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课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柳宗元《渔翁》课例(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柳宗元《渔翁》课例(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柳宗元《渔翁》课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渔翁》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子结构;(3)分析并欣赏柳宗元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综合、评价;(3)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渔翁》;(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僻字词和句子结构;(3)分析柳宗元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的运用;(3)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文本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柳宗元的生平背景和文学地位;(2)激发学生对《渔翁》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渔翁》,感受课文的意境和情感;(2)要求学生查找并学习生僻字词,理解句子结构。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2)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文本分析和评价,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僻字词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2)分析柳宗元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巩固所学知识;(2)选取相关题目,进行文本分析和评价的练习。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渔翁》;2. 总结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子结构,加深理解;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反馈。

典型语文课例教学设计方案

典型语文课例教学设计方案

典型语文课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部分:背景介绍语文课程是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关键课程。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课堂设计,通过典型的课例教学设计方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本次课例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学习《红楼梦》中的经典文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 培养学生对红楼梦的基本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和方式本课例选择《红楼梦》中的经典文章《冬季观雪》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包括文章的背景知识、主要情节和语言表达方式。

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讲授和互动的形式。

首先,教师通过讲解,引入文章的背景知识,介绍《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和作者。

然后,教师将整篇文章分段解读,讲解文章的主要情节和细节。

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最后,教师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续作,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用图片或文字呈现冬天的景象,引起学生对冬天的感兴趣,并提问学生对冬天的印象。

2. 引入《红楼梦》(10分钟)教师简单介绍《红楼梦》的作者和创作背景,并呈现一段音频或视频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红楼梦》。

3. 解读《冬季观雪》(30分钟)教师将《冬季观雪》分段进行解读,介绍文章的主题、情节和语言表达方式。

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会拓展相关知识,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文章中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4. 学生互动(2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并互相讨论。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5. 总结和延伸(10分钟)教师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与《红楼梦》相关的书籍和电影等资源,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

第五部分: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问答、小组合作活动和课后作业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故都的秋》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故都的秋》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一:(预计用时15分钟)
讨论:作者通过怎样的景物描写来突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可以一幅图画为例,抓住其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
1小院秋景
破屋、浓茶碧天、驯鸽日光、牵牛花秋草
清、静、悲凉
2,秋槐落蕊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柳永有诗句“寒蝉凄切”这里用反衬的手法,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写出了故都秋的静和悲凉的特点。
3、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1、反复诵读,贴近作者心灵,感悟作者情感。
2、感知文章内容,略选择与设计
1、领会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鉴赏简洁清丽并富有音乐美的语言。
课例研究综述
“心上有秋便是愁。”那现在看来愁不是来自秋本身,而是来自人的心。刘禹锡就说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其实,只要换一种心态,我们就会发现秋也有它美丽,成熟的一面。
灰沉沉息列索落凉静悲凉
学生活动二:(预计用时15分钟)
教师:讨论:故都的秋应是多姿多彩的,而作者为什么不写“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只写带有“清、静、悲凉”的秋景呢?
学生:这与他的生活背景、个人情趣有关。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又到日本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些伤感的、灰冷的调子。再加上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统治,国家经济的萧条,民不聊生,衰败的现状使他忧郁、悲观、痛苦,所以他赞美秋天也选择些冷色的景物来写,流露出他心灵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落寞之感。惟其如此,才真正做到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

典型课例设计与评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与评析

典型课例设计与评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与评析
索得 出平行 阳边 形 、三 角形 、
用 分割 、 移 的方 法 进 行 转化 的思 想 。本单 元 的教 平
学 , 充 分 顺 应 学 情 , 织 学 生 开 展 有效 的 数 学 活 应 组
动。
要 充分 利 用教 材 1 2页 例 l“ 组 的 两 个 图形 每 面 积 相 等 吗 ” 一 问 题唤 醒 学 生 通 过 等积 变 换 把 一 这 个 复 杂 的 图 形转 化 成 面 积相 等 的 、 比较 简 单 的 图形 的策 略 , 并迁 移 到 平 行 四边 形 面 积 的探 索 。要 结 合 教材第 l 5页 的例 4则所 呈现 的 “ 个三 角 形 的面 一
在联 系 , 从转 化后 图形 的面 积 计算得出原 来 图形 的面
积 计 算 , 已 有 的面 积 公 式 进 行 等 量 替 换 得 出新 的面 对
“ 作—— 转 化 , 想—— 验 证 , 纳—— 抽 象 ” 操 猜 归 的过
程 , 解相 关面 积公 式 的来 龙去 脉 , 受数 学 思想 方 理 感 法 的内在魅 力 。教材 还在练 习中 , 帮助学 生在 实际操 作和 解决简 单实际 问题 中进 一 步加深理 解 , 断获得 不
角形和 梯形 的面积 , 这部 分教
材 充分 顺应 了学生 的学情 , 有
效 引 领 学 生 进 行 探 索 , 使 学 能
在 本单 元教 学 以 前 ,学 生认 识 了平 行 四 边 形 、
三 角 形 、 形 的特 征 , 握 了面 积 的 意 义和 长 方 形 、 梯 掌
生深刻体 验转化 的思想 , 受 感
另外, 多边 形面 积计 算 的教 学价 值 , 于通 过这 在 些 内容 的教 学发 展学生 的形象 思维和空 间观 念 . 养 培 学生 的推理 能 力。在教 学面积 公式时 , 要用好 3道例 题 中的讨论 题 , 有效组 织面积公 式 的推 理活动 。通 过 讨论 转化 前后两个 图形 的比较 , 归纳 出两者之 间 的内

高三数学典型课例椭圆的第二定义解一类最值问题教学设计

高三数学典型课例椭圆的第二定义解一类最值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椭圆的第二定义解一类最值问题》课程分析:本节是在学习了椭圆的第一定义、第二定义及其简单的几何性质的基础上,学习椭圆的第二定义的灵活应用,因此,本节是本章的重点、难点。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椭圆的概念及其简单的性质,有一定的探究基础和思维,但是,最值问题的求解思路、定义的灵活应用比较薄弱,导致本节课灵活运用定义解决最值问题的思维存在障碍。

教学模式:诱思探究教学模式。

设计理念:根据诱思探究学科教学理论中提出的学习方式设计的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应遵循“探究-研究-运用”亦即“观察-思维-迁移”的三个层次的要素,侧重学生的“思”、“探”、“究”的自主学习。

教师的“诱”要在点上,在精不用多,让学生动脑思和究,动手探,自主探究,发现规律,探讨解法。

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贯穿“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学生的学习目的要达到“探索得资料,研究获本质”。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椭圆的第二定义及其灵活应用。

2、智力目标:⑴理解椭圆的第二定义,掌握椭圆的灵活应用。

⑵最值问题的求解思路。

⑶培养学生分析、类比、归纳演绎等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诱思探究教学,使学生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体验数学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探究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理解椭圆的第二定义,掌握椭圆的灵活应用。

教学流程:一、特例激疑例题:给定A(2,2),已知B是椭圆2212516x y+=上的动点,F是左焦点,当53AB BF+取最小值时,求B的坐标。

师:本题是1999年全国高中数学竞赛试题,分值20分。

(学生的情绪已开始被调起来了,看来此题来头不小,看他有什么变化。

)二、探究分析师:首先,作图分析,看看题目提供了哪些已知信息?生1:定点A(2,2),椭圆方程,点B在椭圆上,左焦点F(-3,0)。

师:其次,分析题目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当53AB BF+取最小值时,求点B的坐标。

”表面上是点B的坐标,而实质上是如何使53AB BF+取得最小。

典型课例教案设计听课记录评价等次

典型课例教案设计听课记录评价等次

教师:邵周全单位:紫阳小学电话: ####《梅兰芳学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主要内容。

2.随文识字,借助语境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3.帮助学生识记生字。

4.习写四个生字:兰芳或灵,把握书写要领。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词语,识写生字。

教学重、难点:1. 归类习字,推敲写法;2. 理解“料子”“紧盯”“注视”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闻香识人,习字得法。

1.引入: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一则名人的故事——“梅兰芳学艺”。

2.指导读名字。

3.指导写名字。

师板演“兰”,口述要点,重点指导学生写好主笔。

顺势教学“芳”,指导学生写好主笔外,关注余笔的变化。

学生描红、临帖,教师评议。

4.识人:(视频播放电影《梅兰芳》片段)引出梅兰芳是我国著名的京剧大师。

5.引趣:梅兰芳是如何成为了一位京剧大师的呢?请学生自读课文,寻找答案。

二、读文解词,随文识字。

1.学习第一节:请学生读,教师相机指导。

随文引出“师傅”一词,相机正音。

随文教学“拜”字,形象感知会意识字的趣味。

先指导学生理解句意:“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再创设语境仿照说话。

2.学习第二节:请学生读,教师相机指导。

指导学生读好长句“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

创设情境,理解词语“紧盯”、“注视”的意思。

关注“盯”与“视”字形旁表意的特点。

过渡引出词语“勤学苦练”。

引读下句:“日子一长,梅兰芳的眼睛渐渐灵活起来。

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

”回顾上文:眼睛没有神儿——眼睛灵活——会说话形旁辨字:“活”与“话”3.学习第三节:读第三小节。

相机指导读准确,读流利。

学习词语“世界闻名”。

4.回顾全文:请学生依照板书中的词语,简要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巩固识写,学法迁移。

1.卡片认读所有生字。

2. 继续习字:“或”与“灵”,指导学生写好主笔。

3.师板演,生描红、临帖各1个。

4.投影反馈,相机点评。

《黄山奇石》教学案例_教案教学设计

《黄山奇石》教学案例_教案教学设计

《黄山奇石》教学案例一、设计理念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

因此,新时代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不再是以获取知识为重点,开始转向追求个体的自由。

人们要求教育提供个体发展的广阔空间,高效率的认知新事物、获取新知识的方法,科学的思维方式,有效地改进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的途径,使他们达到能在终身学习中不断认识自我、调整自我、提高自我、拓展自我,从而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的目标。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一门重要学科,其听说读写领域中含有大量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的因素,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挖掘这些因素,进行系统训练,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探索的品质。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综合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呢?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实行语文课程改革以来,笔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在积极开发课外资源的同时,也充分挖掘、利用“书本知识”及“现代网络技术”,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黄山奇石》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所设计出来的一次由“书本知识”走向“综合性学习”的典型课例,力求体现综合性学习的四大特点: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探究性。

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可充分借助网络,让儿童参与收集资料、发现问题、主动学习和思考、独立判断,养成主动性地、创造性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并开始学会思考自己生活的意义,在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实录一、引题激趣1、小朋友,你去过黄山吗?在地图上找出黄山的位置。

说对黄山的理解。

出示课件1,说对黄山的基本看法,黄山的什么景象最美?(奇松、怪石、云海)二、1、出示课题,读一读,说说“奇”是什么意思?(特殊的、稀罕的、不常见的)2、读课文时注意什么?(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要读流利)3、学生自己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几自然段。

典型课例与教学设计的区别

典型课例与教学设计的区别

典型课例与教学设计的区别引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常常需要借鉴典型课例和进行教学设计,以提高教学效果。

典型课例是已经成功实施的教学案例,而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目标所制定的教学计划。

本文将探讨典型课例与教学设计的区别,并分析它们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一、典型课例的特点典型课例是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有代表性且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案例。

典型课例具有以下特点:1. 成功实施:典型课例是成功的典范,是经过反复实践的成果,经过时间的检验,其教学效果显著。

2. 具体实例:典型课例通常是对某一特定教学内容或某一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案例,能够提供教师实施该课例时所需要的具体操作步骤和经验分享。

3. 可复制性:典型课例能够被其他教师复制和借鉴,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下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设计的特点教学设计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有意识地进行的教学计划制定过程。

教学设计的特点包括:1. 针对性:教学设计是为了解决特定的教学问题,因此需要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2. 灵活性:教学设计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和学生需求进行调整和修改。

3. 整体规划:教学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多方面因素,做到全面规划和有序安排。

三、典型课例与教学设计的区别典型课例和教学设计在实践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场景不同:典型课例是一种经验总结,它是某个教师的成功教学案例,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广泛且效果显著。

而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师针对某一特定教学问题所制定的教学计划,是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和教学目标主动进行的规划和设计。

2. 意义不同:典型课例具有借鉴和参考的意义,其他教师可以通过借鉴成功的典型课例,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效果。

而教学设计则是针对具体的教学问题进行策划和设计,更注重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

3. 侧重点不同:典型课例更注重具体操作细节和成功案例的总结,能够提供教师在实施时的参考和借鉴。

典型课例教学——《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

典型课例教学——《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生活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经历概括分数意义的过程,理解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重点:经历概括分数意义的过程,体会分数意义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性。

教具:课件、铅笔、学习卡。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师: 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你能说出几个分数吗? 生:21、43····师:对,这些都是分数。

你能说出一个分数,并说出每个部分表示什么吗? 生:21。

“1”代表这个分数的分子,中间这条短线代表分数线,“2”代表这个分数的分母。

师:你能来前面给大家展示一下吗?2. 快速抢答,旧知再认。

多媒体课件逐题出示(图1~3), 组织学生 抢答 :图中的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些分数来表示?引导学生结合图形说一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师:看来同学们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将进一步认识分数。

(板书课题: 分数的再认识(一))二、探索新知。

1. 认识“整体”与“部分”。

(1)画一画, 圈一圈。

师:43可以表示什么?请你在下面三幅图中画一画、 圈一圈, 表示出43,并和同伴交流 。

依次展示学生的作业, 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2) 理解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性 。

师:想一想,三幅图的数量不同,为什么圈起来或涂色部分都可以用43表示? 独立思考后再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生: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不管是一个图形还是多个图形或多组图形, 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

(板书:一个整体)2.教师追问:虽然整体 “1” 不同, 但是这三幅图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观察交流)生1:①都把整体“1” 平均分成4份。

生2:②圈起来或涂色部分是其中的3份。

师小结:整体 “1” 不同 ,但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相同, 因此圈起来或涂色部分都可以用同一个分数表示。

典型课例英语教学设计

典型课例英语教学设计

典型课例英语教学设计引言:英语教学设计是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本文将以“典型课例英语教学设计”为标题,探讨一种典型的英语课例,旨在为教师设计和准备英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英语教学工作。

课例背景:本次课例适用于初级英语水平的学生,课堂时长为45分钟。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英语基础知识,包括简单的词汇和句型。

在本次课例中,我们将重点讲解单词的用法并进行口语练习,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新单词。

2. 学生能够通过练习提高英语口语表达的流利度。

3. 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合作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个词汇卡片,上面写有新单词。

2. 教师准备一个投影仪,用于展示学习材料。

3. 学生准备纸和笔。

教学过程:Step 1: 教师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以简单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本课的主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并预告本课的学习目标。

Step 2: 新单词学习(15分钟)教师将词汇卡片翻面,一个个地向学生展示新单词。

教师朗读每个单词,并带领学生一起读。

然后,教师解释每个单词的含义和用法,并给出一两个例句。

学生跟读并做笔记。

Step 3: 练习口语表达(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新单词进行口语表达练习。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表达的方式,可以是对话、演讲、描述等。

教师鼓励学生用新单词进行对话,同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每个小组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表达练习,并进行展示。

Step 4: 设计评估(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语表达情况进行评估,并给出相应的反馈。

教师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并提出建议,帮助他们改进口语表达能力。

Step 5: 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新单词,并鼓励学生对其进行复习和巩固。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使用今天学习的新单词写一篇短文,并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展示。

《登高》高中优秀课例教学设计

《登高》高中优秀课例教学设计

②对“国破山河地,城春草木
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
一项是()A、这两句诗写春
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
从城到山河,令人怵目惊心;
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
花鸟,令人满目凄然,诗人的
感情由隐到显,由弱到强,步
步推进。
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
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
“城春”,两意相反。“国破”
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
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
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
36 ’ 55 ” -43’21”
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B.颔 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
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
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
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
倍添悲凉。C.颈联中“悲”
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
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
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
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
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
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
选择题结 果及时反 馈功能, “不懂” 及时反馈
功能
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 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 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 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
象。 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 中的“国”、“山河”、“城”、“草 木”都是诗人亲眼所写的景
物。
43 ’ 22 ” -44’30”
课堂小 结
学生小结
鉴赏诗歌,我们通过哪些内 容可以把握作者的情感? 明确:解题、释义,意象,知
人论世
学生 “弹 幕”回 答
“弹幕” 功能
44 ’ 30 ” -45’00”
课堂评 价
调动学生 积极性, 客观评价 学生。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氧气的制取】》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氧气的制取】》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厚的兴趣,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简单的实验 力分析
操作和观察能力,所以对于氧气的制取会更加提高学生
的动手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二>教法和学法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 本节课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及当堂练 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 网络这些现代教学媒体和实验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求知 欲。 采用新课标倡导的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 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 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以实现完成任务的 目的,同时让学生感受成功,树立起“我能学好化学” 的自信心。 1.我们应以兴趣为支点,以任务为基础,设计的任 务应尽量活泼而有趣。越能让学生发觉有趣或愉快的任 教学策略选 务,就越能激发他参与任务学习的欲望,学生就越乐于 择与设计 加入任务学习中。 2.同时我设计创造性的任务。这节课任务型教学在 以日常需要为基础,以不同的画面、图片或动画为问题 情景,向学生们展示一个个任务,使得学生们在优美的 音乐、图片或动画中来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留给 学生们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不仅学会了知识也 锻炼了能力。 3.本课采用多维互动的学习方法即师生互动,生生
2.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的特点,总结出分解反应的概念。并通过化合反应与分 解反应的对比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分解反应。
3.课堂练习 我特别设计了 3 道练习题,这 3 道练习题不仅可以 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 力。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错误的操作是()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先对试管加热,过一会 儿把导管放入水里,没有看到气泡逸出,说明装置漏气 B.固定在铁夹上的试管,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C.加热时,先使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使 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再对准高锰酸钾所在部位加热 D.排水法收集氧气后,应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 停止加热 2.收集氧气时,检验集气瓶已收集满氧气的方法 是() A.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底部 B.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口 C.向集气瓶中倒入少量石灰水 D.在集气瓶口闻气味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任务群课例教学设计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任务群课例教学设计
- 难点b:在学生创作画作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启发性问题,如“你如何用颜色和线条来表达秋天的氛围?”或“你能用文章中的哪些词语来形容你的画作?”
- 难点c: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指导学生注意秋天的颜色变化、落叶的形状等,帮助学生将观察到的细节融入自己的创作中。
四、教学资源
1. 硬件资源:
强调描绘秋天景色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相关技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描绘秋天景色的短文,以巩固学习效果。
六、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 秋季主题的文学作品: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秋天景色的经典文学作品,如《秋夜》、《秋天的怀念》等,以丰富学生对秋天描绘的认识和感悟。
- 投影仪
- 电脑
- 白板
- 纸张和绘画材料
2. 软件资源:
- 课文PPT
- 文本阅读软件
- 绘画软件(如:Photoshop、Sketchbook等)
3. 课程平台:
- 学校课程管理系统
- 电子书包平台
4. 信息化资源:
- 电子版课文
- 课文相关的音频和视频素材
- 在线文学鉴赏资源
- 数字化绘画教程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关于秋天景色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描绘方法、修辞手法以及如何表达个人情感。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文章的理解和欣赏。
2. 学生分享对图片的观察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细节。

《空气占据空间吗》优秀教学设计(课例)

《空气占据空间吗》优秀教学设计(课例)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科学教育理论指导】:《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探究式的科学教育,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而最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自收集数据,参与实证、讨论和辩论,建构和理解主要的科学概念;体会到人类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取正确的知识,并了解科学知识是相对稳定并不断发展进步的。

探究式科学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运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学生有了参与探究活动的亲身体验,也有利于他们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培养,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意见,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并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基本的了解。

关注学生的发展,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

研究表明,儿童生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强大的学习能力,教育需要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机遇。

学习科学研究还表明,只有在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况下,学习过程才能有效地发生,包括概念的扩展和建构以及错误概念的抑制和转变。

我们要在对学习者进行全面及时的了解和分析之后进行的设计活动。

要以学习者的学习为出发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媒体。

以学习者为中心,围绕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问题而展开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有结构的材料,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建构。

美国学者兰本达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发现、领会都是经历、卷入与参与的结果,而其中材料就是激发、引起探索“经历”的有效手段。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

”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与材料亲密接触,使其在活动中体验材料中蕴含的概念,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这是科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

典型课例与教学设计的区别

典型课例与教学设计的区别

典型课例与教学设计的区别典型课例与教学设计是教育教学中常用的两个概念,它们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下面我将分别对典型课例和教学设计进行解释,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

典型课例是在实际教学中产生的,是某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的典型范例。

典型课例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出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核心要素。

典型课例通常是经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反复探索、总结和改进而形成的,它们是教学经验的结晶,能够在教学中起到指导和借鉴的作用。

典型课例可以是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或策略,也可以是学生在学习中展示出来的典型学习成果。

典型课例的特点如下:1. 代表性:典型课例是某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的代表,能够全面反映出该课程或活动的特点和要求。

2. 实践性:典型课例是在实际教学中形成的,它们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思考和实践的结果。

3. 总结性:典型课例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经验进行总结和归纳的结果,能够帮助其他教师了解和借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4. 指导性:典型课例能够为其他教师提供教学指导和借鉴,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教学设计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规划和安排的过程。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学资源的准备等方面。

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课程要求,对教学过程进行有序和系统地安排,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的特点如下:1. 系统性:教学设计是对教学过程进行有序和系统地安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

2. 灵活性:教学设计需要根据具体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和修改,以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群体。

3. 可操作性:教学设计需要具备可操作性,教师需要根据教学设计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准备和实施。

4. 可评价性:教学设计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评估和反思,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典型课例与教学设计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产生方式不同:典型课例是在实际教学中产生的,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总结和归纳出来的经验;而教学设计是在教学活动开始前进行的,是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规划和安排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型课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面积
课例分析:
1、教材分析: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

学生亲身经历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不仅可以借鉴前面“转化”的思想,也为今后逐渐形成较强的探索能力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及推导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自主去感受,自己去探索,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经历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2、在自主探索中,经历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经历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法、动手操作法、归纳法等。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剪刀,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纸片,平行四边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三角形面积的知识,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生:学习三角形面积的知识有什么作用?
2、解决方案。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前面我们刚学过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是把平行四边形通过分割、平移、割补转化成长方形研究的,所以我想到了转化的方法。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二、探索新知。

1、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⑴操作感知。

实验一:剪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图形,分小组活动。

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

师:你沿虚线剪开得到了什么图形?其他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剪开后也能得到三角形吗?
实验二:拼


两个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实验三:割补法
通过割补可以把一个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2)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①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与原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这两个三角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③你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3)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师走下来
深入每一组中,及时了解学生中典型的想法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小组内派代表汇报,边汇报边把做法演示给其他人看,师及时用课件闪动演示,学生回答后,出现字幕。

(4)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
A、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行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

B、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面积的和正好等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C、因为三角形的面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如果用字母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积高,那么怎样用字母公式表示三角形的面积?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如下:S=ah÷2
2、即时练习
(1)让学生完成课本26页“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引导交流,生:S1=4×3÷2=6(㎝2)
(2)全班交流时,引导生理解“3×4÷2”中为什么要“÷2”。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面积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异同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26“试一试”第①幅图形的求法。

学生独立完成,同组小朋友交流,个别汇报,集体讲评
S=6.8×1.9÷2=6.08(㎝2)
2、判断谁的说法正确
甲:两个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乙:三角形面积一定比平行四边形面积小()
丙: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丁: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讨论:三角形ABCD和三角形DBC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
A D
B C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因为这两个三角形共底,根据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因而,它们的高也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四、全课小结
把你的收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吧!
五、布置作业
算出自己配戴红领巾的面积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三角形面积=底×高÷2
S=ah÷2
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本节课时,主要以“让学生学会学习”为主题,通过“激疑质疑,探疑解疑和理解应用”三个层次的教学,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按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回到整体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获取新知的全过程。

教学时,我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借助直观,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