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措施
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措施一、问题描述耕地是国家的粮食安全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的命脉。
然而,当前我国耕地保护工作仍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1. 土地占用过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需要大量土地用于工业建设和城市扩张,这导致大量耕地被占用,给耕地保护带来了重大挑战。
2. 不规范用地行为:在一些地方,存在不少违法用地行为,将耕地转为非农用地,甚至私搭乱建,严重侵害了农民的利益,也对耕地保护造成了严重威胁。
3. 水土流失加剧:由于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不当的土地利用,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耕地质量持续下降,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
二、问题原因剖析1. 发展思路不够明确:在一些地方,还存在一定程度上“重工业、轻农业”的发展思路,高度重视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而对农业发展和耕地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耕地被大规模占用。
2. 法律监管不力:当前的耕地保护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法律条款不够严格,对违法用地行为的监管力度不够大,缺乏有效的处罚措施,导致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3. 农业生产方式偏重数量增长: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主要追求数量增长,忽视了质量和可持续性。
这导致了过度耕作、过度施肥等不当农业生产方式,不仅耗损了土地资源,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三、建议措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保护农田耕地、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建议措施:1. 加强规划管理: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科学评估和规划,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
明确耕地保护的范围和界限,限制非农建设用地的占用,合理划定城乡建设边界,切实提高耕地保护的意识和水平。
2.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土地管理监管,完善耕地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严厉打击违法用地行为,加大执法力度,对占用耕地和破坏耕地的违法行为进行严惩,确保法律的严肃性和威慑力。
3. 推动农业转型:倡导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和循环农业模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土壤质量。
论述我国土壤退化状况及主要退化土壤改良要点
《我国土壤退化状况及主要退化土壤改良要点》1.引言在当今社会,土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之一,但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我国的土壤退化问题日益严重,给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许多隐患。
了解我国土壤退化的现状以及主要的退化土壤改良要点,对于保护和改良土壤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土壤退化状况(1)退化类型我国的土壤退化主要包括水土流失、盐碱化、酸化、重金属污染等多种类型。
这些退化类型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壤容重增大,土层变薄等问题,严重威胁了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2)地域分布土壤退化在我国各地区普遍存在,但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和南部丘陵区。
西北地区主要存在盐碱化和水土流失问题,东北地区主要存在土壤酸化和重金属污染问题,南部丘陵区主要存在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问题。
3.主要退化土壤改良要点(1)水土保持对于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要采取加强植被覆盖、构建梯田、修筑护岸等措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加强水土保持措施还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促进土壤的生态恢复。
(2)盐碱地改良对于盐碱化比较严重的土壤,可以采取排盐解碱、引淡排盐、施用有机质等方式进行改良。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土壤的盐碱度,提高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3)酸碱地调整对于酸碱化比较严重的土壤,可以采取灌溉调pH值、施用石灰、施用腐植酸等方式进行调整。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中和土壤的酸碱度,改善土壤的肥力,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4.总结与展望土壤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保护和改良土壤资源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需要加强对土壤退化问题的监测和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壤保护和改良政策,积极推动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5.个人观点对于我国土壤退化问题,我认为需要加强政府的管理和监测,同时引导农民科学种田,遵循合理施肥、合理耕作,从源头上减少土壤退化的发生。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土壤污染是其中之一。
土壤污染的存在极大地危害了生态环境,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虽然现代科技水平日益提高,土壤污染的治理技术不断更新,但土壤污染治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提出合理的对策进行解决。
问题一:制约土壤污染治理的主体结构不够健全。
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给土壤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在我国,土壤调查评价和管理责任分散,监测不到位、缺少标准化管理,导致治理难度加大。
此外,土壤污染治理项目参与方较多,参与程度和责任程度不同,缺乏一致性和整合性,会直接影响治理工作的顺畅开展。
对策:制定出相应的土壤污染治理政策和法规。
包括对土壤类型、土壤状况、被污染土壤的种类等的统一管理,形成治理合力、规避经济利益冲突。
加强治理主管部门的联动和协同,尤其是针对边界分明的治理工程,需要采用“合作共治”的方式,共同治理,促进高效、互利、双赢的合作模式。
问题二:土壤污染治理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
土壤污染治理技术要求不仅仅是对污染源的处理,还需要对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
但是,现有的土壤污染治理技术仍然处于基础研究探索阶段,许多治理技术还存在不确定性,不能彻底解决土壤污染问题。
对策:加强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和创新。
主要是在修复方面,可以融合一些与土壤相关的基础研究,比如地理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土壤化学等等。
此外,需要建立完备的数据系统,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加快对土壤的分析和处理。
问题三:治理成本高。
当前治理草案中往往呈现出技术成本高、管理和维护成本高、人力成本高等问题,成为土壤污染治理的最大制约。
对策:降低治理成本。
首先,通过加强科技研发,提高技术经济效益,使其更加实用、简便、高效。
同时,应该加强行业道德规范,标准化监管工作,减少不必要的行政费用。
问题四:公众对土壤污染的认知度不高。
公众缺乏土壤污染的基本知识,不了解土壤污染的治理与防控,尤其是不清楚自己的健康与土壤污染之间的联系,理性的对待治理会给社会带来更为欣喜的结果。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存在有机、无机物质或微生物等,使其性质、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或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全球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制定对策,以应对这一挑战。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1. 治理难度大:土壤污染物种类繁多,来源复杂,分布不均匀,且存在于土壤深层,治理难度很大。
土壤污染物之间往往存在相互作用,导致研究和治理的复杂性增加。
2. 技术成本高:目前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相对落后,治理成本高昂。
传统的土壤修复方法如化学修复、生物修复、物理修复等,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效果难以保障。
3. 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土壤污染治理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但目前对土壤污染治理的专项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导致很多土壤污染区域得不到有效治理。
4. 环保法规不完善:土壤污染治理的法规体系相对滞后,存在监管不力、执法不严等问题,导致一些企业对土壤污染乱排乱放。
对策分析:1. 完善技术手段:加大对土壤治理技术研究的投入力度,推动土壤修复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开发新型土壤修复材料、完善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等,提高治理效果。
2. 建立健全的资金体系:政府应当出台土壤污染治理的专项资金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和专业机构参与土壤污染治理,促进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3. 强化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土壤污染监测体系,加大对污染源企业的监管力度,实行严格的惩罚制度,杜绝土壤污染的扩散和恶化。
4. 完善法律法规:加快土壤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明确土壤污染监测标准和阈值,规范土壤污染治理行为,提高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 落实企业责任:通过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督和处罚,推动企业自觉承担环境责任,加强污染治理工作,实现环境友好型生产。
通过以上对策,可以有效解决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促进土壤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保护土壤环境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农业土壤污染现状及其成因
我国农业土壤污染现状及其成因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业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分析我国农业土壤污染的现状,探讨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我国农业土壤污染的现状1. 污染范围广泛:我国农业土壤污染面积逐年扩大,涉及农田、果园、菜地等多个领域。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农业土壤污染面积已超过1000万公顷。
2. 污染程度较重:部分省份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的农田存在土壤重金属超标问题。
在一些工业化地区,土壤中重金属污染严重,使种植的农作物含有毒害物质。
3. 污染物种类多样:农业土壤污染主要包括重金属、农药残留、农业废弃物和兽药残留等。
其中,重金属元素(如铅、镉)是我国农业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
二、农业土壤污染的成因1. 工业污染:一些工业企业的排放物质含有大量的重金属,通过空气、水或土壤等途径进入农业土壤,导致污染。
此外,工业固体废物和电子垃圾等未经处理的废弃物也对农业土壤造成了污染。
2. 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化肥和农药使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化肥和农药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长期过量使用会造成农田土壤的污染。
此外,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和违规使用也会导致农业土壤污染。
3. 农畜禽养殖废弃物:农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如果不得到妥善处理,容易导致有机污染物和兽药残留物进入土壤,从而污染农田。
三、解决农业土壤污染的措施1. 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加强对农业土壤污染治理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形成强有力的法律约束和监管机制。
2. 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并减少使用量,推广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减少对土壤的污染。
3. 积极推广土壤修复技术:开展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和示范,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手段修复受污染的土壤,恢复其农业生产功能。
4. 加强农田环境监测:建立健全的农田环境监测网络,定期对农田土壤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农业土壤的质量和安全。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土壤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承载着植物生长、生物多样性维持以及农业生产等重要功能。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重大威胁。
治理土壤污染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对策进行解决。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1.缺乏全面的监测和评估体系:目前,国内外对土壤污染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尚不健全,监测手段和评价方法相对滞后,导致很多地方的土壤污染情况得不到及时、全面的了解。
2.治理技术不成熟:对于土壤污染的治理技术和方法,长期以来处于研究发展阶段,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验证。
现有的治理技术存在成本较高、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实际治理效果难以保障。
3.政策法规不完善:土壤污染治理的政策法规体系尚不完善,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和有效的监管机制。
相关政策的执行也存在不力的情况,导致治理行动不够有力。
4.缺乏资金支持:土壤污染治理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资金不足,导致治理行动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2.加快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大对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各种治理技术的研究和验证,推动成熟的治理技术尽快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推广。
3.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对土壤污染治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明确治理责任和程序,切实加强对土壤污染的管理和治理。
4.多元化资金筹措渠道:加大对土壤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力度,探索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保障土壤污染治理行动的有效实施。
土壤污染治理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合力,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才能有效应对土壤污染问题,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资源。
只有通过持续的努力,才能实现土壤污染治理的目标,获得清洁、健康的土壤环境,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000字】请帮忙检查语法错误,遣词和词汇是否恰当,并提出修改意见。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重点与难点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重点与难点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土壤污染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尤其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人们对土壤污染的认识和对其危害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重点与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点1. 工业活动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业活动区土壤污染问题一直是我国土壤污染面临的严峻问题,特别是在发达地区和城市周边地区。
这些区域存在大量的污染源和危险化学品物质的储存和使用,易引起土壤污染。
因此,对工业活动区土壤污染进行防治成为了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重点之一。
我国农村地区土壤污染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农村生产和生活区。
大量农药和化肥的长期使用,会引起土壤的污染,甚至会进一步导致农产品污染。
因此,加强对农村生产和生活区土壤的管理和监测也成为了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重点之一。
3. 城市建设用地及房地产开发区土壤污染防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建设用地和房地产开发区的出现增加了土地使用强度,也增加了土地污染的风险。
因此,对城市建设用地和房地产开发区的土壤污染进行有效的防治也成为了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重点之一。
生态保护区是中国特有的生态环境保护区,为保护我国特有的生态资源,应加大对生态保护区土壤的管理和监测。
指导农民可持续利用土地以及发展有益生物,避免因人为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和土壤污染。
二、难点1. 土壤污染情况难以准确评价土壤污染程度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常常难以准确评价,这是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难点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土壤监测和评价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方面加大投入和推动力度。
2. 土壤污染防治难以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土壤污染防治涉及多个部门和多个利益相关者,因此难以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并加强政策的宣传和宣传。
此外,应加强行业部门和企业的配合,推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落地。
土壤污染的治理涉及到大量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治理成本高,这也是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难点之一。
我国农田土壤质量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建议
我国农田土壤质量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建议摘要:我国人口众多,而耕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
地少人多的国情,使我国的耕地常年处于高投入、高产出、超负荷利用的状态,农田土壤质量下降,农业稳产、增产、农业产品品质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土壤中累积的污染物会污染农田土壤、影响食品安全。
因此,做好农田土壤改良修复,全面提升我国耕地质量,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农田土壤;质量;问题;措施1农田土壤污染成因的分析1.1农资使用不合理部分地区的耕地因为缺乏灌溉水资源,而选择污水灌溉农田,虽然污水灌溉起到了缓解灌溉水资源不足对农作物灌溉产生的影响,但同时也出现了土壤重金属积累量增加的情况,导致农田土壤出现了严重的重金属指标超标问题。
另外,农户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农资用品使用不合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
1.2大气沉降影响大气沉降则指的是大气中的各种重金属污染物在沉降过程中转移至地面,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污染。
根据相关调查发现,大气中的重金属物质主要是工业生产中的废气产生的,这些工业生产废气因为干湿沉降后,转移至地面与农田生态体系结合在一种,对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埋下了隐患。
1.3固体废弃物堆积固体废物处理中常用的掩埋处理法是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
由于工业固废废物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对土壤土质造成了严重的腐蚀和破坏,是导致土壤出现重金属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直接采用掩埋处理方式不仅会破坏土壤环境,而且还会因为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加剧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程度。
比如,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工业废渣,长期在地面堆积,不仅会导致土壤酸性发生改变,而且还会影响到周边动植物的健康生长。
目前,常用的固体废物处理方法主要有海洋处理和陆地掩埋处理等几种。
大量固体废物因为需要占用大量海洋水体面积,对海洋的生态系统循环与洋流循环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随着海洋生物资源与活动面积的不断减少,海洋生物的健康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土壤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导致土壤中出现有害物质,对土壤环境造成破坏和威胁的现象。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的不断扩张,土壤污染成为了一个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在当前的环境保护工作中,对土壤污染的治理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并寻求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1.治理成本高土壤污染治理过程中,需要进行土壤修复、污染源治理、监测与评估等一系列工作,这些工作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特别是在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治理成本更是高企。
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可能难以承担这样庞大的治理成本,导致可能会出现治理不力的情况。
2.技术手段不足当前针对土壤污染治理的技术手段仍然相对滞后,对于一些特定的污染物质,尤其是重金属等难以降解的有机物质,目前没有成熟的治理技术。
一些传统的治理方法浸泡法、堆肥法等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手段不足是土壤污染治理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3.缺乏权威的监管和评估土壤污染治理中,监管和评估环节显得尤为重要,起到了对治理效果的监督和评价作用。
但是目前我国缺乏相关权威的监管机构,一些地方的监管执行力度不足,导致一些治理工作可能得不到有效的督导和跟踪评估。
二、对策分析1.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完善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土壤污染治理的政策法规制定和完善工作,通过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法规,调动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的土壤污染治理的长效机制。
适时的对一些不愿意或者不能承担治理责任的企业进行问责,加大对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
2.加大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投入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推动技术创新,寻找更为高效的治理技术,提高土壤污染治理的成效和效率。
鼓励引进国际先进的土壤污染治理技术和经验,充分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3.建立有效的监管和评估体系加强对土壤污染治理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建立健全的土壤环境监测体系和评估机制,形成一套权威的监管和评估体系。
我国当前土壤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当前土壤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土壤环境保护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然而,我国当前在土壤环境保护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来解决。
本文将对我国当前土壤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1. 土壤污染严重: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工业废弃物和化肥农药残留物排放到土壤中,导致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2. 土壤退化加剧:过度的农业生产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土壤退化现象普遍存在,耕地质量下降,农作物产量减少。
3. 土地资源过度开发:为了经济利益,一些地方盲目开发土地资源,导致土地环境遭受破坏,生态系统失衡。
4. 缺乏有效监管机制:我国土壤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尚不完善,监管机制不健全,导致一些企业乱排污,破坏土壤环境。
二、对策建议1. 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建立健全的土壤治理体系,加大对土壤污染治理的投入,制定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污染源头控制。
2. 推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倡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推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避免土壤退化。
3. 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严格控制土地开发行为,加强对违法行为的监管和制裁。
4. 提高社会公众环保意识:加强环境教育,提升社会公众对土壤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培养绿色生活方式,推动全社会参与到土壤环境保护工作中来。
通过以上对我国当前土壤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和对策建议,我们可以看到,要实现土壤环境保护的目标,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土壤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希望我国在未来能够加大对土壤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构建美丽中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土壤污染是当今环境领域的一大难题,其治理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对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土壤污染治理缺乏全面性和长期性。
当前的治理措施主要集中在短期内解决表面污染问题,往往忽略了深层次和潜在的污染。
治理项目通常以点源为导向,忽视了污染的累积效应和非点源污染。
土壤污染治理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方法。
不同地区和部门对土壤污染的治理标准和方法存在差异,导致治理效果不一致。
一些地方和企业存在钻法律漏洞、灰色地带和利益输送等现象,使得治理变得困难。
土壤污染治理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执法机制。
目前,土壤污染治理主要由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负责,但监管和执法力度不够,责任主体不明确。
一些企业往往不配合治理工作,甚至逃避监管,导致治理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土壤污染治理资金缺乏和投入不平衡。
当前,土壤污染治理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和企业自筹,但投入不足,难以满足治理需求。
资金的投入也存在不平衡现象,一些地区的资金更多,而一些贫困地区则资金匮乏,难以进行有效治理。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加以解决。
应加强土壤污染的监测和评估,建立全面的土壤污染管理信息系统,确保治理的全面性和长期性。
还要加强对深层次和非点源污染的研究和管理,加强科学监管。
应建立统一的土壤污染治理标准和方法,制定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治理工作中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相关部门和企业的治理能力,同时建立起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合作机制。
应加强土壤污染治理的监管和执法力度,明确责任主体和分工。
加大对土壤污染治理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有效的法律威慑力。
应加大土壤污染治理的投入,建立土壤污染治理基金,发挥政府和企业的主体责任,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要优先保障贫困地区的治理资金,推动形成资金投入的均衡。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较为复杂,需要综合施策。
只有加强监测和评估、建立统一标准和方法、加强监管和执法、增加治理投入等一系列的对策相结合,才能够有效解决土壤污染问题,保护好我们的土地资源。
我国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姓名:李方园班级:物流管理(二)班学号:44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壤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作物生长。
因为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设施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周期不长。
当达到一定年限,生产上便会出现作物生长不良、病害严重等一系列问题。
其主要原因是设施土壤的问题。
由于温室、大棚等栽培条件下的土壤缺少雨水淋洗,且温度、湿度、通气状况和水肥管理等均与露地栽培有较大差别,加之设施栽培又长期处于高集约化、高复种指数、高肥料施用量的生产状态下,其特殊的生态环境与不合理的水肥管理措施导致了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壤酸化、设施土壤板结等诸多生产问题的产生。
1.土壤盐渍化土壤盐渍化是指盐分不断向土壤表层聚积形成盐渍土的自然地质过程。
盐渍土是在一定的气候、地形、土地、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下形成的。
人类活动、历史上的洪、涝、旱灾害,河道变迁,以及土地利用、农业技术措施等,又对土壤盐渍化的发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般将土壤层m厚度内可溶盐含量大于%的土壤称为盐渍土。
土壤盐渍化分盐化与碱化两种类型,故又称为土壤盐碱化。
当土壤表层中的中性盐含量超过%时,称为盐化土(盐土);以碳酸盐为主的盐渍土,土中代换性钠含量大,通常称为碱化土(碱土)。
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
若是排水条件不好或缺乏适当的排水措施,灌溉管理不当,过量引水,灌溉水的渗漏引起地下水位升高和强烈蒸发,就可能招致土壤盐渍化。
由于灌溉管理不当(人为原因)而产生的土壤盐渍化,称为次生盐碱化。
由于人为影响产生的盐渍土称为次生盐渍土。
土壤盐碱化形成的因素很多,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及水文地质等。
气候因素是形成土壤盐碱化的根本因素,如果没有强烈的蒸发作用,土壤表层就不会强烈积盐。
地貌因素特别是盆地、洼地等低洼地形有利于水、盐的汇集。
地质因素主要反映在土壤母质上。
人为因素表现为人类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各种活动。
盐渍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气候干旱,土壤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等重要条件所制约,以及地形、母质、植被等自然条件综合影响的结合所造成的。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土壤污染治理是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但目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尽管我国已经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土壤污染治理进行了规范和指导,但实际执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地方政府可能缺乏对土壤污染治理的重视,导致执行力度不足;一些企业可能会选择违法排放并采取偷排手段来规避监管;还有一部分农民可能会使用农药过量,造成土壤污染。
加强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高监管力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是解决土壤污染治理问题的必要手段。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技术难题。
土壤污染治理技术多样,但目前还没有一种通用的、高效的治理方法。
治理技术的选择应该根据不同的污染物和土壤环境条件来确定,但这对技术人员的要求较高,而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加大对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研发的投入,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间的合作,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推动治理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是解决土壤污染治理问题的关键。
土壤污染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治理涉及到土壤修复、污染源控制、监测等一系列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尤其是一些大规模的工程,投入成本更为巨大。
但当前我国在土壤污染治理方面的资金支持还比较薄弱,这限制了治理的进展。
加大土壤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力度,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推动土壤污染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土壤污染治理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的土壤污染治理工作主要由环保部门和农业部门负责,但两个部门之间职责不清晰,协调不够。
还需要建立全面的污染源清单和土壤污染风险评估体系,对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中可能导致污染的物质进行限制和管理。
需要建立一个跨部门、协同的土壤污染治理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加强合作,提高治理效率。
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加强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大对土壤污染治理工作的监管和督导。
我国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防治方法
我国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防治方法
我国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土壤污染:包括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
无机污染物主要有汞、镉、铅、铜等重金属和砷、硒等非金属;有机污染物主要为农药、除草剂、酚类等。
这些污染物会导致土壤性质恶化,影响植物生长。
土壤盐渍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过量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使土壤盐分过高,影响植物生长。
土壤酸化:长期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尤其是氮肥,会导致土壤酸化,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养分有效性。
土壤板结:耕作方式不当、缺乏有机质等原因会导致土壤板结,影响植物根系生长和水分、养分吸收。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方法:
防治土壤污染:加强土壤污染监测和治理,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土壤的污染。
盐渍化防治:合理灌溉,避免过量灌溉;种植耐盐植物;采取排水、覆盖等措施降低地下水位。
酸化防治: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植物;采取石灰中和等措施提高土壤pH值。
板结防治:改进耕作方式,实行轮作、间作等措施;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采取深耕、中耕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
土壤常见的8大问题及修复方式
一、土壤酸碱度不适合及土壤酸化现象(一)问题发生的原因:部分太酸(PH在5.0以下)或太碱(PH在7.5以上)的土壤,易使土壤中的植物养分转变为无效性,使作物不能适应,尤其土壤酸化在我们耕作中最为常见,其原因不外呼雨水大量淋洗及母质酸性、植物吸走大量正离子养分、不当的施用过多酸性肥料、及过量有机酸所致,加上土壤缓冲力不佳时,更易出现酸化现象。
(二)诊断土壤酸碱度:常用酸碱度电极测定法及石蕊试纸颜色测定法。
测定酸碱度时,应使土壤与水混合搅拌后测定,不应在土壤干燥下测定,因为测定土壤酸碱值是测定在水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
(三)解决酸碱度不适的办法:1、施用中和剂:酸土施用石灰等碱性质材(如农用石灰、白云粉等),中和土壤则应配合有机质施用。
碱土施用酸性材质(如硫磺粉、稀硫酸等),中和土壤则不应过量,可采用逐年渐进中和的方式去改良。
2、施用有机质在酸土或碱土中,有助各种养分的有效性。
3、紧急补充叶面施肥可暂时改善太酸或太碱的土壤性质,这是治标的方法,彻底改善土壤才是治本之道。
二、缺乏土壤有机质(一)问题发生的原因:在多雨高温及多湿的环境下,土壤有机质分解较快,尤其是山坡地更是缺乏有机质,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土壤都是缺乏有机质的。
当土壤中缺乏有机质的时候,农民施用化学肥料的量就会增加,造成浪费,甚至无法作物产量,反而使土壤病害增加并且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增加土壤有机质着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特别注意土壤有机质的保护,因为土壤有机质的好处众多:1、改善土壤物理特性:改良土壤团粒构造,使土壤松软,能促进通气及排水。
2、增加土壤保水能力。
3、缓慢释放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
4、钳合微量营养元素可协助植物营养元素的溶解度。
5、增加土壤之缓冲能力,使土壤的酸碱反应缓和。
6、吸附及交换植物营养元素,提高肥料缓效性。
7、给土壤有益微生物提供丰富的食物,使土壤微生物能抵抗大量病菌。
8、减少人为或天然的毒性物质及作用。
当前我国土壤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土壤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壤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土壤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基础,土壤环境的恶化不仅对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带来威胁,也影响着人民的健康和社会稳定。
然而,当前我国土壤环境保护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土壤污染治理成本高昂。
由于历史原因和长期的工业化发展,我国的土壤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大规模的土壤污染治理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这对于资源相对紧缺的我国来说是一大挑战。
此外,土壤污染治理还需要与相关部门进行紧密合作,调动各方资源,提高治理效率和质量。
其次,土壤环境监测体系亟待完善。
土壤环境监测是实施有效土壤保护的前提,它能够及早发现土壤污染情况,及时做出应对措施。
然而,目前我国的土壤环境监测体系还不够完善,监测网点分布不均衡,监测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存在一定的问题。
此外,缺乏统一规范的土壤环境监测标准和方法,也给土壤环境保护带来了困难。
再次,土壤污染治理技术和手段有待提升。
土壤污染治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和手段来进行有效治理。
然而,目前我国在土壤污染治理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还比较薄弱,很多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治理技术尚未达到成熟阶段。
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并加强与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的技术。
此外,土壤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也存在问题。
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一些土壤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但仍然存在监管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
土壤污染责任的界定和追究也需要进一步明确,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以形成有效的震慑机制。
同时,要加强监管机构的建设与培养,提高对土壤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最后,公众意识和参与度仍有待提高。
土壤环境的污染与保护不仅仅是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也需要广大公众的共同参与。
然而,当前我国公众对土壤环境污染的认知度还相对较低,很多人对土壤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缺乏足够的了解。
土壤三普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改良利用对策
土壤是一种生命的基础,它的健康状况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土壤质量和生态功能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土壤三普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改良利用对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
本文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土壤三普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良利用对策。
一、土壤三普存在的问题1. 土壤污染严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化肥农药以及工业废弃物等大量污染物进入土壤,导致土壤污染愈发严重。
土壤重金属、有机物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给土壤资源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2. 土壤退化加剧农业生产中过度施用化肥和农药,以及长期的单一种植方式,导致土壤结构疏松,养分流失严重,土壤团粒破坏,土壤水分保持能力下降等问题,土壤退化日益加剧。
3. 土壤生态功能减弱土壤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同时也承担着水源涵养、蓄水、净化、气候调节等生态功能。
然而,由于城市化和农业活动的不合理,土壤生态功能受到严重破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二、下一步改良利用对策1. 加强土壤污染治理针对土壤污染问题,应加大治理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加强土壤环境监测和评估,推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全面展开,保护好每一寸土地。
2. 实施科学施肥农业生产中应遵循科学的施肥原则,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合理施用有机肥、绿肥和微生物肥料,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促进土壤健康。
3.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滴灌、喷灌等先进的灌溉方式,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增加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
4. 加强土壤保护意识倡导全社会加强土壤保护意识,强化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推动农民科学种田,减少土地的过度开垦,保护好每一块肥沃的土地。
5. 加大土壤修复力度对于已经受到污染和退化的土壤,应加大修复和治理力度,采用植被恢复、微生物修复等技术手段,努力实现土壤的恢复和重建。
通过以上对土壤三普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及对接下来改良利用对策的提出,可以看出土壤资源的保护和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存在有害物质超过一定的浓度,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威胁的状态。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壤污染日益严重,给人类健康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土壤污染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寻求有效的对策和解决方案。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多方责任难以界定。
土壤污染通常是多年积累形成的,很难追踪和界定责任。
而涉及到土地使用、工业排放、垃圾填埋等多个环节,责任难以确定,导致治理难度增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健全的土壤污染责任界定机制,明确相关各方的责任和义务,促进各方共同参与治理工作。
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相对滞后。
目前土壤污染治理技术并不成熟,常见的治理方式包括土壤修复、土壤重金属稳定化等,但这些方法效果有限、成本较高,而且对土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影响较大。
亟需加大科研投入,发展出更有效、更环保的土壤污染治理技术,实现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平衡。
土壤污染治理监管不力也是一个主要问题。
监管不力导致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对土地资源进行滥用和破坏,加大了土壤污染的程度和范围。
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土壤污染治理的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环境执法体系,严格惩处违法行为,促进企业依法合规经营。
土壤污染治理还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由于土壤污染的隐蔽性和复杂性,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可能会对土壤污染问题不够重视,甚至出现隐瞒和掩盖的情况。
而普通民众对土壤污染的了解也较少,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无法有效地参与治理工作。
需要加强对土壤污染治理的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各界对土壤污染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度,促进公众参与土壤污染治理工作。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分析:加强政府主导,建立多方合作机制。
政府应加大对土壤污染治理的投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建立多部门合作的土壤污染治理机制,明确各方责任,共同推动土壤污染治理工作。
加大科研投入,发展更有效的土壤污染治理技术。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重点与难点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重点与难点土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它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问题亟待解决,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清晰地把握土壤污染防治的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1. 加强土壤污染源头治理土壤污染的根源在于工业生产、生活废弃物的排放以及农业化肥、农药等对土壤的长期累积。
加强土壤污染源头治理是解决土壤污染问题的重点。
在工业生产方面,要加强对企业的环保监管,控制工业废水、废气对土壤的污染。
在农业生产方面,要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对土壤的化学污染。
2. 加强农田土壤保护和修复农田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而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会对土壤造成一定的污染。
加强农田土壤的保护和修复是解决土壤污染问题的另一个重点。
可以通过合理施肥、轮作休耕、植被覆盖等方式,减少农业活动对土壤的污染。
还可以利用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等技术手段,对受污染的农田土壤进行修复。
3. 健全土壤污染防治体系要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就需要建立健全的防治体系。
这包括加强立法,制定土壤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明确土壤污染的防治责任和监管机制;完善监测体系,加强对土壤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土壤污染状况;加强科研力量,开展土壤环境保护的科技研究,提高土壤污染防治的技术水平。
二、难点1. 多元污染源导致土壤污染复杂性我国土壤污染的情况非常复杂,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城市垃圾填埋、化学品污染等多元污染源导致。
这些不同来源的污染物叠加在一起,使得土壤污染的情况更加复杂。
要想有效防治土壤污染,就需要综合考虑各种污染源的影响,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2.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待提升目前关于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对于重金属等难降解物质的修复技术还存在较大的不足。
虽然已有一些土壤修复技术,如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等,但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许多难题,如成本高、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姓名:李方园班级:物流管理(二)班学号:2012100244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壤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作物生长。
因为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设施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周期不长。
当达到一定年限,生产上便会出现作物生长不良、病害严重等一系列问题。
其主要原因是设施土壤的问题。
由于温室、大棚等栽培条件下的土壤缺少雨水淋洗,且温度、湿度、通气状况和水肥管理等均与露地栽培有较大差别,加之设施栽培又长期处于高集约化、高复种指数、高肥料施用量的生产状态下,其特殊的生态环境与不合理的水肥管理措施导致了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壤酸化、设施土壤板结等诸多生产问题的产生。
1.土壤盐渍化土壤盐渍化是指盐分不断向土壤表层聚积形成盐渍土的自然地质过程。
盐渍土是在一定的气候、地形、土地、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下形成的。
人类活动、历史上的洪、涝、旱灾害,河道变迁,以及土地利用、农业技术措施等,又对土壤盐渍化的发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般将土壤层0.2 m厚度内可溶盐含量大于0.1%的土壤称为盐渍土。
土壤盐渍化分盐化与碱化两种类型,故又称为土壤盐碱化。
当土壤表层中的中性盐含量超过0.2%时,称为盐化土(盐土);以碳酸盐为主的盐渍土,土中代换性钠含量大,通常称为碱化土(碱土)。
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
若是排水条件不好或缺乏适当的排水措施,灌溉管理不当,过量引水,灌溉水的渗漏引起地下水位升高和强烈蒸发,就可能招致土壤盐渍化。
由于灌溉管理不当(人为原因)而产生的土壤盐渍化,称为次生盐碱化。
由于人为影响产生的盐渍土称为次生盐渍土。
土壤盐碱化形成的因素很多,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及水文地质等。
气候因素是形成土壤盐碱化的根本因素,如果没有强烈的蒸发作用,土壤表层就不会强烈积盐。
地貌因素特别是盆地、洼地等低洼地形有利于水、盐的汇集。
地质因素主要反映在土壤母质上。
人为因素表现为人类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各种活动。
盐渍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气候干旱,土壤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等重要条件所制约,以及地形、母质、植被等自然条件综合影响的结合所造成的。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若水资源开发利用创造了与原生盐渍土形成的相同条件时,就会出现土壤次生盐渍化。
某些地区利用咸水进行灌溉,也可造成土壤盐渍化。
土壤次生盐渍化属于现代积盐过程,它的形成有几个必要条件:(1)地下水水位过高,高过临界深度以上;(2)地下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盐类;(3)土壤性质不良(首先是土壤缺乏结构),(4)气候干旱、土壤蒸发强度大等。
可知土壤次生盐碱化与地下水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地下水位高过临界深度,毛管水的向上运动和土壤的强烈蒸发,使土壤水中的盐分逐渐在土壤表层积累。
地下水离地面愈近,则毛管水向上流动的速率愈大,经由土壤的水分通量愈大,大气蒸发力愈强,聚集在土壤表层的盐类也愈多。
土壤水中盐分的来源,是由地下水带来或是由于下层土壤所含盐类溶解的结果。
土壤盐碱化不仅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产生危害,而且使土壤物理性恶化,地下水矿化度提高,水变苦,地下水源不能充分利用。
同时使大片土地荒芜,农耕地减少,土壤中水、肥等因素互不协调,影响农作物产量。
影响主要有:土壤板结与肥力下降;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
盐渍土防治与改良的主要措施,归纳起来大致是四个方面:(1).水利改良措施:主要包括排水、灌溉洗盐、引洪放淤,其中排水是一项带根本性的措施,应结合各地不同自然条件和地形部位的特点,建立起切实可行的排灌系统,有利于灌溉使土壤中盐分溶解于水中,通过在土壤中渗透,自上而下地把表土层中的可溶性盐碱洗出去,然后由排水沟排除。
所谓放淤是把含有泥沙的水通过渠系引入事先筑好的畦埂和进、退水口建筑物的地块,用减缓水流的办法使泥沙沉降下来,淤地造田,由于增加新的淡土层,使地下水位相对降低,抑制土壤返盐,且含丰富的养分,有别于作物的生育。
(2).农业技术改良措施:主要包括种稻、平整土地、耕作客土、施肥等。
有人说“叫地生放,无沟种稻”,因为种稻的田间要经常保持水层,这样就能使土壤中的盐分不断遭到淋洗,随着种稻年限的延长,土壤脱盐程度不断增加,据黄淮各地经验,即使含盐量达0.6~1.0%的盐碱土,种植水稻二年以后,1m土层中的盐分即可降低到0.1~0.3%。
同时结合平整土地,合理耕作,增施有机肥料等措施,可以加速土壤淋盐防止表土返盐。
(3).生物改良措施:主要是植树造林、种植牧草、绿肥等,植树造林对改良盐土有良好的作用,林带可以改善农田小气候,减低风速,增加空气温度,从而减少地表蒸发,抑制返盐。
林木根系不断自土壤深层吸收水分复消耗于叶面的蒸腾作用,据测定,5~6年生的柳树,每年每亩的蒸腾量可达1360m3,此林带就象竖排水作用的抽水井那样进行生物排水,可以显著降低地下水位。
绿肥牧草种植,具有培肥改土的作用,尤其是它们都有茂密的茎叶覆盖地面,可减弱地面水分蒸发,抑制土壤返盐。
据疆地区测定,种植紫花苜蓿三年,地下水位下降0.9m,土壤脱盐率也大大提高。
(4).化学改良措施:采取施用石膏及其它化学改良物可收到较好效果。
如碱化土壤或碱土中含有大量苏打及代换性钠,致使土壤分散,呈强碱性,引起土壤物理性状不良,改良这类土壤除了消除多余的盐分外,主要应降低和消除土壤胶体过多的代换性钠和强碱性,在国外多有施用大量的石膏、硫酸亚铁(黑矾)、硫酸、硫磺等,可收到降低土壤碱性,协调和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的作用。
2.设施土壤酸化由于土壤酸化的基本原因是氢离子的形成,而土壤中氢离子来源于不同途径,再加上设施土壤又具有高温高湿、高蒸发、高复种指数、肥料施用量大、无雨水淋洗等特点,因此设施土壤的酸化原因也不尽相同。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使有机质分解的更快,产生更多的有机酸和腐殖酸。
有机质分解迅速,含量下降,土壤缓冲能力降低,土壤酸化问题加重。
在高复种指数条件下,倒茬作物单一,为了保证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增加肥料施用量已成为设施栽培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雨水淋溶作用小,随着栽培年限的增加,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缓冲能力降低,耕层土壤酸性离子的积累严重导致了土壤酸化。
还有偏施或过量施用生理酸性肥料也成为设施土壤酸化的另一原因。
高蒸发和无雨水淋洗使设施土壤养分易于在土壤表层积累,造成设施土壤表层酸化更为严重。
为了提高大棚作物的产量,施用高浓度氮、磷、钾三元复合肥,而钙、镁等中量元素投入相对不足,造成土壤养分失调,从而过多的移走土壤中的碱基离子,如钙离子、镁离子、钾离子等,导致了土壤中的钾和中微量元素消耗过度使土壤向酸化方向发展。
土壤酸化滋生真菌,根际病害增加,且控制困难,尤其是十字花科的根肿病和茄果类蔬菜的青枯病、黄萎病增多。
土壤结构被破坏,土壤板结,物理性变差,抗逆能力下降,蔬菜抵御旱、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
土壤酸化的防治措施有一下几点:(1). 灌水淋盐:由于设施土壤酸化大部分是由土壤盐碱化引起的,所以采取注水的方式,先灌后排,把土壤的盐分洗掉一部分,因为盐分是随水来的,那么他自然也会随水分去;值得注意的是,采取的淋盐方式,而不是给土壤浇水,所以灌入的水一定要多才有效果,不然会适得其反。
(2).挖沟排水:土壤盐分主要是通过地下水位上升和土壤毛管把盐分带到土壤表面,所以可以采取降低地下水位的方式减少盐分在土壤表面的积累,那就是在大棚或温室周围挖一条较深的沟渠,让土壤中的水从沟渠中排走,同时让地下水位得到了降低,减少了水分把盐分带到土壤表面的机会,土壤盐分就会大大降低。
(3). 减少大棚覆盖时间:设施土壤之所以比室外土壤更容易酸化,很大部分原因就是没有得到雨水的淋刷,没有雨水的淋刷,盐分就会随着土壤毛管向土表积聚,导致土壤盐分增加,从而形成土壤酸化,较好的方式就是在下雨天可以将大棚去掉,让土壤多接受雨水的淋刷,对土壤盐分的降低有好处,同时就会降低酸度。
(4). 去掉表层土:土壤酸化主要集中在表层土,所以可以将表面积盐的土壤排除掉,最好效果排除10cm左右的土壤,酸化较严重的可以增加到20cm,然后移至新的良好的土壤就能很好的解决土壤酸化问题。
(5). 合理轮作:合理的轮作也是有效控制土壤酸化的一种有效措施,在土壤上长期种植一种植物,会造成某几种营养物质富集,导致酸化加剧,所以采取合理的轮作对土壤酸化也有遏制作用。
(6). 合理施肥:由于化肥和有机肥中都含有大量的有机酸,所以不恰当的施肥也会导致土壤酸化加剧,对肥料根据土壤肥性进行科学配比,达到最佳利用效果,对减少土壤酸化有积极效果。
3.土壤板结形成土壤板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大概有七个:农田土壤质地太粘,有机肥不足及秸秆还田量减少,塑料制品过多,长期单一地施用化肥,镇压、翻耕等农耕措施,部分地方地下水和工业废水及有毒物质含量高,暴雨水土流失后造成土壤板结。
造成土壤板结的主要因素是土壤团粒结构的改变,土壤团粒结构是由若干土壤单粒粘结在一起形成为团聚体的一种土壤结构,是带负电的土壤粘粒及有机质通过带正电的多价阳离子联接而成的。
在土壤团粒结构下,能够疏通空气,从而疏松土壤,提高地温,同时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增加土壤养分供应能力,改善营养条件。
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是土壤团粒结构和肥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团粒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土壤有机质的降低,会致使土壤板结。
土壤板结的情况下,通气性变差,植物根部细胞有氧呼吸作用减弱,导致植物根部因呼吸作的能量减少。
而土壤中得的矿质元素多以离子形式存在的,吸收时多以主动运输方式,要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
当呼吸减弱,能量供应不足,导致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受阻,不利于植物生长。
并且土壤板结不利于土壤中离子物质的扩散,导致施肥后土壤中得元素分布不均匀,同样不利于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治理土壤板结要具体分析其形成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
如果是由于土壤质地太黏而造成的,可以向土中掺沙,增施有机肥,改变土壤过的物理性状。
因为有机肥不足造成的就可以向土中增施有机肥,但是也得适量不可过多施用。
农作物秸秆是重要的有机肥源,秸秆根茬还田是增肥地力的有效措施之一。
秸秆根茬粉碎还田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养分,增加了土壤的团粒结构,增加了孔隙度,调整了土壤坚实度,降低了土壤容重,协调了水、肥、气、热状况,提高蓄水保墒性能。
为土壤微生物活动创造了良好环境,有利于有机质分解、软化。
因而要采用秸秆还田技术。
设施栽培与大田栽培条件不同,秸秆还田比较困难,应采取多途径实现秸秆间接还田。
在过去的设施土壤作物种植中大量采用地膜覆盖和营养袋育苗栽培技术,这些塑料制品的过多使用,用后又没有彻底清除塑料胶状物大量残留在土壤中,破坏了土壤结构致使土壤板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