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高氏故事》随感_读后感_模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高氏故事》随感_读后感_模板

读《高氏故事》随感

高德原

高家协是我敬佩的一位高氏历史文化研究民间专家。去年底,他寄我一部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新作《高氏故事》,因事缠身,供在案头,直到狗年春节过后,才静下心来,一页一页地、一篇一篇地读过书中127则故事,计286页,20余万言。

读罢掩卷,一番感慨涌心头。我最早看到家协的作品是其于2008年主编出版的本族四卷本《澧州四修高氏族谱》和《血脉情缘》澧州高氏专辑,让我首次目睹了他倾注于高氏历史文化研究的满腔热情、深厚的文字功底。后来,我们共事于高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的活动之中,又不时看到他担任副主编的高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和主编的《中华高姓大通谱·湖南分谱》出版,以及相继问世发行的《唐宋高姓诗词集》、《高氏史贤》专著,主编的《中华高氏》会刊、《高研会光辉十年》纪念文集,受聘指导一些地方编修的《中华高姓大通谱》支谱。这些,又给了我一个深刻印象:家协迎来了高氏历史文化研究成果的丰收年景。这种景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氏历史文化研究的兴盛发展,研究者们为高家子孙普及高氏历史文化知识,梳理提升高氏历史文化理性认知,作出了不懈奋斗,让高家人共享着新时代高氏历史文化研究成果的精神滋养。

《高氏故事》,是高家文化史上文学作品的新样式,是家协研究高氏人物高度的新标志。他在10多年高氏历史文化研究实践中,积累、掌握、熟悉了大量高氏人物事迹资料,按照《高氏故事》主题设计所需,运用编撰历史人物故事“真实与虚构”、“真传加编造”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用心地进行取舍、调整、补充和创新,使故事具有通俗、生动、可读性。它不是《大通谱》、《高氏史贤》记载的人物材料简单重复,而是围绕编写主题与故事写作特点的再认识、再提炼、再创造,一人一事一篇,简明集中。历史是人创造的。熟悉和掌握了高家发展史上突出的人物及其事迹,编起故事来,自然得心应手,跃然纸上。这是比照《大通谱》、《高氏史贤》、《高氏故事》三者若干人物文字内容之后,所揣测的家协创作轨迹及对其成果达到一个新高度的认识。前些年在《大通谱》上,读到高忠诚研究员以1028行七言长诗,歌颂高氏历史人物,很是感慨。近期从微信上得知,家协又以七言诗歌开编着《高姓颂歌》,他很自信地说,“唱了古代唱近代,一省一省听我说”。现已写成总篇480行,河南分篇80行,河北分篇196行,广东分篇74行,山东分篇232行,大有开创吉尼斯世界纪录之势。家协的高氏人物创作,又从故事跃上诗歌平台,更为之欣喜!

《高氏故事》的价值,主要之点是为形成高家人新时代的家风、家训、家规、家戒,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的有高氏家族特点的传统典型的学习榜样和材料。我国先贤将古代人们的“德行”概括为“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现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近些年,一些宗亲研究了高氏传统的家风、家训、家规、家戒。高源、高家协依照明代高攀龙所著《高子遗书家训》,分别用三字文体改编的《新编高氏家训》、《家训要义新编》、仁寿高淮泽组织研究的家风规范,都是很有创意的尝试。这些都是成型的古今指导人们行为的道德规范性要求,我们都可以从《高氏故事》中,寻觅到体现其元素的生动人物形象、有感染力的事例,先祖们的行为佐证着传统的家风、家训、家规、家戒,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道德基因,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去做新时代的好人好事。试想,如果我们今天有成千上万个高姓家庭、有无以数计的高家子孙,不忘先祖,传承和发扬着优良的传统家风、家训、家规、家戒,那将会对当今我国社会的优良道德风尚,起到多么巨大的示范影响效应。我们家族中一定会有研究者,能够吸收消化先贤们关于家风、家训、家规、

家戒的文字成果及其表现形式,以《高氏故事》人物的事迹为依托,创造和概括出可供今日高家人学习和践行的新时代的高氏家风、家训、家规、家戒,是一件流传千古,功德无量的好事。

《高氏故事》编著不易,读懂也难。这不但是故事延续的时间长,跨度大,地域广,人物多,让人伤神费脑。就是要看懂引用的古籍文字,故事背景,人物关系,也难过目了然,明白在心。这是在阅读书中一些篇章故事给我的感受。《高氏故事》的读者对象,主要是高家大众,年轻晚辈,他们对读物的基本要求,一是希望作者将领会的人物品格所在,用自己的、现代的语言描述,通俗易懂,好看,好记,好传;再是故事要讲求“真实”、“真传”,“虚构”、“编造”有据,可信,读后受益。()家协在这些方面,下足了功夫,成绩可嘉。如果从“大家著小文”不易,“创新高氏故事研究模式”出发,使读物鲜活灵动起来,更富吸引力、亲和力,期待再作探索。

家协在《高氏故事》自序中,认为“研究高氏文化,要筹创高姓学”,“促进高姓研究良性发展”。这是一个很有创意、很有价值的倡导。这个主张好像与我在临沂座谈会上,建议编写《高姓历史文化读本》,有点相似,只不过“学”与“读本”有所区别。姓氏科学是一门古老而有待挖掘的宝藏,我国目前尚未形成筹创《姓氏学》、《姓氏专业》、《姓氏研究院所》的共识与组织力量,上不了国家学科目录。在这样的背景下,筹创单姓“高姓学”,难以成事。如果着手组织力量编写《高姓历史文化读本》,则较为易行。我们已有高家先贤们留下来的大量历史文化史料,又有十多年研究高姓历史文化的成果积累,将它们归纳、提炼、集中,吸收外姓研究姓氏文化的精华,编成一部文字简明,篇幅短小,具有一定系统性、科学性、思想性和理论性的专著,以形成高家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基本问题的共识,作为高氏家族历史文化的普及性读本,作为教育后辈的权威性教材,作为高家人为我国姓氏科学的创立发展做出初始性、示范性的责任承担,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已具备必要性和可行性条件。借题发挥,以供商讨。

(2018年3月28日)

《围城》读书笔记

2013年11月26日,我们广东财经大学1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班举行了一次团日活动,活动的主题是“我读我阅,书香博客”。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全班分为三个读书小组,每个小组一起读一本书,在活动当日以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读书心得。我所在的小组这次所读的书是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人生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和看法。

《围城》这本书是钱钟书先生写作于1944年,并在1946年完成的一部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当时钱钟书正羁局于沦陷后的上海,情绪低落,内心惆怅,就像作者本人所说的那样:“两手里忧世伤生”,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人人都有一种惶惶不安的情绪。小说创作的时间正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时候,而作者的经历与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颇为相似:都是出身于中国的一个书香门第,1930年代留学于英国和法国,1938年初回国。故事以主人公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线索,描写了抗日战争初期某些知识分子的心理变化和生活变迁,着意表现的是现代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众生相。《围城》以戏剧性的讽刺笔调,刻画出了在全面抗战的大环境下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内心的彷徨和空虚。“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大概就是围城的含义吧。小说的整个情节,是知识界青年男女们在爱情纠葛中的围困与逃离,他们一次次次冲出“围城”,却又来到下一个“围城”的入口,爱情、事业、家庭皆是“围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则是表现一部分知识分子们陷人精神“围城”的境遇。()而这,正是《围城》主题的深刻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