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方式及其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具有信息传播快捷方便、获取信息量大、交往成本低等优点。其的交往主体和对象均是以网络作为交往媒介的特定群体。网络空间人际交往主要是以情感交流和发泄为目的的私人交往活动,其选择性和匿名性大大增强。这种交往方式对现实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是交往的平等与关系的不平等;其次,它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降低;再次,它在客观上造成社会知觉的模糊性;另外,它所形成的社会群体结构松散,凝聚力差,且容易导致群体隔离和人性变异,形成反社会亚群体。
关键词:网络空间;人际交往;虚拟现实;匿名性
一、网络空间的形成
网络空间(cyberspace)一词由科幻小说家吉卜生(Wi-lliamGibson)在其著作Neuromancer 中首创。原意是指散在各地的电脑使用者每日体验的共感幻觉(consensual hallucina-tion)。在此,网络空间特指通过电脑并建立网站,使分散在各地的人们联结起来所形成的一个个既可独立、又可串联地传输与接收信息的网际网络系统。这样的系统跨越了地域与时间的限制,它所指涉的不只是来自网络所形成的那个看不见但却能感觉得出来的空间,而且也包含所谓的“虚拟真实”这种人为创造的情境[1]。网络空间的形成为人际互动提供了新的舞台,数字技术使传统的以河流、海洋、甚至石墙作为物理边界的地域在网络上得到无限拓展。在网络空间里,距离的意义越来越小,“互联网络用户构成的社区将成为日常生活的主流,其人口结构将越来越接近世界本身的人口结构。就像法国的Minitel网络和美国的奇迹网络都认识到的那样,网络上应用最多的是电子邮递。”[2]随着电子邮递和网络信息沟通的普及,一种新型的网络空间人际交往方式也应运而生。
二、网络空间人际交往方式的特征
新型的网络空间人际交往方式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从人际交往的媒介特质来看,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空间人际交往具有信息传播快捷方便、获取信息量大、交往成本低等优点。
传统的人际交往的互动符号系统主要借助面对面(face-to-face)的交谈、书信、电报、电话等来完成。在网络空间,互联网(internet)成为社会互动的主要符号,形形色色的网站恰似容量庞大的信息商店和信息市场,浏览网站就像到商店或大型超市购物一样方便。网络超越了地域界限,使世界各地的人通过互联网联结起来,人们聊天、打电话、收发电子邮件(E-mail)只要点击鼠标瞬间即可完成。而且,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互联网提供的是免费服务。“即使将来情况有所改变,在互联网络上建立起了一种理性的经济模式,要把100万比特散发给100万人,可能也只需要花一两分钱。”[3]同时,随着电脑人性化界面的发展,电脑成为人的器官的延伸,说话、指点、眼神作为一个多模式界面的不同部分共同工作,电脑将变得更像人。电脑将为人际交往提供更多方便,在网络空间,非同步的交流会日渐增多,人们可以留下口信,也可以在空闲的时候处理电子邮件。这样,人们就可以遵循规律的生活,即不必被迫准时去处理一些不必要的同步交流信息。
2.从人际交往的参与者看,网络空间人际交往的主体和对象均是以网络作为交往媒介的特定群体。
网络作为人际交往的载体和手段,其前提条件是,进行人际交往的主体和对象必须拥有交往工具。具体来讲,就是具备起码的上网条件和上网知识。这就决定了网络空间人际交往的主体和对象主要是具有良好经济基础或受到过良好教育的人。相对于中国目前的状况而言,能够拥有个人电脑或通过电脑上网的群体主要是科技界、教育界、企业界人士和高等院校在校学生。这一特定群体从年龄结构来看,主要以中青年人为主;从知识结构来看,都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属于知识阶层;从智能结构来看,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从专业结构来看,以具有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专业背景的人居多,从事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学习及研究者次之。
3.从个体交往活动的目的来看,网络空间人际交往主要是以情感交流和发泄为目的的私人交往活动。
网络交往方式主要是利用图像、文字和声音进行聊天、打电话、收发邮件等。由于现阶段电子货币和网络信用的欠缺,同时出于网络安全的考虑,网络空间较少事本主义的公务来往。虚拟公司、电子商务作为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的位置微不足道。因此,网络空间的交往主体大多是分散的个人,而且异性交往占很大比重。网上大大小小的交友栏(web personals)几乎是每个网站点击率最高的网页。网上匹配(love match)、网络情人(cyber lover、digital lover or virtuallover)这些特定的称谓都是指一种借助于数字手段而在网络空
间中产生如梦似幻般的“情人”。“这种由大量的E-mail叙事、聊天室中的对话、经修饰的照片、迫切结交朋友摆脱孤独的心情,以及不断被刺激起来的想象所构成的对象,拥有一种
比现实生活中的人更为‘真实’的感觉。”[4]此外,以网络性爱(cyber sex or digital sex)为目的的人际交往在网络空间占有一定比重。有关非正式统计表明,互联网上高达70%的信息与
色情有关。在很大程度上,互联网成了人们娱乐和休闲的场所,而网络空间人际交往则变成了自娱自乐的手段。
4.从信息传播的过程来看,网络空间人际交往的可选择性和匿名性大大增强。
电子邮递改变了人们书信往来的方式,它具有超越地域限制而不必利用电脑以外的其他中介进行人际沟通的优点。人们坐在电脑屏幕前通过网络接收和传递信息,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省了金钱。更主要的是,电子邮递具有可储性和多元多方向性。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一夜之间寻访到成千上万的朋友,也可以拒绝别人的网上访问。这样不仅大大拓展了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而且个人具有更多的自由选择性,网络成了释放个人自由的“能量放大器”。同时,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借助电脑和互联网(符号系统)来完成,在人与人、人与客观事物之间无形中增加了一道屏障,于是“主体—客体”的二元感知关系被“主体—符号—客体”的符号关系所取代,网络空间人际交往的匿名性大大增强了。这样的后果是,一方面,网络祛除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往的种种禁忌和疑虑,使“自我”有了充分表演的舞台;另一方面,网络成了“假面舞会”,在很多时候,便出现了只认符号(网名、号码)不认人的烦恼,“人人都戴上一个面具,人际交往变成了‘假面人’的交往。”[5]网络在某种意义上造成了人的变异。
三、网络空间人际交往方式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人际交往是社会关系的基础。网络既是虚幻的,又是真实的,真实与虚幻并存是网络空间的基本特征。网络空间人际交往方式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更重要的是它
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模式和群体结构的重塑,以及由此发生的对整个社会基本结构的制度化冲击。
1.交往的平等与关系的不平等
在网络空间里,人际交往平等的实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交往的超功利性。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功利性成分减弱了,交往的超功利性增强。现实社会中的物质交换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被纯粹的情感交换关系所取代。其次,间接交往多于直接交往。在虚拟空间里,个人隐私受到保护,电脑屏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个人隐私的遮羞布,人们可以在网络空间里最大限度地释放自我。第三,交往角色的共同性。在网上,大家的共同角色是“网民”或“网虫”(net worm),没有明确的身份标志和社会标签,只要愿意,甚至可以贴上与自己的真实身份完全相反的角色标签。例如,男变女或女变男;学生变成老板;你可以叫“唐僧”,也以以叫“泥巴”。第四,交往权力的平等。现实社会的高度集中的金字塔式纵向权力结构,在横向传播的信息冲击下,转向新的平行网络式结构。“电子社区”的公民只要遵循一定的操作规程就可以在网上自由行走,而不必受到现实社会的规范控制和道德束缚,也不必遵从权威。所有的人都处于平行的交往空间里,大家相互交往的机会也是均等的。第五,交往的匿名性和自由度大大增强。除了亲友间的相互问候之外,网络沟通大多是以匿名形式进行的。这样,来自社会生活空间的紧张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