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 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曲折历程及阶段特征详解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2)建立过程中的三个关键节点:
1、提出目标: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理论发展:
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体制建立:
3、经济开放区: 1985在长三角洲、珠三角洲、闽东南地
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1988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4、1990开发开放浦东,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
标志;
5、融入世界: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特点: 经济特区(点) —沿海开放城市(线) ——沿海经济开 放区(面) ——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 外开放格局 (3)影响: 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代
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 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混的经 济。
从90 年代 以来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 向集约式经济转变
民土公地社流化转经:验教农民土保地留公土有、地各的户承极包性权,而解转放让了农村生
训做出实行经济 体制改革的决策
经使自营用负使;盈分用亏户权经。营、产发力展,推动了农业的
◆史料研究:
史料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 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 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 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 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考点67-68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 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019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
谷子跃 过万斤
公 社 会 社 员 带 枪 生 产
三年经济困难(59-61)
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 的破坏,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广大人民生活状况不断下降, 饥荒严重,食品紧缺。
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 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 目求快求纯。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 矛盾的思想
波兰事件 匈牙利事件
“东欧”,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 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它们是:保加利亚、罗 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 巴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南斯拉夫。
大
西
苏联
洋
民 波兰
德
罗马尼亚
波兰事件
背景: ①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按照斯大林模 式进行经济建设,走了不少弯路。 ②苏联开始改革(1956年苏共二十大)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482020退出专题一专题二专题三专题四专题五专题六专题七八至十二专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一节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第二节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二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一初步探索的意义退出专题一专题二专题三专题四专题五第六章专题七八至十二专题
社
社 会 发
会 形 态
推 动 社
展
会
的 根
生
形 态
本
产
的
动
方
更
力
式
替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图示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可以 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即通过对生 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 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 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四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978起)
(1)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历史转折(1978.12、北京) 1、内容: 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伟大决策。P45 2、历史意义: 三大转折(思想路线、工作重点、体制);三个标志。P45 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1840 2、总路线的内容:一化三改
社会主义工业化 (“一五”计划)
3、结果:
1949 1956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改社 造会
主 义
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特点(实质): A、时间的长期性;
B、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建设)和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发表诗篇。”歌曲《春天的故事》中所
指的“诗篇”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哪一篇历史文献?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B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6.(2008宁夏,34)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
企 改
分配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制度
革 所有制: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
C、成效: 城市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调动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极 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A、原因: ①历史的经验教训:闭关自守导致中国长期停滞落后; ②世界形势发展的要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B、过程: 1、1980年, 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经济特区。 2、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经济 技术开发区) 3、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 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1988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4、1990年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C、格局: 经济特区(点)—沿海开放城市(线) ———沿海经济开放区(面)——内地(多方位) D、特点: 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
中国历史第四册
中国历史第四册新中国诞生至今分为四个阶段,有两次历史巨变:①四个阶段:过渡时期:1949年lO月一1956年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底一196①6年夏;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夏一1976年10月;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②两次巨变:A、实现了国家独立,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B、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综合国力增强。
③认识(或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一1957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但我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2)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成就: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指标超额完成:①工业方面: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②交通运输业方面: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③工业基地形成: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了,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4)意义和影响: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5)对于振兴工业建议:我们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制定相适应的政策,大力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对旧企业进行改造和翻新;对旧厂的资本运作,所有制形式,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都进行改革,要重视人才,要合理利用资源等。
2、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展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
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 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 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
(一)破坏及影响:
1、直接损失5000亿元; 2、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了; 3、世纪70年代,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 机遇。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实行改革开放
(三)意义 伟大转折: “ 1决3转2新”
第二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 (一)对内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农村改革
(1)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的必要性
①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 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 发展缓慢。 ②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占人口总数80%,农业不发展, 农村就不稳定。 ③农村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 的根本条件。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私有制经济占优势地位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内 容:一化三改 指导方针: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过渡时期总路线 过渡时期
过渡的含义:
①所有制结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私有制经济占优势 地位向单一公有制过渡 ②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半殖半封社会Βιβλιοθήκη 社会主义社会1840
①内容(一化三改):
1949 1956
在一个相当长时间内,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主
体”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两翼”变革生产关系)
第十一讲中国现代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
(3)国民经济的调整 ❶背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 观规律,导致1959—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❷调整:从20世纪60年代起,中共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 实、提高”的方针,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4)“文革”中的调整与整顿: 1971年,周恩来着手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出现复苏局面; 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3.社会变迁 ❶物质: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 反映了计划经济的特点。 ❷服饰:在着装上强化了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意识,着装风格 呈现出朴素节俭和实用、统一的特征。这一方面与经济水平的落 后有关,另一方面也是集体政治意识的反映。民主、艰苦奋斗和 集体主义等时代精神在服装上的体现是简朴和实用。 ❸交通:宝成铁路、兰新铁路等相继动工。
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中共八大20在探索过程中出现严重失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等文化??主要体现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武器
高三二轮历史复习 中国现代史
通 史 概 览 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经历了一个 曲折的探索时期。 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付出了沉重代价。 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 了辉煌成就 ❶ 并正确分析其进步性和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与政治建设之间 的关系。 ❷ 从经济发展规律的角度,客观评价 ❸ 分析不同时期科技成就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不同时期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理解“国运 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把握不同时期“双百”方针的贯彻情况,总结正反两方面的 经验教训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❶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的总路线。 ❷“大跃进”运动: 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 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❸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即生产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一切财产由公社 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9、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启示篇 1、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 出发。 2、马列主义理论要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学 习外国长处,但不能照搬外国模式。要依据中国国情,实 事求是,积极进取,锐意创新。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艰辛,要艰苦奋斗,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5、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6、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党, 又是一个敢于承认错误、敢于改正错误的党。 7、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巨的、复杂的、 曲折的。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持不懈地探 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成就篇
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虽然出现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 动等急躁冒进的错误,甚至出现了“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 长时间的严重错误。但是,还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 放以来。 如:香港、澳门回归;申奥成功;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嫦娥一 号;大庆油田的建成;APEC会议;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建立;颁布 《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 下面我们归纳一下邓小平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 成过程 1、1978年底,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2、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 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1987年,党的十三大,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说课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说课稿)一、说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专题在整个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结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坚持,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命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一专题是明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的开始;是我国现代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开端;同时它也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方向。
本专题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集体领导下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期,在探索中既取得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和挫折。
后一个时期,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这一时期分别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人,根据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行了改革开放,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计划课时:3-4节)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一)教学目标根据世纪金榜《高考2012》中的考纲快讯,结合学生知识水平及我对教材的理解,我将本专题的教学目标设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部分:1. 知识目标通过对这一专题的学习,让学生能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和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总结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的经验教训。
认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意义。
3.情感目标通过对本专题的学习,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培养学生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重点: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2 第1节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 人民
知识研读
考点整合
3.教训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 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 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2)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 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 国模式。 (3)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 济发展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4)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 主,坚持群众路线。
知识研读
知识梳理
2.经济成就 (1)先后建成 武汉、 包头等钢铁 基地。 (2)形成了冶金、石化等十几个 基础行业 。 (3)全国除 西藏 以外,各省、自 治区都有了铁路。 (4) 石油 已全部自给。
知识研读
知识梳理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
1.重大破坏 (1)原ຫໍສະໝຸດ :“全面夺权 ”的狂潮。考点整合
知识研读
【解析】题目考查“一五”计划期
间的史实,解题应注意其时间范围。 C项在“一五”计划之前已经完成。 A、B、D三项都是“一五”期间发生 的重要史实。
【答案】C
知识研读
考点整合
考点二 1956~1976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失误及其 经验与教训
1.失误
事件
特征
影响
社会主义建设总 路线
多快好省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 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 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 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
特点。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演讲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演讲稿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总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总结的成功经验。
我们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不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向前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伟大实践。
我们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探索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我们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不断推动改革开放,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
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断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
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不断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不断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不断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总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将继续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指导,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2019-2020年高考历史选修班讲义 专题十二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考历史选修班讲义专题十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案新人教版重点梳理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曲折历程及阶段特征。
一、第一阶段(1949~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底):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①在农村,土地改革②在城市,没收了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资产,组建和发展了国营经济,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2.过渡时期(1953—1956):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1957年,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①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中国借鉴苏联经验,做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
②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二、第二阶段(1956~1976):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十年经济建设探索时期(1956—1966):既有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探索,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①成功探索:中共“八大”对国内形势的正确分析:②严重失误:1958,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文革十年(1966~1976):“左”倾错误发展到高潮,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影响,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三、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共和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2010考试说明】(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的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大学公共课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全册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部分)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意义。
3. 分析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之间的联系。
【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与过程。
2. 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
3. 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的联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晚清社会变革的典型事件。
3. 讨论法:探讨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之间的联系。
【教学评估】1. 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历史事实的掌握。
2. 评估学生对晚清社会变革的理解。
3. 分析学生对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联系的认识。
第二章:民国初年的政治与社会【教学目标】1. 了解民国初年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2. 掌握民国初年社会的主要特点。
3. 认识民国初年政治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内容】1. 民国初年的政治制度:中华民国宪法、政治体制改革。
2. 民国初年社会的主要特点:民主思想传播、社会矛盾加剧。
3. 民国初年政治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国初年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2. 对比分析法:分析民国初年政治与社会的关系。
3. 小组讨论法:探讨民国初年社会的主要特点。
【教学评估】1. 考查学生对民国初年政治制度的了解。
2. 评估学生对民国初年社会特点的认识。
3. 分析学生对民国初年政治与社会关系的理解。
第三章:抗日战争与民族觉醒【教学目标】1. 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抗日战争期间民族觉醒的主要表现。
3. 认识抗日战争与民族觉醒的关系。
【教学内容】1. 抗日战争的背景与过程。
2. 抗日战争期间民族觉醒的主要表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3. 抗日战争与民族觉醒的关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14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探索(1949--1977年教师版)
咸丰一中历史二轮复习学案(教师版)专题三 信息文明时代的东西方世界【分期】一、中国现代史分为下列四个阶段: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12月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是人民政权的巩固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2、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这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期,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始时期3、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这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遭受严重挫折的时期3、从1976年10月“文革”结束至今,是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二、以现代化为主题,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现代化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2、现代化的曲折与发展阶段(1956~1966年)(开始时期);3、现代化的挫折与延误阶段(1966年5月~1976年10月);4、现代化的重振与辉煌阶段(1978年——至今)(新时期)三、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内容:1、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等;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层民主得到发展。
2、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3、思想文化上: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文革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科技成就上: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巨型计算机,航天工程。
【基本特征】中国现代史是指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分为新民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两大历史阶段。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人民建立、巩固政权,探索与发展中国,使中国走向富强、民主、自立的历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 :
第一,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化; 第二,要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 第三,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代化; 第四,要把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二、对经济建设领域的不断探索
(一)我国经济建设呈现的新特点
1、高速。即在长期高速增长的基础上,我国经 济在新世纪新阶段仍将延续快速增长的态势。Biblioteka 二、对经济建设领域的不断探索
(一)我国经济建设呈现的新特点
2、转轨 。即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方 式和经济体制的转轨都处于关键时期。
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
二、对经济建设领域的不断探索
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
一是理论指导思想不同。
二是微观经济基础有差别。 三是经济运行方式有差别。 四是经济边界有差别。
二、对经济建设领域的不断探索
(一)我国经济建设呈现的新特点
3、爬坡。即中国经济已经跃过了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1000美元的“门槛”,正逐步由人均1000美元 向人均3000美元迈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 • • •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PPT课件2(1)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北京郊区农民高举“三面红旗”参加国庆游行
PPT模板:/moban/ PPT背景:/beijing/ PPT下载:/xiazai/ 资料下载:/ziliao/ 试卷下载:/shiti/ PPT论坛: 语文课件:/kejian/yuw en/ 英语课件:/kejian/ying yu/ 科学课件:/kejian/kexu e/ 化学课件:/kejian/huaxue/ 地理课件:/kejian/dili/
1958年钢产量指标为1070万吨(较1957年翻一番)
小(高炉)、土(土法炼钢)、群(群众运动)
河北省徐水县在大跃进时代修建的土高炉
北京居民将自家金属用品拿去炼钢
全民大办钢铁
第三套人民币票样
最初计划的十大国庆工程项目是(1958年9月):人民大会堂、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国家剧院、军 事博物馆、科技馆、艺术展览馆(中国美术馆)、民族文化宫、农业展览馆、工业展览馆(北京展览馆)。
1962年1月11~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扩大的工作会议(“七千人大会”)。会 议总结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分析了工作中的主要缺点错误。这次会议 对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纠正“左”的错误的努力
中共八届九中全会通过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图为会议 期间,毛泽东、刘少奇、陈云在一起交谈。
全民大办钢铁以钢为纲可贵的建设热情但打乱了国民经济正常秩序卫星田稻穗竟能托住一位小姑娘卫星田稻穗竟能托住一位小姑娘农业大跃进社社放卫星农业大跃进社社放卫星各地纷纷以虚假的高指标高纪录相夸耀各地纷纷以虚假的高指标高纪录相夸耀河南襄城人民公社员大翻卫星田深达一丈二大跃进中浮夸风的宣传画大跃进中浮夸风的宣传画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大跃进中浮夸风的宣传画大跃进中浮夸风的宣传画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大跃进中浮夸风的宣传画大跃进中浮夸风的宣传画大跃进中浮夸风的宣传画大跃进中浮夸风的宣传画大跃进中浮夸风的宣传画大跃进中浮夸风的宣传画画中诗画中诗稻子玉米搭彩门悟空说是南天门社员高坐哈哈笑这是俺社幸福门
【精品】2020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讲座--中国现代史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例2(中考·包头卷) 材料一:“一五”时期我国各部门投资比例表
部门
重工业 农林水利 交通运输 文化教育 其他
投资比例 58.2%
7.6%
19.5%
7.2%
7.5%
(1)材料一表明“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投资的重点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表格, 对比数据会发现:“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投资的重点是“重工 业”。
①时间:1949年9月
②地点:北平
③内容: A、《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的作用 B、委员会、主席(毛泽东) C、国旗、国歌、国都、公元纪年 D、人民英雄纪念碑
中国共产党
红色代表革命 黄色代表光明
全国各族人民
设计者--曾联松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解放战争时期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 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5.建设成就: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 汽车,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武汉长江大桥、川藏、新藏、 青藏公路建成。
6意义:超额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到1956年,长春 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 出第一辆汽车
1956年,我国 制造的第一批喷气 式飞机
———《火线》p71页指点迷津2
政治上:辛亥革命 思想上:新文化运动 经济上:土地改革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最重要的意
义是(D )
A、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B、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C、鼓舞了世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D、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
4、新中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
是(C )
A、《中华人民共和国临时约法》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
四、考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成果及其意义可能的命题角度与例题例题1:“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试分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其意义。
答案要点:(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第一,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从而向全党提出了进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伟大任务。
第二,正确回答了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以及提出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基本方针。
第三,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中国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的论断。
第四,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
第五,提出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及建设的主要内容,提出“两个务必”。
第六,最重大的成果是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正确认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以及正确处理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成为中国改革的理论依据;正确处理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如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努力克服官僚主义,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艺术实践去解决;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下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等,在今天对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内容上和实施的时间上都超出了支 援战争所必需的限度。余粮收集制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种剥 夺,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工业国有化超过了应有的范围 和限度,造成生产管理混乱。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和地方周转 的堵塞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提高。这证明在一个小农国家里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是错误的。1921年初苏维 埃政权遭受一系列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危机的情况下, 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主要内容:实行粮食税制度,允许 农民自由周转剩余农副产品; 实行国家调节商业和货币流通, 允许通过市场进行商品买卖;把国家资本主义作为由多种经 济成分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桥梁。
但不是任何妥协都是正确的,要严格区分两种性质不同 的妥协:一是革命的妥协,一是叛徒的妥协。区分的标准就 是看是否有利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有利于实现共产主义的 最终目标。无产阶级政党赞成革命的妥协,反对叛徒的妥协。 列宁列举了机会主义者在世界大战期间和大战以后的叛卖性 妥协的种种主要表现,指出必须对这种投降主义的妥协作无 情的斗争。
那里有右倾,那里就会出现“左”倾。在反对第二国际 机会主义同时,在德国、英国、意大利、瑞士、荷兰、美国 等国相继出现了一批所谓共产主义“左派”。他们在反右时, 不客观地分析革命形势和阶级力量对比,把自己的急躁当作 理论上的论据,以自己的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拒绝同任 何政党进行妥协,拒绝参加一切合法斗争,幻想跳过一切 “中间站”,去夺取政权,进入共产主义。这种倾向当时还 “是一种刚刚产生的还很年轻的思潮”,所以称之为“幼稚 病”。
六、培养千百万 共产主义社会的 建设者
1、必须善于吸取人类的全部知识
这是掌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所必 须的现代知识的需要;是建设无产 阶级文化的需要;也是正确领会马 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需要。
2、必须实行理论与实践相联系 的原则
3、必须培养共产主义的道德
七、斯大林对苏联社 会主义经济问题的思 考
1、社会主义条件下 经济规律的性质
2、社会主义制度下 的商品生产
3、社会主义制度下 的价值规律
八、原著解读
列宁为什么要写《共产主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本书写于1920年4、5月间,于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 召开前夕出版。当时,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世界无产阶级 和人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但国际共运中却存在着两种错误 倾向,即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和“左派”共产党人的干扰。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同德国签订了和约并退
出帝国主义战争,首先面临的任务就是如何向社会主义经 济过渡。当时存在着宗法式的农民经济、小商品经济、私 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其 中占优势的是小商品经济。列宁在1918年春写的《苏维埃 政权的当前任务》总结俄国半年来的实践基础上提出许多 重要思想: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并对大资本实行剥夺以后, 必须把组织任务、经济任务提到首位,要及时地把工作重 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 度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建立大工业的物质基 础;发展燃料、铁、机器制造业、化学工业的生产是发展 生产力的关键;根据小生产占优势的特殊国情,明确提出 了利用某些中间环节,即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这种集中的、 有统计监督的社会化大生产,利用合作社、采取慎重态度 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等具体设想。
第八章 不作任何妥协吗?
本章批判西欧“左派”共产党人反对任何妥协的错误观点, 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把革命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 合,在一定条件下善于实行必要的妥协。
第1—7段:批判了德国“左派”否定“中间站”和不作任 何妥协的错误观点,阐明了必须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妥协,要 同叛徒的妥协作无情的斗争。
2、很多东西应当向资本家学习
3、不拒绝同各种可能的同盟者妥协
四、认真总结社会主义 革命的经验
1、资产阶级民主改造是 社会主义革命的“副产品”
2、百折不挠地努力纠正 前进中的错误
五、高度重视发展道路的特殊性
1、各国历史发展道路的 普遍性和特殊性
2、经济落后国家与社会 主义道路
3、东方国家的社会主义 道路带有更多的特殊性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年夏天,大规模的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开 始了,俄国3/4国土被占领,最主要的粮食、原料、燃料 来源被切断。为了拯救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国 家把全部经济生活纳入战时轨道,实行”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经济关系实 物化;建立高度集中的工业管理体制;实行普遍的劳动 义务制。
第十二讲 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阅读书目: 《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节选) 《青年团的任务》 《论粮食税》 《十月革命四周年》 《论我国革命》 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节选)
一、列宁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探索的思想轨迹
1、“直接过渡”构想 列宁在1918年春设想限制和逐步 取消私人贸易,在发展工业的基础 上建立由国家控制的工农业直接的 产品交换关系,同时引导小农实行 共耕制,并最终实现全部国民经济 由国家实行统一计划的“大工厂”。
第8—13段:批判德国“左派”拒绝同其他政党实行机动、 通融和妥协的错误观点,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采取利用敌 人之间的矛盾,争取各种可能的同盟者的正确策略。
“左派”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却忘记了马克思主义的 基本原理。恩格斯早在1874年反驳布朗基主义者时就批判过 这种错误。布朗基主义认为革命可以不经过挫折,不经过各 种“中间站”和各种妥协,就能径直地走向胜利的共产主义。 恩格斯嘲笑说:“把自己的急躁当作理论上的论据,这是何 等天真幼稚!”共产主义代表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但是实现共产主义的革命道路是曲折的、复杂的,必须经过 各种“中间站”和各种妥协,才能最终达到目的。
二、竭力发展国家的经济
1、中心的工作是经济建 设
2、根本的任务是提高劳 动生产率
3、关键的问题在学会劳 动管理
三、利用资本主义 发展社会主义
1、大胆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列 宁指出:在苏维埃政权下“国家资本主 义,就是我们能够加以限制、能够规定 其范围的资本主义”。小生产不能直接 过渡到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国家就应该 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 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 途径、方法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