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专题一英语课程10年改革的成果
1.新一轮课程改革对英语教育教学理念产生了重大影响;最主要的一点是:明确了关于英语课程的功能的新理念:“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实际上,这个理念,在新中国的教育中是“一以贯之”的。“又红又专”、“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到今天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提法,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在新修订的《课标》中明确地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这是首次。而且,是四个语言课标(语文、俄语、日语、英语)中共同的。这是语言课程改革中的最重大的成就。关于这个问题,我将在下面专门一节中更详细地讲述。
2.新的《课标》明确了外语(英语)课程目标。修订后的《课标》关于“课程目标”是这样规定的: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有利于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得体地使用语言;有效的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促进主动学习和持续发展。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以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共同构成的英语课程总目标,既体现了英语学习的工具性,也体现了其人文性;既有利于学生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3.新课程确定了“一条龙”的课程设计与设施
考虑到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各地可根据师资条件、资源配置等情况,制定本地区的课程实施方案,确定小学开设英语的起始年级及小学和初中毕业时应达到的级别要求。特别是小学英语课程的开设,要充分考虑师资力量的配备和教学条件等因素。各地教学研究部门应加强对教学的分类分层指导和评价,帮助学校因地制宜地落实本地课程实施方案,并注意做好学段之间的协调和衔接,尤其要做好小学与初中阶段的平稳过渡,促进地区英语教育的均衡发展。
4.新的课程目标体系带来教学方式的变革:
1)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注,学生自主意识的加强
2)真实任务的引入
3)知识学习被融入语言实际运用的活动中
5.新《标准》带来的评价理念的变改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
2)以Can Do(“用语言做事情”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评价标准
6.“一纲多本”的实施带来的教材体系的变革
1)教材编写思路的变革
素质——话题——功能——结构——任务——可行
2)教材知识体系的变革
3)教材内容的变革
4)活动设计的变革
7.课改对国家考试制度改革的推动
1)中考
2)高考
8.课改推动了英语教师的发展
1)《标准》实施推动了教师理念的变化
2)“国培计划”等教师发展活动推动了教师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3)《课标》推动了校本教研
专题二修订后的课标如何体现“一以贯之、与时俱进、面向未来”
关于课标修改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这次课标的修订是如何做到“一以贯之、与时俱进、面向未来”的原则的。所谓一以贯之,就是从十一年以前开始设计这个课标的时候,就已经明确的一些理念。可是根据与时俱进精神,我们在某些方面,根据目前的情况,按照面向未来的长远发展角度修订了课标。
1. 素质教育思想
第一个就是素质教育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课程标准在十年前的初稿中就非常明确,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中小学教育中的任何课程都要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从“又红又专”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再到今天的双重属性,也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十一年以前设计课标实验稿的时候,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思想还没有那么明确。而这次的修订,四个语言课程都有共同的认识,以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来作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这个概念,一方面是一以贯之,同时又是与时俱进的,当然也是面向未来的。
2. 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的巩固和深化
为了巩固课程改革十年以来的成果,进一步推动改革,课程标准力求深化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强调英语课程要能够为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为此,英语课程继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在学习方式上,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强调教师要创设有意义的语境,为学生学习、实践和运用英语创造条件。此外,课程标准进一步完善了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为了帮助教师有效地落实课程基本理念,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针对课程理念和改革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提出了更加具体和可操作的教学建议。除了增加导言部分外,修订组对教学建议逐条进行了整合和文字修订,力争使其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力求课程标准的语言简洁、逻辑合理。本次修订对原有评价案例进行了整合和调整,补充了大量操作性较
强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分小学和初中两个部分呈现,在各自部分又以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种方式呈现,更突出了对小学和初中不同阶段的评价指导。
3. 引导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进一步反映了国际外语教育的发展趋势。外语教育从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向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习外语的过程不再是一个枯燥的背诵和记忆的经历,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一个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过程。
课程目标的变化必然带来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变化。课程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形成语感,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掌握语言的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此,课程标准以描述学生“用英语做事”为主线,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从八个方面为英语教师提出了既具有指导意义又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建议,体现了以培养能力为导向的改革方向。这八条建议汇集和体现了过去十年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成果,也反映了修订组全体成员在课程标准实施十年中对问题的思考、分析、提炼和总结。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保证新课程理念和新的培养模式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课程标准仍强调评价应采用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增加评价的维度,既关注学习过程,又关注学习结果,力求体现课程内容“以人为本”和“培养具有社会适应力和跨文化人才”的核心理念。
4. 根据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体现学科目标和内容的循序渐进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设计“以科学发展观和先进的外语课程理念为指导,综合考虑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现状,从义务教育阶段起,建立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系统而持续渐进的英语课程体系”。这一思想成为此次课程设计的重要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形成了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最终目标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从五个方面设计课程总目标和分级目标,即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它们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英语课程总目标阐述了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的任务和目标结构,分目标则根据总目标的目标构成按照级别给予分别描述。总目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通过英语学习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课程总目标还从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意识的发展等方面,进一步阐述了课程总目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紧密结合的特征。在分目标中,课程按照义务教育的五个级别从目标的五个方面,简明扼要地描述了各个级别目标的要求。
英语课程目标采用了多维度方式进行描述,体现了英语课程既重视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