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心理角度解读

合集下载

女性心理解读:《安娜·卡列尼娜》

女性心理解读:《安娜·卡列尼娜》

女性心理解读:《安娜·卡列尼娜》概述《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经典文学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本书讲述了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她追求自由与爱情的同时,也面临着道德和社会压力的困扰。

本文将以女性心理角度对《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要女性角色进行解读,探讨她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内心感受、忧虑和挣扎。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是本书的主角之一,她是一个富有魅力和独立思想的女性。

然而,在家庭和社会压力下,她陷入了复杂的情感纠葛。

从一个坚定无畏初次相爱到最终堕落身败名裂,我们可以看到安娜所经历的心理变化和内心折磨。

她渴望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爱情和幸福,但又被道德规范所束缚。

安娜直面着痛苦的选择,并最终选择了一条注定悲剧结局的道路。

基特琳娜·伊万诺夫娜基特琳娜是安娜的弟弟,一个渴望幸福和爱情的年轻女性。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她代表了传统的家庭和社会期望对女性角色的限制。

基特琳娜结合了苦涩和希望,希望找到一个能够给她幸福生活并满足她内心需求的男人。

然而,她也感受到了自己无法被纯粹的爱情解救出来,与安德烈结合后依旧感觉迷失和不满。

多莉·列温娜多莉是卡列尼娜家族最小的姐妹,在这个故事中展示了一个普通女性在家庭中忍受不公待遇,并努力保持坚强、乐观态度的形象。

多莉经历了丧偶、母亲死亡以及丈夫的不忠行为等挫折,但她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和勇气,继续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多莉像一个支撑着整个家庭的柱子,通过她的坚强和善良启示了我们女性在困境中如何坚韧面对。

结论通过分析《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性角色,我们可以看到托尔斯泰对于女性心理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描写。

这部作品从多个角度展现了女性在家庭、社会和爱情之间所面临的复杂挣扎与思考。

无论是安娜、基特琳娜还是多莉,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找到不同类型和不同阶层的女性形象,感受到她们内心世界以及她们对幸福与自由渴望的追求,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关注现实生活中女性的心理需求。

对女人贪婪心态的分析

对女人贪婪心态的分析

对女人贪婪心态的分析贪婪心态可以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不仅仅局限于女性,但女性的贪婪心态可能受到社会文化和生物差异的影响更为明显。

女人的贪婪心态可以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财富、欲望、权力和物质等。

本文将从心理、社会和生物等多个角度分析女人的贪婪心态。

一、心理因素:女人的贪婪心态可能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首先,心理学研究表明,女性更容易受到社会评价的影响,追求外在的荣誉和认可。

这种追求可能导致她们对财富和物质的渴望。

其次,女性在关注他人需求方面可能更敏感,她们可能更容易感受到物质欲望的压力,并试图通过追求物质来满足他人的需求和期望。

此外,女性可能在生育方面具有更强烈的保护和提供的本能,因此可能更倾向于追求财富和物质来满足自身和孩子的需求。

二、社会因素:社会文化对女性的贪婪心态也可能产生影响。

首先,传统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定位往往强调她们的家庭责任,这种传统观念有可能导致女性在追求财富和物质方面表现出更强烈的欲望。

这可能是因为她们被视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持者。

其次,媒体和广告通过塑造社会理想形象和推广消费文化,可能进一步强化女性对物质的追求。

女性往往被描绘为需要购买流行时尚、奢侈品和美容产品来提升自我形象的对象。

三、生物因素:生物学差异可能在女性的贪婪心态中发挥一定作用。

研究发现,女性在荷尔蒙水平和大脑结构上与男性存在差异。

例如,女性的荷尔蒙周期可能导致她们在一些时期对物质有更强烈的欲望。

此外,女性大脑中的奖赏回路可能与她们对物质的追求有关。

研究表明,女性在面对物质奖励时,可能会产生更强烈的快乐感。

值得注意的是,贪婪心态并不意味着女性具有消极和自私的个性特点。

只是,女性对财富和物质上的追求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此外,社会对女性的贪婪心态可能有着偏见和刻板印象。

评判女性贪婪的标准往往与评判男性存在差异,这也是亟需注意和反思的问题。

总之,女人的贪婪心态可以从心理、社会和生物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贪婪心态不是女性特有的特点,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妻子为什么会出轨女性的几种心理状态

妻子为什么会出轨女性的几种心理状态

妻子为什么会出轨女性的几种心理状态婚姻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妻子出轨这一现象却时有发生。

导致妻子出轨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女性的心理状态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几种心理状态的角度,探讨妻子出轨的原因。

一、情感渴望的心理状态婚姻生活中长期的情感压抑和日常生活的沉闷往往会导致妻子产生情感渴望的心理状态。

对于那些长期得不到关注、被忽视的妻子来说,她们往往渴望得到情感的满足和关注。

而当她们发现其他人对自己的情感有所关注时,很容易产生出轨的念头。

二、自我认同缺失的心理状态有些妻子在婚后逐渐丧失了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她们觉得自己失去了吸引力和魅力。

这种自我认同缺失的心理状态,使得她们渴望通过与他人建立新的亲密关系来恢复对自己的自信和认同感。

由于婚姻的固有责任和约束,她们选择了出轨来满足这种心理需求。

三、婚姻不满的心理状态婚姻生活中存在的矛盾、争吵和不满常常会让妻子产生一种逃避和寻求新的感情的冲动。

当婚姻中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且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妻子会对外界提供的新鲜刺激产生兴趣,并试图通过出轨来改变婚姻中的现状。

四、寻求刺激的心理状态有些妻子对日常生活的平淡和乏味感到厌倦,她们渴望寻找新的刺激和冒险。

这种心理状态使得她们对出轨这种新鲜刺激的经历产生强烈的兴趣。

她们往往通过出轨来满足自己对冒险和刺激的渴望,同时也希望能够重新点燃婚姻中的激情。

五、自我控制力不足的心理状态有些妻子在面对诱惑时,很难抵制住外界的诱惑,她们缺乏自我控制力。

一旦有机会和他人发生不正当关系,她们往往会很难抵挡住内心的欲望,从而选择出轨。

这种心理状态往往和个人的意志力、道德观念和生活态度等因素有关。

综上所述,妻子出轨的原因与女性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情感渴望、自我认同缺失、婚姻不满、寻求刺激以及自我控制力不足都可能成为妻子出轨的心理基础。

然而,无论处于何种心理状态,出轨行为都是对婚姻的背叛和伴侣的伤害。

因此,夫妻应该共同努力,加强沟通,理解彼此的需求,以维护和谐的婚姻关系。

心理学视角下的不婚现象心理学解读

心理学视角下的不婚现象心理学解读

心理学视角下的不婚现象心理学解读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不婚现象逐渐在世界各地蔓延开来。

不婚并不仅仅是指未婚的人群,它更多地体现了一种选择,一种对生活方式的追求。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不婚现象进行解读。

一、现代不婚现象的背景不婚现象的出现与社会变革密不可分,其中多个因素相互交织使得不婚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

首先,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妇女地位的提升,女性的经济独立能力增强,她们更加注重事业发展和自我实现,不再将婚姻和生育视为唯一的出路。

其次,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社交圈和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婚恋观念也随之改变,传统的婚姻模式逐渐失去吸引力。

再者,生活压力的增加和社会竞争的激烈使得人们更倾向于追求个人幸福感和内心的平静,婚姻的责任和束缚越来越被人们所拒绝。

二、心理学解读不婚现象的原因1. 自我实现的需求在现代社会,个人的自我实现变得越来越重要。

人们希望通过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扩宽社交圈子和追求个人成就来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相对于传统婚姻中的责任与束缚,不婚成为了一种更能让人充分发展自我的方式。

2. 自主选择的价值观传统的婚姻观念强调家庭责任和孝顺,婚姻一旦建立就带来了一系列的约束和压力。

而现代人更加注重自己的内心需求和个人价值观。

他们认为婚姻不是唯一的人生选择,更注重自己的感受和幸福。

3. 对婚姻的恐惧不婚现象也有一部分人是由于对婚姻的恐惧而选择不结婚,这可能是由于曾经的婚姻经历或是亲近的人经历的不幸福婚姻所产生的心理阴影。

他们害怕重复他人的错误,害怕婚姻给自己带来的可能的伤害。

4. 婚姻市场的不平衡婚姻市场的不平衡也是一个不婚现象的重要原因。

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更加注重自己的发展和独立,不再追求通过婚姻来获取经济保障。

而男性则面临更大的婚姻压力,需要承担更多的经济责任和家庭责任,这造成了双方的价值观差异,导致了现代婚姻市场的不平衡。

三、不婚对个体心理带来的影响1. 心理需求的满足不婚对于个体而言,可以带来更大程度上的自由和独立。

从女性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再读《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从女性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再读《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引 言
美国著 名小说家 威廉 ・ 福克纳 的短 篇小 说 《 献给 爱米 丽 的一朵玫瑰花 》 是一篇给许多读者在心灵上带来震撼的作 品。 小说哥特 式的故事情 节给读者留下 了深刻印象,共分为 五个小节 ,从爱 米丽小姐 的去世开 始,转 了一 圈,在最后一
其 本质是一 种道德的 , 反主流文化的运动 , 目的则是改变 其
和思 维出发 ,学会构建 自我 ,更加关 注女性 的心理健康与人 类的心灵 家园。 关键词 :女性主 义心理 学;爱米丽 ;性格 ;原 因 中图分类号 :I 0 . 1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7 — 2 9( 0 6) 0 0 0 — 3 6 32 1 2 0 i — 12 0 迫下解放 出来 ,根据 “ 女性价值 ”创造 一种替代性 的文化 ,
人类心理 、 探索 心灵 的奥秘起 到了独特 的作用 。 女性主义 心
理学并不只是 关于女性 (f o e )的研 究,也不只 是 由女 ow mn 性 (yw me ) b o n 来进行 的研究 , 是为女性说话 ( r o e ) 而 f m n ow 的研 究。② 如果说前三种概念是从社会 的宏观层 面去研究 , 那 么从女性 心理 的角度去研 究女性无疑 是从 社会 的微观 层
l2 0
维普资讯 http://www来自主 要 的任 务址 乍 行 后代 欠性 : 济 领 域 没 f n l , 址 『 i 总 权
面进行 的。
从而重燃对作者 的一种敬佩之情 。 因此, 本文试图从女性主
义心理学的角度重新解读这篇脍炙人 口的小说 , 试图补充 一 种 往被践踏、 ‘ 被压抑 和被忽视 了的不同的声音——女性 的 声音 ,让 人们可 以从女性心理和思 维出发 ,学会构建 自我 ,

从心理角度探讨女生成长问题

从心理角度探讨女生成长问题

从心理角度探讨女生成长问题从心理角度探讨女生成长问题近年来,女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女性的地位提高,他们的权利和地位也随之变得更加重要。

但是,女性在成长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

从心理角度来看,女性成长的道路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也非常重要。

一、自我价值感的建立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尤其是青春期之后,会更加关注自己的外貌和形象。

她们希望自己看上去更加漂亮和迷人,这也是一个完全正常的心理需求。

可是,当女孩子看到自己和别人的差异时,会产生自我否定的情绪。

她们会认为自己不够好,不够漂亮,不如别人。

这时候,我们就要引导女孩子建立自己的自我价值感。

告诉她们:“你是独一无二的,不用和别人比较。

”确立自己的价值感,让女孩子更加自信和独立。

二、承受挫折与批评在成长的过程中,女孩子会遇到很多挫折和批评,而这些问题可能会在她们成长的道路上发挥很大的作用。

当女孩子经历挫折和失败时,需要教育他们要积极面对,并帮助他们认清失败原因以及如何去改变。

让女孩子在每一次失败之后都能更加坚定自己,给予自己正面的反馈和支持,这是非常重要的。

三、社会角色和性别刻板印象在社会角色和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下,女孩子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压力。

她们被要求扮演某种角色,但同时她们也要克服自己的特定的性别限制和要求。

女孩子需要知道,社会角色和性别是不同的。

她们在成长过程中也会受到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影响,这可能会使她们感到身份不确定和不确定性。

而建立自我和自己的独立身份是非常重要的。

要让女孩子知道她们的价值,不断地推动女性身份的增强和实现。

四、发展自我认同和自我表达在成长的过程中,女孩子需要学会发展自我认同和自我表达。

女孩子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应该是能够得到尊重和理解的,而且她们也应该学会如何自我表达、如何让自己的言论被他人理解。

同样,女孩子也需要学会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立场,并且要先行了解自己是什么想法,采取积极的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五、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对于女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女性心理解析

女性心理解析

1 女人解析1.1 前言我是从社会的旁观者角度,来写这篇文章的。

观察人类,只有置身人类之外,否则就会严重地受到影响。

本文从我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现实社会现象,分析女人的一些普遍特性,和女人中特定群体的情况,并不适用于所有女人。

人是复杂的,而女人尤其复杂。

男人的复杂性,在其思想的复杂和心机的深奥;而女人的复杂,在于各个女人之间差异很大,形态万千,没法用统一的模式去认识和理解。

而具体每个女人,其实并不是特别复杂。

很多搞文艺的男人,也主要以感性去认识和决策,心态、性格、行为表现等特点类似女性。

1.2 女人的先天遗传特点男人和女人,本质上不是一种动物,差异很大。

猩猩和人的基因差异,只有2%,而男人和女人的基因差异,相差23对染色体中的一条,则达到2-3%!所以,单纯从基因上看,男人和女人的差异,比猩猩和人的差异还要大!男人和女人,天然遗传的差异,造成特点的差异。

后天形成的文化心态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与先天遗传的差异,从结果上是类似的。

只是,先天的更难以改变。

女人体质,普遍地不如男性。

这在以体力劳动为重要支撑的以前的人类社会,是一个主要弱势。

即使在现代社会,因为社会治安仍然不够理想,女人体质上的弱势,也使其人身安全等成为一生的弱项。

但是,体力劳动在现在社会已经不是很重要;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安全也越来越有保障。

女人在体质方面的弱势,已经非常淡化。

女人在逻辑思维等方面,也普遍不如男性。

这一方面可能与遗传有一定关系,另外也有女人在社会上的定位有关。

女人在小时候,往往在学习上比男人具有优势,而到一定年龄后,优势就逐步翻转。

这种情况,与社会对女人的身份定位,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家庭和社会,把女人放在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对女人缺乏太高的要求,造成女人普遍的进取心相对薄弱,不主动去面对现实,挑战科学和生活。

女人成人后在逻辑思维及科技方面的普遍弱势,究竟遗传占了多大比重,很难说。

而社会的定位,导致女人没有必要去进取,并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女人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应该是起了非常大的负面作用。

心理学视角下的性别与性取向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性别与性取向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性别与性取向研究在心理学领域中,性别和性取向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研究话题。

通过心理学的视角观察和分析性别和性取向的问题,可以揭示人类性别差异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对性取向的理解和支持。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性别与性取向的研究讨论。

一、性别的心理学解读性别是指社会、文化中赋予男性和女性的角色、行为和特质的集合,是一种社会构建。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和观察发现,性别与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特征存在一定的关联。

比如,在男性和女性中普遍存在的行为差异,如男性在空间认知和逻辑思维方面表现更出色,女性在情绪表达和语言沟通方面更加敏感,这些差异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解释。

性别角色理论指出,社会和文化的期望塑造了个体对于性别角色的认同和行为表现。

尽管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中,性别角色的期望和表现方式存在差异,但是大多数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和行为有一定的共识。

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观察和学习来内化这些期望,形成自己对于性别角色的认同,并在行为表现中受到这些期望的影响。

二、性取向的心理学解析性取向是指个体对于性伴侣的情感吸引和性吸引的方向。

心理学家对于性取向的研究,一方面关注性取向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关注性取向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

在性取向的形成和发展方面,心理学家提出了多种可能的解释。

其中一种解释是基于遗传和生物因素的观点,认为个体的性取向受到遗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

另一种解释是基于环境和社会学因素的观点,认为个体的性取向受到家庭、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最近的研究表明,综合多种因素的解释可能更符合实际情况。

对于性取向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学研究发现,接受自己的性取向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在多元化的性取向社群中,一国研究表明,与异性恋相比,同性恋和双性恋个体常常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歧视,这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支持和尊重各种性取向的权利和平等,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视角下的不婚现象解读

心理学视角下的不婚现象解读

心理学视角下的不婚现象解读在当代社会,不婚现象日益普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单身生活而不是结婚。

这一现象在心理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不婚现象展开解读。

首先,不婚现象可以从自我发展的角度解读。

一些人选择不结婚是因为他们更注重自己的个人发展,希望在事业上取得更好的成就,追求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在现代社会中,追求事业成功和个人成长已成为许多人的首要目标。

结婚可能会束缚个人的发展,使得一些人选择不结婚以追求自我实现的机会。

其次,不婚现象也可以从人际关系和社交需求的角度解读。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类天生具有社交需求,需要与他人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个体主义观念的兴起,一些人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不愿意为了婚姻关系而放弃个人的空间和自由。

他们更倾向于与朋友、同事等建立亲密关系,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而不是通过婚姻来满足。

此外,不婚现象还可以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解读。

一些人选择不结婚是因为他们担心婚姻对自己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婚姻关系中的争吵、沟通困难、责任压力等问题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出现。

因此,一些人选择不结婚以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避免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再者,不婚现象还可以从文化和社会因素的角度解读。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婚姻的态度、传统观念以及社会价值观念存在差异。

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于早婚、必须结婚等传统观念较为坚守,而另一些国家和地区则更加开放和包容。

一些国家的社会结构、经济水平、教育水平等因素也会对不婚现象产生影响。

因此,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人们对于婚姻和不婚现象的态度会有所不同。

最后,不婚现象还可以从性别角度解读。

在过去的年代里,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一种社会角色的期待和责任。

然而,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追求自己的事业和个人发展,而不再以结婚为唯一的出路。

一些女性选择单身生活,享受独立和自由,不再被传统婚姻观念束缚。

廊桥遗梦与呼啸山庄三角模式中的女性心理解读

廊桥遗梦与呼啸山庄三角模式中的女性心理解读

摘要:论文试图从心理学角度来解读《廊桥遗梦》与《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弗兰西斯卡与凯瑟琳在爱情婚姻抉择中的心理机制。

这两位女主人公在人物关系上都存在一个较为相似的三角模式,而丈夫与爱人形象的分离,则标示了传统的“灰姑娘情结”在现实中的幻灭。

丈夫与爱人角色分离的背后,则是女性在安全与爱之间进行的两难抉择。

完整的爱若无法实现,这必然成为生命的遗憾。

关键词:《廊桥遗梦》;《呼啸山庄》;女性心理艾米莉·勃朗特1848年出版了她的小说《呼啸山庄》,小说所表现的那种强烈的、带有摧毁一切的力量的爱情却没有得到世人的认可,即使是她的姐姐夏洛蒂·勃朗特也没能完全理解她。

即使是今天,温和的读者对她的欣赏与接受仍是有限的。

1992年R·T·沃勒出版了一部8万字的小说《廊桥遗梦》,温文尔雅、淡淡的笔调述说的是一个哀婉缠绵的婚外恋的故事,这部小说的发表却立刻引起了轰动,读者为之感动、叹息。

小说被改编成电影,被译成多种文字,甚至读者的热情又使作者为之写了续篇。

这两部风格如此不同、命运如此不同的小说,在深层模式/内涵上却有一致性。

都表现了强烈的爱情,人物关系上都存在一个较稳定的三角模式。

本文将从女主角的立场、视点出发,来解析文本中的三角模式以及女主人公情感抉择背后的心理因素。

人物间的三角关系,《呼啸山庄》中较为复杂,但最典型的是凯瑟琳与埃德加、希刺克厉夫之间,而《廊桥遗梦》中则较为单一地表现了弗兰西斯卡与理查德和罗伯特·金凯之间的感情。

在这两个三角关系中,都是一个女性面对两个男性,而这两个男性对她们而言,一个是丈夫,一个是爱人。

其实在女性少女时代的梦中,丈夫与爱人是合为一体的。

这是女性理想的爱情婚姻模式,或者说女性的“灰姑娘情结”总是带有两重性的:既有爱情的浪漫性,又有世俗的功利性。

而在现实中往往不可兼得,种种限制压抑了梦想,王子的形象分裂了,丈夫与爱人不再一体。

这两部小说都是如此,而丈夫与爱人角色的分离,其结果必然是悲剧,必然有缺憾。

从心理社会发展角度解读梅丽迪恩对自我身份的追寻(1)

从心理社会发展角度解读梅丽迪恩对自我身份的追寻(1)

从心理社会发展角度解读梅丽迪恩对自我身份的追寻梅丽迪恩是美剧《初为人母》中的主角,她是在自我身份寻找过程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从心理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梅丽迪恩在心理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中都经历了相应的问题和转换,这些问题和转换帮助她最终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从童年到青少年时期,人们开始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

在这个阶段,梅丽迪恩主要面对的问题是发展自尊和形成个人身份。

在剧中,梅丽迪恩在这个阶段的身份认同也是不稳定的,她常常感到自己被孤立和无助,同时她也很难和她的家庭保持亲密的关系。

因此,她尝试着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来寻找自己的身份,比如参加学校的戏剧表演以及创作音乐。

这些活动使她感受到了成就感,从而帮助她建立了自信心和身份意识。

在青春期,人们开始经历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的发展,在这个阶段,梅丽迪恩开始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需求和期望。

她开始受到社会对她的外貌和行为的期望和压力。

尽管她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流行女孩,但她却因自己的马尾辫和穿着失去了自信。

此外,她的父母常常给她施加压力让她追求传统的女性角色,并把她的热情当作“小女孩的幻想”。

所有这些都让梅丽迪恩感到混乱和焦虑,她开始寻求自己的身份,并坚持自己的信仰和梦想,这是她的坚守和表现出与他人不同的方式。

从成年到中年期,人们渐渐地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目标和责任。

在剧中,梅丽迪恩面对着成为一个母亲、成为一个为自己的前程和家庭作出贡献的女性这些职责、任务和诉求。

尽管她有时会感觉自己被困在自己的角色中,并且她的角色和价值观似乎与她的丈夫不同,但她仍然坚持追求自己的事业。

她不是希望做一个“完美的”母亲,而是希望追求自己的个人梦想。

在这个阶段,梅丽迪恩的追求自我身份的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她不再寻求他人的认可,而是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的需要。

最后,在老年人的阶段,人们通常会面对对死亡和生命的反思。

在这个阶段,梅丽迪恩面临的问题可能会更加深刻,包括生命的意义,如何解决人际关系,如何完成其余时间的目标。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女性主义解读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女性主义解读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女性主义解读荣格分析心理学是一种著名的心理学理论,它由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提出。

该理论主要于个体内在的心理结构和外在的行为表现,同时强调个体与他人的互动关系和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在荣格的理论中,女性主义视角的解读为该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理解。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女性主义解读主要女性心理的独特性和性别差异。

这一解读强调,传统的心理学理论往往以男性为中心,忽视了女性的心理特性和经验。

因此,女性主义视角的荣格分析心理学特别女性的集体无意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女性心理健康等问题。

在荣格的理论中,集体无意识是指一个社会中所有成员都共享的心理基础。

女性主义解读从这个概念入手,强调了女性在塑造集体无意识中的重要作用。

女性主义学者认为,女性作为生命的孕育者和哺育者,承载了人类集体的无意识。

她们把这个角色称为“原型母亲”,并强调了女性在人类文化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女性主义解读还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传统上,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或弱者,但女性主义视角的荣格分析心理学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根据荣格的理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在男性和女性特质,社会的健康需要男女两性特质的平衡发展。

因此,女性主义学者主张消除性别歧视,让男女两性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发展。

女性主义解读还强调了女性的心理健康。

在荣格的理论中,心理健康不仅是没有心理疾病,还涉及到个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

女性主义学者认为,传统的心理健康理念往往忽视了女性的需求和特点,因此需要对心理健康进行女性主义的诠释。

这包括女性的情感、直觉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帮助女性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心。

具体案例来说,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女性主义解读可以帮助女性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心理和情感状态,并促进她们在社会、家庭和职业中的发展。

例如,一位中年女性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后感到极度沮丧和无助。

通过荣格的女性主义分析,心理学家帮助她认识到她在这段婚姻中所经历的情感痛苦其实是对自我价值的否定。

婚外情中的女人心理学原理

婚外情中的女人心理学原理

婚外情中的女人心理学原理婚外情中的女人心理学原理是一个复杂且深入的主题,涉及到个体的心理、情感和行为。

下面我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婚外情中女性的心理因素之一是寻求情感满足。

女性在婚外情中可能因为伴侣的忽视、不满足的需求或者缺乏亲密感而寻求其他人的关注和满足。

这种情况下,女性可能希望通过婚外情来填补她们在婚姻中缺失的感情需求,寻求情感上的满足和安慰。

其次,婚外情中女性的心理因素之一是自我价值感的提升。

有些女性可能因为婚姻中的挫败感、自卑感或者自我认同的缺失而选择寻求婚外情。

她们希望通过与其他人的关系来获得一种重新获得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的方式。

这种情况下,女性可能在婚外情中寻求被关注、被赞美和被重视的感觉,以提升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第三,婚外情中女性的心理因素之一是探索新的体验和刺激。

有些女性可能因为婚姻中的单调、乏味或者对平淡生活的不满而选择寻求婚外情。

她们希望通过与其他人的关系来获得新的体验和刺激,使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这种情况下,女性可能在婚外情中寻求刺激、刺激和冒险的感觉,以满足她们对新鲜感和探索欲的需要。

此外,婚外情中女性的心理因素还包括情感的纠缠和亲密关系的建立。

有些女性可能因为对情感的追求、对亲密关系的渴望而选择寻求婚外情。

她们希望通过与其他人的关系来建立深入的情感纠缠和亲密关系,以满足她们对情感的渴望和亲密关系的需要。

这种情况下,女性可能在婚外情中寻求情感和情感上的满足,试图找到一种与其他人建立深入联系的方式。

最后,婚外情中女性的心理因素可能还包括解脱和逃避婚姻中的压力和责任。

有些女性可能因为婚姻中的矛盾、压力或者责任过重而选择寻求婚外情。

她们希望通过与其他人的关系来解脱婚姻中的压力和责任,享受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和轻松。

这种情况下,女性可能在婚外情中寻求解脱和逃避婚姻中的束缚,试图寻找一种自由和放松的感觉。

总之,婚外情中的女人心理学原理是多方面、多角度的,涉及到个体的情感、需求和动机等。

从女性心理成长的角度解读多丽丝·莱辛《另外那个女人》

从女性心理成长的角度解读多丽丝·莱辛《另外那个女人》

从女性心理成长的角度解读多丽丝·莱辛《另外那个女人》作者:杨永钢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3年第11期【摘要】《另外那个女人》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一篇中篇小说。

故事讲述了一位个性坚强,冷静睿智的主人公柔斯。

她生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笼罩下,一边与生活的艰辛和战争的恐惧作斗争,同时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与悲戚。

在诸多的困难中,她都以超人的意志勇敢地面对,通过经历各种社会和情感磨难,她终于在心理上找到了自我,实现了自我心理完善。

本文拟从成长小说的心理角度,结合作品进行文本细读,通过柔斯的自我心理成长历程,探讨她实现自我心理完善的过程。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另外那个女人》心理成长【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84-02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以其独特敏感的女性视角和大胆犀利的批判精神,对不同群体女性的生存状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索,并对当代西方女性的独立自由问题表达了鲜明独特的观点,由此被不少学者冠以“女权主义者”的称号。

她的作品备受各国专家学者关注。

在以往对《另外那个女人》的研究中,有王丽婧,陈可培从女权主义观点的《超越女权》;张晓敏以女性主义观点的《的女性主义叙事研究》和《莱辛小说中柔丝的圆型人物构建》;黄春燕的《莱辛的现实主义人文关怀和技巧——以为例》;刘雪琪的《两性生命位置的价值对立——中男女主人公形象解读》;万丽君的《寻找自我与远离“被他者化”——读多丽丝·莱辛》等。

而笔者认为多丽丝·莱辛的《另外那个女人》,其实还是一篇完善自我,实现自我心理成长超越的成长小说。

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柔斯在各种遭遇和经历过后,主人公的思想和性格得到发展,在克服挫折中成熟了起来。

本文拟从成长小说的心理角度,通过柔斯的自我心理成长历程,探讨她如何实现自我心理完善的成长图景。

多丽丝·莱辛撰写有大量的不同群体女性的文学作品,《另外那个女人》描述的是一个教育程度不高、收入水平低的中下阶层女性。

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视角分析女性幸福婚姻

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视角分析女性幸福婚姻

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视角分析女性幸福婚姻在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视角下,对女性幸福婚姻的分析主要侧重于解读婚姻关系中的权力、性别角色和社会身份等方面的动态变化。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女性在当代社会中追求幸福婚姻的心理需求和挑战,并分析后现代女性对婚姻关系的态度转变以及对幸福婚姻的期望。

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视角认为,婚姻关系中的权力关系是女性幸福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传统婚姻中,男性常常拥有更多的社会和经济资源,具有更高的权力地位,而女性则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女性地位的提升,女性期望在婚姻中能够获得更多的平等和尊重。

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强调夫妻关系中的合作和互助,并主张在婚姻中建立公平的权力分配制度,以实现夫妻平等与双赢的局面。

女性对婚姻关系中的权力问题的敏感性增加,需要与伴侣共同协商和解决问题。

第二,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视角关注性别角色在女性幸福婚姻中的表达和实践。

传统观念中,男性被赋予社会支配和经济责任的角色,而女性则被定义为照顾家庭和子女的责任。

在后现代社会中,性别角色的固化已不再适用于所有个体,男女在家庭和工作之间的角色转换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后现代女性倾向于更加追求自主、独立和平等,对于传统性别角色的固化表达出挑战和批判。

女性希望在婚姻中能够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并能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和个性表达的权利。

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视角认为,女性在婚姻中的社会身份问题是影响幸福婚姻的重要因素。

过去,女性的社会身份主要是通过与丈夫的婚姻关系来确认的,她们的个体需求和自我发展常常被忽视。

在后现代社会中,女性的社会身份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多元化,她们追求独立和自主的生活方式,并试图摆脱传统婚姻中的束缚与限制。

后现代女性重视个体的自由与个人需求的实现,不再将婚姻视为唯一的人生选择,而是更加注重自我发展和个体解放。

女性展示身材的心理学原理

女性展示身材的心理学原理

女性展示身材的心理学原理女性展示身材的心理学原理是指女性在社交与生殖竞争中,通过展示自身身材来吸引他人的注意与获得优势的心理机制。

首先,女性展示身材的心理学原理可以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

根据进化心理学的观点,男性在寻找伴侣时常常会注重女性的身体特征,这是因为女性的身材特征能够反映出她们的健康与生育能力。

女性身材特征如腰臀比、胸围、腿长等被认为是生育潜力的标志,因此女性倾向于通过展示这些身材特征来吸引男性的注意。

例如,女性穿着合身的衣服来突出腰线和臀部曲线,或者通过高跟鞋来突出腿部的纤长,这些都是为了引起男性的注意与吸引力。

其次,女性展示身材的心理学原理也与社交心理学中的自我塑造理论有关。

根据自我塑造理论,个体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评价和反应的影响。

女性在展示身材时,往往希望他人认可其外貌和身体魅力,从而获得社交认同感。

例如,女性穿着时尚的衣服、化妆、打扮等行为,都是为了在社交圈子中获得他人的赞许与肯定,从而提升自己的自尊心和社交地位。

此外,女性展示身材的心理学原理还涉及社会比较心理学的影响。

社会比较心理学认为,个体倾向于将自己与他人进行自我评价,并努力寻求相对于他人的优势。

女性在展示身材时,也会通过与他人比较来提升自己的自尊感。

当女性感知到别人对她们追捧或称赞时,她们会觉得自己在身材上更具吸引力,从而加强其自信心和满足感。

最后,女性展示身材的心理学原理还可以从自我表达与身份认同的角度来解释。

女性的身材展示行为往往也表达着她们对自身形象和身份的认同,同时也是对外界的一种自我表达方式。

通过展示自己的身材特征,女性可以传递出一系列关于自己个人品味、价值观和社会角色的信息,与他人建立起深层次的联系。

例如,一些女性通过展示更加保守或自由奔放的身材形象,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性别角色和社会期望的态度。

综上所述,女性展示身材的心理学原理涉及到进化心理学、社交心理学、自我塑造理论、社会比较心理学以及自我表达与身份认同等多个心理机制的影响。

信任的破灭女方出轨的心理漩涡

信任的破灭女方出轨的心理漩涡

信任的破灭女方出轨的心理漩涡人们常说信任是维系感情的纽带,然而,当信任被破坏时,那种心理的漩涡往往让人难以摆脱。

这一现象在女方出轨的情况下尤为明显。

本文将从女性心理的角度探讨信任的破灭以及女方出轨所引发的心理漩涡。

一、信任的破灭1.1 外界的猜测和怀疑当外界的消息或猜测流言蜚语传到女方耳中,关于伴侣可能出轨的言论和指责,女方往往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

这种压力使得她开始怀疑自己和伴侣之间的关系,产生一种失去了安全感的状态。

1.2 事实的揭露当女方从第三方的渠道获悉伴侣的出轨事实时,原本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感情立刻崩溃。

这一事实的揭露常常让女方感到愤怒、心碎和背叛,信任被完全摧毁。

二、女方出轨的心理漩涡2.1 自责和自责的循环当女方发现自己的伴侣出轨时,她经常会陷入自责和自责的循环中。

她会问自己为什么无法让伴侣满足,为什么自己的魅力不足以留住他的心。

这种自责让女方产生一种沮丧和自卑的情绪,进一步加深她的心理漩涡。

2.2 信任崩溃的后果女方经历伴侣出轨带来的信任破裂,她往往会对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产生怀疑。

这使得她对新的人际关系产生抵触,在恋爱和婚姻中很难再次建立信任。

这一心理漩涡可能导致她在未来的感情中持有保守态度,难以真正投入。

三、重建信任与修复心理漩涡3.1 沟通和倾听在从信任破灭中走出来的道路上,沟通和倾听是关键。

女方需要表达她的情感和困惑,而伴侣则需要倾听并回应。

通过真诚而开放的对话,可以改善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为修复伤害奠定基础。

3.2 心理辅导和情感支持女方可能需要寻求专业心理辅导或参与情感支持团体,以帮助她逐渐走出心理漩涡。

在这个过程中,她可以与其他经历类似问题的人分享经验,获取必要的支持和安慰。

3.3 重建信任的切实行动信任是经过时间和实际行动逐渐建立起来的,因此女方与伴侣共同努力去重建信任至关重要。

伴侣可以通过坦诚、宽容和持久的努力来证明他的诚意,并奉行诺言和承诺。

女方也需要给予伴侣机会来展示他的改变和决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女性心理角度解读《生死场》
摘要:《生死场》中生死在循环往复着,女性在悲痛着。

作家萧红用她的生命体验蘸着泪水来展现了《生死场》,《生死场》中受摧残的女性依旧延续着生、死的伟大使命;读者“我”一次又一次的带着悲痛的眼泪来经历着这艰难的生与死。

关键词:萧红;女性;“我”;《生死场》;生;死
一:作家萧红的心理
生为女人她这样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今天,当我们从女性生存角度去还原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时,会发现萧红对“生死场”里的女性充满了偏见,她让文中每一个女性都陷入尴尬的境地,并冷漠地审视着这个不幸的群体。

麻面婆“性情不会抱怨”、“不好反抗、不好斗争、她的心像永远贮藏着悲哀似的,她的心永远像一块衰弱的白棉。


她是一个弱者,到处被人欺辱戏耍,但萧红却说“让麻面婆说话,就像让猪说话一样,也许她喉咙组织和猪相同,她总是发着猪声。

”其中的不屑溢于言表。

【1】
坚强的王婆深陷无聊的生活,多次改嫁,面对儿子的被害以可怖的自杀场景来反抗,最后换来的是女儿稀里糊涂的死去。

这个似乎坚强又极为可怜的女人,被萧红无情地涂上了恐怖的色彩,“一个孩子三岁了,我把他摔死了,要小孩子我会成为废物。

”这是王婆的残忍自白。

这个被称为“灰色的老幽灵”的自杀行为没有表现出任何英雄色彩,也没带有反抗社会的性质,有的是触目惊心的可怖的身体毁形:嘴角堆起的泡沫,肿胀的胃和两腮浓黑的污血,眼中鬼一般的凝神等等。

恐怖的细节描写透出作者满腔的愤懑和极端的厌恶之情。

【2】
“我是个女性。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而且多么讨厌呵,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状态中养成的自甘牺牲的精神,我知道……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要掉下来。

”【3】萧红知道自己的宿命,虽极力摆脱却又倍感无力,在这种徘徊中,必然会发生对于自己、对于女性本身的不满。

而在当时对于女人从经济到精神上依赖于男
人的这个难以摆脱的社会现状,无力的愤懑最终促使萧红只能把怨气发泄到同为女人的可怜的女人身上。

她让那些具有“传统美德”的女人遭受灾难,用极度血腥和愚昧的场景去试图唤醒更多沉睡的灵魂。

英国作家,女性主义者伍尔芙说:女性的风格是自由的风格。

拿这句话来概括萧红的写作,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萧红的自由的风格,表现在她对社会和人生悲剧的诗性书写上。

悲剧紧贴着她的肉身,正如她对朋友说的,她一生走的是败路。

社会的衰败和个人的挫败困扰着她,而又促她清醒;无量数人的苦难和死亡,不断地震撼着她,召唤她写作。

所以,她的大小作品,始终保持着饱满的“原始激情”。

萧红的这份激情,无疑地同她敏锐的感觉有关,其中突出的是痛觉。

正是持续的疼痛,使她的情绪和情感,带上了一种苦难质性,故而在颜色、比重、速度、形态方面有了异常的改变。

她把所有这些主观的东西,在自由叙述中重新植入被创造的世界,从而深化了她的悲剧主题。

金枝的悲剧仿佛是一开始就能洞穿的事实。

如果说萧红的小说中有着她自己人生经历的痕迹,那么小说中金枝的悲剧多少带上了萧红自身情感经历的影子。

那个时代,未婚先孕的金枝犹如现实中的萧红,注定了接下来命运的坎坷与悲苦。

十七岁的金枝与廿七的成业自由相恋,单纯的金枝陷入了情感的泥淖中,失去了理智,不能自拔,有了孩子,不得已之下母亲答应了这门婚事。

而刑法,也在金枝出嫁不到四个月的时候降临了。

犹如婚姻真能使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变得浑浊,是其本质变了,还是当初就便如此,只是表面的那层光泽在与婚姻的碰撞中渐渐消磨褪尽了。

婶婶的预言完全得已印证,“等你娶过来,她会变样,她和原来不一样,她的脸是青白色的,你也再不把她放在心上,你会打骂她呀!”于是金枝真的变成了一个平凡普通的妇女,像别的村妇一样,“渐渐会诅咒丈夫”,“渐渐感到男人是严凉的东西”。

金枝成为了一个泼妇。

而丈夫成业,对金枝也没有了爱恋。

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险些让身怀六甲的金枝丧失性命。

小金枝来到人间才够一月,亲身的爹爹由于家里生计的窘迫,加上脾气的冲动与火爆,竟将自己的女儿亲手摔死了。

或许,在贫穷面前,没有亲情可言,当人的温饱都成为一个问题的时候,金枝不再是妻子,小金枝不再是女儿。

小说的最后,萧红并没有让金枝也跟着
大伙儿朝着死亡的路上走去,可是金枝依旧摆脱不了男性对金枝身体的无休止的欲望和纠缠,无论是刚开始的丈夫成业,还是后来侵占了中国东北的日本鬼子。

正如她所说的:“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她用她女人的悲痛来延续着《生死场》中的女人,她用她微弱的声音在为无数个卑贱的命运而哭泣,为人性的自由而呼喊。

二:作品中女性的心理
在《生死场》中,“受罪的女人”被置于中心的位置。

在《生死场》中,贫穷和愚昧压抑着生命并扭曲了人性,孩子作为有活力的生命符号,也同样显示不出生命的价值,唤回不了那些愚昧的农妇们的亲情。

王婆在干活时,三岁的孩子不幸摔死在铁犁上,可在她看来,麦田的价值远远高于孩子的价值。

“那和一条小狗给车轮轧死一样,孩子死不算一回事,你们以为我会暴跳着哭吧?我会嚎叫吧?起先我也觉得发颤,可是我一看见麦田在我眼前时,我一点都不后悔,我一滴眼泪都没有淌下。

”“冬天,对于村中的孩子们,和对于花果同样暴虐,…….在乡村的母亲们对于孩子们永远和对敌人一般………妈妈们成为摧残孩子的永久疯狂者。

”王婆会为一双棉鞋而让平儿光着脚走在雪地里。

一向很疼爱的女儿的金枝的母亲仅仅因为金枝摘错了几颗青柿子而“老虎一般扑住自己的女儿”并骂金枝为’“小老婆”。

这里的女性完全没有女性的温柔与善良,同样的这里的母亲也完全没有一点慈母的样子,她们完全没有自我,只是土地的奴隶。

在《生死场》中,萧红写道:“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小说中带着自己的姓名出现的妇女,大多是被折磨以后悲惨死去的。

而许多妇女连姓名也没有,她们“仿佛是在父权下的孩子一般怕着她的男人”。

在“刑罚的日子”里,生育对于女人如同面临刑罚的痛苦,不可逃脱。

’“可是罪恶的孩子,总不能生产”折磨得“女人忽然苦痛的脸色灰白,脸色转黄”生产的妇人很痛苦,但是这种苦再痛也没有她对她男人的那种怕来的让人揪心些。

在她感觉到反对她生产的丈夫进来时,她是那样的惧怕,惧怕着她那权威的丈夫,以至于怕到连两条生命的生死都不顾,“受罪的女人,身边若有
洞,她将跳进去!身边若有药,她将吞下去,她仇视着一切,窗台要被她踢翻”她的仇视是平日里她对丈夫的惧怕的彻底崩溃的表现,她用猛踢窗台来掩饰着她的惧怕,来显现着她的被压迫背后的仇视。

在《生死场》里,女人们,围绕着她们的丈夫受罪着……..
三:读者“我”的心理
“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这是小说《生死场》里面的一句话,也是我看完这部小说后想说出来的一句话。

死亡,在小说里不断的上演。

不管是人,还是动物。

王婆将自己三岁的小孩摔死,小狗被车轮轧死,王婆将自家的老马卖到了屠场,月英病死,刚落产孩子的死,小金枝被父亲成业摔死,菱花与祖母一起吊死,麻面婆得传染病而死。

孩子出生了,又死了,母猪生下了小猪……小说里,不断地出现生生死死的画面,而每一次的生或死,都是那么自然而然的事情,乡里的人们也并没有因为生与死而过多的出现喜与悲,也许经历得多了,于是感觉也变得麻木了。

萧红用朴实真情的话语成全了一个又一个的生,一个又一个的死。

生死在轮回交替,如同小说的名字。

而在这些死亡中,更多的是缠绵在女性身体消亡的场景中。

小说中将某些死的画面表现得极其深刻。

或者说得不堪点,近乎肮脏和恐怖。

月英瘦空的身体,变绿了的眼珠子和牙齿,烧焦似了的头发,淹浸排泄物的骨盆,有小咀虫活跃着的腐烂了的下体……不敢想象这是一幅何等慑人心魄的画面。

月英,一个如此美好的名字,怎么会偏偏与这些丑陋的事物连到了一块?当我读着这些文字的时候,那个画面一个在我的眼前晃动,心里战战兢兢的,就像一个受到了惊吓的小孩,惶惶恐恐的,找不到一个安全的出口,以快速逃离灾难的现场。

我不知道,萧红在叙述着这一切的时候,心底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会不会那时候的她也已陷入一场心底的对于生与死的挣扎。

人的生存在她的笔下显得如此软弱无力,心像被掏空了一般,左脑失去了言语,右脑停止了思索,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僵化了。

愚昧、无知、落后、贫穷、残忍在整个乡村四处飘荡。

或者月英的死,并不是因为瘫病,而是整个乡村的空气中飘荡的这些因子。

当我再读到这些时,我已完全忘记恶
心而心痛的直至僵化了。

这是活生生的人啊!生命如此珍贵,生活如此美好,她们却如此悲惨!
《生死场》里,生在延续,死在继续,而我悲痛的心也在跟着它们一起循环。

注释;
[1][2]《宿命的规避与精神的还乡—萧红的生命体验与<生死场>的创作》. 曹旭光,宋学清
[3]聂绀弩.在西安
文学院09级09班07号
高杨2009021409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