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问题及对策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舆论监管与治理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舆论监管与治理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日益增强,网络舆论监管与治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网络舆论的自由与规范之间的平衡,既需要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又需要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舆论监管与治理的挑战和对策。
一、网络舆论监管的挑战1.信息泛滥: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大量信息涌入网络,使得网络舆论的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和广泛。
这给网络舆论监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成为了监管部门面临的难题。
2.虚假信息:网络上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和谣言,这些信息往往会引发社会恐慌、矛盾冲突等问题。
虚假信息的传播不仅会误导公众,还可能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如何有效地识别和打击虚假信息,成为了网络舆论监管的重要任务。
3.个人隐私泄露:在网络时代,个人信息的泄露问题日益突出。
网络舆论监管需要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权利,防止个人信息被滥用和泄露。
但是,如何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同时,又能有效地监管网络舆论,确实是一个难题。
二、网络舆论治理的对策1.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网络舆论监管需要依法进行,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是保障网络舆论监管有效进行的基础。
相关法律法规应明确网络舆论的边界和底线,规范网络舆论的传播和表达方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2.加强技术手段的研发和应用:网络舆论监管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对网络舆论进行监测和分析。
通过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虚假信息、恶意攻击等问题,提高网络舆论监管的效率和准确性。
3.加强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网络舆论治理不仅需要监管部门的努力,还需要广大网民的积极参与。
加强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引导网民理性表达意见,监督网络舆论的传播和表达方式,共同维护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
4.加强国际合作:网络舆论监管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
各国可以分享经验、交流技术,共同制定网络舆论监管的国际标准和规范,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安全和稳定。
网络舆论监督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网络舆论监督的现状及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媒体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其影响力,舆论监督的作用日益受人关注;同时,政府的行政权也在不断扩张,公共权力的扩大易导致乱用、滥用而滋生腐败.传统的监督方式因其自身的局限性难以积极地发挥应有的效能,而舆论监督因其自身的特点和作用方式将成为规范政府行政的一种必然的监督方式.网络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的积极影响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公民在这里平等的传播信息,发表意见,这些意见在网络中集合,进而形成无法忽视的舆论压力,引起政府高层的关注,对事件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对规范政府行为,限制公共权力,完善监督体制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从最近几年网络舆论监督对现实事件的影响来看,其所折射出的普通民众对公共权力制衡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毫无疑问,网络在影响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新兴力量的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当前网络舆论监督中还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我们应当正确认识网络舆论监督这把“双刃剑”,找出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不断的进行规范和正确引导,建立多方面、深层次健全的舆论监督体系,将其引向正确健康的发展道路.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内涵特点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含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遍应用,使得舆论监督有了新的表达形式和传播渠道.网络舆论监督是舆论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民群众通过网络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的一种监督形式,其形成是依赖互联网的各种功能来实现的.我们应当对网络舆论监督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并且不断地进行规范和正确引导,使其规范和完善,建立起有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与途径,使“互联网”成为实现政治民主、建设政治文明的最佳手段.二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网络舆论监督相对于传统舆论监督而言有着明显的优势.1.网络舆论监督便捷、速度快、成本低、效率高.网络媒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加快了舆论监督的速度,一旦某个地方发生一件事情,各个地区的网民都可以了解到这些事情所发生的前因后果,将各地的网民意见聚集到一起,通过共同交流观点,能够在短时间内最大范围的凝聚起多数民众,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聚集起强大的能量,这种能量一旦形成,便会产生很大的效用.网民对热点事件的关注会加速推动整个事件的解决.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技术的发展,网络舆论传播的快捷性得到更大幅度的提升,微博及微信朋友圈、微信群的普遍运用,基本上舆论传播已经达到了及时性和实时性,每个人都是播音员,每个人都是发布者.2.网络舆论监督制约公共权力,推动廉政建设,是反腐败的利器.网络舆论监督由于其信息传播的自由性和关注内容的广泛性,使得它在揭露滥用权力行为、关注权力腐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网络舆论信息来源广泛,传递便捷,网上舆论一旦形成,将形成网上网下的共同互动,包括专门监督机构和被监督人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都可以在网上直接进行对话,那些原来人们敢怒不敢言的腐败罪行可以首先在网络上被揭批,未被发现的谎言可能在网络上被捅破.这些特点使普通网民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也使公共权力不可能完全在暗箱中操作,有利于促进公共权力公开、公正地行使.事情一旦曝光,舆论的压力就成为推动事件解决的动力.由于网络媒体的便捷性,匿名性,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广大网民利用互联网这种电子媒体进行批评、检举、揭发、控告、发表文论等现象,从而对官员及政府进行监督,成为反腐败不可或缺的利器.3.网络舆论监督方式灵活多样.不同思想观点的人可以在互联网中直抒胸臆,自由交流,丰富的信息内容和多样化的报道方式使得上网浏览信息和发布信息成为很多人每天的必修课.越来越多的人拥有自己的电脑和手机,享受着网络空间的便利.信息来源的匿名性造就了网络舆论的丰富多彩,增强了网络舆论监督的生机和活力.表现手段的多样性,现在的科技发展带来了传播技术的解放,实现了传播内容的生动性和传播方式的灵活性.文字、图片、多栏目出击,多样化的形式带来了传播内容的多样性,赋予网络信息更为绚丽的着装.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使舆论监督报道更为立体、形象、直观,进而增强舆论监督的力度.手机移动端的迅猛发展,更让表现形式突破了时空限制,对有些事件的描述已经无需长篇累牍的文字,几张图片和几段视频就可以向公众展现事件的基本情况.由上可见,对于舆论的形成,网络具有传统媒体无可匹敌的优势.同时,网络舆论作为“原生态”的公众意见,真实反映了社会心理和社会情绪,从而以舆论的强大精神力量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也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可以说网络舆论监督是现代社会民主化发展进程的必然.二、网络舆论监督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以互联网和4G移动技术为基础的网络舆论监督发挥了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作用,在监督中解决了许多问题.但是,网络舆论监督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网络舆论监督的现状在网络舆论监督的历史中,不断有典型的案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从这些事件中可看出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现状.1.政府对网络舆论监督十分重视网络舆论监督,在社会民主化和法治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国家政府给予网络舆论监督充分的重视.习近平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这“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一定要不断提高这项本领”.同时,提出“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这就意味着,网络意识与走进网络,是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是否坚持群众路线的检验标准和重要尺度,而这种新标准、新尺度的确立,必然内含或奠基于新网络舆论观.2.网络舆论持续升温,力量不可忽视由于传统媒体侧重舆论导向而舆论监督功能严重弱化,互联网成为民众表达诉求唯一比较畅通的通道.2016年,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7.31亿人,其中手机上网人数6.9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其中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3.1%,虽然低于美英日韩均在85%以上,但中国的网络舆论场绝对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力度最强的.3.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增强网络舆论监督的优势已经日益受到政府和公众的重视,其地位的重要性也正在得到提升,但大量事实表明,报纸等传统媒体在事件的调查报道、原因分析、经验总结等方面更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更能形成高质量的舆论监督.所以两种媒体的互动,才能使舆论监督达到最佳效果.4.隐患仍然存在,亟待解决完善任何一种舆论形式都是一把“双刃剑”,会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网络舆论也不例外.人们在乐观地看到网络舆论畅达民意、维护权益、鞭笞腐败的力量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它带来的一些不良的社会影响.由于网络开放性、匿名性、低门槛、后果的无责任性等特点,网络中充斥着各种非理性、情绪化的言论,这些不良信息的随意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广大受众的社会判断、行为方向以及政府工作的相关决策.任其发展,则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的稳定.同时,网络舆论还混杂着大量的谣言、暴力、色情内容,极大地影响社会的和谐.另外,网络侵权现象也时有发生,最典型的就是人肉搜索,人肉搜索对事件的走向和最终演化都发挥了很大作用,它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严重影响了当事人的生活.因此,如何根据网络舆论的特点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消除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隐患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历史性课题.二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网络舆论监督是一把双刃剑,在网络舆论监督影响力越来越大的同时,也存在负面的影响.习近平指出:“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整天乱哄哄的,那就什么事也办不成.”“如果弄成那样一个局面,就不符合人民利益,也不符合国家利益.”这点出了网络空间存在的问题和亟待改善的现象,内含着对广大网民的期待.1.网络舆论监督主体能否真正代表民意何为民意从性质上看,民意是指公民的意愿,它应当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和共同性,它反映的应该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绝大多数人的共同意愿.但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统计,我国网民的人员结构却呈现出以下鲜明特点:截至2016年12月,10-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73.7%.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3%;10-19岁、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20.2%、23.2%,农村网民占比为27.4%,规模为2.01亿,城镇网民占比72.6%,规模为5.31亿.因此,根据我国网民的人员构成和分布,可以说,网络舆论最多只能代表以下群体的声音:生活在城市地区、有一定经济能力、有足够闲暇在网络中发表意见的青年人.2.网络信息的准确性很难核实网络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而当前现有的网络技术也无法辨别信息的真伪.由于信息的传播者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往往带有主观色彩,这就必然会造成信息的失真,甚至会出现谣言.一些个人或网站,为了博得点击率不惜发布虚假消息,或者就某一热点问题进行炒作,夸大事实,这就给网络舆论监督的可信度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在全民参与下,网络舆论监督形成一种重要的舆论压力,使人民的监督权利得到充分实现.但是,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仍然是一种无法克服的障碍,网民提供的虚假、片面信息使得事件更加扑朔迷离,难分真假.同时,网民中普遍存在从众心理,人云亦云,不注重调查研究,.3.网络舆论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网络暴力不容忽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人们对问题的探讨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和盲目性.一些网友或媒体风闻言是,捕风捉影,使得网络舆论监督呈现出一种混乱和非理性的状态.如果偏激或者极端的情绪化观点占了上风,原本的舆论监督就会变成非正常的舆论暴力.此外,网络舆论中的情绪性言论较为突出,网上存在不少发泄情绪的偏激言论,充满着谩骂与人身攻击.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效力.4.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舆论监督缺乏力度网络互动中的侵权问题,在诽谤、侵犯个人隐私、侵害知识产权等几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纵观网络热门事件,很多都是通过人肉搜索出现在网络上的.由于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这种缺乏理性的肆意搜索攻击,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严重影响了他人的生活.此外,一些“人肉搜索”背后的逐利性或者某种目的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肉搜索”的社会意义,甚至把舆论引向歧路.在中国,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的发育还未成熟,网络舆论监督作为近年来的新生事物,目前既没有相关法律的认可,也没有相关部门的授权,更没有什么组织团体的支持,因而在实施舆论监督的道路上必然是困难重重.这也是网络舆论监督缺乏力度的一个最大软肋.三、解决当前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正以其实时、快捷、廉价、有效等独特优势和时代特征,成为舆论监督阵营中的主力军,其对社会民主政治生活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为了充分发挥网络的舆论监督作用,基于目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完善和突破.一加大网络硬件投入,加速互联网的普及正如上文所提到的,2016年,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率刚刚超过50%,远不及发达国家的80%以上,网民的人员结构较单一,网络媒体的受众范围仍然偏小.近一半的人还是依赖于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获得新闻信息.这就要求我国政府还要加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互联网络的普及力度,积极平衡互联网发展的地域差距,降低互联网使用的资费和技术门槛,帮助广大的西部地区和人口众多的农民兄弟拥有更多网络上的话语权,调动更多的老百姓的积极性,方便更多的人民群众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监督.二加强对网络从业人员和网民的素质教育加强对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特别是网络媒体的负责人、技术骨干的思想政治素质培训和业务培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强化职业道德建设,以向大众提供真实、快速、全面的信息,确保对网络虚假信息和网络舆论的控制和引导,提高网络舆论的社会公信力.同时,网民自律和网络素养教育是正常开展网络舆论监督的关键.因此要加强对网民的网络素养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网络舆论问题的消除,关键在于广大网民要提高自身素养,不能逾越法律的底线,侵犯他人权利.三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和引导网络舆论监督网络舆论监督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初露锋芒,它的形成和发展固然遵循一定的规律.为了使新的技术性的舆论监督手段健康成长,顺应时代潮流,政府应当予以高度重视,本着平等的心态、开放的视野、法治的理念去正确支持和规范引导网络舆论监督,主动加强与网民的沟通交流,了解网民的普遍心态和兴趣爱好,及时调整改进引导方法,强化正确的主流声音,以科学的理论分析祛除无知和谣言,促使网民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众所周知,网络舆论监督往往是自发的,盲目的,如果政府各个部门能够加强与社会公众的沟通,把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和决策进展情况及时向社会通报,有目的性的引导群众参与,就会大大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四建立健全监管网络舆论的法律法规自1994年互联网进入我国以来,我国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规范网络舆论的法律法规,比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方法、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等.但是目前网络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以至于产生一些虚假信息,网络暴力等违法行为.因此,需要大力提高网络的法治化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法律体系,约束网络舆论传播.特别是对一些介于道德和法律的行为给予明确的界定,提出一些具体的解决措施,逐步实现网络舆论监督有法可依刻不容缓.要加强新闻媒体立法,建立健全监管网络舆论的法律法规,实现新闻言论自由和舆论监督权健康有序发展的统一,特别是针对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过程中存在的侵权现象,要求综合运用多种措施加以防范和调控.必须加强网络应用管理的立法,明确舆论监督权的法律界限,包括具体的禁止性规范和惩罚措施,以有效解决网络侵权纠纷.另外,要加强对互联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的管理,建立健全一整套的新闻信息采集发布的审查把关制度,严厉打击利用网络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造谣惑众的行为.五网络舆论监督应加强与传统舆论监督的互动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舆论监督比较而言,网络媒体的确具有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传播优势,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当前我国网络媒体专业报道的能力毕竟有限,而相比之下,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事件的调查报道、原因分析、经验总结等方面更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更能形成高质量的舆论监督.大量事实表明,在强化网络舆论监督的同时,也不能否定或轻视传统媒体在监督中的作用.因此,网络舆论监督若要充分发挥其功用,就必须加强与传统舆论监督方式的互动合作,而不能单枪匹马.为了促使监督效果的最大化,二者应当在监督过程中相互配合,加强合作,取长补短,形成舆论监督的合力,才能使我国的舆论监督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总而言之,网络舆论监督凝聚了强大的民意,并以其开放性、实时性、广泛性等鲜明的特色,开启了中国舆论监督的一个崭新时代,并成为舆论监督的主力军.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实施舆论监督的过程中,作为新生事物,也存在诸多弊端和法律方面的缺失.2016年4月,习近平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时指出,“要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客观公正地看待网络舆论监督,正确加以引导和规范,克服其存在的弊端和缺点,发扬其优点,使其成为公民参与政治经济生活的重要载体,成为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阵地,成为激发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
论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田群兰
新闻知识(2009.05)·探索与争鸣·田群兰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的威力正在不断增强,成为舆论监督阵营中的主力军。
但是,由于我国互联网媒体发展历史不长,网络舆论监督仍存在着不完善和不健全的问题,从而影响了网络舆论监督功能的正常发挥。
本文集中研究探讨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以抛砖引玉。
一、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一)网络舆论监督的事实依据不够客观真实。
所谓网络舆论监督,是传统舆论监督方式在网络信息化条件下的拓展,是指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网络技术如电子数据库、电子课件和各种网络形式,对社会公共事务和公众人物进行褒贬或评价的过程。
与传统媒体舆论监督一般都是通过正规记者深入采访、能保证事实的真实准确不同,网络舆论通常是网民根据自己的兴趣,围绕一个新闻热点有感而发而形成的。
而网络的即时性和快速性,导致网民对新闻事件的客观事实没有或不能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查、核实、求证,从而导致进行舆论监督时由于没有必要充分的事实根据就很难把握好分寸,就会让正常的监督局部失真,表达主观的信息开始传播。
例如,去年喧闹一时的“华南虎”事件,就是新闻制造者所导演的一场闹剧。
还有的网民故意捏造事实,而使批评监督失去应有的意义,使人们思想混乱,导致社会矛盾激化,这已成为当今网络舆论监督中的一大公害。
(二)监督主体情绪化问题突出。
网络舆论监督主体的情绪化表现在,网络语言的非理智性和观点的盲从性,所发表的言论缺乏独立判断和思考,在网络舆论中盲目跟风,人云亦云,不允许有任何与自己相左的言论出现。
例如:如果你的表达与多数人的意见或主流意见不一致,那么我就通过各种谩骂、攻击等过激的“暴力”方式教训你。
还有一些网民,在网上如遇到与自己观点相一致的言论时,不顾事实的真实性与否,不进行调查研究,就纷纷开始“顶帖”和起哄,从而扰乱了民心,影响了网络气氛的和谐和正常舆论监督功能的充分发挥。
如发生在去年末的深圳海事局林嘉祥一案,事件发生后的最初一段时间,深圳新闻网网络论坛上,很多网民虽没有亲眼所见,不了解事件真相,但都采取了“一边倒”的态度,千夫所指,恨不得将林千刀万剐。
当前我国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当前我国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舆论引导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在我国的舆论引导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一、信息不良扩散
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变得更快,而信息质量却得不到保障。
此时,信息不良扩散的现象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严重影响了群众的思想和行为。
二、网络暴力
在一些公共事件发生时,网络上出现了很多负面言论和恶意攻击。
既使是一些普通的日常问题,也可能引起一些人的不满,从而转化为网络暴力的事件。
三、言论自由与社会和谐的平衡
我国有言论自由的要求,但有时候言辞过激的争吵、群体性打压和攻击等行为却可能导致社会的不和谐。
此时,要取得平衡就需要对舆论进行引导。
针对这些问题,有几点对策可供我们采用:
一、加强网络信息监管
应该构建一套完整的网络信息监管体系,对涉及到国家和社会安全的信息进行严格监管,让未经核实的信息不得随意传播。
二、加强社会舆论引导
政府应该出台一些舆论引导政策,如加强宣传、引导舆论方向等措施。
同时,社会也要积极配合,发起一些正能量的网络运动,引导舆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提高民众素质
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法制意识和网络素质,让他们明白传播信息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要切实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不被不良信息所误导。
四、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
政府应该制定一些保护网民权益的法律法规,为维护社会和谐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总之,舆论引导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实践中,需要综合而全面地考虑各种现实情况,灵活制定对策,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国网络舆论监督的现状及对策
为了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 加强网络监管,打击虚假信息和恶意言论的传播。政府应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的监 管力度,建立和完善信息审核和管理机制,防止恶意信息的传播。其次,提高公 众的网络素养和媒体素养,使公众能够正确理解和看待网络信息。公众应具备辨 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不轻易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
三、中国网络舆论监督的对策
针对中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以下是一些对策建议:
1、加强信息审核和管理
为了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应该加强信息审核和管理。政府和互联网企业应该 采取措施,建立健全的信息审核和管理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虚假信息,确保信 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引导网民文明上网
为了减少网络暴力问题,应该引导网民文明上网。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强 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网民的素质和意识,倡导文明上网行为,促进网络空间的健 康发展。
二、中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 题
虽然中国网络舆论监督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以下 是中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息真实性难以保障
互联网上信息来源复杂,虚假信息难以避免。一些不实信息可能误导公众, 导致舆论监督失效。因此,需要加强信息审核和验证,提高信息的真实性。
2、网络暴力问题突出
网络暴力是网络舆论监督中一个突出的问题。一些网民在表达观点时使用攻 击性言辞或者恶意举报等行为,对其他人的权益造成损害。这种现象应该得到重 视和有效管理,保障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
3、网络舆论场管理难度大
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多样化,网络舆论场的管理难度越来越大。一些自媒体平 台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导致一些不良信息得以传播。同时,由于互联网信息的 海量性和复杂性,政府也难以全面有效地管理网络舆论场。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来临,网络已经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载体之一。
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精确研判、有效引导、积极化解,对维护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一是对网络舆情缺乏认识。
二是网络舆情平台建设滞后。
三是处理网络舆情的方法简单(封、堵、删)。
四是网络舆情危机应对能力差。
五是网络舆情应对技术不够“新”、队伍不够“专”、监管不够“灵”。
六是网络舆情应对单打独斗,未形成合力。
二、舆情应对的对策建议(一)加强领导,形成网络舆情应对合力。
加强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组织领导,彻底改变看待新媒体的传统思维方式,积极适应网络时代公开透明的舆论环境,建立健全常态化舆情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能职责,配备所需的硬件设施;发挥各单位的作用,建立与宣传、公安、主流网络媒体的沟通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强大工作合力和良好局面,促进网络民间力量与政府力量的良性互动。
(二)完善机制,强化网络舆情体系建设。
一是规范网络舆情监测,完善日常监测报告制度,要求相关部门把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研判纳入日常业务工作,形成制度化和常态化。
二是强化舆情分析,把握舆情事件发展态势。
要把握好网络舆情总体态势和发展趋势,掌握舆情发展的走势特点和规律,要善于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而正确预测舆情发展趋势。
三是加强舆情研判,健全舆情研判会商制度。
通过舆情会商会议,分析舆情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可能引起负面反应的舆情做出预警,把舆情扩散态势控制在萌芽状态。
(三)加强引导,完善网络舆情事件应对措施。
建立网络舆情危机预案制度,把握舆情干预时机,提升舆情疏导技巧,化解舆情事件时间压力。
在网络舆情潜伏期,及时表态,抢抓第一落脚点;发展期,要冷静面对,有效疏导;在舆情高涨期,要掌握主动,因势利导,引领话题;在舆情回落期,要防止舆情反弹,淡化支节。
(四)注重预防,加强网络舆论阵地建设。
一是探索新媒体管理方式。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渠道快速传播,引起公众关注并产生一定影响的事件或言论。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网络传播的便捷性,网络舆情愈发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然而,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应对却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首先,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信息的真伪难以辨别。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虚假信息和谣言往往比真实信息更容易传播。
一些不负责任的组织或个人利用网络舆情散播谣言、制造恶意炒作,对公众的认知和社会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舆情传播的监督与管理,构建起科学客观的信息判别体系。
例如,建立可靠的信息源、加强网络媒体的实名认证、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事实核查等措施,可以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其次,网络舆情应对中存在的问题是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舆情往往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开来。
一旦虚假信息或负面事件传播开来,对企业、个人乃至国家的声誉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在舆情传播的速度上进行把控和干预。
可以通过设置舆情预警系统、加强舆情监测与分析、及时发布与澄清相关信息等手段,有效减缓和阻止负面舆情的传播速度。
另外,网络舆情应对中还存在舆论引导问题。
一些有组织、有目的的势力会利用网络舆情煽动公众情绪,通过大规模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等手段对个人及机构进行恶意攻击,扰乱社会秩序。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加强广大网民的法律意识和信息辨别能力,理性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并积极引导舆论的正确方向。
同时,也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网络诽谤、恶意攻击等行为的监管与打击,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与和谐。
此外,在网络舆情应对中还存在政策法规不完善问题。
当前,网络舆情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够健全,导致在应对网络舆情时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这给网络舆情的应对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和阻碍。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立法工作,制定更加完善的网络舆情管理法规和政策,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为网络舆情应对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分析网络公共舆论管理问题及防范策略
分析网络公共舆论管理问题及防范策略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途径。
网络公共舆论的引导和管理,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利益至关重要。
然而,互联网具有信息传递迅速、传播范围广泛、传递内容多样化等特点,其公共舆论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就分析网络公共舆论管理问题及防范策略进行探讨。
二、网络公共舆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信息真伪难以辨别网络公共舆论包括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涵盖了各个领域的动态,然而,信息的真伪难以辨别。
一些不负责任的自媒体,甚至利用碎片化信息和谣言炒作,引导公众产生心理恐慌和社会不稳定因素。
2.网络言论难以管控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言论,言论的产生和传播速度之快,使得网络言论成为管理的难点。
在某些情况下,用户的言论可能损害他人的声誉,或针对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因此,亟需对网络言论进行科学有效的管控。
3.网络情绪的失控社会事件连接着人们的情感,网络公共舆论的情绪波动也不可忽视。
一旦发生社会事件,有些人会利用互联网发泄情绪,因此网络情绪可能失控,引起公共危机和社会动荡。
三、防范网络公共舆论管理问题的策略1.建立信息真伪鉴别机制建立信息真伪鉴别机制,加强对信息来源的甄别,可以有效地防范虚假信息传播的风险,同时,减少公众对于虚假信息的认同与传播。
此外,《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中规定的责任倒逼机制,也可以通过对互联网新闻发布者及服务提供者的严格监管,推动互联网舆论监管体系的建立。
2.加强言论管理,鼓励正向言论传播严格管理网络言论,不能降低言论自由的同时,也要避免任意的侮辱和攻击。
同时,鼓励正向言论的传播,加强对真实的、富有价值的言论的支持和宣传,引导公众情感向正面引导。
3.构建互联网应急管理体系在处理网络公共舆论事件的过程中,建立互联网应急管理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应急管理部门在运用互联网科技途径应对突发事件方面应加强配备和技术升级等方面的工作,加快互联网应急联动机制的建设,全面完善应急机制,提高应急管理的整体效能与能力。
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引言实际上,现阶段我们所指的网络舆论监督,更多的是在网络这个媒介的影响之下,通过人民群众的言论自由方式来形成一个巨大的舆论影响作用,从而对社会当中的不良行为,政府的失德行为等等进行一定的监督和控制,这是一种存在于道德层面的监督方式。
但是,随着近些年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工作的全面铺开,也逐渐进行了相关的立法建设,通过法律法规,网络舆论监督逐渐带有了一些法律的强制意味。
然而,目前我们不能总是停留于现状、满足于现状,而是需要积极地去思考网络舆论监督工作的内在价值,与其目前的不足之处,从而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提升对策。
使得网络舆论监督能够真正的祛除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改变政府工作的态度,真正的构建以人为本的、为人民服务的阳光政府,也能够构建风清气正的和谐现代社会主义社会。
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之下,笔者展开了此次研究,着重围绕网络舆论监督进行了对策的探讨和问题的分析。
综合采取了文献查阅和实际调查走访相结合的研究办法,希望能够探讨出目前网络舆论监督工作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并且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
一、网络舆论监督工作的价值网络舆论监督就是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
(一)拓宽了反腐败渠道在传统模式下,如果我们想要对政府机关单位的种种行政行为进行监督的话,那么往往需要借助纪检监察的力量,也可以通过明察暗访的方式,发挥主流媒体在这方面的监督职能。
这种方式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且也不能够起到全面监督的作用,甚至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是非常巨大的,是不符合现阶段我国发展需要的。
而网络舆论监督恰恰将这方面的不足之处予以弥补,通过网络,通过这条纤细的网线,目前的监督工作当中已经打破了现存的时间限制、空间限制和地域限制,所有的人民群众都已经承担起了监督工作的重要主体,他们都是国家政府履行各项职能、开展执法行为的重要监督人。
浅析网络舆情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网络舆情的问题与对策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对某一事件或问题的舆论和言论,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到网络技术和传播手段的影响,还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因素的影响。
网络舆情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了舆论引导和社会热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政府、企业、个人而言,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应对尤为重要。
但是由于网络舆情的特点,往往很容易出现问题,因此本文将就网络舆情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浅析。
一、网络舆情的问题1. 舆情造假在网络舆情中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和造假信息,这些虚假信息可能被某些人利用来达到某种目的,误导公众的认知和判断。
应对网络舆情造假的问题,需要依靠专业的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技术,及时辨别真伪,消除虚假信息的影响。
2. 舆情传播失控网络的快速传播和信息传播的匿名性,导致了舆情传播的失控现象。
一旦某一事件或信息在网络上引发了热点,很容易迅速扩散并导致舆情失控,影响社会稳定和个人利益。
应对此问题,需要加强对网络传播的监管和管理,在舆情发展初期进行严密的监测和干预。
3. 舆情引导和操纵网络舆情往往受到一些组织或个人的操控和引导,通过人为操纵舆情,诱导公众舆论,制造网络暴力、网络攻击等不良社会现象。
面对此问题,需要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挫败舆情操纵者的行为,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和自律。
4. 舆情应对不及时网络舆情的发展速度极快,一旦发生舆情事件,如果应对不及时,很容易导致舆情的失控和负面影响加重。
需要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危机公关机制,及时应对突发舆情事件,减少舆情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1. 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舆情事件的蛛丝马迹,预警和预测可能引发舆情的事件,为舆情应对提供及时的信息支持。
2. 强化网络舆情管理和治理加强对网络传播的监管和管理,加强对舆情信息的核实和验证,及时清理和屏蔽虚假信息和造假信息,维护网络舆情的正常传播秩序,净化网络舆情的信息环境,提升网络舆情的品质和水平。
舆情管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舆情管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一、问题分析1.信息泛滥与真假难辨:在互联网时代,大量信息以极快的速度传播,使得舆情事件呈现爆发式增长。
然而,其中不乏虚假信息、恶意谣言等内容,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同时,受到时间和资源限制,在短时间内准确判断信息真伪也变得困难。
2.网络暴力与恶意攻击:面对互联网匿名和追责难的特点,一些网络用户利用这种环境开展网络暴力行为和恶意攻击他人。
这不仅伤害了他人合法权益,还容易引发集体愤怒或干扰社会稳定。
3.监管手段滞后于技术创新:技术更新日新月异,并且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舆情管控领域。
然而,由于监管机构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或处于反应性阶段而无法及时跟进科技发展。
二、解决对策建议1.提高公众媒介素养:(1)教育系统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批判思维和媒体素养。
(2)加强网络安全教育与指导,提高公众对互联网风险和网络暴力的防范意识。
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应对舆情管控中遇到的新挑战。
需要关注社交媒体平台审查机制、隐私保护等方面,并明确责任主体及违规处罚等问题。
(2)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跨境互联网舆情传播问题,并共同制定和执行适用于各国的标准和要求。
3.增加监管力度并利用技术手段(1)设立专门部门或机构负责舆情监测与管理工作,密切关注重要时刻节点、特殊事件和热点话题,在第一时间发现并采取预警措施。
(2)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化系统,实现大数据分析与处理,快速准确地辨别出虚假信息,并进行追责处理。
4.推动社会参与舆论引导(1)积极引导媒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提高舆情传播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2)鼓励互联网公司与用户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共同参与虚假信息抵制活动以及网络素质培育等行动。
5.加强舆情预警机制的科学研究(1)增加技术投入,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在舆情预警上的应用,并注意保护用户隐私。
(2)通过跟踪热点话题、社交媒体分析等手段建立更加全面准确的舆情数据库,提升对事件信息判断和处理的效率。
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影响力的逐步扩大,网络舆情与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加强网络舆情安全管理、遏制网络不安定因素的传播和蔓延、建立健康的网络环境、维护社会稳定是网络舆情工作的重点,因此积极探索网络舆情监测和管理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对于加强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并建立和形成完善的应对机制有着积极意义。
标签:网络舆情;监管;对策建议2016年,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
由此可见,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社会生活形态发生了深刻、全新的改变,“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该行动计划的实施,在日益推动着全社会、多行业的异军突起和迅猛发展。
与此同时,由于互联网与大众的生活紧密相连,就使网络舆情影响着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当发现网络舆情有不良倾向时,如何进行监管、控制和引导并采取有效措施,需要进行认真的研究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使网络舆情真正发挥“正能量”的作用。
一、目前网络舆情监管的现状(一)互联网络发展存在的问题1.我国互联网络发展的状况及水平我国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6年1月22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年相对数为47.6%,绝对数达到1 636万,相对中国域名总数来看,约占52.8%,比例之大,令人鼓舞。
就目前来看,中国“.CN”域名已超过德国国家顶级域名“.DE”,在短短的时间里,中国就成为全世界注册保有量之首的国家和地区顶级域名(ccTLD)。
在我们中国,就目前网民绝对数来看,数字已经十分惊人,达到了6.88亿人。
互联网普及率从相对数来看,也十分可观,已经达到了50.3%这一数字。
中国居民上网人数是什么情况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过半。
其中,截至2015年底,中国一共新增网民3 951万人,增长的相对数为6.1%,与2014年同期相比较,提升了近1.1个百分点,网民规模不论从绝对数还是从相对数来看,增速都有较大程度的提升。
探讨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监督对策
1 . 1 网络舆论监督具备广泛性 网络舆论监督不受地域 、 时空 的限制 。民众可在 第一时间 ( 相 同时 间) 了解掌握大小信息 。还能够及时对该事件进行关 注和评论。在一定 意义上增加 了评论 的无 限性 。 故其在监督范 围的广泛性方面显著强 于传 统的舆论监督 。 1 . 2 网络舆论监督体现 高效率 互联 网交织万千 网民 , 本 身是一个公共 的论 坛 。 近年来 , 随着新媒 体 的发展 , 互联 网更是 日 趋壮 大。 越来越 多的人通 过这一平台。他们在 起” 学 习交 流 , 分享。人数增多 的同时 , 舆论压 力 自然而言也就增 加。 在某种层 面是 , 强大的粉丝 团便是促使 网络舆论快速传 播的关 键因 素。 也 因为其快速性 , 任何人可 以利用新媒 体在第 一时间接收 、 捕 捉到 所关注所有 的的新 闻热焦 ,并可选择的匿名发表 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
我国网络舆 情 近年来 , 已经有许 多舆论 事件在互联网上发生 、 发展 , 并且造成了 巨大 的社会影 响。究其本质 ,网络舆论都有着相似 的发 生机制 :1 ,经
一
、
由传统媒 体报道 、网友 爆料 。2 ,网友讨论 , 信息跟帖 。3 ,网络舆论压 力形成 。4 , 媒 体争相报道 , 挖掘 。5 ,有关部 门应 对 ( 应对不 当 , 再掀
2 、必 要 性 2 : 人 民行 使 监 督 权 力 的 需要
与民众能够通过网络反应真实需求相对应。 网络也成为人 民行使监 督权力的一大途径 。民众能够通过 网络探求隐藏迷雾背后的事实。更可 以通过网络打击不正当行为 , 传播社会正能量。近年来 , 在 网络上 出现 了越来越多 的 “ 你听我说 ” 、“ 网上信访 ” 、 “ 我要反 映” 等 的民意放 映通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问题与对策探讨舆论监督是我国监督机制中一种重要的形式。
由于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自身的局限性,公民在参与网络舆论监督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完善网络舆论监督机制,可以从政府、互联网和公众三个层面进行探讨。
标签:网络舆论监督;数字鸿沟;绿色监督环境网络舆论监督已经成为信息化社会公众参与舆论监督的主要方式。
但是由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匿名性等特点,使得网络舆论监督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1 网络舆论监督的内涵网络舆论监督具有广泛的内涵,大多数人认为,凡是通过网络监督的行为,都属于网络舆论监督。
网络舆论监督就是一国公民以互联网为媒介,对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提出看法,进行交流的舆论监督新兴模式。
2 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出现的网络媒体被称为“第四媒体”。
是当下群众进行舆论监督的主要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移动客户端的应用,网络舆论监督在公民参与政治、发表意见、促进民主进程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2.1 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历程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发端于1999年的“黄丝带运动”。
2007年被称为‘网络舆论公元元年’,这一年也是我国网络舆论十分活跃的年度,其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即“华南虎事件”。
2007年10月12日陕西林业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照片,得到了媒体的争相报道。
2008年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也被称为“网络舆论监督元年”。
2016年2月28日,李克强同志做客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与广大网民进行在线交流。
这次行动又一次表现出政府对民意的高度重视。
2.2 网络舆论监督发展的现状纵观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发展的历程,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2.2.1 网络舆论监督的低门槛性随着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3G网络的成熟以及4G网络时代的来临,互联网用户也越来越多,公众参与网络舆论监督也越来越方便、快捷,网络的普及使普通群众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开辟了公众与政府对话交流的新途径,大大降低了他们表达和传播个人意见的门槛。
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出路
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出路第一篇: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出路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出路摘要:当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舆论监督发挥了传统媒体无法发挥的作用,在监督中解决了许多问题,但由于互联网在我国发展起步晚,普及率低,所以网络监督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本文以“华南虎照”事件为例,探讨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以期实现网络监督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使网络舆论监督能得到良性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舆论监督“华南虎照”事件出路十七大报告指出:“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利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网络舆论监督作为新时代的一种监督形式,一方面能促进社会公平、有序、良性发展;另一方面,网络舆论监督作为一种新兴产物,人们对其了解得还不充分,监督机制还不完善,网络舆论监督机制的作用还不能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不足一时还难以克服,所以对网络舆论监督的研究有利于制度的完善,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但网络舆论监督已成为人们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并在国家的发展机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何谓“华南虎照”事件2007年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宣布陕西发现华南虎,并公布据称为陕西安康市镇坪县城关镇文采村村民周正龙在当年10月拍摄到的华南虎照片,由此推翻了野生华南虎已经灭绝的观点。
媒体的报道引发了民间和网络的热议,围绕着照片的真假,媒体、专家、公众质疑的声音从网络上汹涌而起,**愈演愈烈。
中国摄影家协会数码影像鉴定中心邀请数码、动物学、植物学等各路专家,就40张华南虎照片的真实性在北京举行鉴定会,认为照片中的华南虎影像是不真实的,但在质疑声中周正龙本人坚持,老虎是真的,陕西省有关部门也对虎照进行了鉴定,认为照片中的老虎是真的。
网友也在网络上就此进行积极讨论,部分网友质疑“老虎颜色为什么这么艳红、眼神与嘴巴为什么这么像布老虎公仔、老虎的耳朵跑哪儿去了、老虎身边的植物没有一棵是倒的、居然有穿头而过的小藤条”。
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公共领域,它已经成为现代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意见的主要渠道之一。
而网络舆论监督则是一种针对网络上的舆论言论进行的调节和监督的行为。
然而,在实际的监督工作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下面就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提出对策。
第一,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
当前的技术手段还无法完全满足网络舆论监督的需求。
例如,许多网络舆论监督机构使用的监测工具只能识别关键词,不能对句子的语义进行准确的理解和解读。
因此,我们需要开发更先进、更智能的技术手段,以更全面、更准确地监测网络舆论。
对策:加强技术研发,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高网络舆情监测与处理的自动化水平。
在人工智能支持下,以社交媒体为主的网络舆情表达,能够更好地被分析出其主要情感和态度,荟萃现实舆情态势,拓宽网络舆情监测的广度和深度。
第二,存在着信息泄露的风险。
网络舆论监督机构作为舆情信息的收集者、分析者、发布者,其必然涉及大量敏感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而这些信息存在着泄露的风险,一旦泄露可能带来极大的危害。
对策:加强信息安全意识教育,提升信息安全能力。
同时,应该建立完善的信息保护机制,保障信息安全,加强维权手段,引导专业舆情机构合法合规经营,规范行业发展,减少不必要的信息泄露问题。
同时加强数据分类、屏蔽敏感信息,加强健全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为信息的处理和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第三,舆情处理缺乏人性化。
当前的网络舆情监督机制采取的是全自动化处理方式,导致网络舆情中缺乏个性化的处理元素。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网络舆情监督机制存在着对网络舆情的非人性化处理问题,缺少了舆情背后的人性关怀,这无疑会影响到网络舆情监督机制的公信力与权威性。
对策:加强机构人性化的建设。
加强舆情分析与研究的人文因素,注重分析文化、社会、心理等因素对于舆情的影响,实现人性化监测与处理。
同时在舆情处理中融入情感元素,及时响应并关注网民的情绪和需求,做到有情怀、有温度,做到及时回应网民的声音,及时纠正错误的网络舆情,为公众服务。
网络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网络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舆论监督以其高效灵活的方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舆论监督在推进我国民主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其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与分析。
作为信息化时代反腐倡廉重要途径的网络监督,对于反腐倡廉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其作用具有双重性。
一方面,表现在网络监督对反腐倡廉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网络监督也具有局限性甚至对反腐倡廉建设产生消极作用。
1.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低。
在网络舆论监督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信息“把关人”,再加上网络的匿名性,使得网民在信息的发布和传播上过于随意,虚假新闻频频出现,这不仅降低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也极大的影响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效力。
一些网络新闻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置正确的舆论导向于不顾,将道听途说的消息编发上网,转发或引用虚假新闻和有害息,误导公众,混淆视听,不仅损害了读者的利益,也败坏了网络新闻的名声。
在制作环节上,一些网络谣言的“始作俑者”采用新闻报道的手法,在形式上力求”逼真”,甚至公然盗用媒体的名义,通过互联网肆意散布虚假信息,干扰正常的信息交流环境,甚至进行一些别有用心的行为;在传播环节上,网络媒体包括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把关不严,对假新闻的识别、分辨力不够,误入圈套,通过他们具有权威性、公信力的传播平台以新闻形态进行再传播,以证实其可信度,未能肩负起媒体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在对一些新闻素材的后期制作中,肆意运用电脑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妄加窜改。
2. 监督信息具有片面性。
由于每一个网民都有自己的社会背景和自己的生活阅历,对待同一件事情,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网友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发表对事件的看法,使网民发布的信息具有片面性,不利于事情的解决。
3. 网络舆论监督主体具有情绪性。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面临的生活压力与日俱增,面对巨大压力的人们往往需要寻求减压的出口,网络的匿名性和自由性恰恰给人们创造了这样的机会,人们可以在匿名的情况下宣泄自己的非理性情绪,这种感性而又偏激开放的言论在网络上广泛流传,干扰人们对监督客体进行客观的判断。
舆情管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舆情管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一、问题:信息爆炸与虚假信息泛滥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信息爆炸现象越来越严重。
任何人都可以轻易地发布和传播信息,这给舆情管控带来了巨大挑战。
同时,虚假信息也不断涌现,造成了信息噪音和不实言论的泛滥。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公众对信息的判断和信任,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对策建议:1. 加强信息筛选和核实能力:舆情管控部门应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信息筛选和核实的能力。
引入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帮助快速鉴别虚假信息。
同时,鼓励媒体和社交平台加强自律,严格审核发布的内容,加强对虚假信息的打击和整治。
2. 提高公众媒体素养:舆情管控不仅需要依靠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也需要公众具备一定的媒体素养。
教育部门可以加强媒体教育,培养公众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和批判思维。
同时,媒体也应加强自身的道德和职业规范,提供真实、客观的新闻报道。
二、问题:公众参与度不高与舆情炒作现象在舆情管控中,公众的参与度非常重要。
然而,现实中往往存在公众参与度不够的问题。
公众对于政府的决策和舆情的影响力有限,导致政策执行困难,社会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
同时,舆情炒作现象也十分普遍,一些人或机构为了个人利益或传播不实信息而故意放大舆情,对社会稳定和政府形象造成不良影响。
对策建议:1. 加强政府与公众的互动沟通:政府应积极主动地倾听公众心声,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公开度。
通过举办公众听证会、开展在线调查或征集意见等方式,鼓励公众参与决策过程,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及时回应公众关切,防止舆情失控。
2. 加强舆情信息管控:针对舆情炒作现象,舆情管控部门应加大监测和处置力度。
通过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潜在舆情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处置。
同时,严厉打击故意散布谣言和不实言论的行为,对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三、问题:缺乏有效的舆情风险应对机制舆情管控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缺乏有效的舆情风险应对机制。
网络舆论监督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
网络舆论监督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本论文通过分析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从而根据这些原因想出及时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网络舆论监督;分析原因;研究对策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舆论的威力在不断加强,成为网络舆论监督的一个主要力量。
但是现在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不发达,网络舆论监督的力度还是不够,存在着很多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根据这些存在的问题找出适当的解决办法。
加强网络舆论监督的力度,最大限度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
1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1.1网络舆论监督依据的事实不够客观真实网络舆论监督是以网络信息为条件,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电子数据库等多种网络技术形式对社会上的一些事情进行评论。
与传统的舆论监督不同的是,传统舆论一般都是通过记者进行深入地调查,从而得到相关的事实依据,但是网络舆论监督大多是根据网民自己的兴趣来发表感想的。
网络的快速性就造成了网民没有对网络事实进行深入的调查,从而缺少有效的依据。
现在很多的网名不知缘由,故意扭曲事实,使舆论监督起不到该有的作用,这是网络舆论监督中的一个重大的问题。
1.2网络舆论监督情绪化问题突出网络舆论监督情绪化主要就是因为很多网民没有自己的主见,总是一味地转帖、跟帖,别人的评论怎么样,自己的评论就怎么样,人云亦云。
还有的网友不希望与自己相悖的言论出现,一旦发现有这样的言论就会大加批判。
若是遇到与自己想法一致的言论,就会大加赞扬,纷纷跟帖,扰乱了民心,影响了网络气氛的和谐,造成网络舆论功能的正常发挥。
1.3网络舆论监督方式存在侵权倾向网络舆论监督方式存在侵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侵犯当事人的隐私权,网络当事人的隐私权主要就是在网上享有的人格支配权,而且不会被他人所侵犯、搜集和复制。
可是现在网络上明星的隐私被曝光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
这些行为都是侵犯当事人主权的错位行径,失去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本意。
二是侵犯当事人的名誉权,侵犯名誉权主要就是在网络论坛上发表不当的言论,因为侵权言论散播的范围十分广泛,造成的危害不可估量。
当前我国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当前我国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当前我国的舆论引导工作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舆论引导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增进国家形象、提升国际地位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的舆论引导工作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及时加以解决和改进。
也需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以期能够更好地推进我国的舆论引导工作。
我国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政府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之间的平衡问题。
在我国的媒体体制下,政府在舆论引导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有时候政府的舆论引导工作可能会过度强调正面宣传,而忽视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和批评。
这种情况下,可能导致舆论失去了客观性和真实性,诸如虚假报道、报道偏向等问题可能会愈演愈烈。
需要在舆论引导中保持政府的宣传功能的也要充分保障舆论的监督和批评功能,重建媒体人员的职业道德,增强舆论的公信力。
我国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之二是互联网舆论的管理难题。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了获取信息和表达意见的主要渠道。
互联网空间的开放性、匿名性和传播速度等特点,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管理难题。
网络上可能出现的虚假信息、谣言、不当言论等,不仅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秩序,也损害了公众的利益。
需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加大对网络信息的监督力度,建立健全网络舆论引导的体系,旨在构建网络舆论空间的良好秩序和氛围。
我国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之三是宣传技术不够先进和完善。
当前社会,宣传技术已经成为了舆论引导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国的宣传技术并不够先进和完善。
在宣传技术方面,我国可能仍需加大对新媒体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投入力度,以提升我国舆论引导工作的效果和质量。
还需要注重队伍建设,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在舆论引导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宣传技术的水平。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加以解决和改进。
在政府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之间的平衡问题上,政府需要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规范和约束政府部门对舆论的干预和控制,确保舆论的客观公正,切实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现状 (1)(一)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广泛 (1)(二)政府对网络舆论监督给于充分重视 (2)(三)隐患仍然存在,亟待解决完善 (3)二、网络舆论监督中的问题 (3)(一)情绪化倾向 (3)(二)虚假监督 (4)(三)失真性 (6)三、完善网络舆论监督的对策和建议 (6)(一)加强政府引导和管理 (7)(二)完善网络舆论监督相关的法律法规 (8)(三)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 (8)(四)完善网络舆论的监督机制 (10)(五)提高网民自身素质 (11)参考文献 (12)浅谈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问题及对策【内容摘要】互联网其实就是一个公共的论坛,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场所,不同思想和观点的人们可以在这里直抒己见,相互交流。
网络媒体使网民拥有了自由发表意见的平台,但是由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等原因,使得网络言论的目的性不强、主题分散、导向不明。
这些问题都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健康发展,大大降低了监督的效率。
而网络舆论监督要想真正成为一种交换评论与批评的理性工具,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思想宝库就必须对其进行综合的规制。
【关键词】网络、舆论、监督近年来,网络媒体的各种交际平台,诸如BBS、社区论坛、多种在线聊天工具、博客、微博客等让普通民众对各种热点新闻、突发事件迅速地获取信息,相应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了现实中意见的自由市场。
网民通过网络对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进行关注、跟踪、评价,最后形成一定时期内的主要舆论,这就是网络舆论。
2012年的“表哥”事件、“房姐”事件,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李刚事件,2009 年的“躲猫猫事件”“天价烟局长周久耕落马”“上海钓鱼执法”事件等,上述事件无一不是经过网络的传播后快速放大,引起网络舆论危机,造成政府执政官员信任危机,政府陷入空前被动局面。
在这种背景下,完善的网络舆论监督对有效处理网络舆论危机就显的尤为重要。
一、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现状(一)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广泛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的网民总数已经达到5.64亿,同时互联网普及率比2010年进一步提升,已经达到38.3%。
继我国网民数、宽带网民数、国家CN域名数三项指标稳居世界排名第一之后,我国网民普及率也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
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舆论宣传阵地。
(二)政府对网络舆论监督给予充分重视网络舆论监督,在社会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国家政府给予网络舆论监督充分的重视。
现在舆论监督已经成为官员了解民生的重要途径,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意识到了舆论监督对于推进社会民主化进程、反腐倡廉以及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积极作用。
调查性报道“山西黑砖窑事件”曾得到前国家主席胡锦涛的批示;前总理温家宝在2010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政府要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批评,要接受新闻舆论的监督,要习惯于在舆论监督下开展工作。
作为中共官方喉舌,人民日报评论部于2011年6月16日撰文批评地方政府打压媒体,称舆情不是敌情,要求各级媒体亟须养成对突发事件的新闻敏感和价值判断,学会“新闻执政”;人民网成立专门的“舆情频道”对各级政府的舆情应对进行专题报道与分析;中央电视台舆论监督类栏目《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的公信力与影响力日益凸显其品牌效应。
政府对舆论监督的重视更表现在系列保障舆论监督的制度的出台。
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促进了媒体监督政府,问责、监督形成了制度。
2009年4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也明确提出要“依法保障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批评权、评论权、发表权”。
党内舆论监督被写入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中,舆论监督还是《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一个重要监督制度。
2009年12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规范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工作,妥善处理法院与媒体的关系。
舆论监督有了制度上的保障,监督的力度可以得到加大,监督的效果与影响力自然也可以得到提升。
(三)隐患仍然存在,亟待解决完善网络舆论监督在为舆论监督带来飓风性变革的同时也暴露了其不可忽视的隐患。
网络的广泛传播为每个网络用户提供了更多制造舆论的可能。
网络媒体由于缺少对信息进行筛选过滤,信息就显得繁杂无序。
有时各类无从证实的信息、意见充斥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受到质疑,而在真伪莫辨的超量信息海洋中众说纷纭,就难以形成准确的舆论,不利于发挥舆论监督的强大作用。
由于网络舆论具有匿名的特点,其带来的更严重后果是不负责任的传播,舆论效果的不可靠性是网络传播舆论监督的瓶颈。
二、网络舆论监督中的问题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利益冲突交织在一起,各项制度尚在健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矛盾。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网络舆论监督这把锋利的“双刃剑”的特征也尽显无遗。
(一)情绪化倾向“情绪型舆论”突出表现为“仇官、仇贪、仇腐、仇富”,带有这种种浓重情绪化甚至有很强的煽动性和鼓动性的言论一旦形成市场,其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
综合来看,只要涉及官员腐败、贫富差距、社会公平与正义、中外关系、伦理道德、公共安全事故这几方面,容易激起网民的情绪化倾向。
如今年的“李天一事件"因李天一特殊的家庭背景,网民议论就涉及到贫富差距和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因此网民在舆论中或多或少的倾注了个人情绪。
当媒体与网民提出“年龄造假”一说,立即在网络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人都是跟着钱走,有钱能使鬼推磨”、“鬼才相信法律”、“中国的法律就是有钱人的法律”类似这种种的极端情绪化的言论,都带有泄愤的性质。
当一件事被媒体报道之后,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受不同教育等因素,网民会产生自己的情绪倾向,如果他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那么他的这种情绪倾向会传递给支持他的网民,支持率越高说明持这种情绪倾向的人越多,如果一直发展下去会成为网络上的主流意见和主要情绪倾向。
网络监督中的非理性的情绪化倾向会严重干扰正常的网络监督。
当然,究其所以然,乃是因为当下官员的腐败行为不断被揭露,贫富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社会上不公平的事逐日增多,严重地损害了社会环境和政府形象,这是激发网民“仇官、仇贪、仇腐、仇富’’深层次的社会根源。
(二)虚假监督互联网的舆论监督行为自发而不自觉。
很多网络舆论监督自发产生,而这些参与的监督者本身没有监督机制,监督者缺少自我约束的自觉性。
自发而不自觉的监督活动往往会失控,而失控的后果是无法预料的。
虚假监督即源自这种自发性。
这种违背新闻传播规范的行为,在本质上扭曲了舆论监督,导致了舆论监督的虚假性,形式上成为了一种“伪监督”。
2008 年10 月下旬发生的“广元蛆虫柑橘事件”,最初便是由一则手机短信引发的:“告诉家人和同事朋友暂时不要吃橘子,今年广元的橘子在剥了皮后的白须上发现小蛆状的病虫,四川埋了一大批,还撒了石灰。
请转发给每个你关心的人。
”由于这则短信的内容极具敏感性,人们利用各自的人际关系网迅速将这一信息传播开来。
有的网友更是言之凿凿地贴上了相关的图片,让这一切看似十分可怕而真实。
话题引导和肆意炒作使得该事件迅速得以放大,负面影响凸显,各地的柑橘零售市场和批发市场迅速陷入极度萧条的困境。
仔细分析一下“广元蛆虫柑橘事件”,我们不难发现,造成这起虚假监督事件的始作俑者既不是手机短信传言的制造者,也不是论坛图片信息的发布者,而是那些大众传媒,这其中既包括转载论坛消息的网络主流媒体,也包括那些连篇累牍报道相关信息的传统大众媒体。
自媒体的特性决定了信息的特性,传播的多渠道和“把关人”的弱化使得自媒体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较低。
然而一些大众传媒的新闻工作者由于其自身原因不能很好的认定这些自媒体信息。
一方面由于其专业素质不高,使得报道不准确或者角度差异,造成广大受众的理解产生差异,进而形成与事实相距很远的报道。
事实上,一些虚假监督事件的产生除了大众传媒新闻工作者方面的原因,更多的是网民自身的问题。
在网络自媒体时代,网民既是传播者同时也是受众。
充当传播者角色的网民毫无责任感,随性甚至恶意地制造一些流言蜚语。
而充当受众角色的网民面对网络论坛的留言或者现实中的一些说法缺乏科学的分析和求真的态度,不去质疑其真实性进而辨别真伪,而是在随意改编之后发布到网上,形成新的流言。
在这些流言得到澄清之前,将会逐渐引发出新的倾向性更加鲜明的网络舆论,越来越偏离于事件的真像,从信息的源头上造成了监督的虚假性。
在公共事件中,这种虚假监督更加明显。
(三)失真性传统媒体舆论监督一般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记者深入采访的,能保证采访内容的真实性,而网络舆论监督中网民身份的隐匿和网民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围绕一个热点问题自发进行舆论讨论,网民发布的信息很难做到客观公正。
另外,网络的及时性和快捷性,还会导致网民在对新闻事件的内容无法作出正确调查、判断的情况下,就对事件作出不客观的评价,致使各种失真信息在网络上泛滥和讹传。
不少网民在网络舆论中盲目跟风,反映出一些网民的从众心理,缺乏理性,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同时,有学者认为,“网络上的任何道德都只不过是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在网络中的折射”。
这些现象反映出我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遇到了道德真空乃至需要道德重建的问题。
“网络舆论监督问题”深层次的根源还在于国民的性格特征,是民众“道德审判”和“道德民兵”的传统在网络上的折射。
三、完善网络舆论监督的对策和建议作为社会监督力量,舆论监督的作用不可替代。
公众在进行舆论监督时,体现出的是一种自由与平等的社会关系,而这种自由与平等关系,是建立在法律和制度之下的,因此,要使网络舆论监督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在法律和制度上来给予它坚强的保障。
健全现有网络舆论监督制度,使网络舆论监督发挥它的优势价值和正向价值,笔者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加强政府引导和管理净化网络环境和构建和谐网络的必然性,要求网络媒体必须以政府主导。
从网络舆论监督的对象来看,被监督的对象通常是政府机关、权力部门、以及拥有权力的国家公务人员,或是与政府权力机关密切相关的公共事务,因此,要规范与引导正确的舆论监督,就要求网络媒体经营者主动与政府建立联系联系,接受政府的引导和管理,使互联网真正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和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如此一来,积极、健康、有效地发挥网络舆论监督作用。
同时,政府也应该建立透明的政府行政机制和监督机制,让公众及时了解政府机构的组成、职能、办事章程以及各项政策法规,增加政府工作人员执行公务的透明度。
对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政府要善于利用网络媒体进行积极引导,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监督中正面舆论的导向作用,及时披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