺失,源于无法找到一个能够专注的目标。
在这本书中,区分了享乐和乐趣这两件不同的事情。
或许我们曾经以为享乐能让人更真切地感受到幸福,但事实并非如此。
“享乐是高水准生活的重要一环,但享乐本身并不能带来幸福。
睡眠、休息、食物与性,都属于恢复‘均衡’的体验,在肉体需求引起精神熵以后,重整意识的秩序。
”而“所谓乐趣,是指一个人不仅需求和欲望得到满足,更超越既有制约,完成了一些意料之外的事。
”两者有着显著的区别,“换言之,享乐可以不花力气,只要大脑特定中枢受到电击或药物的刺激,就能产生享受的快感;但是打网球、看书、谈话,若不全神贯注,就会觉得索然无味,毫无乐趣可言。
”从享乐与乐趣的区别可以看出,我们终究需要一种十分清醒的自律与投入,并且这种投入是为了实现对自身的某种挑战。
心流读后感简短总结
心流读后感简短总结读《心流》这本书,就像是一场自我探索的奇妙旅程。
读到作者对心流概念的阐述时,我感觉这仿佛是在揭示一个之前未曾被我察觉,但却一直在生活中若有若无出现的现象。
他说心流是一种全神贯注、忘我的状态,我一下就想到自己有一次专注于绘画的时候。
那时候周围的嘈杂声好像都消失了,我只专注于画笔与画布的接触,一笔一笔地描绘出心中的画面,时间过得飞快,在那个过程中我全身心投入,没有烦恼,没有杂念,这不就是心流状态吗我忽然意识到。
书中提到如何达到心流状态的几个要素,其中明确的目标这个要素让我很有感触。
比如我们在做工作的时候,如果目标模糊不清,我们就会很容易分心,变得焦虑。
但是如果像我们参加一场有明确终点线的跑步比赛那样,我们就更容易集中精力朝着那个目标前进。
我之前做项目的时候,一开始项目要求很宽泛,我完全没有做事的动力,整天浑浑噩噩的。
后来领导明确了阶段性和最终的目标,我整个人就像打了鸡血一样,能够很有效的规划自己的工作内容。
让我有些困惑的部分是书中一些关于心流和文化、社会架构关联的部分。
我觉得理解起来有点吃力,可能是我的社会学知识储备不够吧。
但是我大概能明白作者想表达的是心流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人心理状态,而是和我们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的。
特别触动我的还有书中那些关于在苦难中寻找心流的例子。
有些人即使身处糟糕的环境中,如监狱,依然能通过学习,专注于知识的汲取这种方式进入心流状态,这让我认识到心流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可以让我们超越外在的苦难。
这也启示我在以后的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的境遇,都应该尝试去寻找能够进入心流的途径。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不仅仅是一种心理现象,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在现代社会这个快节奏、多干扰的环境下,我们往往很难获得这种心流体验,但是如果我们能根据书中的方法去调整我们的目标,注意力等因素,或许就能更多的体验到这种美好的状态。
这会让我们做事情更高效,也会让我们从心底感受到快乐和满足。
读完这本书,我决心在今后的生活中去主动寻找心流的时刻,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业余的爱好里。
《心流》阅读感想
《心流》阅读感想《心流》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的一本佳作,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通过深入研究,为我们描绘了一种名为“心流”的美妙精神状态,他将其称之为“最优体验”。
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完全沉浸在某项活动中,忘却了其他事物的存在,整个精神能量仿佛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洪流,甚至感受不到自我的存在。
前三章对心流的概念进行了深入解读,内容精彩纷呈。
然而,从第四章开始,作者转而讲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各个方面发现并与心流相伴的方法,这部分内容略显琐碎,对阅读体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最后一章则从人生意义的角度进行了升华,赋予了本书更高的价值。
书中的“精神熵”概念是对物理学概念的巧妙运用,令人深思。
在本科期间,我有幸学习了一门在能源领域备受推崇的《工程热力学》,其中熵的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熵被用于描述系统的混乱程度,这也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书中的内容。
我们可以将能量视为具有不同品位的存在,高品位能量如电能具有高度的有序性(熵值较低),而低品位能量如热能则呈现出混乱无序的状态(熵值较高)。
人类不断努力的目标就是将低品位能量转化为高品位能量,无论是通过热能到电能的朗肯循环,还是太阳能到电能的光伏电池板,然而,转化效率却往往非常低。
这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珍视那股有序的精神能量。
此外,本书中关于工作、交友和人生意义等章节也给了我很多启发。
然而,我仍觉得本书在某些地方有些过于啰嗦。
以下是书中的一些精彩摘抄: - “我渐渐学会对自己的和自己的缺点漠不关心,我渐渐的把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放在外界事物上,例如:世界的状况、各式各样的知识和我爱的人。
”——罗素 - 越来越完美的自我控制,产生一种痛快的感觉。
你不断逼身体发挥所有的极限,直到全身隐隐作痛。
然后你会满怀敬畏地回顾自我,回顾你所做的一切,那种佩服的感觉简直无法形容。
《心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人类内心世界的窗口,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体验。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学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更多的心流体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心流》阅读感想
《心流》阅读感想《心流》这本书探讨了人类内心的一种最佳体验状态,即心流。
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通过大量的研究和案例分析,揭示了心流的本质和产生的条件,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创造心流体验。
阅读这本书,让我对快乐、幸福和生活质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心流是一种完全沉浸在当下、忘却时间流逝的状态。
它是一种积极的、充实的、忘我的体验,让人感受到无比的愉悦和满足。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力,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并且获得深刻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心流不仅可以在工作中产生,也可以在日常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出现,如运动、阅读、艺术创作、社交等。
作者认为,心流的产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我们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挑战,这些目标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
我们需要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活动中,忽略外界的干扰和分心的事物。
此外,即时反馈也是心流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可以让我们及时了解自己的表现和进步,从而增强自信心和动力。
我们需要有一定的控制感,能够自主地决定自己的行动和节奏。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很容易陷入焦虑和无聊之中。
然而,通过了解心流的原理,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在生活中创造更多的心流体验。
我们可以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并逐步实现它们。
同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将其作为心流的来源。
在进行这些活动时,我们要全神贯注,沉浸其中,忽略其他干扰。
此外,我们还可以主动寻求即时反馈,通过与他人比较、接受批评和建议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表现。
除了对个人的影响,心流还对社会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一个社会中,如果人们能够更多地体验心流,那么这个社会将会更加和谐、稳定和繁荣。
因为心流可以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和创造力,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也可以增强人们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提高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然而,要实现心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它需要我们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如惰性、焦虑、恐惧等。
《心流》阅读感想
《心流》阅读感想心流,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完全沉浸在当下活动中的状态,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件事情上的感觉;在心流状态下,人们往往能够忘却时间的流逝,甚至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愉悦和满足感。
这种状态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更能够帮助我们培养出坚韧的性格和积极的心态。
在书中,作者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研究,向我们展示了心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他认为,心流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明确的目标、清晰的反馈、适度的挑战、专注的投入以及完全的忘我。
只有当我们在生活中找到这些因素,并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进入心流状态。
这让我不禁思考起自己的生活,发现自己在很多时候都处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中,被各种琐事和外界的干扰所困扰,无法真正地投入到自己所做的事情中。
而在心流状态下,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愉悦,仿佛与外界的一切都隔绝开来,只专注于当下的活动。
这种体验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值得我们去用心感受和品味。
此外,作者还强调了培养心流体验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培养心流体验,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提高自己的心理韧性和抗压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很容易陷入焦虑和抑郁的状态中。
而心流体验能够让我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更好地应对生活的挑战。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培养心流体验,作者在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和建议。
这些方法包括设定明确的目标、制定合理的计划、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会放松和冥想等等。
这些方法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非常简单易懂,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应用。
我想引用书中的一句话来结束我的感想:“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秩序和安宁时的状态。
”希望我们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心流体验,感受到幸福的真谛。
《心流》读后感
《心流》读后感断断续续读完《心流》,这本书发人深省,其中一些实用的建议,能帮助我们在面对复杂任务和生活中的无序状态时,保持良好的心态。
然而,阅读过程中,我也产生了一些质疑。
积极心理学认为,快乐的生活核心在于关注外界,与社会环境和谐相处。
这似乎更多的是在强调适应社会。
诚然,适应社会和各种环境非常重要,但如果我们完全适应了一切,看似生活变得轻松了,但同时是否也忽略了那些不合理的、体制性权力架构对人的影响呢?具体来说,我不否认书中强调的在完成任务时达到“心流”状态的重要性,这样能让我们事半功倍。
我也相信拥有放眼世界的大爱能提升生命的幸福指数。
但我认为,这种魄力并非人人都有。
而且,我不认同将任务的“心流”和人生的“心流”相提并论,因为这可能会抹杀生命个体的独特性。
我也不赞同书中不断重复强调的“自洽的自我”,这让我不禁联想到韦伯提出的工具理性,即将生活的目的理解为生活本身。
这种目标导向的生活模式虽然能让人高效地、不受干扰地实现理想,但在这个过程中,是否会让人失去作为人的“感性”存在呢?书中教我们尽量避免“内在对话”,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要注意“自我肯定”“与外部世界的和谐”,且不说这些是否难以做到,单就将目标和适应作为生活的终极追求,这种生活是否只剩下了“生”,而没有了“活”呢?作者在书中也体现了对“生”与“活”的矛盾。
在前半部分,他提到经历天灾人祸等外界干扰后,人们会更懂得生活的意义;后半部分又说要摆脱生活的苦海,就要与世界和解。
在我看来,这是前后矛盾的。
我认为,那些经历过苦难的人更懂生活,是因为他们在痛苦中进行了反思——叩问心灵,而不是外界的干扰。
如果人们放弃了对内心痛苦的反思,将目标转移到任务和外界,是否也意味着放弃了反思呢?因为反思会带来痛苦,无论是天灾人祸还是内心的痛苦。
前几天听了一场讲座,一位同学发言说:“研究表明,学生在痛苦中学到的知识越多。
”全场哗然,大家纷纷要求证明“研究”的来源。
这个回答确实与常识相悖,因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强调“快乐学习”“幸福”。
《心流》读后感(通用19篇)
《心流》读后感(通用19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心流》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心流》读后感篇1《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三十年前,他在大量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心流”的概念。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事件完成后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时,容易体验到心流,比如爬山、游泳、打球、玩游戏、阅读、演奏乐器和工作等。
全书分为十章第一章心流,快乐的源泉幸福的原理:并非瞬间发生;与运气或概率无关,用钱买不到,也不能用权力换取;不受外在事物的操纵,取决于我们对外界事物的阐释。
幸福要靠个人的修持,事先充分准备、刻意培养与维护。
只有学会掌控心灵的人,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品质。
心流即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
我们对自己的观感、从生活中得到的快乐,归根结底直接取决于心灵如何过滤与阐释日常体验。
第二章控制意识,改善体验的品质一个人可以不管外界发生什么事,只靠改变意识的内涵,使自己快乐或悲伤;意识的力量也可以把无助的境况,转变为反败为胜的挑战。
每个人能经历的事情就这么多,所以准许哪些资讯进入意识就显得格外重要,也决定了生活的内涵与品质。
第三章心流的构成要素改善生活品质的策略主要有两种:使外在条件符合我们的目标;改变我们体验外在条件的方式,使它与我们的目标相契合。
一味追求财富、地位未必能使人更快乐,从每天的生活体验中创造乐趣,才能真正提升生活品质。
构成心流体验的要素:具挑战性的活动:挑战与技巧的黄金比例全神贯注明确目标即时回馈能深入且毫不牵强地投入行动,日常生活的忧虑和沮丧都因此一扫而空浑然忘我掌控自如时间感异常:有时变短有时变长第四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心流?心流活动的关键是可以带来新发现、创造感,把自我变得更复杂,自我因而成长。
《心流》读后感
《心流》读后感《心流》读后感1元概念:熵是一种系统的混乱程度。
理论原理:日常生活中,精神熵永恒增加导致内心趋向无序混乱。
心流活动制造出熵减过程,有利于心理恢复秩序。
主要观点:幸福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人生目标的副产品。
真正的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状态,并因此得到内心秩序和安宁的时刻。
现实应用一:用心流评价成年人的工作和休闲一、工作增加心流策略:1.设计工作,接近心流。
2.培养性格,自得其乐。
二、休闲增加心流策略:储备体育、音乐、阅读等高品质休闲运动;摈弃游戏、购物等劣质休闲活动。
结论:如果以获得心流为标准,工作和休闲便不再泾渭分明,而是都可以获得自我控制的完美体验的途径。
现实应用二:关注儿童心流培养凝聚注意力需要一个目标。
自得其乐的人,主要目标都以自我为依据。
也就是说,目标要自己找。
米哈里认为:好的.家庭环境就是不替孩子设立目标。
因此,大人应该尽量保护孩子的心流状态,让孩子从独处中体会到心流的乐趣,更不要去打扰他们的自我秩序恢复这个美妙的过程。
《心流》读后感2前阵子,看了一篇关于“周一综合症”的调查,发现原来大部分的打工人都有中度到重度的周一综合症症状。
甚至,有不少人是周日下午就开始进入一种抑郁、烦躁、失落的状态。
加上今年网抑云这个词汇大肆流行,可以想象现代人的心理压力究竟有多大。
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在工作中找到幸福感呢?以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答案是肯定的。
只要你能从工作或学习中投入到“心流”的状态,就能从看似枯燥乏味的事务中,感受到这么解释:是人们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
如艺术家在创作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
进入心流的状态时,通常不愿被打扰,抗拒中断。
即是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入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的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感与充实感。
乍听之下,心流对许多人来说,似乎带有某种神秘色彩,就好像是某个人在跟你述说他作梦的内容一样,跟自己难以产生交集。
其实,我们多数人多多少少会有过些微心流的感觉。
《心流》阅读感想
《心流》阅读感想《心流》这本书探讨了人类内心的最优体验和幸福感的来源。
阅读完这本书,我不禁陷入了对自己过去生活的回忆和思考。
童年(加小学)是快乐的。
那时候,我们的生活简单而纯真,做任何事情都是自然而然、全心全意的。
我们有明确的目标,如学习和玩耍,并且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无论是奖状、开心的笑容,还是在游戏中的胜利。
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各种挑战,这些挑战激发了我们的兴趣和积极性,促使我们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
这种全心投入和明确目标的状态,让我们感受到了心流的美妙。
中学时期,主要是痛苦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感受到来自大人的期望和社会的压力。
中考、高考的压力让我们喘不过气,而有限的条件也无法满足我们对周遭环境和新事物的渴望。
目标被预先设定,成绩和排名成为了我们努力的唯一回馈,而挑战似乎永远无法完成。
尽管如此,高中时期的同学情谊却是至纯至真的,与他们在一起的时光仍然充满乐趣。
大学阶段,可能是“快乐”的,但也可能是混沌的。
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现在我面前,最初的半年我几乎无法适应。
包分配的模式让我没有了挂科和就业的压力,这使得我能够满足好奇心,探索各种事物。
然而,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我也留下了很多遗憾,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我只是为了玩耍而玩耍,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现在我明白了,当时的无秩序和精神熵耗费了我的大学时光。
工作后,是痛苦的。
我承认书中提到的工作时的心流体验可能大于休闲,但现实情况是,我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工作所需完全不相关,而我从小所接受的关于社会的观念与现实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为了高考而学习虽然并非自愿,但好歹它标志着未来的成功。
然而,工作中的这种矛盾让我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工具,无法找到真正的价值。
近几年,我一直在寻求自我。
这既不是痛苦,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快乐。
我明白了“人”字需要一生去书写,责任在肩,必须勇往直前。
我知道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他人,也要为了自己。
我认识到快乐与否与工作性质并无关系,存在即合理。
《心流》阅读感想
《心流》阅读感想在阅读《心流》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光。
那时,即使独自在家,我也能在小书桌上画上一整天,享受着画画带来的快乐。
我还会用毛线做手工粘画,收集空鸡蛋壳进行创作,即使没有小朋友一起玩耍,我也能自得其乐。
直到今天,我才意识到,那些时刻才是真正属于我自己的心流体验。
而后来的读书、做题、跑步、读文献等活动,虽然也能给我带来快乐,但更多的是与身体、精神以及外界的嘈杂世界平行相处的时刻。
我认为这些时刻同样能给我带来最优体验。
书中有很多内容让我感同身受,每当读到这些细节,我都会更加坚信自己之前的判断和做法,也为自己的小机智感到庆幸。
由于兴趣、学习技能和感受亲密关系等带来的心流体验是快乐的趋向,因此在我们希望拓展人生可能性时,体验心流的前提必须是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
就像师兄师姐所说的“聚焦”,找到发力点,然后持续努力。
心流不仅在于过程的享受,还会带来目标不断实现的成就感。
为了保持这种自驱力,我们必须将目标设定得合理且具有一定难度,这样的结果反馈会激励我们产生下一次的心流体验。
因此,我每周都会给自己安排一段时间进行运动,让大脑放松一下,同时也会看一些访谈节目,或者偶尔下载抖音,看一些“哈哈哈”的段子,然后再卸载。
这种有规律、紧张且夹杂着自由生活的节奏,在一段时间内能够让我取得一定的进步和提高,或许这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生活方式。
已经工作的朋友常常会感慨上学的美好,有人认为工作的获得感与付出不匹配,也有人觉得工作过于轻松。
我不知道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也无法真正理解他们的痛苦。
但既然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痛苦真实存在,或许我们可以按照书中的建议:“将行动和反省相辅相成地运用起来。
”在为一个目标投入大量精神能量之前,我们应该先提出几个基本问题:“我真的想做这件事吗?做这件事会有乐趣吗?在可预见的将来,我能从中获得乐趣吗?完成这件事后,我还会喜欢自己吗?”即使已经成年,我们也不能忽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要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将注意力完全放在外在的目标上。
《心流》阅读感想
《心流》阅读感想在生活中,是否存在那样的时刻,我们沉浸于当下,时光仿若静止?此即为心流体验。
心流并非仅在从事喜爱之事时出现,只要全心专注于此刻,便是心流状态。
心流往往于我们积极应对某种困境,全身心被一项任务牵引时产生,而非在享受轻松愉悦的时刻。
处于心流之中,我们愉悦而满足,仿佛宇宙为我们而存,时间似乎停滞,从当下这一刻看,仿若我们获得了“永生”。
由美国心流理论之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所著的《心流:自我进化心理学》,以进化论观点丰富了心流知识,助力我们从积极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的视角更好地发展自我。
书中提到,心流发生的首要条件,是将注意力集中于明确的目标或事件。
如同修行者打坐入定时专注于呼吸或念诵经书,日常生活中我们亦可达成类似效果,如专心烹饪一道菜肴、认真阅读一本书,乃至仅是静坐观云卷云舒。
只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便满足了这一条件。
其次,洞悉内心的能力亦不可或缺。
我们可以观察到,考研备考之人中,有些人学得兴致盎然,始终在前进道路上,而更多人却在日复一日的艰苦复习中崩溃,边哭边背书的情况屡见不鲜。
为何同样是自己的选择、同样在复习,有的人如此快乐,有的人却痛苦煎熬?原因在于,那些拥有心流体验的人,在面对长期任务时,善于分步推进。
目标或许遥远且看似难以达成,但他们通过设立小目标,能时刻获得反馈。
付出及时得到回应,自然易于坚持下去。
心流之人善于掌控任务所带来的反馈,故而他们不惧自我尝试,不怕失败,会以自己的方式掌控意识,从而愉快地完成应做之事。
“超越自我意识绝非易事,且个人还需独立发展自我,故而仅有具毅力或运气好的少数人能过上充满心流的生活。
”心流体验是幸福的,书中对于人们难以幸福的原因进行了饶有趣味的分析。
其一,人们产生消极想法的可能性总是大于积极想法。
即对于同一件事,人们更容易产生消极念头。
比如面对一瓶水,觉得“还剩半瓶了”比“竟然有半瓶”要容易得多。
这或许是因为我们所定义的“好”较为罕见且不太可能发生。
《心流》阅读感想
《心流》阅读感想在过去的一周里,我读完了《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这本书,这是一本关于人类心理状态和体验的奇书。
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通过大量的研究和案例,深入剖析了心流的本质和产生条件,让我对人类的心理状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心流是一种高度专注和愉悦的心理状态,当我们完全沉浸在某项活动中,忘记了时间和自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愉悦和满足时,就进入了心流状态。
这种状态不仅可以带来快乐和满足感,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心流的重要性。
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和研究,向我们展示了心流在生活中的各种表现形式,如工作、学习、运动、艺术创作等。
他还指出,心流不仅可以在我们从事的活动中产生,还可以通过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来创造。
书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是作者对心流产生条件的分析。
他认为,心流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明确的目标,二是合适的挑战,三是即时的反馈。
这三个条件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只有当我们明确自己的目标,并找到与之匹配的挑战时,我们才能够进入心流状态。
同时,即时的反馈也能够让我们及时了解自己的进展和成果,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和动力。
此外,作者还强调了心流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他认为,心流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增强我们的专注力和创造力,促进我们的学习和进步。
通过不断地创造心流体验,我们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压力。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
我意识到,在当今快节奏和充满压力的社会中,我们很容易陷入焦虑和迷茫之中。
然而,通过学习和运用心流的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对于那些每天忙忙碌碌而又疲惫不堪的人来说,这本书可以帮助他们找到生活中的乐趣和意义,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对于那些每天追求幸福却捕捉不到的人来说,这本书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有用的方法和思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创造更多的心流体验。
《心流》读后感1000字
1、精神熵(psychicentropy)熵,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指的是无序的量度。
自发的物理过程是熵增,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是负熵。
米哈里将这个概念和心理学结合,起了个名字叫精神熵,其实就是指心理秩序不稳定的状态。
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优体验/心流。
米哈里称,心理秩序的稳定性与人的注意力密切相关,而这对于个体人格的发展(和患有神经症等)都有联系。
他举了很多日常的例子,证明心理秩序对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意义重大:自我的执着很耗费精神能量,因为它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觉得备受威胁。
一受到威胁,我们就必须用知觉检视自我,以了解威胁是否真正存在,应该如何应付。
这种事情每发生一次,精神能量就为重建意识秩序而消耗一次。
他说,我们生活中总是被各种事情打断注意力,从而丧失了全神贯注的机会。
人们不能够自主控制工作的强度,也不能自由掌控闲暇时光,因此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失望,而且在非工作日感到无聊。
尤其是消极接受大众传媒的方式,都不是为使人变得更快乐、更强有力而设计的,它们只是某些人赚钱的工具。
一方面,如果我们听任它们得逞,它们就会吸干我们的生命精髓,只剩下一副空壳。
另一方面,工作与闲暇正如同人生,可以应我们的需求发挥作用。
学会从工作中发掘乐趣,不浪费闲暇的人,会觉得人生越发有价值。
布莱特比尔写道:“未来不仅属于受过教育的人,更属于那些懂得善用闲暇的人。
”2、心流(Flow)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获得稳定的心理秩序,如何获得心流呢?米哈里说,我们必须要在实际体验中享受身体的感官,思维的活跃,还有人际社交带来的乐趣。
这三种活动的难度需要适中,且需要随着熟练度的升高逐渐提高活动的复杂性,才能让人再度回到心流状态。
除此之外,从事某项活动明确的目标,及时反馈和回馈,能够使得人们获得自我效能感,即自己有能力掌控当下局面的感受---这会给人带来幸福感。
更进一步,如果这种活动与人生主题/人生脚本相契合,与人生意义结合的时候,意识就能达到和谐的状态。
《心流》阅读感想
《心流》阅读感想在这个快节奏、充满挑战的社会中,我们常常感到迷失和困惑。
对于“幸福”的真谛,我们苦苦追寻多年,却似乎仍未找到确切的答案。
作者在书中指出,目前能够为幸福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学科主要有三个: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
然而,大多数人却选择了那些被视为“有钱赚、有前途、有面子”的显学,而对其他学科视而不见。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我们害怕付出代价,害怕否定自己过去在社会中所经历的艰辛。
我们总是习惯于追随他人的成功之路,却从未真正思考过自己的内心所向。
我们将事业视为攀比的工具,而不是热爱和追求的目标。
我们以他人的成功为榜样,试图复制他们的道路,却未曾意识到这只是乏味的重复。
看到某个行业或学科“人才济济”、“前景广阔”,我们便一窝蜂地涌入,期望能像那些成功人士一样出人头地。
然而,结果往往是行业内的竞争愈发激烈,成功的机会变得愈发渺茫。
我们在他人的阴影下前行,永远无法超越,更无法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这一切的根源,或许正是我们内心的欲望。
“对外部情况不感知,当然更危险,但感知更多往往也更苦恼。
常言说:无知无畏。
反之,多知多畏,多知多忧,于是焦虑增长。
”在伊甸园,我们偷吃了智慧的果实,而智慧赋予了我们欲望,从此杂念挥之不去。
这就是精神熵的本质。
然而,精神熵的对立面便是最优体验,即“心流”。
心流是一种将杂念归一、专注于当下的状态。
而专注,正是心流的关键所在。
正如古人所言:“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我们作为群居动物,一生中要面对无数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大多来自于外界。
如果我们再将有限的时间浪费在他人的道路上,那么我们的内心将充满空虚和焦虑。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似乎在退化。
古人能够吟诗作画,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而我们却终日忙碌,只为了换取金钱和健康。
到了晚年,我们或许会用金钱来换取健康,但却无法找回曾经失去的快乐。
我们匆匆忙忙地度过一生,从未真正体验过“诗和远方”。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流》读后感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心流》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心流》读后感1000字:
这本书是在今年初红杉书单看到的,而且是沈南鹏推荐的两本书其中之一。
当时在微信读书看到介绍,就觉得是自己想读的书,便下载来读。
本书作者是[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心流”理论提出者。
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丁·塞利格曼誉之为“世界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军人物”。
契克森米哈赖一直致力于幸福和创造力的研究,提出并发展了“心流”的理论。
他曾担任芝加哥大学心理系主任,现任教于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大学。
其著作包括《心流》、《发现心流》、《创造力》等畅销书,对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中《心流》自1990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30余种文字,影响了全球千万研究者和读者。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
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体验到心流,比如爬山、游泳、打球、玩游戏、阅读、演奏乐器,还有工作的
时候。
心理理论之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30年前,在大量案例研究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心流”的概念。
本书系统阐述了心流理论,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从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工作、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阐述如何进入心流状态。
对心理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心流》是理解积极心理学等领域不可或缺的理论素材;对大众读者来说,这更是一本提升幸福感和效率的行动指南。
读完觉得很有收获,比如人怎样才会觉得幸福,在什么状态中体验到心流最多?我记得书中提到,在工作中体验到心流的次数远远高于休息或者无所事事,结合最近讨论的比较多的996,很多人沉浸工作觉得很幸福,即使经常感觉到压力和挑战,但专注其中尤其还能不断战胜和超越就会觉得一切努力和投入都值得。
我是体育迷,顶尖运动员不断超越人类极限需要付出常人难以企及的艰辛努力和坚持,但如张继科所说,如果能得冠军,死了都值得,他们体验过世界之巅,战胜对手超越自己的顶级体验,这种体验此生难求。
还有,沉浸在音乐、绘画等艺术享受和爱好中也比较能体验到心流。
我推荐一篇豆瓣读书上这本书的读后感,总结得不错。
作者:石中华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