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论述易经即中国人对爱因斯坦的误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对爱因斯坦的误读好几次,清晰地回想起过去跟着宗白华老师在北大未名湖畔散步时,在塔影湖光之间,关于爱因斯坦和莱布尼兹的谈话。
近年来又看到了国内许多著述,特别是一些研究《老子》、《易经》、人体特异功能和中国古代科学哲理的著述中,往往引用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一段名言。
殊不知,对于这段名言的误读,已经持续了20多年,并且直到现在还没有好好纠正!
人们引用的这段话标题为《西方科学的基础和中国古代的发明》。原引文如下——
“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爱因斯坦)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着重号为引者所加)
这段引文的出处是《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1976年商务印书馆初版。引述者(包括许多知名的学问家)以此作为“中国古代已经做出了西方
科学两个伟大的成就”的证据,无不沾沾自喜。瞧,连爱因斯坦也说:“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
这在引者心目中,就成了中国文明世界第一(至少是“领先”)的“铁证”!
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经常跟着先师宗白华教授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散步,一面自由自在地观赏周围的景物,一面随心所欲地进行哲理的交谈。当时我就向宗老师请教:一再被国人引用的这段爱因斯坦的名言,其真正含意究竟何在?
宗老师坐在湖畔长椅上,凝视着绿水中的云天,提醒说:“明远,我跟你一样,对于这段引文也是有疑问的。爱因斯坦自己果真是这个意思吗? 果真如引者认为的是颂扬了中国古代贤哲的伟大发现吗? 我看,先不必匆匆做什么结论。你不妨直接到图书馆去查核原文,看看爱因斯坦的原话究竟是怎么说的?”
不久,我在图书馆查到了原文,拿来跟宗老师一同阅读。经过仔细参照,爱因斯坦原话的最后一段,实际上应该翻译为:
“如果这些发现果然做了出来,那倒是令人惊奇的。”
原文根本就没有“在中国”几个字!这都是译者看错了原意,自以为是地硬加上去的;用北京话来形容,叫做“蛮拧”!
由此以讹传传讹,造成中国人对于爱因斯坦坦的误读,一直绵延到今天。
(关于这件事情,最近我还请教了《爱因斯坦文集》的编译者之一许良英教授、和天文物理学家邹振隆教授,得到他们的首肯。)
当年,宗老师一边在湖畔散步一边对我说:
“中国学者历来有两种极其强烈的嗜好与习惯(或者可以说是本能),就是模糊笼统和牵强附会。到了近代欧美学说输入中国,这种联想比附、随意发挥的习惯,更得到了用武之地。昨天以《庄子》来比附达尔文进化论,今天以《墨子》来比附卢梭民约论,明天又以《老子》来比附爱因斯坦相对论。似乎现代科学的许多成就,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生搬硬套、不可思议,自吹自擂、想入非非,实在令人又好笑又可气。我自己在年轻时代,五四运动时期,也曾经用魏晋佛理来比附康德哲学。现在回想起来,何尝不是中了这种模糊笼统、牵强附会的遗毒,沾染了一知半解、妄自尊大的恶习。”
在散步中,宗老师又说:“中国学者必须克服一种坏毛病,就是读书不求甚解,望文生义,没有弄清事实,就草率地做定义、下结论。例如,很多学者人云亦云,津津乐道什么莱布尼兹的二进制数学来自八卦、电子计算机的原理来自《易经》……,这都是望文生义、不求甚解的典型。”
关于“莱布尼兹的二进制数学来自八卦”,也是中国人对于德国数理
哲学家莱布尼兹的误读。我们知道,二进制数学不仅要具有“0”和“1”两个基本元素,还必须具有“进位制”和“运算法则”。所谓八卦只不过是一阴一阳的三重排列表示,即没有从0到7这8个数字的顺序对应,又没有二进位的表达方式,更没有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还远远谈不上什么“二进制数学”。至于把电子计算机原理归结到《易经》,那更是痴人说梦、莫名其妙、自欺欺人之谈了。
宗老师进一步指出:
所有这些误读,有一个心理学上的原因。就是不适当地把“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任意夸张为“集体虚荣心”和“夜郎自大症”。爱听恭维话、硬撑门面、只图表面光彩、明知落后而又不甘承认落后、死要面子。实际上,许多专家学者的灵魂深处,至今还活着一个精神胜利的“阿Q”。
多年以前跟着宗老师在北大未名湖畔散步,留下了隽永的回忆。上
面两段谈话,不过是随手拈起的例子。
宗老师老师说: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理论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叫做“散步学派”(按:又译为逍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一面散步一面谈话,于身心放松神游天外之际切磋琢磨,有可能在无意之间得到启发,增长学问……
“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置不顾而自己感到兴趣的燕石。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
宗老师关于中国人误读爱因斯坦和莱布尼兹的这些谈话,直到今天还没有过时。这是一种回念,也是一种悲哀。
人世间经历多少风云变幻,阴晴圆缺。但是,跟着宗白华老师在未名湖畔的散步,是我回味中最美好的时光。
爱因斯坦:我愿意成为一名佛教徒(曾三次提到《易经》)
科学是人类对佛学的验证
“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而且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她的观点,这就是佛教。”《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我不能设想真正的科学家会没有这样深挚的信仰。这情况可以用这样一个形象来比喻:科学没有宗教就象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象瞎子。”------------《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82-183页。
“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为人和蔼友善,同时谦虚却又特立独行,从而受到广泛的尊敬。他有时会讲讲笑话,并爱好航行和拉小提琴。他还是个心不在焉的教授,经常丢三落四,专心于思考物理问题而忽视周围的世界。他还是位素食主义者。他曾说:我认为素食者的人生态度,乃是出自极单纯的生理上的平衡状态,因此对于人类的理想是有所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