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应用案例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案例汇编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案例江苏省溧阳市文化小学杨庆锋背景: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教学,它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能充分调动学生从形、声、色方面感知事物,使教学活动从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向立体化的教学模式转变。
同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需要,是实施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新课程的需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意义重大。
科学地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实践活动的整体优化,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摆在我们语文老师面前的任务,下面是针对自己《揠苗助长》一课进行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尝试。
课题:《揠苗助长》主要设计思路:《揠苗助长》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则寓言故事,故事内容比较短小,情节也比较简单,如何挖掘出小故事背后的大道理?如何把这则寓言上得饱满而充满语文味?如何借用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为我课堂服务,这是我一直在努力思考的地方。
另外文中关于农夫“傻”的定位,在我们许多同学眼里都认为是一个十足的傻子,事实上,这样的评价对“文中的农夫”来说不是很公平的,并且这对后来寓意的揭示以及联系实践谈生活中的“农夫”时,更是矛盾的。
因为生活中“揠苗助长”的故事天天在发生,而这些人都是像农夫一样十足的“傻子”吗?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准备从“农夫”这个形象入手,借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让学生概括出农夫的初步印象,在这里学生的答案应该是各种各样的,但经过梳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傻”,其二是做事心很“急”,然后围绕这个人物,抓住“傻”与“急”两个板块进行不断推进,其中在进行“傻”的定位时,利用白板的交互技术,先后抓住“终于”、“一棵一棵”等关键词语,通过品读、想象等手段,启发学生思考,对于一个做事这么小心、这么肯动脑筋的农夫,能说是傻子吗?学生由此对农夫有了正确的定位,他不是我们所认为的脑筋有问题的人,而是一个做了傻事的人。
接着再带领学生走进农夫的内心,体会他的“焦急”,在这儿抓住“巴望”、“焦急”、“天天到田边去看”等词句进行重点教学,正因为他的心急,做了这样的傻事,才会导致禾苗全都枯死的结果,那导致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音乐、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变成一棵棵受伤害的禾苗,进行尽情地诉说,寓意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了,“没有尊重禾苗自身的发展规律。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1
1.一般特征: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许多客观事物,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和一些现象,还能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2.入门技能:为了使他们正确理解运用语言,在课堂上必须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他们学习、积累、感悟语言。
案例描述
本课的核心素养是通过多媒体讲解圆圆的、绿绿的荷叶,洋溢着童真、情趣,以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象,创造性地理解课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
不仅让学生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词组,核心素养还是通过课文认识客观事物,走向实际生活,具有生活情境,向往生活。读课文,认识“荷、珠、摇”等12个生字,会写“美、机、朵”等6个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的快乐心情。3、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展开想象,学会句式“荷叶是的”。
3.学习风格:一年级学生喜欢阅读,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大部分学生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简单的问题。部分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能积极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稚嫩的见解。个别学生则缺乏自信,较为胆怯,学习的主动意识不够,对意愿的表达较为模糊。
本课我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他们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这是一篇从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入手的好课例。
我用多媒体的形式简介教学环节规划及流程设计,说明每一环节中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媒体应用策略,推荐使用图示加文本的方式描述。学生发言踊跃。
用PPT展示一个个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比如:美丽的荷叶我们经常看见,但是这么圆这么绿的荷叶我们却很少看见。所以有人写了一篇课文叫《荷叶圆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一起走进这美丽的荷塘,欣赏美丽的荷叶,感受夏天的情趣,好吗?
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应用成果—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乌鸦喝水》
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应用成果—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乌鸦喝水》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应用成果XXX语文教学案例《乌鸦喝水》一、案例导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通过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材料,再现情境,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创设了逼真的教学情境,渲染了活泼的教学气氛,令学生耳目一新,更具吸引力,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生动高效。
二、教学特点《乌鸦喝水》是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是一篇讲读课文。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很适合学生阅读。
课文描写了一只口渴的乌鸦到处找水喝,它发现了一个装有水的玻璃瓶,可是由于瓶口太小,喝不到水。
乌鸦通过动脑筋想办法,把瓶子周围的小石子往瓶里装,水升高了,乌鸦喝到水了。
课文内容短小,通俗易懂,以“喝水”为线索,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乌鸦机灵智慧的形象,说明任何事情只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就能克服困难,课文语言简洁,浅显易懂,生动活泼,贴近儿童生活,学生不难理解。
文中插图形象鲜艳,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
三、教学手段及方针一年级孩子,识字、朗读本领都较弱,落实识字、写字,才能为阅读打下根蒂根基,孩子已开端具备了拼拼音识字的本领,但识字水平不高,因此,教师要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年岁特点,加入信息手艺的使用,来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进修语文常识、感知理解课文,从而锻炼语文本领,提高语文素养,进而通过以上教学手段达到本节课教学方针的目标。
教学方针如下:1.认识“乌、鸦”等9个生字。
会写“可、石”等6个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通过自主探究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过程,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3.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创造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1、谜语导入,激发兴趣:(1)谜语导入: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它就藏在这则谜语小诗里,先听老师读一读:——身黑似木炭,腰插两把扇,往前走一步,就得扇一扇。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高其信息获取、分析和表达的能力;2.通过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教学,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计算机、投影仪、教学软件、教学录像等;2.教学环境:安装了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的教室;3.学生教具:学生手册、学生笔记本、鼠标、键盘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1)老师与学生进行简要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播放一段关于网络的教学录像,向学生介绍网络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
2.信息获取(1)老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上网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2)鼓励学生使用多种信息获取的方式,如引擎、在线图书馆、百度百科等。
(3)指导学生选择并整理所获得的信息,形成文档或幻灯片的形式展示。
3.信息分析(1)学生根据所找到的资料,进行信息分析和比较。
(2)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不同资源的优缺点,提高信息的筛选和辨别能力。
(3)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4.信息表达(1)依据所学课文内容,学生可以用计算机编写小说、剧本或诗歌等文稿。
(2)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中的文字处理和图片处理软件,美化和排版文稿。
(3)组织学生进行文稿交流和展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5.信息应用(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关于课文的网页,并利用HTML等技术搭建出来。
(2)引导学生分工合作,设计网页结构、编写代码、插入图片等。
(3)鼓励学生将网页发布到互联网上,与他人共享和交流。
6.课堂总结(1)学生通过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教学,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实用价值。
(2)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培养了团队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
(3)鼓励学生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作品展示和课堂展示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案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案例《桂林山水》一、课程背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1课《桂林山水》。
二、设计理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并通过创设情境协助学生发现和建构文本的意义,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充分使用精读、欣赏画面等方式加深理解文本,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三、教材理解: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翡翠”“连绵”等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准确回答课后第一题的三个问题。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迷人自然风光。
2、水平目标: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五、教学准备:1、教师:多媒体课件。
2、学生:搜集相关山水诗歌六、教学过程:第一次教学情况:1、分别出示泰山、西湖的图片,诗歌《望岳》、《饮湖上初晴后雨》,你想对大海、西湖说些什么?2、播放桂林山水的风光片,在这三者之中,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3、登陆“桂林旅游网”(http:///),介绍桂林山水。
初读课文4、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说说对漓江水的印象5、谁能把一个字和一个句子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新的句子。
出示例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总结句式特点:赞叹——描述6、通过“你对漓江的静有什么体会?”实行朗读指导。
同法学习漓江的“清”、“绿”。
7、浏览网站上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见识桂林的山8、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说说对桂林山的印象9、拿出预习时完成的桂林山小贴画,把它们拼到黑板上,全班完成“连绵山景图”。
讲讲体会。
10、朗读指导“桂林山”一段11、总结学习最后一段12、浏览网站,了解更多桂林山水的信息第二次教学情况:1、激情导入:我们祖国湖光山色,风景名胜遍布各地,山水使我们饱览美景的同时,也激发了我们美好的遐思与热烈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桂林山水,去欣赏那里与众不同的景色,触摸富有灵气的山水深情。
播放《桂林山水情》风光片2、自由读课文3、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4、老师配乐读,想读的同学能够跟着老师和读5、哪些句子勾起了你对桂林山水美好的遐想?指名说6、出示句子: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教案
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教案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教案篇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课教学设计--《赤壁之战》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课教学设计--《赤壁之战》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课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教案篇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是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学与教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语文课堂作为信息技术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的一种崭新的支撑,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
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了学习工具,提高了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构建了新型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了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探索到了一条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新路子,正朝着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
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小学学科课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有效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朝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
为深入探讨整合给带来的效益,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在总结以上课题实验经验的基础上,这里仅以"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整合"为例,用以说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不仅是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发展的需要,而且也确实有显著的效果。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融合课堂创新教学《荷花》课例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课例——《荷花》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大大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优质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为学生创设有声、有色、有景、有形的信息化学习情境,使课堂变得多彩生动,这时的学生将会最富于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我就以小学语文三年级课文《荷花》一课的教学为例,说说如何运用录像、动画和文字资料等音频、视频的手段来进行课堂教学整合。
[教学目标]1. 知识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2.过程方法目标:(1) 通过配乐朗读感悟,感受荷花的美丽。
(2) 通过观看视频,情境体验,展开想象,发展观察、想象的能力。
(3) 通过老师的指导,化身荷花,展现荷花姿态之美,感受作者对荷花的喜爱。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观看荷花图片和视频,欣赏荷花的美丽,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借助图片、音乐、视频来感悟理解和欣赏满池荷花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教学难点]对描写荷花动态美的有关语句的理解。
(如“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
)[教学突破]多读,让学生读中理解,读出感受,并创设情景,发挥想象,让学生敢想敢说。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贯穿课堂始终的音乐素材、视频。
教学过程:一、听荷花(音乐导入,激发兴趣)课前播放乐曲《出水莲》,学生闭上眼睛欣赏,想象音乐带给你画面!师: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告诉我,音乐带给你什么样的画面?生:我好象看见有一大池荷花在随风飘舞!生:我仿佛就在荷花池里采荷花!……师:荷花的确极美,文人赞美荷花的诗篇数不胜数。
人们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不但美,而且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品质。
今天,我们一起去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
这篇文章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写的。
(完整)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案例《桂林山水》金榔中心小学钱小荣一、课题: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1课《桂林山水》。
二、设计理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并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和建构文本的意义,充分运用精读、欣赏画面等方式加深理解文本,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三、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词,理解“翡翠”“连绵不断”等词语。
2.理解第二、三段课文,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3.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四、教学重难点:(1)、深入体会桂林山水的特点。
(2)、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五、教学过程:1、分别出示泰山、西湖的图片,诗歌《望岳》、《饮湖上初晴后雨》,你想对泰山、西湖说些什么?2、板书课题:1. 桂林山水(1)简介桂林山,初读课文(2)说说你对桂林山水总印象。
(3)哪句话讲出作者游览桂林山水的原因?3、学习课文第一段你是怎样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句的?4、学习课文第二段。
(1)登陆“桂林旅游网”( /),介绍桂林山水。
(2)结合课文第二段,了解每句话的意思。
通过看图读文,你对漓江的水有什么样的感觉?(静、清、绿)(3)继续找自己认为具有美好遐想的句子,指名读。
出示漓江水“静”的句子,课件出示流动的水与静止的水帮助指导朗读。
出示漓江水“清”的句子,课件演示清澈的江水指导朗读。
出示漓江水“绿”的句子,课件展示水与翡翠的颜色对比指导朗读。
(4)齐读这一段,交流:面对这样的漓江水,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漓江充满着柔,充满着美,这正如一个柔美的女子呀)引导女生读这一段体会柔美的感情。
第二次,男女生齐读5、学习课文第三段(1)浏览网站上的风景、图片。
引导学生见识桂林的山。
(2)用一字、一个词、一句话说说对桂林山的印象。
(3)指导朗读“桂林山“这一段。
(4)讨论小结:用“峰峦雄伟的泰山”和“红叶似火的香山”和桂林的相比,写出桂林山水的奇、秀、险的特点。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案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受到重视。
小学语文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环节,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可以更好地实现知识的综合性和互动性。
本文将结合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写作教学环节,设计一份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案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2.了解信息技术在写作中的应用,如网络资源的利用、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等。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结合信息技术进行创意写作。
1.写作技巧的讲解和练。
2.信息技术在写作中的应用介绍。
3.创意写作实践。
第一步:写作技巧的讲解和练(30分钟)1.通过阅读范例文章,讲解写作技巧,如选材、构思、组织结构等。
2.分组让学生进行练,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话题,进行简短的小组讨论,并尝试写出一篇段落。
1.介绍学生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如搜索引擎、在线词典等,并讲解其在写作中的功能和应用方法。
2.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例如使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文章、使用在线词典查找单词的释义等。
1.提供几个创意写作的话题,例如“描述未来的学校是什么样的”等。
2.引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在小组内进行头脑风暴和讨论,激发创意思维。
3.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进行个人创意写作。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写作作品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同时也可以进行同学间的互评。
重点评价以下方面:2.是否能够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写作。
3.是否具备创新思维,在写作中能够独立进行创意构思。
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创意写作话题,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写作探索,如科技与环境、科技与人文等。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媒体展示,结合信息技术,将作品转化为图文、音频或视频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以上是一份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案例,通过此案例的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在写作中更加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2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2介绍本教学案例旨在展示如何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提高小学生研究语文的兴趣和效果。
本案例适用于小学三年级,主要包括以下教学内容:识字教学、阅读理解和写作。
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培养他们独立阅读和理解文章的能力。
- 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获取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字表达和创造力。
-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教学准备- 电脑或平板电脑设备- 课堂投影仪或电子白板- 与课文相关的互联网资源教学步骤步骤一:识字教学1. 老师介绍本课的主题,提出本课的研究目标。
2. 老师通过课件或投影仪展示一些生字词,让学生逐个认读,并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3. 学生分小组,在课堂上进行课外阅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进行阅读,并记录生字词。
步骤二:阅读理解1. 学生使用电脑或平板电脑,通过互联网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并将资料分享给小组成员。
2. 学生小组讨论课文的主题和内容,并通过小组合作完成阅读理解题。
3. 老师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答案和讨论结果,共同探讨。
步骤三:写作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题材,进行创意写作。
2. 学生先进行头脑风暴,收集自己创作中可能用到的词汇和句型。
3.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欣赏和评价。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价:- 观察学生在识字环节的参与和表现情况。
- 检查学生在阅读理解题目中的答案和解题思路。
- 评价学生的创意写作作品,包括表达和内容的准确性。
参考资源- 与课文相关的互联网资源- 课本和教辅材料中的阅读文章- 电子白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以上是小学语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2的内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小学语文教学案例《松鼠和松果》XXX语文组XXX一、课例导语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我们已经进入了高科技信息技术期间,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途径。
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照》中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促进中小学教学根本性变革的首要途径。
”这就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步到了一个十分主要的地位。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应拓宽语文研究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研究和当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充分使用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服务,获得语文学科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步语文素养,是一个极新而又布满朝气的领域。
二、教材特点《观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课。
课文向我们展示了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
由于孩子们对钱塘江大潮了解较少,不能很好地理解“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对于“万马奔腾、天崩地裂”等词语不能很好地理解。
小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但对课文只是很浅的理解,真正读懂XXX靠老师讲是行不通的,所以教学方法应是基础的让学生自学,较难的由老师带学。
同时考虑到学生年龄小,视觉上的冲击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与兴趣,所以加入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形象化.感性化,效果良好。
我想通过以上的教学手段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童话。
3、认识到人类向大自然讨取时,一定不要忘记报答自然,这样才能具有美好的家园。
四、教学过程教学阶段信息技术的及所用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作用间出示谜语:揭示谜底:脑袋圆圆,眼睛圆圆,松鼠。
满身绒毛,尾巴像伞。
投影图一、猜谜、(学生答后出示松观图答:(形象、直导入新课、鼠图)松果。
观,吸引学分析课题、出示松果图,问:生注意力很质疑(5分这是什么?好的导入了钟)课文的学仔细看图,按自己的理解回答。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案例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丰富的资源,它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提供了新的选择。
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更是能够让语文教学更加生动、具有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文将以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为主题,探讨如何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1.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小学语文教学可以获取到丰富的资源。
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取到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资源,如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
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语文知识,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趣。
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教学资源,可以更加便捷地进行教案设计和教学准备。
2.信息技术提供了互动性强的教学工具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也得到了丰富化。
以往,小学语文教学主要以讲授和书写为主要手段,而现在可以通过各种多媒体工具来进行教学,比如通过PPT来呈现语文知识,通过网络直播来进行语文课堂互动等。
这样的多样性教学方式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以下将通过一个实践案例,来探讨信息技术是如何深度融合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
某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研究中发现,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往往缺乏兴趣,对于那些典型的古诗词,学生往往面对死记硬背,缺乏真正的理解。
教师尝试在古诗词教学中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使用了音频、视频和图片等多媒体资源,通过将古诗词配以朗诵和音乐,帮助学生更加生动地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教师还通过PPT和互联网上的动画资源,呈现古诗词的背景和故事,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教师还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的任务,让学生结合互联网上的资料,设计出一个以古诗词为主题的多媒体作品。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案例鸡西小学邵永玲学生年级:四年级(1)班全体学生教学目标:1、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自由的选择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技能。
2、学生依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在有关网站,如中国天文网、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等查询、提取相关资料,以此培养他们收集住处处理住处整理资料的能力。
3、学生通过学习成果的发布,展示表现自我的能力。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十一册第三单元《宇宙生命之谜》一课,学生对于宇宙生命的探索欲望很高。
教学重、难点:1、学习有关宇宙生命的知识,了解生命存在的条件。
2、从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的有关知识扩展出去,引申至银河系,乃至河外星系的有关问题探究。
教学对象:四年级(1)的全体学生。
我班的孩子聪明、活泼,善于思考创造,渴望获取更多的知识。
教法设计:本节课我们通过小组协作学习、讨论学习,辨论式学习等方式,使学生装形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策略:在学生装解决生字词后,我让学生围绕课题自由联想,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看来课文里的内容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宇宙知识需求。
怎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在收集了学生的许多问题后,我开始认真思考怎样充分运用我校网络教学环境进行知识拓展。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在教学中各小组将用WORD或POEOINT作一份电子小报或演示文稿来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收集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分析:1、教师对课题导入、学生提出问题:师:请大家认真的看大屏幕,看到了什么?看到它你想到了什么?(播放课件)生:看到了“生命”这两个字,我就想到青青的草。
生:我想到呱呱坠地的婴儿。
生:我想知道生命有哪些种类?生:生命是如何起源的?生:地球上有小猫、小狗、小羊那火星上有吗?生:月球上有吗?生:月亮上当然有、嫦娥啊!月宫啊!(学生笑)师:你们真善于动脑筋,想了这么多的总题。
想到“青青的小草、还有呱呱附地的婴儿”的同学一定很善良很热爱生命对不对?(教师对学生口头评价)想了解宇宙生命的种类,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同学非常爱思考,有探索精神。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案例一、绪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逐渐与信息技术融为一体。
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教育领域的发展。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而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提高教学效果,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案例,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进行研究与探讨。
二、案例背景某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不够感兴趣,课堂效果也不是很好,于是决定尝试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以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进行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1. 选用适当的信息技术工具在教学中,教师选用了适合学生年龄和学习内容的信息技术工具,如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互动教学软件等,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语文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 构建在线学习平台教师建立了一个语文学习的在线平台,把老师的教学视频、课件、习题等教学资源都上传到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兴趣进行自主学习,实现个性化教学。
3. 制作交互式教学课件教师制作了一些交互式的教学课件,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展示方式,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如让学生通过点击屏幕的方式来回答问题,或者通过互动游戏等,增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制定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教学设计教师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接受能力,制定了一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具体教学设计,如在阅读课中,设计了在线阅读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索、阅读网站、课外书籍等途径获取信息,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五、实践效果与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师发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案例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日益普及和深化。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学生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迎来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时代。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快节奏的社会需求,教师们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大大拓展教学内容的形式和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语文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但是目前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并未得到充分发展和应用,还存在着不少挑战和困难。
开展深入研究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实践,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
1.2 研究意义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
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研究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意义重大。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通过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和技术支持,可以更好地针对每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教学,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效率。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小学语文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利用多媒体、互动性强的教学软件等技术手段,可以为学生打开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信息技术的融合还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升级。
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教师可以更好地进行课堂管理、教学评估和教学反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研究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深入探讨相关理论和实践,可以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支持。
小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应用案例--《小露珠》
小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应用案例——《小露珠》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案例导语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我们已经进入了高科技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途径。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当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充分使用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服务,获得语文学科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是一个极新而又充满朝气的领域。
三年级上册《小露珠》第二课时为例,从“教材解读”、“学习者分析”、“课时目标”、“重难点突破”、“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等几方面阐述小学语文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
二、教材解读《小露珠》是一篇优美的童话。
课文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方法,根据时间的推移,通过描写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们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表现了小露珠外表美,心灵更美,赞扬了小露珠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高尚品质。
文中在描绘美景的过程中,传递着许多美好情感,如小动物们对小露珠的喜爱,植物们对小露珠的依依不舍之情,似乎都在传递着和谐、美好的情感,这种情感可以让孩子们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三、学习者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授对象是是三年级学生,他们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对美好事物外表美的感受胜于内在美的感受,语感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加强字、词、句的训练是本学段语文教学的重点。
鼓励学生结合语言环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字典来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加强语言的积累,重视词句的运用,加强与说、写之间的联系,培养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既是课标的要求也是其学习所需。
四、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用“越来越……越来越……”造句。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小动物和植物都喜欢小露珠,感受小露珠的美丽和可爱。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品读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
多技术融合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我国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在这种背景下,多技术融合教学应运而生,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以语文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将“翻转课堂”与“移动学习”两种教学模式相结合,实现多技术融合教学。
二、案例设计1. 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3)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2. 教学内容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草原》一课为例,设计教学活动。
3. 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草原》一课的课文、作者介绍、相关图片等资料上传至网络平台,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
同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线上讨论,分享课前学习心得。
(2)课堂活动1)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草原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学生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观看《草原》一课的微课视频,了解课文内容。
同时,通过线上讨论,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合作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共同完成以下任务:①分析课文结构,提炼文章主题;②探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作用;③比较不同版本的《草原》课文,了解文学作品的多样性。
4)成果展示各小组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制作PPT或短视频,展示小组合作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并给予反馈。
(3)课后拓展教师将课堂活动中的微课视频、讨论记录等资料上传至网络平台,供学生课后复习。
同时,鼓励学生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关注草原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拓展学习内容。
三、案例实施1. 课前准备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草原》一课的课文、作者介绍、相关图片等资料上传至网络平台,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
同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线上讨论,分享课前学习心得。
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应用教案
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应用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将其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
本课程旨在通过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1.2 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基本操作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自主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
1.3 教学内容(1)信息技术基本操作:学习使用电脑、网络、word等基本功能。
(2)语文教学内容:结合信息技术,学习古诗、现代文、童话等。
第二章:教学方法2.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信息技术和语文知识。
2.2 任务驱动法:布置具体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2.3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讨论、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和素材,学生预习课文。
3.2 课堂导入:通过信息技术展示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3.3 课堂讲解:结合信息技术,进行语文知识的讲解。
3.4 实践操作: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3.5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
4.2 作品评价:评价学生完成的作品,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4.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
第五章:教学案例5.1 案例一: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讲解古诗《静夜思》5.2 案例二:通过网络搜索,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童话故事的信息。
5.3 案例三:利用word软件,培养学生写作和排版能力。
本教案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份关于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应用教案,以便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开展相关活动。
希望这份教案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随时与我联系。
谢谢!第六章:教学实践与反思6.1 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信息技术和语文知识。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案例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日益普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也逐渐受到重视。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往往以课堂讲授、背诵诗文为主,学生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实践机会,无法真正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
而信息技术的介入,则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活力。
通过数字化手段,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语文知识的魅力,通过多媒体、互动软件等工具,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信息技术还可以为老师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和辅助工具,帮助他们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课题,对于提升语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实践研究,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案例,旨在探讨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总结,以期在信息化时代更好地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1.2 研究意义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旨在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将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和改革,推动教学模式向多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
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其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本研究将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效果评估,探讨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可行和有效的参考,推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更加紧密地融合,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动力。
通过开展这项研究,我们旨在找到有效的实践策略,促进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教学案例
传统节日的文化渗透方式。从第一个传统节日春节导入,春节是
学生都很喜欢的中国传统节日,但是学生喜欢春节的原因是因为
春节可以玩,有红包领,但是对这个节日的内涵了解非常有限。
我先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播放春节的视频,给学生讲解春节的由
来和春节的习俗,把日常生活和语文教学联系在一起,通过音乐、
图片为学生构建生活化的传统节日文化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发现春节是为了新的一年美好祝愿, 以及家人团圆的美满,在这节课后学生对春节的印象不再停留在 表面,而是了解春节的文化本质。由于导入成功,学生对传统节 日逐渐产生兴趣。继而为后面需要教学的元宵节、清明节、端午 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做了铺垫,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结果 通过此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传统节日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习惯和风俗,有着独特的情趣, 渗透传统节日文化让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
案例评析 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辅助工具集合了图片、声音、动作、视频 等多要素,有助于教师在其辅助下生动地、直观地和可操作化地 开展教学活动,进而也能够助推学生多角度深化语文学科知识认 知。
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
了课堂教学效率。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
新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将信息技术引入到语文课堂
教学中,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已成为课堂中不可缺少
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案例描述
在本学期教学《传统节日》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情境,优化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教学案例
姓名
学校
小学
班级
学科
语文
案例主题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社会的信息时代,要使教育有长足发展,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应用案例
——《矛与盾》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
《矛与盾》是一则古代寓言,节选自《韩非子》。
全文共四句话,分两层意思,前两句讲这个人如何让夸耀他的盾和矛,后两句写他如何被人问住,无言以对。
文章以对话的形式展开,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文字简练形象,人物栩栩如生,故事短小有趣,道理明了深刻,给学生留出思考的余地,让他们领悟到深刻的生活哲理。
二、设计理念: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因此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使故事中人物的形象鲜活起来,引领学生们去感受,去体会,去领略我们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所绽放的魅力。
让他们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这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矛与盾》一文文字简练形象,寓意深刻明了,用人物说的话作为点睛之笔蕴含寓意。
凭心而论,学生在接触文言文时,难免觉得拗口难读,晦涩难懂,产生畏难情绪。
由于学生在第十册已接触过文言文,学生多少有了一些学习基础和经验,学生借助译文已经对语言有一定的理解。
因此,文言文的教学应坚持以自读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积累的策略。
四、教学目标
1、读通古文,理解古文的意思。
2、感情朗读,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
3、背诵古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4、利用“自相矛盾”的创意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领悟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六、教学准备
配套的学习软件、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学过寓言,知道什么是寓言吗?(“寓言”往往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2、现在我们跟随古代思想家韩非子一起来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上,一起走进古代寓言《矛与盾》,领略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板书:矛与盾。
提醒注意“矛”字和“盾”字的写法。
3、知道矛和盾是什么吗?谁能来介绍介绍?点击学习软件,动漫视频显示矛与盾的图片。
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来进攻(刺),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盾用来防守(挡),作战时遮挡刀箭。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文言文的体裁,并通过回忆寓言故事,加深理解,积累词语。
)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让我们来看动画片(点击“请看动画”)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评议。
3、师范读。
(点击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幻灯片划出节奏
4、教学“鬻”字。
“鬻”读“yù”,意思是“卖”。
5、学习生字并体会课文内容:A、本课要学的生字有:誉、吾、陷;B、幻灯放大生字逐字识记,并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
C、书写这些生字
6、文言文的朗读还要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
听听录音吧!(点击多媒体课件,欣赏配乐范读)
7、再试着练一练,可以读给你的同位听。
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最有效的方法。
先求读准,再求读懂。
并通过听录音初步感知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包含其中的韵味。
)
(三)、借助译文,自学课文。
1. 文言文比较深奥,请同学们运用上学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照课后译文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
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学生借助注释,自学课文。
(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不懂的地方可以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学环节,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借助译文或工具书,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
(四)、汇报交流,悟情诵读
1.同学们读懂了古文,真好。
那老师想问问大家,这个楚人是怎么夸他的盾与矛的?课件出示: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
①你从文中哪个字读懂他在夸耀的呢?“誉”是夸耀的意思。
谁来当当这个楚人夸夸这面坚固无比的盾。
②这面盾坚固吗?夸得还不够!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他当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呢?谁愿意来读一读。
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先自己吆喝吆喝,练习一下。
请生读(播放动漫视频,情景配音。
)
2、(小结过渡)我们读懂了第一句,这个楚人很会做生意!不信?咱们接着往下读。
请看第2句话。
①课件出示,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
②谁再来读这句,好好夸夸这支矛?大家听听这样吆喝卖得出去吗?
(学生评读)生:这支长矛十分锋利,没有不能穿透的东西,真是锐不可挡。
③(小结)你瞧!那个楚人多想把自己的矛和盾卖出去呀!看他神气十足,充满自信。
大家再读一读这两句话,仔细体会一下,楚人夸矛和夸盾时语言有什么不同。
(夸盾时他用了个否定词“莫”,想把他的盾卖出去;楚人用“无不”这个双重否定来强调矛的锋利,吸引别人来买他的矛,所以加重了夸的语气。
)
④请男生夸耀盾,请女生夸耀矛,看哪一组夸得更卖力。
3、楚人的一番夸耀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
你们看图上有哪些人?课件出示图片(有年迈的老者,有年轻的小伙子、有俊俏的姑娘、还有一脸稚气的孩子。
)围观的人听了楚人的一番吆喝,有什么反应?
不同的人物问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模仿不同的人物读出不同的语气。
)
4、听了旁人的质问,那个楚人有什么表现呢?观察图上那个人的表情,可以用那个词语来形容?(那个人哑口无言,瞠目结舌,无言以对,目瞪口呆等。
)齐读书上的句子。
(其人弗能应也。
那个人不能回答。
)你能读读这句话吗?(读出楚人的可笑、尴尬的样子。
)
5、刚才我们结合课后译文读懂了每一句话的意思,谁能连起来说说《矛与盾》这个故事?自由练习。
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小结,然后再提示“请认真看和听动画片”注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及表情还有当时的环境
(设计意图: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利用课文插图,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悟情明理,强化朗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充分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讲述故事,落实了语文教学中听说读的训练。
)
(五)、深入体会,明理诵读。
1.假如这个楚人真的就用他的矛去刺他的盾,演示给大家看,会出现什么结果?(用事实证明楚人的话不攻自破、自相矛盾。
)
2.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学习了这篇文言文寓言故事有什么启发?
(楚人言过其实,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要言过其实,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
)
3. 幻灯出示句子,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找一找这样的例子。
如:墙上写着四个字:“不准任何人在此写字。
”
(设计意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并通过生活实例,体情悟道水到渠成,自然无痕,)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独特的韵味。
它以凝练的语言,又一次把我们带进了古代的集市,认识了一个可笑的楚人,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2、熟练背诵课文。
3、幻灯出示练习题:
寓言是通过虚构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这就是()。
《矛与盾》是一篇古代()故事,故事中包含的成语是:()。
这则寓言的寓意:()。
(设计意图:完成本课教学目标的同时,并巩固本课所学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