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课程案例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课程案例教学
[摘要]《自然辩证法》课程是我国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
本论文介绍了《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生态自然观的案例教学,旨在通过案例教学,使得《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案例教学生态自然观沙漠化温室效应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正确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生态自然观,认识人类在地球生态系统(自然界)中的位置,明确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想,熟悉生态自然观的生态学基础,掌握生态自然观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理解科学发展观及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要求。
二、教学提纲
1.生态危机与生态目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和现代形式,是当代人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系统论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近代技术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之后,随着人类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干涉能力得到空前的提高,在全球经济总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自然界所面临的问题也达到了空前的
尖锐程度。
现代人类对自然平衡的干预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不同水平上的自然平衡都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引发了生态危机,引出了一系列的“全球问题”,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自然灾害问题等。
所谓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必然结果。
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它的哲学基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错位。
工业社会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费的生产方式把人与自然的对立推向高峰,造成人类生存困境。
2.生态自然观中的人与自然关系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与自然界是一种对象性关系:一方面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之外或凌驾于自然之上的。
”[1]恩格斯告诫人们:“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另一方面,作为人的对象的那部分自然界也由于人的存在和活动而改变着其面貌。
恩格斯在总结了人向自然界索取的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2]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阐释主要有以下观点:(1)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3)要区分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
3.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
综观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提出、基本原则的形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途径的探寻,均贯穿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981年,美国著名学者布朗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布伦特兰主席的领导下,出版了《我们共同的未来》,该报告以丰富的资料,论述了当今世界环境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首次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人
类要生存,地球要拯救,环境与发展必须协调”的口号,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这些文件始终贯穿着一个核心,这就是可持续发展。
1994年2月,中国政府编制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列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标志着中国政府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确认和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参与。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辩证唯物主义的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2.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问题”怎样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3.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关系怎样?中国怎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案例评析
1.案例介绍
案例1、中国沙漠化状况1
20世纪60年代,随着从北非经过阿拉伯半岛、中亚到我国北方的广大地区进入新一轮的干旱时期,沙漠化问题成为困扰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全国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约为165.3万km2,其中人类活动导致的沙漠化土
地约有37万km2。
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从东北经华北到西北形成一条不连续的弧形分布带,尤以贺兰山以东的半干旱区分布更为集中。
土地沙漠化发展的速率也不断加快,60-70年代为1,560 km2/年,80年代为2,100 km2/年,90年代达到2,460 km2/年。
.随着土地沙漠化的加速发展,突发性风沙灾害——强沙尘暴的发生频率愈来愈高。
据统计,我国北方50年代共发生大范围强沙尘暴灾害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6]。
特别是2000年春季,北京地区遭受12次沙尘暴袭击,沙尘暴出现时间之早、发生频率之高、影响范围之广、强度之大实属罕见。
不仅危害北京的经济活动,污染环境,使首都的形象受损,而且殃及天津、上海、南京等地,并引起临国的恐慌。
沙漠化给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一是破坏生态平衡、使环境恶化和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危及沙漠化区域人民的生存发展,加重了贫困程度,有的地方已经出现了成批的生态难民;二是导致大面积可利用土地资源的丧失,缩小了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我国每年因沙漠化的扩展导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三是严重威胁村镇、交通、水利、工矿设施及国防基地的安全,影响工农业生产,每年因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严重制约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也成为全国性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案例2、温室效应:美国电影《后天》介绍
2004年的美国科幻性的灾难片《后天》描绘了温室效应造成气候异变,地球陷入第二次冰河世纪的故事。
丹尼科学家霍尔教授,他根据观察和研究史前气候的规律,提出严重的温室效应将造成气温剧降,地球将再次进入冰河时候的假设。
结果,这个预言变成了现实,龙卷风、海啸和暴风雪接踵而至,人类陷入了一场空前的末日浩劫。
全球变暖从而导致南北极冰块融化,现在的气候自然系统也迅速剧变,最后造成新冰河世纪的降临,于是人类面临了史无前例的灾难。
这是电影最初的构思来源,它所揭示的话题有一定的真实性,而且目前已经有一部分的症状,到底有没有那么严重,也许我们现在还无法预料到。
实际上,温室效应并不仅仅等于气候暖化,与此同时,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比如二氧化碳、水蒸气和ch4等,吸收热辐射造成气温下降。
近年来,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发生得特别频繁,造成冰川融化,一方面减低了海水盐分浓度,使暖流携带热量不足;另一方面使海平面上升,地表洪水肆虐,这都是生态系统崩溃的反应。
地球现在持续在冰期与暖期间循环,已经运转到了暖期尾声,即将迎接冰河时期的到来。
2.学生讨论题:
(1)昔日美丽的地球,今天为什么变成了沙海?
(2)黄河源头变荒漠的根本原因是过度放牧吗?
(3)温室效应是如何造成的?
(4)温室效应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如何避免这种危害?
3.案例点评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人口的迅猛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既有空前强大的建设和创造能力,也有巨大的破坏和毁灭力量。
一方面,人类活动增大了向自然索取资源的速度和规模,加剧了自然生态失衡,带来了一系列灾害。
另一方面,人类本身也因自然规律的反馈作用,而遭到“报复”。
人类过度放牧使得地表贫瘠,沙漠化日益严重,形成一个必然的灾难模式,结束这种恶性循环的惟一办法就是正确认识生态系统自身的规律性,自觉按照客观律办事在牧区造林,退耕还林,阻止沙漠化扩展,改造生态环境造福人类。
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
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
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对红外线进行反射,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
地球变暖直接导致海平面上升,危机全球沿海地区,带来灾难性后果,所以人类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阻止生态平衡的进一步破坏,地球变暖的问题,需要全球来合作解决。
4.案例的教学分析:
这两个案例给我们展示了地球沙漠化以及地球变暖的一些现状,说明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使学生了解到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与科学基础。
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
地球为什么会出现沙漠化和温室效应?
这些变化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后果?
我们如何改变这些变化,全球应如何合作,怎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案例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主讲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地球沙漠化、全球变暖案例分析,说明人类生存与发展要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
六、总结:
通过本节的案例教学使学生正确、全面地把握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新发展——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注释]
①摘自:王涛《走向世界的中国沙漠化防治的研究与实践》,《中国沙漠》2001,1。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3]汪明进、戴雅娜,浅析辩证唯物主义的生态自然观,《理论纵横》[j],2007年第8期。
[4]任春晓,关于生态伦理的若干哲学论证,《复旦学报》[j],2000(1)。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