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器充放电教案
《电容器的充放电与储能》 说课稿
《电容器的充放电与储能》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电容器的充放电与储能》。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_____教材,是电学部分的重要知识点。
在教材中,这部分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它是对之前所学的电场、电流等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应用;启下,为后续学习电磁感应、交流电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教材通过实验探究、理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理解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和储能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_____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
但对于电容器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学生在思维上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和生动的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过程,知道电容器充电和放电时电流、电压的变化规律。
(2)掌握电容器的电容定义式,能够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理解电容器的储能原理,了解电容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电容器充放电规律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及电流、电压的变化规律。
(2)电容器的电容概念和计算。
2、教学难点(1)理解电容器的储能原理。
(2)运用电容器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方法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电容器的充放电PPT学习教案
+
固定电容器
-
3、电容器的分类
可变电容器
* 注意电解电容器的极性: 正负极不能接反,不能接交流电
第4页/共17页
二、电容习题训练
1、某一电容器,当所带电量为4×10-6C, 两极板间的电势差为20v,求:
(1)电容器的电容 (2)当所带电量减半时,电容器的电容
为多少? (3)如果电容器不带电呢?
讨论:
1、若 插入介质ε, C将 增大,Q将 增大 ,E将 保持不变 。
2、若插入一定厚度的导体板,相当于d ,C将 增大,Q将 增大 ,E将 增大。
第9页/共17页
2、平行板电容器两板间电压恒定,带电的 油滴在两板间静止,如图所示,若将板间 的距离增大一些,则油滴的运动将(B ) A 向上运动; B 向下运动; C 向左运动; D 向右运动。
加速运动,G中有b → a的电流。
D、若将S断开,则油滴将做自由落体运动,G中无
电流通过。
第16页/共17页
第5页/共17页
CQ U
Q=CU (Q由C、U决定)
(C不由Q、U决定 ) U Q (U由Q、C决定
C)
第6页/共17页
三、平行板电容器的动态分析
“两种基本情况;三个物理依据”
(一)、平行板电容器充电后,继续保持电 容器的两极板与电源相连接。在这种情况下 :1、如果增大两极板间的距离d,那么, 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电容器所带的电量Q, 两极板间的场强E各如何变化?
2、如果增大两极板间的正对面积S,那么, 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电容器所带的电量Q, 两极板间的场强E各如何变化?
第7页/共17页
分析要点 电容器始终与电源连接,U保持不变。
《探究电容器的充电、放电作用》 学历案
《探究电容器的充电、放电作用》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电容器充电和放电的基本概念。
2、掌握电容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电流、电压的变化规律。
3、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现象。
4、了解电容器在实际生活和电路中的应用。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电容器充电和放电的过程及特点。
(2)电容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电流、电压的变化规律。
2、难点(1)对电容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电场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理解。
(2)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知识回顾1、什么是电荷?电荷的单位是什么?2、电流的定义是什么?电流的单位有哪些?3、电压的作用是什么?电压的单位是什么?四、引入新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电子设备中,经常会用到一种叫做电容器的元件。
比如,照相机的闪光灯、电脑主板上的电容等等。
那么,电容器到底有什么作用呢?这就涉及到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
五、新课讲授(一)电容器的结构电容器通常由两个彼此靠近又相互绝缘的导体组成,这两个导体分别称为电容器的两极。
常见的电容器有平行板电容器、圆柱形电容器等。
(二)电容器的充电过程当我们把电容器的两极与电源的正负极相连时,电源就会给电容器充电。
在充电过程中,电子从电源的负极移动到电容器的负极板,使得负极板带负电;同时,电源的正极会把正电荷推向电容器的正极板,使正极板带正电。
随着充电的进行,电容器两极板上的电荷越来越多,两极板间的电压也逐渐增大。
在充电过程中,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电容器的正极板。
充电电流会逐渐减小,直到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等于电源电压时,充电结束,此时电流为零。
(三)电容器的放电过程当电容器充电完毕后,如果我们用导线把电容器的两极连接起来,电容器就会开始放电。
在放电过程中,电容器两极板上的电荷会通过导线相互中和,形成放电电流。
放电电流的方向与充电电流的方向相反。
随着放电的进行,电容器两极板上的电荷逐渐减少,两极板间的电压也逐渐降低。
当电容器两极板上的电荷完全中和时,放电结束,此时电压为零。
电容器的充放电实验教案研究电容器的充电与放电过程
电容器的充放电实验教案研究电容器的充电与放电过程引言:电容器是电路中常见的元件之一,掌握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对于理解电路运行原理至关重要。
本教案旨在通过实验的方式,详细研究电容器的充电与放电过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电容器及其在电路中的应用。
实验目的:1. 学习电容器的基本知识,了解电容的概念和单位;2. 探究电容器的充电过程以及对应的数学模型;3. 探究电容器的放电过程以及对应的数学模型;4. 利用实验数据验证电容器充放电模型,并分析结果。
实验器材:1. 直流电源;2. 电容器;3. 变阻器;4. 数字万用表;5. 连接线。
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a. 将直流电源连接至电容器的正负极,确保电路接线正确无误;b. 将数位万用表连接至电容器两侧,用于测量电容器充放电过程中的电压变化;c. 调整变阻器,控制电流大小。
2. 充电实验:a. 将电路接通,记录电容器上的电压值和时间的关系;b. 将记录的数据绘制成电压-时间图线,并观察电容器的充电曲线特点;c. 根据实验数据,拟合出电容器充电过程的数学模型。
3. 放电实验:a. 在充电结束后,将电路切断,记录电容器放电过程中的电压值和时间的关系;b. 将记录的数据绘制成电压-时间图线,并观察电容器的放电曲线特点;c. 根据实验数据,拟合出电容器放电过程的数学模型。
4. 结果分析:a. 比较充电和放电过程的实验结果,观察充放电曲线的差异;b. 分析数学模型的特点,探讨电容器充放电过程的参数之间的关系;c. 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总结充放电过程的规律。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触碰裸露的导线以及高电压部分;2. 实验结束后,及时断开电路,避免电容器超负荷;3. 记录实验数据时,要准确细致,避免疏漏;4. 在进行拟合和分析时,要结合实验数据进行推导,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学习了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并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得出了充放电过程的数学模型。
电容器充放电教案
《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课堂教学引入部分:师:同学们,请大家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组织教学完毕后,教师手里拿着一架照相机,问。
生:老师,这节课您要给我们照相吗?学生感到挺新鲜,有学生问。
师:是的,我想给你们拍一张反映课堂学习生活的照片,怎么样?准备好了吗?生:哦……课堂气氛顿显活跃,学生们份份下意识地摆好姿势。
教师举起相机,对准全体同学,按动快门,相机发出耀眼强光,学生精神振奋,余兴未衰。
师:在我按动快门的一瞬间,你们已经注意到了相机发出强烈的闪光,大家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学生思考片刻,有学生回答。
生:相机闪光灯瞬间有强电流通过吧?!。
师:是啊!大家真聪明!可是大家知不知道闪光灯的瞬间电流是怎么产生的呢?学生纷纷摇头,露出疑惑并欲探究的表情。
师:好吧,我们今天就一起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
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三节〈〈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
教师板书课题:电容器的充放电。
课代表分发实验讲义。
点评:通过创设距学生生活感知很近的真实情境,巧妙自然地渗透教学主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授部分:师: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充放电实验的操作,学会识别实验中所用仪器,观察仪表指针变化,分析电容器充放电的物理过程,总结充放电的基本结论。
下面我把实验器材及注意事项介绍一下。
这节课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检流计一块,伏特表一块,低压直流电源一台,充放电线路板、导线若干。
检流计要串联接入线路中,若右偏,说明电流由“+”极流入,“—”极流出;左偏反之。
要把伏特表并联接在电容器的两边,注意“+”极接高电位,“—”极接低电位,测量前估计检流计和伏特表的量程,实验前电容器不要带电。
大家先阅读一下实验讲义,就可以开始做了。
学生看讲义理解。
一段时间以后,每个小组清点所在实验台的器材,并加以识别。
然后,学生间按要求相互配合,接好实验电路,教师检查完后开始实验操作。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按要求反复三次操作,将结果记录表一与表二中(表一与表二略)。
4 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 (理论)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4 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理论)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容器的基本概念,掌握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其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电容器的基本概念2. 电容器的充电过程3. 电容器的放电过程4. 充电和放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5. 练习题: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充电和放电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容器的基本概念,充电和放电过程。
2. 教学难点:充电和放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电容器的基本概念,充电和放电过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充电和放电现象。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和理解。
4. 练习法: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手机、电脑等设备的充电和放电现象,引发学生对电容器充电和放电的兴趣。
2. 讲解电容器的基本概念:介绍电容器的作用、特点和单位。
3. 讲解电容器的充电过程:分析充电过程中电容器两端电压和电量的变化。
4. 讲解电容器的放电过程:分析放电过程中电容器两端电压和电量的变化。
5. 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充电和放电现象: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和理解。
7.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充电和放电现象。
8.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电容器充电和放电的理解。
9.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电容器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充电和放电过程的理解。
3. 练习题解答:收集并批改学生的练习题,评估他们的掌握程度。
4.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详细的电容器充电和放电理论讲解。
第3讲电容器实验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教案
第3讲电容器实验: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 目标要求1.知道电容器的基本构造,了解电容器的充电、放电过程,认识常见的电容器.2.理解电容的物理意义,掌握电容的定义式、单位,并能运用公式分析实际问题.3.了解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能利用公式判断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变化.考点一电容器及平行板电容器的动态分析 基础回扣1.电容器(1)组成:由两个彼此绝缘又相距很近的导体组成. (2)带电荷量:一个极板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 (3)电容器的充、放电: ①充电:使电容器带电的过程,充电后电容器两极板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电容器中储存电场能. ②放电:使充电后的电容器失去电荷的过程,放电过程中电场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2.电容(1)定义: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与电容器两极板之间的电势差之比.(2)定义式:C =Q U. (3)单位:法拉(F)、微法(μF)、皮法(pF).1F =106μF =1012pF.(4)意义:表示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高低.(5)决定因素:由电容器本身物理条件(大小、形状、极板相对位置及电介质)决定,与电容器是否带电及电压无关.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1)决定因素:正对面积、相对介电常数、两板间的距离.(2)决定式:C =εr S 4πkd. 技巧点拨1.两类典型问题(1)电容器始终与恒压电源相连,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 保持不变.(2)电容器充电后与电源断开,电容器两极板所带的电荷量Q 保持不变.2.动态分析思路(1)U 不变①根据C =Q U =εr S 4πkd先分析电容的变化,再分析Q 的变化. ②根据E =U d分析场强的变化. ③根据U AB =E ·d 分析某点电势变化.(2)Q 不变①根据C =Q U =εr S 4πkd先分析电容的变化,再分析U 的变化. ②根据E =U d =4k πQ εr S分析场强变化. 两极板间电势差不变例1(2016·全国卷Ⅰ·14)一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之间充满云母介质,接在恒压直流电源上.若将云母介质移出,则电容器()A .极板上的电荷量变大,极板间电场强度变大B .极板上的电荷量变小,极板间电场强度变大C .极板上的电荷量变大,极板间电场强度不变D .极板上的电荷量变小,极板间电场强度不变答案D解析由C =εr S 4πkd可知,当将云母介质移出时,εr 变小,电容器的电容C 变小;因为电容器接在恒压直流电源上,故U 不变,根据Q =CU 可知,当C 变小时,Q 变小.再由E =U d,由于U 与d 都不变,故电场强度E 不变,选项D 正确.两极板带电荷量不变例2(2018·北京卷·19)研究与平行板电容器电容有关因素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1A .实验前,只用带电玻璃棒与电容器a 板接触,能使电容器带电B .实验中,只将电容器b 板向上平移,静电计指针的张角变小C .实验中,只在极板间插入有机玻璃板,静电计指针的张角变大D .实验中,只增加极板带电荷量,静电计指针的张角变大,表明电容增大答案A解析实验前,只用带电玻璃棒与电容器a 板接触,由于静电感应,在b 板上将感应出异种电荷,A 正确;b 板向上平移,正对面积S 变小,由C =εr S 4πkd 知,电容C 变小,由C =Q U知,Q 不变,U 变大,因此静电计指针的张角变大,B 错误;插入有机玻璃板,相对介电常数εr 变大,由C =εr S 4πkd 知,电容C 变大,由C =Q U知,Q 不变,U 变小,因此静电计指针的张角变小,C 错误;由C =Q U知,实验中,只增加极板带电荷量,静电计指针的张角变大,是由于C 不变导致的,D 错误.1.(U 不变)(多选)(2019·天津市南开区下学期二模)如图2所示,两块水平放置的平行正对的金属板a 、b 与恒压电源相连,在距离两板等距的M 点有一个带电液滴处于静止状态.若将a 板向下平移一小段距离,但仍在M 点上方,稳定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图2A .液滴将向下加速运动B .M 点电势升高,液滴在M 点的电势能将降低C .M 点的电场强度变小了D .在a 板移动前后两种情况下,若将液滴从a 板移到b 板,电场力做功相同答案BD解析极板始终与电源连接,电压不变,d 减小,由E =U d可知,电场强度E 增大,则带电液滴所受电场力增大,液滴将向上加速运动,故A 、C 错误;b 点电势为零,U Mb =φM -φb =φM =Ed Mb ,场强增大,M 点电势升高,由题意,液滴处于静止状态,可知液滴所受电场力方向向上,所以液滴带负电,液滴在M 点电势能降低,故B 正确;在a 板移动前后两种情况下,若将液滴从a 板移到b 板,由于电势差相同,电场力做功qU 相同,故D 正确.2.(Q 不变)(2016·天津卷·4)如图3所示,平行板电容器带有等量异种电荷,与静电计相连,静电计金属外壳和电容器下极板都接地,在两极板间有一固定在P 点的点电荷,以E 表示两板间的电场强度,E p 表示点电荷在P 点的电势能,θ表示静电计指针的偏角.若保持下极板不动,将上极板向下移动一小段距离至图中虚线位置,则()图3A .θ增大,E 增大B .θ增大,E p 不变C .θ减小,E p 增大D .θ减小,E 不变答案D解析若保持下极板不动,将上极板向下移动一小段距离,根据C =εr S 4πkd可知,C 变大;根据Q =CU 可知,在Q 一定的情况下,两极板间的电势差减小,则静电计指针偏角θ减小;根据E =U d ,Q =CU ,C =εr S 4πkd ,联立可得E =4πkQ εr S,可知E 不变;P 点离下极板的距离不变,E不变,则P点与下极板的电势差不变,P点的电势不变,故E p不变;由以上分析可知,选项D正确.考点二实验: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基础回扣1.实验原理(1)电容器的充电过程如图4所示,当开关S接1时,电容器接通电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自由电子从正极板经过电源向负极板移动,正极板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负极板因获得电子而带负电.正、负极板带等量的正、负电荷.电荷在移动的过程中形成电流.在充电开始时电流比较大(填“大”或“小”),以后随着极板上电荷的增多,电流逐渐减小(填“增大”或“减小”),当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压等于电源电压时电荷停止移动,电流I=0.图4(2)电容器的放电过程如图5所示,当开关S接2时,相当于将电容器的两极板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电容器正、负极板上电荷发生中和.在电子移动过程中,形成电流.放电开始电流较大(填“大”或“小”),随着两极板上的电荷量逐渐减小,电路中的电流逐渐减小(填“增大”或“减小”),两极板间的电压也逐渐减小到零.图52.实验步骤(1)按图6连接好电路.图6(2)把单刀双掷开关S打在上面,使触点1和触点2连通,观察电容器的充电现象,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中.(3)将单刀双掷开关S打在下面,使触点3和触点2连通,观察电容器的放电现象,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中.(4)记录好实验结果,关闭电源.3.注意事项(1)电流表要选用小量程的灵敏电流计.(2)要选择大容量的电容器.(3)实验要在干燥的环境中进行.电容器充、放电现象的定性分析例3在如图7所示实验中,关于平行板电容器的充、放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7A .开关接1时,平行板电容器充电,且上极板带正电B .开关接1时,平行板电容器充电,且上极板带负电C .开关接2时,平行板电容器充电,且上极板带正电D .开关接2时,平行板电容器充电,且上极板带负电答案A解析开关接1时,平行板电容器充电,上极板与电源正极相连而带正电,A 正确,B 错误;开关接2时,平行板电容器放电,放电结束后上、下极板均不带电,C 、D 错误.电容器充、放电现象的定量计算例4电流传感器可以像电流表一样测量电流,不同的是反应比较灵敏,且可以和计算机相连,能画出电流与时间的变化图像.图8甲是用电流传感器观察电容器充、放电过程的实验电路图,图中电源电压为6V .图8先使开关S 与1接通,待充电完成后,把开关S 再与2接通,电容器通过电阻放电,电流传感器将电流信息传入计算机,显示出电流随时间变化的I -t 图像如图乙所示.已知图形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电荷量,根据图像估算出电容器全部放电过程中释放的电荷量为________C ,该电容器电容为________μF.(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答案3.04×10-3507解析根据横轴与纵轴的数据可知,一个格子代表电荷量为8×10-5C ,大于半格算一个,小于半格舍去,因此图像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所包含的格子个数为38,所以释放的电荷量为Q =8×10-5 C ×38=3.04×10-3 C .根据电容器的电容C =Q U 可知,C =3.04×10-36F ≈5.07×10-4F =507μF. 3.(对电容器充、放电过程的理解)(2020·全国卷Ⅰ·17)图9(a)所示的电路中,K 与L 间接一智能电源,用以控制电容器C 两端的电压U C .如果U C 随时间t 的变化如图(b)所示,则下列描述电阻R 两端电压U R 随时间t 变化的图像中,正确的是()图9答案A解析电阻R 两端的电压U R =IR ,其中I 为线路上的充电电流或放电电流.对电容器,Q =CU C ,而I =ΔQ Δt =C ΔU C Δt,由U C -t 图像知:1~2s 内,电容器充电,令I 充=I ;2~3s 内,电容器电压不变,则电路中电流为0;3~5s 内,电容器放电,则I 放=I 2,结合U R =IR 可知,电阻R 两端的电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与A 对应.课时精练1.超级电容器又叫双电层电容器,它具有功率密度高、充放电时间短、循环寿命长、工作温度范围宽等特点.现有一款超级电容器,其上标有“2.7V400F”,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电容器的输入电压只有在2.7V时,才能工作B.该电容器的电容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成反比C.该电容器不充电时的电容为零D.该电容器正常工作时储存的电荷量为1080C答案D解析电容器的额定电压为2.7V,说明工作电压不能超过2.7V,可以小于2.7V,故A错误;电容器的电容由电容器本身决定,跟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无关,故B错误;电容描述电容器容纳电荷的本领,该电容器不充电时电容不变,故C错误;该电容器正常工作时储存的电荷量:Q=CU=400×2.7C=1080C,故D正确.2.如图1所示,水平放置的平行板电容器充电后与电源断开,上极板带正电,下极板接地.一带电油滴静止于P点,现将平行板电容器的下极板竖直向下移动一小段距离,则油滴()图1A.仍保持静止,电势能不变B.仍保持静止,电势能减小C.将向下运动,电势能增大D.将向下运动,电势能减小答案B解析由题意可知,电容器极板上的电荷量保持不变,当下极板竖直向下移动一小段距离时,由C=εr S4πkd 可知,电容C减小,由E=Ud=QCd=4πkQεr S可知,电场强度不变,因此带电油滴仍保持静止,故C、D错误;由题意可知P带负电,下极板向下移动,由φP-0=Ex可知P点电势升高,电势能减小,故B正确,A错误.3.(多选)(2020·安徽宿州市质检)如图2为某一机器人上的电容式位移传感器工作时的简化模型图.当被测物体在左右方向发生位移时,电介质板随之在电容器两极板之间移动,连接电容器的静电计会显示电容器电压的变化,进而能测出电容的变化,最后就能探测到物体位移的变化,若静电计上的指针偏角为θ,则被测物体()图2A.向左移动时,θ增大B.向右移动时,θ增大C .向左移动时,θ减小D .向右移动时,θ减小答案BC解析由公式C =εr S 4πkd,可知当被测物体带动电介质板向左移动时,导致两极板间电介质增多,εr 变大,则电容C 增大,由公式C =Q U可知,电荷量Q 不变时,U 减小,则θ减小,故A 错误,C 正确;由公式C =εr S 4πkd,可知当被测物体带动电介质板向右移动时,导致两极板间电介质减少,εr 减小,则电容C 减小,由公式C =Q U可知,电荷量Q 不变时,U 增大,则θ增大,故B 正确,D 错误.4.已知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为:电流从左边接线柱流进电流计,指针向左偏.如图3所示,如果在导电液体的深度h 发生变化时观察到指针正向左偏转,则()图3A .导体芯A 所带电荷量在增加,液体的深度h 在增大B .导体芯A 所带电荷量在减小,液体的深度h 在增大C .导体芯A 所带电荷量在增加,液体的深度h 在减小D .导体芯A 所带电荷量在减小,液体的深度h 在减小答案D解析电流计指针向左偏转,说明流过电流计G 的电流由左→右,则导体芯A 所带电荷量在减小,电容器两端间的电势差不变,由Q =CU 可知,导体芯A 与液体形成的电容器的电容减小,根据C =εr S 4πkd,知正对面积减小,则液体的深度h 在减小,故D 正确,A 、B 、C 错误. 5.图4甲是观察电容器放电的电路.先将开关S 与1端相连,电源向电容器充电,然后把开关S 掷向2端,电容器通过电阻R 放电,电流传感器将电流信息传入计算机,在屏幕上显示出电流随时间变化的I -t 曲线如图乙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图4A .随着放电过程的进行,该电容器的电容逐渐减小B .根据I -t 曲线可估算出该电容器的电容大小C .根据I -t 曲线可估算出电容器在整个放电过程中释放的电荷量D .电容器充电过程的I -t 曲线电流应该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答案C解析电容器的电容只由电容器本身决定,与电容器所带电荷量无关,选项A 错误;由q =It 知,I -t 曲线中图线与t 轴所围图形面积表示电容器在整个放电过程中释放的电荷量,选项B错误,C 正确;电容器充电前电流为零,充电结束时电流也为零,故电容器充电过程的电流应该随时间先增大后减小,选项D 错误.6.(多选)(2019·河北衡水中学模拟)如图5所示,平行板电容器的两极板A 、B 接于电池两极,一带负电小球悬挂在电容器内部.闭合开关S ,电容器充电,这时悬线偏离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则()图5A .保持开关S 闭合,略向右移动A 板,则θ增大B .保持开关S 闭合,略向右移动A 板,则θ不变C .断开开关S ,略向上移动A 板,则θ增大D .断开开关S ,略向上移动A 板,则θ不变答案AC解析保持开关S 闭合,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不变,带负电的A 板向右移动,极板间距离减小,电场强度E 增大,小球所受的电场力变大,θ增大,故A 正确,B 错误;断开开关S ,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不变,根据C =εr S 4πkd ,U =Q C 得E =U d =Q Cd =4πkQ εr S,略向上移动A 板,则S 减小,E 变大,小球所受的电场力变大,则θ增大,故C 正确,D 错误.7.(2020·浙江宁波市二模)电容式压力传感器的原理如图6所示,其中上板为固定电极,下板为可动电极.可动电极的两端固定,当有压力作用于可动电极时,极板会发生形变,从而改变电容器的电容.已知电流从灵敏电流计的正接线柱流入时指针往右偏,则压力突然增大时()图6A .电容器的电容变小B .电容器的电荷量不变C .灵敏电流计指针往左偏D .电池对电容器充电答案D解析当压力突然增大时,电容器板间距离减小,根据电容的决定式C =εr S 4πkd得知,电容C 增大,故A 错误;电容板间电压U 不变,电容器所带电荷量Q =CU ,C 增大,则Q 增大,电容器处于充电状态,而上极板带正电,电流将从灵敏电流计正接线柱流入,所以灵敏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当稳定后,则会回到中央,故B 、C 错误,D 正确.8.一平行板电容器充电后与电源断开,负极板接地.两板间有一正试探电荷固定在P 点,如图7所示.以C 表示电容器的电容、E 表示两极板间的场强、φ表示P 点的电势,E p 表示正电荷在P 点的电势能,若正极板保持不动将负极板缓慢向右平移一小段距离l 0的过程中,各物理量与负极板移动距离x 的关系图像中正确的是()图7答案C解析由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 =εr S 4πkd可知,d 减小时,C 变大,但C 与x 的关系图像不是一次函数图像,故A 错误;在电容器两极板所带电荷量一定的情况下,U =Q C ,E =U d =4πkQ εr S与d 无关,故B 错误;在负极板接地的情况下,设没有移动负极板时P 点距负极板的距离为d ,移动x 后距离为d -x .因为移动极板过程中电场强度E 不变,故φP =E (d -x )=Ed -Ex ,其中x ≤l 0,故C 正确;正电荷在P 点的电势能E p =qφP =qEd -qEx ,故D 错误.9.电路中电流大小可以用电流传感器测量,用电流传感器和计算机可以方便地测出电路中电流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某兴趣小组要测定一个电容器的电容,选用器材如下:待测电容器(额定电压为16V);电流传感器和计算机;直流稳压电源;定值电阻R 0=100Ω、单刀双掷开关;导线若干.实验过程如下:①按照图8甲正确连接电路;②将开关S 与1端连接,电源向电容器充电;③将开关S 掷向2端,测得电流随时间变化的i -t 图线如图乙中的实线a 所示;④利用计算机软件测出i -t 曲线和两坐标轴所围的面积.请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测出的i -t 曲线和两坐标轴所围的面积为42.3mA·s ,则电容器的电容C =________F ;(2)若将定值电阻换为R 1=180Ω,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则电流随时间变化的i -t 图线应该是图丙中的曲线________(选填“b ”或“c ”).图8答案(1)4.7×10-3(2)c解析(1)由i -t 图像得到开始放电时电流为I =90mA =0.09A故最大电压为U =IR 0=0.09A ×100Ω=9V故电容器的电容为C =Q U =42.3mA·s 9V=4.7×10-3F (2)换用阻值为180Ω的定值电阻,根据i m =U R 1,则第2次实验的最大电流小些,故选c .。
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教学教案
回答问题(1)(2),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如此现象?
探究学习过程:
学生分组实验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小组讨论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
问题(1)开关S合向接点1时,看到灯泡亮度如
何变化?(2)此现象说明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在实验台上搭建电路并分析,
为什么在充电进行过程中,充电电流由大变小,
最后变为0呢?
教师提示:用电压表监测一下电容两端的电压。
学生讨论后,请学生将小组的讨论结果说出来,
然后老师归纳如下:
开关S合向接点1时,电容器开始充电,电
容器两极板上的电荷逐渐增多,Uc开始逐渐增
【教师
演示实
验】用
示教板
演示,
请同学
们带着
问题观
察开关
S合向
接点1
时演示
实验的
现象。
这节
课的
“主
角”
——
电容
器,
吸引
学生
的注
意
力,
调动
起他
们的
好奇
心。
用教
板书设计
一、电容器的充电
因为
所以
二、电容器的放电
因为
所以充放电电流的产生原因:
三、电容器质量的判别。
电容器的充放电说课pptx
学习评分表
评价项目 电路实验 仿真实验 小组总结
实验内容
现象描述
电容充电
电容发电
充电曲线
放电曲线
电容器特性:
电容器功能:
实验结论
评分
反馈评价环节:实时反馈 多元评价
谢谢
现象描述实验结论来自情境导入 任务导学 电路实验 仿真实验 小组总结
反馈评价
评价项 目
电路实 验
仿真实 验
小组总 结
实验内容
电容充电 电容放电 充电曲线 放电曲线 电容器特性 电容器功能
现象描述
实验结论
评分
学生互相评价
>>>>>
任务导学单
自主学习环节:带着任务主动学习
电路板实验
计算机仿真
突破重难点:虚实一体信息化手段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电路实验、仿真、实操等多种手段自
主探究,使学生初步掌握电容器的特性 及质量判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和 具备再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电容充放电过程及质量的判别
教学难点 充放电过程中电压、电流的变化
有一定基础 自律性较弱
层次不齐
电工基础
学习主动性差
>>>>>
正常电容器检测, 观察指针变化
结论:
情境导入 任务导学
电路实验
仿真实验 小组总结 反馈评价
电容器充放电过程演示实验板
情境导入 任务导学 电路实验
仿真实验
小组总结 反馈评价
Multisim仿真
情境导入 任务导学 电路实验 仿真实验
小组总结
反馈评价
操作项目 电路实验 仿真实验 小组总结
《探究电容器的充电、放电作用》 教学设计
《探究电容器的充电、放电作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电容器充电和放电的概念。
(2)掌握电容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电荷量、电压和电流的变化规律。
(3)学会运用相关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经历探究电容器充电和放电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电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2)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电容器充电和放电的过程及特点。
(2)电容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电荷量、电压和电流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1)理解电容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电场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
(2)运用相关公式对电容器充电和放电过程进行定量分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用具电容器实验装置(电容器、电源、电阻、电流表、电压表、示波器)、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电容器应用实例,如闪光灯、电子钟表等,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电容器是如何工作的?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探究电容器的充电、放电作用。
2、知识讲解(1)电容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简单介绍电容器的结构,由两个彼此绝缘又相互靠近的导体组成。
解释电容器能够储存电荷的原理,即当电容器两极板与电源相连时,在电场力的作用下,电子会从一个极板移动到另一个极板,从而使电容器两极板分别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2)电容器的充电过程进行电容器充电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在实验中,连接电容器、电源、电阻和电流表,接通电源后,电流表指针会有短暂的偏转,然后逐渐减小到零。
同时,观察电压表的示数逐渐增大,直到达到电源电压。
引导学生分析充电过程中电荷量、电压和电流的变化。
充电开始时,电流较大,随着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荷量增加,电压升高,电流逐渐减小,直到充电结束,电流为零,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等于电源电压。
《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过程分析》教学设计
《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过程分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过程。
2.掌握分析充电和放电过程中电流、电压的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的电路分析和物理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电容器充电和放电过程的分析。
2.难点:理解充电和放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演示法、动画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实验演示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现象,引出问题。
2.充电过程分析
(1)讲解充电过程中电流、电压的变化。
(2)分析能量的转化情况。
3.放电过程分析
(1)分析放电过程中电流、电压的变化。
(2)再次分析能量的转化。
4.动画演示
利用动画展示充电和放电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5.课堂练习
让学生分析电容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的问题。
6.课堂小结
总结电容器充电和放电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7.作业布置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电容器充放电问题的分析题。
新人教版实验十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学案
实验十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必备知识·自主落实原理装置图二、实验过程1.调节直流可调电源,输出为6 V,并用多用电表校准.2.关闭电源开关,正确连接实物图,电路图如图.3.打开电源,把双掷开关S打到上面,使触点1和触点2连通,观察电容器的充电现象,并将结果记录在数据处理的表格中.4.把双掷开关S打到下面,使触点3和触点2连通,观察电容器的放电现象,并将结果记录在数据处理的表格中.5.记录好实验结果,关闭电源.1.电流表要选用小量程的灵敏电流表.2.要选择大容量的电容器.3.实验过程要在干燥的环境中进行.4.在做放电实验时,在电路中串联一个电阻,避免烧坏电流表.关键能力·精准突破考点一教材原型实验例1 [2023·江苏省扬州市高三联考]某同学通过实验观察电容器的放电现象,采用的实验电路如图甲所示,已知所用电解电容器的长引线是其正极,短引线是其负极.(1)按图甲连接好实验电路,开关S应先接到________,再接到________(选填“1”或“2”),观察电容器的放电现象.(2)根据图甲电路,请在图乙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完成实物电路的连接.请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丙中作出电流i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解题心得]针对训练1.在“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实验中,对给定电容值为C的电容器充电后放电,无论采用何种放电方式,其两极间的电势差u随电荷量q的变化图像都相同.(1)请在图甲中画出上述u-q图像.类比直线运动中由v-t图像求位移的方法,可以推导出两极间电压为U时电容器所储存的电能E p=________(用C和U表示).(2)在如图乙所示的放电电路中,R表示电阻阻值.通过改变电路中元件的参数对同一电容器用相同的电压充电后进行两次放电,对应的q-t图像分别如图丙中①、②所示.a.①、②两图像不同是________的改变造成的;b.在实际应用中,有时需要电容器快速放电,有时需要电容器均匀放电.依据a中的结论,说明实现这两种放电方式的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图丁所示,若某电容器的额定电压为V,电容为10 F,其充满电后储存的电能为________J(计算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考点二探索创新实验例2 [2023·江苏南京模拟]某课外兴趣小组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并测量电容器的电容.(1)粗略观察电容器充、放电的电流大小和方向时,应选择表头为________(选填“乙”或“丙”)图中的电表.(2)放电时,流经电阻R的电流________(选填“向左”或“向右”).(3)为了能精确测量电容器的电容,将甲图中电流表换成电流传感器测量电流,并根据电路图,连接图丁中的实物图.(4)电容器放电过程中,电流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戊所示,计算机得出i-t图像与时间轴所围的区域面积为mA·s,电阻R为500 Ω,直流电源电压恒为2 V,该电容器电容为________μF(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5)仅将R为500 Ω的电阻改为1 000 Ω的,电流传感器内阻不计,重新观察电容放电曲线,请在图戊中大致画出电阻为1 000 Ω时的放电曲线.针对训练2.[2023·湖南省株洲市高三检测](多选)利用图甲所示电路可研究电容器的充、放电.图乙为某次实验中通过计算机在同一图中描画出的电压和电流的变化情况,阴影部分Ⅰ和Ⅱ的面积分别为S1、S2.可以推断出()A.图乙反映了电容器充电时的情况B.S1表示极板电压为5 V时所带的电荷量C.S1=S2D.定值电阻R的阻值实验十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关键能力·精准突破例1解析:(1)连接好电路图,开关S应先接到1对电容器进行充电,再接到2使电容器放电,观察电容器的放电现象.(2)根据图甲所示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图,注意电容器正极接电流表正接线柱,实物电路图如图所示.(3)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在图丙中描出对应点,然后画一条平滑曲线,让尽可能多的点过曲线,不能过曲线的点大致均匀分布在曲线两侧,作出图像如图所示.答案:(1)1 2 (2)图见解析 (3)图见解析 1.解析:(1)由电容的定义式可知C =QU ,则u q 图像为过原点的斜率恒定的直线,如图所示,图像和横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电容器储存的电能,则E p =12qU ,又由电容的定义式有C =QU =qU ,则有E p =12CU 2.(2)a.因为两次放电是同一电容器用相同电压充电后的放电,由Q =CU 可知两次放出的总电荷量相等,故①、②两条曲线不同只能是R 的改变造成的.b.R 较小时,刚开始放电瞬间电流I 大,图像在该点切线斜率大,对应图像①,短时间内放出的电荷量更多,故减小R 可以实现电容器快速放电;R 较大时,放电瞬间电流I 小,对应图像②,故增大R 可以实现均匀放电.(3)根据公式有E pmax =12CU max 2=12×10×2 J = J .答案:(1)12CU2(2)a.R b.减小R可以实现电容器快速放电,增大R可以实现均匀放电(3)例2解析:(1)乙图中电表可以测量正、反双向电流,而丙图中电表只能测量正向电流,反向电流可能导致电表烧坏,由于刚开始测量时不知道电流的方向,因此粗略观察电容器充、放电的电流大小和方向时,应选择乙图中电表.(2)电容器充电时,电容器左侧接的是电源正极,左极板带正电荷,因此电容器放电时电流为顺时针方向,故流经电阻R的电流向右.(3)根据电路图,连接的实物图,如图(a)所示.(4)根据Q=It可知i t图像与时间轴所围的区域面积即为通过电阻R的电荷量,所以Q=mA·s=×10-4 C,因此C=QU =8.69×10−4 C2 V=435 μF.(5)仅将R为500 Ω的电阻改为1 000 Ω的,其他器件参数不变化,且电流传感器内阻不计时,充电完成后电容器极板上储存的总电荷量不变,因此R为1 000 Ω时i t图像与时间轴所围的区域面积与R为500 Ω时的相同,电容器放电时由于R增大,初始放电电流会减小,因此电阻为1 000 Ω时的放电曲线,如图(b)所示.答案:(1)乙(2)向右(3)见解析图(a)(4)435(5)见解析图(b)2.解析:由图乙可知电容器两端的电压在不断地减小,即电容器处于放电的状态,故A错误;在i t图像中,图线与横轴所围面积表示在一段时间内通过导线某一横截面的电荷量,则S2表示极板电压为5 V时所带的电荷量,故B错误;分析可知S1=CΔU1=C·(10 V -5 V),S2=CΔU2=C·(5 V-0 V),故有S1=S2,故C正确;刚开始放电时,电容器两端电压为10 V,此时回路中的电流为50 mA,根据欧姆定律可求出定值电阻R的阻值R=UI=200Ω,故D正确.答案:CD。
电容器的充放电教案
电容器的充放电教案教案标题:电容器的充放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电容器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2. 掌握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过程。
3. 能够应用电容器的充放电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电容器的基本概念和特性a. 电容器的定义和符号表示b. 电容的单位及其与电容器的关系c. 电容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 电容器的充电过程a. 充电电路的组成及示意图b. 充电过程中电容器内电荷的变化c. 充电曲线的特点和分析3. 电容器的放电过程a. 放电电路的组成及示意图b. 放电过程中电容器内电荷的变化c. 放电曲线的特点和分析4. 应用案例分析a. 利用电容器充放电原理解决电路问题b. 探究电容器在电子设备中的应用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充电手机的场景,引出电容器的概念和作用,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2. 知识讲解(15分钟)详细介绍电容器的基本概念、特性和工作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电容器的结构和充放电过程。
3. 实验演示(20分钟)进行一个简单的电容器充放电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并记录实验数据。
4. 案例分析(15分钟)提供一些充放电相关的案例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进行讨论和答疑。
5. 拓展应用(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电容器在电子设备中的应用,并展示一些实际应用案例,如电子闪光灯、电子滤波器等。
6. 总结与评价(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四、教学资源:1. 多媒体投影仪和电脑2. 实验用电容器、电源、电阻、导线等3. 案例问题和讨论材料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演示记录实验过程、数据和观察结果,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2. 案例问题解答:通过学生对案例问题的解答和讨论,评估学生对电容器充放电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更多电容器的应用和相关实验。
2. 提供更多深入的电容器知识和充放电原理的拓展学习资源。
高中物理《电容电路的充放电过程》教案
高中物理《电容电路的充放电过程》教案教案:电容电路的充放电过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电容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充放电过程的特点,掌握电容电路的充电和放电公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计算,观察和分析电容电路的充放电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电容电路的充放电过程的兴趣,并意识到电容电路在电子产品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电容电路的充电和放电公式,了解电容电路的充放电过程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和计算,观察和分析电容电路的充放电过程。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个电容器和电容电路的图片,向学生介绍电容器和电容电路的基本概念,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理论讲解(10分钟)介绍电容电路的充放电过程的特点,包括:充电过程:当电容器与电源相连接时,电源的正极将向电容器的正极输送正电荷,电容器内部的正负电荷分布逐渐增加,电容器的电压也逐渐增加,直到达到与电源电压相等的状态。
放电过程:当电容器与电源断开连接,电容器内部的正负电荷分布逐渐减少,电容器的电压也逐渐减少,直到降为0。
实验操作(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以下实验操作:实验1:充电实验a. 将电容器与直流电源相连接。
b. 通过万用表测量电容器的电压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记录数据。
c. 分析实验数据,绘制电容器电压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实验2:放电实验a. 将电容器与直流电源断开连接。
b. 通过万用表测量电容器的电压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记录数据。
c. 分析实验数据,绘制电容器电压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结果分析(10分钟)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总结电容电路的充放电过程的特点,并探讨充放电过程中电容器电压与时间的关系。
计算练习(2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计算题目,让学生运用电容电路的充放电公式,计算电容器的电压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进行讲解和讨论。
拓展应用(10分钟)通过介绍电容电路在电子产品中的应用,如闪光灯、电子闹钟等,让学生了解电容电路的实际应用,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2025年高考精品备课物理教案讲义: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
静电场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是课标新增实验,在高考中已经出现了对该实验的考查,如2023年新课标卷T22、山东卷T14、福建卷T13.本实验可以形象地将电容器充、放电过程中电流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呈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处理数据时由“i-t”图像求电容器充、放电的电荷量所用的方法,这对学生领会“微元”“化归”等思想方法有着积极意义.预计2025年高考中仍会出现该实验的考查.1.实验目的(1)理解电容器的储能特性及其在电路中能量的转换规律.(2)电容器充、放电过程中,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容器两端电压的变化规律.2.实验原理如图,在充电开始时电流比较[1]大(填“大”或“小”),以后电容器的充电过程随着极板上电荷的增多,电流逐渐[2]减小(填“增大”或“减小”),当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压等于电源电压时电荷停止定向移动,电流I=0.电容器的放电过程如图,放电开始电流较[3]大(填“大”或“小”),随着两极板上的电荷量逐渐减小,电路中的电流逐渐[4]减小(填“增大”或“减小”),两极板间的电压也逐渐减小到零.3.实验器材直流电源、导线、单刀双掷开关、电容器、定值电阻、电流表(电流传感器)、电压表(电压传感器).4.实验步骤(1)按图连接好电路.(2)把单刀双掷开关S打在上面,使触点1和触点2连通,观察电容器的充电现象,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中.(3)将单刀双掷开关S打在下面,使触点3和触点2连通,观察电容器的放电现象,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中.(4)记录好实验结果,关闭电源.5.数据处理在I-t图中画出如图所示的竖立的狭长矩形(Δt很小),它的面积的物理意义是在Δt时间内通过电流表的电荷量.6.注意事项(1)电流表要选用小量程的灵敏电流计.(2)要选择大容量的电容器.(3)在做放电实验时,电路中要串联一个电阻,避免烧坏电流表.(4)实验要在干燥的环境中进行.命题点1教材基础实验1.在“用传感器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实验中,按图(a)所示连接电路.电源电动势为8.0V,内阻可以忽略.单刀双掷开关S先跟2相接,某时刻开关改接1,一段时间后,把开关再改接2.实验中使用电流传感器来采集电流随时间的变化信息,并将结果输入计算机.(1)为观察电容器C充电时的现象,应将单刀双掷开关S接1(填“1”或“2”).(2)在充电过程中,测绘的充电电流i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可能正确的是A.(3)用图(a)所示电路来观察电容器C的放电现象:使用电流传感器测量放电过程中电路的电流,并将结果输入计算机,得到了图(b)所示的电流i与时间t的关系图像.①通过i-t图像可以发现:电容器放电时,电路中的电流减小得越来越慢(填“快”或“慢”).②已知图(b)中图线与坐标轴所围成图形的面积表示电容器放电过程中所释放的电荷量,根据图像可估计电容器放电前所带电荷量Q约为 3.2×10-3C,电容器的电容C约为4.0×10-4 F.(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4)关于电容器在整个充、放电过程中的q-t图像和U AB-t图像的大致形状,可能正确的有AD(q为电容器极板所带的电荷量,U AB为A、B两板的电势差).(5)图(c)中实线是实验得到的放电时的i-t图像,如果不改变电路的其他参数,只减小电阻R的阻值,则得到的i-t图线可能是图(c)中的②(填“①”“②”或“③”).(6)改变电源电动势,重复多次上述实验,得到电容器在不同电压U下充满电时所带的电荷量Q,并作出Q-U图像,则图像应是B.解析(1)充电时必须将电容器接电源,故将单刀双掷开关拨向1.(2)电容器充电时,随着电荷量的增加,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压升高,电阻R两端分得的电压减小,电路中电流逐渐减小,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压增大到等于电源电压之后,电流减小为零,A正确.(3)①从图(b)中可以看出放电时电流减小得越来越慢(斜率的绝对值表示电流的变化快慢);②可数出图线与坐标轴所围成图形有40小格(格数为38~42都正确),所以电容器放电前所带电荷量约为Q=40×15×25×10-3C=3.2×10-3C,根据电容的定义可得C==4.0×10-4F.(4)电容器在充电过程中,电流由最大逐渐减小,放电过程电流也是由最大逐渐减小,最后变为0,根据Δq=IΔt可知,q-t图像的斜率表示电流的大小,A正确,B错误;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变化量ΔU AB=Δ=Δt,U AB-t图像的斜率表示,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电容器的电容不变,根据充电和放电过程中电流的特点可知,C错误,D正确.(5)若只减小电阻R的阻值,则开始时刻的电流将增大,i-t图像的纵截距增大,由于总的电荷量一定,则图像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相同,故曲线②符合要求.(6)对一个特定的电容器,由Q=CU可知其带电荷量与电压成正比,B正确.命题点2创新设计实验2.[2023山东]电容储能已经在电动汽车,风、光发电,脉冲电源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某同学设计图甲所示电路,探究不同电压下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器材如下:电容器C(额定电压10V,电容标识不清);电源E(电动势12V,内阻不计);电阻箱R1(阻值0~99999.9Ω);滑动变阻器R2(最大阻值20Ω,额定电流2A);电压表V(量程15V,内阻很大);发光二极管D1、D2,开关S1、S2,电流传感器,计算机,导线若干.图乙图丙回答以下问题:(1)按照图甲连接电路,闭合开关S1,若要升高电容器充电电压,滑动变阻器滑片应向b端滑动(填“a”或“b”).(2)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电压表表盘如图乙所示,示数为 6.5V(保留1位小数).(3)继续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电压表示数为8.0V时,开关S2掷向1,得到电容器充电过程的I-t图像,如图丙所示.借鉴“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实验中估算油膜面积的方法,根据图像可估算出充电结束后,电容器存储的电荷量为 3.8×10-3C(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4)本电路中所使用电容器的电容约为 4.8×10-4F(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5)电容器充电后,将开关S2掷向2,发光二极管D1(填“D1”或“D2”)闪光.解析(1)滑动变阻器采用分压式接法,根据电路图可知,滑片向b端滑动时,充电电压升高.(2)电压表的量程为15V,每个小格表示0.5V,即电压表的分度值为0.5V,即在本位估读,读得示数为6.5V.(3)I-t图像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等于电容器存储的电荷量,按照多于半格算1格,少于半格可忽略的计数原则,可数得共38个小格,故电容器存储的电荷量为Q=38×15×24×10-3C=3.8×10-3C.(4)由电容的定义式可得C==3.8×10-38.0F=4.75×10-4F,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得C=4.8×10-4F.(5)电容器左侧极板为正极板,开关S2掷向2时电容器放电,电流从电容器左侧流出,结合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易知D1导通并闪光,D2截止不亮.1.[2022北京]利用如图所示电路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其中E为电源,R为定值电阻,C为电容器,为电流表,为电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充电过程中,电流表的示数逐渐增大后趋于稳定B.充电过程中,电压表的示数迅速增大后趋于稳定C.放电过程中,电流表的示数均匀减小至零D.放电过程中,电压表的示数均匀减小至零解析电容器充电电容器放电2.电流传感器可以捕捉到瞬间的电流变化,它与计算机相连,可以显示出电流随时间变化的I-t图像.按图甲所示连接电路.直流电源电动势为9V,内阻可忽略,电容器选用电容较大的电解电容器.先使开关S与1端相连,电源向电容器充电;然后把开关S掷向2端,电容器通过电阻R放电,传感器将电流信息传入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电流随时间变化的I-t 图像如图乙所示.(1)在图乙所示的I-t图像中用阴影标记面积的物理意义是通电0.2s电容器增加的电荷量(或流过电阻R的电荷量).(2)根据I-t图像估算当电容器开始放电时所带的电荷量q0= 1.8×10-3C(1.7×10-3C 也正确),并计算电容器的电容C= 2.0×10-4F(1.9×10-4F也正确).(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3)如果不改变电路其他参数,只减小电阻R,充电时I-t曲线与横轴所围成的面积将不变(选填“增大”“不变”或“变小”);充电时间将变短(选填“变长”“不变”或“变短”),简要说明原因:充电电流增大.解析(1)题图乙中1~3.4s的I-t图线是充电电流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图线,又I-t图线与t轴所围成的面积表示电荷量,则题图乙中阴影面积的物理意义是通电0.2s电容器增加(或流过电阻R)的电荷量.(2)电容器在全部放电过程中释放的电荷量在数值上等于放电过程I-t图线与横轴所围成的面积;首先以坐标纸上的一个小正方形作为一个面积计量单位,数出图线与横轴所围的图形中有多少个完整的小正方形,对于超过该格一半面积的计为一个,不足一半的舍去不计,这样即可以得到包含的小正方形的个数为44个(43~45个都正确);其次确定每个小方格所对应的电荷量,纵坐标的每个小格为0.2mA,横坐标的每个小格为0.2s,则每个小格所代表的电荷量为q=0.2×10-3×0.2C=4.0×10-5C,则电容器开始放电时所带的电荷量q0=nq=44×4.0×10-5C=1.8×10-3C;电容器的电容C=0=1.8×10-39F≈2.0×10-4F.(3)如果不改变电路其他参数,只减小电阻R,将开关掷向1,充电完毕时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不变,由于电容器的电容不变,根据Q=CU可知充入电容器的电荷量不变,即充电时I-t曲线与横轴所围成的面积将不变.将开关掷向1,电容器开始时所带电荷量为0,可知电容器两端的电压U C=0,则电阻R两端的电压U R=E,此时通过R的电流即电容器开始充电时的电流,即I max=;只减小电阻R,则I max增大,而充电时I-t图线与横轴所围成的面积将不变,所以充电时间将变短.3.某同学通过实验观察电容器的放电现象,采用的实验电路如图甲所示,已知所用电解电容器的长引线是其正极,短引线是其负极.(1)按图甲连接好实验电路,开关S应先接到1,再接到2(均选填“1”或“2”),观察电容器的放电现象.(2)根据图甲电路,请在图乙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完成实物电路的连接.(3)电容器开始放电的同时开始计时,每隔5s读一次电流表的值i,记录数据如下表.时间t/s0510152025电流i/μA500392270209158101时间t/s303540455055电流i/μA7549302393请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丙中作出电流i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答案(2)如图1所示(3)如图2所示图1图2解析(1)连接好电路图,开关S应先接到1对电容器进行充电,再接到2使电容器放电,观察电容器的放电现象.(2)根据题图甲所示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图,注意电容器正极接电流表正接线柱,实物电路图如图1所示.(3)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在题图丙中描出对应点,然后画一条平滑曲线,让尽可能多的点过曲线,不能过曲线的点大致均匀分布在曲线两侧,作出图像如图2所示.4.在“用传感器观察电容器的充电”实验中,电路图如图甲所示.一位同学使用的电源电压为8.0V,测得充满电的电容器放电的I-t图像如图乙所示.(1)I-t图线与两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放电过程中放出的总的电荷量;若按“数格子”(等于或多于半格算一格,小于半格舍去)法计算,则电容器在全部放电过程中释放的电荷量约为 2.4×10-3C(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2)根据以上数据估算电容器的电容为 3.0×10-4F(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3)如果将电阻R换成一个阻值更大的电阻,则放电过程释放的电荷量不变(填“变多”“不变”或“变少”).解析(1)电容器的放电图像是一条逐渐下降的曲线,而q=It,由微元法可知,I-t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放电过程中放出的总的电荷量.图线下约有30格,所以电容器在全部放电过程中释放的电荷量约为Q=30×0.0002×0.4C=2.4×10-3C.(2)电容器充满电后所带的电荷量Q=2.4×10-3C,而所加电压U=8.0V,所以电容器的电容C==2.4×10-38.0F=3.0×10-4F.(3)由于电容器充满电后所带的电荷量一定,所有电荷量将通过电阻释放,若将电阻R换成一个阻值更大的电阻,对应的I-t图像更加平缓些,但释放电荷的总量不变.5.如图甲所示是利用电流传感器系统研究电容器充电情况的电路图.将电容器C1接入电路检查无误后进行了如下操作:图甲图乙①将S拨至1,并接通足够长的时间;②将S拨至2;③观察并保存计算机屏幕上的I-t图,得到图线Ⅰ(图乙Ⅰ);④换上电容器C2重复前面的操作,得到图线Ⅱ(图乙Ⅱ).(1)操作①的作用是使电容器不带电.(2)两个电容器相比较,C1的电容较大(填“较大”“较小”或“与C2的电容相等”).(3)由I-t图线可以分析出,两个电容器都充电2s时,C1的电压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C2的电压.解析(1)由题图甲可知,将S拨至1,电容器与电阻R串联,所以电容器放电,最终电容器不带电.(2)由题图乙结合图像的含义可知,曲线与坐标轴所围图形的“面积”的大小即电荷量,则充电完毕时,Q1>Q2,两电容器两端电压相等,由C=可知C1较大.(3)由I-t图线可以分析出,两个电容器都充电2s时,I1>I2,由U=IR可知,R两端电压U R1>U R2,由串联电路分压可得1<2.6.[2023新课标]在“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实验中,所用器材如下:电池、电容器、电阻箱、定值电阻、小灯泡、多用电表、电流表、秒表、单刀双掷开关以及导线若干.(1)用多用电表的电压挡检测电池的电压.检测时,红表笔应该与电池的正极(填“正极”或“负极”)接触.(2)某同学设计的实验电路如图(a)所示.先将电阻箱的阻值调为R1,将单刀双掷开关S 与“1”端相接,记录电流随时间的变化.电容器充电完成后,开关S再与“2”端相接,相接后小灯泡亮度变化情况可能是C.(填正确答案标号)A.迅速变亮,然后亮度趋于稳定B.亮度逐渐增大,然后趋于稳定C.迅速变亮,然后亮度逐渐减小至熄灭(3)将电阻箱的阻值调为R2(R2>R1),再次将开关S与“1”端相接,再次记录电流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两次得到的电流I随时间t变化如图(b)中曲线所示,其中实线是电阻箱阻值为R2(填“R1”或“R2”)时的结果,曲线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等于该次充电完成后电容器上的电荷量(填“电压”或“电荷量”).解析(1)在使用多用电表时,应保证电流从红表笔流入,从黑表笔流出,即“红进黑出”,因此红表笔应该与电池的正极接触.(2)S与“1”端接时,小灯泡不发光,电容器充电;S与“2”端接时,电容器放电,且放电速度逐渐变小,直至为0,故C对,AB错.(3)实线中电流的峰值较小,说明电路中的电阻较大,对应电阻箱阻值为R2;根据电流的定义式I=可知q=It,则I-t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为电荷量.。
电路实验技术教案:精通电容的充放电特性
电路实验技术教案:精通电容的充放电特性一、教学要求1.了解电容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性;2.掌握电容充放电过程中的基本规律;3.掌握用万用表和示波器等工具测量电容电压的方法;4.能够熟练操作实验仪器,正确进行实验操作;5.掌握报告撰写的规范。
二、教学内容及实验原理1.电容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性(1)电容的定义:电容是指两个导体之间以及导体与地之间的电位差发生变化时所储存的电荷量与电势差比值的物理量,单位为法拉(F)。
(2)电容的特性:电容的特性与其结构、介质材料、电容面积和电间距等有关。
在直流电路中,电容对电流有极高的阻抗,对于低频信号,电容具有隔直通交的作用,在高频信号中,电容则很容易通过交流电源。
2.电容充电过程的基本规律(1)电容充电的方程式:在电路中加入电容时,由于电容的存在,电路中的电流由原来的稳定状态变为了充电状态。
在电容充电的过程中,电容充电电流的变化可以根据公式来描述:i(t) = V/R * e^(-t/RC)其中i(t)为充电电流,V为电源电压,R为电路电阻,C为电容的电容值,t为充电时间。
(2)电容充电过程的图示:在充电过程中,电容器两极之间的电压将会不断升高,最终等于电源电压,同时充电电流逐渐减小。
当电容器的电压等于电源电压时,电容器充电结束,此时充电电流为零。
3.电容放电过程的基本规律(1)电容放电的方程式:在电路中加入电容时,同时加入一个开关。
当开关关闭时,电容开始放电,其放电电流的变化可以根据公式来描述:i(t) = V/R * e^(-t/RC)其中i(t)为放电电流,V为电容两极初始电压,R为电路电阻,C 为电容的电容值,t为放电时间。
(2)电容放电过程的图示:在放电过程中,电容器两极之间的电压将会不断降低,最终等于零,同时放电电流逐渐减小。
当电容器两极的电压减为零时,电容器放电结束,此时放电电流为零。
4.测量电容电压的方法(1)测量电容电压的方法:a.用万用表测电容电压:将万用表的表笔分别接在电容器两极上,将量程调至适当位置,读取万用表上显示的电压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电容器是电路的基本元件之一,在电力系统作为功率因数的补偿元件;在电子电路中作为滤波、耦合、隔直元件;在机械加工中,用来产生电火花加工,因此电容器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电学元件。
而以上功能主要源于电容器的充、放电特性。
所以这部分知识既具有其独立性,又有其延展性,是后续学习的一个支点。
2、教学目标及确立目标的依据
(1)知识目标 :
①能说出何为电容器的充、放电。
②能分析并判断电容器充、放电过程中的电流、电压的变化规律。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和研究,以及亲自动手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以及勇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同时加深对生活的感悟。
这些目标的确立,充分尊重大纲要求及教材对学生的基本要求,而且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着眼于学习能力的培养。
目标是切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
3、重点、难点及确定重点、难点的依据。
(1)重点 : 电容充、放电的过程。
(2)难点 : 电容充、放电的过程中电压和电流的变化规律。
这节课介绍的是电容充、放电过程,而充、放电的特性是电容器所特有的,所以定其为重点。
整节课都是围绕电容的充放电进行的,重点的突出不成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的变化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所以定电压、电流的变化规律为难点。
而难点的突破可以借助演示实验以及生活情景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实现知识的触类旁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学生状况分析
《电工基础》这门课一般是在职高一年级下半学期开始上的,而学生往往是初次接触《电工基础》这门专业课,学生从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上都有些不足。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虽然有直流电路的一些知识,但知识结构并不牢固,对于所学也是囫囵吞枣,如今又迎来了一个新内容,加上又有点抽象,不好理解。
弄不好会让学生从此害怕学习这门课,所以如何上好这堂课,让这堂课变得浅显易懂,意义就显而易见了。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1、注重问题情景的创设,促成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
《电工基础》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电工基础》中知识性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意义是不能给予的,只能靠主动发现。
注重问题情景的创设,唤起学习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
2、重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对此,我在日常教学中更多的利用生活情景类比方法,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来帮助化解学习中的难点,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由浅入深,学习起来很轻松,并感觉到触类旁通的学习乐趣。
这样不仅让学生十分清晰地理解电容器的充放电中电压、电流的变化,还将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对生活的感悟。
3、注重将理论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从而降低抽象知识的学习的难度,体现应用性。
富有探索性的《电工基础》学习实践活动是发现电学现象背后意义的关键,亦是《电工基础》素养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实践,如:操作演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
这些不仅让学生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四、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具体情况 , 本节课中主要运用了观察演示实验、问题情景探究、学生讨论协作、生活情景类比、多媒体辅助等教学方法来帮助学习。
借助于演示实验,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来帮助和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
利用生活情景类比来降低难度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对于教学重点的突显和教学难点突破 ,将采用借助于实验演示→问题产生→学生讨论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学生知识迁移这样一个模式展开。
如果学生在学习时有理解上的困难时,后面用生活知识进行类比来促进理解,整个过程中老师始终以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身份
出现,让学生时时体会着主动学习的快乐以及知识真正掌握理解时的兴奋。
五、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用照相机给学生拍摄课堂学习生活照片,用拍照时耀眼的闪光灯产生原因导入新课。
(学生看到老师手拿相机,就会感到新鲜,又给他们拍照,肯定精神振奋,引导学生注意拍照时强烈的闪光产生的原因就是同学们最近正在学习的电容器在发挥作用,通过创设距学生生活感知很近的真实情境,巧妙自然地渗透教学主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
)
复习衔接知识:电容器的结构、电容器的电容
(1)板书课题:§3.2《电容器的充、放电的过程》
(2)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能说出电容器的充、放电的含义。
能分析并判断电容器充、放电过程中电流、电压的变化规律。
(把教学目标中的一部分转化为学习目标,告之学生学什么?告之学生将要达到预期目标,指导学生在学习时,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在哪些方面。
)
(二)知识新授
一、电容器的充电过程
1、定义:使电容器带上电的过程。
3、实验演示电路中电流表、电压表、指示灯的变化情况。
提出观察要求:(1). 观察开关K打到位置1的瞬间电路中电流表、电压表、指示灯的变化情况。
(2). 观察开关K打到位置1的后电路中电流表、电压表、指示灯的变化情况。
请学生来进行操作演示。
实验现象:电流表读数由最大变小最后为零;电压表读数由零开始变大,最后为定值;指示灯的亮度先从亮慢慢变暗最后不亮。
(让学生参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然后回答问题,保持学生的良好学习状态,积极思维。
实验若一遍看不清楚的话,可以换请其他同学上来重做。
观察的结果由学生回答。
)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
原因:当电容器接通电源以后,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与电源正极相接电容器极板的自由电子将经过电源移到与电源负极相接的极板下,正极由于失去负电荷而带正电,负极由于获得负电荷而带负电,正、负极板所带电荷大小相等,符号相反,见图。
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由于同性电荷的排斥作用,所以开始电流最大,以后逐渐减小,在电荷移动过程中,电容器极板储存的电荷不断增加,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压U C等于电源电压U时电荷停止移动,电流I=0,见图2(分层教学)
二、电容器的放电过程
1、定义:电容器失去电荷的过程。
3、实验演示电路中电流表、电压表、指示灯的变化情况。
提出观察要求:(1). 观察开关K打到位置2的瞬间电路中电流表、电压表、指示灯的变化情况。
(2). 观察开关K打到位置2的后电路中电流表、电压表、指示灯的变化情况。
请学生来进行操作演示。
实验现象:电流表反偏,读数由最大变小最后为零;电压表读数由最大开始变小,最后为零;指示灯的亮度先从亮慢慢变暗最后不亮。
(在电容器充电过程的分析中学生已经了解了观察、归纳本次实验的方法教师只需稍作引导,通过放手让学生完成操作演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和归纳实验结果的过程,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感受探究科学、学有所得的成就感,激发学习热情。
实验若一遍看不清楚的话,可以换请其他同学上来重做。
观察的结果由学生回答。
)
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
原因:当K闭合时,电容器C正极正电荷可以移动负极上中和掉,负极负电荷也可以移到正极中和掉,电荷逐渐减少,表现电流减小,电压也逐渐减小为
零。
同样进行生活类比:有些不懂得理财的同学,在安排自己的零花钱时,就像电容器的放电过程。
(通过利用生活知识进行类比,进一步地帮助学生展开想象,进一步地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让学生始终积极地参与学习,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活动紧张有序,从而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
)
板书实验结论。
(三)小结:1、电容器充放电特点(由学生小结重点内容),解释照相机闪光灯闪光原因。
正是电容器的充、放电特性,使得电容器被广泛应用在电子技术领域,如滤波电路,利用对电容的充放电,使得脉动的直流电变换成平滑的直流电。
介绍电容器的应用,是为了让同学们充满期待,期望能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调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2、补充:电路中的电流是由于电容器的充放电所形成的,并非电荷直接通过电容器的介质。
与复习问题进行呼应。
提醒学生引起注意。
(四)、反馈练习(多媒体)
设计一些不同题型的练习,变式呈现课堂的主要知识点,帮助学生检测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并将学生的信息及时反馈给老师,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