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放电基础知识
气体放电基础分解PPT学习教案
气体放电物理基础
核辐射引起的电离: (1)射线、质子和氘核
它们引起的电离,相当于高速正离子与气体原子产生 的第一类非弹性碰撞。
(2)射线
它引起的电离,相当于极高速电子与气体原子的第一 类非弹性碰撞。
(3)射线
射线引起的电离相当于能量很大的光子引起的光致电 离,主要产生康普顿效应。
第23页/共72页
气体放电物理基础
带电粒子的热运动 (1)带电粒子的速度分布与平均动能 麦克斯韦分布:
第24页/共72页
气体放电物理基础
三种统计速度:
最可几速度
p
2kT m
平均速度
8kT
m
1.13 p
方均根速度
s
2
3kT
m
1.22p
带电粒子的平均动能:
1 2
mese 2
1 2
M isi 2
2.带电粒子的复合 • 电子和正离子间的复合
假定电子质量为m,正离子质量为M。复合之前
,电子相对于离子的速度为,复合后形成中性原子
速度为u。中性原子的质量则为m+M。eUi为其电离
能。
m v (m M )u
根据动量守恒有
根据动量守恒有
1 2
mv 2
eU i
1 2
(m
M )u2
第19页/共72页
气体放电物理基础
气体放电物理基础
带电粒子的双极性扩散运动
带电粒子的浓度分布随时间的变化
第32页/共72页
气体放电物理基础
气体放电的伏安特性
Va(V)
非自持放电 汤生
放电
1000
自持 暗放电
800
Vf 600
气体放电的主要形式用电常识
气体放电的主要形式 - 用电常识一、气体放电的主要形式①气体放电:气体中流通电流的各种形式统称为~。
空气中有来自空闪的辐射,有少量带电质点500—1000对/cm3,少,电导差—绝缘体。
②击穿:间障电压肯定值后,间嘹电流剧增,失去绝缘力量,绝缘状态变为导电状态的变化称~。
③放电形式:气压、电流功率、电场分布不同,放电形式不同。
辉光放电:布满整个电极空间,电流密度小,1mA/cm2~5mA/cm2,整个间隙仍呈上升的伏安特性—绝缘状态电晕放电:高场强电极四周消灭发光的薄层,间隙仍处于绝缘状态。
刷状放电:由电晕电极伸出的光明面细的断续的放电通道,电流增大,仍未击穿。
火花放电:贯穿两电极的光明而细的断续的放电通道,间隙由一次次火花放电间歇地击穿。
电弧放电:光明面电导很大,持续贯穿两电极的细放电通道间隙完全击穿,持续短路状态。
二、带电质点的产生1.电极空间带内质点的产生(1)碰撞电离电场E作用下,质量m,电荷量带电质点被加速,沿电场方向行经X距离后获得肯定的能量,速度U动能动能超过分子电离能Wi,与气体分别碰撞,可能会使分子电离为正离子和电子,碰撞电离条件不肯定每次碰撞都引起电离,几率小。
碰撞过程的争辩自由行程:一个质点在每两次碰撞间自由通过的距离平均自由行程:表时:温度高,压力小的气体中带电质点的平均自由行程大,积累能量大,简洁造成电离。
常态 =10-5cm量级电子引起电离占主导.电子质量小,与气体分子发生弹性碰撞,几乎不损失动能,连续积累功能。
.离子—短,两次碰撞间获得的动能少(E给),碰撞损失动能,积累够电离质量可能性小。
(2)光电离——光辐射引起的气体分子电离。
光波能量:w=hf=bc/ w光波能量, h=6.62x10-34Js,普朗克常数,c光速,f光波,波长紫外线=300nm w=6.62-19J=4.14eV光辐射 hc/≥Wi Wi电离能,有可能引起光电离引起光电离的临界波长o=hc/Wi 小于o电离(3)热电离——因所气体热状态引起的电离本质:仍是高速运动的气体分子的碰撞电离和光电离,不过其能量来源于热能,而非电场。
气体放电基础知识
气体放电基础知识气体击穿理论气体介质是电力系统和电气设备中常用的绝缘介质。
如:空气、 CO2、 N2、SF6、混合气体等。
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数值后,气体会失去绝缘能力,从而造成事故。
为了能正确构成气体绝缘,就需要了解气体中的放电过程。
本章着重介绍气体击穿的一些理论分析,如:带电质点的产生、运动和消失的规律;气体击穿过程的发展等。
第一节气体放电主要形式什么是气体放电:气体中出现电流的各种形式统称为气体放电。
处于正常状态并隔绝各种外电离因素作用的气体是完全不导电的。
气体中存在少量带电质点(紫外线、宇宙射线作用,500-1000对/立方厘米正、负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带电质点沿电场方向运动,形成电流,所以气体通常并不是理想绝缘介质。
由于带电质点极少,气体的电导也极小,仍为优良的绝缘体。
击穿:当提高气体间隙上的外施电压而达一定数值后,电流突然剧增,从而气体失去绝缘性能。
气体这种由绝缘状态突变为良导电态的过程,称为击穿。
沿面闪络:当击穿过程发生在气体与液体或气体与固体的交界面上时,称为沿面闪络。
击穿电压:气体击穿的最低临界电压称为击穿电压。
击穿场强:气体发生击穿时的电场强度称为击穿场强。
气体放电形式根据气体压力、电源功率、电极形状等因素的不同,击穿后气体放电可具有多种不同形式:1、辉光放电2、电弧放电3、火花放电4、电晕放电1、辉光放电当气体压力不大、电源功率很小(放电回路中串入很大阻抗)时,外施电压增到一定值后,回路中电流突增至明显数值,管内阴极和阳极间整个空间出现发光现象。
这种放电形式称为辉光放电。
辉光放电的特点:电流密度较小,放电区域通常占据整个空间;管端电压较高,不具有短路的特性。
注意:辉光放电仅发生在气压较低的情况下2、电弧放电随着外回路中的阻抗减小,电流增大。
当电流增大到一定值后,放电通道收细,且越来越明亮,管端电压则更加降低,说明通道的电导越来越大,这时的放电形式称为电弧放电。
电弧放电的特点:电流密度很大,管端电压很低,具有短路的特性。
气体放电认知
I
均匀电场中气体的伏安特性
均匀电场下气体间隙中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分析
③ bc段
电流又再随电压的增大而增大。 发生电子碰撞电离。
电压升高 气体间的带电粒 子运动速度加快 当能量大于极板间空 气中原子的电离能
I
I0 Ua Ub Uc U
带电粒子能量 (动能)增加
电子碰撞电离,产 生大量带电粒子
三、气体放电的过程
气体放电实验的伏安特性曲线
非自持 放电与 自持放 电的分 界点
均匀电场下气体间隙中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分析
① oa段
随着电压升高,电流增大,到 达极板的带电粒子数量和速度 也随之增大。
加电场前,外电离因素(光照射) 在极板间产生带电粒子,但带电粒 子制作杂乱无章的热运动,不产生 电流; 加电场后,带电粒子沿电场方向定 向移动,形成电流。随着电压升高 ,带电粒子运动速度加快,使到达 极板的带电粒子数量和速度不断增 大,电流也随之增大。
相互碰撞而产生的游离称为热游离。 只有在 5000 ~ 10000K 的高温下才 能产生热游离。
表面游离
金属表面的电子受外界能量的作用后逸出 金属表面而成为自由电子的现象称为表面 游离。 表面游离的条件:外界能量大于金属的逸 出功。
2.2 带电质点的消失
① 带电粒子在电场的驱动下作定向运动,在到达电极时,消失 于电极上而形成外电路中的电流。 ② 带电粒子因扩散现象而逸出气体放电空间。
电流随外施电压的提 高而增大,因为带电 质点向电极运动的速 度加快复合率减小 电流饱和,带电质 点全部进入电极, 电流仅取决于外电 离因素的强弱(良 好的绝缘状态) 电流开始增 大,由于电 子碰撞电离 引起的 电流急剧上升 放电过程进入 了一个新的阶 段(击穿)
气体放电管基础知识
2.1气体放电管2.1.1简介气体放电管是在放电间隙内充入适当的气体介质,配以高活性的电子发射材料及放电引燃机构,通过银铜焊料高温封接而制成的一种特殊的金属陶瓷结构的气体放电器件。
它主要用于瞬时过电压保护,也可作为点火开关。
在正常情况下,放电管因其特有的高阻抗(>1000MQ)及低电容(<2pF)特性,在它作为保护元件接入线路中时,对线路的正常工作几乎没有任何不利的影响。
当有害的瞬时过电压窜入时,放电管首先被击穿放电,其阻抗迅速下降,几乎呈短路状态,此时,放电管将有害的电流通过地线或回路泄放,同时将电压限制在较低的水平,消除了有害的瞬时过电压和过电流,从而保护了线路及元件。
当过电压消失后,放电管又迅速恢复到高阻抗状态,线路继续正常工作。
气体放电管是一种间隙式的防雷保护元件,它在通信系统的防雷保护中已获得了广泛应用。
放电管常用于多级保护电路中的第一级或前两级,起泄放雷电暂态过电流和限制过电压作用。
由于放电管的极间绝缘电阻很大,寄生电容很小,对高频电子线路的雷电防护具有明显的优势。
气体放电管的基本特点是:通流量容量大,绝缘电阻高,漏电流小。
但残压高,反应时间慢(WIOOns),动作电压精度较低,有续流现象。
Figure 1气体放电外观图2.1.2气体放电的伏安特性气体放电管的伏安特性通常与管子的哪些电极间施加什么极性的电压没有关系。
现以一个直流放电电压为150V的二极放电管为例,来说明放电管伏安特性的基本特征。
下图是按电子元件伏安特性的惯用画法,即以电压为自便量,画作横坐标;以电流为应变量,画作纵坐标。
由于电流的范围很大,其变化常达几个数量级,所以电流用对数坐标表示。
如图所示的伏安特性上,当逐渐增加两电极间的电压时,放电管在A点放电,A点的电压称为放电管的直流放电电压。
在A到B之间的这段伏安特性上,其斜率(即动态电阻du/di) 是负的,称为负阻区。
如果200V的直流电压源经1MQ的电阻加到放电管上,放电管即工作在此区间,这时的放电具有闪变特征。
第1章 气体放电
第一章 气体放电
2、负棒一正板
第一章 气体放电
a.由于捧极附近积聚起正空间电荷,削弱了电离, 使电晕放电难以形成,造成电晕起始电压提高。
b.由于捧极附近积聚起正空间电荷在间隙深处产生电 场加强了朝向板极的电场,有利于流注发展,故降低了击 穿电压。
第一章 气体放电
结论: 在间隙距离d相同时 虽然UC(+)>UC(-) 但 Ub(+)<Ub(-) 式中 UC——电晕起始电压 Ub——击穿电压 此称为极性效应。
第一章 气体放电
2、当P一定时 ↑→ 要维持足够的电场强度 →必须升高 d d↑→ ↑→要维持足够的电场强度 要维持足够的电场强度→ 电压 反之 ↓→ 当与平均 λ可比拟时 →电子走完全 d d↓→ ↓→当与平均 当与平均λ 可比拟时→ 程中的碰撞次数 ↓→ Ub↑ 程中的碰撞次数↓→ ↓→U
第一章 气体放电
第一节 气体中带电质点的产生与消失 一、气体中带电质点的产生(游离)
1、碰撞游离 自由行程:质点两次碰撞之间的距离。 平均自由行程越大,越容易发生碰撞游离。 平均自由行程与气体间的压力成反比,与绝对温 度成正比。
第一章 气体放电
2、光游离 各种短波长的高能辐射线,如宇宙射线,紫 外线、γ线、X线等才有使气体产生光游离的能力。 由光游离产生的自由电子称为光电子。 3、热游离 在热状态下产生碰撞游离和光游离的综合。 4 、表面游离 包括热电子发射、正离子撞击阴极、短波光 照射效应及强电场发射等,都可以使阴极发射电 子。
第一章 气体放电
二、绝缘的一般分类
1、按存在形式 � 气体介质 � 液体介质 � 固体介质 2、按是否可自行恢复绝缘 � 可恢复绝缘 � 不可恢复绝缘
第一章 气体放电
高电压知识点汇总
高电压知识点汇总一、气体放电的基本概念。
1. 气体放电。
- 气体中流通电流的各种形式统称为气体放电。
在正常状态下,气体是良好的绝缘体,但在一定条件下(如高电压、强电场等),气体中会出现导电现象。
- 气体放电可分为自持放电和非自持放电。
非自持放电需要依靠外界电离因素(如紫外线、宇宙射线等)才能维持导电;自持放电一旦形成,即使外界电离因素消失,放电仍能持续。
2. 汤逊理论。
- 适用于低气压、短间隙均匀电场中的气体放电。
- 主要观点:电子崩和正离子撞击阴极产生二次电子发射是气体自持放电的主要机制。
- 汤逊第一电离系数α:表示一个电子在沿电场方向运动1cm的过程中与气体分子发生碰撞电离的次数。
- 汤逊第二电离系数β:表示一个正离子撞击阴极表面时产生的二次电子数。
- 根据汤逊理论,自持放电的条件为:e^α d=1+(α)/(β)(d为电极间距)。
3. 流注理论。
- 适用于高气压、长间隙、不均匀电场中的气体放电。
- 主要观点:电子崩发展到足够强时,电子崩中的空间电荷会使电场发生畸变,产生局部强电场,从而引发光电离,形成流注。
流注不断发展贯穿两极间的间隙,导致气体击穿。
- 与汤逊理论的区别:汤逊理论没有考虑空间电荷对电场的畸变作用,而流注理论强调了空间电荷和光电离在放电过程中的重要性。
二、液体和固体介质的电气特性。
1. 液体介质的电气特性。
- 极化。
- 液体介质在电场作用下会发生极化现象。
极化类型主要有电子式极化、离子式极化和偶极子极化。
- 电子式极化:电子云相对于原子核的位移产生的极化,其特点是极化建立时间极短(10^-15sim10^-16s),极化过程中不消耗能量。
- 离子式极化:离子晶体中正负离子在电场作用下的相对位移产生的极化,建立时间约为10^-13s,极化过程中也基本不消耗能量。
- 偶极子极化:极性分子在电场作用下沿电场方向取向产生的极化,建立时间较长(10^-10sim10^-2s),极化过程中消耗能量。
气体放电基础分解课件
气体放电在高压电器中应用广泛,主要用于电弧放电和火花放电。
详细描述
在高压电器中,如断路器、变压器等,气体放电主要利用电弧放电的方式进行灭弧。电弧是一种高温、高导电率 的等离子体,能够快速切断电流,防止设备过热和损坏。此外,在高压电器中,气体放电还可用于火花放电,作 为一种绝缘介质,防止电流击穿空气而产生电弧。
03
汤生放电的特性
CATALOGUE
气体放电的数学模型
电流-电压特性
01
02
连续放电阶段
过渡放电阶段
03 火花放电阶段
伏安特性与击穿电压
伏安特性 击穿电压
放电时间与稳定性
放电时间
稳定性
CATALOGUE
气体放电的实验研究
放电装置与测量仪器
放电装置
测量仪器
包括电压表、电流表、功率计、光谱 仪、光度计等,用于测量放电的各项 参数。
在没有外部电场的情况下,由于 气体放电产生的离子和电子在电 场作用下会形成电流,从而维持
放电过程。
火花放电
当外加电场超过气体的绝缘能力 时,会在电极之间产生电弧,形
成火花放电。
电晕放电
在低气压或高电压情况下,气体 分子间距较大,不容易发生碰撞 电离,但会在电极边缘产生高电 场,引发气体局部电离,形成电
气体放电基础分解 课件
目 录
• 气体放电基础概述 • 气体放电的物理过程 • 气体放电的数学模型 • 气体放电的实验研究 • 气体放电的应用案例 • 气体放电的未来展望
contents
CATALOGUE
气体放电基础概述
气体放电的基本概念
气体放电
气体放电的原理
气体放电的触发机制
气体放电的种类
《气体放电的机理》课件
气体放电的应用
发光、视觉效果
利用气体放电产生的亮光,用 于照明、显示及舞台表演等领 域。
工业生产、科学实验
利用气体放电产生的等离子体 进行材料处理、离子束刻蚀等 工业与科学研究。
医学诊断、治疗
利用气体放电产生的高能电子 或离子,用于医学图像检查、 癌症治疗等医疗应用。
气体放电的危害与防护
1 气体中毒
引发气体放电的条件
电压
足够的电压才能克服气体中的绝缘阻力,引发电离。
电流
一定的电流使电离过程维持稳定,产生持续放电。
电场
强电场会引起气体中的带电粒子受力,促成放电的发生。
气体放电的机理
1 电离过程
施加电场后,气体中的原子或分子失去或获得电子,形成带电粒子。
2 离子、电子的行为
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加速运动,并与其他粒子碰撞,释放能量。
3 电流传输
带电粒子在气体中传播,形成电流流动的道路。
气体放电的种类
1
辉光放电
产生稳定的亮光,常见于荧光灯、氖灯
电弧放电
2
等设备。
高能电流通过空气产生火花、闪电,常
见于电焊、雷击等现象。
3
放电火花
短暂放电现象,可见于点火装置、火花
电晕放电
4
塞等。
类似静电现象,产生微弱光线,常见于 室内空气离子发生器。
《气体放电的机理》PPT 课件
通过本课件,我们将深入探讨气体放电的机理,了解其原理、分类、应用和 危害与防护。让我们一起揭开气体放电的神秘面纱。
什么是气体放电
概念解释
气体放电是指在气体中的电离过程,产生可见光和能量释放。
原理简介
通过施加电场,导致气体中的带电粒子加速运动,从而引发放电。
第一章-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PPT课件
:一个带电质点在向前行进1cm距离内,发生碰撞 次数的倒数 。
-
5
1.1.1 带电粒子在气体中的运动
质点的平均自由行程
的性质
λ∝ T P
受温度和气压影响
电子的要比分子和离子的大得多
反映了带电质点自由运动的能力
-
6
1.1.1 带电粒子在气体中的运动
带电质点的迁移率
正离子
负极
电子
E
-
61
1.5 电晕放电和沿面放电
1.5.1 电晕放电
1.概念 2.物理过程和效应 3.直流输电线上的电晕 4.交流输电线上的电晕 5.输电线路电晕的抑制方法 6.电晕的应用
1.5.2 沿面放电
1.概念
2.类型及特点
3.放电电压提高方法
4.湿闪现象
5.污闪放电
-
62
1.5.1 电晕放电
1、电晕放电的概念
-
32
1.2 汤逊理论
1.2.4.汤逊理论
汤逊的理论推导
击穿电压U表示为:
U
Bpd
f ( pd )
ln
Apd ln(1 1 )
汤逊理论的适用条件: 均匀电场 pd 26.66kPacm
-
33
1.2 汤逊理论
汤逊理论的不足:
放电时间较长 放电特征呈丝状
阴极的作用
无法解释长间隙放电的物理现象
-
34
1.3 流注放电
2、电晕放电的物理过程和效应 效应:
2)、电风的作用
电子和离子高速运动 与气体交换能量 形成电风
空气对电风的反作用 使电晕电极舞动
-
69
1.5.1 电晕放电
气体放电基础知识
气体放电基础知识关于气体击穿常用气体绝缘介质:空气、 SF6、CO2、 N2、混合气 + CO2、 SF6 + N2)等。
体(SF6气体击穿:正常情况下气体是良好的绝缘介质,但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数值后,气体会失去绝缘能力(气体击穿)。
气体击穿是气体绝缘失败的最后表现形式,深入了解气体击穿的发展过程,对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意义。
平均电场强度与最大电场强度尖端效应或边缘效应电极表面的电场强度与其表面电荷密度成正比。
在电极尖端或边缘的曲率半径小,表面电荷密度大,电力线密集,电场强度高,容易发生局部放电。
这种现象称为尖端效应或边缘效应。
尖端效应或边缘效应是极不均匀电场的重要标志。
工程上常需改善电极形状,避免电极表面曲率过大或出现尖锐边缘。
分析绝缘结构的击穿电压时,不仅要考虑绝缘距离,而且还要考虑电场不均匀程度的影响。
对于同样距离的间隙,电场愈不均匀,通常击穿电压愈低。
茹柯夫斯基电极任一等位面上电场强度最大值:12211222C U U C C =+静电感应现象电容分压导体受邻近带电体的影响,在其表面不同部位出现正负电荷的现象称为静电感应。
气体放电的几个概念:气体放电:气体中出现电流的各种形式统称为气体放电。
气体击穿:由于外施电压升高,电流突然剧增,气体失去绝缘性能。
气体由绝缘状态突变为良导电态的过程,称为击穿。
沿面闪络:当击穿过程发生在气体与液体或气体与固体的交界面上时,称为沿面闪络。
气体放电的基本形式包括:1、电晕放电(局部放电);2、辉光放电;3、电弧放电;4、火花放电。
气体击穿后的放电形式受气体压力、电源功率、电极形状等因素的影响。
1、电晕放电:随着电压升高,在电极附近电场最强处出现发光层。
发生电晕放电时,气体间隙的大部分尚未丧失绝缘性能,放电电流很小,间隙仍能耐受电压的作用。
2、辉光放电:当气体压力不大、电源功率很小(放电回路中串入很大阻抗),外施电压增到一定值后,回路中电流突增至明显数值,管内阴极和阳极间整个空间出现发光现象。
气体放电理论及紫外检测技术应用PPT课件
1—主电子崩 2—二次电子崩 3—流注
-
19
1.3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
3)流注阶段: 二次电子崩中的电子进入 主电子崩头部空间,大多 形成负离子。大量的正、 负带电质点构成了等离子 体,这就是正流注。 流注通道导电性良好,其 头部又是二次电子崩形成 的正电荷,因此流注头部 前方出现了很强的电场。
-
1—主电子崩 2—二次电子崩 3—流注
-
4
1. 1气体中带电质点的产生和消失
2)撞击游离: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带电质点(电子) 被加速,具有一定的能量,与原子或分子碰撞时产生撞 击游离。
3)热游离:气体温度升高时,产生光游离或产生撞 击游离。
4)表面游离:气体中的电子也可能来源于金属电极 的表面游离。
-
5
1.1 气体中带电质点的产生和消失
三、气体中带电质点的消失
✓ 带电质点流入电极; ✓ 带电质点的扩散; ✓ 带电质点的复合。
异号质点的浓度愈大,复合就愈强烈。强烈的游 离区通常也总是强烈的复合区,这个区的光亮度也就 较高。
-
6
1.2 气体放电过程的一般描述
气体放电过程描述框图
2007年3月13日
电
弱电场
较强电场
弧
放
电 源
电
气隙
微弱游离
-
24
1.4不均匀电场的气体击穿
负尖-正板
低压时,电流极小,波形不规则。
电压升高,出现规律的重复脉冲放电电流 (b)。
如电极间距离大时,则从电晕转到刷形放电阶段。 当电压再增高时,刷形放电增长到达对面的电极, 就转变为火花击穿。 当电源功率足够大时,火花击穿迅速即转变成电弧。
-
9
1.3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
《气体放电器》课件
CONTENTS
• 气体放电器的概述 • 气体放电器的种类 • 气体放电器的特性 • 气体放电器的优缺点 • 气体放电器的未来发展
01
气体放电器的概述
气体放电器的定义
总结词:基本概念
详细描述:气体放电器是一种利用气体放电现象的装置,通常包含两个电极之间 的高压电场,使气体介质中的自由电子获得足够的能量,从而引发气体放电。
寿命
气体放电管的寿命取决于工作气体的化学性质、 工作条件以及生产工艺等因素。
气体放电器的物理特性
热特性
气体放电管在工作过程中会产 生热量,其热特性包括热传导
、热对流和热辐射等。
光学特性
在某些情况下,气体放电会产 生可见的光辐射,其光谱、亮 度等特性与放电条件和工作气 体有关。
机械特性
气体放电管的结构设计应能承 受一定的机械应力,如压力、 振动等。
气体放电器的原理
总结词:工作机制
详细描述:气体放电器的原理基于气体放电现象。在高压电场的作用下,气体中的自由电子获得足够 的能量,与气体分子碰撞,产生更多的电子和离子,形成电流。这个过程需要特定的气体介质和电压 条件。
气体放电器的应用领域
总结词:应用范围
详细描述:气体放电器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高能物理实验、激光技术、等离子体技术、电弧焊接、气体照明等。 它们在各种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产生等离子体、产生高能粒子等。
价格较高
由于气体放电管的结构和生产工艺较 为复杂,因此其价格相对较高。
不适合频繁使用
由于其工作原理是基于气体放电,因 此不适用于需要频繁触发保护的场合 。
05
气体放电器的未来发展
气体放电器的技术改进方向
1-1 气体放电基础知识
高压电气设备绝缘预防试验及电气设备状态检修参考教材:电力系统状态检修技术气体放电基础知识关于气体击穿常用气体绝缘介质:空气、SF6、CO2、N2、混合气体(SF6+ CO2、SF6+N2)等。
气体击穿:正常情况下气体是良好的绝缘介质,但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数值后,气体会失去绝缘能力(气体击穿)。
气体击穿是气体绝缘失败的最后表现形式,深入了解气体击穿的发展过程,对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意义。
平均电场强度与最大电场强度尖端效应或边缘效应电极表面的电场强度与其表面电荷密度成正比。
在电极尖端或边缘的曲率半径小,表面电荷密度大,电力线密集,电场强度高,容易发生局部放电。
这种现象称为尖端效应或边缘效应。
尖端效应或边缘效应是极不均匀电场的重要标志。
工程上常需改善电极形状,避免电极表面曲率过大或出现尖锐边缘。
分析绝缘结构的击穿电压时,不仅要考虑绝缘距离,而且还要考虑电场不均匀程度的影响。
对于同样距离的间隙,电场愈不均匀,通常击穿电压愈低。
茹柯夫斯基电极任一等位面上电场强度最大值:12211222C UU C C =+静电感应现象电容分压导体受邻近带电体的影响,在其表面不同部位出现正负电荷的现象称为静电感应。
气体放电的几个概念:气体放电:气体中出现电流的各种形式统称为气体放电。
气体击穿:由于外施电压升高,电流突然剧增,气体失去绝缘性能。
气体由绝缘状态突变为良导电态的过程,称为击穿。
沿面闪络:当击穿过程发生在气体与液体或气体与固体的交界面上时,称为沿面闪络。
气体放电的基本形式包括:1、电晕放电(局部放电);2、辉光放电;3、电弧放电;4、火花放电。
气体击穿后的放电形式受气体压力、电源功率、电极形状等因素的影响。
1、电晕放电:随着电压升高,在电极附近电场最强处出现发光层。
发生电晕放电时,气体间隙的大部分尚未丧失绝缘性能,放电电流很小,间隙仍能耐受电压的作用。
2、辉光放电:当气体压力不大、电源功率很小(放电回路中串入很大阻抗),外施电压增到一定值后,回路中电流突增至明显数值,管内阴极和阳极间整个空间出现发光现象。
气体放电报告
气体放电的机理以及电力行业的应用一、气体放电基本理论1、气体放电的定义气体放电是人们在自然界与日常生活中常常碰到的现象,如闪电、日光灯等,它一般是指在电场作用下或其他激活方法使气体电离,形成能导电的电离气体。
气体放电是产生低温等离子体的主要途径。
所谓的低温等离子体是区别于核聚变中高温等离子体而言的。
低温等离子体物理与技术在经历了一个由20 世纪60 年代初的空间等离子体研究向80 年代和90 年代以材料及微电子为导向的研究领域的重大转变之后,现在已经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重要课题,其发展以及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对于高科技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2、气体放电的基本理论气体放电的经典理论主要有汤森放电理论和流注放电理论等。
1903 年,为了解释低气压下的气体放电现象,汤森(J.S.Townsend)提出了气体击穿理论,引入了三个系数来描述气体放电的机理,并给出了气体击穿判据。
汤森放电理论可以解释气体放电中的许多现象,如击穿电压与放电间距及气压之间的关系,二次电子发射的作用等。
但是汤森放电解释某些现象也有困难,如击穿形成的时延现象等;另外汤森放电理论没有考虑放电过程中空间电荷作用,而这一点对于放电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电子雪崩中的正离子随着放电的发展可以达到很高的密度,从而可以明显的引起电场的畸变,进而引起局部电子能量的加强,加剧电离。
针对汤森放电理论的不足,1940 年左右,H.Raether 及Loeb、Meek 等人提出了流注(Streamer)击穿理论,从而弥补了汤森放电理论中的一些缺陷,能有效地解释高气压下,如大气压下的气体放电现象,使得放电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3、气体放电的主要类型通常,低气压、低温等离子体是在1~100Pa 的气体中进行直流、射频或微波放电产生的,而大气压下产生低温等离子体的主要方式有电晕放电、电弧放电和介质阻挡放电(DBD)。
比较而言,电晕放电比较微弱且产生的活性粒子效率较低而难以应用于工业生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体放电基础知识关于气体击穿常用气体绝缘介质:空气、SF6、CO2、N2、混合气体(SF6+ CO2、SF6+N2)等。
气体击穿:正常情况下气体是良好的绝缘介质,但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数值后,气体会失去绝缘能力(气体击穿)。
气体击穿是气体绝缘失败的最后表现形式,深入了解气体击穿的发展过程,对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意义。
平均电场强度与最大电场强度尖端效应或边缘效应电极表面的电场强度与其表面电荷密度成正比。
在电极尖端或边缘的曲率半径小,表面电荷密度大,电力线密集,电场强度高,容易发生局部放电。
这种现象称为尖端效应或边缘效应。
尖端效应或边缘效应是极不均匀电场的重要标志。
工程上常需改善电极形状,避免电极表面曲率过大或出现尖锐边缘。
分析绝缘结构的击穿电压时,不仅要考虑绝缘距离,而且还要考虑电场不均匀程度的影响。
对于同样距离的间隙,电场愈不均匀,通常击穿电压愈低。
茹柯夫斯基电极任一等位面上电场强度最大值:12211222C U U C C =+静电感应现象电容分压导体受邻近带电体的影响,在其表面不同部位出现正负电荷的现象称为静电感应。
气体放电的几个概念:气体放电:气体中出现电流的各种形式统称为气体放电。
气体击穿:由于外施电压升高,电流突然剧增,气体失去绝缘性能。
气体由绝缘状态突变为良导电态的过程,称为击穿。
沿面闪络:当击穿过程发生在气体与液体或气体与固体的交界面上时,称为沿面闪络。
气体放电的基本形式包括:1、电晕放电(局部放电);2、辉光放电;3、电弧放电;4、火花放电。
气体击穿后的放电形式受气体压力、电源功率、电极形状等因素的影响。
1、电晕放电:随着电压升高,在电极附近电场最强处出现发光层。
发生电晕放电时,气体间隙的大部分尚未丧失绝缘性能,放电电流很小,间隙仍能耐受电压的作用。
2、辉光放电:当气体压力不大、电源功率很小(放电回路中串入很大阻抗),外施电压增到一定值后,回路中电流突增至明显数值,管内阴极和阳极间整个空间出现发光现象。
这种放电形式称为辉光放电。
辉光放电的特点:电流密度较小,放电区域通常占据整个空间;管端电压较高,不具有短路的特性。
3、电弧放电:外回路阻抗很小,电流密度大,通道电导大,端电压很低,这时的放电形式称为电弧放电。
电弧放电特点:电流密度大,端电压低,具有短路特性。
4、火花放电:在较高气压下,气体击穿后总是形成收细的发光放电通道,而不扩散于整个空间。
火花放电的发展分两种情况:(1)外回路阻抗较大:电极间出现贯通两极的断续的明亮细火花。
出现断续火花的原因:回路阻抗大,间隙击穿后回路电流大,外回路阻抗压降增大,导致放电间隙上电压降低,以致火花不能维持而熄灭;火花熄灭后,回路电流减小,阻抗上压降降低,放电间隙上电压重新建立,间隙再次击穿,形成断续的火花放电。
(2)外回路阻抗很小、电源功率足够大:间隙击穿后可立即转入电弧放电,形成明亮而电导极大的放电通道。
气体空间带电质点的产生两种因素:气体分子电离和金属表面电离1、气体分子的电离:碰撞电离;光电离;热电离碰撞电离:在电场作用下,电子被加速而获得动能,当电子从电场获得的动能等于或大于气体分子的电离能时,就有可能因碰撞而使气体分子发生电离,分裂为电子和正离子。
光电离:热电离:2、金属表面电离: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称为金属表面电离。
主要形式:正离子碰撞阴极;光电效应;场致发射;热电子放射(1)正离子碰撞阴极:金属表面逸出电子,其中一个和正离子结合为原子,其余为自由电子。
(2)光电效应:金属表面受光照射放射出电子,称为光电效应。
(3)场致发射:阴极表面的强电场迫使阴极放射出电子,称为场致发射(冷发射)。
场致发射所需外电场在107 V/cm数量级,所以在一般气体间隙的击穿过程中不会发生。
(高气压、高真空)(4)热电子放射:阴极高温使电子获得巨大动能而逸出金属表面,称为热电子放射。
负离子与电负性气体负离子:电子和气体分子碰撞非但没有电离出新电子,反而是碰撞电子附着于分子,形成了负离子。
电负性气体:能够在电子碰撞过程中形成负离子的气体,称为电负性气体。
已发现的负离子有:负离子的形成起着阻碍放电的作用带电质点的消失气体间隙中带电质点的消失主要有三种方式:1、带电质点在电场作用下作定向运动,消失于电极两端(即带电质点的定向运动形成回路电流);2、带电质点的扩散:带电质点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移动,趋向是使带电质点的浓度变得均匀。
3、带电质点的复合:正离子与负离子、或电子相遇,还原为原子或分子,称为复合。
(复合过程释放能量,能量以光子的形式存在)。
气体击穿的发展过程气体放电过程中的电子崩气体放电过程中的金属表面电离1、正离子碰撞阴极表面;2、气体空间由于激励状态跃迁回正常状态及复合过程而释出的光子也能在阴极表面引起光电离;巴申定律均匀电场中的击穿电压Ub是pd 的函数,这个规律称为巴申定律。
图中数据显示,随着pd的变化,击穿电压将出现极小值。
不均匀电场中的气体放电1、如何描述电场不均匀程度引入电场不均匀系数 f 划分电场不均匀程度,它是最大场强E max和平均场强E av的比值。
f < 2 :电场性质为稍不均匀电场;f > 4 :电场性质为极不均匀电场;2 < f < 4 :稍不均匀到极不均匀的过渡区域。
2、空间电荷引起的电场畸变电子崩引起的空间电荷分布极不均匀,如图b所示,崩头狭小区域聚集大量电子,崩尾主要分布正离子。
当电子崩发展到足够程度,空间电荷将使外电场明显畸变,大大加强了崩头的电场,也加强了崩尾的电场,而削弱了崩头内正、负电荷区域之间的电场,如图c、d所示。
4、极不均匀电场中的电晕放电(一)电晕放电的一般描述1、电晕放电现象极不均匀电场中,在空气间隙完全击穿之前,大曲率电极附近会产生薄薄的发光层,称为“电晕”放电。
电晕电极周围的电离层称为电晕层,电晕层以外电场很弱,因而不发生电离过程,这个空间区域称为外区。
爆发电晕放电时,还可听到咝咝的声音,闻到臭氧的气味,回路中电流明显增加(但绝对值仍很小),可以测量到能量损失。
2、电晕起始电压和电晕起始场强电晕放电是极不均匀电场所特有的一种自持放电形式,电晕开,电极表面的场强称为电晕起始场始时的电压称为电晕起始电压Uc强Ec(二)电晕放电的脉冲现象1、实验现象实验装置:尖一板电极尖一板间隙中的电晕电流波形放电现象:(1)电压很低时,放电电流极小(平均值小于0.1 A),电流波形不规则。
(2)当电压升高到一定数值(与极性有关),电流显著增加,电流具有规律性的重复脉冲波形,如图b 。
(3)电压继续升高,电流脉冲幅值不变,但频率增高,脉冲更密集,甚至前后交叠,平均电流不断加大(极性不同时,脉冲波形有些不同,同一电压下的频率也不同)。
(4)电压继续升高到一定程度(与极性有关),高频脉冲突然消失,转入持续电晕阶段。
(5)电压再进一步增加,临近击穿时出现刷状放电,这时又出现不规则的强烈电流脉冲,这种现象在正极性下更为明显。
(6)最后发生击穿。
2、脉冲现象的解释利用空间电荷的影响解释电晕起始阶段的电流脉冲现象。
以负极性为例(1)电压很低时,针尖附近电子崩的形成带有偶然性,且电离很弱,所以电流没有规律性,平均值也极小。
(2)随着电压提高,电离逐渐加强。
电离产生的正离子向针尖运动,不断在电极上发生中和而失去电荷,同时在紧贴针尖附近形成了正空间电荷。
(3)电离产生的电子向外运动,由于电场衰减很快,所以速度变慢,大多形成了负离子。
电子形成为负离子后,速度又显著下降,从而在针尖外围积聚起了显著的负空间电荷。
(4)负空间电荷积聚到一定数量后,严重削弱针尖附近电场,使电离停止。
(5)电离停止后,负离子继续向外流散(正离子也不断消失于电极),于是针尖附近场强重又增强。
当场强恢复到一定程度后,电离又重新爆发。
(6)上述过程不断重复,造成了放电的脉冲现象。
(7)电压增高,负离子能更快地向外流散,因此针尖附近电场更迅速地得到恢复,因而脉冲频率上升。
(8)电压甚高时,电子迅速向外运动,要在离针尖更远的地方才能成为负离子,故不能形成足以使电离中止的密集的负空间电荷,于是脉冲现象消失,电晕转入持续阶段。
(9)间隙击穿前,电压很高引起刷状放电,不断形成强烈的流注,因而造成了强烈的电流脉冲。
由于流注的形成带有统计性,所以电流脉冲没有规律性。
5、极不均匀电场中的极性效应工程上常见的极不均匀电场:高压输电线的绝缘;高压实验室高压设备对墙壁或天花板的绝缘;极不均匀电场中,尖电极附近(电场最强处)首先发展起电离现象。
大量空间电荷使电场发生畸变,对放电发展过程产生很大影响。
极性不同时,空间电荷的作用不同,因此在极不均匀放电中出现极性效应。
1、放电起始阶段(以棒-板间隙为例)(1)、棒为正极性棒极附近的电离被削弱,电晕放电难以形成。
(2)、棒为负极性棒-板间隙中棒为正极性时电晕起始电压比负极性时略高。
2、放电发展阶段随着电压升高,紧贴棒极附近放电加强、形成电晕;在此之后,不同极性下空间电荷对放电的发展所起的影响与放电起始阶段完全不同。
(1)棒为正极性(2)棒为负极性根据上述分析,负极性下通道的发展要困难得多,因此负极性下的击穿电压应较正极性下为高。
不同电场条件下气体的击穿电压作用电压:直流电压、工频电压、冲击电压一、均匀电场中的气体击穿电压均匀电场中:直流、工频、50%冲击,击穿电压相同;击穿电压的分散性较小。
二、稍不均匀电场中的气体击穿电压稍不均匀电场击穿的实验规律:(1)电场越趋于均匀,间隙击穿前不发生电晕,极性效应不很明显,直流、工频、冲击击穿电压基本相同,击穿电压的分散性不大。
(2)电场背离均匀状态(尚属于稍不均匀电场),间隙击穿前同样不发生电晕,直流、工频、冲击击穿电压也基本相同,但极性效应开始显现,正极性击穿电压略高于负极性击穿电压。
极性效应与极不均匀电场极性效应相反三、极不均匀电场中的击穿电压特点:直流、工频、冲击击穿电压间的差别比较明显,分散性也较大,且极性效应显著。
(1)尖-板电极:尖为正极性时击穿电压低;尖为负极性时击穿电压高。
(2)尖-尖电极:没有极性效应,击穿电压介乎极性不同的尖一板电极之间。
四、雷电冲击电压1、雷电冲击电压标准波形:1.2/50 s2、雷电冲击50%击穿电压(U50 )多次施加电压时,其中半数导致击穿的电压,称为50%冲击击穿电压(U50),以此来反映间隙的耐受冲击电压的特性。
冲击系数:50%冲击击穿电压和持续作用电压下击穿电压之比(均取峰值)称为冲击系数。
3、放电时延如图所示,当时间经过t 0,电压升高到持续作用电压下的击穿电压U 0时,间隙并不立刻击穿,而需经过t d 后,才能完成击穿。
统计时延t s :从t 0开始,到间隙中出现一个有效电子所需的时间称为统计时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