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等教育生态观为高等教育的新视角

合集下载

黄淮学院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新视角

黄淮学院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新视角

黄淮学院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新
视角
陈佩洁
【期刊名称】《青年与社会:下》
【年(卷),期】2014(000)009
【摘要】生态文明倡导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

思想
政治教育是推动生态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和传播文明的有效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教育、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品格的重任,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基地,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重点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又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更是大学生人格完善的需要。

【总页数】1页(P204-204)
【作者】陈佩洁
【作者单位】黄淮学院,河南驻马店4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新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生态文明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于《多少算够》这本书的思考
3.基于生态文明视阈下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新视角4.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5.生态文明观融
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讨——评《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等教育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等教育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等教育【摘要】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等教育是对高等教育系统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的重要方法。

通过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框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组成、资源配置与利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等方面。

在研究中发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合理分配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并建立健康的师生关系和校园文化。

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管理机制、引入新技术促进教育创新等方面的建议,这些都将为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等教育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教育生态学、高等教育、理论框架、组成、资源配置、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建议。

1. 引言1.1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等教育概述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等教育概念强调关注整体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发展,而不是单纯追求某一环节的发展。

通过分析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内在的联系和影响因素,从而提出更为有效和可持续的发展策略。

本文将通过几个方面来探讨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等教育,包括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框架、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组成、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与利用、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生态平衡。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希望可以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议,推动高等教育迈向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2. 正文2.1 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框架教育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理论框架主要包括教育系统、社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三个层面。

教育系统指的是教育机构、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等在教育活动中的相互关系;社会生态系统则包括了文化、价值观念、政治制度等对教育产生的影响;自然生态系统则强调了教育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教育活动的反馈。

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框架强调了教育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认为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互相影响。

教育生态学倡导关注整体和相互关联的观点,强调了教育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高校生态文化教育问题与对策

高校生态文化教育问题与对策

高校生态文化教育问题与对策
随着生态环保加强和环境问题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在高校中进行生态文化教育必然成
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然而当前的高校生态文化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单一教育方式、
教育内容过于理论化、学生环保意识薄弱等。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
措施:
一、丰富教育内容。

高校生态文化教育应该注重教育内容的实践性与科学性,通过多
样的形式进行生态保护知识的传授:组织实地考察、设置生态教育的必修课程、开设环保
实践课程等。

二、多元化教育方式。

高校生态文化教育应该采用多种方式来进行,如通过文艺演出、节能减排比赛、环保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爱
护环境的习惯。

三、推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高校生态文化教育要注重实践,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可以开展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实践类实习课程等,让学生深入社会,感受环境问题的
现实性,增强对环保行动的认识和参与意识。

四、建立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

高校生态文化教育的课程评价应该是全过程的,不仅
要考虑学生单个课程的成绩,还要考虑学生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参与和贡献。

评价应该是一
种风俗,学生们应当了解并接受有关课程评价的标准,树立健康的学习态度。

总之,高校生态文化教育应该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的结合,多方面的引导和尝试,加强多方面的实践与交流,同时也应该加强课程评价,这样才能扎实地开展生态文化教育,引导更多的人认识自然,爱护环境。

新时代高等教育的生态建设和治理

新时代高等教育的生态建设和治理

新时代高等教育的生态建设和治理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也变得前所未有的突出。

作为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重要领域,高等教育的生态建设和治理也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要探讨如何建设健康的高等教育生态环境,以及如何规范高等教育的治理。

一、高等教育的生态建设生态建设是指在某一领域内形成一个优秀的、稳定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生态系统。

在高等教育领域,生态建设包括了很多方面,如教育资金、教师团队、学科设置、课程内容等。

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维方法的培养。

1、优化学科布局高等教育是知识产业中的重要一环,不同的学科对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有着不同的贡献。

如何优化学科布局,精细化管理,是高等教育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一。

首先,要做好学科影响力的测评工作。

在任何时代,对于高校而言,影响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

而影响力,不仅仅只来自于论文被引情况这么简单。

学科的创新和发展也是影响力的直接来源。

因此,科研创新是硬道理,要推行和鼓励高校内部学科间良性的合作和竞争。

同时,高校中也存在着很多的交叉学科,这些交叉学科既包含广度,又包括深度,这些学科的发展也可以留下历史性的经验,同时对于整体科研的渗透和促进也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等教育的师资队伍是教育的载体,也是高等教育生态中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师资培养和选拔上,要借鉴先进的国外经验,加强对各个学科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同时,教师评价体系也需要动态优化。

要更好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包含多维度、多层次的教师评价标准,通过重视教育质量、关注教学创新等措施,建立完善的师资队伍管理体系,并实现对教师进行周期性考核和追踪评估,保证优秀的教学质量。

3、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现在,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已经逐渐凸显出来。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等教育的生态系统。

应该通过中央财政等途径,采取差异化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建立一个均衡稳定的发展平台。

关于高校生态教育的若干思考

关于高校生态教育的若干思考

关于高校生态教育的若干思考摘要:在新的教育背景和新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下,高校的生态教育有其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我国高校的生态教育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深层生态学理论启示人们,高校只有将生态系统的整体关联性等特征应用于更新高校的生态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具有高生态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高校生态教育;问题;深层生态学;启示一、生态教育的含义生态教育是在新的教育背景和新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下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是一种主要以生态学为依据,通过生态知识和生态文化的传播,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生态素养和塑造生态文明的教育。

从教育内容的层面看,生态教育不同于环境教育及生态伦理教育。

与环境教育相比,虽然两者都强调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但环境教育更热衷直接关乎民生的环保主题,例如工业废气、水污染、沙漠化等,而生态教育更加关注整个生态,不仅涉及狭义的环境,还包括那些有关人类生存远景的主题,如生物多样性等。

因此,生态教育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

生态伦理教育则是生态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从道德层面上要求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在改造自然的时候应对自然给予足够的尊重。

与生态教育相比,它更侧重于人类对自然的伦理道德关怀意识的培养。

从教育方法的层面看,生态教育不同于传统的知识教育。

生态教育以生态整体观为哲学基础,以强调整体性的现代生态学为科学依据,是一种整体性教育。

它主张在不同主体的交往中寻找共同意识,建立保留差异的共同体。

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生态教育需要多样化的教育方法,不仅包括传统的课堂教育,同时更多的应是情感教育、行为教育和受教育者的自主教育等。

相比之下,传统的知识教育以普及和分析近代科学知识为主,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对既定的统一知识的讲授,主张建立消除差异的共同体。

这种教育是一种以教育者为主体的分析性教育。

二、高校生态教育中的问题在建立生态文明社会的今天,生态教育已愈来愈凸显其在高素质建设人才培养中的特殊地位,然而我国目前的高校生态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

论高等教育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论高等教育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论高等教育与生态文明的关系作者:李静兰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5期李静兰(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摘要:本文从高等教育和生态文明的视角出发,分别阐述了高等教育和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功能,提出了高等教育与生态文明之间围绕“人”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通过进一步认识高等教育和生态文明的关系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筑。

关键词:高等教育;生态文明;和谐;关系中图分类号:G642.0;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033-02整个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自然界自在地是一个活生生的整体。

”[1] 恩格斯说:“世界表现为一个统一的体系,即一个有联系的体系。

”[2]这是关于世界的一种观点,也适用于高等教育与生态文明关系的主要观点。

同时,高等教育与生态文明都关注于“人”的发展。

因此深入了解和研究高等教育与生态文明的关系就变得举足轻重了。

一、高等教育与生态文明1.高等教育的内涵。

古语有云:“古之所谓大学,今之谓高等教育。

名虽易变,实则一也。

古之大学乃君子之学,精英之学,今之高等教育虽势趋大众之学,然古之大学之精髓未尝易也,此亦今之高等教育之灵魂。

”即先哲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3]现今,由于视角的不同,对于高等教育本质和内涵的表述更是层出不穷。

不过,从普通教育的本质出发去探讨高等教育的本质,是高等教育本质研究中比较公认的一种方法论取向。

有论者认为,教育的本质也应是高等教育所具有的一般类本质。

教育内涵的基本点包括:其一,教育属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范畴,是人类所独有的活动;其二,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根据社会的需要培养人类自身的各种素质;其三,教育促进人的社会化。

然而,事物的本质也存在其特殊规定性。

因此,“高等教育的本质除了指称其一般类本质,高等教育还有其自身内在的特殊规定性,即高等教育是培养完成完全中等教育后的人,使他们成为具有高深知识的专门化人才的社会活动。

教育生态系统视角下的学校发展

教育生态系统视角下的学校发展

教育生态系统视角下的学校发展教育生态系统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框架,以理解和促进学校的发展。

在这一框架中,学校不仅被视为独立的知识传递机构,而是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与环境中的其他元素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而多元的相互依存关系。

这种观点强调了学校的社会责任、文化背景以及在教育政策中所处的生态位置。

通过探索这个视角,我们可以对学校的发展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设性策略。

教育生态系统的概念可以追溯到生态学的基本原则,强调系统中各种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学校、学生、家庭、社区、教育机构、政府政策等是构成这一系统的主要元素。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仅影响教育的提供方式,也影响教育成果的实现。

因此,任何关于学校发展的努力都应当采取系统的视角,以理解内部和外部因素如何共同作用。

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整体成长。

教育不应仅局限于知识的灌输,更应关注学生的能力、品格和价值观的培养。

这样的转变要求学校不仅要关注学术成就,还要倡导全面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社会性、情感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丰富多样的课程设置和课外活动,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多元且包容的学习环境,支持他们的全面发展。

家庭是学生教育的重要支撑力量。

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关系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有效的家庭支持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

因此,学校应积极构建与家庭的联系,通过家长会、家庭作业反馈等方式,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为家长提供教育指导和资源分享,帮助他们更好地支持孩子的学习,从而形成一个有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网络。

社区的参与同样是教育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区不仅为学校提供资源和支持,也为学生创造了更加丰富的学习环境。

通过与社区组织的合作,学校可以拓展教育内容和形式,促进实践性和实用性的学习。

例如,社区服务项目和志愿者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社会、实践技能的机会,有助于他们理解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增强归属感和自豪感。

以高等教育生态观为高等教育的新视角——读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有感

以高等教育生态观为高等教育的新视角——读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有感


贺教 授 将 我 国 的高 等 教 育 系 统 大 致 分 为 东 、 中、 西 三大 生 态 区域 。各 生 态 区域 高 等 教 育 发 展 不 平 衡 , 主要体现在“ 高 等 教 育 资 源 的 区域 分 布 、 教育投 人 、 生态经济效 益 、 科 技 成 果 及 其 应 用 、教 育 的 质 和 量 等 方 面 ” 。高 等 教 育 生 态 系 统 在 政 策、 管 理 方 面 的 可 控 性较 大 。 贺 教授 认 为 , 应“ 加 强 东 部 与 中 西 部 高 等 教 育 资 源 整合 , 利用东部经济发达的优势与 中、 西 部 高 等学校合作 , 走 校 企合 作 之 路 . 实 施对 1 5 1 资 源 西 部 的计 划 。 在 经 济 欠 发 达 地 区招 收 一 定 比例 的学 生 ” [ 6 3 n 等. 实 现 资 源 在 高 等 教 育 系 统各 生 态 区域 的 优 化配 置 。 高 等教育 不 同 区域发 展不 平衡 有 历史 、 文化、 经济 、 政 策 等 各 种 复 杂 的原 因 。 教 育 部 门 在 衡 量 一 个 政 策 是 否 遵 循 了高 等 教 育 发 展 的 规 律 时 ,可 看 其 能 否 使 不 同 生 态 区 域 之 间 高等 教育 资 源在信 息 、 能量 、 物 质方 面实 现 良性 互动 , 能 否 促 使 高 等 教 育 生 态 系 统 可 持 续 发 展 ,防 止 各 区域 高 等 教 育 发 展 差 距 过 大 。2 0 1 2 年 我 国 教 育 部 、 财 政 部 决 定 启 动 “ 2 0 1 1 创 新协 同计划 ” 。 鼓励不 同区域 的高 校与 高校 、 高 校 与 企 业 、高 校 与 外 校 行 业 团 体 针 对 核 心 技 术 和 重 大 项 目建 立 创 新协 同体 , 国家经 过评估后 给予 一定 的财政 支持 , 促 进 优 质 资 源 在 不 同 区 域 高 校 间 的 流 动 . 打 破 各 高 校 研 究 相 对 分 散 、 低效 的局面 。

浅析生态化理念与高等教育生态化的发展

浅析生态化理念与高等教育生态化的发展

浅析生态化理念与高等教育生态化的发展作者:赵青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10期摘要: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进步,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各路教育专家都在寻找新思路和新理念对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进行完善,生态化理念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提出的。

生态化理念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能够客观反映出高等教育的良性循环,对于化解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各种危机有很大的帮助。

目前,我国生态化理念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应用还比较局限,没有充分发挥出生态化理念的重要作用,还需要不断完善。

本文将简单介绍生态学与生态化理论的相关概念,了解生态化理念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应用生态化理念时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作出更加细致的分析,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生态化理念;高等教育;教育生态化人类文明的进程清晰地标示着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进化轨迹。

当人类进入到生态文明阶段的时候,高等教育的生态化发展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以不同的生态形式表现在各种领域当中。

高等教育生态化的发展,能够帮助人类解决社会中遇到的各种生态危机,有利于人类更加准确的把握人、社会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及时对各种生态灾难进行规避,对于提升人类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有很大的帮助,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生态学与生态化理念的相关概述(一)生态学生态学(Ecology)来源于希腊文中的“Eco”和“Logos”,是“逻辑”和“科学”的意思。

18世纪60年代,德国动物学家海卡尔首次对生态学的概念进行界定,将生态学概括为研究生物与周围的有机环境和无机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随着生态学和系统科学的不断完善,科学家逐渐将生态学和系统科学联系在一起,形成系统生态学科,并且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经过不断的实践与研究,科学家发现系统生态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具有自我组织功能的复杂系统。

教育生态视域下的高职大学生教育思想变革论文

教育生态视域下的高职大学生教育思想变革论文

教育生态视域下的高职大学生教育思想变革姓名:肖海华学号:************系别:教育系专业:小学教育学习形式:函授指导教师:***起止日期:2007、12—2008、5教育生态视域下的高职大学生教育思想变革姓名:肖海华学号:200612300133 专业:小学教育[摘要]教育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的复杂性,它由几个系统共同发挥作用,并且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方向。

生态教育理念概括的讲,就是按照一种生态的方式和方法来解决复杂的教育问题和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高职教育的制度、定位、结构、功能等都处于一种失衡状态。

文章通过分析高职教育生态教育理念,提出高职教育生态平衡的方法,按照市场需求设置相应专业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高职教育回归平衡状态,实现科学发展。

[关键词]新变革;教育教学理念;教育生态学;高职教育;失衡引言为适应“就业导向、工学结合”的“能力为本”高职教育基本理念和发展要求,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除了承担思政教育的主功能外,必须在提高学生的包括职业素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力等在内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这就需要我们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去考察思政课教学,以期实现课程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对在教育生态视域下的高职大学生教育思想的变革展开了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新变革;第二部分写了大学生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第三部分重点写了高职学校课堂生态失衡问题;第四部分提出了构建趋向平衡的生态化高职课堂的主要对策。

一、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新变革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发展日新月异,出现了新的发展变化。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为适应新环境,也做出一些重要的变革,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⒉改革创新,焕发生机。

⒊以法治思维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

⒋政府宏观监督,社会多元化参与办学。

⒌大学深度开放,教育科技领航。

基于生态视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基于生态视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被推广到建筑设计 、 教育 、 工业 、 农业 、 经济 、 政治等多个领域 , 从而形成可操作性 的实践工具和理论分析。
( 二) 大学 生思 想政 治教 育生 态 系统 生态 位理 论揭 示 了在 长期 的生存 竞 争 中 , 每个 生物 单位 所 具有 的最适 合 其 可 持续 性 发展 的时 空 位置 , 这
第 3 2卷 第 6期
V0 1 . 3 2 No . 6
长春 师范 学 院学 报 ( 人文 社会 科学 版 )
J o u na r l o f C h a n g c h u n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Hu m a n i t i e s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与 师生 的关 系 、 生 生关 系 、 师生 关 系。 ( 三) 可持 续 发展原 则
在 生态 视域 下 , 资源 的可持 续性 发展 是极 为重 要 的 , 只有 这样 , 才 能 够 实 现强 劲 、 长久 、 全 面 的发 展 , 才 能 够实 现 身心 发展 的协 调 、 均衡 、 有序 。思 想政 治教 育领 域也 不 例外 , 高 校 生态 视域 思 想 政治 教 育 中 的“ 可 再 生 资 源” 是 教师 和学 生 , 只有他 们 身心 均衡发 展 、 和谐 统一 , 才 可 以 实现 长 久 的发 展 。因此 , 高校 思 想 政 治教 育
以教 育环 境 为 中介 , 以教育 内容 为 载体 , 以生 态 系统为 导 向来协 调三 者之 间 的关 系 。
二、 高校 生态 视域 思想 政治 教 育原则
( 一) 协调 共 生原则
在“ 适 者 生存 、 物竞 天择 ” 的生态 视域 下 , 每一 物 种都 应 该 具 有独 特 的生命 功 能 , 也 具有 较 为 稳 定 的 生 态 位 。在高 校思 想政 治 教育 系统 中 , 教 师和 学生 的知 识 能力 、 意志情 趣 、 才艺 特长 、 生 活习性 都各 不相 同 , 因此教 师 和学生 都应 该保 持各 自在 生 活 中的个性 化 , 不要 霸 占和 侵 略他 人 的生 态位 , 使 得 师 生之 间在 不 同生 态 位上

生态理念视角下的高校教学研究

生态理念视角下的高校教学研究
高校教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本文就生态理念视角下如何进 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方法 , 学生只是简单接受 , 缺乏主动思考 , 行高校教学改革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探讨, 以就教于大家。

不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的分析、 综合、 判断和运用等高级思维
能力。经济的飞速发展, 社会需要不同类型的综合发展的人
缺失主要表现为生态重叠、 生态特化和生态受损。
( 生态重叠 一)
特质, 高校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为忽视教学对象的差异性
与因材施教 , 不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 不懂学生的需要和兴 内容, 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与全面发展, 从而忽视教
生态重叠主要指物种的重复性。高校教学的生态重叠 趣, 教学缺乏个性, 用同样的方法向不同的学生教授相同的
21 0 2年第 8期 总 第 2 0期 2
黑龙江高教研 究
I i nj n eer e nH ge d t n - l gi gR sac so i r u a。 I o a e h h E ci
No. 2 2 8, 01 S ra e ilNo. 2 2 0
生 态 理 念 视 角下 的 高校 教 学 研 究
在广泛使用这一概念。在教育领域, 生态已被用来解释学校 教学组织形式 , 讲授教学、 实践教学、 案例教学、 讨论教学、 评 制度、 学校管理、 学校环境、 学科教学等方方面面。教学作为 价 教学等多 种类型 教学方法, 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的 以 全面 高校工作的核心, 没有了教学, 高校就不复存在。生态理念为 与特长发展, 让学生生态成长。当下高校课堂教学依然盛行
沈 辉 香 , 齐 宗2 何
(. 1嘉应学 院 教育科学学 院 , 广东 梅州 5 4 1 ; 2 江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 院, 10 5 . 江西 南 昌 30 2 ) 30 2

一种新视角:作为生态的学校道德教育

一种新视角:作为生态的学校道德教育
性 j “ 态 ” 念 能 否 成 为 道 德 教 育 的 价 值 合 理 生 态 系 统 的 组 成 部 分 , 经 济 、 会 、 治 、 化 诸 多 。 生 理 受 社 政 文 性 的 理 念 ? 换 言 之 , 态 合 理 性 的 道 德 教 育 研 究 方 因 素 影 响 。一 方 面 , 德 不 是 一 个 独 立 的 社 会 现 象 , 生 道 法 , 决 于生态 理念 是 否体 现 了道德 教 育 的本 质 。 取 它 不 仅 渗 入 到 社 会 生 活 的 各 个 方 面 , 且 表 达 方 式 而
前 道 德 危 机 和 德 育 困境 的 重要 途 径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关键词 】 道德教育 学校 场域 环境 制度 生态理念 生 态模 式 【 中图分类号 】 C 4 【 , 1 文献标识码 】 A 【 6 文章 编号 】 1 3 81(09 0 — 17— 3 0 — 4820 )5 02 0 0

命 的存 在 方 式 , 注 学 生 个 体 需 要 尤 其 是 精 神 需 要 关
是 大 学 德 育 无 法 回 避 的 重 要 问 题 J 因 此 , 德 教 。 道

道 德 教 育的 生态本 性
育 在 本 质 上 是 人 格 的 、 命 的 教 育 过 程 , 现 了 生 态 生 体 的 本 质 性 特 征 。 其 次 , 德 教 育 内 部 包 含 着 “ ”、 道 德
镳麓
17 2
【 摘
要 】 建立“ 学校 道德教 育 生态” 理念 , 生 态整体性 出发 , 面分析 学校道 德教 育所 关涉 的问题 , 进 从 全 促
学校 道德教育生 态在 学校 场域演绎 中得 以恢 复和推 进 , 与环境 良性互动 中实现 其 完整、 定与和谐 , 在 稳 这是 解决 当

从生态教育角度审视高等学校开展通识教育改革的初步探索92

从生态教育角度审视高等学校开展通识教育改革的初步探索92

从生态教育角度审视高等学校开展通识教育改革的初步探索摘要:从教育的角度看,高等教育不能仅仅具有知识传播的功能,我们应该深刻审视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取向,不断创新高等教育理论,积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努力推进通识教育改革,为遏制和不断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克服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矛盾、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生态教育通识教育探索一、问题的提出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强国必先强教。

“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要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我们深知人类文明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那么未来,为了更好地可持续发展,人类必将进入生态文明时代。

因为生态文明代表了美好的人类和谐理想,坚持人—自然—社会整体发展、和谐融通的伦理价值理念,包括物质生态文明、精神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明的全面的文化和谐建构。

教育只是实现生态文明进程各个环节中的一个方面,从教育的角度看,高等教育不能仅仅具有知识传播的功能,我们还必须深刻反思我国教育目前尚存在的日渐突出的问题,特别是更应该深刻审视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取向,为实现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不断创新高等教育理论,积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努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为遏制和不断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克服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矛盾、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生态理念视角下的大学教育生态发展审视

生态理念视角下的大学教育生态发展审视
三 、 学教 育生 态 发 展 的现 状 大
使得大学教育由传统发展向生态发展转变。 基于生态理念
的大 学 教 育 ,应 从 战 略 决 策 的 角 度 明确 自身 的 优 势 和 劣
势, 调整 自己的发展方向 , 以生态理念为价值取向 , 逐步走
向生 态 化 。

在 建 立 生 态 文 明社 会 的 今 天 , 学 教 育 生 态 发 展 已愈 大 来 愈 凸显 其 在 高 素 质 建 设 人 才 培 养 中 的 特 殊地 位 , 者 从 学

大 学教 育生 态 发 展 的 内 涵
大学教育生态发 展是在新 的教 育背景和新 的社会 经 济发展需求下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 , 是一种 以生态学为依
据 , 过 生 态 知 识 和 生 态 文 化 的传 播 , 而 提 高 师生 的 生 通 进 态 意 识 、 态 素 养 和 塑 造 生 态 文 明 的 教 育 。它 借 用 了 “ 生 生 态 ” 一 术 语 , 生 态 平 衡 与生 态 和 谐 理 念 在 教 育 上 的 移 这 是
关键 词 : 态理 念 ; 学教 育 ; 态发 展 生 大 生 中 图分 类 号 : 6 G4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4 8 ( 1)1 0 3 — 3 1 7— 2 82 00 — 10 0 0
生 态 学 在 教 育 领域 的 渗 透 和发 展 , 教 育 界 学 者 开始 使 用 生 态 观 来 思 考 、 决教 育 问题 并 开 展 教 育实 践 。自此 , 解 生 态 学 理 念 进 入 大学 教 育 领 域 。l 学 教 育 生 态发 展 的概 念 , I l 大
3 人本化 。 、 大学教育“ 以人为本 ”注重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 , 要求在教育过程 中 , 充分发挥学生 的主观能动性 , 使之生 态发展。4 多样化。大学教育生态发展 出现正规教育与非 、 正规教育 、正式 教育与非正式 教育等多种形式 并存的状 态, 应建立一个 能满足人 民群众教育需求的教育体 系。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教育生态学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一种教育管理理论。

在这个理论框架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创新,以更好地适应教育生态的变化。

下面将从教育生态学的视野出发,探讨高校学生管理的创新。

教育生态学要求高校学生管理注重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关爱。

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需求,而学生管理的目标应该是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他们的全面成长。

高校学生管理应该采取个性化的管理方式,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发展支持和指导。

可以设置学生发展导师制度,每位学生有一个导师负责指导和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指导策略,帮助他们解决困惑和问题,提升他们的发展水平。

教育生态学要求高校学生管理注重学生参与和自主性。

学生具有主体性和自主性,他们应该成为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导者。

高校学生管理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管理决策和规划制定过程,让他们能够参与学生事务的管理和运营。

可以设立学生管理委员会,由学生代表参与学生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如宿舍管理、社团组织、学生活动等。

这样的做法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参与和建设性行动,也培养了学生的领导能力和责任感。

教育生态学要求高校学生管理注重人际关系的建设和照顾。

高校是一个人群密集的环境,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对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校学生管理需要注重人际关系的建设和照顾,创造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环境。

可以开展学生合作学习和团队活动,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可以开展社交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减少学生之间的隔阂和冲突。

教育生态学要求高校学生管理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高校是教育的场所,也是一个具有环境和资源的社会系统。

高校学生管理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可以推行绿色校园倡议,鼓励学生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垃圾分类等环保行为。

可以推行循环经济和资源共享的理念,在高校内部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

教育生态化与高等教育发展

教育生态化与高等教育发展

教育生态化与高等教育发展发布时间:2004-11-11 0:05:46 阅读人数:178教育生态的概念指教育应该按照生态学原理,致力于解决教育过程中“本体自然”、“体外自然”以及两者之间的矛盾,并通过两者的调适和超越,实现教育的和谐发展和良性循环,从而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现代生态哲学的广泛影响,必将导致大学教育的思想变革。

教育生态化是以生态学的生态观念为价值取向形成的一种教育新理念,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系统自身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世界一些著名大学先后启动了一些不同层次的行动计划。

如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绿色大学计划”、加州大学的“校园环境计划”、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环境议程”等.澳大利亚还把培养学生“理解并关注对自然环境的守护,并且有致力于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列入21世纪初国家教育战略目标。

在我国,清华大学1998年首次提出“绿色大学”的全新办学理念,随后,天津大学、海南大学等高校也先后启动了“生态校园”建设。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教育发展观,使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在教育生态化这一理论层面上思索学校的发展走向,并以生态学为价值取向指导大学教育的具体改革实践。

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教育生态平衡主要是指教育系统的综合平衡、运行高效、功能优异及其与社会环境的良好协同。

提高教育功能就必须优化教育结构,通过科学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获得某种预期的教育功能。

在资源的使用和配置方面,生态化要求教育遵循“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的原则。

历史证明,教育如果不能取得社会生态平衡,不仅会使当代社会发展受到影响,而且还会带来负面后果。

譬如二战后的印度,高等教育急剧扩充,致使教育结构失衡,大量毕业生失业、人才外流,不仅浪费了紧缺资源,也埋下社会动荡的隐患。

再如我国大跃进时代,由于不顾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盲目上马,高等学校达1289所,可谓遍地开花,对当时和后来高等教育发展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高等教育生态观为高等教育的新视角摘要:贺祖斌教授在著作《高等教育生态论》中对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些现象与问题进行了生态学分析,为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本文是在阅读贺教授该书基础上的延伸性思考,概述高等教育生态观的内涵,从教师知识结构的生态优化、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区域优化及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环境优化三方面,阐述如何运用高等教育生态观指导高等教育的实践活动。

关键词:高等教育生态观优化
一、高等教育生态观的内涵
高等教育系统“由各种相对独立的要素组成,是具有一定功能和特性的有机整体”[1]p1。

高等教育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构成一个内部各要素彼此联系、互相影响的统一体。

因此,从高等教育系统内部来看,各要素互相关联、彼此影响,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从高等教育系统的外部环境看,社会系统、自然环境系统又与高等教育系统发生“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的交换。

从这个意义上看,高等教育系统与外部系统构成了一个统一体,贺祖斌教授把这个统一体称为“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即“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

[2]p19因此,在研究中,要运用生态的视角,即“从生态系统的关联性、适应性、共生性、平衡
性、遗传性、变异性以及可控性等方面来研究高等教育”。

[3]p1 高等教育生态观就是在研究高等教育问题、探究高等教育规律及相关实践活动时,用联系的、发展的、动态的、系统的观念看待高等教育问题及指导实践,促进高等教育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在物质、信息、能量上的交换平衡,实现系统整体的良好互动,使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二、用高等教育生态观指导高等教育的实践活动
1.高校教师及学生知识结构的生态优化
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优化程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程度是衡量其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科学进步的发展和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需求的加大,教师或学生仅凭单一的知识结构将很难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当前高等教育中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不均衡”[4]p133,反映在部分教师身上,就是在教学或研究中缺乏运用多学科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缺乏将知识融会贯通授课的能力。

照本宣科、授课内容陈旧的教学方式是无法满足学生对信息资源的需求的。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的获得不再困难,如何整合凌乱的知识,用不同学科的视角分析相同问题,从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教师适应时代发展努力追求的境界。

目前大学生就业出现结构性矛盾,实现大学生心态调整、知识结构优化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

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要素只有与外部社会、自然系
统保持良好的能量、信息交换,适当关注社会需要,实现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平衡,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2.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区域优化
贺教授将我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大致分为东、中、西三大生态区域。

各生态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分布、教育投入、生态经济效益、科技成果及其应用、教育的质和量等方面”[5]p2。

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在政策、管理方面的可控性较大。

贺教授认为,应“加强东部与中西部高等教育资源整合,利用东部经济发达的优势与中、西部高等学校合作,走校企合作之路,实施对口资源西部的计划,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招收一定比例的学生”[6]p124-126等,实现资源在高等教育系统各生态区域的优化配置。

高等教育不同区域发展不平衡有历史、文化、经济、政策等各种复杂的原因。

教育部门在衡量一个政策是否遵循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时,可看其能否使不同生态区域之间高等教育资源在信息、能量、物质方面实现良性互动,能否促使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防止各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距过大。

2012年我国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2011创新协同计划”,鼓励不同区域的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高校与外校行业团体针对核心技术和重大项目建立创新协同体,国家经过评估后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促进优质资源在
不同区域高校间的流动,打破各高校研究相对分散、低效的局面。

3.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环境优化
贺教授主要从“外部生态环境的制度优化”和“内部组织生态结构的运行”两方面对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环境优化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外部环境的优化主要是以政府采取相关政策、制度进行优化。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存在“怕乱心理”[7]p101,担心放权后高等学校会出现难以控制的“乱象”局面。

高等教育系统需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或自主权,才有利于调动高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何在高校自主和政策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究竟改革和调整的“度”在哪里,决策者可以借鉴高等教育生态观的视角和内涵,采取利于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环境优化,除了优化外部的制度环境外,更重要的是实现大学价值环境的优化,包括人们对大学的理念的重新认识,对大学合理的期待,对大学独有文化和精神的认同等,通过硬软环境优化高等教育的生态系统,实现高等教育内外部系统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2][3][4][5][6]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茶世俊.研究生教育制度渐进变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