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舆论监督机制的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机制的完善
摘要
舆论监督指公众利用各种舆论表达方式,对国家事务、社会现象以及一切社会成员的行为所实施的检查、评定和督促,它是一种软性的社会监督模式,是我国现行监督体系中一种特殊的监督形式,也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能。在网络媒体出现以前,舆论监督都是由传统媒体来承担的,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媒体事业的发展,网络舆论监督的地位也越发凸显,成为舆论监督的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舆论监督的形成是依赖互联网的各种功能而实现的,是高科技和民主相结合的成果。以其先天的优势,使更多的人掌握了话语权,拥有了自己的舆论舞台,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事务和社会生活中违反法律规定和社会道德的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是现代民主发展进程的必然。
关键词:网络舆论;机制;完善
前言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仅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同时对于信息的传播以及社会舆论的监督也由此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网络舆论监督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一方面,网络舆论监督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都被放大,两种效应之间形成博弈态势;另一方面,随着网络舆论监督力量的强大,其影响力日益彰显,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的难度也在加大。在这种情形下,如何因势利导,保持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成为网络媒体及网络主管部门共同关注的新问题。
一、网络舆论监督含义及特点
(一)网络舆论监督含义
网络舆论监督就是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1。它的形成是依赖互联网的各种功能而实现的。应当对网络舆论监督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并且不断地进行规范和正确引导,使其规范和完善,建立起有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与途径,使“互联网”成为实现政治民主、建设政治文明的最佳手段。
(二)网络舆论监督特点与优越性
舆论作为公开的社会评价,它所实现的社会功能是以公开表达的公众意见直接或间接地干预社会生活。网络舆论监督作为互联网时代新的媒体与公众监督方式,借助互联网本身的优势,相比较其他传统舆论监督具有以下特点:
1.监督方式更灵活。言论自由和对国家机关实行监督是宪法赋予人民的民主权利。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09年第一1兰绍江.论网络舆论监督[J].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0)
季度,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3.16亿,仍保持全球第一的地位。网民的总量和普及率还将会进一步提高。且网民职业分布广泛,社会各个阶层、各行各业的网民都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场角度,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和评价。同时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政府的“把关人”作用相对较弱,网络的匿名性使言论的发表者获得了更高的安全感,相比传统媒体要根据政府导向来引导舆论,民众更倾向于网络媒体。因此社会生活的多样性、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在网络舆论场上表现的更加明显,这些无疑都大大提高了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范围。
2.监督效率更高。普通民众的言论要想通过传统媒体表达出来,一是要经过严格的“把关”筛选,时效性大打折扣,二是成本高且广泛性受阻。而网络媒体则是实时的信息发布与全天侯的信息传播,它把时间的占有权完全交给民众,任何一个掌握一定网络知识的人都可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且成本较低,大大降低了普通民众表达和传播个人意见的“门槛”。同时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广大民众参与舆论监督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保障。
在各种舆论交流平台中,网民直抒己见,相互交流,对事件深刻分析,犀利评论、批评和质疑,形成了强大的网络舆论力量,以无遮拦的曝光方式让腐败分子和问题官员无处遁形,对社会生活中的假、恶、丑进行彻底的鞭挞,帮助弱势群体重拾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让更多的真理掌握在民众手中,让更多的真相掌握在民众手中。网络舆论这种激浊扬清的威慑力量,推动了相关部门对事件的处理,相对的促进了其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现有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
网络舆论监督作为一种新的媒体监督方式,但是在网路舆论监督逐步成为整个社会的主要监督方式时,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步的显现。
(一)网络舆论监督过程存在越位和侵权问题
近年来,“媒体审判”、“舆论审判”渐渐成为一大引人注意的社会现象。网络舆论推动着案件的发展,使得案件的真相得以曝光并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舆论监督在司法公开与司法公正方面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现实中人们往往注意的只是其好的一面,而差的一面通常会被忽视掉,舆论监督也是如此。很多案件在刚一曝光,或者还在调查取证的过程中,社会舆论就积极地介入,大多数是呼吁司法机关对犯罪者予以严惩。此时,愤慨的情绪淹没了理智的思考,道德的判断逾越了法律的审判,公众希望司法机关尽快的对事件进行处理。但是,万事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司法审判更是如此,对案件的处理要遵循事件的真实性,这就需要司法人员做出相应的调查取证,而有效的调查需要一定的时间。因
此,在这种情况下,公众应该加以理解,不要因为激动的情绪影响到司法的公正。
(二)部分言论过于偏激
2006年震惊中外的“铜须事件”在全球媒体的惊呼声中落幕,CCTV、《纽约时报》、《国际先驱论坛报》等中外媒体对这起网络事件不约而同的使用了同一个词——网络暴力。而类似的群体性攻击事件,在网络上并不鲜见,如网络恶搞“很黄很暴力”事件、“虐猫事件”、“卖身救母事件”,在多起网络暴力事件中,部分网民打着正义、道德的旗帜对当事人恶语相向,造谣中伤。但网络暴力已经远远超出“不文明的粗口”的界限,个别网民利用“网络通缉”、“人肉搜索”等手段了解当事人的真实姓名、照片、手机号、父母的住址,并将之公布,不少人对当事人及其家人进行了无休止的骚扰羞辱。而且,网民的语言充满暴力色彩,有人叫嚷“以键盘为武器砍下他的头,献给受害者做祭品”;有人呼吁全社会封杀当事人;一些网民甚至组织虚拟审判,以静坐、游行、谩骂等虚拟形式进行集体声讨等,这些行为都对当事人的现实生活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这显然是对法律和社会道德的一种破坏。
(三)网络舆论监督存在信息失真
传统的媒体在选择新闻的时候必须要遵守国家相应法律法规,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对收集到的信息经过相应的程序进行审核、过滤、取舍等严密的把关,防止虚假信息、有害信息的产生,提高了信息质量,对舆论有着正向引导的作用。尽管信息在时效上较网络舆论有所滞后,但是信息的可靠性是值得信任的。在网络环境下,公众的自主性增强使得每一个网民都可以运用网络媒介制造和传播舆论,而大多数舆论都存在情绪化严重、质量不高等问题。也正是由于在网络中人们失去太多的束缚、道德伦理建设不足、网民素质存在差异等问题,导致了在面对某件事情的时候,由于大家的从众心理或者是怜悯心理,往往对于事情没有采取必要的调查、核实,导致舆论存在事实失真的问题。
三、网络舆论监督机制完善措施
针对上述我国现有网络舆论监督中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完善与提升整个网络舆论监督机制,从而有效借助网络舆论监督的力量规范人们的行为与道德观。从而提升社会的公平性。
(一)完善外在监管机制
络环境而言,网络舆论多是在匿名条件下产生的,这种匿名性一方面为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