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测风》教学案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变化的天气》的第七课“刮风了”,主要学习内容是通过实际观测,学会用一些简单的方法来观测风向和风力。
我们在设计教学流程中以突出科学探究活动为本课实施的主要形式,建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分工协作、动手制作,制定方案、实地观测,成果汇总、跨地交流的课堂基本架构。
一、教学设计
1.学生分析
学生经过三年级“风是流动的空气”和本学期“刮风的现象”的学习,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生活现象并由此引出为什么要观测风、怎样观测风等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风的欲望。
2.设计思想
从学生熟悉的诗歌引出风的特点和需要探究的问题,在列举生活中的测量风的方法中,总结出应用简单风向标比较准确地确定风向,和利用观察点周围的植物等来推测风的风力。
从而使得学生在问题的导引下,进入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作工具、观察试验、分析归纳、总结交流的科学探究活动。
让学生在亲历探究活动中体验、感悟和内化,感受学习科学的乐趣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3.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
a. 知道生活中许多物品能指示风向,风向标是测试的精确仪器。
b. 明白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有八种基本的方向。
c. 知道风是有大小的,会利用风级歌判断风力。
b)过程与方法
a. 知道风可以观测,会设计简单的测风装置。
b.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掌握制作风向标的方法。
c. 结合主题资源提供的信息资源,掌握测量风的方法。
d. 会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校内、跨校际、跨地区的学习交流,明白同一地区的不同地点以及不同地区的风力、风向是不同的。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 意识到测量风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好处。
b. 喜欢动手,并在制作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c. 体会到小组协作学习、跨地区合作学习的乐趣。
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用简单工具观测风向和风力的方法,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时间风力和风向的差异。
难点:风向标的制作及风向的确定。
5.教学准备
d)学生准备:课前布置学生寻找指示风向的物品。
e)教师准备:a.主题资源平台1个、风扇1把。
B.指南针、圆珠笔蕊、橡
皮泥、方向纸、剪刀、钉书机、吸管、大头针。
6.教学过程
二、教学反思
《观测风》是《刮风了》主题第二课时的活动。
《观测风》一课是由五个活动组成:1、什么物品指示风向;
2、制作风向标;3设计方案测量风;4实地测量;5跨地区、跨校的网上交流学习。
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亲自动手制作风向标,学习测量风的方法,体验跨校、跨地区合作学习的优越性。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并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可能,最后将测量结果运用网络技术与校外的同学交流,真正实现了校际的合作学习。
而主题资源平台则在分工协作、动手制作环节中,为学生制作风向标提供方法和制作步骤的直观参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强有力的
支持;同时,在
成果汇总、跨地交流的环节中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各小组异时观测结果的汇总,学生在交流类比校园各个地点观测结果中,引发新的思考和讨论:为什么不同地点的风向和风力有差异?引申出:不同地区的风向和风力会不同吗?在与鹤山市沙坪镇(跨地同上《观测风》)同学的即时交流中得出初步结论:不同地区的风向和风力可能不同。
“但这是为什么呢?”本节课在同学们的追问中结束,学生们带着新的问题来研究校园一周的风力、风向的变化,并在更大范围内与校园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形成新的结论和思考。
通过教学,我发现我的教学设计既有成功之处,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让科学回归生活。
教育应源于生活,又融入到生活中去。
科学学习的内容应该是与孩子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的。
本课选择了“风”作为探究学习的对象,它是学生最熟悉不过的自然现象。
课前布置学生寻找“什么物品指示风向”的活动,使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发现了可以指示风向的物品很多,从而知道科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着的。
2.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
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亲身经历一个又一个探究活动,并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有的学生手拿着五花八门的物品在台前展示指示风向的方法,有的兴高采烈的拿着做好的风向标前来告诉我,“老师,我的风向标做好”,在校园各处,一组组同学在认真的测量着风,记录第一手科学数据,通过交流分析,发现不同地点的风力风向是不同。
这个结果,不是老师一句话能告诉给学生的,是学生一步步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取的,是他们自己的科学探究成果。
3.做中学。
“做中学”科学教育强调让学生亲自参与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发现,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和创造力。
这节课,学生运用各方法来指示风向,亲自动做风向标,实地测量风,使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4.实现“跨校、跨地区”的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传统教育注入了无限生机,学生的学习课堂同时也得到无限延伸。
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探究性合作学习,使探究学习上升到更高的层面。
这一节课,我们联系到鹤山市沙坪镇中心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并与他们一起开展测量风的实践活动,通过网络交流各地的测量结果,学生了解了各地风力风向的情况,使测量风的实践活动更具意义。
5.不足之处。
这节课的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让学生制作风向标时,一些同学本来是负责查找有关测量风方法的资料时,但一到做风向标时,完全忘了自己的任务,都跑去做风向标了,这样一来,学生的任务完成不了,下一步制定测量风的方案时就会受到一些影响。
在进行网上交流时,由于时间关系,学生还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本节课真正出彩的地方法并没有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