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课程案例教学
自然辩证法案例教学
自然辩证法案例教学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探讨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通过自然辩证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并对自然界的变化和进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辩证法,以下是一些自然辩证法的案例教学。
1. 水的循环
水循环是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过程。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了解水的循环过程,并了解水是如何在自然界中循环的。
2. 植物的生长
植物生长的过程是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过程。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并了解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遵循的自然规律。
3.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并了解不同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关系。
4. 自然资源的利用
自然资源的利用是人类与自然界互动的过程。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了解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并了解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需要遵循的规律。
5. 天气的变化
天气的变化是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过程。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了解天气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并了解不同天气对自然界和人类的影
响。
通过以上案例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和原理,并了解自然界中的规律和变化。
这些案例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然观察、分析和思考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了解自然界并保护环境。
长沙理工《自然辩证法》教案
《自然辩证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让学生掌握自然辩证法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自然辩证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3. 自然辩证法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辩证法的运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第二课时: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3. 第三课时: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应用。
4. 第四课时:自然辩证法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
5. 第五课时:自然辩证法在人文科学领域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检查学生对自然辩证法概念和应用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内容1. 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应用。
2. 自然辩证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3. 自然辩证法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七、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代科技发展中的具体案例,展示自然辩证法的应用。
2. 联系实际法: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了解自然辩证法在实际工作中的指导作用。
3. 问题驱动法: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自然辩证法分析解决。
八、教学安排1. 第六课时: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应用。
2. 第七课时:自然辩证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3. 第八课时:自然辩证法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九、教学评价1.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检验对自然辩证法应用的理解。
自然辩证法案例教学
自然辩证法案例教学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中的一种基本理论,它涉及到宇宙、自然、生命和人类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和理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以下是自然辩证法案例教学的几个例子:
1.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
以生态系统为例,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部分。
然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生态系统是如何维持平衡的?学生可以通过研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了解生态系统中各个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物种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辩证法中的“统一和斗争”的概念。
2. 物种适应环境的演化过程
以生物进化为例,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进化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然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物种会逐渐适应环境?学生可以通过研究物种的适应性进化过程,了解物种在与环境的斗争中不断进化的原理和过程。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辩证法中的“发展是一种统一和斗争的过程”的概念。
3. 社会制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以社会制度为例,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不同社会制度的概念和特点。
然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社会制度会不断变革?学生可以通过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变革,了解社会制度与社会
变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社会变革的原因和过程。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辩证法中的“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社会制度不断变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的概念。
通过以上案例的教学,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和理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教学模式的改进及案例
2 1 第 3期 ( 第 14期 ) 0 2年 总 0
自然 辩 法 论 课教 学 模 式 证 概
的 改 进 及 案 例
周 小 兵
(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 学院 天 津 30 7 ) 00 2
摘
要: 长期 以 来 , 究生 马克 思主 义理论 课— — “自然辩 证 法” 研 的教 学 内容 相 对稳 定 , 阶段 现
克思 主义 关 于科 学技 术 哲 学 的思 考 以 外 , 需 要 吸 还
强调“ 自然辩证法” 教学 内容与教学过程 中的文学 性 、 理性 和史料 性 。这将 是 对 “自然 辩 证法 ” 哲 传统 教 学模 式进 行 改进 的突 破 口。
二、 “自然 辩 证 法 ” 统 教 学 模 式 及其 传 改 进
正 需要 结 合 时代特 点 , 特别是 按 照 马克 思主 义 中国化 的要 求 , 其教 学模 式加 以内容 上 的充 实与 阐 对
述 方 式上 的转 换 。 内容 上 的充 实反 映在 对经 典著 作 的导 读及 对 新 的观 点 的评 述上 , 阐述 方 式 上 的
转换反映在从宏大叙事向具体案例、 从新词语的创造向古文字的训诂等方面。 关键词: 自然辩 证 法 ; 堂教 学 ; erig教 学模 式 课 e—Lann ;
落脚 点 。就“自然辩 证法 ” 门课 程 而言 , 让 它在 这 要 研 究 生教 育体 系 中“ 站住 脚 ” 也要有 “ , 马列 ( )哲 诗 、 学 ( )政 治 ( ) 三 个 落 脚 点 才行 。这 就必 然要 思 、 史 ”
( ) 为“ 一 作 马列课 ” 的“ 自然 辩证 法 ”
按 照教 育 部 规 定 , “自然 辩 证 法 ” 理 、 、 、 是 工 农 医类 硕 士研究 生 的公 共 必修课 。开设 这 门课 程 的 目 的在 于 加强 马克 思 主 义 理 论 教 育 , 播 恩 格 斯 “自 传 然辩 证法 ” 的思 想 , 时普 及 近 、 代科 学技 术 哲 学 同 现 的思 想 , 以帮 助学 生形 成 正确 的 自然观 、 学观 以及 科 关 于科 学研究 方 法 的 理论 , 而 更好 地 从 事 科 学 研 从 关于 科学 技术 政策 的制 订 与 实施 的基 本 理 念 , 现 体 了“ 自然辩 证法 ” “ 学学 ( 于科 学 的科 学 ) 到 从 科 关 ” “ 科学 、 术 与社 会 ( T ) 的研 究 领 域 的 扩 展 。在 技 SS ” 此, “自然 辩证 法 ” 的重点 是让 学生 形成 一 种 “ ” 史 的 概念 , 即对 当 下 “ 在 书 写 历 史 ?怎 么 书写 历 史 ? 谁 ”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政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及实践——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为例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政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及实践——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为例摘要:开展思政科实践教育,是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作为,是秉承人才培养根本要求的新动力,对于在校时间短、社会经验相对丰富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而言更为重要。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作为高校理工农医类研究生公共必修课,课时少、内容多,探索丰富创新性的实践教学模式、方法、内容是消解该课程内容多与课时少矛盾、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等问题并推动非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实践教学、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改革本文系:课题名称《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政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编号ysz202201 的部分研究成果。
实践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深入理解课程知识点为内容、以自主学习为导向的有别于传统课程教学的模式。
首先普遍应用于本科技术类专业学生教育的必要环节,近年来随着思政教育改革,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以其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受固定学时、场所所限等优点在近年来教育改革中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同时,根据国务院学位办《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实践培养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本文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为例,探索在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政教学中将实践教学与课程内容、专业知识及社会责任感培养有机结合的新模式,以期提高当前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成效。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政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框架实践教学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需要配合课堂教学活动展开,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和学生管理都有不同于传统教学具有鲜明特征。
自然辩证法案例教学
自然辩证法案例教学
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思想,它认为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互相作用、相互依存的。
自然辩证法的思想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世界,理解自然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以下是自然辩证法案例教学的内容:
1. 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辩证法
生态系统是自然界中相互作用和依存的组成部分。
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相互作用,互相依存。
如果某一种生物数量过多或数量过少,就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这种平衡是通过相互作用和依存来维持的,这就是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在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2. 水循环中的自然辩证法
水循环是自然界中水的运动过程。
水循环包括水蒸发、降雨、河流流动等过程。
这些过程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如果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
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对水循环中各个环节的了解,来保持水循环的平衡,以达到自然辩证法的思想。
3. 变异性和适应性的自然辩证法
变异性指的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发生的改变。
适应性指的是生物在外部环境变化时,通过进化过程来适应这些变化。
变异性和适应性是相互依存的。
生物的变异性使其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而适应性则可以促进生物的变异性。
这种变异性和适应性的互动关系是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应用。
自然辩证法课程设计
自然辩证法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方法,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原则,了解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对自然辩证法的兴趣和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规律和原则,以及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第1章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1 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1.2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第2章自然辩证法的规律2.1 质量互变规律2.2 否定之否定规律2.3 因果律第3章自然辩证法的原则3.1 矛盾分析原则3.2 发展观点原则3.3 系统优化原则第4章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4.1 生物学中的自然辩证法4.2 物理学中的自然辩证法第5章自然辩证法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5.1 经济学中的自然辩证法5.2 学中的自然辩证法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自然辩证法的原理、规律和原则,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案例,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3.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方法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验证自然辩证法的原理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自然辩证法教程》2.参考书:《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案例分析》3.多媒体资料:课件、教学视频、教学音频4.实验设备:实验室仪器、实验材料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自然辩证法小案例1
自然辩证法小案例1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小案例科研课题(瞄准前沿,迎难而上)1、著名物理学家赵忠尧在加州理工学院就学于密立根时,密立根给他的博士论文课题是关光学干涉仪的测量基本上是现成的,很容易获得一个度。
然而,赵忠尧本人主动转向了学术研究前沿的难题“硬射线通过物质的吸收系数”。
2.20世纪20年代,吴有勋曾为康普顿散射实验做过大量关键工作。
回国后,他在清华大学工作学一边教学,一边建立中国最早的近代物理实验室,开始国内的?射线研究。
由于他很清楚当时的学术前沿,虽然仪器设备不如国外先进,但时隔不到一年就在英国《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射线的论文,这是第一篇中国人在中国做的研究发表在国外杂志上。
简单枚举:科学家施布瓦在长期对太阳的观察中,发现太阳每隔11年左右就有一次大的活动期。
并且在所考察的期间未遇到反例,于是他得出结论:太阳每隔11年左右就有一次大的活动期。
机会:约里奥-居里夫妇曾用?粒子轰击铍,射线竟从石蜡中打出质子。
他们认为该射线是?射线。
1932年查德威克由于发现中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8年,狄拉克预言了正电子的存在,正电子是电子的反物质。
1932年8月2日,当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的学生安德森研究宇宙线对铅版的影响时,他发现正电子获得了1936年的诺贝尔奖。
事实上,乔里奥·居里和他的妻子曾经清楚地看到了云室中正电子的轨迹,但没有认真研究这种奇怪的现象。
1936年底,朱莉奥·居里夫妇?射线轰击铝,发现人工放射性,并于1935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巴斯德把肉汤放在不同高度的山上,用抽出的空气密封。
结果表明,不同高度的肉汤变质程度不同。
得出的结论是,恶化与稀薄的空气有关。
(协变方法)应用共变法至少注意两点:只能有一个情况变化而另一个现象随之变化,其他情况应保持不变;两个现象间的共变有一定得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失掉原来的共变关系。
如农作物的密植,在一定限度内可以增产,但是超过限度,不但不增产,反而减产。
自然辩证法案例教学
自然辩证法案例教学
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对事物和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论,它强调对事物的整体性、矛盾性和发展性的认识。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1. 案例一:生物进化
生物进化是自然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它体现了生物的整体性、矛盾性和发展性。
以人类进化为例,可以看到人类从原始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了生物的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和环境适应等矛盾和发展规律。
通过对生物进化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2. 案例二: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涉及到了自然界的整体性、矛盾性和发展性。
通过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应用方法。
例如,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等矛盾现象,导致了全球气温升高和气候变化,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和发展规律。
3. 案例三: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自然界中一个复杂的整体,它涉及到了物种多样性、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等矛盾和发展规律。
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例如,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和污染等矛盾现象,导致了生态系统
的不平衡和稳定性的破坏,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和矛盾规律。
总结:
以上三个案例都是自然界中的重要现象,它们体现了自然界的整体性、矛盾性和发展性。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探讨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些案例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提高他们的自然科学素养和思辨能力。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案打印版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案打印版第一章:自然辩证法的概述1.1 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古代自然辩证法: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欧洲古代的自然哲学近现代自然辩证法:机械论与有机论的争论、生物学领域的变革1.2 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思想事物发展的矛盾性:对立统一规律、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事物发展的规律性:量变与质变规律、周期性规律1.3 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物理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生物学:生物进化论、生态系统理论第二章:矛盾论2.1 矛盾的概念与分类矛盾的定义:矛盾是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或因素矛盾的分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2.2 矛盾的相互作用与发展矛盾的相互作用: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斗争矛盾的发展:矛盾双方的力量变化、矛盾的解决2.3 矛盾论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物理学:摩擦力与动力、磁铁的极性生物学:生物的生存与繁殖、植物的向光性第三章:量变与质变规律3.1 量变与质变的概念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程度的变动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新旧事物的更替3.2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积累与准备的阶段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突破与转变的阶段3.3 量变与质变规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物理学:水的三态变化、物体的弹性与塑性生物学:生物的生长发育、物种的演化第四章:否定之否定规律4.1 否定之否定的概念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过程中,通过对立面的斗争和否定,实现事物的发展和进步4.2 否定之否定的周期性规律肯定阶段: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否定阶段:事物内部矛盾的激化和解决否定之否定阶段: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消亡4.3 否定之否定规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物理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生物学:生物种类的演化与更替第五章: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案例分析5.1 自然辩证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案例研究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分析自然辩证法在其中的应用5.2 自然辩证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案例研究生物进化论和生态系统理论的发展过程,分析自然辩证法在其中的应用5.3 自然辩证法在其他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应用案例分析自然辩证法在化学、地理学、天文学等领域中的应用第六章:辩证法与科学研究方法6.1 辩证法与实证主义的比较辩证法的整体性思维与实证主义的分析性思维辩证法的矛盾分析与实证主义的事实观察6.2 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作用矛盾分析法:识别和分析事物内部的矛盾关系历史分析法:考察事物发展的历史过程和阶段特征6.3 辩证法在具体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社会科学领域: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自然科学领域:对自然现象的本质和变化的研究第七章:自然辩证法与创新能力7.1 辩证法对创新思维的启示对立统一思维:从矛盾中寻找创新的突破口发展变化思维:从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中把握创新机遇7.2 辩证法在科技发明中的应用案例分析:相对论对原子弹和核能技术的影响案例分析:生物进化论对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影响7.3 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实践指导意义培养科学的批判精神:对现有知识和理论的质疑和反思促进跨学科合作:综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科学问题第八章:自然辩证法与环境保护8.1 自然辩证法对环境保护的启示生态系统观:整体性思维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可持续发展观:从长远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8.2 自然辩证法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环境质量评估:利用辩证法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影响环境治理策略:基于辩证法的综合治理方案设计8.3 自然辩证法在公众环保意识教育中的应用提高环保意识:通过辩证法理解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倡导绿色生活:运用辩证法分析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第九章:自然辩证法在教育领域的应用9.1 自然辩证法在教育理念中的应用终身教育观:教育应与人的一生发展相结合全人教育观: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9.2 自然辩证法在教学方法中的应用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在对立统一中思考问题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知识9.3 自然辩证法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和阶段特征多元化评价:综合运用不同方法和标准进行全面评价第十章:自然辩证法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10.1 自然辩证法在当代科技趋势分析中的应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从辩证法角度分析科技发展的内在逻辑跨界融合与创新:辩证法视角下的跨学科研究和技术集成10.2 自然辩证法在科技政策制定中的应用科技发展战略:基于辩证法制定长远科技发展规划科技创新政策:运用辩证法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和激励机制10.3 自然辩证法在科技伦理讨论中的应用科技发展与伦理挑战:辩证法在处理科技与伦理冲突中的应用责任与可持续发展:从辩证法角度探讨科技发展的伦理责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方法,了解自然辩证法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培养科学的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专业化—专题化—案例化: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模式探讨
一
生 所 学 专 业 来 调整 ,通 过 提 供 学 科 专业 化 的 知 识 来 提 高授课的针对性 ; 题化是指选择 主题鲜明 、 想 专 思 性 强 的 问 题 重 点讲 授 , 提 高 授 课 的 有效 性 ; 例 化 以 案 是 指 教 学 内容 的 组 织 以案 例 分 析 为 导 引 ,通 过 案 例 剖析 发现 问题 、 析 原 理 , 解 以提 高 授 课 的 生 动 性 。 以 往 自然 辩 证 法 概 论 课 程 主 要 传 授 的 是 通 识 性 知 识 。通 识性 知 识 固然 十 分 重 要 , 如 果 课程 不 能 提 但 供 契 合 教 学 对 象 的 专 业性 知 识便 很 难 引 起 学 生 的 共 鸣 。作 为研 究 生公 共课 的 自然 辩 证 法 概 论 , 常 是 不 通 考 虑 专 业 差异 的 , 由教 学 管 理 部 门 或 学 生 根 据 培 养 计 划 中课 程 的 整 体 安 排 自由 选课 。这 种 方 式 形 成 的 教 学 班 呈现 学 生 专 业 构 成 的 多 样 化 特 征 。教 师 需 要 以 同~ 套 内 容 面 对 有 不 同 知 识 需 求 的学 生 。尽 管 这
是公共课 的属性使然 , 但长 期教学实践发现 , 这一编
排 教 学 班 的 方 式 存 在 明 显弊 端 。从 知 识 供 给 的 角 度 看 ,教 师提 供 的知 识 不 能满 足 不 同专 业 学 生 的 差 异 化 需 求 。 理 科 学 生对 技 术性 知 识就 缺 乏 内在 需 求 , 如 而 对 于 工 科 学 生来 说 ,科 学 方 法 性 知 识 又使 他 们 感 觉 与 其 工 程 实 践 有 相 当的 距 离 感 。因此 , 业 化 目标 专 的 实现 首 先 具 体 体 现 在 教 学 班 的编 排 上 ,应 考 虑 自 然辩证法概 论课授课对 象的差异性 , 相近 专业 ( 将 如 按 学 科 门 类 ) 编成 班 , 试 将 教 学 内 容 向 专 业 化 延 组 尝 伸 。这 样 在 教 学 内 容 上 就 可 以 根 据 学 生 的 不 同 专 业 背 景 来 设 置 特 色 的 自然 辩 证 法 教 学方 案 ,避 免 不 同 专业 教 学 内 容 的趋 同 。针 对 理 、 、 、 、 、 、 、 工 农 医 文 史 哲 经 济 管 理 类研 究 生 的 不 同专 业 背景 ,教 授 与 所 学 专 业 有 关 的 理 论 知 识 与 方 法 论 ,充 分 实 现 自然 辩 证 法
自然辩证法教学案例
自然辩证法教学案例一、案例简介自然辩证法是一种从事实出发,通过辩证思维、分析问题,来协调两股矛盾的一种思想。
自然辩证法事先的实例教学是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关键,也是自然辩证法理论研究的基础。
二、案例内容1、“物极必反”的道理有关“物极必反”一元二极的观念,是很多人认识和思考问题的基本思路,也是辩证法的基本思维方式。
比如,疾病治疗中,制药人员要根据药物应用毒性等级来判断药物的剂量,即药量由“少”变“多”,然后从药物的应用毒性方面进行细化,这正是“物极必反”的原则。
药物的应用毒性的程度由“低”到“高”,一般来讲,应用药物的量宜少而不宜多,而且多了可能会有超剂量的风险。
同样,在做病人的护理或者保健上,做太多也必然会降低药物的疗效,失去其原本的目的。
2、“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宣传在宣传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时,要让被宣传对象能够辩证思考,掌握一元二极的思想,来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此来改变对社会的认识和态度,走上积极向上的道路。
比如,在宣传“自然辩证法”思想时,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一元二极”的例子,来解释它的客观规律和道理:“温度低,冰非火;温度高,火非冰”;“工作忙,清闲非;工作清闲,忙非清闲”,以及“不劳而获,有劳非无劳”,这就是一元二极的思想形态。
只有正确认识一元二极的规律,才能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有客观的规律,进而使人们更加理解自然辩证法的思想精髓。
三、案例总结自然辩证法是一种从事实出发,通过辩证思维、分析问题,来协调两股矛盾的一种思想,是很多人认识和思考问题的基本思路。
它主要包含“物极必反”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两个部分,需要通过辩证性思考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以此来改变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方式,走上更加积极向上,也更有效的道路。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案例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案例集物理学卷案例1:光的波动说与粒子说之争波动说。
托马斯·杨(Thomas.young)出生于英国的索塞特郡。
他2岁时,就能很流畅地读书,4岁时已经通读了两遍圣经,6岁时,能整篇背诵“哥德斯密思的荒村”。
16岁时由于他反对贩卖奴隶而戒食糖。
19岁时,在伦敦、爱丁堡、哥丁根。
最后在剑桥学医。
最早研究关于眼睛的构造与光学特性。
1801-1804年是他光学发现的第一个时期。
1801年,杨在皇家学会宣读了关于薄片颜色的论文,他在这里表示他自己强烈地倾向于光的波动说。
干涉原理的引入是这篇文章跨出的重大一步。
“两个在方向上或者是完全一致或者是很接近的不同光源的波动,它们的联合效应是每一种光的运动的合成”。
杨第一次彻底地用干涉原理解释了声音和光。
他以这个原理解释了薄片的色彩和刻条纹的表面或“条纹面”的衍射颜色。
杨的观察是以极大的精密度作的,但是,他说明这些观测事实的方式,正如他的大部分论文一样,是简洁而有点模糊不清的。
他的包含有重要的干涉原理的论文成为自牛顿的时代以来发行的最重要的物理光学出版物。
但它们并没有在科学界留有印象。
布鲁厄姆在《爱丁堡评论》第二期和第三期上对这些论文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杨的文章被宣称为“没有值得称之为实验或发现的东西”、没有任何价值。
布鲁厄姆说,“我们想对革新创造发表点意见,它们除了阻碍科学的进展以外不会有别的效果。
”在指责干涉原理为“荒唐”和“不合逻辑”以后,这个评论者说:“我们现在暂时不接受这个作者无能的学究气的作品,从中我们未能找到一些有关的学问、敏锐和独创的痕迹,本来我们以为这些东西可以弥补他在顽强的思考力、冷静和耐性的研究以及通过踏实和审慎地观察自然的运转而成功地发展自然规律方面的明显缺点。
”杨发出了有力的回答,它是以一本小册子的形式发表的,但是并没有使公众的舆论转向赞成他的学说。
因为正如他自己说的一样,“只卖了一册”。
丁铎尔说:“通过那时掌握了舆论界的一个作者的激烈挖苦,这个有天才的人被压制了——被他的同胞评头论足的才智埋没了——整整20年,他事实上被当作梦呓者……他首先要感谢法国人菲涅尔和阿拉哥,感谢他们恢复了他的权利”。
(自然辩证法)7第七章 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
第七章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科学理论创立之后,必须经过同行的评价和检验,才能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本章主要讨论如何对科学理论进行逻辑评价和实验检验。
【教学案例】1、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晚年,爱因斯坦把自己在科学实践中的经验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加以思考和提炼。
在“自述”(1946年)这篇有名的回忆录中,他在开始批判那个作为理学基础的力学之前,论述了批判各种物理学理论的普遍观点。
爱因斯坦明确提出,评价科学理论有两个标准。
他认为:“第一个观点是很明显的:理论不应当同经验事实相矛盾。
”它“所涉及的是用现成的经验事实来证实理论基础”。
“第二个观点涉及的不是关于(理论)同观察材料的关系问题,而是关于理论本身的前提,关于人们可以简单地,但比较含糊地称之为前提(基本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之间作为基础的关系)的‘自然性’或者‘逻辑的简单性’。
”爱因斯坦分别称这两个标准为“外部的确认”和“内部的完美”。
它们可以看作是评价科学理论的外部标准和内部标准。
在爱因斯坦看来,评价科学理论的外部标准是最高标准和最终标准。
他这样说过:“物理学中没有任何概念是先验地必然的,或者是先验地正确的。
惟一地决定一个概念的‘生存权’的,是它同物理事件(实验)是否有清晰的和单一而无歧义的联系。
”我认为,这里的“惟一”,无疑是就最高标准和最终标准而言的,它并不排斥作为评价科学理论的内部标准的地位和作用。
爱因斯坦认为,经典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绝对同时性、绝对速度、绝对加速度等等,在相对论中之所以被抛弃,正因为它们同实验之间不可能有单一而无歧义的联系。
欧几里得几何学中的“平面”、“直线”等概念,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
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原则性的命题:理论体系所具有的真理性取决于它同经验总和的对应可能性的可靠性和完备性。
他后来还说过:“只有考虑到理论思维同感觉经验材料全部总和的关系,才能达到理论思维的真理性。
”这说明,理论的真理性的确立必须在实验检验之后,它是一个后验问题,而不是先验问题。
自然辩证法案例教学
自然辩证法案例教学自然辩证法是指一种关于自然的哲学思想,旨在理解自然现象并发现自然的内在规律。
自然辩证法强调自然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认为自然界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各种矛盾,这些矛盾又促使自然界不断地发展变化。
为了更好地理解自然辩证法,我们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
以下是一些自然辩证法的案例教学实例:1. 案例一:生态平衡与生态失衡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良性循环的状态。
但是,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导致了生态系统的失衡。
例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地退化等问题,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破坏。
这就需要我们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案例二: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环境污染。
例如,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等问题;森林的过度砍伐导致了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自然资源的宝贵性和珍贵性,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3. 案例三:自然界中的矛盾与转化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矛盾,例如生与死、生长与腐朽、繁殖与灭绝等。
这些矛盾推动了自然界的发展和变化。
例如,动植物的死亡和腐烂会释放出养分,为新一轮的生长和繁殖提供条件;而生物的繁殖和扩散又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从而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自然界中的矛盾和转化,理解自然界的规律,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案例教学,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自然辩证法实践教学手册(3篇)
第1篇一、前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论。
为了更好地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手册旨在为学生提供一套系统的自然辩证法实践教学方案。
二、自然辩证法基本原理概述1.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性体现在自然界各个领域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过程中。
2.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2)质量互变: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或空间上的位置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3)否定之否定: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否定和扬弃前一阶段而实现的,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三、实践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范畴。
2. 培养学生运用自然辩证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四、实践教学内容1. 自然辩证法基本原理教学(1)组织学生阅读相关教材,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范畴。
(2)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自然辩证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自然辩证法案例分析(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现象或事件,让学生运用自然辩证法进行分析。
(2)组织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总结自然辩证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3. 自然辩证法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等,观察自然界中的现象,运用自然辩证法进行分析。
(2)开展野外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界的神奇魅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自然辩证法课程设计(1)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设计自然辩证法相关课程。
(2)组织学生进行课程展示,分享学习成果。
五、实践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考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面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价学生运用自然辩证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课程案例教学[摘要]《自然辩证法》课程是我国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
本论文介绍了《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生态自然观的案例教学,旨在通过案例教学,使得《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案例教学生态自然观沙漠化温室效应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正确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生态自然观,认识人类在地球生态系统(自然界)中的位置,明确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想,熟悉生态自然观的生态学基础,掌握生态自然观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理解科学发展观及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要求。
二、教学提纲1.生态危机与生态目然观生态自然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和现代形式,是当代人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系统论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近代技术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之后,随着人类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干涉能力得到空前的提高,在全球经济总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自然界所面临的问题也达到了空前的尖锐程度。
现代人类对自然平衡的干预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不同水平上的自然平衡都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引发了生态危机,引出了一系列的“全球问题”,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自然灾害问题等。
所谓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必然结果。
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它的哲学基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错位。
工业社会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费的生产方式把人与自然的对立推向高峰,造成人类生存困境。
2.生态自然观中的人与自然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与自然界是一种对象性关系:一方面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之外或凌驾于自然之上的。
”[1]恩格斯告诫人们:“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另一方面,作为人的对象的那部分自然界也由于人的存在和活动而改变着其面貌。
恩格斯在总结了人向自然界索取的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2]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阐释主要有以下观点:(1)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3)要区分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
3.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
综观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提出、基本原则的形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途径的探寻,均贯穿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981年,美国著名学者布朗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布伦特兰主席的领导下,出版了《我们共同的未来》,该报告以丰富的资料,论述了当今世界环境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首次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人类要生存,地球要拯救,环境与发展必须协调”的口号,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这些文件始终贯穿着一个核心,这就是可持续发展。
1994年2月,中国政府编制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列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标志着中国政府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确认和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参与。
三、教学重点、难点1.辩证唯物主义的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2.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问题”怎样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3.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关系怎样?中国怎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案例评析1.案例介绍案例1、中国沙漠化状况120世纪60年代,随着从北非经过阿拉伯半岛、中亚到我国北方的广大地区进入新一轮的干旱时期,沙漠化问题成为困扰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全国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约为165.3万km2,其中人类活动导致的沙漠化土地约有37万km2。
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从东北经华北到西北形成一条不连续的弧形分布带,尤以贺兰山以东的半干旱区分布更为集中。
土地沙漠化发展的速率也不断加快,60-70年代为1,560 km2/年,80年代为2,100 km2/年,90年代达到2,460 km2/年。
.随着土地沙漠化的加速发展,突发性风沙灾害——强沙尘暴的发生频率愈来愈高。
据统计,我国北方50年代共发生大范围强沙尘暴灾害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6]。
特别是2000年春季,北京地区遭受12次沙尘暴袭击,沙尘暴出现时间之早、发生频率之高、影响范围之广、强度之大实属罕见。
不仅危害北京的经济活动,污染环境,使首都的形象受损,而且殃及天津、上海、南京等地,并引起临国的恐慌。
沙漠化给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一是破坏生态平衡、使环境恶化和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危及沙漠化区域人民的生存发展,加重了贫困程度,有的地方已经出现了成批的生态难民;二是导致大面积可利用土地资源的丧失,缩小了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我国每年因沙漠化的扩展导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三是严重威胁村镇、交通、水利、工矿设施及国防基地的安全,影响工农业生产,每年因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严重制约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也成为全国性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案例2、温室效应:美国电影《后天》介绍2004年的美国科幻性的灾难片《后天》描绘了温室效应造成气候异变,地球陷入第二次冰河世纪的故事。
丹尼科学家霍尔教授,他根据观察和研究史前气候的规律,提出严重的温室效应将造成气温剧降,地球将再次进入冰河时候的假设。
结果,这个预言变成了现实,龙卷风、海啸和暴风雪接踵而至,人类陷入了一场空前的末日浩劫。
全球变暖从而导致南北极冰块融化,现在的气候自然系统也迅速剧变,最后造成新冰河世纪的降临,于是人类面临了史无前例的灾难。
这是电影最初的构思来源,它所揭示的话题有一定的真实性,而且目前已经有一部分的症状,到底有没有那么严重,也许我们现在还无法预料到。
实际上,温室效应并不仅仅等于气候暖化,与此同时,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比如二氧化碳、水蒸气和ch4等,吸收热辐射造成气温下降。
近年来,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发生得特别频繁,造成冰川融化,一方面减低了海水盐分浓度,使暖流携带热量不足;另一方面使海平面上升,地表洪水肆虐,这都是生态系统崩溃的反应。
地球现在持续在冰期与暖期间循环,已经运转到了暖期尾声,即将迎接冰河时期的到来。
2.学生讨论题:(1)昔日美丽的地球,今天为什么变成了沙海?(2)黄河源头变荒漠的根本原因是过度放牧吗?(3)温室效应是如何造成的?(4)温室效应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如何避免这种危害?3.案例点评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人口的迅猛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既有空前强大的建设和创造能力,也有巨大的破坏和毁灭力量。
一方面,人类活动增大了向自然索取资源的速度和规模,加剧了自然生态失衡,带来了一系列灾害。
另一方面,人类本身也因自然规律的反馈作用,而遭到“报复”。
人类过度放牧使得地表贫瘠,沙漠化日益严重,形成一个必然的灾难模式,结束这种恶性循环的惟一办法就是正确认识生态系统自身的规律性,自觉按照客观律办事在牧区造林,退耕还林,阻止沙漠化扩展,改造生态环境造福人类。
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
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对红外线进行反射,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
地球变暖直接导致海平面上升,危机全球沿海地区,带来灾难性后果,所以人类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阻止生态平衡的进一步破坏,地球变暖的问题,需要全球来合作解决。
4.案例的教学分析:这两个案例给我们展示了地球沙漠化以及地球变暖的一些现状,说明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使学生了解到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与科学基础。
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为什么会出现沙漠化和温室效应?这些变化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后果?我们如何改变这些变化,全球应如何合作,怎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五、案例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讲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地球沙漠化、全球变暖案例分析,说明人类生存与发展要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
六、总结:通过本节的案例教学使学生正确、全面地把握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新发展——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注释]①摘自:王涛《走向世界的中国沙漠化防治的研究与实践》,《中国沙漠》2001,1。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3]汪明进、戴雅娜,浅析辩证唯物主义的生态自然观,《理论纵横》[j],2007年第8期。
[4]任春晓,关于生态伦理的若干哲学论证,《复旦学报》[j],2000(1)。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